八識規矩補注卷下

關燈
字之義也。

    此上已釋十證頌初句之義。

    又雲。

    有情流轉五趣四生。

    若無此第八。

    彼趣生體不應有故。

    謂要實有恒遍無雜。

    具此四義方可立正實趣生。

    若前五識業所感者。

    不遍趣生。

    以無色界中全無此故。

    意識業感雖遍趣生。

    而不恒有唯異熟心及彼心所。

    具四義故。

    是正趣生此心及所。

    離第八識理不得成。

    此釋趣生二字。

    以證第八為趣生體也。

    又契經說。

    有色根身是有執受。

    若無此識。

    彼能執受不應有故。

    此能執受心唯異熟心。

    眼等轉識無如是義。

    又契經說。

    壽暖識三更互依持得相續住。

    若無此識。

    能持壽暖令久住識不應有故。

    謂轉識有間有轉。

    如聲風等無恒持用。

    不可立為持壽暖識故。

    唯異熟有恒持用故。

    可立為持壽暖識。

    此釋識字之義。

    通上衆義以釋次句。

    趣生有受識也。

    此下釋生死緣依食之句。

    契經雲。

    諸有情類受生命終。

    必住散心非無心定。

    若無此識。

    生死時心不應有故。

    謂生死時身心惛昧。

    如睡無夢極悶絕時。

    明了意識必不現前。

    六種轉識行相所緣必不可知。

    是散有心名生死心。

    亦有餘部執生死位别有一類微細意識。

    行相所緣俱不可了。

    應知即是此第八識。

    又将死時。

    由善惡業下上身分冷觸漸起。

    若無此識彼事不成。

    轉識不能執受身故。

    此證生死時心即第八也。

    又說。

    識緣名色。

    名色緣識。

    如是二法展轉相依。

    譬如束蘆俱時而轉。

    若無此識。

    彼識自體不應有故。

    又諸轉識有間轉故。

    無力恒時執持名色恒與名色為緣。

    故彼識言顯是第八。

    此釋緣字也。

    又契經說。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若無此識。

    彼識食體不應有故。

    由此定知異諸轉識有異熟識一類恒遍執持身命令不壞斷。

    世尊依此故作是言。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故知唯異熟識是勝食性。

    彼識即是第八識也。

    此釋依食二字。

    已上釋第三句生死緣依食竟。

    又契經說。

    住滅定者。

    身語心行無不皆滅。

    而壽暖猶在。

    根不變壞。

    識不離身。

    若無此識住滅定者。

    不離身識。

    不應有故。

    謂眼等識行相粗動。

    于所緣境起必勞慮。

    厭患彼故暫求止息。

    漸次伏除至都盡位。

    依此位立住滅定者。

    故此定中彼識皆滅。

    若不許有微細一類恒遍執持壽暖等識在依何而說識不離身。

    若全無識。

    應同瓦礫。

    乃非情爾。

    由斯理趣。

    住滅定者決定有識。

    無想等位類此應知。

    此釋滅定心三字之義。

    又契經說。

    心雜染故有情雜染。

    心清淨故有情清淨。

    若無此識。

    彼染淨心不應有故。

    謂染淨法以心為本。

    因心而生。

    依心而住。

    此釋心染淨三字。

    蓋心字兼上下而言。

    此略引成唯識論文。

    欲義理詳明。

    請閱第三第四卷論文。

    又雲若證有此識理趣無邊。

    觀此言豈特十義而矣。

    瑜伽論亦有八義證有此識。

    恐繁不引。

    已上引釋十證頌訖。

    此護法論主。

    因小乘不信此第八識故。

    諄諄曉喻反覆辨論。

    故頌雲。

    由此能興論主争。

    是也。

     浩浩三藏不可窮 浩浩者。

    深廣之義。

    三藏者謂能所執也。

    蓋持種義邊名為能藏受。

    熏義邊名所藏。

    七執為我名為執藏。

    故頌雲。

    諸法于識藏。

    識于法亦爾。

    更互為果性。

    亦常為因性。

    此頌意言。

    阿賴耶識與諸轉識。

    于一切時展轉相生。

    互為因果。

    攝大乘論說。

    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為因緣。

    引此以謂。

    此第八識具三藏義。

    體用深廣。

    凡小所以不達也。

    又解深密經雲。

    阿陀耶識甚深細。

    已見上文注。

    引此頌證執持之名義。

    以見凡愚不達所以也。

     淵深七浪境為風 此言第八現識如水。

    八識現種如波。

    境等四緣如風。

    若四緣之風恒擊第八現水。

    則常起八識種現之波。

    喻中多風至多波生。

    少風至少浪起。

    法中多緣多識生。

    少緣少識起。

    故楞伽雲。

    如海遇順風等。

    已見上文。

     受熏持種根身器 此第八識能受前七識熏。

    能持諸法漏無漏種。

    以此識為總報主。

    所以持種。

    具四義故。

    所以受熏。

    謂一堅住性。

    二無記性。

    三可熏性。

    四與能熏和合。

    言堅住者。

    從無始之始究竟之終一類相續故。

    然則第七亦爾。

    何非所熏。

    以第二義揀之。

    要是無記。

    猶如茞勝性非香臭熏。

    以香即香。

    以臭即臭。

    若香臭之物雖熏以香臭。

    縱經日久卒莫能變其氣味也。

    此第七既有覆性故非所熏。

    八俱五所具前二義應為所熏。

    以第三可熏義揀之。

    謂可熏者自抂之義。

    所非自在。

    豈當所熏。

    然而他人第八具此三義。

    應受熏否。

    以第四義揀之。

    曰要與能熏和合。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