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補注卷下

關燈
性唯無覆五遍行 此言第八識因中。

    于三性則唯無覆無記性。

    以不與煩惱俱故。

    平等無違拒故。

    是所熏故。

    此識緣境之時。

    相應心所唯遍行五。

    餘互違故。

    何則無記性非善非惡。

    非善則善所不與相應。

    非惡則惡所亦不與之相應。

    所以互相違也。

     界地随他業力生 此識随善惡業。

    于三界九地五趣之中。

    所感真異熟果故。

    為總報主故。

    趣生體也。

    何偏為體。

    具四義故。

    謂實有恒遍無雜業所感果也。

    故八識之中。

    唯第八識全業招。

    前六一分業招。

    第七全非業招。

    前六亦一分非業招。

    善不善性也。

    謂無記之法。

    如彼幹土不能相握自成一聚。

    故須直用善惡業力。

    如用水膠等和彼幹土。

    無記之法令成器聚。

    若善惡法如木石等自成器聚。

    不假他力故非業招。

    頌雲業力生者。

    此也。

     二乘不了因迷執 謂此第八極微細故。

    所以二乘愚法聲聞。

    不信有此第八識。

    唯以前六識等受熏持種。

    為彼智淺心粗而迷執者也。

     由此能興論主诤 因小乘不了有此識故。

    所以大乘論主引其三經四頌五教十理。

    證有此識。

    若阿毗達摩經。

    解深密經。

    并楞伽經。

    此大乘三經。

    是不共許。

    若大衆部阿笈摩經。

    上座部分别論。

    化地部說一切有部。

    增壹經。

    此小乘四。

    是共許故。

    十證頌曰。

    持種異熟心。

    趣生有受識。

    生死緣依食。

    滅定心染淨。

    此頌具含十義。

    若大乘。

    阿毗達摩經雲。

    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

    此頌第八識自性微細故以作用而顯示之。

    初半顯第八識為因。

    緣用後半與流轉還滅作依持用。

    蓋界是因義。

    即種子識無始時來。

    展轉相續親生諸法。

    故依是緣義。

    即執持識無始時來。

    與一切法為依止故。

    謂能執持諸種子故。

    與現行法為所依止。

    此證持種心也。

    由此有諸趣者。

    由有此第八識故。

    執持一切順流轉法。

    令諸有情流轉生死。

    雖惑業法皆是流轉。

    而趣是果勝故偏說。

    或諸趣言通其能所。

    此與流轉作依持用也。

    及涅槃證得者。

    謂由有此識故。

    執持一切順還滅法。

    令修行者證得涅槃。

    此則但說能證。

    得道涅槃不依此識有故。

    或說所證。

    是修行者正所求故。

    或此雙說。

    俱是還滅品類攝故。

    後半頌言。

    雖無漏法。

    亦依此第八而顯。

    彼經複說頌雲。

    由攝藏諸法。

    一切種子識。

    故名阿賴耶。

    勝者我開示。

    謂此本識具諸種子。

    故能攝藏諸雜染法。

    依斯建立阿賴耶名。

    此識從無始來至不動地。

    無我執時名阿賴耶。

    翻為藏識。

    故從功能立名也。

    解深密經雲。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别執為我。

    阿陀那唐言執持。

    即第八識。

    以能持種子根身并器界。

    始生之義。

    此識以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散失。

    及能執受色根依處。

    亦能執取結生相續。

    具此三義故立斯名。

    無性不能窮底。

    故言甚深。

    趣寂不能通達。

    故言甚細。

    乃一切法真實種子緣擊便生。

    轉識波浪恒無間斷。

    故雲如暴流。

    恐彼凡愚于此分别執著。

    堕諸惡趣障生聖道。

    故我世尊不為開演。

    唯大乘菩薩乃為開示。

    此頌亦證持種之義。

    非前六轉識有此義焉。

    又入楞伽經雲。

    如海遇順風。

    起種種波浪。

    現前作用轉。

    無有間斷時(此喻)。

    藏識海亦然。

    境界風所擊。

    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法也)。

    此頌第八非轉識有此義也。

    既言藏識海。

    又雲。

    恒起諸識浪。

    豈前六生滅之識得與于是哉。

    此上所引。

    乃大乘四頌。

    總釋十證頌持種心義。

    又大衆部阿笈麼中。

    密意說此名根本識。

    是轉識所依止故。

    又上座部經分别論。

    俱密意說此名有分識。

    有乃三有。

    分乃因義。

    唯此第八恒遍三界為三有因。

    又化地部說窮生死蘊。

    蓋離此第八無别蘊法。

    窮生死際無間斷時。

    又說一切有部增壹經。

    亦密說名阿賴耶。

    謂愛阿賴耶等。

    由彼說阿賴耶名定此第八識。

    上引小乘四教宛然有此第八。

    何以堅執唯前六識耶。

    又契經說。

    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

    若無此識。

    彼持種心不應有故。

    謂諸轉識在滅定等有間斷故。

    根境作意善等類别易脫起故。

    不堅住故非可熏習不能持種。

    唯此第八一類恒無間斷。

    如茞勝等堅住可熏。

    當彼契經所說心義。

    此亦證第八名心。

    符合十證頌初句之持種心也。

    又雲。

    有異熟心善惡業感。

    若無此識。

    彼異熟心不應有故。

    唯真異熟心酬牽引業遍而無斷。

    彼異熟心即第八識。

    此心字通于持種異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