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補注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明魯庵法師普泰補注
帶質有覆通情本 此言第七于三性中唯無記性。
于四性中乃有覆無記(此四欲界全具。
上二界唯三。
除不善故。
覆者。
謂染法。
障聖道故。
又能蔽心令不淨故。
此非善惡。
故名無記)。
以性非順益違損故。
恒與四惑俱故。
故雲。
有覆四惑者。
謂我癡(謂無明愚于我相迷無我理。
故名我癡也)我見(謂我執于非我法。
妄計為我。
故名我見也)我慢(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
故名我慢也)我愛(謂我貪于所執我深生耽著。
故名我愛也)此識于三境中唯緣帶質。
以心緣心故。
解見上文。
上心字目見分。
下心字目本質。
謂此相分帶本質生。
故名帶質。
或曰。
此相分亦帶見生。
何不雲帶情境耶。
為濫獨影是故不爾。
随緣執我量為非 此第七識。
随所緣第八見分。
執之為我。
執者封著義。
以此識唯具俱生我法二執任運起故。
非是分别我法二執。
何則以非強思計度起故。
于三量中唯是非量。
不稱境知。
恒謬度故。
故為非量也。
八大遍行别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随 此言第七之心所法也。
謂此識緣境之時。
與大随八遍行五别境五中之慧。
根本煩惱之貪癡見慢四法。
總十八所也。
何非餘俱。
互相違故。
何則謂欲者希望未遂合事。
此識任運緣遂合境無所希望。
故無有欲。
勝解則印持曾未定境。
此識無始恒緣定事經所印持。
故無勝解。
念唯記憶曾所習事。
此識恒緣現所受境無所記憶。
故無有念。
定唯系心專注一境。
此識任運刹那别緣既不專一。
故無有定。
慧即我見五十一心所别開故。
此識我見并慧兼具。
善是淨故。
非此識俱。
根随雖總二十六法。
既與我見俱故。
由見審決疑無容起。
愛著我故嗔不得生故。
唯四惑俱忿等十随行相粗動。
此識審細故非彼俱。
中随二者唯是不善。
此無記故非彼相應。
有雲。
此識不與大随相應。
若無惛沈應不定有無堪任性。
掉舉若無應無嚣動。
便如善等非染污位。
若染心中無散亂者。
應非流蕩非染污心。
若無失念不正知者。
如何能起煩惱現前。
故染污意決定皆與八随相應而生。
四不定者。
惡作追悔先所作業。
此識任運恒緣現境非先業。
故無惡作。
睡眠必依身心重昧。
外衆緣力有時暫起。
此識無始一類内執不假外緣。
故彼非有。
尋伺俱依外門而轉。
淺深推度粗細發言。
此識唯依内門而轉一類執我。
故非彼俱。
故曰互相違故也。
恒審思量我相随 謂此識恒常審推思察量度第八見分為我。
故雲爾也。
恒之與審。
于八識中四句分别。
一恒而非審。
謂第八識不執我無間斷故。
二審而非恒。
謂第六識以執我間斷故。
三亦恒亦審。
謂第七識執我無斷故。
四非恒非審。
謂前五識不執我故故護法菩薩雲。
五八無法亦無人。
六七二識甚均平。
是也。
有情日夜鎮昏迷 此識恒執我故。
則有情恒處生死長夜而不自覺。
以與四惑八大常俱起故。
四惑八大相應起 此句頌解釋上句義也。
四惑即根本煩惱并随惑。
俱見上注。
大抵根本非依他起。
随惑依他起也。
六轉呼為染淨依 謂第六識呼此第七為染淨依也。
蓋由此識有漏内常執我故。
令第六識念念而成于染。
由此識無漏恒思無我故。
令第六識念念而成于淨。
是以第六成染成淨。
皆由第七也。
極喜初心平等性 謂此識于初地初心既轉成無漏。
則相應心品轉智亦成無漏。
由第六識入雙空觀故。
謂第六入生空觀故。
礙此第七我執不生。
法執猶恒。
故論雲。
單執末那居種位。
平等性智不現前。
謂由第六入生法二空觀故。
礙此第七我法二執不起。
故論雲。
雙執末那歸種位。
平等性智方現前。
謂第七識無力斷惑。
與執全仗第六識也。
故頌雲。
分别二障極喜無。
六七俱生地地除。
第七修道除種現。
金剛道後總皆無。
故第七成于無漏。
皆由第六以斷惑證理勝故。
無功用行我恒摧 謂此識于第八地已前。
法執猶恒。
我執間斷。
由第六不恒在雙空觀故。
至此不動地。
則我執永伏。
法執間起。
由第六恒在生空觀故。
何非斷種。
不障因故。
最下品故。
任運起故。
體微細故。
唯有覆故。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謂此無漏第七識相應平等性智。
佛果位中現十種他受用身。
即能被之佛。
十地菩薩。
乃所被之機也。
此據增勝而言。
稱實四智皆能現也。
于四性中乃有覆無記(此四欲界全具。
上二界唯三。
除不善故。
覆者。
謂染法。
障聖道故。
又能蔽心令不淨故。
此非善惡。
故名無記)。
以性非順益違損故。
恒與四惑俱故。
故雲。
有覆四惑者。
謂我癡(謂無明愚于我相迷無我理。
故名我癡也)我見(謂我執于非我法。
妄計為我。
故名我見也)我慢(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
故名我慢也)我愛(謂我貪于所執我深生耽著。
故名我愛也)此識于三境中唯緣帶質。
以心緣心故。
解見上文。
上心字目見分。
下心字目本質。
謂此相分帶本質生。
故名帶質。
或曰。
此相分亦帶見生。
何不雲帶情境耶。
為濫獨影是故不爾。
随緣執我量為非 此第七識。
随所緣第八見分。
執之為我。
執者封著義。
以此識唯具俱生我法二執任運起故。
非是分别我法二執。
何則以非強思計度起故。
于三量中唯是非量。
不稱境知。
恒謬度故。
故為非量也。
八大遍行别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随 此言第七之心所法也。
謂此識緣境之時。
與大随八遍行五别境五中之慧。
根本煩惱之貪癡見慢四法。
總十八所也。
何非餘俱。
互相違故。
何則謂欲者希望未遂合事。
此識任運緣遂合境無所希望。
故無有欲。
勝解則印持曾未定境。
此識無始恒緣定事經所印持。
故無勝解。
念唯記憶曾所習事。
此識恒緣現所受境無所記憶。
故無有念。
定唯系心專注一境。
此識任運刹那别緣既不專一。
故無有定。
慧即我見五十一心所别開故。
此識我見并慧兼具。
善是淨故。
非此識俱。
根随雖總二十六法。
既與我見俱故。
由見審決疑無容起。
愛著我故嗔不得生故。
唯四惑俱忿等十随行相粗動。
此識審細故非彼俱。
中随二者唯是不善。
此無記故非彼相應。
有雲。
此識不與大随相應。
若無惛沈應不定有無堪任性。
掉舉若無應無嚣動。
便如善等非染污位。
若染心中無散亂者。
應非流蕩非染污心。
若無失念不正知者。
如何能起煩惱現前。
故染污意決定皆與八随相應而生。
四不定者。
惡作追悔先所作業。
此識任運恒緣現境非先業。
故無惡作。
睡眠必依身心重昧。
外衆緣力有時暫起。
此識無始一類内執不假外緣。
故彼非有。
尋伺俱依外門而轉。
淺深推度粗細發言。
此識唯依内門而轉一類執我。
故非彼俱。
故曰互相違故也。
恒審思量我相随 謂此識恒常審推思察量度第八見分為我。
故雲爾也。
恒之與審。
于八識中四句分别。
一恒而非審。
謂第八識不執我無間斷故。
二審而非恒。
謂第六識以執我間斷故。
三亦恒亦審。
謂第七識執我無斷故。
四非恒非審。
謂前五識不執我故故護法菩薩雲。
五八無法亦無人。
六七二識甚均平。
是也。
有情日夜鎮昏迷 此識恒執我故。
則有情恒處生死長夜而不自覺。
以與四惑八大常俱起故。
四惑八大相應起 此句頌解釋上句義也。
四惑即根本煩惱并随惑。
俱見上注。
大抵根本非依他起。
随惑依他起也。
六轉呼為染淨依 謂第六識呼此第七為染淨依也。
蓋由此識有漏内常執我故。
令第六識念念而成于染。
由此識無漏恒思無我故。
令第六識念念而成于淨。
是以第六成染成淨。
皆由第七也。
極喜初心平等性 謂此識于初地初心既轉成無漏。
則相應心品轉智亦成無漏。
由第六識入雙空觀故。
謂第六入生空觀故。
礙此第七我執不生。
法執猶恒。
故論雲。
單執末那居種位。
平等性智不現前。
謂由第六入生法二空觀故。
礙此第七我法二執不起。
故論雲。
雙執末那歸種位。
平等性智方現前。
謂第七識無力斷惑。
與執全仗第六識也。
故頌雲。
分别二障極喜無。
六七俱生地地除。
第七修道除種現。
金剛道後總皆無。
故第七成于無漏。
皆由第六以斷惑證理勝故。
無功用行我恒摧 謂此識于第八地已前。
法執猶恒。
我執間斷。
由第六不恒在雙空觀故。
至此不動地。
則我執永伏。
法執間起。
由第六恒在生空觀故。
何非斷種。
不障因故。
最下品故。
任運起故。
體微細故。
唯有覆故。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謂此無漏第七識相應平等性智。
佛果位中現十種他受用身。
即能被之佛。
十地菩薩。
乃所被之機也。
此據增勝而言。
稱實四智皆能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