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補注卷下

關燈
謂能與所時處皆同方為和合。

    他八與己殊不相幹。

    若己之能熏熏他第八。

    何異己食而責飽于人耶。

    所以第八具此四義。

    獨得受熏也。

    此頌第八受熏影顯前七識即為能熏故。

    以前七頌中隐略能熏語故能熏四義者。

    一有生滅。

    二有勝用。

    三有增減。

    四與所熏和合。

    謂生滅者。

    有能生長之作用。

    故是能熏。

    然無記色心皆有生滅。

    亦皆能熏。

    以第二義揀之。

    要有勝用。

    以善惡有覆強勝之力。

    名為勝用。

    然則佛位法既是強勝。

    何非能熏。

    以第三義故。

    蓋增減。

    乃損益之義。

    佛無損益。

    故非能熏。

    蓋應剛則剛。

    合柔即柔。

    能成辦事。

    是為損益。

    然自身前七具上三義。

    能熏他否。

    謂有第四義。

    要與所熏和合故。

    是前七王所皆能熏。

    除無記性。

    善惡皆具故。

    所熏唯王。

    心所不預焉。

    所若受熏。

    大過失生。

    不應齊責。

    種子根身器界即第八所緣之境。

    又持種故。

    所以受熏也。

     去後來先作主公 此識是總報主故。

    有情投胎時最先。

    命終時居後也。

    依憑經(即雜寶藏經)論(即瑜伽與攝論)略辨此識舍出之處。

    總括經論。

    頌曰。

    善業從下冷。

    惡業從上冷。

    二皆至于心。

    一處同時舍(二論之義)頂聖眼生天。

    人心餓鬼腹。

    旁生膝蓋離。

    地獄腳闆出(經義)謂經論異者。

    經驗六趣差别。

    論明善惡兩途。

    蓋六趣亦不出善惡也。

    即前生死心也。

     不動地前才舍藏 謂此識從有漏因至無漏果。

    略有三位。

    謂我愛執藏位。

    二善惡業果位。

    三相續執持位。

    初從無始至不動地名阿賴耶。

    此雲藏次。

    亦從無始至解脫道名毗播迦。

    此雲異熟。

    蓋具變異而熟。

    異時而熟。

    異類而熟。

    故名異熟。

    後佛果位盡未來際名無垢識。

    初阿賴者。

    有情執為自内我故。

    異熟者是善惡所引果故。

    持無漏種現無間斷故。

    謂此本識初至此地。

    舍藏識名過失重故。

    有情不執為自内我故。

     金剛道後異熟空 謂二障種習有漏種。

    現皆永斷舍故。

    舍此名因并劣無漏亦皆舍盡。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 此識至佛果位。

    轉成上品無漏淨體。

    号無垢識。

    與相應大圓鏡智同發起時。

    普照十方圓明法界也契經雲。

    如來無垢識。

    是淨無漏界。

    解脫一切障。

    圓鏡智相應通揀四智。

    謂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

    各有三品。

    見道下品。

    修道中品。

    究竟上品。

    故因中轉也。

    大圓鏡智。

    成所作智。

    各唯上品。

    故于果中轉也。

    故頌雲。

    六七二識因中轉前五第八果中圓。

     八識規矩補注(終) 六離合釋法式 西方釋名有其六種。

    一依主。

    二持業。

    三有财。

    四相違。

    五帶數。

    六鄰近。

    以此六種有離合故。

    一一具二。

    若單一字名即非六識。

    以不得成離合相故。

    初依主者。

    謂所依為主。

    如說眼識。

    識依眼起。

    即眼之識。

    故名眼識。

    舉眼之主以表于識。

    亦名依士釋。

    此即分取他名。

    如名色識。

    如子取父名。

    名為依主。

    父取子名。

    即名依士。

    所依劣故。

    言離合相者。

    離謂眼者是根。

    識者了别。

    合謂此二合名眼識。

    餘五離合準此應知。

    言持業者。

    如說藏識。

    識者是體藏是業用。

    用能顯體。

    體能持業。

    藏即識故名為藏識。

    故言持業。

    亦名同依釋。

    藏取含藏用。

    識取了别用。

    此二同一所依故雲同依也。

    言有财者。

    謂從所有以得其名。

    一如佛陀。

    此雲覺者。

    即有覺之者名為覺者。

    此即分取他名。

    二如俱舍非對法藏。

    對法藏者。

    是本論名。

    為依根本對法藏造故。

    此亦名為對法藏論。

    此全取他名。

    亦名有财釋。

    言相違者。

    如說眼及耳等。

    各别所诠。

    皆自為主。

    不相随順。

    故曰相違。

    為有及與二言。

    非前二釋義。

    通帶數有财。

    言帶數者。

    以數顯義通于三釋。

    如五蘊二谛等。

    五即是蘊。

    二即是谛。

    此用自為名。

    即持業帶數。

    如眼等六識。

    取自他為名。

    即依主帶數。

    如說五逆為五無間。

    無間是果即因談果。

    此全取他名。

    即有财帶數。

    言鄰近者。

    從近為名。

    如四念住以慧為體。

    以慧近念故名念住。

    既是鄰近。

    不同自為。

    名無持業。

    義通餘二釋。

    一依主鄰近。

    如有人近長安住。

    有人問言。

    為何處住。

    答雲。

    長安住。

    此人非長安。

    以近長安故雲長安住。

    以分取他名。

    複是依主鄰近。

    二有财鄰近。

    如問何處人。

    答雲。

    長安。

    以全取他處以标人名。

    即是有财。

    以近長安複名鄰近。

    頌曰。

    用自及用他。

    自他用俱用。

    通二通三種。

    如是六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