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補注卷上

關燈
貪癡分。

    害者。

    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為性。

    能障不害逼惱為業。

    謂有害者。

    逼惱他故。

    嗔一分攝。

    言憍者。

    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

    能障不憍染依為業。

    蓋憍醉者。

    生長一切雜染法故。

    此貪分也。

    謂不憍者。

    即無貪也。

    随惑二十則忿等十法并失念不正知放逸三法。

    乃根本家差别分位。

    餘七即等流性也。

    言不定四者。

    頌雲。

    不定謂悔眠。

    尋伺二各二。

    此不同前五位心所。

    定遍八識三性時地。

    此之四法皆不定故。

    瑜伽複以四一切辨五差别雲。

    遍行具四。

    别境唯有初二。

    一切善唯有一。

    謂一切地染。

    四皆無不定。

    唯一謂一切。

    性言悔者。

    長行屬雲。

    悔謂惡作蓋。

    惡作是因。

    悔是其體。

    以體即因。

    故論雲。

    悔謂惡作。

    乃因果之義也。

    謂惡所作業追悔為性。

    障止為業。

    奢麼他能止住心故名為止。

    眠者。

    令身不自在心極暗昧輕略為性。

    障觀為業。

    謂毗缽舍那攝境從心名之為觀。

    取體即慧也。

    此眠能令身心等者其無心眠。

    如何能令謂從有心眠。

    其實無心不名睡眠。

    蓋眠是心所有能令用。

    彼既無體。

    豈有令用。

    故不名眠。

    尋者。

    尋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轉為性。

    伺謂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細轉為性。

    二法業用俱以安不安身心分位所依為業言意言境者。

    意所取境多依名言。

    故雲意言境。

    此二并用思慧一分為體。

    若令心安即是思分。

    令心不安即是慧分。

    蓋思者。

    徐而細故。

    慧者。

    急而粗故。

    若然則令安則用思無慧。

    不安則用慧無思。

    何雲并用。

    通照大師釋有兼正。

    若正用思急慧随思能令心安。

    若正用慧徐思随慧。

    亦令不安。

    是說不違并用。

    此相應之義有五。

    謂時依行緣事也。

    王所同時起同所依根見分行相各同。

    同一所緣。

    同一體事。

    故得相應也。

     善惡臨時别配之 此言第六識遇善境時。

    與善心所相應。

    遇不善無記境時。

    與不善無記心所相應。

    故曰别配之。

    據理談情。

    思之可悉。

     性界受三恒轉易 言此第六識于三性三界并五受。

    恒常轉變改易也。

    以行相易脫故。

    唯受有五種。

    論說不一。

    謂七八二識唯是舍受。

    前五轉識苦樂二受。

    第六意識二師說異。

    若意地有苦師言。

    第六通具五受。

    若意地無苦師言。

    第六唯憂喜舍三受。

    若約極苦極樂其苦樂之觸。

    豈有不侵心者哉。

    若無間之苦三禅之樂。

    孰能忘其逆順之境。

    蓋逼悅于身名苦樂受。

    逼悅心者名憂喜受。

    不逼不悅者名舍受。

    以理言之。

    意地有苦師。

    盡其義也。

     根随信等總相連 等者。

    等餘遍行别境及不定也。

    謂此識與染淨諸法亦相連。

    性界受等随識轉易也。

     動身發語獨為最 此言第六識有情動身發語時。

    于八識中行相最勝。

    故成業論雲。

    由外發身語表内心所思。

    譬如潛淵魚鼓波而自表。

    此識俱思而有三種。

    謂審慮思決定思。

    動發勝思。

    餘識所無。

    故最勝也。

     引滿能招業力牽 此言第六識獨能造引滿二業。

    此業能招總别二果。

    以業勝力能牽引故名為引業。

    圓總果故。

    名為滿業。

    如畫者師資作模填彩。

    義可知矣。

    故論雲。

    一業引一果。

    多業能圓滿。

    業招于果而有四種。

    謂一業引一果。

    一業引多果。

    多業引一果。

    多業引多果。

    此第六能造業招果。

    前五一分善惡亦能造。

    七八二識皆不能造業。

    無記性故。

    若論八識招業成果。

    唯是第八前六一分。

    若非業招唯是第七。

    前六亦一分。

    善不善性故。

    所言總報者。

    乃善惡趣一報之主。

    名别報者。

    壽夭貴賤好醜等是。

     發起初心歡喜地 此第六識于初地初心轉成無漏。

    以分别二障無故。

    問三世斷何。

    若斷現惑智不俱。

    過去已滅。

    未來不生。

    為斷于何。

    曰但約智起惑除。

    令未來惑體不續生。

    名之為斷。

     俱生猶自現纏眠 纏自現行。

    眠目種子。

    謂此識于初地初心猶有俱生煩惱所知種現。

    以未純無漏故。

    又非恒在雙空觀故。

     遠行地後純無漏 遠行乃第七地也。

    此識于七地已前漏無漏間雜而生。

    以未常在觀門故。

    至此地後而純無漏。

    以俱生二障永不現行恒在觀門故。

    生空乃恒。

    法空猶間。

    又雲。

    十地中前五地。

    有相觀多無相觀少。

    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

    至七地中。

    純無相觀也。

     觀察圓明照大千 謂此第六識。

    于初歡喜初心雖無分别二障轉成無漏。

    俱生障在。

    曆離垢發光焰慧難勝現前至此遠行。

    則俱生障永伏不起。

    無漏淨識而恒生起。

    相應心所亦轉為妙觀察智。

    而恒圓明普照大千之界。

    非談一界而智功普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