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補注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境在心外。
何謂唯識。
況小乘等。
皆言心外實有諸法。
若是則不獨乖唯識之宗。
又豈不符合彼小乘外宗耶。
然頌言離者。
指根境而言。
蓋第八自證分變而為見相二分。
見乃諸心心所法相。
乃根身器界之法。
此言眼耳二識取離根之境。
何嘗離于能變自證之體耶。
若以知處不知處異。
壞根不壞根别。
則境之離根合根可見矣。
故雲。
以根照境說離合。
以心緣境談唯識。
離取用勝。
故立通也。
愚者難分識與根 此言小乘愚法聲聞。
不知根之與識各有種子現行。
以為根識互生也。
根之種現但能導識之種現。
謂根為生識之緣。
則可謂生識則不可以識自有能生之種子。
故以其未除所知障。
于法不了。
乃智淺心粗。
由是不信大乘唯識教也。
此注言根識之種現各别。
恐初學尚疑試更言之。
蓋根乃色法。
即第八之相分。
識乃心法。
即第八之見分。
此色心不同也。
根雖屬色。
以其為第八親相分故。
獨具八之執受二義。
執又有攝持二義。
以第八攝為自體(同是無記)持令不散。
受亦有領覺二義。
領以為境。
令生覺受。
非外六塵無情之物可比。
故第八與五根同是無記性。
五識心法三性皆具。
此根識之性不同也。
又根能照境識能緣境。
此根識之用不同也。
大抵根無分别前五識雖有随念分别。
而無計度分别。
故常混淆而難辨。
故佛為愚心者開心說蘊。
愚色者開色說處。
俱愚者俱開說界。
始華嚴至楞嚴。
演此三科不知幾百千過。
而阿難尚以心知眼見為言。
故佛以門能見否诘之。
意謂心以根而見。
猶人以燈見物也。
以此言之。
則根識之難分可知矣。
變相觀空唯後得 此前五了俗見空。
變謂變帶。
相謂相分。
觀目能緣見分。
空目所緣真如。
唯後得者揀非根本智。
以唯依色根故。
後得智不親緣真如者。
以有分别智故。
不能親緣無分别理籌度起。
故此空即實性唯識。
果中猶自不诠真 謂無漏五識在佛果位中。
尚不能親緣真如。
以其根本智依心根故。
親緣真如。
後得依色根有分别故。
所以不能親緣真如謂之後得者。
根本而後生前五。
既無根本何有後得。
是彼類故。
同達事故。
此句頌破異師計也。
以安慧宗中前五因中既成無漏變相緣如。
以見相二分是遍計性。
自證分是依他起性。
至佛果位自證分親緣真如。
以無相見遍計性故。
所以護法師以此句破也。
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此言前五識因窮得果則相應心品。
即成成所作智。
現三類身止息衆生苦輪也。
謂佛位中第八識轉為無漏白淨識已。
而相應心所即成大圓鏡智。
歘然現前。
故雲初發。
則前五識即成無漏。
故雲成無漏也。
三類分身者。
以五識之心所即成成所作智現三類身也。
三類身者。
乃法報化三身之中化身爾。
此化身所被之機。
優劣不一。
故能被之化身複有三也。
千丈大化身被大乘四加行菩薩。
小化丈六身被大乘三資糧位菩薩。
與二乘凡夫随類化。
三乘普被六趣皆沾。
或曰。
前五識成無漏相應心品。
現身益物。
何以先言第八成無漏耶。
以圓明初發乃第八相應心品圓鏡智爾。
蓋前五根即第八識所變相分。
能變本識既成無漏。
所變五根即成無漏。
能發五根。
既成無漏則所發五識遂成無漏也。
或曰。
既言轉八識以成四智。
何以卻言相應心品耶。
曰唯識第十雲。
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
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
如次而得智。
雖非識而依識轉。
識為主故說識轉得。
又有漏位智劣識強。
無漏位中智強識劣。
為勸有情依智舍識故。
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
下凡言轉識者準此。
三性三量通三境 此言第六識于三性三量三境俱通。
以通字貫于上下。
言三性者。
善則順益義。
順于正理。
益于自他。
不善則違損義。
違于正理損于自他。
無記者。
無不也。
記記别。
于善惡品不可記别。
故此以順違損益之義解三性也。
又雲。
順益二世名善性。
違損二世名不善性。
于愛非愛果不可記别名無記性。
謂自體及果俱可愛樂名善性。
不善反上。
無愛非愛不可記别名無記也。
此又約三世漏無漏以解三性。
言三量者。
現量解現上文。
今但解比非二量。
比量者。
度境無謬。
非量者情有理無。
蓋比度不著也。
以第六識有五種一定中獨頭。
意識緣定境。
定境有理事。
事又有極略極迥。
色及定自在所生法處諸色。
二散位獨頭。
緣受所引色。
及遍計所起諸法處色。
如緣空花鏡像彩畫。
所生者并法處所攝也。
三夢中獨頭緣夢中境。
四明了
何謂唯識。
況小乘等。
皆言心外實有諸法。
若是則不獨乖唯識之宗。
又豈不符合彼小乘外宗耶。
然頌言離者。
指根境而言。
蓋第八自證分變而為見相二分。
見乃諸心心所法相。
乃根身器界之法。
此言眼耳二識取離根之境。
何嘗離于能變自證之體耶。
若以知處不知處異。
壞根不壞根别。
則境之離根合根可見矣。
故雲。
以根照境說離合。
以心緣境談唯識。
離取用勝。
故立通也。
愚者難分識與根 此言小乘愚法聲聞。
不知根之與識各有種子現行。
以為根識互生也。
根之種現但能導識之種現。
謂根為生識之緣。
則可謂生識則不可以識自有能生之種子。
故以其未除所知障。
于法不了。
乃智淺心粗。
由是不信大乘唯識教也。
此注言根識之種現各别。
恐初學尚疑試更言之。
蓋根乃色法。
即第八之相分。
識乃心法。
即第八之見分。
此色心不同也。
根雖屬色。
以其為第八親相分故。
獨具八之執受二義。
執又有攝持二義。
以第八攝為自體(同是無記)持令不散。
受亦有領覺二義。
領以為境。
令生覺受。
非外六塵無情之物可比。
故第八與五根同是無記性。
五識心法三性皆具。
此根識之性不同也。
又根能照境識能緣境。
此根識之用不同也。
大抵根無分别前五識雖有随念分别。
而無計度分别。
故常混淆而難辨。
故佛為愚心者開心說蘊。
愚色者開色說處。
俱愚者俱開說界。
始華嚴至楞嚴。
演此三科不知幾百千過。
而阿難尚以心知眼見為言。
故佛以門能見否诘之。
意謂心以根而見。
猶人以燈見物也。
以此言之。
則根識之難分可知矣。
變相觀空唯後得 此前五了俗見空。
變謂變帶。
相謂相分。
觀目能緣見分。
空目所緣真如。
唯後得者揀非根本智。
以唯依色根故。
後得智不親緣真如者。
以有分别智故。
不能親緣無分别理籌度起。
故此空即實性唯識。
果中猶自不诠真 謂無漏五識在佛果位中。
尚不能親緣真如。
以其根本智依心根故。
親緣真如。
後得依色根有分别故。
所以不能親緣真如謂之後得者。
根本而後生前五。
既無根本何有後得。
是彼類故。
同達事故。
此句頌破異師計也。
以安慧宗中前五因中既成無漏變相緣如。
以見相二分是遍計性。
自證分是依他起性。
至佛果位自證分親緣真如。
以無相見遍計性故。
所以護法師以此句破也。
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此言前五識因窮得果則相應心品。
即成成所作智。
現三類身止息衆生苦輪也。
謂佛位中第八識轉為無漏白淨識已。
而相應心所即成大圓鏡智。
歘然現前。
故雲初發。
則前五識即成無漏。
故雲成無漏也。
三類分身者。
以五識之心所即成成所作智現三類身也。
三類身者。
乃法報化三身之中化身爾。
此化身所被之機。
優劣不一。
故能被之化身複有三也。
千丈大化身被大乘四加行菩薩。
小化丈六身被大乘三資糧位菩薩。
與二乘凡夫随類化。
三乘普被六趣皆沾。
或曰。
前五識成無漏相應心品。
現身益物。
何以先言第八成無漏耶。
以圓明初發乃第八相應心品圓鏡智爾。
蓋前五根即第八識所變相分。
能變本識既成無漏。
所變五根即成無漏。
能發五根。
既成無漏則所發五識遂成無漏也。
或曰。
既言轉八識以成四智。
何以卻言相應心品耶。
曰唯識第十雲。
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
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
如次而得智。
雖非識而依識轉。
識為主故說識轉得。
又有漏位智劣識強。
無漏位中智強識劣。
為勸有情依智舍識故。
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
下凡言轉識者準此。
三性三量通三境 此言第六識于三性三量三境俱通。
以通字貫于上下。
言三性者。
善則順益義。
順于正理。
益于自他。
不善則違損義。
違于正理損于自他。
無記者。
無不也。
記記别。
于善惡品不可記别。
故此以順違損益之義解三性也。
又雲。
順益二世名善性。
違損二世名不善性。
于愛非愛果不可記别名無記性。
謂自體及果俱可愛樂名善性。
不善反上。
無愛非愛不可記别名無記也。
此又約三世漏無漏以解三性。
言三量者。
現量解現上文。
今但解比非二量。
比量者。
度境無謬。
非量者情有理無。
蓋比度不著也。
以第六識有五種一定中獨頭。
意識緣定境。
定境有理事。
事又有極略極迥。
色及定自在所生法處諸色。
二散位獨頭。
緣受所引色。
及遍計所起諸法處色。
如緣空花鏡像彩畫。
所生者并法處所攝也。
三夢中獨頭緣夢中境。
四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