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補注卷上

關燈
三根本惑。

    六中之三随惑。

    二十中之十随惑。

    總二十分。

    小中大三等。

    忿等前十為小随。

    不與五識相應。

    唯中随二。

    并大随八。

    乃屬前五。

    名随煩惱者。

    乃随其根本煩惱分位差别等流性故。

    由自類俱起遍染二性遍諸染心。

    此之三義皆具名大。

    具一名中。

    俱無名小。

    言二性者。

    乃不善有覆(瑜伽三卷言四性曰。

    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欲界具四。

    無色色界唯三。

    除不善性故)忿等十法。

    名别起故。

    阙自類俱起。

    唯是不善阙遍染二性。

    既阙有覆。

    不遍一切染心故為小随。

    此十與第六意識相應。

    故此不釋無慚無愧。

    是自類俱起具一名中也。

    無慚者。

    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

    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

    無愧者。

    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

    能障于愧生長惡行為業。

    掉舉則令心于境不寂靜為性。

    能障行舍奢麼他為業。

    惛沈則令心于境無堪任為性。

    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為業。

    不信則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

    能障淨心堕依為業。

    懈怠者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堕為性。

    能障精進增染為業。

    放逸則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

    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失念則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

    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

    蓋失念者。

    心散亂故。

    此失念者。

    有雲。

    念一分攝。

    是煩惱相應念故。

    有義。

    癡一分攝。

    瑜伽說。

    此是癡分故癡令失念也。

    有義。

    俱一分攝。

    由前二文影略說故。

    散亂則于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

    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

    謂散亂者。

    發惡慧故。

    不正知者。

    于所觀境謬解為性。

    能障正知毀犯為業。

    貪嗔癡者。

    即根本煩惱六中之三也。

    貪則于有。

    有具染著為性。

    能障無貪生苦為業嗔則于苦。

    苦具增恚為性。

    能障無嗔不安惡行所依為業。

    癡則于諸事理迷暗為性。

    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餘三注見。

    第六識所以為根本惑者。

    以其能生随眠故也。

    何非餘俱。

    互相違故。

     五識同依淨色根 此言五識得名淨色者。

    指勝義而言。

    體非染法。

    唯白淨無記性故。

    五識随根立名。

    總具五義。

    曰依發屬助。

    如頌言。

    依者五義之一也。

    若作釋者。

    謂依根之識助根。

    如根等皆依主釋也。

    根發之識依士釋也。

    或雲根所發識。

    又為一例。

     九緣七八好相鄰 此即九緣生識之義。

    九緣者。

    謂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淨依根本依種子也。

    空謂根境相去空隙之空。

    明乃日月燈光之明。

    根乃八識所依之根。

    境謂八識所緣之境。

    作意即遍行五中之作意。

    分别依乃第六識也(前五識以第六為分别依。

    六識以前五為明了門也)。

    染淨依乃七識也(楞伽言。

    諸識有二種生住滅謂流注生住滅并相生住滅。

    梵雲你伽。

    此雲流注。

    不斷唯目第八三相微隐種現不斷。

    故名流注。

    由無明緣初起業識。

    故說為生。

    相續長劫。

    故名為住。

    到金剛。

    定等覺一念斷本無明。

    名為流注。

    滅相生住滅者。

    謂餘七識心境粗顯。

    故名為相。

    雖七緣八望六為細。

    具有四惑。

    故亦名粗。

    依彼現識自種諸境緣合生七識為相。

    生。

    長劫熏習名為相。

    住從未向本漸伏乃斷至七地滿。

    名為相滅。

    依前生滅立迷悟依。

    依後生滅立染淨依。

    前長後短事分二别立染淨者此也)。

    根本依者。

    即第八識。

    種子緣者。

    謂親生種子也。

    九緣中種子緣。

    即四緣中親因緣。

    九境緣即四所緣緣。

    九餘七即增上緣等無間緣。

    乃八識王所。

    前後滅生自類無間。

    能引所引力用齊等。

    此頌雖隐略唯識兼之。

    故頌雲。

    眼識九緣生。

    耳識唯從八(除明緣也)鼻舌身三七(除空明二緣也)後三(指六七八三識)五三四(指緣而言)。

    若加等無間。

    從頭各增一。

    言五三四者。

    第六識五緣。

    生謂根緣。

    即意境緣。

    即十八界作意緣。

    乃相應遍行五中之一也。

    根本緣。

    即賴耶種子緣。

    乃第六識親生種子也。

    七識三緣者。

    種子緣。

    即第七識親生種子作意緣。

    見上注。

    根緣境緣俱第八識。

    故曰依彼轉緣彼也。

    第八四緣生者。

    謂根緣。

    即末那境緣。

    即種子根身器界作意緣。

    即五所中之一也。

    種子緣。

    乃第八識親生種子也。

    等無間緣者。

    乃各識前念已滅即開辟處所引後念令生中間無隔者也。

    八識若加此緣眼有十。

    乃至第八具五。

    何故諸識藉緣方生。

    以有為法仗因托緣。

    阙則不生。

    故緣多而斷少而恒也。

    此頌影略後三。

    故三不言具緣也。

     合三離二觀塵世 此言眼耳二識離中取境。

    鼻舌身三合中取境。

    觀目能緣見分即眼等。

    五識及諸心所塵世即所緣相分乃色等五塵也。

    或謂眼。

    耳二識既離中取境。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