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

關燈
何義不住彼耶。

    心存于己不能惠施故。

    若有悕求退失菩提故。

    複次不住于事者。

    依資生施說。

    謂惠施者于所施财不應愛著。

    愛而行施心必生苦。

    或複施已還追悔故。

    無所住者。

    依無畏施說。

    謂諸菩薩修戒忍時。

    不應生心求彼果報。

    不住色等者。

    依法施說。

    法施有二果。

    謂現生他生。

    于此二中不應貪著。

    現生果者。

    謂所資用色等五境。

    此複雲何。

    說法之人衆所瞻敬。

    以妙色等妓樂香花飲食衣服而供養故。

    他生果者。

    依法境說。

    雲何此中而亦不住。

    若諸菩薩證真實時。

    乃至法身亦無得故。

    雲何修行六波羅蜜因得清淨。

    經曰。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想如是等。

    此義雲何。

    謂諸菩薩第一義中。

    施者受者及以施物。

    名義智境諸想不生。

    是即伏心因以清淨。

    或曰有施者等可生福聚。

    三事并妄福于何有禍哉斯言第一義故不住于想。

    俗谛故行施。

    如是福聚難可度量。

    如十方虛空廣遍無盡。

    前因行處應贊其福。

    此說者何降伏于心。

    想不生故。

    不生于想施方淨故。

    由清淨因福無邊故。

     自下一切修多羅問答遣疑。

    持正法福德威力。

    此威力成就一切法修行。

    修行任運果因清淨相。

    一切衆生如來藏性佛境界。

    見佛法身法界相。

    無住涅槃觀察有為。

    世尊說已。

     聖者須菩提疑曰。

    若菩薩施時法亦不住。

    雲何以相好故行于施耶。

    百福相等功德法聚名為世尊。

    若不住法雲何得成諸佛體相。

    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于意雲何。

    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不也世尊如是等。

    相成就者是無常故。

    如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諸相非相即非虛妄。

    非虛妄者所謂真實。

    以真實故名曰如來。

    諸相若存是虛诳矣。

    如經應以諸相非相而見如來。

    即相征求無所得故。

    若能遠離衆果悕望。

    乃至法身亦無所得。

    然恒如是行不住施。

    即于佛身速緻成滿。

     須菩提複疑曰。

    若三種施皆無所得為清淨因。

    了相空性為真實果。

    于後世中誰其信樂。

    将無空說同乎石女。

    是故問言。

    頗有衆生于未來世。

    後五十歲。

    法欲滅時聞此等經生實想不。

    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莫作是說。

    如是等後五十歲者。

    人壽百齡開為二分。

    初分五十教力增強。

    後漸衰減。

    佛涅槃已名未來世。

    此中正法将滅之時教力漸微。

    是故說為後五十歲。

    菩薩摩诃薩其義雲何。

    于菩提處有決定心菩薩也。

    于一切衆生誓興利益摩诃薩也。

    雲何複名有屍羅者。

    過去生中見無量佛鹹供養故。

    供養有三種。

    一者給侍左右。

    二者嚴辦所須。

    三者詢承法要。

    能守護故名曰屍羅。

    謂能善守六情根故。

    彼複有三。

    一能離屍羅。

    離于十不善業故。

    二能作屍羅。

    作于菩提分業故。

    三能趣屍羅。

    趣于第一義谛故雲何複名有功德者。

    種無貪等三善根故。

    質直柔和及智悲等。

    是名功德。

    雲何複名有智慧者。

    了知生法二無我故。

    如是了知離于八想生法。

    各有四種想故。

    離生想者。

    經曰是諸菩薩無我想無衆生想無命想無取者想。

    此義雲何。

    有主宰用名之為我。

    谛觀諸蘊無彼體相故。

    無我想安住常性名曰衆生。

    諸蘊無常相續流轉。

    無有一法是安住性故。

    無衆生想。

    如有經說。

    汝今刹那亦生亦老亦死故無命想。

    諸蘊循環受諸異趣名為取者。

    是中無人能取諸趣。

    舍于現蘊而受後蘊。

    如去故衣而著新衣。

    然依俗谛。

    譬如因質而現于像。

    質不至像而有像現。

    由前蘊故後蘊續生。

    前不至後而後相續。

    是故菩薩無取者想。

    此謂了知生無我性離法想者。

    經曰無法想亦無非法想。

    無想亦無非想。

    此複雲何。

    第一義法本不生故無法想。

    以不生故亦無有滅故。

    無非法想。

    法非法分别離故無想。

    此言無想但顯想無。

    非謂有法而名非想。

    複次雖第一義離一切想。

    而随世間言語想說。

    是故菩薩亦無非想。

    此謂了知法無我性。

    雲何但說有屍羅等持戒種善。

    能起深信智慧見真生于實想。

    一切功德此俱攝故。

    複以何義言知見。

    彼令諸菩薩心勇勵故。

    彼作是言。

    我今信解如來知見。

    應更專勤修諸善法。

    何故知見二俱說耶。

    為欲開顯一切智故。

    此複雲何。

    一切智者于諸境界朗然現覺。

    非如比智見煙知火。

    不能照了諸相差别。

    亦非如肉眼見粗近物。

    細障遠處則不能知。

    但随說一或如彼故。

    若諸菩薩起我等想及法等想。

    有何過失。

    因此生于我等執故。

    雲何我等想生我等執。

    若生此執有其想故。

    雲何法等想生我等執。

    我我所蘊中起法非法想。

    非于無我土木等故。

    經曰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此何義耶。

    舍二邊故。

    法有性相尚不應取。

    何況非法本無性相。

    複次無分别者。

    善如法尚不取。

    況不善非法。

    或念言不善不應取。

    何故不取善。

    若善法亦不取者。

    佛何故三無數劫積集資糧。

    是故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