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此義雲何。
如欲濟川先應取筏。
至彼岸已舍而去之。
世尊亦爾。
欲度苦流假資糧筏。
超一切果登涅槃岸。
樂因尚離何況苦因。
如象脅經說。
若出生死證涅槃界。
愛非愛果法非法因一切皆舍。
複次疑曰。
若證時法非法皆舍。
何故世尊以一念相應正智。
現覺諸法有所說耶。
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如是等此明何義。
顯示世尊證于真實無法可取。
言諸法者。
順俗名言非第一義。
若法非法皆無所取。
即依俗谛說名菩提非有實物。
如說大梵諸佛如來證菩提者。
謂無所得。
若無所得。
雲何世尊有諸能事。
如來本願普利群生。
我成正覺離諸分别不由作意。
乃至衆生生死未盡。
随其種類欲樂不同。
形相言音差别應現。
于諸法性皆無所得。
是得菩提亦名法身。
菩提法身無所得故。
雖無動念仍先誓力。
無邊色像以嚴其身。
十方國土周行不礙。
凡有見聞靡不蒙益。
聖者須菩提。
以菩提無生故。
密意答言。
無有少法如來所得。
非于無生而不現證。
如經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
此義雲何。
無生者。
非是法亦非非法。
法非法分别境故。
不可取不可說者。
無能取說故。
證無所得故。
如經以無為相說名聖人。
無為者。
無所得義。
無為相者。
無所得自性義。
聖人者。
見真實義。
須菩提複念言。
有屍羅等于經深信其福幾何。
是故廣明持法威力。
經曰須菩提于意雲何。
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乃至為他人說。
如是等為他說者。
謂于二谛有所得無所得。
理善能開演不颠倒故。
其福勝彼。
無量阿僧祇者。
非心所量無量也。
六十位數所不能及阿僧祇也。
福德聚即非福德聚者。
财施雖多比持經福即為少故。
持經福多二門成立。
謂教及理。
雲何為教如有經言。
施中最者所謂法施。
今此寶施是财施攝。
雲何為理。
财施雖獲富饒之果。
住于生死無常敗壞。
法施能成究竟功德。
永斷一切生死苦因。
如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經出。
諸佛如來從此經生。
雲何出生。
依此法門心無所得。
證無生理妙菩提故。
又說諸法無生等義。
是語律儀。
從此生于衆德身故。
由身律儀相圓滿業生化身故。
複以何義。
則施唯得大财位果。
非諸佛因。
經曰佛法者。
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其義雲何。
諸法體性空無所有。
此若開顯是佛法身。
見有性者于法未悟。
依此密意說非佛法。
若知法無性覺故名佛。
此法佛有餘人無。
是名佛法。
由持正法了法無性行于财施。
不能如是法施福多。
以斯義故。
複次疑曰。
若所證法無有性者四聖果雲何得成。
不見世間無物有果。
為遣此疑。
經曰須菩提于意雲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
何故名為須陀洹。
以預于無得流故。
雲何無得。
于色等境皆無得故。
十有五念為見道。
乘此向果名彼果向。
第十六念說為住果。
人天二别極七返生。
何故七生餘七結故。
七結者何。
謂欲貪及嗔色無色愛掉慢無明。
從此複斷欲界中修所斷惑。
乃至五品名斯陀含向。
是中複說二種家家。
謂天及人。
天家家者謂于天趣或于一天。
或二三天。
諸家流轉而般涅槃。
人家家者。
謂于人趣或于此洲。
或餘洲中。
諸家流轉而般涅槃。
盡第六品名住此果。
更一來生此世間故。
如是次第複斷二品一生為間。
當般涅槃。
是即名阿那含向。
九品永離名住此果。
更不還生于欲界故。
如是複斷初禅地欲。
乃至有頂第九品無間道時。
一切說名阿羅漢向。
此無間道亦名金剛喻定。
以能永壞諸惑随眠。
至解脫道名盡智。
與漏盡得同時生故。
如是名住阿羅漢果。
應作自他利益事故。
應為一切有貪著者所供養故。
如是四人皆不作念我能得果。
何以故。
在證時無所得故。
如經實無有法名須陀洹。
乃至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何故不欲得果念耶。
若是念生有我等取。
離身見者無彼取故。
是故先說以無為相說名聖人。
無為相者。
空性相義。
須菩提述己所得證無是念。
曰如來說我無诤行第一我是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是念如是等。
此義雲何。
若須菩提行于無诤不悟即空。
何故如來贊言第一。
言第一者悟即空故。
如經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诤者是何。
所謂煩惱。
離彼煩惱名無诤定。
須菩提住于此定。
障及诤皆不與俱故。
随俗言無诤行無诤行也。
複次疑曰。
若預流等不得自果。
雲何世尊遇然燈佛獲無生忍。
為遣此疑。
經曰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取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
此明何義。
顯示昔遇然燈佛時。
以悟無生無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此義雲何。
如欲濟川先應取筏。
至彼岸已舍而去之。
世尊亦爾。
欲度苦流假資糧筏。
超一切果登涅槃岸。
樂因尚離何況苦因。
如象脅經說。
若出生死證涅槃界。
愛非愛果法非法因一切皆舍。
複次疑曰。
若證時法非法皆舍。
何故世尊以一念相應正智。
現覺諸法有所說耶。
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如是等此明何義。
顯示世尊證于真實無法可取。
言諸法者。
順俗名言非第一義。
若法非法皆無所取。
即依俗谛說名菩提非有實物。
如說大梵諸佛如來證菩提者。
謂無所得。
若無所得。
雲何世尊有諸能事。
如來本願普利群生。
我成正覺離諸分别不由作意。
乃至衆生生死未盡。
随其種類欲樂不同。
形相言音差别應現。
于諸法性皆無所得。
是得菩提亦名法身。
菩提法身無所得故。
雖無動念仍先誓力。
無邊色像以嚴其身。
十方國土周行不礙。
凡有見聞靡不蒙益。
聖者須菩提。
以菩提無生故。
密意答言。
無有少法如來所得。
非于無生而不現證。
如經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
此義雲何。
無生者。
非是法亦非非法。
法非法分别境故。
不可取不可說者。
無能取說故。
證無所得故。
如經以無為相說名聖人。
無為者。
無所得義。
無為相者。
無所得自性義。
聖人者。
見真實義。
須菩提複念言。
有屍羅等于經深信其福幾何。
是故廣明持法威力。
經曰須菩提于意雲何。
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乃至為他人說。
如是等為他說者。
謂于二谛有所得無所得。
理善能開演不颠倒故。
其福勝彼。
無量阿僧祇者。
非心所量無量也。
六十位數所不能及阿僧祇也。
福德聚即非福德聚者。
财施雖多比持經福即為少故。
持經福多二門成立。
謂教及理。
雲何為教如有經言。
施中最者所謂法施。
今此寶施是财施攝。
雲何為理。
财施雖獲富饒之果。
住于生死無常敗壞。
法施能成究竟功德。
永斷一切生死苦因。
如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經出。
諸佛如來從此經生。
雲何出生。
依此法門心無所得。
證無生理妙菩提故。
又說諸法無生等義。
是語律儀。
從此生于衆德身故。
由身律儀相圓滿業生化身故。
複以何義。
則施唯得大财位果。
非諸佛因。
經曰佛法者。
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其義雲何。
諸法體性空無所有。
此若開顯是佛法身。
見有性者于法未悟。
依此密意說非佛法。
若知法無性覺故名佛。
此法佛有餘人無。
是名佛法。
由持正法了法無性行于财施。
不能如是法施福多。
以斯義故。
複次疑曰。
若所證法無有性者四聖果雲何得成。
不見世間無物有果。
為遣此疑。
經曰須菩提于意雲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
何故名為須陀洹。
以預于無得流故。
雲何無得。
于色等境皆無得故。
十有五念為見道。
乘此向果名彼果向。
第十六念說為住果。
人天二别極七返生。
何故七生餘七結故。
七結者何。
謂欲貪及嗔色無色愛掉慢無明。
從此複斷欲界中修所斷惑。
乃至五品名斯陀含向。
是中複說二種家家。
謂天及人。
天家家者謂于天趣或于一天。
或二三天。
諸家流轉而般涅槃。
人家家者。
謂于人趣或于此洲。
或餘洲中。
諸家流轉而般涅槃。
盡第六品名住此果。
更一來生此世間故。
如是次第複斷二品一生為間。
當般涅槃。
是即名阿那含向。
九品永離名住此果。
更不還生于欲界故。
如是複斷初禅地欲。
乃至有頂第九品無間道時。
一切說名阿羅漢向。
此無間道亦名金剛喻定。
以能永壞諸惑随眠。
至解脫道名盡智。
與漏盡得同時生故。
如是名住阿羅漢果。
應作自他利益事故。
應為一切有貪著者所供養故。
如是四人皆不作念我能得果。
何以故。
在證時無所得故。
如經實無有法名須陀洹。
乃至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何故不欲得果念耶。
若是念生有我等取。
離身見者無彼取故。
是故先說以無為相說名聖人。
無為相者。
空性相義。
須菩提述己所得證無是念。
曰如來說我無诤行第一我是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是念如是等。
此義雲何。
若須菩提行于無诤不悟即空。
何故如來贊言第一。
言第一者悟即空故。
如經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诤者是何。
所謂煩惱。
離彼煩惱名無诤定。
須菩提住于此定。
障及诤皆不與俱故。
随俗言無诤行無诤行也。
複次疑曰。
若預流等不得自果。
雲何世尊遇然燈佛獲無生忍。
為遣此疑。
經曰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取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
此明何義。
顯示昔遇然燈佛時。
以悟無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