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達到任務。
這一點子張做到了,但是還沒有達到夫子那個仁的境界。
這是子遊對子張的評論。
曾子也随着附和,認為子張是個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但是他修養的内涵,還沒有達到仁的境界。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緻者也,必也親喪乎! 這是用曾子的話,說明學問的道理,這裡又提到喪事,他說,據我當年聽到夫子(指孔子)說&ldquo人未有自緻者也&rdquo。
這是一個問題了。
自緻是自動自發,就是說自動自發的人幾乎是沒有的,雖然有這個心情,但很難構成有恒的行為,而能夠達到最後目标的很少。
這個話看起來很空洞,但孔門的道統比較注重内心自省的修養,這也是求學問仁的中心。
所以這句話就是說,一個人很難做到自己肯責備自己,乃至由自己内心的反省,而到達了聖人的境界,這是很少的事例。
換句話說,就是任何一件事,都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出于不得已,完全出于主動的很少,例如有一件事&mdash&mdash打牌,三缺一的時候,還跑很遠的路去拉一個人,這是出于自緻。
但以心理學來研究,這也不是出于自緻,因為打牌這個娛樂就不是靠自己來的,而是靠幾個人湊合成一種環境而影響來的。
所以真正由自己内心自發,自緻,達于仁的境界,的确非常少。
嚴格的說,一定要講,哪一件事情是比較自發的呢?曾子便引用孔子的話&ldquo必也親喪乎!&rdquo一定說起來,隻有父母死了的時候,内心真覺得悲哀,那種悲哀是自然的,可以勉強說純粹是自發的悲哀。
但是注意&ldquo必也&rdquo兩個字,就是&ldquo勉強、一定、硬是要說的話&rdquo的意思,實際上那種悲哀,有時候也是迫于不得已,而并不是真情。
(所以說中國古文,虛字裡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因此一個人内心的情感與良心,真正能自發自緻的畢竟太難。
這節書看起來很簡單,如以心理學、哲學來看,可發揮的地方太多了。
繼往開來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這是曆史哲學的問題。
孟莊子是古代的世家,魯國世襲的大夫,姓仲學,名速,他的父親孟獻子,名蔑。
孔子當時說,孟莊子可真是一個孝子,他對于父母的孝行來說,其他的一般人都做得到。
(像我有一個朋友,六十幾歲了,也是白發蒼蒼,事業很大,工作忙得很,家中有八十多歲的老父,他每天晚上一定回家陪父親吃飯,否則他父親就吃不下飯,有時父親還罵他,甚至用手杖打他,他趕緊跪下來給父親打,但這些孝行還不算太難。
)孔子說,最難做得到的,是孟莊子承繼高位以後,對于他父親原來用的這班老幹部,并不改變,同他父親一樣待他們,沒有變更,而且對于父親的政策,繼續執行。
這兩句話實在道理很多。
曆史上古代的政治形态,秦漢以前的宗法社會與秦漢以後又不同,與現在更不同,現在社會假使和古代一樣,那就糟了。
現在是工商社會、科學時代。
春秋戰國不但是農業社會,而且還保留濃厚的宗法社會形态,非常保守的,那時是敬老尊賢,重視前人的經驗。
現在重視年輕人,着重求新求變。
這又是曆史文化一個大問題,将來是不是人類整個文化會走回頭路?這很難說,看曆史的演變,說不定會走回頭路。
這是第一點。
這段書還要注意的,中國講孝道,曾子著了一部書,後來列為十三經之一的《孝經》。
嚴格研究孝道,這中間也有些問題,如果我們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狹義的孝子,那就不會有人去革命了,大家都去當孝子,這個社會還是不會有進步的。
所以孝與不孝之間,存在着問題。
後來發展到孝與忠是相關連的,但後來又變成忠于一人、忠于一事的狹義的忠。
實際上講孝道,就要研究曾子所著的這本《孝經》,其中說到孝道的精神,就是西方文化的愛,愛要擴充到愛天下人,就是大孝于天下,後世所提倡的忠,就是孝的發揮。
因此唐宋之後,有&ldquo求忠臣于孝子之門&rdquo這句名言。
一個人對父母家庭有真感情,他如出來為天下國家獻身,就一定真有責任感。
古代的&ldquo忠&rdquo,現在的名稱就是一個大的責任感,不過這兩個詞句作一比較,我認為還是中國古代的&ldquo忠&rdquo更好,因為&ldquo責任&rdquo隻是法治的觀念,而法治觀念産生的流弊,就是會在我們的思想上産生有價值沒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沒有價值又何必盡這個責任?中國古代的文化則不談價值的問題,隻有情義的問題,所以我們要了解,孔子講孟莊子的孝道&ldquo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rdquo是說他能大孝于天下,繼父親善良政治的成規,是難得的。
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我們要注意的,這個&ldquo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rdquo有什麼難呢?其實非常難,也許我們大家沒有這樣的家庭環境,體會不到,假使有這樣的家庭環境就可以體會到,往往對于老一輩的幹部不會用。
中國有句話&ldquo一朝天子一朝臣&rdquo,我們講曆史上兩個故事就可以看出來: 漢武帝殺他最一寵一愛的妃子鈎弋夫人,是因為要立她所生的孩子為太子。
當漢武帝立定了這個決心的時候,先把太子的母親殺了。
有人問漢武帝為什麼這樣做,漢武帝說,自古以來國家所以會亂,都是帝王年少,母後年壯幹涉政治所緻,我年紀已大了,這妃子還年輕,将來我兒子當了皇帝,母後如果幹政怎麼辦?漢武帝這種做法,說來是一種權術、帝王的統治手段,但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第二個故事也是出在漢朝,以前提過漢文帝到周亞夫細柳營的故事。
漢文帝進不了營門;周亞夫出迎,以甲胄之士不便跪拜,拱手為禮,軍容嚴肅,文帝贊他的軍隊最好,重用他。
但是後來景帝時,周亞夫還是被逼死。
為什麼殺他呢?漢景帝講了一句話,批評周亞夫為&ldquo此人鞅鞅,非少主臣。
&rdquo這時景帝就決定要殺了他。
他也認為周亞夫絕對是忠臣,但隻忠于我景帝、忠于國家,可是我年紀已大,将要死了,兒子年紀還小,上來當皇帝,他心裡就不會服氣、不痛快了。
我們讀曆史,看到了很多事,所以有人看通了,一輩子都不願出來做事。
(但現在民一主時代當然不同。
)像這些帝王處理這些事情,如果隻以古代宗法社會的體制來說,則有他的道理。
再說唐太宗與徐世勣的故事。
徐世勣和太宗一同起來打天下的,戰功之多,武功之高,都是了不起的。
當唐太宗将死的時候,第一個決定,馬上發表徐世績去邊遠地區戍守邊疆,等于一個總司令降下來當一個一團一管區司令。
唐太宗并且告訴他的兒子高宗,注意這道命令送達後,徐世勣是怎樣起程動身的。
可是徐世勣到底是年輕時和唐太宗一同起來打天下的,也很高明,深懂唐太宗。
他是在半路上接到命令的,一接到命令,連家裡都不回去,立即就去邊疆報到。
别人把這情形報告以後,唐太宗放心了,知道他将來會聽高宗的。
假使徐世勣有猶豫或不愉快的表現,恐怕也要被殺了。
這件事足見唐太宗的英明。
也好在是出于唐太宗的手上,因為他的好處太多了,世人就把這種玩手段的事忘了,如說出在秦始皇這類人手上,一定給世人罵慘了。
唐太宗是怕他功太大了,所謂&ldquo功高震主&rdquo。
其實社會人情都是一樣。
豈但是政治?對人付出太多的感情時,對方會受不了,對朋友熱心幫忙,如果過分得幹涉到他的事務,必會遭反感,所以人生就是政治,政治也是人生。
看多了,就知道&ldquo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rdquo的确很難。
所以這幾句書表面上很簡單,卻是真學問,要好學、要深思,用頭腦從人生中去體會。
法律不外人情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孟家找曾子的學生陽膚做士師,勉強比方,士師約等于現在的司法行政部長,但權還更大,可以直接處理執行的官。
陽膚上任前向老師曾子請教,征求意見。
曾子就告訴他說,上面領導的人,(古代帝王政治是說上面領導的人,現在可以說是整個的曆史時代)失其道,社會文化沒有上軌道,一個亂的時代,因為時代亂了,民心也散亂了,沒有中心思想,沒有中心信仰,也沒有真感情,這情形已很久了。
(自春秋開始到曾子這個時代,已經亂了三百多年,比我們現在還可憐,所以我們的曆史是多災多難的曆史,中華民族文化會這樣深厚,也正因為曆史在多災多難中渡過的。
知識分子在多災多難中,把政治的、人生的、社會曆史的經驗累積起來,流傳給我們。
這便是曆史文化的精神。
)&ldquo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rdquo這是曾子對法治的觀點,他認為應該把社會的實際情形與法治配合起來,這是執法人員應該具有的态度,判案的人,要深深了解人的内情,犯罪的動機究竟在哪裡?有許多是社會問題促成一人去犯罪,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辦案的時候,對犯罪的人,應該别有一種憐憫悲痛的心情,因為大家都是我們的同胞,我們的老百姓,為什麼這人會犯罪?這是我們的責任。
所以隻有無比的悲痛和憐憫,沒有什麼功績可喜的,更不要認為辦了一個大案,自己有功了而高興。
如果社會上永遠不發生罪案,那有多好呢?所以古代的士大夫,對于社會風氣壞了,每人都有自己應該負責任的感覺。
上面幾段,用曾子的話說明學問外用的道理。
下面便提到子貢的觀念: 成敗論英雄 子貢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這是子貢對曆史哲學的一個批評。
周武王推翻纣王建立周朝,是因為纣王暴虐。
子貢說,纣王的壞,并不像後世說的那麼嚴重,等于另一派的人說秦始皇的壞,不如一般人說的那麼壞,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事實,說他把天下的書都燒了則不見得,他隻是把全國的書集中到鹹陽阿房宮,不許民間多流傳,怕老百姓知識高了難統治,這才是真的。
至于坑儒,他坑的儒,是實在令人讨厭的一些人,我們注意曆史上&ldquo處士橫議&rdquo四個字。
秦始皇最初找好多高級知識分子開會,提出很多問題向他們請教,開會時,大家屁都不放一個,開完會以後,心裡又在嘀咕。
這還不算頂讨厭,更讨厭的是那些沒有做到官的處士們,又生橫議,雞蛋裡去挑骨頭,強橫地找道理,又不是走直道,所以秦始皇一氣就坑了這些人。
我們大家也要反省,讀書人最容易犯這個毛病。
開會開多了就會知道,一些人在開會的時候,唯唯諾諾,對什麼事都沒意見,等散會以後,他又到處亂批評。
所以秦始皇坑儒也有他的理由。
這些都是李斯幹的,而罪過都歸到秦始皇的身上。
中國的書誰燒的?項羽燒的,鹹陽一把火,連續燒了三個月。
秦始皇建阿房宮當然不對,像那種建築,如果不被項羽燒掉,還流傳到現在,那是了不起的文化古迹。
假定根據《阿房宮賦》的形容,人站在馬上,高舉十丈長的旗杆,仍然可以通過阿房宮的城門,意大利的建築是不能比的。
所以我們古書文化的破壞,這位項老兄的罪過也是很大的。
不但項羽罪過大,蕭何也有罪,他到底隻是縣吏&mdash&mdash科員出身,到了鹹陽以後,所注意搜羅的,都隻是戶口、錢糧這些行政方面的基本資料,都搬走了。
至于書,因為他也沒有把書讀好過,就不管了。
等項羽一到鹹陽,這位世家公子一把火,把書都燒了,這也歸罪于秦始皇嗎?這都是對曆史講公平話。
世家公子而兼太保的項羽,就有這樣不懂事。
近人易實甫有一首詩說他:&ldquo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無命欲從龍。
鹹陽宮阙須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
&rdquo非常有趣。
所以這裡子貢說纣王的壞是壞,但并不是後世所說的那麼壞,一個人,尤其是一個領導的人,如果自己做得下流,做得壞的時候,天下的錯盡都歸到他身上。
因些我們看曆史,有些人真可憐。
不但曆史如此,社會也是這樣,子貢這個是老實話,所以作人要小心。
子貢曰:君子
這一點子張做到了,但是還沒有達到夫子那個仁的境界。
這是子遊對子張的評論。
曾子也随着附和,認為子張是個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但是他修養的内涵,還沒有達到仁的境界。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緻者也,必也親喪乎! 這是用曾子的話,說明學問的道理,這裡又提到喪事,他說,據我當年聽到夫子(指孔子)說&ldquo人未有自緻者也&rdquo。
這是一個問題了。
自緻是自動自發,就是說自動自發的人幾乎是沒有的,雖然有這個心情,但很難構成有恒的行為,而能夠達到最後目标的很少。
這個話看起來很空洞,但孔門的道統比較注重内心自省的修養,這也是求學問仁的中心。
所以這句話就是說,一個人很難做到自己肯責備自己,乃至由自己内心的反省,而到達了聖人的境界,這是很少的事例。
換句話說,就是任何一件事,都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出于不得已,完全出于主動的很少,例如有一件事&mdash&mdash打牌,三缺一的時候,還跑很遠的路去拉一個人,這是出于自緻。
但以心理學來研究,這也不是出于自緻,因為打牌這個娛樂就不是靠自己來的,而是靠幾個人湊合成一種環境而影響來的。
所以真正由自己内心自發,自緻,達于仁的境界,的确非常少。
嚴格的說,一定要講,哪一件事情是比較自發的呢?曾子便引用孔子的話&ldquo必也親喪乎!&rdquo一定說起來,隻有父母死了的時候,内心真覺得悲哀,那種悲哀是自然的,可以勉強說純粹是自發的悲哀。
但是注意&ldquo必也&rdquo兩個字,就是&ldquo勉強、一定、硬是要說的話&rdquo的意思,實際上那種悲哀,有時候也是迫于不得已,而并不是真情。
(所以說中國古文,虛字裡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因此一個人内心的情感與良心,真正能自發自緻的畢竟太難。
這節書看起來很簡單,如以心理學、哲學來看,可發揮的地方太多了。
繼往開來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
這是曆史哲學的問題。
孟莊子是古代的世家,魯國世襲的大夫,姓仲學,名速,他的父親孟獻子,名蔑。
孔子當時說,孟莊子可真是一個孝子,他對于父母的孝行來說,其他的一般人都做得到。
(像我有一個朋友,六十幾歲了,也是白發蒼蒼,事業很大,工作忙得很,家中有八十多歲的老父,他每天晚上一定回家陪父親吃飯,否則他父親就吃不下飯,有時父親還罵他,甚至用手杖打他,他趕緊跪下來給父親打,但這些孝行還不算太難。
)孔子說,最難做得到的,是孟莊子承繼高位以後,對于他父親原來用的這班老幹部,并不改變,同他父親一樣待他們,沒有變更,而且對于父親的政策,繼續執行。
這兩句話實在道理很多。
曆史上古代的政治形态,秦漢以前的宗法社會與秦漢以後又不同,與現在更不同,現在社會假使和古代一樣,那就糟了。
現在是工商社會、科學時代。
春秋戰國不但是農業社會,而且還保留濃厚的宗法社會形态,非常保守的,那時是敬老尊賢,重視前人的經驗。
現在重視年輕人,着重求新求變。
這又是曆史文化一個大問題,将來是不是人類整個文化會走回頭路?這很難說,看曆史的演變,說不定會走回頭路。
這是第一點。
這段書還要注意的,中國講孝道,曾子著了一部書,後來列為十三經之一的《孝經》。
嚴格研究孝道,這中間也有些問題,如果我們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狹義的孝子,那就不會有人去革命了,大家都去當孝子,這個社會還是不會有進步的。
所以孝與不孝之間,存在着問題。
後來發展到孝與忠是相關連的,但後來又變成忠于一人、忠于一事的狹義的忠。
實際上講孝道,就要研究曾子所著的這本《孝經》,其中說到孝道的精神,就是西方文化的愛,愛要擴充到愛天下人,就是大孝于天下,後世所提倡的忠,就是孝的發揮。
因此唐宋之後,有&ldquo求忠臣于孝子之門&rdquo這句名言。
一個人對父母家庭有真感情,他如出來為天下國家獻身,就一定真有責任感。
古代的&ldquo忠&rdquo,現在的名稱就是一個大的責任感,不過這兩個詞句作一比較,我認為還是中國古代的&ldquo忠&rdquo更好,因為&ldquo責任&rdquo隻是法治的觀念,而法治觀念産生的流弊,就是會在我們的思想上産生有價值沒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沒有價值又何必盡這個責任?中國古代的文化則不談價值的問題,隻有情義的問題,所以我們要了解,孔子講孟莊子的孝道&ldquo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rdquo是說他能大孝于天下,繼父親善良政治的成規,是難得的。
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我們要注意的,這個&ldquo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rdquo有什麼難呢?其實非常難,也許我們大家沒有這樣的家庭環境,體會不到,假使有這樣的家庭環境就可以體會到,往往對于老一輩的幹部不會用。
中國有句話&ldquo一朝天子一朝臣&rdquo,我們講曆史上兩個故事就可以看出來: 漢武帝殺他最一寵一愛的妃子鈎弋夫人,是因為要立她所生的孩子為太子。
當漢武帝立定了這個決心的時候,先把太子的母親殺了。
有人問漢武帝為什麼這樣做,漢武帝說,自古以來國家所以會亂,都是帝王年少,母後年壯幹涉政治所緻,我年紀已大了,這妃子還年輕,将來我兒子當了皇帝,母後如果幹政怎麼辦?漢武帝這種做法,說來是一種權術、帝王的統治手段,但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第二個故事也是出在漢朝,以前提過漢文帝到周亞夫細柳營的故事。
漢文帝進不了營門;周亞夫出迎,以甲胄之士不便跪拜,拱手為禮,軍容嚴肅,文帝贊他的軍隊最好,重用他。
但是後來景帝時,周亞夫還是被逼死。
為什麼殺他呢?漢景帝講了一句話,批評周亞夫為&ldquo此人鞅鞅,非少主臣。
&rdquo這時景帝就決定要殺了他。
他也認為周亞夫絕對是忠臣,但隻忠于我景帝、忠于國家,可是我年紀已大,将要死了,兒子年紀還小,上來當皇帝,他心裡就不會服氣、不痛快了。
我們讀曆史,看到了很多事,所以有人看通了,一輩子都不願出來做事。
(但現在民一主時代當然不同。
)像這些帝王處理這些事情,如果隻以古代宗法社會的體制來說,則有他的道理。
再說唐太宗與徐世勣的故事。
徐世勣和太宗一同起來打天下的,戰功之多,武功之高,都是了不起的。
當唐太宗将死的時候,第一個決定,馬上發表徐世績去邊遠地區戍守邊疆,等于一個總司令降下來當一個一團一管區司令。
唐太宗并且告訴他的兒子高宗,注意這道命令送達後,徐世勣是怎樣起程動身的。
可是徐世勣到底是年輕時和唐太宗一同起來打天下的,也很高明,深懂唐太宗。
他是在半路上接到命令的,一接到命令,連家裡都不回去,立即就去邊疆報到。
别人把這情形報告以後,唐太宗放心了,知道他将來會聽高宗的。
假使徐世勣有猶豫或不愉快的表現,恐怕也要被殺了。
這件事足見唐太宗的英明。
也好在是出于唐太宗的手上,因為他的好處太多了,世人就把這種玩手段的事忘了,如說出在秦始皇這類人手上,一定給世人罵慘了。
唐太宗是怕他功太大了,所謂&ldquo功高震主&rdquo。
其實社會人情都是一樣。
豈但是政治?對人付出太多的感情時,對方會受不了,對朋友熱心幫忙,如果過分得幹涉到他的事務,必會遭反感,所以人生就是政治,政治也是人生。
看多了,就知道&ldquo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rdquo的确很難。
所以這幾句書表面上很簡單,卻是真學問,要好學、要深思,用頭腦從人生中去體會。
法律不外人情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孟家找曾子的學生陽膚做士師,勉強比方,士師約等于現在的司法行政部長,但權還更大,可以直接處理執行的官。
陽膚上任前向老師曾子請教,征求意見。
曾子就告訴他說,上面領導的人,(古代帝王政治是說上面領導的人,現在可以說是整個的曆史時代)失其道,社會文化沒有上軌道,一個亂的時代,因為時代亂了,民心也散亂了,沒有中心思想,沒有中心信仰,也沒有真感情,這情形已很久了。
(自春秋開始到曾子這個時代,已經亂了三百多年,比我們現在還可憐,所以我們的曆史是多災多難的曆史,中華民族文化會這樣深厚,也正因為曆史在多災多難中渡過的。
知識分子在多災多難中,把政治的、人生的、社會曆史的經驗累積起來,流傳給我們。
這便是曆史文化的精神。
)&ldquo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rdquo這是曾子對法治的觀點,他認為應該把社會的實際情形與法治配合起來,這是執法人員應該具有的态度,判案的人,要深深了解人的内情,犯罪的動機究竟在哪裡?有許多是社會問題促成一人去犯罪,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辦案的時候,對犯罪的人,應該别有一種憐憫悲痛的心情,因為大家都是我們的同胞,我們的老百姓,為什麼這人會犯罪?這是我們的責任。
所以隻有無比的悲痛和憐憫,沒有什麼功績可喜的,更不要認為辦了一個大案,自己有功了而高興。
如果社會上永遠不發生罪案,那有多好呢?所以古代的士大夫,對于社會風氣壞了,每人都有自己應該負責任的感覺。
上面幾段,用曾子的話說明學問外用的道理。
下面便提到子貢的觀念: 成敗論英雄 子貢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這是子貢對曆史哲學的一個批評。
周武王推翻纣王建立周朝,是因為纣王暴虐。
子貢說,纣王的壞,并不像後世說的那麼嚴重,等于另一派的人說秦始皇的壞,不如一般人說的那麼壞,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事實,說他把天下的書都燒了則不見得,他隻是把全國的書集中到鹹陽阿房宮,不許民間多流傳,怕老百姓知識高了難統治,這才是真的。
至于坑儒,他坑的儒,是實在令人讨厭的一些人,我們注意曆史上&ldquo處士橫議&rdquo四個字。
秦始皇最初找好多高級知識分子開會,提出很多問題向他們請教,開會時,大家屁都不放一個,開完會以後,心裡又在嘀咕。
這還不算頂讨厭,更讨厭的是那些沒有做到官的處士們,又生橫議,雞蛋裡去挑骨頭,強橫地找道理,又不是走直道,所以秦始皇一氣就坑了這些人。
我們大家也要反省,讀書人最容易犯這個毛病。
開會開多了就會知道,一些人在開會的時候,唯唯諾諾,對什麼事都沒意見,等散會以後,他又到處亂批評。
所以秦始皇坑儒也有他的理由。
這些都是李斯幹的,而罪過都歸到秦始皇的身上。
中國的書誰燒的?項羽燒的,鹹陽一把火,連續燒了三個月。
秦始皇建阿房宮當然不對,像那種建築,如果不被項羽燒掉,還流傳到現在,那是了不起的文化古迹。
假定根據《阿房宮賦》的形容,人站在馬上,高舉十丈長的旗杆,仍然可以通過阿房宮的城門,意大利的建築是不能比的。
所以我們古書文化的破壞,這位項老兄的罪過也是很大的。
不但項羽罪過大,蕭何也有罪,他到底隻是縣吏&mdash&mdash科員出身,到了鹹陽以後,所注意搜羅的,都隻是戶口、錢糧這些行政方面的基本資料,都搬走了。
至于書,因為他也沒有把書讀好過,就不管了。
等項羽一到鹹陽,這位世家公子一把火,把書都燒了,這也歸罪于秦始皇嗎?這都是對曆史講公平話。
世家公子而兼太保的項羽,就有這樣不懂事。
近人易實甫有一首詩說他:&ldquo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無命欲從龍。
鹹陽宮阙須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
&rdquo非常有趣。
所以這裡子貢說纣王的壞是壞,但并不是後世所說的那麼壞,一個人,尤其是一個領導的人,如果自己做得下流,做得壞的時候,天下的錯盡都歸到他身上。
因些我們看曆史,有些人真可憐。
不但曆史如此,社會也是這樣,子貢這個是老實話,所以作人要小心。
子貢曰: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