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第十九

關燈
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貢說,一個大丈夫有過錯,沒有什麼關系,好像日月一樣,一個本來發亮的東西,給别的影子掩蓋起來了,大家都看得見;變轉來,大家也看得見,仍然仰慕。

    這段文字就是這樣,在意義上有兩個:第一個意義是說,君子人不怕有過,不要自己去掩飾,錯了就坦承錯了,給大家看得見,這是君子風度,不過現在明白了,改過來了,人家就像對太陽、月亮一樣,仍然會仰望他的光明。

    第二個意義,君子就是代表在上面的人,領一導一人。

    在過去的社會,小人有過錯沒有關系,他本來就是一片無明,黑洞洞的,再也找不出一點亮光,大家看慣了。

    但對太陽,大家都看慣了他是亮的,假如他有一點黑,就要被人指摘,所以在客觀上看,君子之過,有這樣的可怕,如果錯了,要馬上改,一糾正大家都會原諒他,因為人們始終是仰望他的。

     聖人無常師 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這一段是研究孔子本人和研究中國文化的幾個不同觀點。

    公孫朝是衛國的大夫,他問子貢,孔子是跟誰學的?學問怎麼這樣好?等于我們現在說他是哪個大學畢業的?子貢說&ldquo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

    &rdquo中國文化集大成的是周朝,周朝有三個人具代表性。

    文王、武王統一天下,而周公建立中國文化與政治的基礎,所以周代維持了八百年的政權。

    春秋戰國的時候,正是周代衰落的時候。

    子貢這句話,就是說,中國文化并不是完全沒有了,還是存在的,問題在于人。

    如果有比較賢的人,(&ldquo賢&rdquo代表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就懂得中國文化大的一方面。

    不賢的人,對于中國文化小的部分也知道。

    等于現代有人以為要了解中國文化,到故宮博物院看看就夠了,對于科學方面的文化,不但不欣賞,還反感,甚之還認為我們沒有人文科學,不知道中國文化在精神方面的偉大。

    這也就說明不賢者不是完全不知道。

    如繪畫、編織、木刻,乃至有名的三把刀&mdash&mdash廚師的菜刀、裁縫師的剪刀和理發師的剃刀,也不能說不是中國文化,它還是中國文化的一種,是其小者。

    不管大小方面,中國文化,從文、武、周公以來,到孔子那個階段,都有中國文化的精神。

    至于老師孔夫子,不管對于哪一樣中國文化的精神,樣樣他都有,如果問他的老師是哪一位,那是沒有的,誰有長處,他就跟誰學,所以無常師。

    沒有認定跟一個人學。

    哪一門有所長,他就學哪一門。

    後來唐代韓愈&ldquo師說&rdquo的觀念,也由此而發揮。

     宮牆外望 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是人名,叔孫氏,名州仇,谥為武,魯國的大夫。

    這是孔子以後的事情。

    這一篇都是說到孔子的學生出場了,這時子路也已經死了,子貢在國際之間很有聲望,所以叔孫武叔在朝廷中告訴一班大夫們說,真要比較起來,孔子的學生子貢,比孔子還行。

    子服景伯也是人名,魯國的大夫,他和子貢是同學,在《憲問十四》中曾經提到過,他在當時是很有實權的人,他報告孔子,公伯寮在造老師的謠言,隻要老師一句話,我就可以除掉公伯寮。

    孔子說不必那麼做。

    現在子服景伯聽了這個話,就回來告訴子貢,說叔孫武叔在如何批評老師。

    子貢就說,譬如門牆,(後來稱拜老師為列入門牆,就由這個典故來的。

    )我們築的牆,隻築到肩膀這麼高,人家站在外面一望,就看見了裡面的一切。

     講到這裡,順便提一下,我們看了日本式的房子,圍牆都很矮,人家都說日本人喜歡矮,其實不然,我們中國古代,唐、宋時間的房子,都是如此,都是矮牆,所以古代的武俠小說講飛檐走壁,這種牆隻要有一點功夫,用手在牆頂一搭,一甩就上去了,是可以做得到飛檐走壁,可不比現在幾層樓的高牆。

    其次,以前的牆是土牆,上面往往有小坑洞,手上有點功夫,是可以抓住洞來上去,現在的鋼筋水泥牆,壁虎功也好,什麼功也好,完全靠功夫上不去。

    古代的牆矮,宮牆也并不高,我們到日本看皇宮,靠護城河的外面的宮牆是高的,如城牆一樣,裡面的宮牆還是不高的,這是中國的古制。

     子貢說我的牆隻到肩膀,人家在外面把頭一伸,就看到裡面,房間裡擺的什麼茶幾,挂的什麼畫,好的壞的東西都看得見,換句話說,這個家裡有多少内容,給人家一眼就看透了,我的學問、修養、作人就是如此被人看得見,程度隻到這個樣子而已。

    講到我們老師的這個宮牆,有數十尺之高(古時七尺為一仞),因為老師的門牆太高,連門在哪裡,一般人都找不到,使人看不到裡面的情形,那裡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更不要說了。

    我們這裡可以看到古人的文字,兩個地方的形容詞用得不同,子貢說自己的牆矮,人家就看穿家中的内室,&ldquo室家&rdquo兩個字,嚴格說來就是夫妻的寝室,連私生活的房間都看見了,一眼看到底,這是子貢在形容自己。

    而在講到老師的時候,就很恭敬,不用&ldquo室家&rdquo兩個字了,而用&ldquo宗廟&rdquo,在古代的制度,&ldquo宗廟&rdquo是敬祖宗的地方,最高的地方。

    這兩個形容,一個對自己很随便,一個對老師的很恭敬,這就看到古文文字的邏輯觀念,身份不同,下的句子形容詞都不同,古人是注意到這些要點。

    我們現在随便有随便的好處,也有随便的壞處。

    子貢再把孔子的學問用皇宮來形容,宮殿太高了,看不進去。

    孔子的學問有如帝室的莊嚴富有,面前站着文武百官有那麼多,所以一般人要研究老師,能夠找到門的已經很少了,何況登堂入室!叔孫武叔這位先生說我比老師還更好,也難怪,因為我太淺薄了,他們一眼就看穿了,認識我是容易,認識老師則難,因此難怪他們要這樣說了。

    &ldquo不亦宜乎&rdquo用在這裡,是文字的反用。

     宋朝的宰相張商英,是學禅的,在他沒有當宰相以前,很自負,因為看了很多佛學的書,認為自己懂禅了,這時他還在當轉運使,掌管幾省的财稅,運輸補給連帶地方行政,權力相當大。

    一次他經過一個佛寺,寺裡的大和尚雲峰悅禅師說,張轉運使太驕傲了,自以為懂禅,他不過官做得大,但禅的修養不一定就好,我一定要打擊他的傲氣。

    可是小和尚們怕死了,因為以前的大和尚,是由政府敦請的,等于現在的大學校長,轉運使有權影響把他解聘,所以徒弟們勸他不要得罪了這位大員。

    這個老和尚說,出家人既不求名、又不求利,是就是,非就非,教徒弟們不必管。

    第二天張商英來了,當然很客氣,兩個人就談到禅,而張商英看不起這個大和尚,隻跟這個大和尚談詩,對大和尚說:&ldquo聽人家說你詩作得很好。

    &rdquo這個大和尚說:&ldquo轉運使你不要聽外人亂講,别人說我詩作得好,正如人家說你的禅學得好是一樣的。

    &rdquo這句話可把張商英罵慘了,&ldquo不亦宜乎!&rdquo這句話,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講話的藝術,也是罵人的藝術,非常高明,子貢這句話也是如此。

    他們說我好,是對的,因為他們眼光淺,隻能看到淺的地方,孔子太高深,他們看不到。

     聖人心日月 叔孫武叔毀仲尼。

    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叔孫武叔這個人,又有一次毀謗孔子,子貢就勸他不要這樣做,孔子不是你們毀謗得了的,别人學問好,道德好,那就好比山坡,的确崇高偉大,但還是可以慢慢爬到頂上去的。

    至于孔子的偉大崇高,像太陽、月亮一樣,是拿不到,摸不着的。

    一般人與他隔離關系,想不受孔子思想的影響,等于排拒太陽、月亮的影響一樣。

    太陽、月亮永遠照臨天下,你蓋一間房子想擋住他,太陽、月亮并不生氣,你房子裡總要有些亮光,這些亮光還是從太陽、月亮來的。

    就是說,你雖然不接受孔子的思想,但沒有關系,孔子的思想還是慢慢會影響到你,所以你想毀謗孔子,隻不過是顯得你自不量力。

     有些人批評孔子,有人就引用了這一段,說明想推翻孔子是沒有用的,毀不了孔子的。

    這種引用是很對,我們常常看到宗教的經典上,如基督教及佛教的經典,也常常用類似這個比喻。

    一個大聖人的心,就像太陽月亮一樣。

    我們常看到于佑老最愛寫的一副對聯中的&ldquo聖人心日月&rdquo就是根據這一段書來的,太陽月亮的光明,永遠照臨,你要蓋間房子遮蓋起來,是你自己的事,太陽、月亮照臨的心,并沒有不平,他永遠是平等的。

     欲贊無詞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ldquo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rdquo 陳子禽是孔子的學生,在上論和下論中,這位同學有好幾次都有所懷疑,而對子貢提出問題。

    這裡他去對子貢說,子貢老兄,我看你很了不起,非常值得我們恭敬,你已經很成功、很完美了,身心内外的修養,都達到&ldquo恭&rdquo的境界。

    (這個&ldquo恭&rdquo并不隻是&ldquo恭敬&rdquo,而是&ldquo謹嚴&rdquo的意思。

    )實際上我們的老師,(古代的禮貌,學生對老師可以稱字、稱号,不能稱名,所以他們口裡的&ldquo仲尼&rdquo,就是孔子的号。

    )我看未必比你好。

    子貢就教訓這位同學了,他的話又和答複上面幾個人的不同了。

    他說,一個人言談很重要,一句話代表了你的智慧學問。

    換句話說,我們聽人家講話,對方一開口,他有多少程度,多少修養,就可以知道,有時候聽一句話,就曉得他無知,所以言語要特别注意,不要亂開口。

    我們老師的高明,我們永遠都達不到他那種程度,他崇高得像天一樣,不是可以用一張梯子讓我們爬得上去的。

    從《論語》這些資料,我們知道孔子在生乃至他過世以後,真正能夠宣揚孔子、捧孔子的還是子貢;而對于孔子的學問,真正能在事功上用得出來,對于時代有所貢獻的,也還是子貢,所以子貢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如果正面的稱贊孔子,從完全敬仰孔子的學問這一方面看,古今中外任何恭維孔子的文章,所說的話,都被子貢在這裡統統講完了。

    結論都在下面,别人無法再超過他的好,這也可以說是預言。

     他進一步對陳子禽說,夫子的學問,永遠在這個世界上。

    小至于個人的成家立業,大至于為天下、為國家做大事,想建立一個思想行為作風的基礎,必須要以孔子的學問思想作基本,沒有辦法不這樣做,沒有辦法超過他的範圍,人生經驗到了的時候,更加深刻地覺得他的對。

    想做好一個領一導一人的,必須具有領導的基本道德與學問,領導的基本條件很多,中外有關的書籍也很多,但都是講權術,不是道德,都不行。

    真正的領導要以道德為基礎。

    說到以道德為基礎的領導,就離不開孔子的思想。

    要安撫天下,安撫人心,也隻有用孔子的思想,因為它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中堅精神,一般人才會信仰,才會接受這安撫而來附和,而一切行為,也必須以孔子這種以道德為基礎的思想,才能達到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

    &mdash&mdash這是子貢形容孔子的偉大之處。

     下面說到孔子個人:孔子活着是大家的光榮,他死了是大家的悲哀,像這樣誰都及不了他。

    我們兩個是同學,你怎麼把我捧得比老師還更好呢?&ldquo如之何其可及也!&rdquo就是說怎麼辦得到呢?這也可以說是子貢真誠懇切的定論,這也是子貢情深意真的心聲吐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