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又不能将就,既挽不回時代,又自取其辱,結果既降志而又辱身。
辱身是指個人對社會環境而言,降志是對自我人格而言。
孔子說,在這方面來講,柳下惠、少連就比較差了。
不過,他們一生的言語思想是中倫的。
這個&ldquo中&rdquo是射箭射中了的&ldquo中&rdquo。
&ldquo中倫&rdquo就是中于倫常的道理,維持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同時也說他們言語思想完全是走中肯的路子,他們的行為,能夠中于中正的精神。
總之,他們的言行思想,可以保持原來的規矩沒有變,隻能如此而已。
但挽回不了時代,對社會也沒有貢獻,所以說他們是自己降志辱身。
再其次如虞仲、夷逸這幾個人,用現代話說,也可以說是時代的逃兵,或者說是現實社會裡退伍了的人,自己認為對社會沒有什麼貢獻,就隻好退出。
他們一輩子隐居,沒有出來做過事,放言高論、批判是非得失。
我們把&ldquo隐居放言&rdquo連起來看,便知唯有隐居可以放言,這怎麼說呢?對功名富貴、社會的一切都無所要求,沒有企圖,所以就可以客觀地講公正的話,也敢于講話。
但孔子說他們雖然如此,也隻能做到他們本身一輩子清高而已,盡管再大的功名富貴放在面前都不要,舍棄掉了一切人事上的禍福利害關系,自己退隐了專門自修。
固然說時代不對了,環境不許可他們有所作為,沒有辦法,隻好退隐了,不過退隐也是不得已的一個權宜之計,所以說它是一種通權達變的辦法而已。
孔子提了這幾個隐士的典型以後便說:我和他們則是兩樣,真正時代不需要我的時候,我可以作隐士,需要我的時候,我也可以出來,絕對地負起責任來做事。
并不是自己立定一個呆闆的目标,像上面提到這幾個著名隐士的作風。
因為他們自己劃了一道鴻溝,自己規定了人格标準,守住那個格。
孔子說無可無不可,就是說不守那個格,可以說是&ldquo君子不器&rdquo,也就是&ldquo用之則行,舍之則藏&rdquo的意思。
需要用我的時候,把責任一交一給我,我就照做,挑起這個擔子,不要我挑起這個擔子的時候,我絕不勉強去求,所以說孔子是&ldquo聖之時者&rdquo。
他這個聖人與别的聖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自己所說的&ldquo無可,無不可。
&rdquo沒有規定哪一樣可去做,沒有絕對否定哪一樣事情不可做。
&ldquo無可,無不可。
&rdquo有時候被人錯誤解釋是滑頭的事,好像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其實不是這意思,而是說不固執自己的成見。
這一段等于是這一篇内容要點的畫龍點睛了,本篇的宗旨就在這個地方,也可以說,在為人處世上,給我們一個啟示,看自己應該向哪一個人生路線邁進。
時衰鬼弄人 下面跟着就是講時代的混亂,由這一節就可見當時春秋戰國,尤其在魯國,傳統文化的衰退,結果知識分子統統逃走了,都去做了逸民。
大師摯适齊,亞飯幹适楚,三飯缭适蔡,四飯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
在這裡孔子提出當時的魯國,這班人都散了。
魯國是周公之後,周公是建立周代文化的開創人,所以中國上古一直到周代的傳統文化,比較能夠保存的,是在魯國,而到孔子這個時代衰敗了,人才都散了。
當時的文化,重點在禮樂,那個時代管樂的,不是現代一樣的音樂專家,以現代語彙說,都是高深的哲學思想家而兼禮樂方面的事,可是當時這一班人都散掉了。
管樂的大師摯,&ldquo大師&rdquo是官名,勉強等于現代的部長階級,&ldquo摯&rdquo是人名,這個人離開自己的魯國,到齊國去隐掉了(并不是去就更好的職位)。
亞飯幹,這裡的&ldquo飯&rdquo字等于是管樂的官階官名,亞飯等于副首長,幹這個人到楚國去了。
三飯缭到蔡國去了。
四飯缺到秦國去了。
鼓是打鼓的鼓手,中國古代音樂的鼓手是合奏中的指揮手,很難的,那個名叫方叔的鼓手到河内(黃河上遊)一帶去了。
搖撥浪鼓的武,過了漢水到了長一江一一帶。
少師,即大師的副手名叫陽的這個人和打大磐的襄出海,到海外去了。
這一篇簡單的述說就是這樣記載這幾個人的行蹤。
單獨看這一段記載,沒有什麼道理,好像毫不相幹的,但這說明一個國家社會,在變亂的時代,真正憂時匡世的人才離散,無法存在高位,大家退隐散夥了。
真正有學問,想為國家天下貢獻能力的人,無能為力,灰心地,都逃避現實而東零西散,人才一去,這個社會、政治的結構、社會的形态就成了大問題。
透過這一段,我們要了解它的精神,等于領導一個單位,發現了好幾個人才,薪水不足以養廉,或者某一環境困擾他,他們就散掉了,一個人唱獨腳戲,就唱不起來。
整個曆史時代的光輝或黯淡,都是人的問題。
不管制度如何好,還是要靠人來執行,沒有人才就完了。
所以這段要與前後文連起來看,就可看出它的精神來。
把這段文章圈斷,那是後來宋明儒生們幹的事,如照他們圈斷的來讀,這一段記載,孤零零擺在這裡,就毫無意義,就好比王安石罵《春秋》這本書是流水帳一樣,沒有什麼道理,但連起來看,這本帳大有文章,由此可知當時的時代曆史之嚴重,時代要變亂,人才都離散了。
由此再把下面兩節連起來,作為本篇的結論。
周公遺訓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我們再強調要連起來看,就看出了《論語》的道理,指導我們的方針。
上面講了當時文化集中地的魯國,到了孔子時代已經開始衰微了,老成凋謝,人材星散。
這裡又推溯記載魯國開國之初周武王的兄弟,建立周代文化的周公,告訴他的兒子魯公(就是伯禽,分封在魯國),一個領導的人,不管是個人作人,或者擴充到政治上,總之,為天下國家社會,要沒有私心,好處先不要想給自己的親信,要大公無私。
這是第一點。
不要使自己提拔起來的幹部怨乎不以,就是不使重要幹部心裡不以為然的怨怼,感到不過以他來擺位置、作傀儡,并不是真正要他做事。
大臣如不以領一導一人的做法為然,又不好明說,就會變成一屍一位素餐,應付一下上班,反正提意見也沒用,這樣就很危險,這是第二點。
再其次:&ldquo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
&rdquo這是說明中國古代文化的念舊精神,共同創業有功的人,這些故舊,到了年紀已大,應該退休時,雖然頭腦差些,沒有用了,但當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果他們沒有太重大的錯誤,不要随便舍棄不用。
中國文化所講的人倫文化,就是推己及人地愛人。
因此對于故舊,雖然老了,但他年輕時還是有用的,出過力,甚至可能在其間還幾乎連命都賠上,今日老了還算是幸運的,所以周公說對于這種人,除非犯了太大的錯誤,否則不能無故丢棄他們。
為政之道也好,作人之道也好,這是念舊、愛人。
對朋友當然如此,對于老朋友,如果沒有什麼嚴重的問題,活着已經沒有幾次好見面了。
見一次少一次,更不能抛棄這分友情。
這是第三點。
還有一點最重要的,一個做領一導一人的,不可要求幹部是全才。
人常常容易犯這種錯誤,希望幹部又能幹,又沒有缺點。
這是萬難做到的。
還有一個常犯的毛病,對于一個能幹的幹部,任何事都一交一給他辦,結果常常使這個能幹的幹部受不了,因為他到底是人,不是鐵打的。
這就是說無求備于人。
再說,人都有長處,有缺點,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是聖人,尤其是共同創業的幹部,又能為你打天下,又能為你守成,同時又是聖人,這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交一朋友,做領一導一人,不要對人責備求全。
這四點是周公吩咐他的兒子&mdash&mdash魯國的國君,為領袖者的重要原則。
因此,把這段放在本篇這個地方,編得太好了。
上面講了許多人生态度與孔子對立的人,以及一般逃隐之士。
如《孔子家語》記載所罵孔子的&ldquo如喪家之狗&rdquo,像條野狗一樣,到處亂跑。
形成兩個目标完全不同的相對類型。
因此就可以看出一個道理:很多隐逸的人是被環境逼走的,這就關系到政治上作領一導一人的問題了。
孔子經常提到周朝之德,所以下文就以周朝之人才濟濟作一小結。
周有八士: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周朝的興起來,除了主要的姜太公、周公以外,還有重要的幹部,就是這八個人,幕僚中的要角,周朝初期奠定了後世八百年天下的基礎,并不簡單,全是靠人才濟濟,同心協力所緻。
對這八個人的曆史,我們保存的資料不太多,暫且到此打住。
辱身是指個人對社會環境而言,降志是對自我人格而言。
孔子說,在這方面來講,柳下惠、少連就比較差了。
不過,他們一生的言語思想是中倫的。
這個&ldquo中&rdquo是射箭射中了的&ldquo中&rdquo。
&ldquo中倫&rdquo就是中于倫常的道理,維持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同時也說他們言語思想完全是走中肯的路子,他們的行為,能夠中于中正的精神。
總之,他們的言行思想,可以保持原來的規矩沒有變,隻能如此而已。
但挽回不了時代,對社會也沒有貢獻,所以說他們是自己降志辱身。
再其次如虞仲、夷逸這幾個人,用現代話說,也可以說是時代的逃兵,或者說是現實社會裡退伍了的人,自己認為對社會沒有什麼貢獻,就隻好退出。
他們一輩子隐居,沒有出來做過事,放言高論、批判是非得失。
我們把&ldquo隐居放言&rdquo連起來看,便知唯有隐居可以放言,這怎麼說呢?對功名富貴、社會的一切都無所要求,沒有企圖,所以就可以客觀地講公正的話,也敢于講話。
但孔子說他們雖然如此,也隻能做到他們本身一輩子清高而已,盡管再大的功名富貴放在面前都不要,舍棄掉了一切人事上的禍福利害關系,自己退隐了專門自修。
固然說時代不對了,環境不許可他們有所作為,沒有辦法,隻好退隐了,不過退隐也是不得已的一個權宜之計,所以說它是一種通權達變的辦法而已。
孔子提了這幾個隐士的典型以後便說:我和他們則是兩樣,真正時代不需要我的時候,我可以作隐士,需要我的時候,我也可以出來,絕對地負起責任來做事。
并不是自己立定一個呆闆的目标,像上面提到這幾個著名隐士的作風。
因為他們自己劃了一道鴻溝,自己規定了人格标準,守住那個格。
孔子說無可無不可,就是說不守那個格,可以說是&ldquo君子不器&rdquo,也就是&ldquo用之則行,舍之則藏&rdquo的意思。
需要用我的時候,把責任一交一給我,我就照做,挑起這個擔子,不要我挑起這個擔子的時候,我絕不勉強去求,所以說孔子是&ldquo聖之時者&rdquo。
他這個聖人與别的聖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自己所說的&ldquo無可,無不可。
&rdquo沒有規定哪一樣可去做,沒有絕對否定哪一樣事情不可做。
&ldquo無可,無不可。
&rdquo有時候被人錯誤解釋是滑頭的事,好像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其實不是這意思,而是說不固執自己的成見。
這一段等于是這一篇内容要點的畫龍點睛了,本篇的宗旨就在這個地方,也可以說,在為人處世上,給我們一個啟示,看自己應該向哪一個人生路線邁進。
時衰鬼弄人 下面跟着就是講時代的混亂,由這一節就可見當時春秋戰國,尤其在魯國,傳統文化的衰退,結果知識分子統統逃走了,都去做了逸民。
大師摯适齊,亞飯幹适楚,三飯缭适蔡,四飯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
在這裡孔子提出當時的魯國,這班人都散了。
魯國是周公之後,周公是建立周代文化的開創人,所以中國上古一直到周代的傳統文化,比較能夠保存的,是在魯國,而到孔子這個時代衰敗了,人才都散了。
當時的文化,重點在禮樂,那個時代管樂的,不是現代一樣的音樂專家,以現代語彙說,都是高深的哲學思想家而兼禮樂方面的事,可是當時這一班人都散掉了。
管樂的大師摯,&ldquo大師&rdquo是官名,勉強等于現代的部長階級,&ldquo摯&rdquo是人名,這個人離開自己的魯國,到齊國去隐掉了(并不是去就更好的職位)。
亞飯幹,這裡的&ldquo飯&rdquo字等于是管樂的官階官名,亞飯等于副首長,幹這個人到楚國去了。
三飯缭到蔡國去了。
四飯缺到秦國去了。
鼓是打鼓的鼓手,中國古代音樂的鼓手是合奏中的指揮手,很難的,那個名叫方叔的鼓手到河内(黃河上遊)一帶去了。
搖撥浪鼓的武,過了漢水到了長一江一一帶。
少師,即大師的副手名叫陽的這個人和打大磐的襄出海,到海外去了。
這一篇簡單的述說就是這樣記載這幾個人的行蹤。
單獨看這一段記載,沒有什麼道理,好像毫不相幹的,但這說明一個國家社會,在變亂的時代,真正憂時匡世的人才離散,無法存在高位,大家退隐散夥了。
真正有學問,想為國家天下貢獻能力的人,無能為力,灰心地,都逃避現實而東零西散,人才一去,這個社會、政治的結構、社會的形态就成了大問題。
透過這一段,我們要了解它的精神,等于領導一個單位,發現了好幾個人才,薪水不足以養廉,或者某一環境困擾他,他們就散掉了,一個人唱獨腳戲,就唱不起來。
整個曆史時代的光輝或黯淡,都是人的問題。
不管制度如何好,還是要靠人來執行,沒有人才就完了。
所以這段要與前後文連起來看,就可看出它的精神來。
把這段文章圈斷,那是後來宋明儒生們幹的事,如照他們圈斷的來讀,這一段記載,孤零零擺在這裡,就毫無意義,就好比王安石罵《春秋》這本書是流水帳一樣,沒有什麼道理,但連起來看,這本帳大有文章,由此可知當時的時代曆史之嚴重,時代要變亂,人才都離散了。
由此再把下面兩節連起來,作為本篇的結論。
周公遺訓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我們再強調要連起來看,就看出了《論語》的道理,指導我們的方針。
上面講了當時文化集中地的魯國,到了孔子時代已經開始衰微了,老成凋謝,人材星散。
這裡又推溯記載魯國開國之初周武王的兄弟,建立周代文化的周公,告訴他的兒子魯公(就是伯禽,分封在魯國),一個領導的人,不管是個人作人,或者擴充到政治上,總之,為天下國家社會,要沒有私心,好處先不要想給自己的親信,要大公無私。
這是第一點。
不要使自己提拔起來的幹部怨乎不以,就是不使重要幹部心裡不以為然的怨怼,感到不過以他來擺位置、作傀儡,并不是真正要他做事。
大臣如不以領一導一人的做法為然,又不好明說,就會變成一屍一位素餐,應付一下上班,反正提意見也沒用,這樣就很危險,這是第二點。
再其次:&ldquo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
&rdquo這是說明中國古代文化的念舊精神,共同創業有功的人,這些故舊,到了年紀已大,應該退休時,雖然頭腦差些,沒有用了,但當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果他們沒有太重大的錯誤,不要随便舍棄不用。
中國文化所講的人倫文化,就是推己及人地愛人。
因此對于故舊,雖然老了,但他年輕時還是有用的,出過力,甚至可能在其間還幾乎連命都賠上,今日老了還算是幸運的,所以周公說對于這種人,除非犯了太大的錯誤,否則不能無故丢棄他們。
為政之道也好,作人之道也好,這是念舊、愛人。
對朋友當然如此,對于老朋友,如果沒有什麼嚴重的問題,活着已經沒有幾次好見面了。
見一次少一次,更不能抛棄這分友情。
這是第三點。
還有一點最重要的,一個做領一導一人的,不可要求幹部是全才。
人常常容易犯這種錯誤,希望幹部又能幹,又沒有缺點。
這是萬難做到的。
還有一個常犯的毛病,對于一個能幹的幹部,任何事都一交一給他辦,結果常常使這個能幹的幹部受不了,因為他到底是人,不是鐵打的。
這就是說無求備于人。
再說,人都有長處,有缺點,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是聖人,尤其是共同創業的幹部,又能為你打天下,又能為你守成,同時又是聖人,這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交一朋友,做領一導一人,不要對人責備求全。
這四點是周公吩咐他的兒子&mdash&mdash魯國的國君,為領袖者的重要原則。
因此,把這段放在本篇這個地方,編得太好了。
上面講了許多人生态度與孔子對立的人,以及一般逃隐之士。
如《
形成兩個目标完全不同的相對類型。
因此就可以看出一個道理:很多隐逸的人是被環境逼走的,這就關系到政治上作領一導一人的問題了。
孔子經常提到周朝之德,所以下文就以周朝之人才濟濟作一小結。
周有八士: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周朝的興起來,除了主要的姜太公、周公以外,還有重要的幹部,就是這八個人,幕僚中的要角,周朝初期奠定了後世八百年天下的基礎,并不簡單,全是靠人才濟濟,同心協力所緻。
對這八個人的曆史,我們保存的資料不太多,暫且到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