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這裡引述曆史一件事來補充說明:宋代王安石上台了,蘇東坡這批人和他的意見不同、分歧,形成了後來著名的&ldquo一黨一禍&rdquo,而王安石所用的人都非常壞,所以這班正人君子都紛紛辭職。
當時有人主張最好不要辭職,因為王安石下面這一批人,将來一定要把事情搞壞的,你多占一個位子,使他們少搞壞一點,這就做了好事。
這就說明挑這種擔子很難,明知道要壞,可硬是不走開,占住一點,少壞一點,雖然不能積極的挽救,也是消極的防止,孔子走的是這個路線。
如此風波不可行 下面又來一個: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見之。
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有一次跟着孔子後面走,大概脫了隊,落伍了。
&ldquo遇丈人&rdquo,碰到一個老頭子。
&ldquo丈人&rdquo不是嶽父,古代丈人是對長輩的尊稱。
過去寫信,對父執輩稱世伯,自稱世晚或世侄,但有的與父輩沒有一交一情,而年歲地位又比自己高得多,這時就尊稱對方為&ldquo丈&rdquo,就是長者、前輩的意思。
子路碰到一位老先生,用他的拐杖,挑了一些編織竹器的青竹篾藤,子路就問他,你看到我的老師嗎?這個老頭子可罵了子路一頓,什麼你的老師?這種人光在那裡吹牛,也不去勞動勞動,連五谷都分不清楚,一天到晚隻在那裡用頭腦,用嘴巴吹牛,我才不認識你的什麼老師。
老頭說完,把拐杖往地下一插,在那裡芸田,手扶着杖頭,用腳把禾苗周圍的草,壓到泥土下去。
子路搞得沒辦法,被他的氣勢懾住了,拱手站在那裡恭恭敬敬的不敢動。
于是這位老頭子帶子路回家,留他住下,還殺雞,做了很好的飯,很豐盛的款待他,而且還教兩個兒子來做陪客。
第二天子路找到孔子,又報告了經過。
孔子說,這是一個隐居的高人,教子路回去找他,可是子路到了那裡一看,這位老先生搬家了。
關于這些隐士的事情,儒家記載得很有限,我們如果看《高士傳》、《神仙傳》這一方面的書,則這種人很多。
如佛家禅宗的隐山和尚,這是佛教進入中國以後唐代的故事:有兩位很有名的大師,出門&ldquo行腳&rdquo&mdash&mdash&ldquo行腳&rdquo是佛家的術語,就是到各處參訪有道德學問的高人。
這兩個和尚走到一個深山裡面,在溪水中洗臉,其中一個是洞山,告訴另外一個密師伯,這山中住有高人。
密師伯說怎麼知道?洞山說,我們洗臉時不是看到一片菜葉子,随溪水流下來嗎?可見上流有人。
于是兩個人就去找,雖沒有路迹可循,但終于找到了這個隐山和尚,搭了一個茅草棚,一個人住在深山,于是這兩個和尚跟他談道,他們談得相當投機。
後來,這兩個和尚就走了。
但在半路上一想不對,多年來難得一見的高人,隐居在這裡,實在太可惜了。
于是第二天回去找,找不到了,連茅草棚都燒掉了,隻留了幾首詩在那裡,最後兩句說:&ldquo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屋入深居。
&rdquo像這樣所謂隐士思想的人物,在中國曆史上很多,并不是灰心,灰心就自一殺了,而多半是很有修養的人。
子路找不到這個荷蓧老人,回來告訴孔子後,談起這件事有所感想&mdash&mdash子路不是一個絕對莽撞的人,他跟孔子這麼多年,孔子也很欣賞他,所以他講出一個道理&mdash&mdash他說,一個知識分子,有學問有能力,不肯出仕貢獻給國家社會,(這裡要注意,&ldquo仕&rdquo的觀念,在春秋戰國以前,是為對國家有所貢獻而出仕,後世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出來做官為出仕,完全是兩回事。
)不合于義。
社會有社會的秩序,長幼的階級,父是父,子是子,人倫的階級不可廢,家庭父母子女的秩序都不可亂,更何況國家社會的政治體制,怎麼能廢?假使廢了,社會就沒有型态、沒有秩序,不成社會了。
這些隐士思想的人,欲潔身自好,把自己身心人格搞得很清高,自己有自己的觀點。
社會中有許多人也是這種個性,這種人是守成的第一流人才,可是教他去開創,那就糟了。
開創事業的人,好的要,壞的也要,而且要準備接受壞的,天下好的名聲固然好,有時候為了成功一件事業,往往要擔負很多壞名聲,其實很冤枉。
但是能夠挑得起來,就很難了。
這種做法,比潔身自好還更難。
所以我們常常感到任勞任怨難,尤其當主管的人更是如此。
創業的人,第一個修養要能夠任怨,但不是手段,要是一種德行才行。
所以潔身自好的人,多半是隐士。
子路這時可有個感想,認為潔身自好的人,亂了人倫之道,把一切都丢開了,隻管自己。
也可以說,是絕對的個人自一由主義者,對于國家社會并無貢獻。
所以子路說,君子的出仕,并不是為了自己想出鋒頭,而是為了貢獻給國家社會&mdash&mdash&ldquo行其義也&rdquo。
看了這些隐士們,就曉得&ldquo道之不行&rdquo了。
因為社會上的知識分子,多半喜歡走隐士的路線,覺得救不了時代,就做隐士,向後退,不敢跳下這個渾水去。
大家都像這個樣子,有學問,有修養的人,頭腦太清明了,看清楚了,不願來淌這個渾水。
所以子路說他懂了,搞不好了,他知道跟孔子這位老師所走的路線,自始至終,永遠都是自我犧牲,因為其他的知識分子,多半隻管自己了。
上面到這裡,等于告了一個段落,下面一章就等于引用孔子的評論了。
先說逸民,古代逸民也近于隐士,在曆史上,後來引用孔子這句話,有&ldquo逸民傳&rdquo。
尤其清朝的曆史,對于明朝的許多絕對不投降,當然更不肯出來做官的知識分子,像王船山逃到湖南的山裡去了,像陝西的李二曲、一江一蘇的顧亭林等等,硬是不出來,當然也沒有被殺,這一類人在清代的曆史上留下來,就列入&ldquo逸民傳&rdquo中,當然不是二臣,二臣就是投降了的,逸民是很高逸的,這又與隐士有所同而又大有不同之處了。
窮達行藏 現在繼續講《微子第十八》,今天說到&ldquo逸民&rdquo這一段。
上次說過,這一篇所講的,等于是曆史人物的報道,也反映出立身處世的道理,一種走入世的路,一種走隐逸的路,當隐士為出世之路。
不過中國過去的隐逸之路,并不完全是消極的,以舊文字來形容,可用&ldquo有所待也&rdquo四個字。
他們不是為個人利益有所待,隻是想為國家社會有所貢獻而有所待,雖然同入世的人看法兩樣,角度兩樣,但都是有所待。
因此,隐逸的路線也可說是積極的,他們救人救世的目标是一緻的。
可是這一類人,和孔夫子正面對照起來,顯出兩個方向。
這一篇裡大部分都是說隐逸的,孔子提出來: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孔子認為這批逸民們,最值得欽佩的,确定了人格,立志不變,自己認清楚了一個主義、一個思想、一個目标。
他這個人格不管什麼環境,永遠不變,不動搖,同時不辱其身&mdash&mdash這四個字是很難的,拿社會的現象與曆史作一個對比,就會知道,曆史上有許多人降志辱身。
有人在一個時代變更,尤其國破家亡的時候,例如宋末、明末時期,有很多人,或為了怕死,或為了一己的功名富貴而降志,降志而後辱身,招來不知多少侮辱,被人看不起。
但是話說回來,有許多人還以辱身為光榮的,對這種人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同時由這點,也可以了解我們中國思想文化,對于人格教育的建立是很重視的。
再說不辱其身的事例,我們但看社會上許多人,雖然發财了,但是乃由降志辱身得來,也是很可憐!對于不辱其身的定義,廣義的是堅定人格,高尚其志,這是很不容易的。
孔子認為真夠得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隻有伯夷、叔齊他們,這兩個人連皇帝位置都不要,可以做到棲心道德,視天下如敝屣。
孔子又說等而次之,便如柳下惠、少連這兩個人。
柳下惠這個人我們曾經提到過的,三次上台,三次下台,始終搞不好,孔子說,這好像就差一點,可以說降其志,又辱其身了。
明知道做不好,非硬做不可,又不知道權變,如知道權變,将就一點也好
當時有人主張最好不要辭職,因為王安石下面這一批人,将來一定要把事情搞壞的,你多占一個位子,使他們少搞壞一點,這就做了好事。
這就說明挑這種擔子很難,明知道要壞,可硬是不走開,占住一點,少壞一點,雖然不能積極的挽救,也是消極的防止,孔子走的是這個路線。
如此風波不可行 下面又來一個: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見之。
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有一次跟着孔子後面走,大概脫了隊,落伍了。
&ldquo遇丈人&rdquo,碰到一個老頭子。
&ldquo丈人&rdquo不是嶽父,古代丈人是對長輩的尊稱。
過去寫信,對父執輩稱世伯,自稱世晚或世侄,但有的與父輩沒有一交一情,而年歲地位又比自己高得多,這時就尊稱對方為&ldquo丈&rdquo,就是長者、前輩的意思。
子路碰到一位老先生,用他的拐杖,挑了一些編織竹器的青竹篾藤,子路就問他,你看到我的老師嗎?這個老頭子可罵了子路一頓,什麼你的老師?這種人光在那裡吹牛,也不去勞動勞動,連五谷都分不清楚,一天到晚隻在那裡用頭腦,用嘴巴吹牛,我才不認識你的什麼老師。
老頭說完,把拐杖往地下一插,在那裡芸田,手扶着杖頭,用腳把禾苗周圍的草,壓到泥土下去。
子路搞得沒辦法,被他的氣勢懾住了,拱手站在那裡恭恭敬敬的不敢動。
于是這位老頭子帶子路回家,留他住下,還殺雞,做了很好的飯,很豐盛的款待他,而且還教兩個兒子來做陪客。
第二天子路找到孔子,又報告了經過。
孔子說,這是一個隐居的高人,教子路回去找他,可是子路到了那裡一看,這位老先生搬家了。
關于這些隐士的事情,儒家記載得很有限,我們如果看《高士傳》、《神仙傳》這一方面的書,則這種人很多。
如佛家禅宗的隐山和尚,這是佛教進入中國以後唐代的故事:有兩位很有名的大師,出門&ldquo行腳&rdquo&mdash&mdash&ldquo行腳&rdquo是佛家的術語,就是到各處參訪有道德學問的高人。
這兩個和尚走到一個深山裡面,在溪水中洗臉,其中一個是洞山,告訴另外一個密師伯,這山中住有高人。
密師伯說怎麼知道?洞山說,我們洗臉時不是看到一片菜葉子,随溪水流下來嗎?可見上流有人。
于是兩個人就去找,雖沒有路迹可循,但終于找到了這個隐山和尚,搭了一個茅草棚,一個人住在深山,于是這兩個和尚跟他談道,他們談得相當投機。
後來,這兩個和尚就走了。
但在半路上一想不對,多年來難得一見的高人,隐居在這裡,實在太可惜了。
于是第二天回去找,找不到了,連茅草棚都燒掉了,隻留了幾首詩在那裡,最後兩句說:&ldquo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屋入深居。
&rdquo像這樣所謂隐士思想的人物,在中國曆史上很多,并不是灰心,灰心就自一殺了,而多半是很有修養的人。
子路找不到這個荷蓧老人,回來告訴孔子後,談起這件事有所感想&mdash&mdash子路不是一個絕對莽撞的人,他跟孔子這麼多年,孔子也很欣賞他,所以他講出一個道理&mdash&mdash他說,一個知識分子,有學問有能力,不肯出仕貢獻給國家社會,(這裡要注意,&ldquo仕&rdquo的觀念,在春秋戰國以前,是為對國家有所貢獻而出仕,後世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出來做官為出仕,完全是兩回事。
)不合于義。
社會有社會的秩序,長幼的階級,父是父,子是子,人倫的階級不可廢,家庭父母子女的秩序都不可亂,更何況國家社會的政治體制,怎麼能廢?假使廢了,社會就沒有型态、沒有秩序,不成社會了。
這些隐士思想的人,欲潔身自好,把自己身心人格搞得很清高,自己有自己的觀點。
社會中有許多人也是這種個性,這種人是守成的第一流人才,可是教他去開創,那就糟了。
開創事業的人,好的要,壞的也要,而且要準備接受壞的,天下好的名聲固然好,有時候為了成功一件事業,往往要擔負很多壞名聲,其實很冤枉。
但是能夠挑得起來,就很難了。
這種做法,比潔身自好還更難。
所以我們常常感到任勞任怨難,尤其當主管的人更是如此。
創業的人,第一個修養要能夠任怨,但不是手段,要是一種德行才行。
所以潔身自好的人,多半是隐士。
子路這時可有個感想,認為潔身自好的人,亂了人倫之道,把一切都丢開了,隻管自己。
也可以說,是絕對的個人自一由主義者,對于國家社會并無貢獻。
所以子路說,君子的出仕,并不是為了自己想出鋒頭,而是為了貢獻給國家社會&mdash&mdash&ldquo行其義也&rdquo。
看了這些隐士們,就曉得&ldquo道之不行&rdquo了。
因為社會上的知識分子,多半喜歡走隐士的路線,覺得救不了時代,就做隐士,向後退,不敢跳下這個渾水去。
大家都像這個樣子,有學問,有修養的人,頭腦太清明了,看清楚了,不願來淌這個渾水。
所以子路說他懂了,搞不好了,他知道跟孔子這位老師所走的路線,自始至終,永遠都是自我犧牲,因為其他的知識分子,多半隻管自己了。
上面到這裡,等于告了一個段落,下面一章就等于引用孔子的評論了。
先說逸民,古代逸民也近于隐士,在曆史上,後來引用孔子這句話,有&ldquo逸民傳&rdquo。
尤其清朝的曆史,對于明朝的許多絕對不投降,當然更不肯出來做官的知識分子,像王船山逃到湖南的山裡去了,像陝西的李二曲、一江一蘇的顧亭林等等,硬是不出來,當然也沒有被殺,這一類人在清代的曆史上留下來,就列入&ldquo逸民傳&rdquo中,當然不是二臣,二臣就是投降了的,逸民是很高逸的,這又與隐士有所同而又大有不同之處了。
窮達行藏 現在繼續講《微子第十八》,今天說到&ldquo逸民&rdquo這一段。
上次說過,這一篇所講的,等于是曆史人物的報道,也反映出立身處世的道理,一種走入世的路,一種走隐逸的路,當隐士為出世之路。
不過中國過去的隐逸之路,并不完全是消極的,以舊文字來形容,可用&ldquo有所待也&rdquo四個字。
他們不是為個人利益有所待,隻是想為國家社會有所貢獻而有所待,雖然同入世的人看法兩樣,角度兩樣,但都是有所待。
因此,隐逸的路線也可說是積極的,他們救人救世的目标是一緻的。
可是這一類人,和孔夫子正面對照起來,顯出兩個方向。
這一篇裡大部分都是說隐逸的,孔子提出來: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孔子認為這批逸民們,最值得欽佩的,确定了人格,立志不變,自己認清楚了一個主義、一個思想、一個目标。
他這個人格不管什麼環境,永遠不變,不動搖,同時不辱其身&mdash&mdash這四個字是很難的,拿社會的現象與曆史作一個對比,就會知道,曆史上有許多人降志辱身。
有人在一個時代變更,尤其國破家亡的時候,例如宋末、明末時期,有很多人,或為了怕死,或為了一己的功名富貴而降志,降志而後辱身,招來不知多少侮辱,被人看不起。
但是話說回來,有許多人還以辱身為光榮的,對這種人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同時由這點,也可以了解我們中國思想文化,對于人格教育的建立是很重視的。
再說不辱其身的事例,我們但看社會上許多人,雖然發财了,但是乃由降志辱身得來,也是很可憐!對于不辱其身的定義,廣義的是堅定人格,高尚其志,這是很不容易的。
孔子認為真夠得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隻有伯夷、叔齊他們,這兩個人連皇帝位置都不要,可以做到棲心道德,視天下如敝屣。
孔子又說等而次之,便如柳下惠、少連這兩個人。
柳下惠這個人我們曾經提到過的,三次上台,三次下台,始終搞不好,孔子說,這好像就差一點,可以說降其志,又辱其身了。
明知道做不好,非硬做不可,又不知道權變,如知道權變,将就一點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