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走的走,被關起來的關起來,死的死。
孔子認為這是古代的忠臣,雖然他們本身死了,可是對于國家文化的精神,永遠留下了千秋萬代的榜樣。
所以稱他們是殷商時代的三位仁人,成仁取義的人。
下面跟着說到柳下惠,魯國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ldquo坐懷不亂&rdquo,這還是小事情,曆史上坐懷不亂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過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我們也不必再另外舉别人的例子了,而坐懷不亂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這裡: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一之邦? 柳下惠作士師,等于現在管刑法的官,勉強比作現代的司法部長或最高法院院長。
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罷免下台,于是有一個人對他說,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魯國做事,出國去吧!你自己國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幹,到别的國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
柳下惠答複他說,一個人終身行直道,思想、行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來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做事,都是一樣會有問題,都要吃虧,會被擠下來的。
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為榮耀,并不想真為國家社會做事的,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父母一之國呢?祖宗都在這裡,一樣可以做事。
換句話說,随便在哪裡,決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比較困難的。
柳下惠的人品就在這裡,為了貫徹人格的思想,為了貫徹傳統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處世,忽視于功名富貴,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這是他的人格。
這裡先記載他的事情,後面孔子還要提到他的。
為什麼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幹三人的記載後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時代的人,而是春秋戰國孔子這一時代的人,還可能稍稍早一點,比孔子大幾歲,不過已是一個天下聞名了不起的人物,這裡先記載他的事,柳下惠的這幾句話,也說明了前面三個人的事情。
所以中國的古文,如《論語》的文章一看起來好像是法律的條文,一條一條,好像連不起來,實際上仔細一讀,它是長篇文章,連接得非常好。
換句話說,微子、箕子、比幹,有的願殺身以成仁,如比幹;被趕出去就走了,如微子;為一奴一就為一奴一,如箕子。
為什麼他們不彎一彎呢?态度稍微改變一下,去拍個馬屁,也會好好用他們,更何況他們本來就是皇族。
可是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這就說明個人作人也好,在國家社會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則上人格的重要。
反過來,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話,随便哪裡都可以幹,如果堅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離開?所以引用柳下惠的這幾句話,等于是為上面三個人的事,作了一個注解,這就是《論語》的編輯方法。
王不留行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齊國,那時齊國的國君,(就是齊國的諸侯,我們随便講,叫他國君,是借用的名詞。
)正是景公的時代,有一度,他的首相是有名的小矮子晏子&mdash&mdash晏嬰,這個人品德很好,學問也很好,在曆史上是名宰相,了不起的忠臣,也很清高,樣樣都很好,并且自己著了一本書&mdash&mdash《晏子春秋》。
另一個更早一點的名臣管仲,也是齊國大臣,著有《管子》,這兩部書現在都流傳着,當然,其中内容真僞雜陳。
孔子到了齊國以後,齊景公本來想用孔子,可是晏子不同意,怕因此自己不能在齊國立足。
不過這個問題的資料并不很充分,晏子是不是那麼嫉才的人是一個問題。
其次,涉及齊景公本身的問題,不過曆史上有說齊景公是受了晏子的影響才這樣的,但是要注意,當時齊國與魯國的邦一交一并不很好,所以後來引起了戰争,齊國準備打魯國,魯國一定打不過齊國的,孔子這個時候,很為自己祖國的危機着急、彷徨,準備自己出國,去國際上想辦法的。
後來由子貢出面,在各國走了一趟,扭轉了整個國際的局勢。
當時齊景公對孔子非常好,不過不能用他,所謂不能用是外一交一辭令,齊景公也沒有當面告訴孔子:&ldquo老先生,你是了不起,我想用你,可是我不會用你啊!&rdquo這就太難堪了,他不會那麼做,這隻能利用别人來透露,所以齊景公所說&ldquo若季氏,則吾不能。
&rdquo這季氏,就是魯國的季家。
但季家對孔子非常好,孔子一班學生在季氏兄弟下面做事的也很多,雖然季氏對孔子恭維,可也沒有重用他。
現在景公就把話透露給孔子,像季氏一樣的對孔子則我不能,我要就重用他,如你孔子願意永遠住在我齊國,我願如季家的兄弟一樣的待你,雖不重用也不冷淡,恰到好處。
齊景公并說明采取這個态度的原因,隻說是自己年紀大了,沒有雄心,不想稱王稱霸了,假如是年輕的時候,孔子來到我齊國,我一定重用他,這個話一傳到孔子耳裡,當天孔子就走了。
我們看古代的記載,文字非常簡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ldquo吾老矣,不能用也。
&rdquo這句話,使孔子馬上就走了,如果寫小說,這中間一定還有許多故事。
孔子為什麼立刻離開?可見左右有人妒忌,從旁說了閑話,孔子不馬上走,說不定有人會害他。
這也可以說齊景公很愛護孔子,因為自己國内的政權以及其他一切等等,所形成的環境,的确沒有辦法用他,所以說:&ldquo吾老矣,不能用也。
&rdquo隻好這樣暗示他,因此孔子聽了以後,趕快就跑了。
這一段為什麼放在上面兩段的後面?假使以普通的方法讀《論語》,讀一輩子也白讀了,如以曆史人生的觀點來讀,就和上面兩段的意義與精神是一樣的。
一個人的立身出處,當環境不容許的時候,就毅然決然而去,所謂&ldquo飄然遠引&rdquo,沒有什麼留戀的。
人生為了什麼呢?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能對社會人類有所貢獻,絕不為現實的功名富貴,乃至如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這也說明柳下惠的道理,也是說明殷朝三仁的道理。
一江一山與美人 上面是說孔子離開齊國的關鍵,下面是說當時孔子為什麼離開魯國: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原來齊國想出兵打魯國,在這以前,孔子曾經一度當司寇,國際上各國諸侯都很害怕,魯國如真起用了孔子,就不得了,大家想盡了辦法,用各種手段,使孔子下台,同時國内的環境也不許可他展開抱負,所以幹了三個月就下來了。
後來齊國為了使魯國更趨衰弱,以現代話來說,就利用了女間諜,選了一批非常漂亮的名女人(為女樂),送給魯定公,當時孔子主張不能接受,否則魯定公這個人靠不住,意志會沉迷下去,影響到國家。
而當權的季桓子,自動先接受了齊國的女樂,果然,政府規定每天必定舉行的早朝&mdash&mdash朝會,都接連三天不開,大家去看女樂了。
孔子一看這情形,知道齊國這一手很厲害,魯國的前途完了,孔子馬上出國了。
孔子去魯、去齊這兩次的離去,說明了一個人的去留之間,是非常有分寸的,中國文化講究的,一個知識分子、讀書人,立身處世,進退之間大有分寸,絕不會顧慮到生活問題,這是一個大問題。
過去每逢過年,很多家庭無論作裝飾,或是附庸風雅,都會懸挂朱柏廬《治家格言》,治家格言中:&ldquo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
&rdquo是很有分量的名言。
為什麼要出來做官,現代叫做公務員,現在公務員的觀念和以前官的觀念,的的确确兩樣,所以有時候拿現代的公務員比過去的官,我也認為大不妥當。
過去一個讀書人,十載寒窗,一旦考取了功名,那真有味道,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縣令,出來時還要鳴鑼開道,老百姓還要回避,坐在轎子裡比汽車舒服得多了。
最小的官是典史,勉強等于現在縣裡的警察局長、監獄長,這是編制内的人。
皂隸之類都不在編制内,由縣令自己想辦法在節餘項下開支。
以前一個縣衙門裡,編制外不過一二十人辦事。
像清朝康熙時代,全國官吏,上自宰相,下至地方小吏,隻有一萬七千人,而做了那麼多事。
這個問題我們今日還是值得研究的。
那個時候,考取功名出來做官的,四萬萬人中隻有一兩萬人,的确是很光榮。
現在當然兩樣了,是公務員,替一人服務了。
但是大家還有一個毛病,把公務員與官的觀念始終混在一起,如果這一點真正分開了,搞清楚了,那好辦了。
很遺憾的,幾十年下來,這一點還沒有搞清楚,以緻産生了政治上、社會上很多糾
孔子認為這是古代的忠臣,雖然他們本身死了,可是對于國家文化的精神,永遠留下了千秋萬代的榜樣。
所以稱他們是殷商時代的三位仁人,成仁取義的人。
下面跟着說到柳下惠,魯國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ldquo坐懷不亂&rdquo,這還是小事情,曆史上坐懷不亂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過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我們也不必再另外舉别人的例子了,而坐懷不亂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這裡: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一之邦? 柳下惠作士師,等于現在管刑法的官,勉強比作現代的司法部長或最高法院院長。
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罷免下台,于是有一個人對他說,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魯國做事,出國去吧!你自己國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幹,到别的國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
柳下惠答複他說,一個人終身行直道,思想、行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來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做事,都是一樣會有問題,都要吃虧,會被擠下來的。
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為榮耀,并不想真為國家社會做事的,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父母一之國呢?祖宗都在這裡,一樣可以做事。
換句話說,随便在哪裡,決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比較困難的。
柳下惠的人品就在這裡,為了貫徹人格的思想,為了貫徹傳統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處世,忽視于功名富貴,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這是他的人格。
這裡先記載他的事情,後面孔子還要提到他的。
為什麼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幹三人的記載後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時代的人,而是春秋戰國孔子這一時代的人,還可能稍稍早一點,比孔子大幾歲,不過已是一個天下聞名了不起的人物,這裡先記載他的事,柳下惠的這幾句話,也說明了前面三個人的事情。
所以中國的古文,如《
換句話說,微子、箕子、比幹,有的願殺身以成仁,如比幹;被趕出去就走了,如微子;為一奴一就為一奴一,如箕子。
為什麼他們不彎一彎呢?态度稍微改變一下,去拍個馬屁,也會好好用他們,更何況他們本來就是皇族。
可是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這就說明個人作人也好,在國家社會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則上人格的重要。
反過來,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話,随便哪裡都可以幹,如果堅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離開?所以引用柳下惠的這幾句話,等于是為上面三個人的事,作了一個注解,這就是《論語》的編輯方法。
王不留行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齊國,那時齊國的國君,(就是齊國的諸侯,我們随便講,叫他國君,是借用的名詞。
)正是景公的時代,有一度,他的首相是有名的小矮子晏子&mdash&mdash晏嬰,這個人品德很好,學問也很好,在曆史上是名宰相,了不起的忠臣,也很清高,樣樣都很好,并且自己著了一本書&mdash&mdash《
另一個更早一點的名臣管仲,也是齊國大臣,著有《
孔子到了齊國以後,齊景公本來想用孔子,可是晏子不同意,怕因此自己不能在齊國立足。
不過這個問題的資料并不很充分,晏子是不是那麼嫉才的人是一個問題。
其次,涉及齊景公本身的問題,不過曆史上有說齊景公是受了晏子的影響才這樣的,但是要注意,當時齊國與魯國的邦一交一并不很好,所以後來引起了戰争,齊國準備打魯國,魯國一定打不過齊國的,孔子這個時候,很為自己祖國的危機着急、彷徨,準備自己出國,去國際上想辦法的。
後來由子貢出面,在各國走了一趟,扭轉了整個國際的局勢。
當時齊景公對孔子非常好,不過不能用他,所謂不能用是外一交一辭令,齊景公也沒有當面告訴孔子:&ldquo老先生,你是了不起,我想用你,可是我不會用你啊!&rdquo這就太難堪了,他不會那麼做,這隻能利用别人來透露,所以齊景公所說&ldquo若季氏,則吾不能。
&rdquo這季氏,就是魯國的季家。
但季家對孔子非常好,孔子一班學生在季氏兄弟下面做事的也很多,雖然季氏對孔子恭維,可也沒有重用他。
現在景公就把話透露給孔子,像季氏一樣的對孔子則我不能,我要就重用他,如你孔子願意永遠住在我齊國,我願如季家的兄弟一樣的待你,雖不重用也不冷淡,恰到好處。
齊景公并說明采取這個态度的原因,隻說是自己年紀大了,沒有雄心,不想稱王稱霸了,假如是年輕的時候,孔子來到我齊國,我一定重用他,這個話一傳到孔子耳裡,當天孔子就走了。
我們看古代的記載,文字非常簡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ldquo吾老矣,不能用也。
&rdquo這句話,使孔子馬上就走了,如果寫小說,這中間一定還有許多故事。
孔子為什麼立刻離開?可見左右有人妒忌,從旁說了閑話,孔子不馬上走,說不定有人會害他。
這也可以說齊景公很愛護孔子,因為自己國内的政權以及其他一切等等,所形成的環境,的确沒有辦法用他,所以說:&ldquo吾老矣,不能用也。
&rdquo隻好這樣暗示他,因此孔子聽了以後,趕快就跑了。
這一段為什麼放在上面兩段的後面?假使以普通的方法讀《論語》,讀一輩子也白讀了,如以曆史人生的觀點來讀,就和上面兩段的意義與精神是一樣的。
一個人的立身出處,當環境不容許的時候,就毅然決然而去,所謂&ldquo飄然遠引&rdquo,沒有什麼留戀的。
人生為了什麼呢?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能對社會人類有所貢獻,絕不為現實的功名富貴,乃至如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這也說明柳下惠的道理,也是說明殷朝三仁的道理。
一江一山與美人 上面是說孔子離開齊國的關鍵,下面是說當時孔子為什麼離開魯國: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原來齊國想出兵打魯國,在這以前,孔子曾經一度當司寇,國際上各國諸侯都很害怕,魯國如真起用了孔子,就不得了,大家想盡了辦法,用各種手段,使孔子下台,同時國内的環境也不許可他展開抱負,所以幹了三個月就下來了。
後來齊國為了使魯國更趨衰弱,以現代話來說,就利用了女間諜,選了一批非常漂亮的名女人(為女樂),送給魯定公,當時孔子主張不能接受,否則魯定公這個人靠不住,意志會沉迷下去,影響到國家。
而當權的季桓子,自動先接受了齊國的女樂,果然,政府規定每天必定舉行的早朝&mdash&mdash朝會,都接連三天不開,大家去看女樂了。
孔子一看這情形,知道齊國這一手很厲害,魯國的前途完了,孔子馬上出國了。
孔子去魯、去齊這兩次的離去,說明了一個人的去留之間,是非常有分寸的,中國文化講究的,一個知識分子、讀書人,立身處世,進退之間大有分寸,絕不會顧慮到生活問題,這是一個大問題。
過去每逢過年,很多家庭無論作裝飾,或是附庸風雅,都會懸挂朱柏廬《治家格言》,治家格言中:&ldquo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
&rdquo是很有分量的名言。
為什麼要出來做官,現代叫做公務員,現在公務員的觀念和以前官的觀念,的的确确兩樣,所以有時候拿現代的公務員比過去的官,我也認為大不妥當。
過去一個讀書人,十載寒窗,一旦考取了功名,那真有味道,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縣令,出來時還要鳴鑼開道,老百姓還要回避,坐在轎子裡比汽車舒服得多了。
最小的官是典史,勉強等于現在縣裡的警察局長、監獄長,這是編制内的人。
皂隸之類都不在編制内,由縣令自己想辦法在節餘項下開支。
以前一個縣衙門裡,編制外不過一二十人辦事。
像清朝康熙時代,全國官吏,上自宰相,下至地方小吏,隻有一萬七千人,而做了那麼多事。
這個問題我們今日還是值得研究的。
那個時候,考取功名出來做官的,四萬萬人中隻有一兩萬人,的确是很光榮。
現在當然兩樣了,是公務員,替一人服務了。
但是大家還有一個毛病,把公務員與官的觀念始終混在一起,如果這一點真正分開了,搞清楚了,那好辦了。
很遺憾的,幾十年下來,這一點還沒有搞清楚,以緻産生了政治上、社會上很多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