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第十八

關燈
現在講《微子第十八》篇,這一篇和第八篇《泰伯》有相呼應的作用,也可以說,這兩篇是連續的。

    《泰伯》篇是上論接近結論的一篇,《微子》這一篇則接近了下論的結論。

    這篇所記載的,都是與孔子當時的學說思想有關的事情,所以記載中完全用孔子的話的地方就少得多了。

    而是記載一些與孔子思想有關的個人的曆史。

    這篇東西可以很快研究完,但篇中的問題是很重要的。

     先說本篇的問題所在。

    本篇題目是&ldquo微子&rdquo,而微子、箕子、比幹這三個人,在周文王、武王要革命的時候,都是纣王的大臣,也都是曆史上有名的忠臣。

    箕子後來封于高麗,就是現在的朝鮮,所以朝鮮的文化,是我們中國文化的遺留,朝鮮的民族,也可以說是箕子的後代。

    當時箕子把中國文化的陰陽、八卦、五行、天幹、地支這些東西,流傳到高麗,所以韓國的國旗,用的是《易經》八卦中的四卦:&ldquo乾、坤、坎、離&rdquo。

    就是代表天、地、日、月,也可以說整個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這是箕子所傳的。

    這裡所提的微子、箕子和比幹,他們是殷商的貴族,纣王的尊親。

    為什麼要首先提他們?而且這一篇的最後結論,提到周朝能夠興盛起來,&ldquo周有八士&rdquo,因為有八位了不起的人,輔助周朝興盛起來,這八士當中還沒有提到姜太公、周公,他們還不在八士以内。

    而這一篇的中間提到許多隐士,隐士并不一定是殷纣時候的人,有許多還屬于孔子同時代的人,全篇的編輯路線是這個樣子。

    如果從表面上看這篇書,尤其是&ldquo五四運動&rdquo以後看這些書,很多人認為這是為專制領導者幫腔的,因而對他有各種的毀謗。

    事實上不是這麼一回事。

    但是有一點,從表面上看,這中間又有許多是反孔子的。

    所謂&ldquo反&rdquo是我們現代的說法,事實上是與孔子的觀點不同,至少是站在兩方面,這裡都老實地記載下來了。

    所以我們讀書,有時不可被表面文字騙過去了。

     其次,我們要研究這篇書為什麼要這樣編?第一它是說明創造曆史,創造時代,完全是屬于&ldquo人&rdquo的問題,等于說英雄可開創時代。

    在一個時代中有人才,這個時代就興盛了;人才衰落了,這時代也完了。

    第二點用人的問題,一個領導者能鑒識人才,培養人才,他的事業是成功的;如果不認識人才,不知道培養人才,事業一定是失敗的。

    第三點關于個人的,這是很嚴重的問題,至少過去是如此,将來社會怎麼變,就很難說了。

    過去的時代,個人的立身出處非常重要,也就是第一步站出來很重要,所以有人一輩子當隐士。

     隐士與曆史文化 有人說中國過去的隐士,就是西方文化中自一由主義者&ldquo不同意&rdquo的主張,他不反對,反正個人超然獨立,這是民一主政治的自一由精神。

    這個比方表面上看起來很對,實際上還是不大對,因為中國一般知識分子中,走隐士路線的人并不是不關心國家天下大事,而是非常關心,也許可以說關心得太過了,往往把自己站開了,而站開并不是不管。

    印度的思想,絕對出家了,去修道了,就一切事務不管;中國的隐士并不是這種思想。

    我們研究中國的隐士,每一個對于現實的政治社會,都有絕對的關聯,不過所采取的方法,始終是從旁幫助人,自己卻不想站到中間去,或者幫助他的朋友,幫助他的學生,幫助别人成功,自己始終不站出來。

    在中國過去每一個開創的時代中,看到很多這樣的人。

     最有名的如明朝朱元璋開國的時候,能夠把元朝打垮,當然中間是靠幾個道家思想的隐士人物出力,正面站了出來的是劉伯一溫一,背後不站出來,故意裝瘋賣傻,瘋瘋癫癫的人有好幾個,如裝瘋的周颠,另一個是鐵冠道人,這是著名的,這些人朱元璋都親自為他們寫過傳記。

    正史不載,因為正史是儒家的人編的,他們覺得這些人太神奇了,這些資料都不寫在正史中。

    尤其是周颠這個人更怪,既不是和尚,又不是道士,一個人瘋來瘋去的,與朱元璋的一交一情也非常好,每逢朱元璋有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他就突然出現,告訴朱元璋解決的辦法。

    有一次朱元璋還測驗他,周颠說自己不會死,朱元璋把他用蒸籠去蒸烤,結果蒸了半天,打開一看,他等于現在洗了一個土耳其浴,洗得一身好舒服。

    從此朱元璋告訴部下,不可對周颠怠慢,這是一個奇人。

    像這一類的人,也屬于有名的隐士思想一流的人物。

     中國過去有道之士,可以不出來幹涉現實的事,但他非常熱心,希望國家太平,希望老百姓過得好,甯可輔助一個人做到太平的時代,而自己不出來做官。

    等到天下太平了,成功了,他的影子也找不到了,他什麼都不要。

    在中國古代曆史中,這一類的人非常多的。

    當然正面曆史不大容易看到,從反面的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這些人。

    就拿王陽明來講,他所碰到的與普通人的生活及觀念不同的異人也很多。

     本篇當中,就說明了雖然是隐士思想,明知道時代不能挽救的時候,他們站開了,但并不是消極的逃避,等于是保留了文化的精神,培養後一代,等待下一代。

    最有名的,如唐代的王通,我曾經提到過很多次,他的學生們在他死後私谥他為&ldquo文中子&rdquo。

    在隋炀帝的時候,他本來有志于天下,想自己出來幹,但與隋炀帝談過話,到處看過以後,知道不行,就回去講學,培養年輕一代。

    所以到了唐太宗開國的時候,如李靖、徐世勣、房玄齡、魏征這一批唐代的開國元勳,文臣武将,幾乎都是他的學生,所以開創唐代的文化思想,文中子是最有功勞的。

    可是我們讀唐代的曆史,還沒有他的傳記,所以後人還是懷疑文中子的事迹,是不是真的,否則為什麼沒有他的傳記?最後經過考證,原來文中子的兒子,得罪了唐太宗的舅子,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人也很好,不過在學說思想上意見不同,所以後來修唐史的時候,就沒有把文中子的思想擺進去。

    因此文中子死後,他的谥号,還是朝中這班大臣,也就是他的學生們私下給他的。

    曆史上有名的&ldquo自比尼山&rdquo故事,就是說不僅他的弟子,連他自己也自比為當代的孔子。

    而實際上以功業來說,也許他比孔子還要幸運,因為孔子培養了三千弟子,結果沒有看到一個人在功業上的成就,而文中子在幾十年中培養了後一代的年輕人,開創了唐代的國運與文化。

     像這一類,也屬于隐士之流的思想,明知道時代不可以挽回了,不勉強去做,不作儒家思想的&ldquo中流砥柱&rdquo&mdash&mdash人應有中流砥柱的氣概,但能不能把水流挽回呢?這是不可能的,隻可以為自己流傳忠臣之名而已,對時代社會則無法真正有所貢獻。

    道家說要&ldquo因應順勢&rdquo,這類人的做法,就形成了後世的隐士。

    本篇記載了很多隐士,孔子當時所遇到的,是孔子在他們面前吃癟的,也是孔子正面和他們沖突的,這沖突并不是吵架,是意見沖突,思想的幽默,可見他們也非常了解孔子,也認為孔子的做法并沒有什麼錯誤,各走各的路線,這是本篇的第四個要點。

     結論下來,這一篇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曆史哲學的一種觀點,第二個重點是個人的立身處世,自己的人生觀,人生哲學,究竟該走哪條路線。

    雖然這種觀念與思想,在本篇的文字中,一個字都沒提到,而事實上就是這樣一種精神,我們把全篇研究完了,對自己應該是個很好的借鏡,可作為一個參考。

    把本篇的精神與重點報告完了,下面就比較容易研究,不像以前的各篇,每句話都要作很多的發揮,這裡差不多每一觀念都作了整個的發揮。

    現在我們講到本文了。

     衆鳥高飛盡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一奴一,比幹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這是殷纣引起了西周革命的時候。

    大家都知道纣王是很暴虐的人,因受悠久文化的影響,還是有很多忠臣,可是幾個人向他建議,(古代下對上為&ldquo谏&rdquo,上對下為&ldquo勸&rdquo,現代通用為&ldquo建議&rdquo了。

    )而纣王無道,不聽這些建議,把微子廢掉,離開宗室了,後來微子的後代,由周朝封于宋,就是春秋戰國時的宋國。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色,&ldquo興滅國,繼絕世&rdquo。

    周朝起來革命,成功以後,并沒有對纣王之後滅絕,還一定把前朝的後人找出來,使他們繼承祖宗的香火。

    箕子是纣王的叔父,也被降為一奴一役,箕子後來還是沒有死,帶了殷商的文化,由遼東渡海到朝鮮去了。

    比幹是被纣王殺死的。

    這三個人都是纣王時代的忠臣,而遇到一個這樣暴虐的君主。

    時代的衰敗挽不回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