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貨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以《論語》全書二十篇而言,最後的幾篇等于作結論了。
尤其這裡第十七篇,是上論第七篇《述而》的引申,所講大都是孔子為人處世的重點,後世用來作為借鏡。
古人所謂借鏡,普通人是用鏡子來照衣冠儀容是不是整齊,人生就是用前輩作鏡子反照自己,也就是效法、警惕的意思。
這裡用來借鏡的重點,是人生的出處,在古書上&ldquo出處&rdquo這個名詞,很多地方可看到,現在很少人用了,意思是人生的第一步,要如何起步?人生的第一步很重要,如果第一步走錯了,就會永遠的錯下去。
在曆史上,在個人,這種例子很多,所以人生的出處,對于過去的知識分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如宋朝辛棄疾(稼軒),在宋代曆史上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物,他比嶽飛遲一點,差不多與朱熹同時,山東人,很有學問。
當時元朝還沒有起來,北方為金人所據,他有豪俠之氣,文武全才,不受一般的一習一俗所規範,(以現代名詞來形容就是太保,不過本質上并不是現代行為不良的太保。
)十九歲的時候立志報國,和許多青年,要反抗金國,光複國土,而号召到幾千人起義,然後占山打遊擊。
他曾經認為某個人有将才,推薦給南宋,不料這人叛變了,他聽到消息後,單槍匹馬,闖到敵人的陣地裡,把這個叛徒抓回來。
從這件事看起來,他的武功膽識都不簡單。
後來他帶了一萬多人,渡一江一回到南宋來。
可是他和嶽飛的志向是一樣的,天天想恢複國土,趕走金人,南宋始終沒有重用他,而成為了有名的詞人。
凡是講到文學,講到宋詞,沒有不提到他的。
我們就看他一生的出處,年輕時是&ldquo太保&rdquo,充滿了豪俠之氣,文武全才。
中間起來打遊擊,能在敵人的區域中帶上萬人渡一江一過來,向南宋上了幾次恢複國土的計劃,可是南宋的君臣不想北伐,沒有采用他的意見。
後來成了有名的文學家,也是有名的理學家。
在南宋做官時,因為才氣太高,受了很多打擊,幾次免官,人家檢舉告發他&ldquo貪财好色&rdquo四個字,但都是&ldquo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rdquo他不在乎,下台就下台。
可是每次碰到地方上出了問題,兵變了或政治上出毛病了,又起用他,調去平亂、整頓,他去了以後,不到幾個月就把這些事辦好了,他的才具之大,由此可知。
我們今天提到他,就是因為他始終抱定了立身出處要正大,不管表面的行為怎樣,他的立身出處則始終是正大的。
這一點在他晚年的詩詞裡,就看到很多,其中當然也有牢騷,可是站在文學的立場,看他的成就那麼高,修養好,儒、釋、道三家無不曉通,雖有牢騷,到底情有可原,就是這樣一個怪人。
我們現代如果認真研究曆史,鼓勵青年們效法辛棄疾這一類的人,也是有道理的。
我們講到出處兩個字,來看看他的詞,其中有一阕就說:&ldquo出處從來自不齊,後車方載太公歸;誰知孤竹夷齊子,正向空山賦采薇。
黃菊嫩,晚香枝,一般同是采一花時,蜂兒辛苦多官府,蝴蝶花間自在飛。
&rdquo這是他到南方以後,年紀大了時的作品。
我們看這首詞的上半阕,他說,人生的出處,第一站出來,不必要求每個人都是一樣,各人可以不同。
他引用周代的曆史,文王找到姜太公,非常禮遇,馬上把自己的尊貴座位讓給姜太公坐,自己駕車,把他請回來。
緻周代政權八百年的穩固,王業的成功,計劃都出于太公之手。
可是同樣的時代,有伯夷、叔齊,連皇帝都不願當,逃隐到最後,硬是餓死在首陽山,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兩句詩:&ldquo有人辭官歸故裡,有人漏夜趕科場。
&rdquo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有人要入世,有人要出世,有人面對千萬兩黃金,看都不看一眼,有人見到區區幾百元,眼睛都發亮,各人出處不同。
這是講出處方面,站在純文學的角度看,并不是一阕特别好的作品,這是文學境界牽涉到學說思想的詞,所以在他的集子裡是有名的作品之一,一般人學他的詞也很難學。
人們提起文學家,每每先提到蘇東坡,他是運氣好,名氣太大了。
在時間上說,蘇東坡比他早,是他的前輩,不過有人認為辛棄疾的詞,因氣派不同而超過了蘇東坡。
而辛棄疾的一生,少年公子、太保、遊擊隊領袖,嘗過流亡部隊生活,當過将領,當過地方政治首長,什麼都幹過,聲色犬馬,好的壞的他都有,所以作品中有多方面的東西,氣派完全不同。
有關立身出處的問題,在宋、明以後,又盛行一個新名詞(當然,在現在看來,是舊文學的名詞。
)叫&ldquo出山&rdquo,就是因為有了尊重隐士、處士的風氣所形成。
杜甫詩所謂&ldquo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rdquo便已有這種含意。
講到這裡,我又想起我的老師袁先生,題灌縣靈岩寺的一副對聯。
靈岩寺靠近都一江一堰的灌口,先秦時代,西蜀太守李冰父子修建了灌口&mdash&mdash都一江一堰,自有了這個揚子一江一上遊的偉大水利工程之後,一兩千年來,才有成都天府之國的農田水利。
所以四川人為了感戴李冰父子,在灌口修建一座二郎廟,永遠留給後人馨香膜拜,威靈顯赫,無盡敬重。
袁老師的上聯是:&ldquo溉數萬頃良田,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清,好個比鄰秦太守。
&rdquo下聯是&ldquo揉千七則藤葛,不說話亦堕,欲說話亦堕,拈與一胡一僧阿耆多&rdquo。
下聯是禅門公案,不去管它。
上聯所說&ldquo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清。
&rdquo借此為頌揚秦太守李冰父子的千秋功業,實在可作為千古名臣出山從政的最好典範。
我們為什麼講辛棄疾和他的出處?因為《陽貨第十七》這一篇書,大部分都是講孔子的出處。
我們如果把辛棄疾這阕詞中上半阕四句話的觀念,都記住了,然後研究到了《論語》第十七篇的一半,就可以用辛詞這四句話,作這篇上半篇的結論。
現在再來看《論語》本文。
陽貨的火腿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歸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
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将仕矣。
這裡&ldquo豚&rdquo應該多一點寫作&ldquo&rdquo,念&ldquo斫&rdquo的音,是蹄膀。
但現代的國語念成&ldquo屯&rdquo音,寫法就該是&ldquo豚&rdquo,為小豬,即廣東人的烤乳豬。
照道理,這裡應該是&ldquo&rdquo,一個蹄膀,等于一隻火腿。
陽貨的相貌很像孔子,所以孔子在陳蔡之間,被人誤認是陽貨,把他包圍起來,要殺掉他。
陽貨是魯國一個大壞蛋,一個奸臣,可是很能幹,總想拉攏孔子,有所企圖,因此他想要見孔子,孔子始終不和他見面,都推掉了。
後來有一天他去看孔子,沒有見到,就留下一隻火腿送給孔子。
在古代送禮,不像現在這樣随便的,階級不同,送禮的方法和内容也不同,等于現在國際間外一交一禮節的贈勳,因受勳人的階級不同,所送的勳章類别等級也不同。
這次陽貨送了孔子火腿,是厲害的一手&mdash&mdash你不見我,我卻要見你,你看不起我,我卻看得起你,這使孔子棘手了。
怎麼辦?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知道孔子這位聖人,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麼呆闆,他也有一套的。
大概先讓他的學生做一個情報,打聽一下陽貨的行蹤,趁他不在家這一天去回拜,留一個名片不失禮。
不料在路上又遇到了陽貨,孔子再也沒有辦法避不見面了。
陽貨就對孔子說:&ldquo來,予與爾言。
&rdquo我們看這個文章,古文寫得很簡單,但是就和白話文一樣,表現出陽貨那種滿不在乎的神态。
于是他對孔子提出第一個問題,有一個人滿腹經綸,有學問、有大志,像袋子裡懷了寶貝一樣,可是碰到自己國家那麼動亂,卻不肯站出來,用他的經綸救世救國,在一邊袖手旁觀,你孔子是一天到晚提倡仁道的人,你看這樣一個人,可以說他仁嗎?孔子說,這樣是不對的,不能說是仁的。
孔子這下吃癟了。
陽貨又提出第二個問題問孔子說,一個人有思想、有辦法,才能很大,可以為國家做事,可是每每失去做事的機會,甚至機會找上門來他都不要,你孔子說說看,這個人算是有智慧嗎?孔子說,這樣也不對的。
在第二個問題上,孔子又吃癟了。
由此可見陽貨是個大政客,他并沒有直接說孔子不對,隻提出這樣兩個問題。
在孔子作了答複以後,他就對孔子說,太陽、月亮天天不停的在運轉,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人一天天在走向衰老,等年齡大了,想救世救國,一精一力都沒有了,歲月不可能永遠停在年輕階段的。
于是孔子說,對!我快要出來做事了。
可以說孔子被陽貨逼得沒辦法,好像被逼到死角去了。
這是孔子見陽貨的著名故事。
但是,孔子真正被他逼出來沒有?這也就是孔子确定自己的一生出處。
如果孔子當時點個頭,可以出來和陽貨同流合污,要什麼可以有什麼,要權力就有權力,要财富就有财富,可是孔子絕不會出來,這就是古人所謂立身出處,自己應該站什麼樣的立場要搞清楚。
所以我借用辛稼軒的&ldquo出處從來自不齊&rdquo這名句先來點題。
其次,我們看到這個做法,自己要拿來做借鏡的,我們看到許多朋友,個性非常倔強,人格又很清高,但是這樣性格往往鋒芒太露,不但傷害了别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試看孔子,在這種地方,遇到了陽貨的情形,這是孔子的态度,也是孔子待人處世的辦法。
下面跟着記載孔子的話。
所以我說,表面看起來,《論語》好像是一條一條,亂七八糟的記載,互不相關。
如果照我們這次研究的方法看,它的内容是連貫性的,孔子的學生們編輯這本書,并不像會議記錄或談話記錄一樣,而是一種連貫性的編輯。
下面這兩句,本來好像與陽貨的事情連不起來的,現在我們了解了他的方法,就看得出來,下面的話,正是陽貸這件事的注解。
《三字經》與孔子 子曰:性相近也,一習一相遠也。
曾經提到過,要了解中國文化,《三字經》和《千字文》這兩本書非常重要。
一個美國人跟我學了一年《易經》,然後用英文寫了一本關于《易經》的書,在美國各大學應用。
這位美國朋友說,促進中西文化一交一流的工作,我們年紀都太大了,應該把下一代培養起來,于是把我最小的一個孩子帶去了,當年才十二歲。
不過每年暑假都回來,一習一毛筆字,讀中國的四書五經。
在美國已經讀到高中了,最近寫信回來告訴我,在美國課餘讀《三字經》、《千字文》,他說愈讀愈同意其中的道理,并要我把&ldquo性相近,一習一相遠&rdquo這兩句,特别加以解釋。
這兩句話就是來自《論語》,所以我們不要輕視了《三字經》,我們這一代,一開始就讀這本書,現在的學生,對這本書是不是能夠完全解釋明白,還是一個問題。
我始終贊成小孩子在課餘要背誦這本書,到長大了拿出來,一點一滴都有用。
&ldquo性相近,一習一相遠。
&rdquo這兩句話,表面上是解釋人的心理。
人的性質雖有相近之處,但發展方向各有不同。
在教育上就看得到,現在大學聯招分組的辦法,問題實在很大,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每一科系的真正内容,考試之前對自己的性向也不清楚,結果考取被分發之後,才發覺自己并不适宜這個科系。
這就是糟蹋人才。
現在的所謂性向,不是性相。
&ldquo性相近,一習一相遠。
&rdquo人的性質相近,但是各人興趣不同,習慣也不同。
譬如說一個人的個性,硬是不喜歡這一套,可是硬把他拉到這一門工作上,慢慢習慣了,就與原來個性的興趣越來越遠。
這還是表面的解釋,照這樣說法,用來作孔子與陽貨見面的解釋,等于拿孔子的話自己作聲明,他們都希望孔子出來做官,後來孔子硬不出來。
各人興趣不同,一習一性也不同,沒有辦法與這個時代社會溝通,不受時代環境影響,自己始終超然獨立地站住,這就是&ldquo性近&rdquo、&ldquo一習一遠&rdquo的道理。
這種修養是很難得的,這是連着上文的說明。
此外我們單獨研究這兩句話,問題大得很。
就是孔子講到形而上道了。
何謂&ldquo性近&rdquo&ldquo一習一遠&rdquo?這個性字,在現代哲學思想上,也可以說是指人性。
什麼是人性?是個問題。
根據中國文化,都用孔子的話,&ldquo人之初,性本善。
&rdquo就是說人的原始,都很善良,沒有壞人。
關于性善、性惡的問題,我們已經提到過的。
孔子在這裡講的性,雖然是有了生命的後天之性,但人一生下來,在嬰兒階段的天賦之性,還近于先天的本性,總是善的。
&ldquo一習一相遠也&rdquo,後來的習慣一來加上,越變越與天賦之性相遠了。
拿事實來看,我們每人個性,本來的善良的,習慣很容易學壞。
這習慣對人是很重要的,環境會改變人,所以在教育思想上,對這六個字就要特别注意。
&ldquo性相近也,一習一相遠也。
&rdquo人習慣了以後,離開本來的善良、純潔越遠,嗜好越來越大。
所以對于自己的修養,不管是做什麼事,乃至出将入相,富到擁有千萬美金,而能保持原來樸素的人非常少。
這是學問的道理,須要高度的修養。
往往本性是相近于道,習慣越來越壞,把自己變得遠于道了,這是要注意的。
因此: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這就是連接上面的意思,上面是講性的相近,一般人沒有基本的中心思想,容易受環境影響,習慣越多,距離自己本性越遠,下面就說隻有上智&mdash&mdash第一等智慧的人,與下愚&mdash&mdash最笨的人,不會受環境影響。
最聰明人自己有思想,有見解,有中心主張;最笨的人,影響他不了。
除此以外,世界上都是像我們一樣的人,最糟了,說聰明也笨,說笨也聰明,聰明又笨,這一類人最易受時代環境影響。
像我的家鄉,有些靠海邊的窮家小戶,一年到頭都是在海灘揀一點最壞的蚶和紅薯幹,放點鹽,喝稀飯。
有一次,一位這樣的窮人說,假使有一天發了财,餐餐都要吃某人家那樣的豆腐幹。
他的欲一望就是那麼大,再好的給他吃也受不了,這也可以說就是&ldquo唯上知與下愚不移&rdquo。
有一天來了一些鄉巴佬,我拿很好的外國巧克力糖請他們吃,他們走了以後,在桌椅下掃出許多巧克力糖來,原來他們吃了覺得是怪味道,丢掉了,我這才發現自己又錯了,這也是&ldquo上智下愚不移&rdquo的道理。
所以這中間有一個哲學:真正第一等聰明的人,是世界上最笨的人;真正笨到絕頂的人,就是第一等聰明人。
這個話表面上看起來矛盾,大家仔細研究一下就會了解,所以人不須要玩弄聰明,喜歡玩弄
尤其這裡第十七篇,是上論第七篇《述而》的引申,所講大都是孔子為人處世的重點,後世用來作為借鏡。
古人所謂借鏡,普通人是用鏡子來照衣冠儀容是不是整齊,人生就是用前輩作鏡子反照自己,也就是效法、警惕的意思。
這裡用來借鏡的重點,是人生的出處,在古書上&ldquo出處&rdquo這個名詞,很多地方可看到,現在很少人用了,意思是人生的第一步,要如何起步?人生的第一步很重要,如果第一步走錯了,就會永遠的錯下去。
在曆史上,在個人,這種例子很多,所以人生的出處,對于過去的知識分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如宋朝辛棄疾(稼軒),在宋代曆史上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物,他比嶽飛遲一點,差不多與朱熹同時,山東人,很有學問。
當時元朝還沒有起來,北方為金人所據,他有豪俠之氣,文武全才,不受一般的一習一俗所規範,(以現代名詞來形容就是太保,不過本質上并不是現代行為不良的太保。
)十九歲的時候立志報國,和許多青年,要反抗金國,光複國土,而号召到幾千人起義,然後占山打遊擊。
他曾經認為某個人有将才,推薦給南宋,不料這人叛變了,他聽到消息後,單槍匹馬,闖到敵人的陣地裡,把這個叛徒抓回來。
從這件事看起來,他的武功膽識都不簡單。
後來他帶了一萬多人,渡一江一回到南宋來。
可是他和嶽飛的志向是一樣的,天天想恢複國土,趕走金人,南宋始終沒有重用他,而成為了有名的詞人。
凡是講到文學,講到宋詞,沒有不提到他的。
我們就看他一生的出處,年輕時是&ldquo太保&rdquo,充滿了豪俠之氣,文武全才。
中間起來打遊擊,能在敵人的區域中帶上萬人渡一江一過來,向南宋上了幾次恢複國土的計劃,可是南宋的君臣不想北伐,沒有采用他的意見。
後來成了有名的文學家,也是有名的理學家。
在南宋做官時,因為才氣太高,受了很多打擊,幾次免官,人家檢舉告發他&ldquo貪财好色&rdquo四個字,但都是&ldquo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rdquo他不在乎,下台就下台。
可是每次碰到地方上出了問題,兵變了或政治上出毛病了,又起用他,調去平亂、整頓,他去了以後,不到幾個月就把這些事辦好了,他的才具之大,由此可知。
我們今天提到他,就是因為他始終抱定了立身出處要正大,不管表面的行為怎樣,他的立身出處則始終是正大的。
這一點在他晚年的詩詞裡,就看到很多,其中當然也有牢騷,可是站在文學的立場,看他的成就那麼高,修養好,儒、釋、道三家無不曉通,雖有牢騷,到底情有可原,就是這樣一個怪人。
我們現代如果認真研究曆史,鼓勵青年們效法辛棄疾這一類的人,也是有道理的。
我們講到出處兩個字,來看看他的詞,其中有一阕就說:&ldquo出處從來自不齊,後車方載太公歸;誰知孤竹夷齊子,正向空山賦采薇。
黃菊嫩,晚香枝,一般同是采一花時,蜂兒辛苦多官府,蝴蝶花間自在飛。
&rdquo這是他到南方以後,年紀大了時的作品。
我們看這首詞的上半阕,他說,人生的出處,第一站出來,不必要求每個人都是一樣,各人可以不同。
他引用周代的曆史,文王找到姜太公,非常禮遇,馬上把自己的尊貴座位讓給姜太公坐,自己駕車,把他請回來。
緻周代政權八百年的穩固,王業的成功,計劃都出于太公之手。
可是同樣的時代,有伯夷、叔齊,連皇帝都不願當,逃隐到最後,硬是餓死在首陽山,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兩句詩:&ldquo有人辭官歸故裡,有人漏夜趕科場。
&rdquo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有人要入世,有人要出世,有人面對千萬兩黃金,看都不看一眼,有人見到區區幾百元,眼睛都發亮,各人出處不同。
這是講出處方面,站在純文學的角度看,并不是一阕特别好的作品,這是文學境界牽涉到學說思想的詞,所以在他的集子裡是有名的作品之一,一般人學他的詞也很難學。
人們提起文學家,每每先提到蘇東坡,他是運氣好,名氣太大了。
在時間上說,蘇東坡比他早,是他的前輩,不過有人認為辛棄疾的詞,因氣派不同而超過了蘇東坡。
而辛棄疾的一生,少年公子、太保、遊擊隊領袖,嘗過流亡部隊生活,當過将領,當過地方政治首長,什麼都幹過,聲色犬馬,好的壞的他都有,所以作品中有多方面的東西,氣派完全不同。
有關立身出處的問題,在宋、明以後,又盛行一個新名詞(當然,在現在看來,是舊文學的名詞。
)叫&ldquo出山&rdquo,就是因為有了尊重隐士、處士的風氣所形成。
杜甫詩所謂&ldquo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rdquo便已有這種含意。
講到這裡,我又想起我的老師袁先生,題灌縣靈岩寺的一副對聯。
靈岩寺靠近都一江一堰的灌口,先秦時代,西蜀太守李冰父子修建了灌口&mdash&mdash都一江一堰,自有了這個揚子一江一上遊的偉大水利工程之後,一兩千年來,才有成都天府之國的農田水利。
所以四川人為了感戴李冰父子,在灌口修建一座二郎廟,永遠留給後人馨香膜拜,威靈顯赫,無盡敬重。
袁老師的上聯是:&ldquo溉數萬頃良田,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清,好個比鄰秦太守。
&rdquo下聯是&ldquo揉千七則藤葛,不說話亦堕,欲說話亦堕,拈與一胡一僧阿耆多&rdquo。
下聯是禅門公案,不去管它。
上聯所說&ldquo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清。
&rdquo借此為頌揚秦太守李冰父子的千秋功業,實在可作為千古名臣出山從政的最好典範。
我們為什麼講辛棄疾和他的出處?因為《陽貨第十七》這一篇書,大部分都是講孔子的出處。
我們如果把辛棄疾這阕詞中上半阕四句話的觀念,都記住了,然後研究到了《論語》第十七篇的一半,就可以用辛詞這四句話,作這篇上半篇的結論。
現在再來看《論語》本文。
陽貨的火腿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歸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
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将仕矣。
這裡&ldquo豚&rdquo應該多一點寫作&ldquo&rdquo,念&ldquo斫&rdquo的音,是蹄膀。
但現代的國語念成&ldquo屯&rdquo音,寫法就該是&ldquo豚&rdquo,為小豬,即廣東人的烤乳豬。
照道理,這裡應該是&ldquo&rdquo,一個蹄膀,等于一隻火腿。
陽貨的相貌很像孔子,所以孔子在陳蔡之間,被人誤認是陽貨,把他包圍起來,要殺掉他。
陽貨是魯國一個大壞蛋,一個奸臣,可是很能幹,總想拉攏孔子,有所企圖,因此他想要見孔子,孔子始終不和他見面,都推掉了。
後來有一天他去看孔子,沒有見到,就留下一隻火腿送給孔子。
在古代送禮,不像現在這樣随便的,階級不同,送禮的方法和内容也不同,等于現在國際間外一交一禮節的贈勳,因受勳人的階級不同,所送的勳章類别等級也不同。
這次陽貨送了孔子火腿,是厲害的一手&mdash&mdash你不見我,我卻要見你,你看不起我,我卻看得起你,這使孔子棘手了。
怎麼辦?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知道孔子這位聖人,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麼呆闆,他也有一套的。
大概先讓他的學生做一個情報,打聽一下陽貨的行蹤,趁他不在家這一天去回拜,留一個名片不失禮。
不料在路上又遇到了陽貨,孔子再也沒有辦法避不見面了。
陽貨就對孔子說:&ldquo來,予與爾言。
&rdquo我們看這個文章,古文寫得很簡單,但是就和白話文一樣,表現出陽貨那種滿不在乎的神态。
于是他對孔子提出第一個問題,有一個人滿腹經綸,有學問、有大志,像袋子裡懷了寶貝一樣,可是碰到自己國家那麼動亂,卻不肯站出來,用他的經綸救世救國,在一邊袖手旁觀,你孔子是一天到晚提倡仁道的人,你看這樣一個人,可以說他仁嗎?孔子說,這樣是不對的,不能說是仁的。
孔子這下吃癟了。
陽貨又提出第二個問題問孔子說,一個人有思想、有辦法,才能很大,可以為國家做事,可是每每失去做事的機會,甚至機會找上門來他都不要,你孔子說說看,這個人算是有智慧嗎?孔子說,這樣也不對的。
在第二個問題上,孔子又吃癟了。
由此可見陽貨是個大政客,他并沒有直接說孔子不對,隻提出這樣兩個問題。
在孔子作了答複以後,他就對孔子說,太陽、月亮天天不停的在運轉,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人一天天在走向衰老,等年齡大了,想救世救國,一精一力都沒有了,歲月不可能永遠停在年輕階段的。
于是孔子說,對!我快要出來做事了。
可以說孔子被陽貨逼得沒辦法,好像被逼到死角去了。
這是孔子見陽貨的著名故事。
但是,孔子真正被他逼出來沒有?這也就是孔子确定自己的一生出處。
如果孔子當時點個頭,可以出來和陽貨同流合污,要什麼可以有什麼,要權力就有權力,要财富就有财富,可是孔子絕不會出來,這就是古人所謂立身出處,自己應該站什麼樣的立場要搞清楚。
所以我借用辛稼軒的&ldquo出處從來自不齊&rdquo這名句先來點題。
其次,我們看到這個做法,自己要拿來做借鏡的,我們看到許多朋友,個性非常倔強,人格又很清高,但是這樣性格往往鋒芒太露,不但傷害了别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試看孔子,在這種地方,遇到了陽貨的情形,這是孔子的态度,也是孔子待人處世的辦法。
下面跟着記載孔子的話。
所以我說,表面看起來,《論語》好像是一條一條,亂七八糟的記載,互不相關。
如果照我們這次研究的方法看,它的内容是連貫性的,孔子的學生們編輯這本書,并不像會議記錄或談話記錄一樣,而是一種連貫性的編輯。
下面這兩句,本來好像與陽貨的事情連不起來的,現在我們了解了他的方法,就看得出來,下面的話,正是陽貸這件事的注解。
《三字經》與孔子 子曰:性相近也,一習一相遠也。
曾經提到過,要了解中國文化,《三字經》和《千字文》這兩本書非常重要。
一個美國人跟我學了一年《易經》,然後用英文寫了一本關于《易經》的書,在美國各大學應用。
這位美國朋友說,促進中西文化一交一流的工作,我們年紀都太大了,應該把下一代培養起來,于是把我最小的一個孩子帶去了,當年才十二歲。
不過每年暑假都回來,一習一毛筆字,讀中國的四書五經。
在美國已經讀到高中了,最近寫信回來告訴我,在美國課餘讀《三字經》、《千字文》,他說愈讀愈同意其中的道理,并要我把&ldquo性相近,一習一相遠&rdquo這兩句,特别加以解釋。
這兩句話就是來自《論語》,所以我們不要輕視了《三字經》,我們這一代,一開始就讀這本書,現在的學生,對這本書是不是能夠完全解釋明白,還是一個問題。
我始終贊成小孩子在課餘要背誦這本書,到長大了拿出來,一點一滴都有用。
&ldquo性相近,一習一相遠。
&rdquo這兩句話,表面上是解釋人的心理。
人的性質雖有相近之處,但發展方向各有不同。
在教育上就看得到,現在大學聯招分組的辦法,問題實在很大,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每一科系的真正内容,考試之前對自己的性向也不清楚,結果考取被分發之後,才發覺自己并不适宜這個科系。
這就是糟蹋人才。
現在的所謂性向,不是性相。
&ldquo性相近,一習一相遠。
&rdquo人的性質相近,但是各人興趣不同,習慣也不同。
譬如說一個人的個性,硬是不喜歡這一套,可是硬把他拉到這一門工作上,慢慢習慣了,就與原來個性的興趣越來越遠。
這還是表面的解釋,照這樣說法,用來作孔子與陽貨見面的解釋,等于拿孔子的話自己作聲明,他們都希望孔子出來做官,後來孔子硬不出來。
各人興趣不同,一習一性也不同,沒有辦法與這個時代社會溝通,不受時代環境影響,自己始終超然獨立地站住,這就是&ldquo性近&rdquo、&ldquo一習一遠&rdquo的道理。
這種修養是很難得的,這是連着上文的說明。
此外我們單獨研究這兩句話,問題大得很。
就是孔子講到形而上道了。
何謂&ldquo性近&rdquo&ldquo一習一遠&rdquo?這個性字,在現代哲學思想上,也可以說是指人性。
什麼是人性?是個問題。
根據中國文化,都用孔子的話,&ldquo人之初,性本善。
&rdquo就是說人的原始,都很善良,沒有壞人。
關于性善、性惡的問題,我們已經提到過的。
孔子在這裡講的性,雖然是有了生命的後天之性,但人一生下來,在嬰兒階段的天賦之性,還近于先天的本性,總是善的。
&ldquo一習一相遠也&rdquo,後來的習慣一來加上,越變越與天賦之性相遠了。
拿事實來看,我們每人個性,本來的善良的,習慣很容易學壞。
這習慣對人是很重要的,環境會改變人,所以在教育思想上,對這六個字就要特别注意。
&ldquo性相近也,一習一相遠也。
&rdquo人習慣了以後,離開本來的善良、純潔越遠,嗜好越來越大。
所以對于自己的修養,不管是做什麼事,乃至出将入相,富到擁有千萬美金,而能保持原來樸素的人非常少。
這是學問的道理,須要高度的修養。
往往本性是相近于道,習慣越來越壞,把自己變得遠于道了,這是要注意的。
因此: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這就是連接上面的意思,上面是講性的相近,一般人沒有基本的中心思想,容易受環境影響,習慣越多,距離自己本性越遠,下面就說隻有上智&mdash&mdash第一等智慧的人,與下愚&mdash&mdash最笨的人,不會受環境影響。
最聰明人自己有思想,有見解,有中心主張;最笨的人,影響他不了。
除此以外,世界上都是像我們一樣的人,最糟了,說聰明也笨,說笨也聰明,聰明又笨,這一類人最易受時代環境影響。
像我的家鄉,有些靠海邊的窮家小戶,一年到頭都是在海灘揀一點最壞的蚶和紅薯幹,放點鹽,喝稀飯。
有一次,一位這樣的窮人說,假使有一天發了财,餐餐都要吃某人家那樣的豆腐幹。
他的欲一望就是那麼大,再好的給他吃也受不了,這也可以說就是&ldquo唯上知與下愚不移&rdquo。
有一天來了一些鄉巴佬,我拿很好的外國巧克力糖請他們吃,他們走了以後,在桌椅下掃出許多巧克力糖來,原來他們吃了覺得是怪味道,丢掉了,我這才發現自己又錯了,這也是&ldquo上智下愚不移&rdquo的道理。
所以這中間有一個哲學:真正第一等聰明的人,是世界上最笨的人;真正笨到絕頂的人,就是第一等聰明人。
這個話表面上看起來矛盾,大家仔細研究一下就會了解,所以人不須要玩弄聰明,喜歡玩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