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貨第十七

關燈
聰明的人,最後還是失敗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把上面這兩條放在這裡,作為孔子見陽貨這件事的結論,是非常好的說明,等于替孔子自己解釋了。

    一個人立身出處非常重要,絕不可以受環境影響,絕不受外來的權勢、利益誘一惑而變更初衷,要始終&ldquo确乎而不可拔&rdquo才對。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一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ldquo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rdquo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武城是一個地名,孔子學生子遊在那裡做首長。

    一次孔子到了那裡,聽到弦歌之一聲。

    這是孔子教育學生的高級方法,而子遊卻用這高度的文化禮樂在教育老百姓。

    孔子嘴巴一咧,比微笑又大一點的這麼一笑說,子遊真滑稽,在這樣一個小地方,用這種高級教育來教育老百姓。

    等于殺一隻雞,動用牛刀,過于小題大作了!有人把這話告訴了子遊,子遊馬上對孔子不客氣了,立即來質詢孔子說,老師,以前你不是常告訴我們,有知識的上等人要求學,學道後,能夠擴充仁慈的胸襟,更能夠愛人;低能的小人物更須要教育,更須要學道,因為低等的人學道就懂道理了,指揮起來就更方便,更怕是不懂道理。

    教育的目的在此,第一流頭腦受了教育更好,下等人受了教育,自己好,對人也好。

    這個話,是你教育我的啊!我今日出來當地方首長,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應該教育他們啊!孔子聽了這話,立刻收回剛才的話,告訴身邊的其他學生,你們大家聽好,子遊的話是對的,我剛才是開玩笑說笑話的。

    孔子這一下真是錯了。

    我們不必像古人一樣,把孔子塑造得那麼好,孔子也是人,有時候也會說個笑話。

    或者不經過大腦說話的時候也是有的。

    由此可見他們師生之間無所不談,老師對的就是對的,不對的就給他退回去。

     這一段放在這裡,是文章上一個波浪,也和《陽貨》這一節有關系,怎麼說有關系?孔子這個時候,本身用不着出來了,他培養後一代,隻希望自己這一班學生能夠有所作為,對社會、時代有所貢獻。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來本篇編輯的用意,把子遊出來為地方行政首長的事放在這裡,說明了孔子用不着自己出來了,但是真的不願出來嗎?不然,這是出處的問題。

    下面問題就來了! 孔子與子路唱雙簧 公山弗擾以費釁,召,子欲往。

    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公山弗擾是一個人,公山是姓,弗擾是名,費是地名。

    公山弗擾在費這個地方叛變了,獨立了。

    這時魯國的季家三弟兄,勢力非常強,而季桓子的部下又叛變了。

    春秋時代的末期,發生種種叛變,社會非常混亂。

    公山弗擾叛變以後,使人來請孔子去幫忙,據說孔子準備去,子路大為不高興。

    我們知道子路有好幾次對老師不高興,這次又大為不高興了。

    他們師生之間感情有這樣好,而彼此又這樣了解。

    這次子路說:末之也已,(這個&ldquo末&rdquo字有人說古書上印錯了,應該是&ldquo未&rdquo字。

    &ldquo之&rdquo字是至的意思。

    )老師你沒有地方去了嗎?什麼地方不能去?公山弗擾這樣一個叛變的人,令人看不起的人,你還要到他那裡去嗎?孔子說,他要來請我,我也不是主動的,假使有人肯真正用我的話,能聽我的話,&ldquo吾其為東周乎!&rdquo這句話有兩個解釋,一是孔子說,我可以把這個時代挽回,仍然擁護東周;一是東周的文化可以重新在這個地方興起來。

    實際上孔子去了沒有?子路發了一頓脾氣,并不是子路把他擋住,他本來是逗逗學生說想去,事實上,他絕不會去的。

    但子路這個人比較直爽,一聽以為孔子真的要去。

    有好幾次都是如此,像上論提到過,一次孔子說想要出國,子路就馬上要跟着走了。

    這一次,子路也是聽到了便跳腳,馬上向老師提出反對意見。

    為什麼我又說孔子不會去呢?且看下段分解: 子張問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這一段就是說明孔子不會去的理由,尤其對這些不以正道取得政權的人,他更不會理這一套。

    子張問仁,孔子這裡是說仁的作用。

    他說五個條件都做到的,可以稱作仁。

    子張問哪五個條件?孔子說:恭、寬、信、敏、惠。

    在古文這五個字很簡單,拿現在來說,就是五條原則、五個目标或守則。

    第一個恭。

    對自己的内心思想、外表行為等,要嚴肅的管制,尤其一個領一導一人,對自己的管理,特别重要。

    第二個寬。

    對人寬大,所謂寬宏大量,能夠包容部下、朋友所有的短處及小過錯。

    第三個信。

    能信任人,有自信。

    第四個敏。

    就是聰明敏捷,反應快。

    第五個惠,更重要,恩惠,以現在說,實行社會福利制度就是恩惠的一種,但不要把福利看成是全部的惠。

    待人要有真感情,對年輕的視同自己的兄弟兒女,對年紀大的視同自己長輩,不是手段,要出自真心的誠懇。

    這是作人做事五個基本條件,假使做到了,随便在哪個領域做事,都有用處。

     下面孔子說的理由,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夠自己對自己管理得嚴肅,既不欺負人家,自己也不會招來侮辱。

    能夠寬厚待人,部下自然擁護。

    信人自信,則任何人都可以用。

    處理事情頭腦清楚,反應快,就容易有功績。

    最後,最重要的,人與人之間必須具有真的感情,很誠懇的感情,彼此才可以相處,共創事業。

     下面講到另外一個人,可以看到當時魯國的政治,也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每個國家的混亂: 佛肸(佛音弼,肸音細)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ldquo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rdquo佛肸以中牟釁,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佛肸是一個人名,也是一個叛變的人,同樣也請孔子去,孔子準備去了,又是子路反對。

    他提出來說,老師,你從前教育我們的,受國家和長官的培養,結果做出許多不對的事情的人,不能來往,這種人所管轄的地方都不去的。

    而佛肸在中牟叛變,獨立了,你現在卻想去這樣的地方,這又是什麼道理呢?孔子說,是的,是有這個道理。

    但是你知不知道?一個很堅固的石頭,像金剛鑽一樣,随便你怎麼磨它,也不會碎。

    一塊真正無瑕的玉,無論如何也染不黑的。

    孔子這兩句話,就是告訴子路,一個人如果有真正的内涵,則任何一種環境,任何一個時代,都始終站得住。

    孔子又說我總不能像那個匏瓜一樣,永遠挂在樹上,不給人吃的。

    這是他跟子路開玩笑了,也就是告訴子路,他隻是說去,實際上是不會去的。

    換句話說,假定真的去,那麼在任何環境中都可以站得住而有所建立,并且是有心想挽救這個時代的,不能夠永遠挂在樹上,像匏瓜一樣隻給人當樣品一般欣賞而已。

     這幾段連下來,我們就了解這一篇,主要講人的立身出處,孔門弟子就用孔子自己本身的經曆來說明這一個道理。

    下面就是這個道理的發揮,講立身出處完成一個人格的不容易。

     正反相依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這段話并不一定是子路問孔子以後,他馬上告訴子路的,而是平常教育子路的,編撰《論語》的人把這幾段安排在一起,烘托出一個思想系統,使我們看得更清楚。

    所以在這裡是孔子問子路,有沒有聽過六句話,就是說六個大原則,也同時有六個大毛病?子路說,我沒有聽見過。

    那麼孔子很鄭重的對子路說,你站好,我告訴你,仁雖然好,好到成為一個濫好人,沒有真正學問的涵養,是非善惡之間分不清,這種好人的毛病就是變成一個大傻瓜。

    有許多人非常好,仁慈愛人,但儒家講仁,佛家講慈悲,盲目的慈悲也不對的,所謂&ldquo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rdquo不能過分方便,正如對自己孩子們的教育就是這樣,乃至本身修養也是如此。

    仁慈很重要,但是從人生經驗中體會,有時幫助一個人,我們基本上出于仁慈的心理,結果很多事情,反而害了被幫助的人。

    這就是教育的道理,告訴我們作人做事真難。

    善良的人不一定能做事,好心仁慈的人,學問不夠,才能不夠,流弊就是愚蠢,加上愚而好自用便更壞了。

    所以對自己的學問修養要注意,對朋友、對部下都要觀察清楚,有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是對某人不仁慈,實際上是對這人有幫助。

    所以作人做事,越老越看越懼怕,究竟怎樣做才好,有時自己都不知道,這就要智慧、要學問,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孔子說有許多人知識非常淵博,而不好學,(這就是我們強調過的,在講第一篇《學而》時所說,學問并不是知識,而是個人做事作人的修養。

    )它的流弊是蕩。

    知識淵博了,就非常放蕩、任性,譬如說&ldquo名士風一流大不拘&rdquo,就是蕩。

    知識太淵博,看不起人,樣樣比人能幹,才能很高,沒有真正的中心修養,這種就是蕩,對自己不夠檢束,這一類的人也不少。

     第三點:&ldquo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rdquo這個問題來了,這個&ldquo信&rdquo到底指哪個&ldquo信&rdquo?假使指信用的信,對人言而有信,這還不好?假如好信不好學就是賊&mdash&mdash鬼頭鬼腦,這怎樣解釋呢?對人對事,處處守信,怎麼會鬼頭鬼腦?這裡的&ldquo信&rdquo,至少在《論語》裡有兩層意義:自信和信人。

    過分的自信,有時候發生毛病,因為過分自信,就會喜歡去用手段,覺得自己有辦法,這個&ldquo辦法&rdquo的結果,害了自己,這就是&ldquo其蔽也賊&rdquo。

     第四點&ldquo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rdquo像繩子絞起來一樣,太緊了會繃斷的。

    一個人太直了,直到沒有涵養,一點不能保留,就是不好學,沒有修養,它的流弊要繃斷,要偾事。

    脾氣急躁的人會偾事,個性疏懶散漫的人會誤事,嚴格說來誤事還比偾事好一點,偾事是一下子就把事弄砸了。

    所以個性直的人,自己就要反省到另一面,如果不在另一面修養上下功夫,就很容易偾事。

     第五點&ldquo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rdquo脾氣大,動辄打人,幹了再說,殺了再說,這是好勇,沒有真正修養,就容易出亂子。

     第六點&ldquo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rdquo就是直話直說,胸襟開闊,同第四點好像差不多,直爽的人說真話,心腸直,所謂一根腸子。

    剛的人一動臉就紅了,剛正就不阿,好剛的人不轉彎的,絕不轉變主見。

    個性很剛的人,若不好學,他的毛病就成狂妄自大,滿不在乎。

     這六點要特别注意,每個人可以把《論語》這一節原文寫在筆記本上,或寫在案頭,随時用來反省自己,作為一面鏡子。

    這六點也就是人的個性分類,有這樣六種個性的人。

    這六種個性都不是壞事,但沒有真正内涵的修養,就都會變成壞事,每個人的個性長處不同,或仁、或知、或信、或直、或勇、或剛,但不管哪種個性,孔子告訴我們,主要的自己要有内涵,有真正的修養,學問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

    最難的就是認識自己,然後征服自己,把自己變過來。

    但要注意并不是完全變過來,否則就沒有個性,沒有&ldquo我&rdquo了,每個人要有超然獨立的&ldquo我&rdquo。

    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一個人的長處也是他的短處,短處也是長處,長處與短處是一個東西,用之不當就是短處,用之中和就是長處,這是要特别注意的。

    教導部下和子弟也是這樣的,性向一定要認清楚,一個天生内向的人,不能要求他做豪放的事,一個生性豪放的人,不能要求他規規矩矩坐在辦公室。

    要知道他的長處,還要告訴他,幫助他去發揮。

    孔子這段話,特别提出來告訴子路,實在對機而教。

    六言六蔽,相對的則有十二種性向典型,其實我們每個人本身知、仁、勇、信、直、剛的因素都具備了,不過還要從這些地方,用心涵養,這就是學問之道。

     說到修養,下面孔子又提到詩了: 重論詩教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在這個地方點出,講學問修養必須要讀詩,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中國上古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把宗教放在那麼重要的地位,中國上古文化注重于詩的文學境界,它有宗教的情感,也具有哲學的情操,上古的詩,就包括了現在所講的整個文藝在内,所以孔子告訴學生們,修養方面,多注重一下文學的修養。

    我們翻開曆史,中國古代的文臣武将,每人文學境界都有基本修養,從正史上看,關羽就是研究《春秋》學的專家;嶽飛等人,學問都是非常好的,都有他們文學的境界。

    退休的朋友們走這個路線是不錯的,不然就去研究宗教,最怕是退休閑居的人,自己内心沒有一點中心修養,除了工作以外就沒有人生,很可憐,所以學一種藝術也可以,自己要有自己精神方面的天地,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孔子說,你們年輕人,何不學詩? 詩&ldquo可以興&rdquo,興就是排遣情感,人的情感有時候很痛苦,人生有許多煩惱,對父母、妻、兒、朋友都無法說的,如果自己有文學或藝術境界,再不然就寫寫毛筆字,亂畫一陣,也把怨氣畫去了,繪畫也好,詩詞更好,所以詩可以興。

    這個興是興緻,就是一切感情的發揮。

     &ldquo可以觀&rdquo,在詩的當中可以得到很多道理,得到很多啟發。

    對自己的詩,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的路線與情緒。

    看一個人的作品,大緻上就可以斷定作者的個性。

    說寫字吧,過去就名為&ldquo心畫&rdquo,同樣的毛筆,一萬人寫同樣的字帖,可是一萬人寫出來的都不同。

    所以中國人看毛筆字,可以知道寫字者的個性,壽命的長短,前途的禍福,現在發現鋼筆字、鉛筆字一樣可以看出人的個性。

    &ldquo觀&rdquo就是這個道理,從作品中可以了解人。

     &ldquo可以群&rdquo,也可以合群,自己調整心境,朋友之間、社會之間,可以敬業樂群而不孤立,所謂以文會友。

     &ldquo可以怨&rdquo,這很明顯的,有了文學的修養,可以發牢騷了,有時心裡的苦悶沒有辦法發出來,壓制在裡面,慢慢變成病。

    脾氣大的人、情緒不好的人,心裡很多痛苦壓制下去,往往得肝病、精神病,所以須要修養,可是修養并不是壓制,是自己疏導,不能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