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第十六

關燈
根據我們研究的方針,這裡第十六篇與上論第六篇《雍也》有互相呼應的關系。

    第六篇講《冉雍》&mdash&mdash仲弓,孔子提到他有王者之氣,有帝王之才。

    現在這篇書,是講到中國文化、政治哲學的要點。

    聽說現在這篇書的開頭一大段,編進了高中的國文課本裡,成為很重要的一篇文章。

    這段書,就有很多個重點:它含有中國文化政治哲學的精神、中國文化的政治觀念。

    我們整個民族的文化道德,是不喜歡侵略人,而且更不主張别人去侵略人。

    另一個重點是說臣道,一個國家重要的大臣,對大的政治決策,關系非常重大,中間一點都不能馬虎。

    如孟子所講的義利之辨,要時刻注意。

    看了曆史上的這許多道理與真實的事情,也可幫助我們了解今日世界局勢的演變。

    譬如美國總統尼克松的下台,日本首相田中的下台,三木的上台,這些在一個研究曆史文化的人看來,就是活的書本,能使我們對自己古典的書,了解得更深切;也更了解世界的事情;對過去、未來,是一個很好的對照,這是真正的學問所在。

    假使隻在書本上看文字,這種學問沒有用,的确是書呆子。

    所以有時候我很不同意年輕人隻知道專心念書,這樣會把他變成書呆子,埋沒了人才。

    但我同樣不同意不念書,有天才而不念書,遇到事情要處理的時候,就不知道怎樣處理,因為他不懂原則。

    學問與才能要配合起來。

    現在這個時代,給我們許多啟示。

     我們中國文化政治哲學的思想,據我所了解的&mdash&mdash為什麼說據&ldquo我&rdquo所了解的?這裡我有一個聲明:天下學問、事情,我所了解的很有限,有許多事情我不知道,所以我要說明是據我所了解的。

    全世界的文化、政治思想中,恐怕隻有中國人有這個精神,中國民族文化的這個精神叫&ldquo興滅國,繼絕世&rdquo。

    孔子著《春秋》的曆史精神大義所在,就在這裡,這是我們幾千年來的民族文化精神。

    所謂&ldquo興滅國&rdquo,在春秋戰國以前,&ldquo國&rdquo是個地方政治單位,諸侯分封為&ldquo國&rdquo。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還有上百個國。

    有些小國不算,大國也有幾十個。

    在過去中國這個制度,就是所謂的&ldquo封建&rdquo。

    &ldquo封建制度&rdquo,中西截然不同,上論中也曾讨論過。

    而中國的封建,以宗法社會氏族為中心,就是血統為基礎,并不是西方的封建,以一奴一役、權勢為基礎。

     封建這個名詞,許多人都在亂用,幾十年來的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到封建這個名詞的時候,也好像在基本上對中西封建之不同,沒有正确的認識。

    這不止是一個笑話,它甚至影響到國家這六十年來所遭受的巨變和痛苦。

     過去曆史上的這些諸侯之國,當其中一個國家快要滅亡了,乃至已經滅亡絕後了,其他的國還要找到這國家的後人,扶助他起來複國,這就是所謂&ldquo興滅國&rdquo。

    &ldquo繼絕世&rdquo,是這個國家即使絕後,也要想辦法使他繼續存在,這就是中國文化對于國際政治的精神,也就是三民一主義中民族主義的精神内涵。

     例如漢高祖劉邦,在他統一天下以後,又為秦始皇,以及楚、魏、齊等滅國無後的想辦法使他續絕,《史記·高祖本紀》有:&ldquo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陳涉、魏安厘王、齊湣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家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

    &rdquo以漢高祖的為人來講,素來具有豁達大度的胸襟,自然便合中國文化精神的大原則,所以劉邦後人,在中國曆史的政權上,能夠先後達四百年之久。

    這對中國文化叛徒的有些人來說,正好成為一個強烈的對照。

    凡我黃帝子孫,都應該有這種認識才是。

     大家研究三民一主義知道的,這種精神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中所沒有的。

    因此我經常跟外國朋友說,試看中國曆史,除了南北朝、五代這些邊疆民族稱王稱帝亂搞以外,正式的朝代,漢、唐、宋、明、清,中華民族從來沒有主動發動過欲圖滅亡鄰國的子孫、土地,并入我們版圖的侵略戰争。

    即使别的國家出了問題,如過去的附庸國家安南、暹邏、朝鮮等等,發生了變化,我們可以派兵輔助他平定他國家的内亂,但是我們一定撤兵回來,另外替他們選擇一個好的皇帝,政權一交一回他們自己好好管理,任何條件都沒有,隻要他們俯首稱臣,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我們當時要求這些附屬&mdash&mdash外藩的國家&mdash&mdash進貢,自己是要賠本的,而且賠得相當厲害。

    還有些地方是重譯來朝的,就是過去有一些邊遠民族,如印度、波斯這些民族來朝,要經過兩三種文字的翻譯,才能譯成中文;中間經過許多國家,都還要到中國來。

    就如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中所說&ldquo萬國衣冠拜冕旒&rdquo。

    漢、唐的文化,就有這樣偉大的局面出現。

    因此直到現在,世界各國的華僑社會都稱&ldquo唐一人街&rdquo,就是唐代文化精神的遺響,英文的China就是大秦帝國的譯音。

    當年外藩來朝,我們回送的禮物,比他們送來的多得太多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

    所以這種&ldquo興滅國,繼絕世&rdquo的思想,至少在我所看到的,世界上所有國家,除了我們中國,任何外國都沒有的。

    所以我們不但不想侵略别人的土地,也不想占有人家的土地。

    目前有一點,許多的強國想控制人家的經濟市場,而我們也從來沒有見過。

     族姓的家譜 這個思想,向大的方面演變,成為國際政治哲學。

    小則個人家族方面也有這種精神。

    我們中國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譜,又名家乘。

    現在的年輕人恐怕很少有看到過,但是我很幸運的看到兩次。

    一次是小的時候,剛好宗族的會議,由族長&mdash&mdash在輩份最高中年齡最長的人,開了祠堂修家譜。

    家譜中記載着祖宗的來源,有許多追溯到周代,因為周代的子孫分封各國,以地方為姓;有的還遠溯到軒轅,以證明自己的确是黃帝的子孫;就以台灣人數最多的林姓來說,他們的家譜中就記載着林姓的始祖&mdash&mdash第一個祖先為林堅,是比幹的兒子,與纣王是叔伯兄弟,比幹是纣王的伯父。

    現在錄一段林姓家譜最前面的世系表(一至七如下圖): 林姓家譜早期世系表 第一表 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 (唐)(虞) 棄(又名後稷) 玄嚣&mdash&mdash蟜極&mdash&mdash帝喾&mdash&mdash契&mdash&mdash昭明 放勳(又名堯陶唐氏) 軒轅&mdash&mdash帝摯 舜之派 昌意&mdash&mdash颛顼&mdash&mdash窮極&mdash&mdash敬康&mdash&mdash禹之派 第二表 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 (虞) (夏) 昭明&mdash&mdash相土&mdash&mdash昌若&mdash&mdash曹圉&mdash&mdash冥&mdash&mdash振 第三表 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 振&mdash&mdash微&mdash&mdash報丁&mdash&mdash報乙&mdash&mdash報丙&mdash&mdash主壬 第四表 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十九世廿世廿一世 (商) 外丙 (又名湯)沃丁 主壬&mdash&mdash主癸&mdash&mdash天乙&mdash&mdash天丁&mdash&mdash太甲&mdash&mdash 仲壬太庚 第五表 廿一世廿二世廿三世廿四世廿五世廿六世 小甲仲丁 雍己外壬 太康&mdash&mdash太戊&mdash&mdash河亶甲&mdash&mdash祖乙&mdash&mdash祖辛&mdash&mdash祖丁 沃甲&mdash&mdash南庚 第六表 廿六世廿七世廿八世廿九世卅世卅一世 (殷朝) 陽甲 盤庚 小辛祖庚&mdash&mdash廪辛 祖丁&mdash&mdash小乙&mdash&mdash武丁&mdash&mdash祖甲&mdash&mdash庚丁&mdash&mdash武乙 第七表 卅一世卅二世卅三世卅四世 微子啟 帝乙&mdash&mdash仲衍 受辛(纣王) 武乙&mdash&mdash太丁&mdash&mdash比幹&mdash&mdash林堅(林姓始祖) (河南) 這七個表,都是林姓以前的族系表,一直到林姓的第一個祖先為止。

    以後以林堅為主,也是依照這個形式列表。

    我們現在叫這個形式的表為系統表,就是根據&ldquo族系&rdquo的名稱而來。

    修家譜的舊例,是每五世列一個表。

    家族血統,就靠這樣記載,就這樣繁衍開來,因為繁衍得太多,支派太衆了。

    于是後來同是姓林的,福建的林家和山東的林家,家譜會不相同,其情形就和上面的表一樣。

    林家的家譜中對受辛、仲衍、微子啟的後代就不再記載了,而由受辛、仲衍、微子啟的後代去記載。

    但一直追溯上去仍然會追溯到比幹、帝乙而及于太丁的。

     孔孟曾顔的通天譜 但是後世各宗族修家譜,有四姓是所謂&ldquo通天譜&rdquo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隻有一種家譜的。

    這四姓就是孔、孟、曾、顔。

    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參、顔回四大聖賢,而這四家的家譜,所排的字輩&mdash&mdash就是輩分命名所用的字&mdash&mdash也完全是一樣的。

    這件事看起來好像與國家民族無關,實際上充分表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崇高文化,重視血統的精神。

     說到字輩,是修家譜的重要工作之一。

    以前每三十年修一次家譜。

    即使衰落的家族,最多不能超過六十年,一定要修一次家譜。

    在修譜的時候,就要決定排出新的字輩。

    以蔡家的字輩為例是&ldquo世泰家聲啟,運隆教澤長&rdquo十個字。

    在民國三十三年修譜的時候,就另外決定了新的十個字,作為後十代命名用的,假如本人名&ldquo世&rdquo信,兒子則名&ldquo泰&rdquo來,孫子名&ldquo家&rdquo珍,曾孫名&ldquo聲&rdquo傳,玄孫名&ldquo啟&rdquo偉。

    由名字上一看,就輩分分明,尊卑有序。

    在同輩中,也有不同字用同一部首的。

    如啟字輩的同胞兄弟姊妹,兄弟名啟偉、啟仕、啟優、啟俠,姊妹用啟侬、啟儀、啟仙等等。

    這種表明血統的方式,後來更擴而充之,作為表明文化系統、社會關系的方式。

    如過去北平的科班、今日幾所戲劇學校的學生所用的藝名,王複蓉、李複初,一看便知是複興劇校複字輩的學生。

    劉陸和、趙陸錦,不外是陸光的陸字輩學生。

    又如近代特殊社會的所謂大字輩、通字輩,都是這個精神,其中有很多很多功用。

     紅藍畫線 鬼哭神号 在家譜中,如上表可以看到祖宗的來源,像比幹的旁邊注了河南兩字。

    又如我是浙一江一人,我們南姓怎麼由河南一帶到浙一江一來的?是南宋的時候南渡到浙一江一來的,等于我們這次跟政府來台一樣,當時随政府到浙一江一的,然後曆代祖先,有誰到哪裡去了,都有記錄。

    有一次我在某處看到一家葉姓人家修譜,發生的怪事真多,我們小孩子聽了都害怕,夜裡他們祠堂中會鬼哭神号。

    因為有的人傳了幾代以後,沒有孩子了,在家譜上他的那條直線就要斷了。

    照老規矩,出嫁,就注&ldquo适張&rdquo、&ldquo适李&rdquo,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幾千年來宗法社會的成規。

    所以我深深感覺到,我們宗法社會的組織,真是非常嚴密,對于個人的名、字、号、谥法、事業、行狀,等于一篇小傳,在家譜中都記載得清清楚楚。

    在家譜族系表的線都是紅的,如果中間看見一條藍線,就是很嚴重的事情了。

    因為紅線是代表血統;如果是藍線,就是表示沒有生孩子,而是由兄弟的孩子,即侄子過繼來承宗祧的;如果沒有兄弟侄子,由外甥(姊妹的孩子)過繼來延接香煙的,則加雙姓,一般是本姓血統最近的過繼(也叫承祧)。

    其中也有一子雙祧的,如兄弟兩人,哥哥無子,弟弟也隻有一個孩子,那麼這個獨子,就同時是伯父的孩子。

    而且除了生父給他娶一個太太外,伯父也給他娶一個太太,稱為長房媳婦。

    (當然,弟兄排第幾,就是幾房)。

    那麼長房媳婦生的孩子,就是伯父的孫子,本房媳婦生的孩子,為生父的孫子。

    如果沒有叔伯兄弟,就從叔伯祖的後代同輩中承祧,一直追溯到五代上去。

    如果外甥過繼承祧,要經過族長的同意才可以,而且過繼來的第一代要加雙姓。

    如張家由李家外甥過繼而來,在家譜中的藍線下就寫張李某某。

    所以有的人沒有後代的,就叫這一家修譜時修不下去了,晚上就聽到鬼哭。

    負責修譜的人就要想辦法,使他的宗祧延續下去。

     後來,我從外面回到故鄉,奉父親的命令負責主持修家譜,不敢推辭。

    這件事是非常嚴重的,半點都馬虎不得,稍有不清楚,稍有懷疑,參加修譜的人必定要親自去這一家訪問。

    假如有一家遷到一江一西去了,就要親自去一江一西尋找,在一江一西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是這家子孫又到湖南了,又要追蹤到湖南訪問。

    我的經驗,去訪問時,有的人會讨厭你,但大多數人非常歡迎,非常禮遇,不但供給食宿川資,以貴賓長者相待,還有的送紅包。

    可是送紅包的當中也會有作用的,譬如他家的名字下,本來應該畫藍線的,送個大紅包請求替他畫一根紅線。

    但這是宗族的大法,修譜的人不敢亂來,而且作了弊有鬼找上來懲罰,可吃不消。

     在人類學的立場看起來,好像紅線或藍線沒有多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