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貨第十七

關燈
孺悲見孔子,而孔子不見,故意取瑟而歌,就等于是一種不言之教。

    這是這段書真正的意思所在。

     愛的回報&mdash&mdash孝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

    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一之懷。

    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這提到我們中國的古禮,這個制度,現在改變得很厲害了,曆史時代到底挽不回的,我們不要去管現代的情形了。

    孔子當時,是比較保守的,極力主張維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間的大事,應該依照古禮。

    宰予,就是白天睡覺的那個學生。

    現在他提出一個大問題。

    中國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喪,要守孝三年,我們在幾十年前,至少在搬遷來台以前,在大一陸上時,許多朋友還是守這個規矩,手臂上都還戴一塊白布或黑布。

    現在是沒有了,三年變三天了。

    在守喪時期稱制中,在名片上面,名字旁邊都要加印一個較小的&ldquo制&rdquo字,表示在守喪。

    在古代更嚴重,研究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所謂聖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一之喪,如果不馬上請假還鄉,那是不對的,監察禦史馬上提出彈劾,可以處分到永不錄用的程度,是很嚴重的。

    不過有一點例外,以武将來說,他正在前方作戰,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請假還鄉,皇帝可以下诏書,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這才可以不還鄉。

    在戲劇裡可以看到,有的戲裡武将穿半邊白袍的,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陣,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國家非要這個人不可;有些是他還鄉守孝以後,喪服未滿,皇帝下命特别起用,名為&ldquo起複&rdquo。

    而起複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退休以後再起用,一種是還鄉守制的人起用。

    古代這種政治制度,實在也有它的好處。

    一個人從政久了以後,離開民間太久了,對民間的情形都不知道,回鄉以後,杜門思過,也不準宴客,對地方官吏都不得接觸,可以深入到民間。

    這是中國古禮,這種社會風氣、政治制度的改變,還隻是近幾十年來的事。

     古代連皇帝也要守喪三年。

    譬如說喪期中是不準結婚的,年輕皇帝登位前若要結婚,除非由皇太後下命令才可以。

    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沒有就位以前,喪事沒有發布,先辦婚事,第二天再發喪,否則就違犯禮制。

    這種古禮連皇帝都要遵守,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宰予現在就提出來問,我們的社會制度,父母死了要守喪三年,從上古行到現在,很古老了,現在宰予說三年什麼都不能動,結果什麼都壞了,像稻谷一樣,舊的割掉了,新的又長起來了,鑽燧改火,時令也改變了,歲月換了,我看守喪一年就夠了。

    孔子說,父母死了,你認為過了一年就可以去聽歌跳舞了,你覺得心裡安嗎?宰予說,安呀!孔子說,你心安,你就照你的辦法去做吧!并沒有人勉強你,你就是過了三天就跳舞也可以,隻要你心安。

    喪禮并不靠規定的,要每個人發乎内心的,古代文化是根據内心來,不是法律規定的。

    一個君子,父母死了居喪,内心思念的悲愁,吃飯都沒有味道,聽到音樂也不快樂,睡覺都睡不好,所以三年之中,沒有禮樂。

    我現在問你一年能不能心安,你說能心安,那你去做好了,不必要提倡改為一年,别人不願改,是别人的事。

    孔子等于給宰予碰了一個橡皮釘子,他出去了。

     于是孔子告訴其他同學,宰予這個人一點良心都沒有。

    下面孔子說的,就是中國文化三年之喪的道理了。

    他說,小孩子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

    尤其古時是沒有牛奶的時代,要三年才能單獨走路,離開父母懷抱,後來二十年的養育且不去管,這三年最要緊,就算是朋友吧!這兩個老朋友,這樣照顧了你三年,後來他們死了,這三年的感情,你怎麼去還?所以三年之喪,就是對于父母懷抱了我們三年,把我們撫養長大了的一點點還報。

    這是天下人類都一樣的,而宰予反對,主張改為一年,像這樣,宰予沒有三年懷念父母的心情,一如父母懷抱撫養我們三年的心情。

    如改為一年,可以說天下沒有一個孝子,天下任何一個父母,在自己孩子三歲以内的時候,那種慈愛、辛勞,照顧是無微不至的。

    所以中國文化,定父母一之喪為三年,就是還報這個慈愛,這僅是最起碼的回報,事實上父母的慈愛,并不止此,在孩子三歲以後長大了,還一直要照顧到二十多歲,所以這就看到金聖歎這個調皮的文人所說的話,有最高的道理。

     現在我們拿金聖歎的意思,說說他寫給兒子的信:我和你是朋友,最初你也沒有指定要我作你的父親,我也沒有指定要你作我的兒子,大家是撞來的;因為是撞來的,所以彼此之間,沒有一交一情可談。

    但是話得說回來,這個老頭子(指他自己)和這個老太太(指他的妻子),從替你揩大便小便開始,照顧了你二十年。

    這二十年,你去社會上找找看,還有沒有比這兩個老朋友更好的朋友?我們現在不要求你孝不孝,這些都是空話,隻要求你把這兩個老朋友照顧你二十年的感情,也同樣照顧這兩個老朋友二十年,就夠了。

    這是金聖歎的遊戲文章,也說明了孝道的真正哲學,所以中國講孝,就是愛的回報。

    因此孔子說,現在的人,當父母死了而真有三年懷念父母的心情,像父母當時對自己三歲以内這樣愛護的有沒有?連這個三年懷念都沒有,哪裡還談得上孝字。

    到了最近幾十年,&ldquo孝子&rdquo的意思,是倒過來解釋為孝順兒子。

    這一大段是講孝順的,下面我們就講到《孝經》了。

     曾子根據孔子所述的中國文化,著了《孝經》,為十三經之一。

    在《孝經》中孝敬父母還是小孝,大孝者為大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都如自己的父母一樣,這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大原則。

    為政的人,把老百姓視如自己父母一樣孝,改一個名字就是忠。

    所以從事政治的人,要有孝天下人之心。

    以這個道德的基礎,出來從事政治,這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基本重點,也即《孝經》的基本重點。

     麻将的學術思想 說到這裡,就講到人品了。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到了這裡,我們看了可高興了,孔子主張可以搓搓麻将、下棋。

    他說,有些人吃飽了飯,一天到晚不肯用心思。

    這情形大家也許見得少,在我的一些朋友中,我看得多了,有幾個人,我經常笑他&ldquo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rdquo生下來父母留給他許多的錢,吃飽了以後,不曉得怎麼玩好,有時看到他很苦,苦到不知道有什麼好吃的,一切東西都吃厭了,一天到晚不知如何度過才好。

    真有這種人。

    孔子說這種人真難。

    這個話分兩頭解釋,剛才是照文字講&ldquo飽食終日,無所用心&rdquo之痛苦。

    另一方面說,一個人如果要真正修養到&ldquo飽食終日,無所用心&rdquo可真難,這就講到修道了。

    現在有許多人講修道,就是身外任何事物都影響不了他,坐在那裡,什麼都不管,莊子稱他為&ldquo坐馳&rdquo,坐在那裡腦子裡思想不停,好像開運動會,如真做到腦子裡完全甯靜下來,是很難。

    但在這裡,不能作這樣解釋,因為下面孔子還有話,他說一個人&ldquo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rdquo不肯動腦筋,就真難對付,沒有辦法教育他了。

    為什麼孔子有這個感歎?因為在當時的社會、政治制度下,許多富家公子少爺,都是這個情形。

    所以孔子說,倒不如學學下棋,還能動動腦筋,總比較好一點,最怕是不用腦筋。

    這個話我們現在看來,也許沒有什麼感覺,如果從事教育的話,就會感慨了。

    據我所了解的,現在的教育,學生們已經到了&ldquo飽食終日,無所用心&rdquo的程度。

    大家如果不信,不妨研究一下看,現在我認為最嚴重的問題是文化思想沒落了。

    雖然目前教育那麼普及,一般人卻隻曉得應付考試,背死書,真的文化思想,乃至到大學裡都沒有,而且一年比一年差,差到無法再差了。

    這正如我們前面曾經講過顧亭林的話,不妨重新再提,好加注意。

    當明末清初,顧亭林把明末的士大夫,分作南北兩種批評,指明末所以亡國是因為:一、南方的士大夫們&ldquo群居終日,言不及義&rdquo。

    一般人打打牌,喝喝酒,聚在一起,所謂&ldquo國家事,管他娘,沒有事情打麻将。

    &rdquo所談論的話,沒有談到國家思想、民族文化,至于義理之學的影子更沒有,說些空話而已。

    二、北方的士大夫們則&ldquo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rdquo所以他認為這樣太危險了,國家豈有不亡的?這是當年曆史上的士氣,所以一個國家的文化思想有如此重要。

     下面插了一段很妙: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路問孔子,你都說些文的,難道一個人隻須要讀書,隻為學問的嗎?來不來武的?講不講勇呢?孔子說,我并不反對勇。

    不錯,武功也要好,但是君子之勇,以義理為上,如果君子沒有義理文化的修養,徒然有勇,就容易作亂,使社會混亂。

    如小人有勇,而沒有義理文化作基礎,就容易作壞事,匪盜這一類行為,都做得出來了。

     因此便引出了子貢的話: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

    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讪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讦以為直者。

     子貢有一天問,一個君子仁人的修養,也有讨厭人家的一面嗎?孔子說,當然有。

    那麼讨厭一些什麼事?孔子舉了個例子,最讨厭說别人壞話的人。

    讨厭自己在下面對于上面都不滿意,加以讪謗的人。

    讨厭好勇鬥狠而又沒有文化基礎修養的人。

    許多學了拳的人,見面都要比劃幾下,是最讨厭的。

    奇怪得很,學武的人總是性情粗暴,乃至學太極拳的人,動辄喜歡跟人&ldquo推手&rdquo比一下,這是值得研究的,為什麼一種運動,往往會把人的氣質變為好勇鬥狠?不過據經驗所知,初學武的時候的确想打,除非學到很高的時候,才看不出來了,不想動手,也不敢動手,因為一動手就傷人。

    所以好勇而無禮的人很危險,令人讨厭。

    至于&ldquo果敢而窒&rdquo,也值得注意。

    有些人很有決斷,很容易下決心,尤其為政當領導者更要知道,很果敢、有勇氣,下了決心就幹了,而把門關起來,任何第二個意見都不聽的,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子貢聽了以後,說他也讨厭幾件事,就是徼以為知者,有些人把自己的偏見,認為是最高的智慧,這種人真是無可救藥。

    還有可惡的是沒有禮貌,粗暴而自以為有勇的,還有口頭上尖酸刻薄攻擊人家,而表面上裝起來是說直話的,都是可厭惡的。

    他們師生兩人一唱一和,等于唱雙簧一樣,舉出來的這幾點,我們每個人都要反省,體會自己,也可據此以觀人,如果有了這種毛病,要努力改過來。

     男人與女人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有幾句話,先要向女性們道歉。

    我以前講《論語》就講過的。

    有一次一個婦女一團一體要我去講中國文化,就有一位提出這兩句話來問我。

    我說我不敢說,我說了你們要上來打我的。

    她們說不打。

    我說你們不打,我就贊成孔子的話,這是沒有辦法來替婦女們辯護的。

    孔子說女子與小人最難辦了,對她太愛護了、太好了,她就恃一寵一而驕,搞得你啼笑皆非,動辄得咎。

    對她不好,她又恨死你,至死方休。

    這的确是事實,是無可否認的天下難事。

    但問題是,世界上的男人,夠得上資格免刑于&ldquo小人&rdquo罪名的,實在也少之又少。

    孔子這一句話,雖然表面上罵盡了天下的女人,但是又有幾個男人不在被罵之列呢?我們男士,在得意之餘,不妨扪心自問一番。

     當然,我們還要明白孔子說這句話的時代背景,在上古時代,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結構,女性大多數沒有受過教育,對外界事物的陌生,知識的暗蔽,不是現代人&mdash&mdash尤其是我們今天社會所能想象的。

    講到這裡,我又想起以前小孩子時期的笑話,那個時候,也正是正式&ldquo小人&rdquo的時期。

    我們那時候讀書,碰到寫别字、寫誤字的時候,往往有人開我們的玩笑說,這是孔夫子的夫人教的。

    事隔幾十年,到了今天,孔師母,事實上,也應該和一般女性教育家一樣,真正出來當老師了。

    因此相反的,站在女性的立場來說,也許會講:&ldquo唯男子與小人為難辦也。

    近之則玩弄,疏之則恨。

    &rdquo試想,這也未嘗不是理由。

     幾年前,有一位同學介紹一位提倡女權運動的同學來看我,我對此舉并不反對,不過,覺得我們今天的社會,似乎女權已經高了一點。

    倘使真能做到取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而代之以女權為主的社會結構,我也很贊成。

    因為男人們也有男人的苦經,男人們擔任社會中心的主角已經幾千年了,應該退休讓位,完全由女性來管事,當兵打仗,都歸她們,男性應該回到家裡去專管内務,做飯、燒菜、洗衣、打牌。

    隻可惜缺了一樣,男性不能生孩子,這一點反不過來,未免遺憾。

     話說回來,以前的人們,常站在男性中心的立場來看女人,都有類似從&ldquo難養&rdquo的角度來看,因此見之于文字言論的也很多。

    宋代陶谷寫了一本《清異錄》的書,其中的女行門中,便錄有萊州長史于義方著的《黑心符》一篇,專責女性的文章。

    他首先提的是曆史上名女人,如呂後、武則天等等,都是揀壞的方面來說。

    但我覺得,如果仔細讀完了《黑心符》全文,你便會哈哈大笑,作為原告的男人,說了半天,無非都是男人沒有出息幹的事,幾乎與被告女性完全無關。

    我記得佛經上有一個故事,一個國王與王後反目,同來見佛,佛先站在國王的立場,說了女性許多壞處。

    國王聽了很高興。

    最後佛又說,可是人們隻知道女性的不對,其實,男性的壞處也很多,于是佛又接連數說許多男性的不是之處。

    非常好笑。

    這正如呂純陽的一首詩說:&ldquo獨立高峰望八都,黑雲散後月還孤。

    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rdquo女人!男人!誰對?誰不對?我想,也同宇宙的其他事物一樣,永遠下不了定論的。

    對嗎?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這是這一篇的結論。

    本篇正好由小人之首的陽貨開始,到此作一結論。

    孔子說,人到了中年,經驗也夠了,年輕時錯誤沒有關系,到了中年自己應該反省到了,不需要再教育,自己也能改正好了。

    但結果還有許多毛病,很多的壞事改不過來,這就不要說了,這已經定型,改不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