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貨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們再把下面接下來看,就知道了。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這與上面的狂、矜、愚三條有關,這三點是對的,并沒有錯,但是太過分了,反而不對。
孔子就說,為什麼自己的修養以及對待人要注意這三件事呢?他說因為&ldquo惡紫之奪朱也&rdquo。
朱是紅色,為正色,紫是紅得過分了,最怕是紫色侵奪了朱色。
他又用音樂來比方,在當時鄭國的音樂最下流、最奢靡,所以孔子最反對鄭聲把正統的音樂搞壞了。
第三,利口覆邦家,嘴巴非常會講,可是沒有真正的思想内容,乃至亡國覆家。
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要千萬注意,尤其自己要注意,有才的人往往在嘴巴上不讓人,不但是害自己乃至送命、連累家人,甚至覆國,古今中外曆史上,這種利口覆邦家的例子非常多。
這段文字看起來容易懂,剛才我說這三點與上面狂、矜、愚三點是連貫的,如蕩之于狂,紫之于朱等等,都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情形。
一個人的學問、道德、修養,最怕是成為似是而非。
講到惡紫奪朱,我們想到曆史上一件事。
大家都知道,滿清入關興了許多文字獄,尤其在康熙、雍正的時代,當時大家都還有反清思想,而一些地方官吏,為了迎合清帝的意思,緻使文人冤枉死的太多太多了。
有的為了幾句詩,就大興文字獄,當時的刑法,不但是當事人處死刑,還要滅九族。
其中就有一個與&ldquo奪朱&rdquo有關的案例,有人曾作了一首詠紫牡丹的詩,其中有兩句是&ldquo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
&rdquo這位作者實際上是不是有意,無法知道,不過從文字上看,的确具有民族思想,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說&ldquo奪朱非正色&rdquo,&ldquo異種也稱王&rdquo自然暗指清朝非漢人。
這兩句詩被地方官吏報上去,于是大興文字獄。
這兩句詩還可以說&ldquo罪&rdquo證确鑿,後來有些文字獄就很可憐了,所認定的&ldquo罪&rdquo證非常勉強,像有一個文人,在他的一本書中夾了一張字條,有&ldquo清風不識字,何以亂翻書?&rdquo兩句話,被人發現報上去,說他藐視滿清沒有文化,也大興文字獄。
這是今日看到&ldquo惡紫之奪朱也&rdquo這句話,而想起了清代的文字獄,都是做得太過分了。
法爾如是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有一天感歎地說:&ldquo我想永遠不說話了。
&rdquo這句話看來好像很平常,年輕朋友們看了這句話,不會有什麼感觸,年紀大的人就會有所感觸了,尤其到了某種社會環境的時候,真是不想講話了,因為無話可說。
所以孔子到了晚年,也有這個感歎。
那麼子貢就說,老師你都不肯說話,不教我們,我們将來就不懂,也沒有辦法闡述你的思想了。
孔子就說,人何以一定須要講話?真正的學問,并不一定是讀死書的,觀察天地就知道,上天曾經說過話嗎?天從來沒有說過話,可是春夏秋冬四時,運行分列得如此清楚,這樣有規律;萬物在天地之中,也照常生長。
天地何曾說過什麼話!這是文字的解釋。
但在這裡有個問題要讨論了:在這個地方就講到中國儒家、道家思想,都是一個體系的。
孔子這裡提到天道,老子也非常注重天道,老子教我們&ldquo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rdquo這是老子思想。
現在老、莊思想,在外國無論歐洲、美洲都流行起來,身為中國人,對于老、莊思想的中英文有關書籍,須要閱讀,萬一有機會到外國去,也許碰到一個外國人談起這些來,而自己身為中國人反而不知道,這是很難為情的。
據我所知道,外一交一官中沒有讀過老、莊,因而在外面丢人的,已有很多。
不但老、莊,外國人研究中國佛學、禅學的就有很多。
這兩天又來了兩個學生,是比利時人,原在中國讀過書,在比利時成立了東方文化中心,教了很多學生,現在碰到很多困難,一些高深的問題解決不了,回來準備補充,由政大一位老教授介紹來找我,研究一些中國文化方面的東西。
所以老、莊方面,現在全世界的譯本有好幾十種,王&ldquo老子&rdquo、孫&ldquo老子&rdquo,各人的見解,各不相同。
我們都知道老子他曾經說過&ldquo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rdquo人在效法地,地效法天,如何去效法?天效法道,道又是什麼?沒有定義。
道又效法自然,于是有人說,老子的思想,道以外有一個東西&ldquo自然&rdquo,而認為中國道家的思想,就說宇宙萬有是&ldquo自然&rdquo的。
問題就來了。
什麼是自然呢?因此在外國有一派,說老子是唯物的。
他們列舉《老子》裡的東西,作這樣的說法,有一位外國的學者聽了這種說法來問我。
我告訴他,不但是老子,我們中國幾個大聖人,都從來不談唯物主義的,但是物質卻被包括在其中了。
這位外國學者就引用&ldquo道法自然&rdquo這句話來質疑,我問他是哪一本書上看來的?他說是從中國人所翻譯的一個外文本子看到的,我告訴他是翻譯上的錯誤。
(我的原則,有人來讨論問題,如果說是某某人如何說,我則不表示意見,因為這已經牽涉到人,如果說書本上如此說,或有人有此說法,我才作答,因為這不牽涉到人,隻是就事論事。
)先說&ldquo自然&rdquo一詞:我們對于&ldquo自然科學&rdquo這個名詞的來源,這個問題我們特别要認識清楚。
當年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時候,對于&ldquo哲學&rdquo、&ldquo自然科學&rdquo、&ldquo化學&rdquo、&ldquo物理&rdquo這些名詞,我們是參考日本的翻譯而再譯的,因為西方的文化傳到東方來,大多是由日本人先翻譯,我們是第二手參考日本翻譯過來的,所以哲學等等名詞,在日文中早已經譯定了。
可是日本文字,在明治維新前後,仍舊是中國文化,所以日本還是根據中國文化的意義,來翻譯西方的東西,而翻得并不一定對。
如經濟一詞在古文中并不是現在的狹義經濟,而是&ldquo經世濟民&rdquo的意思,不是工商經濟,也不是經濟時間這類來自日文的意義。
所以從日文翻過來&ldquo自然科學&rdquo的&ldquo自然&rdquo,就是把物理的宇宙,定了一個名稱為&ldquo自然&rdquo,這樣第二手翻譯過來的名詞,大家習慣以後,一提到&ldquo自然&rdquo,印象中就是&ldquo物理世界&rdquo,就是唯物的自然。
其次,兩千多年前,印度有一種哲學思想,叫作自然哲學,那個&ldquo自然&rdquo,與現在的自然世界又是兩回事了,這且不去管他。
我們要知道,一如&ldquo經濟&rdquo一詞的借自子書學說。
自然科學的&ldquo自然&rdquo,隻是借用了一下老子&ldquo道法自然&rdquo這個地方的&ldquo自然&rdquo而已。
可是現在的年輕人讀《老子》,大多數并不知道這些文化上演變的真相,從小隻知道&ldquo自然科學&rdquo,自然科學的&ldquo自然&rdquo都是講物理的,所以一看到《老子》中的&ldquo道法自然&rdquo,認為《老子》中的&ldquo自然&rdquo就是物理世界,于是認為老子思想是唯物的,這實在大錯而特錯。
我們讀哪一個時代的書,就要知道當時的時代背景,在老子那個時代,是沒有&ldquo自然科學&rdquo的,所以《老子》中的&ldquo自然&rdquo是另有意義的。
這位外國學者就問,我所講的&ldquo自然&rdquo又是什麼?我說你查完了《老子》,都照他的原文,不要加上我們自己的注解去找答案。
照《老子》的本文&ldquo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rdquo最後四字本身是一個注解,就是說道效法誰呢?誰也不效法,它自己&ldquo本身當然如此&rdquo,就是道,&ldquo本身當然如此&rdquo,這就是自其然也。
這一點要特别注意的。
現在學術界、思想界亂得不得了,十年、十五年以後,将是一個大問題,年輕的人真正要努力,将來的責任很大,而且自己做好了,将來的前途也很大,十年以後,中國的文化将要大大吃香。
譬如《莊子》,莊子自己說他所說的話是寓言,可是現在人們一提到莊子都說是靠不住的,因為莊子說的是寓言。
這觀念又錯了。
為什麼錯了?大家認為莊子說的話都是空話,這是因為大家讀過《伊索寓言》,這是西方神話,神話都是亂想編出來的,像科學小說一樣憑幻想寫的。
那麼我們就要注意,這隻是當時我們把西方的神話翻譯過來,借用了《莊子》中&ldquo寓言&rdquo這個名稱,可是到了現在的教育,因為作小孩子就看《伊索寓言》,老師也告訴學生,這些神話是寓言,于是&ldquo寓言&rdquo一詞的觀念就變了,在現代人的印象中,凡是虛構的、亂扯的都是寓言,最後反過來,對于莊子所說的中國文化思想,也認為是虛構亂扯的寓言。
現在回過頭來問,莊子所說的寓言又是什麼寓言?我們要了解,&ldquo寓&rdquo者&ldquo寄寓&rdquo也,譬如籍貫,我的祖籍浙一江一,現在寄寓在台灣,客寄說是寓,所以莊子說他講的話是&ldquo寓言&rdquo,意思是說&ldquo我所講的話,是打丫頭罵小姐的話。
&rdquo這就是寓言。
有時人類的言語,沒有辦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我們仔細研究,在與人談話時,直接講,對方反而不懂,改為講一段笑話,說一個故事,不等到說完,對方哈哈大笑,他就懂了。
這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思想意見最好的辦法。
所以印度的因明(邏輯)有用&ldquo喻&rdquo這個辦法,我們遇到很難表達的意思時,最好的辦法是用笑話,用故事。
所以莊子講話的方法,往往用寓言。
這是要特别注意的。
我們将來弘揚自己的文化,再也不要搞錯了,現在已經錯得很厲害,我們要慢慢糾正它。
現在回轉來講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說天道是自然的,自己本身當然如此。
我們不要把老子的&ldquo自然&rdquo視為現代科學上的那個名詞。
老子教我們學天道,翻開《老子》來看,他講了很多天道,他說到人的最高道德修養,就是效法天地,天地生長了萬物給人,他沒有居功,沒有自私的報功,也不想占有,而且天地是平等的,好的壞的,無毒有毒,他都生長,無分别;隻有生生不息,沒有要求還報。
人類吃了他生長的好東西,還給他的是大便,他也不生氣,照樣永遠生長,所以人的胸襟、道德、器度能夠效法天地,是最重要的。
而且教我們在事業方面做到&ldquo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rdquo一件事情成功了,一交一給了後代,就撒手不管,這是天之道也。
這也就是後世中國文化&ldquo天人合一&rdquo思想的濫觞。
孔子現在提到的,也就是這個精神&mdash&mdash天道。
他說,上天有什麼話說呢?自然的。
人的學問也好,道德也好,一切修養,先要了解自己當然是如此,我又何須多說!這是中國文化的本位文化,不管儒家、道家,都是一樣的。
手揮五弦 目送歸鴻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
将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這一段古人的注解很明顯。
孺悲是一個人,準備來看孔子,孔子說了一次假話,叫人就說他今天生病了,所以沒有出來見客。
孔子學生中有執事的人送客,在将出門的時候,孔子在裡面拿起瑟來彈,并且還唱歌,故意使孺悲聽見。
這一段古人的注解,多半和朱熹先生的一樣,認為這個人可能有哪一點為孔子看不慣,得罪了孔子,所以孔子不願意見他,但是又明白地表示讨厭他,看不起他,所以等他出門的時候,故意唱起歌來,使他聽見,知道孔子并沒有生病。
我的觀念又與古人不同了,我認為孔子并沒有這個意思,但要解釋起來很費時間了。
問題在孔子為什麼要奏樂唱歌給他聽呢?假如像古人解釋那樣為了使他知道自己沒有生病,孔子在裡面說句話,或叫一個學生的名字都可以,何必奏樂唱歌呢?這問題來了。
關鍵就在&ldquo天何言哉!&rdquo真正的學問,并不一定須要讨論,甚至是不可以言喻的。
這個道理研究起來真夠麻煩的。
我的見解是如此,對與不對,并不堅持自己的意見。
那麼這段書什麼意思呢?我們引用别家的故事,來解釋這個問題。
我們中國文學中有&ldquo聞木樨香否?&rdquo這故事。
木樨是桂花的一種。
這是宋代文學家黃山谷的故事,他是學禅的,他老師就是宋代有名的晦堂禅師。
因為禅宗大師們的教育方法,是不立文字不用言語的,黃山谷跟他多年,似乎并無所得。
有一天就問老師有沒有什麼巧妙的方法,露一點消息,露一點縫給他鑽一鑽,讓他鑽進去。
晦堂就問他念過《論語》沒有?這句話現在問年輕人不算稀奇,在當時來問黃山谷這樣的人是很不客氣的,很難堪的,因為古人考功名的本錢就是四書五經,都能背誦的,晦堂還問他念過沒有,這給黃山谷的刺激是很大的。
黃山谷答道:&ldquo當然念過!&rdquo晦堂說,你念過《論語》,其中有:&ldquo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
&rdquo孔子說的話你懂嗎?晦堂大師引用了這句話,就等于說我随時随地都在教你,你自己不懂,有什麼辦法?黃山谷還是茫然不懂。
後來有一天,黃山谷站在老師的旁邊,晦堂這位老和尚看他在身側,擺一擺袖子,就徑自往山門外走去。
這時正是秋天,一路上桂花盛開,晦堂像是賞花去了,黃山谷也莫名其妙,隻好在後面跟着走,晦堂故作不知的樣子,走了一陣以後,回過頭來問黃山谷:&ldquo聞木樨香否?&rdquo黃山谷答道:&ldquo聞。
&rdquo這時晦堂就瞪着眼睛告訴他:&ldquo二三子,吾無隐乎爾。
&rdquo據說黃山谷因此恍然有所悟而入了道。
就是後來理學家說的,悟到了那個心性的本源。
這是有名的一段禅話。
事實上黃山谷的修養、詩名都很高,他與蘇東坡他們幾個人都蠻可憐的,遭遇王安石的種種打擊,後來被貶谪到貴州的一個鄉下,相當現在的區公所小幹事。
在古代被貶谪的大官,還要被人押解去報到,等于半個犯人,起居不自一由,生活是很苦的。
他在被解送的路上,才和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一樣,真懂了晦堂老師的話,因此對于所遭受政治上的打擊、環境上的打擊、生活上的痛苦,都能處之泰然,還在那裡對地方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現在我們拿這個故事來說明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這與上面的狂、矜、愚三條有關,這三點是對的,并沒有錯,但是太過分了,反而不對。
孔子就說,為什麼自己的修養以及對待人要注意這三件事呢?他說因為&ldquo惡紫之奪朱也&rdquo。
朱是紅色,為正色,紫是紅得過分了,最怕是紫色侵奪了朱色。
他又用音樂來比方,在當時鄭國的音樂最下流、最奢靡,所以孔子最反對鄭聲把正統的音樂搞壞了。
第三,利口覆邦家,嘴巴非常會講,可是沒有真正的思想内容,乃至亡國覆家。
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要千萬注意,尤其自己要注意,有才的人往往在嘴巴上不讓人,不但是害自己乃至送命、連累家人,甚至覆國,古今中外曆史上,這種利口覆邦家的例子非常多。
這段文字看起來容易懂,剛才我說這三點與上面狂、矜、愚三點是連貫的,如蕩之于狂,紫之于朱等等,都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情形。
一個人的學問、道德、修養,最怕是成為似是而非。
講到惡紫奪朱,我們想到曆史上一件事。
大家都知道,滿清入關興了許多文字獄,尤其在康熙、雍正的時代,當時大家都還有反清思想,而一些地方官吏,為了迎合清帝的意思,緻使文人冤枉死的太多太多了。
有的為了幾句詩,就大興文字獄,當時的刑法,不但是當事人處死刑,還要滅九族。
其中就有一個與&ldquo奪朱&rdquo有關的案例,有人曾作了一首詠紫牡丹的詩,其中有兩句是&ldquo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
&rdquo這位作者實際上是不是有意,無法知道,不過從文字上看,的确具有民族思想,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說&ldquo奪朱非正色&rdquo,&ldquo異種也稱王&rdquo自然暗指清朝非漢人。
這兩句詩被地方官吏報上去,于是大興文字獄。
這兩句詩還可以說&ldquo罪&rdquo證确鑿,後來有些文字獄就很可憐了,所認定的&ldquo罪&rdquo證非常勉強,像有一個文人,在他的一本書中夾了一張字條,有&ldquo清風不識字,何以亂翻書?&rdquo兩句話,被人發現報上去,說他藐視滿清沒有文化,也大興文字獄。
這是今日看到&ldquo惡紫之奪朱也&rdquo這句話,而想起了清代的文字獄,都是做得太過分了。
法爾如是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有一天感歎地說:&ldquo我想永遠不說話了。
&rdquo這句話看來好像很平常,年輕朋友們看了這句話,不會有什麼感觸,年紀大的人就會有所感觸了,尤其到了某種社會環境的時候,真是不想講話了,因為無話可說。
所以孔子到了晚年,也有這個感歎。
那麼子貢就說,老師你都不肯說話,不教我們,我們将來就不懂,也沒有辦法闡述你的思想了。
孔子就說,人何以一定須要講話?真正的學問,并不一定是讀死書的,觀察天地就知道,上天曾經說過話嗎?天從來沒有說過話,可是春夏秋冬四時,運行分列得如此清楚,這樣有規律;萬物在天地之中,也照常生長。
天地何曾說過什麼話!這是文字的解釋。
但在這裡有個問題要讨論了:在這個地方就講到中國儒家、道家思想,都是一個體系的。
孔子這裡提到天道,老子也非常注重天道,老子教我們&ldquo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rdquo這是老子思想。
現在老、莊思想,在外國無論歐洲、美洲都流行起來,身為中國人,對于老、莊思想的中英文有關書籍,須要閱讀,萬一有機會到外國去,也許碰到一個外國人談起這些來,而自己身為中國人反而不知道,這是很難為情的。
據我所知道,外一交一官中沒有讀過老、莊,因而在外面丢人的,已有很多。
不但老、莊,外國人研究中國佛學、禅學的就有很多。
這兩天又來了兩個學生,是比利時人,原在中國讀過書,在比利時成立了東方文化中心,教了很多學生,現在碰到很多困難,一些高深的問題解決不了,回來準備補充,由政大一位老教授介紹來找我,研究一些中國文化方面的東西。
所以老、莊方面,現在全世界的譯本有好幾十種,王&ldquo老子&rdquo、孫&ldquo老子&rdquo,各人的見解,各不相同。
我們都知道老子他曾經說過&ldquo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rdquo人在效法地,地效法天,如何去效法?天效法道,道又是什麼?沒有定義。
道又效法自然,于是有人說,老子的思想,道以外有一個東西&ldquo自然&rdquo,而認為中國道家的思想,就說宇宙萬有是&ldquo自然&rdquo的。
問題就來了。
什麼是自然呢?因此在外國有一派,說老子是唯物的。
他們列舉《老子》裡的東西,作這樣的說法,有一位外國的學者聽了這種說法來問我。
我告訴他,不但是老子,我們中國幾個大聖人,都從來不談唯物主義的,但是物質卻被包括在其中了。
這位外國學者就引用&ldquo道法自然&rdquo這句話來質疑,我問他是哪一本書上看來的?他說是從中國人所翻譯的一個外文本子看到的,我告訴他是翻譯上的錯誤。
(我的原則,有人來讨論問題,如果說是某某人如何說,我則不表示意見,因為這已經牽涉到人,如果說書本上如此說,或有人有此說法,我才作答,因為這不牽涉到人,隻是就事論事。
)先說&ldquo自然&rdquo一詞:我們對于&ldquo自然科學&rdquo這個名詞的來源,這個問題我們特别要認識清楚。
當年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時候,對于&ldquo哲學&rdquo、&ldquo自然科學&rdquo、&ldquo化學&rdquo、&ldquo物理&rdquo這些名詞,我們是參考日本的翻譯而再譯的,因為西方的文化傳到東方來,大多是由日本人先翻譯,我們是第二手參考日本翻譯過來的,所以哲學等等名詞,在日文中早已經譯定了。
可是日本文字,在明治維新前後,仍舊是中國文化,所以日本還是根據中國文化的意義,來翻譯西方的東西,而翻得并不一定對。
如經濟一詞在古文中并不是現在的狹義經濟,而是&ldquo經世濟民&rdquo的意思,不是工商經濟,也不是經濟時間這類來自日文的意義。
所以從日文翻過來&ldquo自然科學&rdquo的&ldquo自然&rdquo,就是把物理的宇宙,定了一個名稱為&ldquo自然&rdquo,這樣第二手翻譯過來的名詞,大家習慣以後,一提到&ldquo自然&rdquo,印象中就是&ldquo物理世界&rdquo,就是唯物的自然。
其次,兩千多年前,印度有一種哲學思想,叫作自然哲學,那個&ldquo自然&rdquo,與現在的自然世界又是兩回事了,這且不去管他。
我們要知道,一如&ldquo經濟&rdquo一詞的借自子書學說。
自然科學的&ldquo自然&rdquo,隻是借用了一下老子&ldquo道法自然&rdquo這個地方的&ldquo自然&rdquo而已。
可是現在的年輕人讀《老子》,大多數并不知道這些文化上演變的真相,從小隻知道&ldquo自然科學&rdquo,自然科學的&ldquo自然&rdquo都是講物理的,所以一看到《老子》中的&ldquo道法自然&rdquo,認為《老子》中的&ldquo自然&rdquo就是物理世界,于是認為老子思想是唯物的,這實在大錯而特錯。
我們讀哪一個時代的書,就要知道當時的時代背景,在老子那個時代,是沒有&ldquo自然科學&rdquo的,所以《老子》中的&ldquo自然&rdquo是另有意義的。
這位外國學者就問,我所講的&ldquo自然&rdquo又是什麼?我說你查完了《老子》,都照他的原文,不要加上我們自己的注解去找答案。
照《老子》的本文&ldquo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rdquo最後四字本身是一個注解,就是說道效法誰呢?誰也不效法,它自己&ldquo本身當然如此&rdquo,就是道,&ldquo本身當然如此&rdquo,這就是自其然也。
這一點要特别注意的。
現在學術界、思想界亂得不得了,十年、十五年以後,将是一個大問題,年輕的人真正要努力,将來的責任很大,而且自己做好了,将來的前途也很大,十年以後,中國的文化将要大大吃香。
譬如《
這觀念又錯了。
為什麼錯了?大家認為莊子說的話都是空話,這是因為大家讀過《伊索寓言》,這是西方神話,神話都是亂想編出來的,像科學小說一樣憑幻想寫的。
那麼我們就要注意,這隻是當時我們把西方的神話翻譯過來,借用了《莊子》中&ldquo寓言&rdquo這個名稱,可是到了現在的教育,因為作小孩子就看《伊索寓言》,老師也告訴學生,這些神話是寓言,于是&ldquo寓言&rdquo一詞的觀念就變了,在現代人的印象中,凡是虛構的、亂扯的都是寓言,最後反過來,對于莊子所說的中國文化思想,也認為是虛構亂扯的寓言。
現在回過頭來問,莊子所說的寓言又是什麼寓言?我們要了解,&ldquo寓&rdquo者&ldquo寄寓&rdquo也,譬如籍貫,我的祖籍浙一江一,現在寄寓在台灣,客寄說是寓,所以莊子說他講的話是&ldquo寓言&rdquo,意思是說&ldquo我所講的話,是打丫頭罵小姐的話。
&rdquo這就是寓言。
有時人類的言語,沒有辦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我們仔細研究,在與人談話時,直接講,對方反而不懂,改為講一段笑話,說一個故事,不等到說完,對方哈哈大笑,他就懂了。
這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思想意見最好的辦法。
所以印度的因明(邏輯)有用&ldquo喻&rdquo這個辦法,我們遇到很難表達的意思時,最好的辦法是用笑話,用故事。
所以莊子講話的方法,往往用寓言。
這是要特别注意的。
我們将來弘揚自己的文化,再也不要搞錯了,現在已經錯得很厲害,我們要慢慢糾正它。
現在回轉來講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說天道是自然的,自己本身當然如此。
我們不要把老子的&ldquo自然&rdquo視為現代科學上的那個名詞。
老子教我們學天道,翻開《老子》來看,他講了很多天道,他說到人的最高道德修養,就是效法天地,天地生長了萬物給人,他沒有居功,沒有自私的報功,也不想占有,而且天地是平等的,好的壞的,無毒有毒,他都生長,無分别;隻有生生不息,沒有要求還報。
人類吃了他生長的好東西,還給他的是大便,他也不生氣,照樣永遠生長,所以人的胸襟、道德、器度能夠效法天地,是最重要的。
而且教我們在事業方面做到&ldquo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rdquo一件事情成功了,一交一給了後代,就撒手不管,這是天之道也。
這也就是後世中國文化&ldquo天人合一&rdquo思想的濫觞。
孔子現在提到的,也就是這個精神&mdash&mdash天道。
他說,上天有什麼話說呢?自然的。
人的學問也好,道德也好,一切修養,先要了解自己當然是如此,我又何須多說!這是中國文化的本位文化,不管儒家、道家,都是一樣的。
手揮五弦 目送歸鴻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
将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這一段古人的注解很明顯。
孺悲是一個人,準備來看孔子,孔子說了一次假話,叫人就說他今天生病了,所以沒有出來見客。
孔子學生中有執事的人送客,在将出門的時候,孔子在裡面拿起瑟來彈,并且還唱歌,故意使孺悲聽見。
這一段古人的注解,多半和朱熹先生的一樣,認為這個人可能有哪一點為孔子看不慣,得罪了孔子,所以孔子不願意見他,但是又明白地表示讨厭他,看不起他,所以等他出門的時候,故意唱起歌來,使他聽見,知道孔子并沒有生病。
我的觀念又與古人不同了,我認為孔子并沒有這個意思,但要解釋起來很費時間了。
問題在孔子為什麼要奏樂唱歌給他聽呢?假如像古人解釋那樣為了使他知道自己沒有生病,孔子在裡面說句話,或叫一個學生的名字都可以,何必奏樂唱歌呢?這問題來了。
關鍵就在&ldquo天何言哉!&rdquo真正的學問,并不一定須要讨論,甚至是不可以言喻的。
這個道理研究起來真夠麻煩的。
我的見解是如此,對與不對,并不堅持自己的意見。
那麼這段書什麼意思呢?我們引用别家的故事,來解釋這個問題。
我們中國文學中有&ldquo聞木樨香否?&rdquo這故事。
木樨是桂花的一種。
這是宋代文學家黃山谷的故事,他是學禅的,他老師就是宋代有名的晦堂禅師。
因為禅宗大師們的教育方法,是不立文字不用言語的,黃山谷跟他多年,似乎并無所得。
有一天就問老師有沒有什麼巧妙的方法,露一點消息,露一點縫給他鑽一鑽,讓他鑽進去。
晦堂就問他念過《論語》沒有?這句話現在問年輕人不算稀奇,在當時來問黃山谷這樣的人是很不客氣的,很難堪的,因為古人考功名的本錢就是四書五經,都能背誦的,晦堂還問他念過沒有,這給黃山谷的刺激是很大的。
黃山谷答道:&ldquo當然念過!&rdquo晦堂說,你念過《論語》,其中有:&ldquo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
&rdquo孔子說的話你懂嗎?晦堂大師引用了這句話,就等于說我随時随地都在教你,你自己不懂,有什麼辦法?黃山谷還是茫然不懂。
後來有一天,黃山谷站在老師的旁邊,晦堂這位老和尚看他在身側,擺一擺袖子,就徑自往山門外走去。
這時正是秋天,一路上桂花盛開,晦堂像是賞花去了,黃山谷也莫名其妙,隻好在後面跟着走,晦堂故作不知的樣子,走了一陣以後,回過頭來問黃山谷:&ldquo聞木樨香否?&rdquo黃山谷答道:&ldquo聞。
&rdquo這時晦堂就瞪着眼睛告訴他:&ldquo二三子,吾無隐乎爾。
&rdquo據說黃山谷因此恍然有所悟而入了道。
就是後來理學家說的,悟到了那個心性的本源。
這是有名的一段禅話。
事實上黃山谷的修養、詩名都很高,他與蘇東坡他們幾個人都蠻可憐的,遭遇王安石的種種打擊,後來被貶谪到貴州的一個鄉下,相當現在的區公所小幹事。
在古代被貶谪的大官,還要被人押解去報到,等于半個犯人,起居不自一由,生活是很苦的。
他在被解送的路上,才和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一樣,真懂了晦堂老師的話,因此對于所遭受政治上的打擊、環境上的打擊、生活上的痛苦,都能處之泰然,還在那裡對地方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現在我們拿這個故事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