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第十六

關燈
,這種話未免錯了,毛病大了。

    我且問你&ldquo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椟中。

    &rdquo是誰之過呢?這兩句話,是比方當時的時代毛病。

    虎,大家都知道是猛獸;兕也是一個獨角獸,同犀牛一樣,很兇猛的。

    這些猛獸就是應該用籠子關起來的,如果放出來就會吃人。

    一個國家擴充了兵力,就是要吃人。

    所謂軍國主義的思想,如大戰前的日本,就是這種思想。

    像野獸出籠一樣,當然要吃人,侵略人家,妨礙别人的生存。

     &ldquo龜玉毀于椟中&rdquo,龜玉是古代經濟财富的象征。

    烏龜的殼是寶貝,玉石等于現在的翡翠鑽石,在匣子裡整個毀了。

    換句話說,一個時代,到處充滿了戰争的武器,經濟崩潰,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成問題;對外擴充武備想侵略人家,内部自己國民經濟崩潰了。

    這又是誰的過錯?這是孔子罵他的學生,你是輔相,季家當然要那樣做,而你冉有所受的教育是什麼?結果還是做了,這是誰的錯?這兩句話,代表了那時代的現象。

    任何一個時代,在變亂的時候,也都是這個現象。

     這是孔子對冉有的一頓訓話,我的解釋還是比較簡單一點。

    如要仔細研究起來,每一句話,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很多要點。

    配合過去的曆史文化,有很多東西可以發揮的。

    如與三民一主義配合起來講,這一段文章中有很多東西,内容非常豐富。

    諸位不妨多去研究、發揮。

     孔子與冉求政略的論辯 冉有在被孔子這樣訓了一頓以後,他怎樣答複呢?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冉有被孔子訓得沒有辦法,隻好講了真話了。

    他這一套話是謀略家的思想,後來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謀略家也叫作縱橫家,如蘇秦、張儀這兩位年輕的讀書人,基辛格比他們差得遠。

     所謂縱橫,還有個名詞叫長短術,也叫作鈎距術。

    将來讀到古書上這些名詞,都要知道是什麼東西,也就是太極拳&mdash&mdash四兩撥千斤的原理。

    普通人不懂這個原理,對方一千斤的拳頭打過來,自己起碼要一千一百斤的力量才能抵得住。

    如果自己隻有九百九十斤的力量,就一定吃癟了。

    可是四兩撥千斤的原理,一千斤的拳頭打過來,自己略略向後閃讓,讓到距他拳力所到的地方一分遠,隔一件衣服就挨不了打。

    卸去了他的力量,然後自己身子側一下,讓開一條路來,兩個手指頭幫他一點小忙,牽着他的拳頭,順着他的千斤來勢,沿着他的去向輕輕一帶一送,變成一千五百斤的力量,向空間裡沖,他仆倒了。

    可是這一閃後,一側身是很難的,我看見練太極拳的人在那裡一摸一摸的,如練到能扭過來,擰過來就行了。

    否則人家的拳打過來還扭不動,擰不轉,那就完了。

    這些原理就叫長短術、鈎距學。

    用長可以制短,用短可以制長。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這也是謀略家。

    戰國的時候,這些謀略家就是所謂遊說之士。

    基辛格到處跑,在形态上就是實行遊說,動之以利害。

    這一套東西,要熟讀《國語》、《戰國策》,裡面全有。

    可是要注意,學這一套,要以道德為基礎,不要亂用,應該知而不用。

    為了救别人、救國家、救社會,不得已而用之則可。

    如果經常用這套整人,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現在我們看到冉求完全拿謀略家的姿态出現了,被老師一罵,就被罵出真話來了。

    他說,老師!話要說回來,颛臾這個國家,緊靠我們魯國邊境的費城,現在如果不把它拿過來,将來魯國的後代子孫,會成為大問題。

    現在乘他衰弱的時候,正好把它拿過來。

    這才是冉求的本意,可見冉求參加了季家的軍事會議,他到底是一個參謀長。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孔子又罵冉求了,他說冉求!我告訴你,一個君子最讨厭的事情,就是明明心裡想要這個東西,卻裝模作樣說:&ldquo不要!不要!&rdquo把這件東西丢開了,然後又另外編一套理由,用很多好聽的話,把它拿過來。

    這種态度是君子人最厭惡的。

    不但個人的道德不應該,政治的道德更不應該。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這就與三民一主義的民生主義思想有關,也就是中國政治思想、經濟思想的基本。

     孔子說:據我所知,不但是一國,乃至一家人家,不怕少而怕不能均衡。

    以政治觀念來說,不能平等;以經濟觀念來說,收支不能均衡。

    不怕窮而怕不安,内部要安定。

    個人而言,要安貧樂道。

    安于貧也是一件很難的事。

    這幾句話發揮起來很多了,在我們個人方面,作人也好,做事也好,這幾點都很重要。

    均衡了就無所謂貧。

    不管均貧也好,均富也好,就無所謂貧富了;和了就沒有多少的問題;真正安定了,就沒有危險。

    這是三個大原則。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上面講了半天,都是内部本身的政治修明、經濟安定。

    國家能夠做到這樣,國際政治上一定發生影響,其他國家一定信服了。

    假使還有遠人不服,于是用軍事去侵略人家,叫人家硬來順服,那就是霸道;王道不是這樣,人家還不服,要反省自己:國家的政治德望,以及個人的德業修養是否還有欠缺?從文化基本上着手;發揚自己的文化,奠定自己的國格、人格,充沛自己的德養,人家受了感化,自然會來。

    到了那個時候,&ldquo既來之,則安之&rdquo。

    全世界和平相處,相安無事,天下太平。

    這是基本原則。

    我們要知道這不止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原則,也是孔子思想所表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思想的基本原則。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于邦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颛臾,而在蕭牆之内也。

     孔子現在的結論,直罵他的兩個學生了。

    他說,子路、冉求,你們兩個人在季家當輔相,(等于現在美國的基辛格),遠人不服,(好像中東一直就不妥協,不服氣,到處吃癟。

    )而不能來也;人家不服你的氣,你的政治道德無法使人信服,所以人家沒有來結一交一納好。

    在國内則弄得分崩離析、意見分歧,表面上看是整體的,内在很多因素是分裂的。

    大家離心離德,遲早要崩潰的。

    這種情形是守不住的,因為内部分崩離析,難以自保,隻好向外發展,轉移人家的視線,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孔子說,你們因為許多内政問題不能解決,于是隻好用兵,在外面發動戰争來轉移内部的注意力。

    在我看來,你們很危險,季家最大的煩惱、痛苦、憂愁,不在颛臾這個邊區的小國家,而是在蕭牆之内,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間。

    孔子說了這個話不久,後來季家兄弟果然發生了問題;所以後世内部發生禍亂,就用&ldquo禍起蕭牆&rdquo這句話,在文學上典故,就是從孔子這句話來的。

     這一段文字的大概已經解釋完了。

    在進入本文之先,我們曾提到過一點:中國文化的精神在&ldquo興滅國,繼絕世。

    &rdquo第二點:如何完成一個高級幹部幕僚的臣道。

    綜合來說,中國文化政治道德的必備條件,要濟困扶危,抑強助弱。

    所以國父的思想,提倡聯合弱小民族,确是中國文化的一貫思想。

    在個人而言,幫助颠沛流離、有艱難、有困苦的人。

    如果大臣不能幫助老闆這樣做,孔子認為這是根本不對的。

    同時也講到,隻曉得擴充軍備、發動侵略,而内部民不聊生,國民經濟不能安定,是曆史的大過錯、社會的大毛病,也是政治的大問題。

    這一段同時還講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經濟思想,也就是國父民生主義思想的根源,講均衡的道理。

     先知的預言 接下來是孔子曆史哲學的觀點,也是中國政治哲學思想一貫的名言: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這兩節和前面整個是連接的。

    也可以看出來,春秋戰國曆史的演變,是社會的演變史,也是政治演變史的資料和原則,不要輕易放過了。

    研究起來,有很多道理。

    根據這些道理,把資料找來,用白話文可以寫十幾萬字,又可以拿學位了。

     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這裡&ldquo天下&rdquo兩字,和剛才講到&ldquo社稷&rdquo兩字的意義,是代表全中國整個國家。

    時代安定,國家上了軌道,不論文化、教育、政治、經濟、軍事等等,中央政府可以事權專一。

    當時代變了,政權有了問題,地方的勢力起來了,不管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等等,中央政府沒有辦法貫徹命令,由地方勢力攬權。

    用唐代的曆史來說,就是藩鎮專擅,外藩權力膨脹;以現代史來說,就是軍閥的割據專權,妨礙了國家民族的建設進步許多年。

     講到這裡,想到中國過去曆史上,大家都知道有幾種禍亂,是相當厲害的。

    除藩鎮之禍外,有宦官當政、外戚攬權,以及女禍為害。

    如漢朝、明朝受宦官的影響很大,許多大臣都難得見到皇帝,一切大權操在宦官手裡。

    外戚之患,為皇後娘家人專權。

    女禍,例如武則天算一個,漢高祖的呂後也算一個,清末的慈禧太後也算一個。

    曆史上其他不成氣候的還有,不去說它。

    曆史上這幾個因素,差不多輪流在轉,幾乎在每一變亂的時代,毛病都出在這幾個因素上。

    但不要以為國家大事才有如此現象,其實每個階層都有,任何人負了重責時,都會有這種可能。

    以一個公司來說,你是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分公司的經理就是你的藩鎮;凡是左右親近的人,就可能是宦官;至于外戚,更是每個人都有;再說女禍,今日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發生桃色問題,所謂绯聞案,此起彼落。

    不要以為這幾個名詞隻是曆史名稱而已。

    我們要了解,任何文化思想不要被名詞限住。

    時代不同,文字不同;&ldquo人&rdquo,則古今中外仍然是這個&ldquo人&rdquo。

    &ldquo人&rdquo的毛病,古人有,現在也有,将來也一定有。

    這個曆史、這個世界是人形成的,人的所有毛病,是沒有時空差别的。

    所以做主管也好,當老闆也好,被這些東西包圍,是必然的,這要注意。

     所以孔子說,到了變亂時代,諸侯專權的時候,最多十世&mdash&mdash三十年一世&mdash&mdash也就是兩三百年以内,這個曆史沒有不轉變的。

    再下來更不對。

    春秋戰國時代,齊桓公、晉文公這些霸主,都是地方藩鎮勢力,最多維持十世。

    等而下之像季家這樣大夫專權的,頂多五世,一百多年而已,沒有不變的。

    再下來由陪臣執國命,大臣們可以左右國家的命運,主事的人才越來越差了,時代越來越衰微,數十年而已,頂多三世,沒有不變的。

     不過這個&ldquo世&rdquo字不要看得呆闆,孟子有句話&ldquo君子之澤,五世而斬&rdquo。

    這是活的事實,就是說一般人的起家:第一代辛苦創業;第二代尚能守成;第三代享受了;第四代花得差不多了;第五代忘了上代的辛苦,花光了;第六代又重新開始。

    所以&ldquo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rdquo到了第五代就斷了。

    祖宗再有道德、再有好的修持,他的德性,遺留過不了五代。

    在教育上每代自己要知道進修,不進修就完了。

     再回到原文,天下有道的時候,政治的權力,就不會落在大夫的身上,中央政府一定能夠貫徹他的權力,老百姓也不會有議論,過平安日子,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繼續講當時實例,他說古代分封的祿位,離開公室已五世了,政權旁落到大夫的手裡已經有四代了。

    孔子所以告訴冉有、子路,依據曆史演變的道理,三桓的子孫&mdash&mdash就是季家三兄弟的問題,馬上要出來了,不必等到出兵去打别人,本身就要垮了。

     這一段從文字上看,好像不大重要,如果研究曆史思想,就非常重要,這一段可作中國哲學史綱來看。

     我們知道,今天全世界的文化思想,可以說是空白的,而這一段文字,是中國過去曆史哲學的重要資料之一,也就是中國文化思想偉大之處。

    中國的曆史哲學是唯心史觀,《易經》是最重要的一部研究資料,很早就有了。

    也可以說:我們中國文化講曆史哲學,是講&ldquo變的史觀”不管你唯物也好,唯心也好,社會、人、時間、空間随時都在變;天下沒有不變的事物。

    對于講&ldquo變的曆史哲學&rdquo,中國文化中最多了。

    現在孔子這些話,也就是講&ldquo變的曆史哲學&rdquo。

    了解了這變的哲學,才能把握時代的變。

    所以發揮起來,不隻是曆史哲學的一個大問題,也可以是政治哲學運用上一個大問題。

     懂了真正的變,就曉得如何&ldquo适變&rdquo,不等到&ldquo變&rdquo來了以後才變,而先領導變。

    我常說第一等人是自己制造機會,領導了變;第二等人機會來的時候,把握了機會,如何去應變;第三等人失去機會,被動受變,随物化去了。

     除此以外,這一節書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孔子的學問智慧,他的确是有先見之明。

    我們隻要多多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曆史,再冷靜地反省一下,他這些話,都是對曆史社會演變史的預言,下的斷語,一點都沒有錯;春秋以後的曆史,正如他所說的演變之路。

    而且,以他這個原則看後來的曆史,乃至将來,同樣沒有錯。

     朋友之道 下面轉入另一個氣勢,看來雖在講普通朋友之道,事實上與本篇的政治哲學和用人行政都有關聯。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這是我們中國人所熟悉的話,友直、友諒、友多聞,是有助益的朋友。

    第一種&ldquo友直&rdquo,是講直話的朋友;第二種&ldquo友諒&rdquo。

    是比較能原諒人,個性寬厚的朋友;第三種&ldquo友多聞&rdquo,知識淵博的朋友。

    孔子将這三種人列為對個人有助益的朋友。

    另外在朋友中,對自己有害處的三種,第一&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