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第十六

關燈
uo友便辟&rdquo。

    就是有怪癖脾氣的人,有特别的嗜好,或者也可說軟硬都不吃,使人對他覺得有動辄得咎之難的朋友。

    第二&ldquo友善柔&rdquo。

    就是個性非常軟弱,依賴性太重。

    甚至,一味依循迎合于你,你要打牌,他也好,你要下棋,也不錯,你要犯法,他雖然感覺不對,也不反對,跟着照做不誤。

    用現代語來說,等于是嬌一妻型的朋友,可以說是成事不足,敗事也不足。

    第三&ldquo友便佞&rdquo。

    這種人更壞,可以說是專門逢迎湊合的拍馬屁能手,絕對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家夥,特别要當心。

     從表面文字上看來,這節完全在說友道,其實,擴而充之,以廣義來講,所謂君臣之際,領一導一人與幹部之間,規規矩矩的講,應該都屬于友道相處才對。

    曆史上創業的集一團一,主從之間,大都是友道相處。

    等到嚴格分齊君臣主從的時候,也就是快要走下坡路了。

    天下事固然如此,個人的事業,又何嘗不如此。

     皇帝與臣子以朋友相一交一的例子太多了,像唐太宗與虞世南、魏征等;像宋太祖經常微服夜行,到趙普家去喝酒閑聊。

    在&ldquo友諒&rdquo這方面,唐太宗和房玄齡這些人都是這樣,不但皇帝諒解他,他也諒解皇帝。

    在文學上,唐代的詩最好,就因唐太宗的詩好,等于他提倡的。

    可是當虞世南死後,唐太宗認為已失去詩學上的知己,就不再作詩了。

    虞世南也是有名的書法家,和唐太宗一同起來的幹部,是早年的&ldquo秘書長&rdquo,後來也是大臣。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曆史上任何一個新興時代,領一導一人與幹部之間,幾乎都是友道相處。

     又如清代的乾隆,我們推開民族觀念不講,隻看他的政治作為,在曆史上是很可觀的。

    一般史學家,認為清初時代的成就,超過了漢唐。

    最有名善說笑話的紀曉岚,就是乾隆時代的名臣,他們君臣之間,即友道相處,我們都知道叫&ldquo老頭子&rdquo的故事:有一個大熱天,翰林院的人熱得受不了,統統脫光衣服聊天,紀曉岚人胖,更赤了膊。

    這時乾隆突然便服到翰林院找大家聊天,遠遠被發現,大家一哄而散。

    紀曉岚有深度的近視眼,一下子摸不到衣服,也沒地方躲,就鑽到桌底下去。

    乾隆進了翰林院,看不見人,就到處轉,紀曉岚近視眼模模糊糊,看見好像有人在轉,躲在桌下悶不住了,就伸出頭來問:&ldquo老頭子走了沒有?&rdquo這可給乾隆逮到了,叫他出來問道:&ldquo你們這樣沒禮貌,為什麼罵我老頭子?&rdquo紀曉岚解釋說:&ldquo萬歲!萬歲!萬萬歲!乃國之大&lsquo老&rsquo,國家元首為&lsquo頭&rsquo,&lsquo子&rsquo是天子,全國百姓都稱陛下為&lsquo老頭子&rsquo,這是尊稱。

    &rdquo乾隆也就笑了。

    由于這個典故,可見他們君臣相處,有時候完全像朋友一樣。

    因為當皇帝也夠苦悶的,有大臣與自己談得來,也很好玩的。

    就如和珅,非常貪婪,官不很大,後來卻包攬大權。

    在乾隆晚年,大家向皇帝報告,政績樣樣都好,就和珅這個人應該去掉。

    但乾隆始終不動他,後來有人問乾隆為什麼偏袒和珅?乾隆說:&ldquo我知道和珅壞,但是你們總得留一個人跟我玩玩呀!&rdquo這是做皇帝的真話,一個人到了地位最高處,連一個可以說笑話,可以玩玩的人都沒有,就太苦了。

    譬如想買一個西門町的包子吃,東門市場的綠豆湯哪一家好吃?這些事總不能找大臣、将軍去辦,像和珅這種人,就會辦得使乾隆很惬意,所以乾隆才說要留着他玩玩。

    等到他兒子嘉慶皇帝上台的時候就去掉了和珅,把他家裡的财産全抄了出來。

    這就說明,一交一朋友之道,為什麼要放在有關政治措施的這一篇書中。

    所以我們要了解,當了主管,到了某一種地位,所帶的人要用友道去相處,當然不要犯了乾隆的毛病,找和珅玩玩。

     接下來,就提到生活的幸福,也是民生主義育樂篇中所提到&ldquo樂&rdquo的真谛。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前面三點,是人生最快樂的,也是說快樂要建在品行上,一個人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研究學問(禮樂),作人規矩,這是與第一篇《學而》有關的。

     第二點&ldquo樂道人之善&rdquo,喜歡講人家的好處,優點。

    這是中國文化特有的一點,也很難做到的,有正反面,暫時不去讨論它。

    一般人喜歡批評人家的壞處,是普遍的現象,尤其中國民族性,喜歡對人問長問短,像調查戶口一樣,太關心人,很多外國來的同學就不習慣,覺得你在妨礙他的自一由。

    這有一個故事,有個法國學生,我曾經問他,在法國是不是有許多女孩子,被劫持到中東賣作女一奴一?他說确實有這種事,每年都有很多女孩子被賣到中東去,都是十幾歲的女孩子,他們晚上在街上走,後面常會突然跑出一個人,将女孩一擄就搶走了。

    我問他這情形如被别人看到怎麼辦,他說:老師這句話問對了,我初到中國來的時候,所不喜歡的事,現在很習慣:中國人在街頭講話多站片刻,就有第三者圍攏來打聽是什麼事,一隻死老鼠會有一大堆人圍着看,西方人沒有這一套,各走各的路,你們兩人打架是你們的自一由,與别人無關,所以女孩子被搶走,是他們兩人的事,别人不知道這兩人幹什麼,根本不管就走了。

    我再問他:你們的治安人員呢?他說,過去中國有句成語,什麼&ldquo天下烏鴉&hellip&hellip&rdquo。

    我笑了不接他的下文。

     這是真實的事。

    我們講到中國人這許多習慣,人與人之間一碰到就談論别人,這就是樂道人之惡,這就要講到以前我們必讀的兩本書,一本是《太上感應篇》,一本是《文昌帝君陰骘文》,這兩本書,中國過去讀書人,為了功名,第一要隐惡揚善。

    朋友有錯誤,要關起門來勸,在外面總是替一人掩蓋醜惡的事,這是道德。

    但是隻是過去争取功名的教條,人的習慣并不是這樣,而是喜歡道人之惡。

    所以應該培養道人之善的樂趣。

    尤其朋友之間,誰無短處?但要多講别人的長處,宋代的名宰相王曾就能作到。

    &ldquo揚善公庭,規過私室&rdquo。

    是必要的修養。

    一個成功的人物,在修養上自有他的長處,就是現在數十年來,看到各界成功的朋友,都各有他們的長處。

    所以這一節提出道人之善,是真正的好處。

     &ldquo樂多賢友&rdquo,好朋友多有益處,實在有道理,在我個人經驗,認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還要一交一萬個朋友。

    常和友人談笑,他們問我知識哪裡來的?我告訴他們,隻是朋友多一點随便閑談中,就得了學問。

    &ldquo樂多賢友&rdquo這句話是大有道理,要一交一賢友,我是主張多友的,不一交一朋友,不能了解人情世故。

    但今日社會一交一朋友第一要錢,要仗義疏财,我們窮小子,頗不容易。

    像孔子提出來三件人生有益的樂事,但據我的觀察,這三句話和天生的個性有關。

    有些人看到這幾句話便生反感,因為他不喜歡一交一朋友。

    其實這些并非教條,隻是經驗之談而已。

     下面講到有損的樂,第一是喜歡享受,愛好奢侈誇張的驕樂,包括征歌選色,紙醉金迷,玩弄酒肉之樂。

    &ldquo樂佚遊&rdquo就是喜歡不正當的娛樂,任性放縱,包括打牌、吸麻煙等。

    &ldquo樂宴樂&rdquo包括好吃好玩。

    這都是生活中對自己無益的作樂方法,這是三點有損的欲樂活動,并非康樂活動。

     說話難 難說話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隐;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

     這是孔子講作人處世的道理,上面講侍于君子有三愆,如部下對長官,後輩對前輩,臣子對皇帝,都可以說是侍于君子,事實上朋友之間也同此理。

    孔子說這中間有三個大毛病,第一是為了表現自己,愛出風頭,還沒有輪到你說話的時候就說話,這是躁,修養不夠。

    第二是應該講話的時候,怕負責而不講,這種人太陰私,叫做隐,也不好。

    還有,講話的時候,對一團一體而言要觀察環境,對個人要觀察态度,對方正在煩惱痛苦的時候,而去和他講得意的事,或是去讨論重大問題,一定得不到好結果,這叫做瞽,等于自己沒有眼睛,看不清楚! 譬如過去外一交一界辦外一交一,都在宴會上。

    清末政治腐敗的時候,工商業或政治買賣,都在妓一院裡辦一交一涉。

    例如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與曹锟賄選的那個階段,有人在北京妓一院裡看到一個署名滄海道人的感事詩,其中警句很多,他口頭念給我聽,事隔多年,可惜我也忘了,到現在還記得其中有一首說:&ldquo燕市誰收駿骨才,昭王愛士亦堪哀。

    纏頭一擲中人産,浪築黃金作債台。

    &rdquo這是何等傷心國事的話!北洋政府靠借外債來作政治買賣,結果,那些發了選舉财的大爺們,又把錢花在妓一院中去。

    所謂纏頭一擲千金,已過中産人家的花費,結果是國民背上外債,永遠還不清。

     現在沒有妓一院,就在酒家、舞廳,不但中國如此,外國也是這樣。

    過去日本許多大的外一交一活動,都在藝妓一院裡進行,現在則多在高爾夫球場。

    所以現在當外一交一官,這些東西都要會玩,等于當年在麻将桌上解決問題。

    由這些事實看來,就知道孔子實在深通人情世故,無論是規勸人家也好,有所建議也好,提出請求也好,談事情一定要先看顔色。

    當然看人顔色說話的辦法,用在壞的方面就非常壞,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了。

     誰人肯向死前修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這些都是我們大家所熟一習一的。

    孔子将人生分三個階段,對人慎戒的名言。

    我們加上年齡、經驗、心理、生理的體驗,就愈知這三句話意義之深刻。

    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問題,男女之間如果過分的貪欲,很多人隻到三四十歲,身體就毀壞了。

    有許多中年、老年人的病,就因為少年時的性行為,沒有&ldquo戒之在色&rdquo,而種下病因。

    中國人對&ldquo性&rdquo這方面的學問研究得很周密,這是在醫學方面而言,但是很可憐的,在道德上對這方面遮擋得太厲害,反而使這門學問不能發展,以緻國民健康受到妨礙。

    據我所了解,過去中小學幾乎沒有一個青少年不犯手一婬一的,當父母的要當心!當年德國在納粹時代,青少年都穿短褲,晚上睡覺的時候将手綁起來放在被子外面,這是講究衛生學,為了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這樣做法,雖然過分了,但教育方面大有益處。

    現在年輕一代的思想,女孩子願意嫁給有錢的老年人,丈夫死了,反正有錢再嫁人;男孩子受某些外國電一影的影響,喜歡愛戀中年婦女。

    這是一般的風氣,也是一個嚴重問題。

    所以知道了青少年的思想後,發現我們的教育問題很多。

    至于外國,如美國的男女青年,很不願意結婚,怕結婚以後負責任,隻是玩玩而已,以緻社會一片混亂。

    這是人類文化一個大問題,所以孔子說:&ldquo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rdquo這句話真的發揮起來,問題很多,性心理的教育,要特别注意。

     壯年戒之在鬥,這個鬥的問題也很大,不止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鬧意氣的競争都是鬥。

    這裡說戒之在鬥,就是事業的競争,處處想打擊人家,自己能站起來,這種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

     老年人戒之在得,這個問題蠻嚴重,不到這個年齡不知道。

    譬如說一個人的個性相當慷慨,自己就要常常警惕,不要老了反而不能做到。

    曾經看到許多人,年輕時仗義疏财,到了老年一毛錢都舍不得花,事業更舍不得放手。

    早年慷慨好義,到晚年一變,對錢看得像天一樣大。

    不止錢這一點要&ldquo戒之在得&rdquo。

    别的方面事情還多。

    有一本小說《官一場現形記》,其中描寫一個做官的人做上了瘾,臨死時躺在家裡床上,已經進入了彌留狀态,這時他的心裡隻有一個意念:還在做官,還要過官瘾。

    于是兩個副官站在房門口,拿出舊名片來,一個副官念道:&ldquo某某大員駕到!&rdquo另一個副官念道:&ldquo老爺欠安,擋駕!&rdquo他聽了過瘾。

    以前覺得這部小說寫得太挖苦人;等到年齡大了,就知道寫得并不挖苦人,的确有許多這一類的人。

    有人在做事情的時候,生龍活虎,退休下來以後,在家就閑得發愁、發煩。

    此外還有一個人,聽人說某一著名大建築是他蓋的,已經很有錢了,一位将軍問他,既然這樣富有,年紀又這樣大了,還拼命去賺錢幹什麼?這位老先生答說,正因為年紀大了才拼命賺錢,如再不去賺錢,沒有多少機會了。

    這又是什麼人生哲學呢?有個朋友說某老先生,也很有錢,專門存美鈔,每天臨睡以前,一定要打開保險箱,拿出美鈔來數一遍,才睡得着。

    看這類故事,越發覺得&ldquo戒得&rdquo的修養太重要了,豈隻是為名為利而已。

    人生能把這些道理看得開,自己能夠體會得到,就蠻舒服,否則到了晚景,自己精神沒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這個人生三戒很值得警惕。

     怕的哲學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這裡所謂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隻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這是哲學問題,和宗教信仰一樣,我常勸朋友,有個宗教信仰也不錯,不管信哪一教,到晚年可以找一個精神依靠。

    但是談宗教信仰,第一等智慧的人有,最笨的人也有,中間的人就很難有宗教的信仰。

    人生如果沒有可怕的,無所畏懼就完了,譬如在座的各位,有沒有可怕的?一定有,如怕老了怎麼辦?前途怎麼樣?沒有錢怎麼辦?沒車子坐怎麼辦?都怕,一天到晚都在怕。

    人生要找一個所怕的。

    孔子教我們要找畏懼,沒有畏懼不行。

    第一個&ldquo畏天命&rdquo,等于宗教信仰,中國古代沒有宗教的形态,而有宗教哲學。

    有一位大學校長說:&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