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第十五

關燈
其他人的罪名,是&ldquo衆惡之&rdquo的,我們一聽,知道這種話是不對的,可是沒有辦法分辨。

    這兩句話,擴充起來,可以引證很多曆史的事實。

     現在我們退回來講個人修養方面,作一個領一導一人,對于自己的幹部,不要完全受别人的影響,自己要觀察得清楚,如王莽,當時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沒有篡位以前,上下左右,沒有一個人不說他好,後來哪曉得一變而成這樣壞。

    讀這一則曆史,就是很好的證明。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這是上面這幾段中的主幹思想&mdash&mdash人的問題。

    一切人事、一切曆史,都是人的問題。

    人才能夠弘揚道。

    所謂道,就是真理,這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呆闆的,它不能弘揚人,須要人培養真理。

    這就是重點。

    所以孔子始終講的是人文的文化。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這是孔子對于過錯的看法:一個人有過錯不要緊,隻要能改,能改過就好了。

    如果有過錯而不肯改,這就是大過,真正的過錯了。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提一供自己的經驗,他說他自己曾經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因而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專門自己用思考去研究,結果發現沒有用,不如去求知。

    因為須要知識配合思想,所以要多讀書,多思想。

     上論也提到過:思而不學也不對,學而不思也不對。

    一個有天才、有思想的人,首先要注意多讀書、多求學。

    自己以為自己是天才,聰明了不起,如果多讀書以後,自己就會變得非常謙虛了。

    常常我們自以為是一個大發現,多讀了書以後,才知道古人早就講過了,知道了,原來我們并沒有超越古人,而且古人比我們所知道的還更多得多。

    譬如唯物思想,中國文化裡早就有過,不過沒有這麼多,隻一點點原則,經過研究,知道是不能成立的。

    還有西方很多東西,我們以前都有過,可是都沒有加以發揮。

    現在年輕人搞思想,都想創作,可是就創造不了,所以知識與思想要配合起來。

    學問思想配合好了以後,接着孔子就說: 幾人憂道不憂貧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我們大家都習慣地會說&ldquo君子謀道不謀食&rdquo、&ldquo君子憂道不憂貧&rdquo原文就是孔子說的。

    說一個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隻憂道之不行,不考慮生活的問題;比如耕種田地,隻問耕耘不問收獲。

    好好的努力,生活總可以過得去,發财不一定。

    隻要努力求學問,有真學問不怕沒有前途、沒有位置,不怕埋沒。

    &ldquo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rdquo是很好的格言,人生的準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莅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莅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這是講到學問、修養在處事時的一些标準。

    有智慧,有眼光,看得準。

    譬如買股票吧,眼光看到了,買進來,賺了錢,可是又想貪多,這時候不能把握住自己,不知道煞車,最後還是賠本了。

    人生的一切大小事情,事業前途,作人處世,都是如此。

     眼光看得準,創業容易;在春風得意、該煞車的時候也能煞住,則是最高修養。

    可是在這個時候的人,總是不肯煞車的,隻顧向上面沖,結果得到的,必定會失掉。

    老子告訴我們的&ldquo功成、名遂、身退。

    &rdquo要做得恰到好處,至少先穩定這個階段。

    這樣好像是手段了,但手段與道德,差别在于内心:走恕道,替别人着想,多為人,少點私心,就是道德。

    如果智慧夠了看得準,&ldquo仁能守之&rdquo,也拿得穩,但是不&ldquo莊以莅之&rdquo,内心上沒有真正莊敬,口頭說為社會、為别人,人家還是不服氣的。

    做到了&ldquo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莅之&rdquo這三點以後,外在的行為動作,還要處處守禮,有禮貌,有法度,有規矩。

    做到了這四點,作人、做事、從政、修養、事業,才能盡善盡美,否則總歸有問題。

    如果以這四點,觀察工商業的社會,也是一樣,不能違背。

    有些人赤手空拳,本事大得很,當時很發财,但有許多人&ldquo仁不能守之&rdquo,又看到他掉下去,隻這二十年中,就不知多少實例。

     器小易盈 下面又轉入因人論事。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這段話有兩方面的意思。

    我們研究起來就感覺到這則名言的深度。

    如配合人生的經驗,一生用之不盡,受用無窮。

    頭一段&ldquo君子不可小知&rdquo的&ldquo小知&rdquo,以客觀而言,我們對偉大成功的人物,不能以小處來看他,等他有成就才可以看出他的偉大;相反的,就是小人看不到大的成就,小地方就可以看出他的長處。

    以主觀而言:君子之大,有偉大的學問、深厚的修養、崇高的道德,看事情不看小處而注意大處。

    小人則不可太得志,如果給他大受,他受不了,小地方他就滿足了。

     這是兩種觀點的解釋,如果在人生體會上,我們看到過許多的聰明人,年紀輕輕一得志就完了,這就是&ldquo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rdquo有許多人有真的智慧,要看大節,在大節處能受,就是大根大器。

    記得古人有一首刻畫人生很清楚的詠松詩:&ldquo自少齊埋于小草,而今漸卻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幹,直待淩雲始道高。

    &rdquo這首詩是講一棵松樹的幼苗,當小的時候,和一般的草一樣,都埋在那裡,誰也想不到,這一片小草裡的這株幼苗,幾十年、幾百年以後,會成為那麼高大的樹。

    但它在當時是慢慢的出頭,比小草隻高一點,當時的人也絕認不出,它将來會變成神木。

    一般人都等到這棵樹長大了,高得看來差不多挨到了天了,才仰頭來贊歎:&ldquo偉大啊!高呀!好!了不起!&rdquo人生也就是這樣,當平常在努力的時候,就是那麼可憐,沒人了解,等到成功以後,各個都叫好了。

    看透了人生,隻有自己去努力,到成功了,自然有人贊美、喊偉大。

    學問也好,事業也好,都是這樣。

    同樣的,另外有首詩:&ldquo雨後山中蔓草榮,沿溪漫谷可憐生。

    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

    &rdquo這首詩也經常寫來勉勵學生。

    中國詩有些很難讀,字面上看來是描寫景物,一幅不相幹的圖畫,實際上含有很高的哲學道理。

    像這首詩說,下雨以後,山裡的草,很快的青青翠翠普遍長了起來,沿溪漫谷都是,綠成一片。

    這樣多普通的草,誰去種它?誰給它肥料?都是自得天機自長成的。

    我們人也是如此,像當年紅葉少棒隊,到日本比賽勝利了回來,大家都捧他們。

    可是當年他們在台東深山裡練一習一的時候,石塊當球,樹枝作棒,豈不是&ldquo沿溪漫谷可憐生&rdquo嗎?後來勝利凱旋遊行,大家都認為是我們的光榮。

    他們的成功不就是&ldquo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rdquo嗎?人生也是如此,對孩子們的教育也是如此,要使他受得艱難,要給他&ldquo自得天機自長成&rdquo的環境。

    父母的愛護過分了,恰恰是毀了他。

    我們看了這兩首詩,就可以了解小知大受的道理。

    偉大成就的人,都要從艱難困苦中站起來,不要被小聰明自誤,更不要短視。

    所以《論語》上記載聖人之言了不起的地方,像一具很好的古董放在面前,它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越看越美,從任何角度看,都覺得有新的發現。

    現在的工業産品就不一樣,初看很漂亮,多擺兩天就完了,很讨厭了,非把它毀掉不可。

    古書就有這個道理,它的含義使我們多方面去發覺、體會。

    對這幾句書,我們有時不必一定說是哪方面看法,要在人生中多加體會才對。

     燙手的山芋 接着由為人處世,再講到政治的道理。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他說,一般人一提到仁義的事,那種懼怕的心理比怕水火還更厲害,水會淹死人,火會燒死人,所以人看到水火會怕。

    孔子說:我看到過人跳到水裡被淹死,跳到火裡被燒死。

    仁義沒有這樣可怕,真去做的話,不會被餓死的,真仁義還有好處的。

    可是人害怕,不肯去做,所以叫人做壞事很容易,叫人做好事反而怕。

    但沒有看見人因為做好事而死,沒有做好事的人,倒是死得更慘。

     上星期中,和一些高級知識分子、功名富貴也蠻高的老先生們談起,我說如果關起門來講,孔孟之道也好,仁也好,我們這個中華民族是可怕的。

    試問孔子為什麼老是講仁?不但孔子講仁,老子、莊子也講,可見我們這個民族不仁的太多,不孝的太多,所以他們才講仁、講孝。

    等于西方文化,當年獨一裁得太厲害,所以講民一主、講自一由。

    假使一個社會,民一主太過了,自一由太過了,你看他們還講不講自一由民一主?那時他不需要民一主自一由了。

    可見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很難弄的民族,就是不仁慈、不孝的太多,所以孔子教大家要仁慈,要行孝。

    教育就是大衆思想的反映,這是事實。

    研究春秋戰國時代,權力之争,父子、兄弟之間都不認,有什麼親情?有什麼愛?因此孔子講仁呀!孝呀!所以我們這個民族,好地方是了不起,關起門來反省,實在難弄。

    我們是這個民族的一分子,就更深深的了解,不好辦。

    這裡孔子是說一般人的心理,講到仁慈就怕得很,生怕吃虧,孔子就講了一句幽默話,說沒有看到誰跳進仁裡被燒死淹死的,這就是說一般人不肯行仁道,道理很會講,做起來很難。

    那麼要用什麼精神來做呢?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這句話又有幾個觀念。

    先解釋文字:當仁義所在的地方,都可以反對老師,老師錯了還是錯了,并不見得老師一定對。

    老師做得不仁,就不對。

    另一個觀點,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并不是專制教育。

    他這句話就是告訴學生,隻要認真理、認正義。

    真理對了,正義對了,就不要考慮我這個老師怎樣了。

    也等于西方哲學家亞裡斯多德說的:&ldquo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rdquo這是他當時與他的老師柏拉圖,發生了相左的意見,這種意見相左,并不是對老師不尊敬。

    真理所在,對于老師的意見,也沒有辦法同意的。

    這就是做學問的精神,把皇帝的意見都碰回去。

    不管是老師或皇帝,正義所在一定要争,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必守的信條。

    但是有一點: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這個&ldquo不諒&rdquo不是不原諒,是說一個君子,要真正的誠敬而不能馬虎,不能随便的違反了正義。

    接下來: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為人幹部,為人臣下的時候要敬,就是現在講的&ldquo負責任&rdquo,先真正能負了責任,然後再考慮到自己待遇、生活的問題。

    假使說為了待遇生活而擔任這個職務,那是另一觀念。

    一個知識分子做一件事,并不一定為了吃飯。

    一個人吃飯、生活的方式很多,所以要認識清楚,做事是為了責任問題。

     子曰:有教無類。

     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解釋,這是孔子的教育精神。

    他不分階級,不分地域,不分智愚,隻要肯受教,以人文文化為基礎,一律諄諄教誨。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可是有一點,思想目的不同,沒有辦法共同相謀。

    但并沒有說一定要排斥。

    沒有辦法互相讨論計劃一件事,隻好各走各的路。

     花果枝葉 子曰:辭,達而已矣! 說話、文章都是辭。

    當然,寫文章要成為一個文學家很難,說話要訓練得擅于言詞,擅于演講也很難。

    雖然不要求太華麗,但是有一個主要的目的,那便是能夠真正表達自己的意思。

    在人生的經驗上,有許多人真愛說話,開口就是一大篇,可是講了半天,不知他講了些什麼。

    寫文章也是一樣,許多人面對稿子,心裡說&ldquo我要寫文章&rdquo,十分精神中七分在擔心寫不好,花了半天時間,兩行都寫不下來。

    其實不要管這些,心裡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寫完以後,再增删調整一下就好了。

    所以孔子說的&ldquo辭,達而已矣!&rdquo真正的好文章,是表達意思,好的文章不要&ldquo作&rdquo的,雕鑿起來就不行了。

    這一句同時呼應上論&ldquo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rdquo的話,說明文辭不過是學問的枝末。

     下面是結尾了。

    這一篇開始是衛靈公向孔子問軍事,孔子不願答這個問題。

    下面結論,就是點出人文之道的重要。

     師冕見。

    及階,子曰:階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師是古代很重要的文化官,管音樂藝術的大樂師。

    在春秋戰國時代,樂師與後來的太史令同樣重要,因為古代非常重視禮樂文化。

    這個名叫冕的大樂師來看孔子。

    古代的樂師,多半是瞎子,孔子出來接他,扶着他,快要上台階時,告訴他這裡是台階了。

    古代沒有桌子闆凳,席地而坐,就是後世日本的榻榻米一樣。

    到了席位時,孔子又說這裡是席位了,請坐吧。

    等大家坐下來,孔子就說某先生在你左邊,某先生在你對面,一一很噜嗦的告訴他。

     等師冕走了,子張就問,老師,你待他的規矩這樣多,處處都要講一聲,待樂師之道,就要這樣嗎?孔子說,當然要這樣,我們不但是對他的官位要如此;對這樣眼睛看不見的人,在我們作人做事的态度上,都應該這樣接待他。

     從這一點,我們想到,很多偉大的教主們,常做這樣的事。

    佛經裡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釋迦牟尼有一個弟子,眼睛看不見,但還是自己縫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針線來,就在那裡大聲叫,要求同學幫忙他穿一下針線。

    但是他的同學,那一班羅漢們,都在打坐入定了,沒人理他。

    釋迦牟尼這位老師,就自己下來幫他穿好針線,一交一給他手上,教他怎樣縫。

    這個學生一聽到聲音,才知道是釋迦牟尼。

    他說,老師怎麼親自來?釋迦牟尼說,這是我應該做的。

    而且馬上對所有的弟子們上了一課說,人應該做的,就是這種事,為什麼不肯幫助殘廢的人、窮苦的人?訓了一頓話。

    所以我說《論語》是連貫的,這一篇由第一段,孔子不肯答複軍事的問題,一直講到作人處世,結論是要幫助殘廢孤苦的人。

    而且又以孔子接待大樂師的事,烘托出國家的根本在禮樂。

    可見每篇的編輯、安排都是恰到好處。

    我們讀完全篇以後,再一想,餘味無窮,也代表了孔門的思想,孔子的精神&mdash&mdash教人學問的道理究竟在什麼地方。

     另外還有一點關于這一段的附帶說明。

    就是我國古來的大音樂家,差不多全是瞎子。

    像師曠為了要使自己的音樂素養更上層樓,他覺得眼睛外視容易使精神耗散,所以将自己的雙眼刺瞎,結果果然成為中國的一代音樂宗師。

    這個道理也就是中國道家修持的理論&mdash&mdash&ldquo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rdquo也就是老子所說的&ldquo不見可欲,其心不亂&rdquo。

    因為一個人的精神及生理,都是靠食物來補充,但又由思想、九竅消耗。

    而補充的永遠比不上消耗的,所以人才有衰老、死亡。

    這些都是由大樂師的眼睛而引起的,暫且擱置,以後如有機會,再談這個理論的正确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