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直到美國,都是如此。
所謂個人主義、自一由思想,到了最高度,就是絕對的個人自一由,這是必然的發展。
所以古舊的自一由思想,必須要法治,要人人能夠守法,才能談自一由。
可是現在到了中國來,年輕人搞不清楚東西文化這個思想潮流的精神所在,學西化,動辄講自一由,又不懂西方自一由主義的真精神,而完全變成個人的自私主義。
這一段表面上看,孔子反對隐士,實際上這一段包含着濃厚的隐士思想。
&ldquo賢者辟世&rdquo,時代不對了,覺得無能為力,挽回不了的時候,隻有避世。
那麼避世幹什麼呢?就是保持有用之身,等待機會,做更大的貢獻。
講不好聽一點,也就是消極的自全其身。
不但在這一段,《論語》裡有許多地方,孔子都提出這種主張:如&ldquo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rdquo乃至對南容的獎評:&ldquo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
&rdquo可見孔子的觀念中,何嘗完全抹煞隐士思想?所以嚴格的研究起來,我個人認為問題很大。
至少幾千年來,一直到近五六十年前,中國知識分子,書讀好了的人,就缺乏一股沖勁。
我們大家也是一樣,理論會講,沖勁不足。
有沖勁的時候,往往學識又太欠缺,不能成事。
所以我常和一些老朋友談起,以我們現有的這麼一點不太少的知識,而讓我們的體能年齡,退回到二十幾歲時一樣,大家就有可為。
一般人等到知識比較豐富,頭腦思想比較完備的時候,由于年齡的增進,勇氣就消退了。
曆史上無論中外的人物,往往是老年人的智慧比較成熟,如配合了年輕人榮譽感的沖勁勇氣,就會開創出新的曆史境界。
子曰:作者七人矣。
這句話是緊接上面而成一段。
總共有七個人已經避世了。
這七個人究竟是誰?沒有指名明說,我們也不必亂加牽強羅織。
講到這裡,我想起古人一首絕句很好:&ldquo十年橐筆走神京,一遇鐘離蓋便傾。
未必無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誤先生。
&rdquo這首詩是指呂純陽而作。
以詩論詩,其中&ldquo未必無心唐社谡&rdquo一句,正好借用來說明孔子所說&ldquo作者七人矣&rdquo的苦心。
其實,人未必真肯為金丹所誤,隻是&ldquo英雄退路做神仙&rdquo。
自求千秋事業,另玩一套花招而已。
你求上天堂,他求極樂國,無非所求另有不同,誰又真肯甘于寂寞,除非大聖。
上面孔子說到避世的賢人已經有七個了。
這七個人,可能就是《論語》中提到的一些人。
孔子經常被這班人罵得很難堪。
事實上,不是罵,是他們之間的互相幽默。
其中之一的楚狂,就是楚國的一個狂人。
所謂&ldquo狂&rdquo,并不是瘋子,而是滿不在乎,不受拘束。
這一類的隐士,孔子提到很多個,一般的注解,不敢确定是哪七個。
在《論語》中記載的有楚狂、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乃至荷蒉者、晨門都是。
晨門是一個人,就是守城門的,為古代的一個小官,相當于現在的公務人員,在此以他的職務代替他的名字。
現在就講到這位先生了。
大隐市朝 子路宿于石門。
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有一天,子路在石門這個地方過夜,早晨起來,有一個晨門問子路,從哪裡來的?子路說是從孔先生那兒來的。
這個晨門說,就是那個姓孔的孔丘?那個明知道做不到,硬要做的人嗎?這個晨門就是隐士,他學問很好,道德很好,可是隐居在一群下級幹部當中。
古代有所謂&ldquo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
&rdquo當隐士跑到山林中是小隐,消極的,是孔子所謂的辟世、辟地。
有些人一生作官,而在最後臨死時,才知他在當隐士。
此即&ldquo大隐于市朝&rdquo。
所以有些朋友想退下來,我常勸他們不必退下來,有一分力量貢獻完了算了。
有的人說退休下來做生意,但有一位做生意的朋友說,做了幾十年公務員,想退下來做生意發财,那我們一輩子幾十年都做生意的人,豈不白做了?所以我常勸朋友不要退,何不把自己這點力量貢獻出來,該有多好!這就是大隐法,如蘇東坡的詩所說&ldquo萬人如海一身藏&rdquo,非常妙。
現代是工業社會,當隐士與農業社會不同,隻要有一點生活費,租一個公寓式的房間,在裡面讀書也好,靜坐也好,不與人往來,死在裡面爛了,别人都不會知道,所以現在當隐士,更可以隐于市朝。
(一笑。
) 上面講隐士的路線。
但為什麼要當隐士?因為對時代沒有辦法。
晨門這位隐士,就說孔子并不是不知道做不了,他明知道做不到卻硬要做。
這位晨門老兄,批評得很恰當,沒有罵孔子不對,也沒有說孔子對,隻對子路說,就是那個&ldquo知其不可而為之&rdquo的姓孔的嗎?在《論語》中,這裡又出現了一個隐士了。
孔子為聖人,重心就在這個地方。
而孔子的難學之處也在這裡。
另如老子、莊子等很多學問高超、修養深邃的人,知道面前這個時代無可挽回,他們就退隐了。
後來唐代有位知名的文中子,(本名王通,寫《滕王閣序》的王勃,就是他的孫子。
)儒、釋、道三家的學問都通。
在隋炀帝的時候還年輕,有志于天下,但到處碰壁行不通,看到當前的時代不宜施展才學,于是退下來講學,培養下一代,教化年輕的學生,傳播種籽。
後來唐太宗的開國名臣,如房玄齡、杜如晦這一班人,都是他的學生,他的目的達到了。
所以他死後,門人尊谥他為&ldquo文中子&rdquo。
收場不易 子擊磬于衛。
有荷蒉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ldquo深則厲,淺則揭。
&rdquo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這一段書,我個人與古人的意見稍有不同,對宋儒朱夫子的注解也不敢苟同,這一段又是講碰到一個隐士的事。
磬,是古代用玉石之類制成的敲擊樂器。
後世廟中敲的,銅制圓形的罄,下面不是石字而是缶字。
有一次孔子敲磬,正好一個挑草器的人,走過孔子門前。
一聽到孔子敲出的磬聲,他說這裡面敲磬的人,可不是一個泛泛之輩,是一個有心人。
我們後世朋友之間談話,對于一個憂世憂時的人,就每每說&ldquo老兄!你是個有心人。
&rdquo這句話就是從《論語》這裡來的,有心于天下國事,志在濟世救人,就是有心人。
這個人就說孔子,不是普通為音樂而音樂,而是把滿腹濟世救人的摯誠深心,寄托在音樂上發揮出來。
他講了這句話,又在那裡聽,然後說,這個人太固執了。
&ldquo鄙哉!&rdquo并不是罵人,而是上面&ldquo知其不可而為之&rdquo的意思。
這磬聲裡充滿了不肯放手的,那種硬骨頭的風格。
他自己太不自量,明知道做不到,卻硬要去做。
太肯定!太自信!&ldquo斯已而已矣&rdquo是說這個時代已經這個樣子了,你拉不回來的。
&ldquo深則厲,淺則揭&rdquo這兩句話,是出自《詩經·衛風篇·雄雉章》。
這個荷蒉者在這裡引用,意思是說,如果時代可以挽救,那你就應盡力去做;如果時代到了回天乏術的地步,那麼最好退隐去韬光養晦,省得惹人讨厭。
就好比涉水過河,在淺的地方,可以拉起衣服;水深的地方,再怎麼拉衣服也還是會弄濕,幹脆就這麼走過去。
這位荷蒉者在門口作這樣的批評,被孔子的學生們聽到了,告訴老師。
孔子說,真的嗎?&ldquo末之難矣&rdquo&mdash&mdash我與古人的解釋不同,就在這句話上。
古人對&ldquo末&rdquo解釋為&ldquo沒有&rdquo,就是沒什麼困難的意思。
我認為&ldquo末&rdquo是&ldquo最後&rdquo的意思。
孔子說人生最後的定論實在很難下,我們作一輩子人,尤其斷氣的時候,自己這篇文章的末章最難下筆。
無論大小事情,都是&ldquo末之難矣&rdquo。
同時孔子這裡也在講樂理,最後的餘音是很難處理。
演奏停止了以後,樂音仍繞梁三日,使人回味無窮,這是很難的。
如果認為孔子說,天下事沒有什麼困難的,那這個孔子就太粗率了。
我們再回頭讨論,為什麼我對這句話的解釋,和古人有所不同?我們看了朱熹等《論語》的注解,發現古人的解釋,有一個主觀,就是把孔子看成一個宗教教主式的偶像,那是後世儒家的一般偏見。
到了宋儒更是變本加厲。
我們知道孔子是聖人,非常偉大,但是一個真正的大聖人,絕不會自己當教主,絕不會把自己的言行、态度,做成教主一樣,那就不足以成為一個聖人。
不必說孔子,就像普通的人,所謂&ldquo學問深時意氣平&rdquo,自己真到了那一步學問修養的時候,就覺得自己非常平淡,沒有什麼了不起。
如果心中還有一個觀念,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比别人都高明,那就完了。
所以這種觀念要去掉,去掉了這種觀念以後,再看這位荷蒉者的隐士,引用&ldquo深則厲,淺則揭。
&rdquo這兩句《詩經》的話,真正的意思就是指人處世之難而言。
人處在社會裡,許多事情要随宜權變,不但是動亂的時代要如此,有時候對朋友,乃至在家裡對配偶、兒女也是一樣,深不得,淺不得。
能在深淺之間恰到好處,就是最大的本事。
不合時宜 我們就是不引用上古的《詩經》,引用唐代朱慶餘的名詩:&ldquo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rdquo也是這個意思。
唐一人的詩,很多喜歡用男女相悅,尤其以女孩子的感情作比喻,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慨。
諸如功名富貴的得意,坎坷落拓的失意,往往都用女孩子的情感來形容。
這首詩就是表示功名考取了,非常高興得意,馬上就要去見長官了,見長官之前,自己一精一心的&ldquo化妝&rdquo,希望自己能夠使長官在&ldquo第一印象&rdquo中,産生良好的觀感。
一切都準備好了以後,環境還摸不清楚,隻有在師友同事之間,悄悄地打聽,是不是合長官的意?我們一輩子做事,每到一個新的環境,究竟要濃妝或淡抹,可還真難恰到好處。
&ldquo畫眉深淺入時無?&rdquo能不能合于時代?若不合時宜,就沒有用。
古人還有兩句名詩說&ldquo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rdquo表面上看起來是題畫的,其實這是牢騷的詩,他說若早知人是勢利的,這樣喜歡攀着富貴,(中國牡丹花是代表富貴的花。
)對于清高的格調看不慣,那我就率性俗氣一點,多用一些胭脂畫富貴花好了。
我們不懂詩的,隻把它當文學作品看,所以有人說,寫詩的是無病呻吟。
實際上,許多是政治哲學、人生哲學,整個擺在詩裡,我們作一輩子人,就是不知道如何能&ldquo畫眉深淺入時無?&rdquo這就是人生哲學。
所以中國哲學難研究,因為必須同時通文學。
又知秦韬玉詠貧女詩:&ldquo蓬門未識绮羅香,拟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一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将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rdquo 為什麼今日談這些詩與哲學關系?我們中國從前一些讀書人,到了晚年退休在家,寫字、作詩、填詞,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好像時間不夠用。
而現在的人,退休下來,或者是老伴不在身邊了,兒女長大飛了,感到非常空虛落寞。
有一位某大學教授,在六十歲後,就有這樣的感覺,他又不信仰任何宗教,我勸他作詩。
他說不會,我說可以速成,保證一個星期以後就會作,不過是易學難一精一。
後來果然他對作詩有了興趣。
如今已七十多歲,居然出了一本詩集,現在可夠他打發餘年的了。
所以中國這個作詩的修養很有用。
而且不會見人就發牢騷,有牢騷也發在詩上面,在白紙上寫下了黑字,自己看看,就把牢騷發完了,心中還能有所得。
就像這首詠貧女的詩,表面上是描述窮人家的女兒,但實際是影射一個人學問很好,但不得志,所謂&ldquo懷才不遇&rdquo的人,就像有的公務員,學問很好,但是特考、高考都考不取,這裡碰壁,那裡行不通,就隻有做個小公務員。
而這首詩,描寫一個住茅屋的貧家女,對那些高貴華麗衣服的香味,聞都沒有聞過,本來想托媒人找個婆家,但自己很傷心,不願意這樣折節自薦。
比喻一個有學問才具的人,不願意托朋友為自己吹牛找工作。
而在這個時代中,一般人都很現實,很低俗,絕不欣賞青松明月一樣的格調。
雖然時代如此,可是覺得這些人太可憐了,自己還是保持固有的儉樸純真,并不跟着世俗走。
這也就代表了作者自己。
大家很現實,要人家介紹、吹噓,或者上電視,登登報出了名就有辦法,社會風氣不太對,何必那樣呢?這些路都不走,還是保持自己的樸素。
這就可見他的修養,他也很自負,如貧家女一樣,敢于誇稱自己的女工,比任何人都一精一巧,這豈不自負自己的學問本事,比任何人都要高?可是不合時宜,苦恨自己在這樣的時代裡,永遠不能得志,沒有機會對國家社會有直接的貢獻。
這也是牢騷。
中國的詩文,微言大義,往往就在一個字,&ldquo不把雙眉鬥畫長&rdquo的一個&ldquo鬥&rdquo字,就是點睛的。
所謂鬥就是和人家競争,你打扮得這樣漂亮,我就打扮得比你更漂亮,就這樣出鋒頭,找機會。
說到畫眉,古人描寫這一類事的詩很多,也是一些文人吃飽了飯,真的看了女人化妝等等而作的,但那些是所謂&ldquo香豔體&rdquo。
像貧女這一類的詩,則不屬于香豔體,而有寄托的涵意。
回過來說,這個荷蒉者引用詩經&ldquo深則厲,淺則揭&rdquo這兩句話來說孔子,和&ldquo畫眉深淺入時無?&rdquo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孔子所奏的音樂當中,他聽出了孔子濟世救人的心太切了,一般人不能接受,時代是挽回不了的。
雖說袖手旁觀的話,就辜負了人生的責任,但是做起來深不得淺不得,何苦做這種徒勞無功的事?這是我和古人稍有不同的解釋。
其次對于&ldquo果哉!末之難矣!&rdquo我同古人的解釋也有不同。
也就是孔子說,結論難,人生的最後一章很難下筆。
不過,對不對,我也不知道,隻有各說各的吧! 子張曰:書雲:&ldquo高宗諒陰,三年不言。
&rdquo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這是一個疑案,高宗是殷商時代非常賢明的皇帝,名武丁。
&ldquo諒陰&rdquo,幾千年來的解釋,皇帝的父母死了,守制居喪,稱作&ldquo諒陰&rdquo。
不過這一點頗有懷疑,諒陰到底是不是守制中,無法徹底考證。
我們現在就沿用以前的解釋,認為高宗在守制中,三年當中沒有說話。
這是什麼意思?實在有點過分得不近人情。
比起宋孝宗的愚情,尤其過分。
孔子說,你何必問高宗,實際上中國古代文化,以孝道立國,大家都是一樣。
如果皇帝死了,每個人都各守崗位。
&ldquo百官總己&rdquo就是百官各守崗位,每個問題,自己都知道負責處理。
有的解釋,認為這句書是說把事情都一交一給首相處理。
事實上,&ldquo總己&rdquo是每個人自己負起責任來。
以現在的體制講,就是希望每個公務員都負起責任來。
很多小問題,不需要開會就可以解決,倘使怕負本分的責任,就是沒有總己。
&ldquo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rdquo是大家負起責任,處理事情,解決了問題,報告給首相知道,不必報告新皇,因為他這時很悲痛,沒有心情問事。
&ldquo不言&rdquo也很可能是三年當中,不敢講到先王的喪事;或是指對某些事不忍再說,這種沉重的心情,大約要持續三年。
這一段隻好作這樣的解釋。
老實講,這段書我還是有點懷疑,可是資料無法查考,我隻知道&ldquo諒陰&rdquo是與喪事有關,這一段現在隻好照古人的意思,暫時保留,将來再看。
因為我讀的書,到底有限,也許将來别的地方會發現新資料。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另一段這裡的重點,我們要把握住。
《春秋》責備賢者,就是要求領導的人,主管的人,以仁愛待人,能夠好禮,下面容易受感化,慢慢被主管教育過來了,就容易領導。
孔子這句話的精神,還是專責在上位的人,所以對于社會上有聲望、政治上有地位的人,孔子要求特别嚴格。
普通人還可以馬虎,因為他是普通人,沒有責任,就不必苛求了。
聖人頭痛的事 下面子路問君子了。
子路問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子路問,人究竟做到怎樣,才合乎一個君子的标準?儒家對學問道德到了相當标準的人,有一個名稱叫&ldquo君子&rdquo。
你能以非常嚴肅、莊重、恭敬的态度,修正自己心裡的思想,和外表的行為,這就是君子。
子路說,隻是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說還有,你自己的修養做好了,随時能夠莊嚴、恭敬以後,進一步要利人、利社會。
子路又說,這樣就對了吧?孔子說,這不過是第二步,還要利天下、利百姓;(以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人民,再擴大就是人類。
)利益所有的人,這才是君子。
不過孔子又補充了一句說,如果自己的修養做到了,能再把這種修養,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可以利社會、利國家、利世界、利天下,以安百姓。
就在堯舜做起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缺憾,還是可以挑毛病,總難做到十全十美的,何況我們?! 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以杖叩其胫。
這是孔子有名的故事。
原壤是一個人名,根據《孔子家語》的記載,這個人是孔子的老朋友。
講起老朋友來,常聽到一些人說,張三當官了,架子也大了。
我聽見這話就說,不是張三架子大,是你李四不懂事、糊塗。
因為張三、李四都是我的朋友,所以我可以這樣講他們,我說我過去的觀念也是一樣,現在讀了很多曆史才懂,一般人都罵朱元璋不夠朋友,當了皇帝以後,把過去貧賤時的一些老朋友,都一個個殺掉。
試翻開曆史看看,是怎麼回事?朱元璋當了皇帝,實際上很想念那些當年光着腳闆種田,臉上塗了泥巴打架的朋友。
他下個命令把這些朋友找來,還給他們官做。
這些鄉巴佬,到了朝廷,開了會(上朝)下來,和一些大官們擺龍門陣:&ldquo這個皇帝算什麼?想當年我還打他屁一股哩!&rdquo專門瞎扯這些事。
朱元璋聽了,自然受不了。
從這裡可知朱元璋對他們好,可是這些鄉巴佬自己不知道所處的是什麼位置。
老實說,他們這些人關起來和朱元璋再打一架玩兒,不給别的人看見,也可以啊!但當着許多大臣面前,擺這些龍門陣,朱元璋怎麼受得了!不得已隻有殺了他們。
人生本來就是唱戲,他上了台扮皇帝,你在他後面做鬼臉,他的戲還能演?你扮臣子,你隻好跪下來&ldquo吾皇萬歲!萬萬歲!&rdquo還要叫得好!下面還有很多觀衆在看這台戲,也要為觀衆着想。
這也就是朋友之道。
同事也好,同學也好,同鄉也好,位置不同,做法就兩樣。
尤其要公私分明,談公事,階級分明,科長就是科長,科員就是科員,該行禮的就行禮,盡管一肚子牢騷、委屈,下了班找一個地方單獨談,沒别人在,這時候恢複老朋友立場,打一架都可以。
這裡就是說原壤在孔子的旁邊,不知道有一個什麼動作,總之是不大像樣的。
孔子就罵他說,你這個家夥,年輕時對兄弟姐妹不好,沒有友愛,一生之中,又沒有值得稱道的事,人生的成果何在?對人生含糊一世,對自己沒有交代,年紀活得這麼大了毫無作為。
說到這裡,孔子就用手杖輕輕敲他的後腿,當然不是狠狠的打,妙就妙在敲他的後腿。
是老朋友,沒有打他的必要,隻是打他人生不踏實,腿跟沒有落地,作了一輩子人,隻是好比無根的草,與土壤同腐而已。
這一段是很有名的,後來常被人們所引用。
可是有些年輕人不明道理,就抓住中間&ldquo老而不死,是為賊&rdquo這句話罵起老年人來了。
急功近利之徒 下面是結論了。
阙一黨一童子将命。
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阙一黨一是一個地方一團一體的名稱,童子是一個年輕人,并不一定是小孩子,将命的&ldquo将&rdquo是帶來,&ldquo命&rdquo是命令,就是銜命而來。
古人的注解是說孔子叫年輕人去傳達命令。
我現在的意思和古人不同,認為應該他來傳命令。
(後面也還有這兩個字,可對照。
)無論是銜命而來,或是傳令而去,不是這段主題所在,沒有多大關系,不必多去談它。
主題在有人問孔子,這個年輕人很不錯的吧?小小年紀就負了那麼大的任務,來傳達命令,一定是個能求上進的人吧!孔子答得很妙,他沒有說這個意見不對,而隻是說,我隻看到他在這個位置上,擔任這個職務;同時我也隻看到他在那位老前輩的旁邊走來走去,是個侍從或助手。
我隻看到這兩點,他有沒有學問,是不是人才,我不知道。
如果認真講,他并不是求上進的,而是想盡辦法,找一個出頭的機會,并不是想在人生中求學問,職務上求經驗的人。
孔子這一番話,和這篇一開始的&ldquo邦有道,谷。
邦無道,谷,恥也。
&rdquo的話相呼應。
這其中許多觀念連起來,就是任何時代中,求急進的很多。
急進成功了,居于位也,就得到這個位置。
不過從曆史上研究,全部二十五史,其中凡是少年得志的人,到了中年或晚年,都&ldquo其末之難矣&rdquo。
最後結論是好的很少。
所以年輕人,多經過一番挫折、一番磨煉、一番努力,到了中年上來,晚年成就比較多。
這成就并不一定是官做得大,财發得多,而是在曆史、在人生有所交代的成就。
曆史上的先生大人們都是如此,這就是與前期的困苦奮鬥有關。
年輕人容易有求急進的毛病,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年輕時都喜歡擠在老前輩前出頭。
而前輩說我們年輕人如何,就一肚子不高興。
到了中年以上,人家說我們是老先生,也很不高興,想退回年輕,做不到了。
所謂個人主義、自一由思想,到了最高度,就是絕對的個人自一由,這是必然的發展。
所以古舊的自一由思想,必須要法治,要人人能夠守法,才能談自一由。
可是現在到了中國來,年輕人搞不清楚東西文化這個思想潮流的精神所在,學西化,動辄講自一由,又不懂西方自一由主義的真精神,而完全變成個人的自私主義。
這一段表面上看,孔子反對隐士,實際上這一段包含着濃厚的隐士思想。
&ldquo賢者辟世&rdquo,時代不對了,覺得無能為力,挽回不了的時候,隻有避世。
那麼避世幹什麼呢?就是保持有用之身,等待機會,做更大的貢獻。
講不好聽一點,也就是消極的自全其身。
不但在這一段,《論語》裡有許多地方,孔子都提出這種主張:如&ldquo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rdquo乃至對南容的獎評:&ldquo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
&rdquo可見孔子的觀念中,何嘗完全抹煞隐士思想?所以嚴格的研究起來,我個人認為問題很大。
至少幾千年來,一直到近五六十年前,中國知識分子,書讀好了的人,就缺乏一股沖勁。
我們大家也是一樣,理論會講,沖勁不足。
有沖勁的時候,往往學識又太欠缺,不能成事。
所以我常和一些老朋友談起,以我們現有的這麼一點不太少的知識,而讓我們的體能年齡,退回到二十幾歲時一樣,大家就有可為。
一般人等到知識比較豐富,頭腦思想比較完備的時候,由于年齡的增進,勇氣就消退了。
曆史上無論中外的人物,往往是老年人的智慧比較成熟,如配合了年輕人榮譽感的沖勁勇氣,就會開創出新的曆史境界。
子曰:作者七人矣。
這句話是緊接上面而成一段。
總共有七個人已經避世了。
這七個人究竟是誰?沒有指名明說,我們也不必亂加牽強羅織。
講到這裡,我想起古人一首絕句很好:&ldquo十年橐筆走神京,一遇鐘離蓋便傾。
未必無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誤先生。
&rdquo這首詩是指呂純陽而作。
以詩論詩,其中&ldquo未必無心唐社谡&rdquo一句,正好借用來說明孔子所說&ldquo作者七人矣&rdquo的苦心。
其實,人未必真肯為金丹所誤,隻是&ldquo英雄退路做神仙&rdquo。
自求千秋事業,另玩一套花招而已。
你求上天堂,他求極樂國,無非所求另有不同,誰又真肯甘于寂寞,除非大聖。
上面孔子說到避世的賢人已經有七個了。
這七個人,可能就是《論語》中提到的一些人。
孔子經常被這班人罵得很難堪。
事實上,不是罵,是他們之間的互相幽默。
其中之一的楚狂,就是楚國的一個狂人。
所謂&ldquo狂&rdquo,并不是瘋子,而是滿不在乎,不受拘束。
這一類的隐士,孔子提到很多個,一般的注解,不敢确定是哪七個。
在《論語》中記載的有楚狂、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乃至荷蒉者、晨門都是。
晨門是一個人,就是守城門的,為古代的一個小官,相當于現在的公務人員,在此以他的職務代替他的名字。
現在就講到這位先生了。
大隐市朝 子路宿于石門。
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有一天,子路在石門這個地方過夜,早晨起來,有一個晨門問子路,從哪裡來的?子路說是從孔先生那兒來的。
這個晨門說,就是那個姓孔的孔丘?那個明知道做不到,硬要做的人嗎?這個晨門就是隐士,他學問很好,道德很好,可是隐居在一群下級幹部當中。
古代有所謂&ldquo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
&rdquo當隐士跑到山林中是小隐,消極的,是孔子所謂的辟世、辟地。
有些人一生作官,而在最後臨死時,才知他在當隐士。
此即&ldquo大隐于市朝&rdquo。
所以有些朋友想退下來,我常勸他們不必退下來,有一分力量貢獻完了算了。
有的人說退休下來做生意,但有一位做生意的朋友說,做了幾十年公務員,想退下來做生意發财,那我們一輩子幾十年都做生意的人,豈不白做了?所以我常勸朋友不要退,何不把自己這點力量貢獻出來,該有多好!這就是大隐法,如蘇東坡的詩所說&ldquo萬人如海一身藏&rdquo,非常妙。
現代是工業社會,當隐士與農業社會不同,隻要有一點生活費,租一個公寓式的房間,在裡面讀書也好,靜坐也好,不與人往來,死在裡面爛了,别人都不會知道,所以現在當隐士,更可以隐于市朝。
(一笑。
) 上面講隐士的路線。
但為什麼要當隐士?因為對時代沒有辦法。
晨門這位隐士,就說孔子并不是不知道做不了,他明知道做不到卻硬要做。
這位晨門老兄,批評得很恰當,沒有罵孔子不對,也沒有說孔子對,隻對子路說,就是那個&ldquo知其不可而為之&rdquo的姓孔的嗎?在《論語》中,這裡又出現了一個隐士了。
孔子為聖人,重心就在這個地方。
而孔子的難學之處也在這裡。
另如老子、莊子等很多學問高超、修養深邃的人,知道面前這個時代無可挽回,他們就退隐了。
後來唐代有位知名的文中子,(本名王通,寫《滕王閣序》的王勃,就是他的孫子。
)儒、釋、道三家的學問都通。
在隋炀帝的時候還年輕,有志于天下,但到處碰壁行不通,看到當前的時代不宜施展才學,于是退下來講學,培養下一代,教化年輕的學生,傳播種籽。
後來唐太宗的開國名臣,如房玄齡、杜如晦這一班人,都是他的學生,他的目的達到了。
所以他死後,門人尊谥他為&ldquo文中子&rdquo。
收場不易 子擊磬于衛。
有荷蒉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ldquo深則厲,淺則揭。
&rdquo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這一段書,我個人與古人的意見稍有不同,對宋儒朱夫子的注解也不敢苟同,這一段又是講碰到一個隐士的事。
磬,是古代用玉石之類制成的敲擊樂器。
後世廟中敲的,銅制圓形的罄,下面不是石字而是缶字。
有一次孔子敲磬,正好一個挑草器的人,走過孔子門前。
一聽到孔子敲出的磬聲,他說這裡面敲磬的人,可不是一個泛泛之輩,是一個有心人。
我們後世朋友之間談話,對于一個憂世憂時的人,就每每說&ldquo老兄!你是個有心人。
&rdquo這句話就是從《論語》這裡來的,有心于天下國事,志在濟世救人,就是有心人。
這個人就說孔子,不是普通為音樂而音樂,而是把滿腹濟世救人的摯誠深心,寄托在音樂上發揮出來。
他講了這句話,又在那裡聽,然後說,這個人太固執了。
&ldquo鄙哉!&rdquo并不是罵人,而是上面&ldquo知其不可而為之&rdquo的意思。
這磬聲裡充滿了不肯放手的,那種硬骨頭的風格。
他自己太不自量,明知道做不到,卻硬要去做。
太肯定!太自信!&ldquo斯已而已矣&rdquo是說這個時代已經這個樣子了,你拉不回來的。
&ldquo深則厲,淺則揭&rdquo這兩句話,是出自《詩經·衛風篇·雄雉章》。
這個荷蒉者在這裡引用,意思是說,如果時代可以挽救,那你就應盡力去做;如果時代到了回天乏術的地步,那麼最好退隐去韬光養晦,省得惹人讨厭。
就好比涉水過河,在淺的地方,可以拉起衣服;水深的地方,再怎麼拉衣服也還是會弄濕,幹脆就這麼走過去。
這位荷蒉者在門口作這樣的批評,被孔子的學生們聽到了,告訴老師。
孔子說,真的嗎?&ldquo末之難矣&rdquo&mdash&mdash我與古人的解釋不同,就在這句話上。
古人對&ldquo末&rdquo解釋為&ldquo沒有&rdquo,就是沒什麼困難的意思。
我認為&ldquo末&rdquo是&ldquo最後&rdquo的意思。
孔子說人生最後的定論實在很難下,我們作一輩子人,尤其斷氣的時候,自己這篇文章的末章最難下筆。
無論大小事情,都是&ldquo末之難矣&rdquo。
同時孔子這裡也在講樂理,最後的餘音是很難處理。
演奏停止了以後,樂音仍繞梁三日,使人回味無窮,這是很難的。
如果認為孔子說,天下事沒有什麼困難的,那這個孔子就太粗率了。
我們再回頭讨論,為什麼我對這句話的解釋,和古人有所不同?我們看了朱熹等《論語》的注解,發現古人的解釋,有一個主觀,就是把孔子看成一個宗教教主式的偶像,那是後世儒家的一般偏見。
到了宋儒更是變本加厲。
我們知道孔子是聖人,非常偉大,但是一個真正的大聖人,絕不會自己當教主,絕不會把自己的言行、态度,做成教主一樣,那就不足以成為一個聖人。
不必說孔子,就像普通的人,所謂&ldquo學問深時意氣平&rdquo,自己真到了那一步學問修養的時候,就覺得自己非常平淡,沒有什麼了不起。
如果心中還有一個觀念,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比别人都高明,那就完了。
所以這種觀念要去掉,去掉了這種觀念以後,再看這位荷蒉者的隐士,引用&ldquo深則厲,淺則揭。
&rdquo這兩句《詩經》的話,真正的意思就是指人處世之難而言。
人處在社會裡,許多事情要随宜權變,不但是動亂的時代要如此,有時候對朋友,乃至在家裡對配偶、兒女也是一樣,深不得,淺不得。
能在深淺之間恰到好處,就是最大的本事。
不合時宜 我們就是不引用上古的《詩經》,引用唐代朱慶餘的名詩:&ldquo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rdquo也是這個意思。
唐一人的詩,很多喜歡用男女相悅,尤其以女孩子的感情作比喻,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慨。
諸如功名富貴的得意,坎坷落拓的失意,往往都用女孩子的情感來形容。
這首詩就是表示功名考取了,非常高興得意,馬上就要去見長官了,見長官之前,自己一精一心的&ldquo化妝&rdquo,希望自己能夠使長官在&ldquo第一印象&rdquo中,産生良好的觀感。
一切都準備好了以後,環境還摸不清楚,隻有在師友同事之間,悄悄地打聽,是不是合長官的意?我們一輩子做事,每到一個新的環境,究竟要濃妝或淡抹,可還真難恰到好處。
&ldquo畫眉深淺入時無?&rdquo能不能合于時代?若不合時宜,就沒有用。
古人還有兩句名詩說&ldquo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rdquo表面上看起來是題畫的,其實這是牢騷的詩,他說若早知人是勢利的,這樣喜歡攀着富貴,(中國牡丹花是代表富貴的花。
)對于清高的格調看不慣,那我就率性俗氣一點,多用一些胭脂畫富貴花好了。
我們不懂詩的,隻把它當文學作品看,所以有人說,寫詩的是無病呻吟。
實際上,許多是政治哲學、人生哲學,整個擺在詩裡,我們作一輩子人,就是不知道如何能&ldquo畫眉深淺入時無?&rdquo這就是人生哲學。
所以中國哲學難研究,因為必須同時通文學。
又知秦韬玉詠貧女詩:&ldquo蓬門未識绮羅香,拟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一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将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rdquo 為什麼今日談這些詩與哲學關系?我們中國從前一些讀書人,到了晚年退休在家,寫字、作詩、填詞,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好像時間不夠用。
而現在的人,退休下來,或者是老伴不在身邊了,兒女長大飛了,感到非常空虛落寞。
有一位某大學教授,在六十歲後,就有這樣的感覺,他又不信仰任何宗教,我勸他作詩。
他說不會,我說可以速成,保證一個星期以後就會作,不過是易學難一精一。
後來果然他對作詩有了興趣。
如今已七十多歲,居然出了一本詩集,現在可夠他打發餘年的了。
所以中國這個作詩的修養很有用。
而且不會見人就發牢騷,有牢騷也發在詩上面,在白紙上寫下了黑字,自己看看,就把牢騷發完了,心中還能有所得。
就像這首詠貧女的詩,表面上是描述窮人家的女兒,但實際是影射一個人學問很好,但不得志,所謂&ldquo懷才不遇&rdquo的人,就像有的公務員,學問很好,但是特考、高考都考不取,這裡碰壁,那裡行不通,就隻有做個小公務員。
而這首詩,描寫一個住茅屋的貧家女,對那些高貴華麗衣服的香味,聞都沒有聞過,本來想托媒人找個婆家,但自己很傷心,不願意這樣折節自薦。
比喻一個有學問才具的人,不願意托朋友為自己吹牛找工作。
而在這個時代中,一般人都很現實,很低俗,絕不欣賞青松明月一樣的格調。
雖然時代如此,可是覺得這些人太可憐了,自己還是保持固有的儉樸純真,并不跟着世俗走。
這也就代表了作者自己。
大家很現實,要人家介紹、吹噓,或者上電視,登登報出了名就有辦法,社會風氣不太對,何必那樣呢?這些路都不走,還是保持自己的樸素。
這就可見他的修養,他也很自負,如貧家女一樣,敢于誇稱自己的女工,比任何人都一精一巧,這豈不自負自己的學問本事,比任何人都要高?可是不合時宜,苦恨自己在這樣的時代裡,永遠不能得志,沒有機會對國家社會有直接的貢獻。
這也是牢騷。
中國的詩文,微言大義,往往就在一個字,&ldquo不把雙眉鬥畫長&rdquo的一個&ldquo鬥&rdquo字,就是點睛的。
所謂鬥就是和人家競争,你打扮得這樣漂亮,我就打扮得比你更漂亮,就這樣出鋒頭,找機會。
說到畫眉,古人描寫這一類事的詩很多,也是一些文人吃飽了飯,真的看了女人化妝等等而作的,但那些是所謂&ldquo香豔體&rdquo。
像貧女這一類的詩,則不屬于香豔體,而有寄托的涵意。
回過來說,這個荷蒉者引用詩經&ldquo深則厲,淺則揭&rdquo這兩句話來說孔子,和&ldquo畫眉深淺入時無?&rdquo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孔子所奏的音樂當中,他聽出了孔子濟世救人的心太切了,一般人不能接受,時代是挽回不了的。
雖說袖手旁觀的話,就辜負了人生的責任,但是做起來深不得淺不得,何苦做這種徒勞無功的事?這是我和古人稍有不同的解釋。
其次對于&ldquo果哉!末之難矣!&rdquo我同古人的解釋也有不同。
也就是孔子說,結論難,人生的最後一章很難下筆。
不過,對不對,我也不知道,隻有各說各的吧! 子張曰:書雲:&ldquo高宗諒陰,三年不言。
&rdquo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這是一個疑案,高宗是殷商時代非常賢明的皇帝,名武丁。
&ldquo諒陰&rdquo,幾千年來的解釋,皇帝的父母死了,守制居喪,稱作&ldquo諒陰&rdquo。
不過這一點頗有懷疑,諒陰到底是不是守制中,無法徹底考證。
我們現在就沿用以前的解釋,認為高宗在守制中,三年當中沒有說話。
這是什麼意思?實在有點過分得不近人情。
比起宋孝宗的愚情,尤其過分。
孔子說,你何必問高宗,實際上中國古代文化,以孝道立國,大家都是一樣。
如果皇帝死了,每個人都各守崗位。
&ldquo百官總己&rdquo就是百官各守崗位,每個問題,自己都知道負責處理。
有的解釋,認為這句書是說把事情都一交一給首相處理。
事實上,&ldquo總己&rdquo是每個人自己負起責任來。
以現在的體制講,就是希望每個公務員都負起責任來。
很多小問題,不需要開會就可以解決,倘使怕負本分的責任,就是沒有總己。
&ldquo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rdquo是大家負起責任,處理事情,解決了問題,報告給首相知道,不必報告新皇,因為他這時很悲痛,沒有心情問事。
&ldquo不言&rdquo也很可能是三年當中,不敢講到先王的喪事;或是指對某些事不忍再說,這種沉重的心情,大約要持續三年。
這一段隻好作這樣的解釋。
老實講,這段書我還是有點懷疑,可是資料無法查考,我隻知道&ldquo諒陰&rdquo是與喪事有關,這一段現在隻好照古人的意思,暫時保留,将來再看。
因為我讀的書,到底有限,也許将來别的地方會發現新資料。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另一段這裡的重點,我們要把握住。
《春秋》責備賢者,就是要求領導的人,主管的人,以仁愛待人,能夠好禮,下面容易受感化,慢慢被主管教育過來了,就容易領導。
孔子這句話的精神,還是專責在上位的人,所以對于社會上有聲望、政治上有地位的人,孔子要求特别嚴格。
普通人還可以馬虎,因為他是普通人,沒有責任,就不必苛求了。
聖人頭痛的事 下面子路問君子了。
子路問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子路問,人究竟做到怎樣,才合乎一個君子的标準?儒家對學問道德到了相當标準的人,有一個名稱叫&ldquo君子&rdquo。
你能以非常嚴肅、莊重、恭敬的态度,修正自己心裡的思想,和外表的行為,這就是君子。
子路說,隻是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說還有,你自己的修養做好了,随時能夠莊嚴、恭敬以後,進一步要利人、利社會。
子路又說,這樣就對了吧?孔子說,這不過是第二步,還要利天下、利百姓;(以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人民,再擴大就是人類。
)利益所有的人,這才是君子。
不過孔子又補充了一句說,如果自己的修養做到了,能再把這種修養,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可以利社會、利國家、利世界、利天下,以安百姓。
就在堯舜做起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缺憾,還是可以挑毛病,總難做到十全十美的,何況我們?! 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以杖叩其胫。
這是孔子有名的故事。
原壤是一個人名,根據《
講起老朋友來,常聽到一些人說,張三當官了,架子也大了。
我聽見這話就說,不是張三架子大,是你李四不懂事、糊塗。
因為張三、李四都是我的朋友,所以我可以這樣講他們,我說我過去的觀念也是一樣,現在讀了很多曆史才懂,一般人都罵朱元璋不夠朋友,當了皇帝以後,把過去貧賤時的一些老朋友,都一個個殺掉。
試翻開曆史看看,是怎麼回事?朱元璋當了皇帝,實際上很想念那些當年光着腳闆種田,臉上塗了泥巴打架的朋友。
他下個命令把這些朋友找來,還給他們官做。
這些鄉巴佬,到了朝廷,開了會(上朝)下來,和一些大官們擺龍門陣:&ldquo這個皇帝算什麼?想當年我還打他屁一股哩!&rdquo專門瞎扯這些事。
朱元璋聽了,自然受不了。
從這裡可知朱元璋對他們好,可是這些鄉巴佬自己不知道所處的是什麼位置。
老實說,他們這些人關起來和朱元璋再打一架玩兒,不給别的人看見,也可以啊!但當着許多大臣面前,擺這些龍門陣,朱元璋怎麼受得了!不得已隻有殺了他們。
人生本來就是唱戲,他上了台扮皇帝,你在他後面做鬼臉,他的戲還能演?你扮臣子,你隻好跪下來&ldquo吾皇萬歲!萬萬歲!&rdquo還要叫得好!下面還有很多觀衆在看這台戲,也要為觀衆着想。
這也就是朋友之道。
同事也好,同學也好,同鄉也好,位置不同,做法就兩樣。
尤其要公私分明,談公事,階級分明,科長就是科長,科員就是科員,該行禮的就行禮,盡管一肚子牢騷、委屈,下了班找一個地方單獨談,沒别人在,這時候恢複老朋友立場,打一架都可以。
這裡就是說原壤在孔子的旁邊,不知道有一個什麼動作,總之是不大像樣的。
孔子就罵他說,你這個家夥,年輕時對兄弟姐妹不好,沒有友愛,一生之中,又沒有值得稱道的事,人生的成果何在?對人生含糊一世,對自己沒有交代,年紀活得這麼大了毫無作為。
說到這裡,孔子就用手杖輕輕敲他的後腿,當然不是狠狠的打,妙就妙在敲他的後腿。
是老朋友,沒有打他的必要,隻是打他人生不踏實,腿跟沒有落地,作了一輩子人,隻是好比無根的草,與土壤同腐而已。
這一段是很有名的,後來常被人們所引用。
可是有些年輕人不明道理,就抓住中間&ldquo老而不死,是為賊&rdquo這句話罵起老年人來了。
急功近利之徒 下面是結論了。
阙一黨一童子将命。
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阙一黨一是一個地方一團一體的名稱,童子是一個年輕人,并不一定是小孩子,将命的&ldquo将&rdquo是帶來,&ldquo命&rdquo是命令,就是銜命而來。
古人的注解是說孔子叫年輕人去傳達命令。
我現在的意思和古人不同,認為應該他來傳命令。
(後面也還有這兩個字,可對照。
)無論是銜命而來,或是傳令而去,不是這段主題所在,沒有多大關系,不必多去談它。
主題在有人問孔子,這個年輕人很不錯的吧?小小年紀就負了那麼大的任務,來傳達命令,一定是個能求上進的人吧!孔子答得很妙,他沒有說這個意見不對,而隻是說,我隻看到他在這個位置上,擔任這個職務;同時我也隻看到他在那位老前輩的旁邊走來走去,是個侍從或助手。
我隻看到這兩點,他有沒有學問,是不是人才,我不知道。
如果認真講,他并不是求上進的,而是想盡辦法,找一個出頭的機會,并不是想在人生中求學問,職務上求經驗的人。
孔子這一番話,和這篇一開始的&ldquo邦有道,谷。
邦無道,谷,恥也。
&rdquo的話相呼應。
這其中許多觀念連起來,就是任何時代中,求急進的很多。
急進成功了,居于位也,就得到這個位置。
不過從曆史上研究,全部二十五史,其中凡是少年得志的人,到了中年或晚年,都&ldquo其末之難矣&rdquo。
最後結論是好的很少。
所以年輕人,多經過一番挫折、一番磨煉、一番努力,到了中年上來,晚年成就比較多。
這成就并不一定是官做得大,财發得多,而是在曆史、在人生有所交代的成就。
曆史上的先生大人們都是如此,這就是與前期的困苦奮鬥有關。
年輕人容易有求急進的毛病,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年輕時都喜歡擠在老前輩前出頭。
而前輩說我們年輕人如何,就一肚子不高興。
到了中年以上,人家說我們是老先生,也很不高興,想退回年輕,做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