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到這六十年來,都是知識分子先在這一方面鬧開了動亂的先聲,很嚴重。
尤其人老了,接觸方面多了,發現學科學的更喜歡談政治,如果将來由科學家專一政,人類可能更要糟糕。
因為政治要通才,而科學家的頭腦是&ldquo專&rdquo的,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所以孔子這兩句話,是為政的基本修養,表面上看來,好像帝王可以利用這兩句話實行專制,要人少管閑事。
事實上有道理在其中,因為自己不處在那個位置上,對那個位置上的事情,就沒有體驗,而且所知的資料也不夠,不可能洞悉内情。
因此,我們發現曆史上許多大臣下來以後,不問政治。
像南宋有名的大将韓世忠,因秦桧當權,把他的兵權取消以後,每天騎一匹驢子,在西湖喝酒遊賞風景,絕口不談國家大事,真如後人有兩句名詩說:&ldquo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還山不論兵。
&rdquo這也就是&ldquo不在其位,不謀其政&rdquo道理的寫照,孔子并不是說把政治一交一給當權者去做,我們大家根本不要管。
另外還有一層意思,孔子和蘧伯玉曾經分别在魯、衛兩國當過政的,現在都退休了,雖然還住在自己的國家裡,但已退休,就不必再問到國家大事了,所以從這一段話裡,輕描淡寫地襯托出魯、衛兩國當時的政治,的确是不大高明。
因此孔子在無可奈何之中,隻好說&ldquo不在其位,不謀其政&rdquo了。
思無邪 接下來是以曾子的話作補充。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這句話也可以作為解釋上論第二篇《為政》中&ldquo《詩》三百,一以言蔽之,曰:思無邪&rdquo那句話。
同時也是上面&ldquo不在其位,不謀其政&rdquo的注解。
一個人,尤其關于現實的思想,不要太不守本分。
不守本分就是幻想、妄想,徒勞而無益的。
當然,這個話我們可以站在社會文化的立場反對。
研究科學,不怕人有幻想。
強調一點來說,曆史也是幻想創造出來的,科學的發明,開始也由幻想而創造出來的。
真正的科學家,很少有個性不古怪的,他的環境影響了他。
每天在實驗室裡,生活沒有情調,如果研究到深入的時候,他手上拿着正在吃的面包,換上塊腐肉給他,他都不知道,照拿照吃。
但是他如不這樣研究得發瘋,就絕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
做學問也是這樣,要想學問有成就,一定要鑽進去,像發了瘋一樣,然後跳出來,這就成功了。
不到發瘋的程度,就沒有成功的希望。
搞通才的,樣樣搞又樣樣搞不好,就犯了太聰明的毛病。
科學有成就的人,可以說是笨的人,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這就不能說&ldquo思不出其位&rdquo了。
所以現在年輕人來讀這些書,都是反感的,往往加上&ldquo統制思想&rdquo、&ldquo控制思想&rdquo等等許多罪名。
事實上,話并不是這麼說,曾子并沒有談到這些問題,他隻是說人的基本修養。
這句話編在這裡,等于說是從政者本身人格的基本修養,不是自己的職掌範圍,不必過分去幹預職權。
以現在的政治思想來解釋這句話的意義,就是&ldquo不要違反思想的法則&rdquo。
如果用在做事方面,也可以說,不要亂替别人出主意。
由這樣去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通了。
智、仁、勇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很多話都是意義相同的。
不過這個地方,孔子以不同的語句講出來。
就是說要言而有信,講話要兌現;牛吹大了,事實上做不到,這是君子引為可恥的。
不要把話講得超過了自己的表現,做不到的,絕不吹牛。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這等于一個小結論。
有一天孔子感歎說,學問修養合于君子的标準,有三個必要條件。
孔子很謙虛的說,這三件我一件都沒有做到。
第一是&ldquo仁者不憂&rdquo。
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隻有快樂。
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
個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憂患中,人每天都在憂愁當中。
而仁者的修養可以超越物質環境的拘絆,而達于&ldquo樂天知命&rdquo的不憂境界。
第二是&ldquo智者不惑&rdquo。
真正有高度智慧,沒有什麼難題不得開解,沒有迷惑懷疑之處,上自宇宙問題,下至個人問題,都了然于心。
像我們沒有真的智慧,明天的事,今天絕不知道。
乃至此刻的事,也常自作聰明,自以為是。
最後是&ldquo勇者不懼&rdquo。
隻要公義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蕩,人生沒有什麼恐懼。
孔子在這裡說的詞句,字裡行間,寫出他的謙虛,表示自己的學問修養,沒有做到君子的境界。
可是子貢對同學們說,不要弄錯了,這三點老師都做到了,我們要這樣學習才對,他隻是自我謙虛,不肯自我标榜而已。
子貢方人。
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貢有時比較直爽,看見不順眼的人,當面就說人家,得罪人,當面就方你。
這個&ldquo方&rdquo字在四川、鄂西一帶的方言中,常常聽到人說。
如說對某人&ldquo方一方他&rdquo,就是不妨得罪他一下。
有時候說某人個性太直,也說某人是方人,這種人很直爽,常常容易得罪人,子貢就是這樣。
所以孔子說,子貢啊!&ldquo賢乎哉?&rdquo你要求别人,不要過于高了,不要希望别人都是賢人啊!有時候要馬虎一點,(這與古人對&ldquo賢乎哉&rdquo的解釋,稍稍有點出入。
)而且老是得罪人,也不太好。
假如是我,就沒這個工夫去批評别人。
下面再引用孔子的兩句話。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這兩句話,在上論第一篇的最後結論已說過。
雖然最後一句文字不同,但是同樣的意思。
這裡是說,一個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真本事,沒有真學問,沒有真才能,否則終有所成。
這句話安置在子貢方人一節下,也是非常有味。
待人接物 這裡是孔子所說,為人處世,一交一友之間的一個信條: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明明别人來騙自己,可是不給人當面難堪,這是&ldquo不逆詐&rdquo。
平生經驗,的确碰到過許多這樣的事,明知道對方滿口都是謊言,但是姑且就讓他騙。
他講完了以後,他所期望的、所要求的目的,也讓他達到。
但是我們自己心裡有數,知道他在騙。
同時還發現有些人,他完全在騙人,但是他自己已經不覺得在騙人,他騙成了習慣以後,連自己都不覺得在說假話騙人,而變成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甚至對他自己說的假話,也覺得是真的。
&ldquo不逆詐&rdquo就是不揭穿有些人的欺詐。
當然,這也要用得好,如果用得不好,我們就犯了很大的罪過,很容易成為&ldquo姑息養奸&rdquo了,這也不可以的。
有的人是真的有困難,不得不騙一點錢,不搶不偷,已經算是好的,明知道騙,不妨給他騙一次,不過要設法感化他,這是&ldquo不逆詐&rdquo。
也可以把這個道理擴充到大的方面,但要恰到好處,該揭穿的時候,就要加以教育了。
&ldquo不億&rdquo就是不随便估計、推測。
憑了想象,随便估計推測,認為大概是這樣,就犯了主觀的毛病,不大好。
&ldquo不信&rdquo就是懷疑。
&ldquo不億&rdquo、&ldquo不信&rdquo,等于說不要主觀的相信,也不要太客觀的不相信。
人如果有這樣的胸襟、修養,就夠得上是有智慧的先覺者,也可以說是一個賢達的人了。
夫子何為者 現在開始,是另一個高一潮。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栖栖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微生畝是道家人物的隐士。
講到這裡我們先要搞清楚一點,就是道家與儒家的思想,有兩種不同的基本态度。
儒家的基本思想是要中流砥柱。
而在道家看來,中流砥柱抵得了什麼?譬如今天石門水庫放水,在中間放塊石頭,能擋得住流水嗎?不過石頭自己站住了,沒被水沖走,可是水流照樣往下沖,擋不住。
道家絕不走這個路子。
道家思想的基本态度,始終是走&ldquo因應&rdquo的路子&mdash&mdash順應自然。
一個時代形成了一個趨勢,挽不回來,所謂&ldquo一江一水東流去不回&rdquo,不可能把曆史拉回來。
道家思想是講先知,一件事從它的前因,知道它一定的後果。
如石門水庫放水時,沒有辦法把水勢挽回,但計算水流到某一地段時,輕輕開好一條水溝,就可以把水流疏散了。
這就是現在流行道家的太極拳原理,四兩撥千斤的道理;也就是軍事謀略,以寡擊衆的要點。
所以中國曆史上,出來因應時勢,撥亂反正,都是道家的人物。
這裡我們講一個思想問題:我們中國幾個&ldquo子&rdquo,實在了不起。
除了現在講的孔子,《老子》這本書,到現在為止,在國外已有好幾十種譯本。
遠在三十多年前,在成都有一位女醫生告訴我,她在德國留學時去跳舞,召來一名舞男,居然知道中國的《老子》,而且可以用我們的國語背誦,她說好在自己在國内是讀這些舊書出身,否則還在外國人面前丢臉了。
《孫子兵法》這部書,許多國家,包括蘇聯的陸軍大學在内,列為必修課。
現在孔子也出國去了,未來世界的文化趨勢如何,可想而知。
說到《孫子兵法》,想到《孫子》有名的《勢篇》,講形勢。
這個名詞很難解釋,現在世界的軍事思想不講勢,而講力的對比。
每個國家都注意有多少兵源、多少物質、多少武器、力的統計。
如果隻講這些,隻是力的對比,不稀奇。
中國的拳術,也反映出中國的軍事思想,不講力,講勁道。
一拳一個勁道,就把對方打倒了。
勁不是力。
中國人主要講勢,道家說&ldquo知其力,用其勢&rdquo,所以能四兩撥千斤,以弱敵強,以寡擊衆。
一個三期肺病的人,能把世界的大力士打倒,那才是本事。
十個人可以消滅上千上萬敵人,就是運用勢。
什麼是&ldquo勢&rdquo?《孫子兵法·勢篇》最後一句話的結論說:&ldquo轉圜石于千仞之山。
&rdquo這就是&ldquo勢&rdquo。
一塊圓的石頭,在一兩萬尺的高空上轉,就是&ldquo勢&rdquo。
假使一個四斤重的石頭,在我們台北市上空,就僅五千尺的高空轉,全台北市的人都要躲起來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被擊中打死的可能,這一情形就是勢。
等到這塊石頭落下地以後,不但是我們,小孩子都可以欺負它,上去小便,它也毫無辦法,不過四斤重的石頭,誰都搬得動,丢了也就丢了。
懂了這個道理,在處世上就可以運用,尤其戰略、戰術思想,都是根據這個道理來的。
在勢沒有形成的時候,對敵人政治的、軍事的戰鬥,就無法穩操勝算。
孫子也很巧妙,寫到這裡,再沒有繼續寫下去了。
就是要讀他書的人,自己去體會、運用。
透過一個故事可以了解&ldquo勢&rdquo的道理。
據說大蟒要吃東西的時候,不像其它的蛇要咬住東西,它隻要将口張開,可以把一定距離以内的東西,吸到它的口中,吞入腹内。
它的攻勢一出,尾巴一擺,可以把直徑尺把粗的大樹掃斷,厲害得不得了。
可是有一隻小蜘蛛和一條這樣大的蟒是世仇,要對大蟒報複。
就在蛇洞口的樹上懸了一根絲下來,等待大蟒出洞覓食的時候,急落下來,打在大蟒緻命的頭部七寸部位。
每當大蟒剛把頭伸出來,蜘蛛就急速下降,大蟒就立即縮回洞裡,不敢出來。
這麼厲害的一條大蟒,就這樣被一隻脆弱的小蜘蛛制住了。
反過來,如果這條大蟒能夠沖出了洞,躲過頭部七寸上的一擊,隻要一張口,也就可以輕易地把這隻小蜘蛛吸進腹中消化掉了。
可是當大蟒沒辦法施展它吸物的毒氣時,這樣一個脆弱的小蜘蛛,就可要大蟒的命,也就是兵法的原則,戰略的道理。
曆史上,子書上,很多這類故事,在政略上都可供我們活用。
因為這裡與孔子讨論問題的微生畝,是一位隐士,屬于道家人物,所以在了解這一段書之前,我們先概略的介紹一下兩家思想上的差别處。
孔子當時碰到幾位隐士都吃癟了。
在中國古代文化曆史上,隐士們的影響力很大。
尤其以經濟觀點看,春秋戰國以後,一般人都趨于現實,每逢亂世,經濟的現實性一定變成很重要;物質的崇拜,越來越高,這也是政治哲學、曆史哲學的大問題。
可是有少部分人,如道家的隐士,現實的欲一望、富貴功名,對他都毫無誘一惑的作用;他能夠吃蔬菜、喝稀飯,硬是&ldquo不同流&rdquo,屹然而獨立。
而他們本身是人格高尚、學問淵博、才具高超。
如我們提到過漢高祖敬畏商山四皓的故事,可見中國隐士思想影響力之大。
過去幾千年來的政治,受這個思想的影響一直很大。
再從另一角度看,這一派人好像對現實不熱心,其實也很熱心。
因為他們站在旁邊,使當道者非常注意。
他們似乎袖手旁觀,又似乎在護航。
微生畝就是這樣一位隐士,有一天他對孔子說,你一天到晚悽悽惶惶,(唐玄宗詠孔子的名詩,開頭兩句&ldquo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
&rdquo就是從《論語》這一節脫換而來的。
)忙忙碌碌,周遊列國,到處宣傳講學,究竟是為了什麼?到處去講學、宣傳,又有什麼用?你不覺得太過分嗎?孔子答複他說,我并不是好說讨人喜歡的話,實在是自己的毛病太深了,用現代話說就是毛病大。
這樣的解釋,和古人的解釋不一樣。
古人對&ldquo疾固&rdquo兩字解釋為&ldquo讨厭這種固執己見,不肯出來用世的病态。
&rdquo我覺得這樣的解釋太牽強。
這是因為後代的儒家思想,反對道家,反對隐士,就借用孔子這句話罵人,責備這些人不肯出來為國家社會盡力。
其實,隻是他們想作官的門面話。
可是孔子絕不是這種态度,他對隐士很尊重。
在此,他隻是一番自我表白,這句話翻成白話等于說,你老兄勸我不要為時代擔憂,是很對的。
我之所以一天到晚奔走呼号,那是我的毛病。
這是他對隐士們一種謙虛、幽默的态度。
真正的心意是,反正你們不出來做事,我出來做事,各走各的路,我為社會國家盡心而已,就算是我的毛病吧! 子曰: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骥是古代的名馬、良馬、千裡馬的名稱。
他說真正的千裡馬,并不是說它的力量有多大,而是說它的德性好。
中國古代的千裡馬是了不起的。
我們看西方賽一馬,馬跑的時候,一跳一蹦的,騎在上面實在不好受。
中國的良馬,跑的時候,左右腿一交一替奔馳,快得像風一樣,騎在上面,有如在平穩的水面上行船,一點都沒有颠簸的感覺。
良馬如遇主人墜鞍,它立刻站住,等主人起來,絕不會踐踏到主人或拖着主人跑。
如果肚帶沒有系緊,馬鞍不完全,就是騎上去了,它也不走,用鞭子打它也不走。
又如老馬識途等等,都是良馬的德性。
這種良馬,要有天才,才能訓練得出來。
劣馬則會打滾,會擦牆,使騎它的人受傷,甚至送命。
這兩句話編在這裡,等于是答複了微生畝問孔子的問題。
意思是說,一個為人類國家社會的人,不問眼前的效果,隻問自己應該做不應該做。
甚至今天下的種籽,哪一天發芽?哪一天結果?都不知道。
下了種籽,終有一天會有成果的。
從這裡我們想到,孔子的思想,幾千年以來,始終成為國家民族文化的中心,的确是有它千古不滅的價值的。
報怨與報德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最近日本《産經新聞》發表的《蔣總統秘錄》一書,這位日本記者引用了&ldquo以德報怨&rdquo這句話,說是孔子思想,這是一個錯誤。
&ldquo以德報怨&rdquo是道家思想,這句話出在《老子》。
孔子思想是&ldquo以直報怨&rdquo。
儒家思想有一點俠義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腳;你對我不好,我不理你,這很直嘛!你對我不好,我還要對你好,要如基督教聖經上說,你在我左臉打了一個耳光,我再送上右臉讓你打一個耳光。
就像唐朝的婁師德,告訴他弟弟,要唾面自幹一樣。
但對于婁師德這句話,我們要了解,這是中唐以後的修養。
當時天下太平、社會安定,而婁師德是世家公子,曆代都作大官,聲望很高,他自己在京裡做大官。
他的弟弟到代州去當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辭行。
婁師德說,我們婁家受國家、朝廷的恩惠太大,我兩兄弟現在都在作官,一般人會批評我們世家公子比較驕傲,你出去作官,千萬要認清這一點,多多忍耐,不要為我們婁家丢人。
他弟弟說,這點我知道,就是有人向我臉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
婁師德說這樣做并不好啊!你把它擦掉,還是違其怨,給人家難堪哪!弟弟說,我懂了,就讓它在臉上自己幹了。
婁師德才說,這就對了。
假使所有中國人都是這種修養,那還得了!所以話說回來,作學問不要斷章取義,不管上下文,隻抓中間一句兩句去做,那就要出問題。
每個思想,要作整體的研究才行。
剛才已經聲明了,婁師德出身在中唐以後,國家社會,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安定,而他家裡又曆代作官,他本身又在中央政府當相職。
這樣的時代背景,這樣的家庭背景,他弟弟在這樣環境中所處的立場、位置,就與一般人不同。
由窮小子經過考試出來作官,就可以傲慢一點。
如果婁師德的弟弟有一絲傲慢,人家就會批評,說靠世家的勢力欺負人,所以婁師德對他弟弟的這個教訓才沒有錯,并不是說在亂世之中,拔刀而起的時候也要如此。
在這樣的時代,不要說口水吐到我們臉上,如有外國人不禮貌地瞪我們兩眼,我也要打他兩拳。
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對事情的處理态度就有所不同。
所以作學問不能斷章取義。
這裡有人問孔子&ldquo以德報怨,何如?&rdquo等于提到道家的思想。
孔子的答複,也沒有直接反對,隻是在邏輯上作一個論辯。
他說,别人對我不起,我對他好;那麼人家對我好,我又該怎樣報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張&ldquo以直報怨&rdquo,以直道而行。
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
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
存心自有天知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有一天感歎沒有人了解他。
子貢聽見就說:老師何必這樣悲觀!怎會沒人了解你?孔子說,我這一生,&ldquo不怨天、不尤人”從基層的學識,艱苦的人生經驗起步,但不為現實所困,能夠升華,走入形而上的境界,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
因為孔子出身窮苦,在艱難困苦環境下,體會到人生哲理,成就智慧的德業,升華上達,超越世俗,因此對人世間也不要求别人的了解,存心自有天知。
上面等于結束了自微生畝以後的一段話,下面又轉入另一波瀾。
公伯寮訴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與,命也。
道之将廢也與,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是魯國政治上、社會上有地位的人,當時魯國政權在季家三兄弟手中,公伯寮就暗地挑撥是非,在季孫面前,講孔子學生子路的壞話,這也是間接的攻讦了孔子。
當時有一個孔子的學生姓子服,名何,字伯,後來谥号景,當時是魯國大夫。
有一天來告訴孔子,公伯寮在搗亂,到處造謠和老師作對,并且在季孫家說子路的壞話,增加老師的麻煩,今天我在政府中的權力可以左右一切,可以放手去做,這種害群之馬,我有力量除掉他。
意思是向老師請示,要怎樣處置這樣一個壞人。
孔子說,不要那樣沖動,不可以這樣,我走的是為國家民族、為人類、為天地行正道,能夠走得通,是命。
倘使這個文化命脈真的要中斷了,也是民族、國家、時代的命運。
公伯寮這樣搗亂,影響不了什麼,又有什麼關系?這一段書,第一點是看出孔子思想、意志的堅定;第二點說明了孔子的人品道德。
在他學生裡有這樣有權力的人,而且不止一個,但是他始終不運用。
他認為這種現實力量,對于文運世風的興衰,沒有什麼影響,所以他否決了子服景伯用權力對付公伯寮的建議。
由此再引出下文的另一章。
入山未必心安 一些人說孔子思想與隐士相對,其實一點都不相反,甚至孔子也有避世隐遁的觀念。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這好像是孔子告訴了我們很多做事的權謀。
我們知道&ldquo不學無術&rdquo這句成語,反過來說,就是除了學問要好,把握住原則以外,還要懂得處世之方。
孔子所講的這些話都是術,也就是方法。
這裡的&ldquo辟&rdquo就是&ldquo避&rdquo的古寫。
&ldquo賢者辟世&rdquo,時代混亂的時候,不與現實發生關系,脫離這現實社會,和隐士一樣修道去。
再其次是&ldquo辟地&rdquo,一個地方太混濁,不同意這環境,就離開這個地方。
再其次&ldquo辟色&rdquo,處世的态度上要注意,在亂世動蕩的社會中,對人對事,言論思想要端正謹嚴,對任何人的态度都要和善,能夠包容别人,不要有傲慢、鄙薄的态度。
相對的說,看着風頭不對,他大概與我合不來了,那自己就早一點離開吧!再其次&ldquo辟言&rdquo,不發牢騷。
這是孔子告訴我們的四辟。
由此看來,孔子對于隐士思想,何嘗不贊成!他教弟子們的四辟,已經走上隐士的路子了。
根據這四辟,可以看到從前知識分子的處世方針。
不過讨論起來,涉及到個人思想的問題,有點類似于西方講的個人自一由主義。
例如&ldquo辟世、辟地、辟色、辟言&rdquo,這是中國過去知識分子處亂世,在&ldquo邦無道&rdquo這情形下,所采用的個人自一由主義,甯可退守自清,不願同流合污,隐士路線就是如此。
但是在撥亂反正,能夠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的時候,他所采用的原則是&ldquo成仁取義&rdquo的路線。
這兩個路線,不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問題,全世界的人都是這樣。
研究西方的政治思想、西方文化,包括了歐洲各國,一
尤其人老了,接觸方面多了,發現學科學的更喜歡談政治,如果将來由科學家專一政,人類可能更要糟糕。
因為政治要通才,而科學家的頭腦是&ldquo專&rdquo的,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所以孔子這兩句話,是為政的基本修養,表面上看來,好像帝王可以利用這兩句話實行專制,要人少管閑事。
事實上有道理在其中,因為自己不處在那個位置上,對那個位置上的事情,就沒有體驗,而且所知的資料也不夠,不可能洞悉内情。
因此,我們發現曆史上許多大臣下來以後,不問政治。
像南宋有名的大将韓世忠,因秦桧當權,把他的兵權取消以後,每天騎一匹驢子,在西湖喝酒遊賞風景,絕口不談國家大事,真如後人有兩句名詩說:&ldquo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還山不論兵。
&rdquo這也就是&ldquo不在其位,不謀其政&rdquo道理的寫照,孔子并不是說把政治一交一給當權者去做,我們大家根本不要管。
另外還有一層意思,孔子和蘧伯玉曾經分别在魯、衛兩國當過政的,現在都退休了,雖然還住在自己的國家裡,但已退休,就不必再問到國家大事了,所以從這一段話裡,輕描淡寫地襯托出魯、衛兩國當時的政治,的确是不大高明。
因此孔子在無可奈何之中,隻好說&ldquo不在其位,不謀其政&rdquo了。
思無邪 接下來是以曾子的話作補充。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這句話也可以作為解釋上論第二篇《為政》中&ldquo《詩》三百,一以言蔽之,曰:思無邪&rdquo那句話。
同時也是上面&ldquo不在其位,不謀其政&rdquo的注解。
一個人,尤其關于現實的思想,不要太不守本分。
不守本分就是幻想、妄想,徒勞而無益的。
當然,這個話我們可以站在社會文化的立場反對。
研究科學,不怕人有幻想。
強調一點來說,曆史也是幻想創造出來的,科學的發明,開始也由幻想而創造出來的。
真正的科學家,很少有個性不古怪的,他的環境影響了他。
每天在實驗室裡,生活沒有情調,如果研究到深入的時候,他手上拿着正在吃的面包,換上塊腐肉給他,他都不知道,照拿照吃。
但是他如不這樣研究得發瘋,就絕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
做學問也是這樣,要想學問有成就,一定要鑽進去,像發了瘋一樣,然後跳出來,這就成功了。
不到發瘋的程度,就沒有成功的希望。
搞通才的,樣樣搞又樣樣搞不好,就犯了太聰明的毛病。
科學有成就的人,可以說是笨的人,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這就不能說&ldquo思不出其位&rdquo了。
所以現在年輕人來讀這些書,都是反感的,往往加上&ldquo統制思想&rdquo、&ldquo控制思想&rdquo等等許多罪名。
事實上,話并不是這麼說,曾子并沒有談到這些問題,他隻是說人的基本修養。
這句話編在這裡,等于說是從政者本身人格的基本修養,不是自己的職掌範圍,不必過分去幹預職權。
以現在的政治思想來解釋這句話的意義,就是&ldquo不要違反思想的法則&rdquo。
如果用在做事方面,也可以說,不要亂替别人出主意。
由這樣去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通了。
智、仁、勇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很多話都是意義相同的。
不過這個地方,孔子以不同的語句講出來。
就是說要言而有信,講話要兌現;牛吹大了,事實上做不到,這是君子引為可恥的。
不要把話講得超過了自己的表現,做不到的,絕不吹牛。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這等于一個小結論。
有一天孔子感歎說,學問修養合于君子的标準,有三個必要條件。
孔子很謙虛的說,這三件我一件都沒有做到。
第一是&ldquo仁者不憂&rdquo。
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隻有快樂。
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
個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憂患中,人每天都在憂愁當中。
而仁者的修養可以超越物質環境的拘絆,而達于&ldquo樂天知命&rdquo的不憂境界。
第二是&ldquo智者不惑&rdquo。
真正有高度智慧,沒有什麼難題不得開解,沒有迷惑懷疑之處,上自宇宙問題,下至個人問題,都了然于心。
像我們沒有真的智慧,明天的事,今天絕不知道。
乃至此刻的事,也常自作聰明,自以為是。
最後是&ldquo勇者不懼&rdquo。
隻要公義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蕩,人生沒有什麼恐懼。
孔子在這裡說的詞句,字裡行間,寫出他的謙虛,表示自己的學問修養,沒有做到君子的境界。
可是子貢對同學們說,不要弄錯了,這三點老師都做到了,我們要這樣學習才對,他隻是自我謙虛,不肯自我标榜而已。
子貢方人。
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貢有時比較直爽,看見不順眼的人,當面就說人家,得罪人,當面就方你。
這個&ldquo方&rdquo字在四川、鄂西一帶的方言中,常常聽到人說。
如說對某人&ldquo方一方他&rdquo,就是不妨得罪他一下。
有時候說某人個性太直,也說某人是方人,這種人很直爽,常常容易得罪人,子貢就是這樣。
所以孔子說,子貢啊!&ldquo賢乎哉?&rdquo你要求别人,不要過于高了,不要希望别人都是賢人啊!有時候要馬虎一點,(這與古人對&ldquo賢乎哉&rdquo的解釋,稍稍有點出入。
)而且老是得罪人,也不太好。
假如是我,就沒這個工夫去批評别人。
下面再引用孔子的兩句話。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這兩句話,在上論第一篇的最後結論已說過。
雖然最後一句文字不同,但是同樣的意思。
這裡是說,一個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真本事,沒有真學問,沒有真才能,否則終有所成。
這句話安置在子貢方人一節下,也是非常有味。
待人接物 這裡是孔子所說,為人處世,一交一友之間的一個信條: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明明别人來騙自己,可是不給人當面難堪,這是&ldquo不逆詐&rdquo。
平生經驗,的确碰到過許多這樣的事,明知道對方滿口都是謊言,但是姑且就讓他騙。
他講完了以後,他所期望的、所要求的目的,也讓他達到。
但是我們自己心裡有數,知道他在騙。
同時還發現有些人,他完全在騙人,但是他自己已經不覺得在騙人,他騙成了習慣以後,連自己都不覺得在說假話騙人,而變成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甚至對他自己說的假話,也覺得是真的。
&ldquo不逆詐&rdquo就是不揭穿有些人的欺詐。
當然,這也要用得好,如果用得不好,我們就犯了很大的罪過,很容易成為&ldquo姑息養奸&rdquo了,這也不可以的。
有的人是真的有困難,不得不騙一點錢,不搶不偷,已經算是好的,明知道騙,不妨給他騙一次,不過要設法感化他,這是&ldquo不逆詐&rdquo。
也可以把這個道理擴充到大的方面,但要恰到好處,該揭穿的時候,就要加以教育了。
&ldquo不億&rdquo就是不随便估計、推測。
憑了想象,随便估計推測,認為大概是這樣,就犯了主觀的毛病,不大好。
&ldquo不信&rdquo就是懷疑。
&ldquo不億&rdquo、&ldquo不信&rdquo,等于說不要主觀的相信,也不要太客觀的不相信。
人如果有這樣的胸襟、修養,就夠得上是有智慧的先覺者,也可以說是一個賢達的人了。
夫子何為者 現在開始,是另一個高一潮。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栖栖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微生畝是道家人物的隐士。
講到這裡我們先要搞清楚一點,就是道家與儒家的思想,有兩種不同的基本态度。
儒家的基本思想是要中流砥柱。
而在道家看來,中流砥柱抵得了什麼?譬如今天石門水庫放水,在中間放塊石頭,能擋得住流水嗎?不過石頭自己站住了,沒被水沖走,可是水流照樣往下沖,擋不住。
道家絕不走這個路子。
道家思想的基本态度,始終是走&ldquo因應&rdquo的路子&mdash&mdash順應自然。
一個時代形成了一個趨勢,挽不回來,所謂&ldquo一江一水東流去不回&rdquo,不可能把曆史拉回來。
道家思想是講先知,一件事從它的前因,知道它一定的後果。
如石門水庫放水時,沒有辦法把水勢挽回,但計算水流到某一地段時,輕輕開好一條水溝,就可以把水流疏散了。
這就是現在流行道家的太極拳原理,四兩撥千斤的道理;也就是軍事謀略,以寡擊衆的要點。
所以中國曆史上,出來因應時勢,撥亂反正,都是道家的人物。
這裡我們講一個思想問題:我們中國幾個&ldquo子&rdquo,實在了不起。
除了現在講的孔子,《老子》這本書,到現在為止,在國外已有好幾十種譯本。
遠在三十多年前,在成都有一位女醫生告訴我,她在德國留學時去跳舞,召來一名舞男,居然知道中國的《老子》,而且可以用我們的國語背誦,她說好在自己在國内是讀這些舊書出身,否則還在外國人面前丢臉了。
《孫子兵法》這部書,許多國家,包括蘇聯的陸軍大學在内,列為必修課。
現在孔子也出國去了,未來世界的文化趨勢如何,可想而知。
說到《孫子兵法》,想到《孫子》有名的《勢篇》,講形勢。
這個名詞很難解釋,現在世界的軍事思想不講勢,而講力的對比。
每個國家都注意有多少兵源、多少物質、多少武器、力的統計。
如果隻講這些,隻是力的對比,不稀奇。
中國的拳術,也反映出中國的軍事思想,不講力,講勁道。
一拳一個勁道,就把對方打倒了。
勁不是力。
中國人主要講勢,道家說&ldquo知其力,用其勢&rdquo,所以能四兩撥千斤,以弱敵強,以寡擊衆。
一個三期肺病的人,能把世界的大力士打倒,那才是本事。
十個人可以消滅上千上萬敵人,就是運用勢。
什麼是&ldquo勢&rdquo?《孫子兵法·勢篇》最後一句話的結論說:&ldquo轉圜石于千仞之山。
&rdquo這就是&ldquo勢&rdquo。
一塊圓的石頭,在一兩萬尺的高空上轉,就是&ldquo勢&rdquo。
假使一個四斤重的石頭,在我們台北市上空,就僅五千尺的高空轉,全台北市的人都要躲起來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被擊中打死的可能,這一情形就是勢。
等到這塊石頭落下地以後,不但是我們,小孩子都可以欺負它,上去小便,它也毫無辦法,不過四斤重的石頭,誰都搬得動,丢了也就丢了。
懂了這個道理,在處世上就可以運用,尤其戰略、戰術思想,都是根據這個道理來的。
在勢沒有形成的時候,對敵人政治的、軍事的戰鬥,就無法穩操勝算。
孫子也很巧妙,寫到這裡,再沒有繼續寫下去了。
就是要讀他書的人,自己去體會、運用。
透過一個故事可以了解&ldquo勢&rdquo的道理。
據說大蟒要吃東西的時候,不像其它的蛇要咬住東西,它隻要将口張開,可以把一定距離以内的東西,吸到它的口中,吞入腹内。
它的攻勢一出,尾巴一擺,可以把直徑尺把粗的大樹掃斷,厲害得不得了。
可是有一隻小蜘蛛和一條這樣大的蟒是世仇,要對大蟒報複。
就在蛇洞口的樹上懸了一根絲下來,等待大蟒出洞覓食的時候,急落下來,打在大蟒緻命的頭部七寸部位。
每當大蟒剛把頭伸出來,蜘蛛就急速下降,大蟒就立即縮回洞裡,不敢出來。
這麼厲害的一條大蟒,就這樣被一隻脆弱的小蜘蛛制住了。
反過來,如果這條大蟒能夠沖出了洞,躲過頭部七寸上的一擊,隻要一張口,也就可以輕易地把這隻小蜘蛛吸進腹中消化掉了。
可是當大蟒沒辦法施展它吸物的毒氣時,這樣一個脆弱的小蜘蛛,就可要大蟒的命,也就是兵法的原則,戰略的道理。
曆史上,子書上,很多這類故事,在政略上都可供我們活用。
因為這裡與孔子讨論問題的微生畝,是一位隐士,屬于道家人物,所以在了解這一段書之前,我們先概略的介紹一下兩家思想上的差别處。
孔子當時碰到幾位隐士都吃癟了。
在中國古代文化曆史上,隐士們的影響力很大。
尤其以經濟觀點看,春秋戰國以後,一般人都趨于現實,每逢亂世,經濟的現實性一定變成很重要;物質的崇拜,越來越高,這也是政治哲學、曆史哲學的大問題。
可是有少部分人,如道家的隐士,現實的欲一望、富貴功名,對他都毫無誘一惑的作用;他能夠吃蔬菜、喝稀飯,硬是&ldquo不同流&rdquo,屹然而獨立。
而他們本身是人格高尚、學問淵博、才具高超。
如我們提到過漢高祖敬畏商山四皓的故事,可見中國隐士思想影響力之大。
過去幾千年來的政治,受這個思想的影響一直很大。
再從另一角度看,這一派人好像對現實不熱心,其實也很熱心。
因為他們站在旁邊,使當道者非常注意。
他們似乎袖手旁觀,又似乎在護航。
微生畝就是這樣一位隐士,有一天他對孔子說,你一天到晚悽悽惶惶,(唐玄宗詠孔子的名詩,開頭兩句&ldquo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
&rdquo就是從《論語》這一節脫換而來的。
)忙忙碌碌,周遊列國,到處宣傳講學,究竟是為了什麼?到處去講學、宣傳,又有什麼用?你不覺得太過分嗎?孔子答複他說,我并不是好說讨人喜歡的話,實在是自己的毛病太深了,用現代話說就是毛病大。
這樣的解釋,和古人的解釋不一樣。
古人對&ldquo疾固&rdquo兩字解釋為&ldquo讨厭這種固執己見,不肯出來用世的病态。
&rdquo我覺得這樣的解釋太牽強。
這是因為後代的儒家思想,反對道家,反對隐士,就借用孔子這句話罵人,責備這些人不肯出來為國家社會盡力。
其實,隻是他們想作官的門面話。
可是孔子絕不是這種态度,他對隐士很尊重。
在此,他隻是一番自我表白,這句話翻成白話等于說,你老兄勸我不要為時代擔憂,是很對的。
我之所以一天到晚奔走呼号,那是我的毛病。
這是他對隐士們一種謙虛、幽默的态度。
真正的心意是,反正你們不出來做事,我出來做事,各走各的路,我為社會國家盡心而已,就算是我的毛病吧! 子曰: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骥是古代的名馬、良馬、千裡馬的名稱。
他說真正的千裡馬,并不是說它的力量有多大,而是說它的德性好。
中國古代的千裡馬是了不起的。
我們看西方賽一馬,馬跑的時候,一跳一蹦的,騎在上面實在不好受。
中國的良馬,跑的時候,左右腿一交一替奔馳,快得像風一樣,騎在上面,有如在平穩的水面上行船,一點都沒有颠簸的感覺。
良馬如遇主人墜鞍,它立刻站住,等主人起來,絕不會踐踏到主人或拖着主人跑。
如果肚帶沒有系緊,馬鞍不完全,就是騎上去了,它也不走,用鞭子打它也不走。
又如老馬識途等等,都是良馬的德性。
這種良馬,要有天才,才能訓練得出來。
劣馬則會打滾,會擦牆,使騎它的人受傷,甚至送命。
這兩句話編在這裡,等于是答複了微生畝問孔子的問題。
意思是說,一個為人類國家社會的人,不問眼前的效果,隻問自己應該做不應該做。
甚至今天下的種籽,哪一天發芽?哪一天結果?都不知道。
下了種籽,終有一天會有成果的。
從這裡我們想到,孔子的思想,幾千年以來,始終成為國家民族文化的中心,的确是有它千古不滅的價值的。
報怨與報德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最近日本《産經新聞》發表的《蔣總統秘錄》一書,這位日本記者引用了&ldquo以德報怨&rdquo這句話,說是孔子思想,這是一個錯誤。
&ldquo以德報怨&rdquo是道家思想,這句話出在《老子》。
孔子思想是&ldquo以直報怨&rdquo。
儒家思想有一點俠義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腳;你對我不好,我不理你,這很直嘛!你對我不好,我還要對你好,要如基督教聖經上說,你在我左臉打了一個耳光,我再送上右臉讓你打一個耳光。
就像唐朝的婁師德,告訴他弟弟,要唾面自幹一樣。
但對于婁師德這句話,我們要了解,這是中唐以後的修養。
當時天下太平、社會安定,而婁師德是世家公子,曆代都作大官,聲望很高,他自己在京裡做大官。
他的弟弟到代州去當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辭行。
婁師德說,我們婁家受國家、朝廷的恩惠太大,我兩兄弟現在都在作官,一般人會批評我們世家公子比較驕傲,你出去作官,千萬要認清這一點,多多忍耐,不要為我們婁家丢人。
他弟弟說,這點我知道,就是有人向我臉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
婁師德說這樣做并不好啊!你把它擦掉,還是違其怨,給人家難堪哪!弟弟說,我懂了,就讓它在臉上自己幹了。
婁師德才說,這就對了。
假使所有中國人都是這種修養,那還得了!所以話說回來,作學問不要斷章取義,不管上下文,隻抓中間一句兩句去做,那就要出問題。
每個思想,要作整體的研究才行。
剛才已經聲明了,婁師德出身在中唐以後,國家社會,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安定,而他家裡又曆代作官,他本身又在中央政府當相職。
這樣的時代背景,這樣的家庭背景,他弟弟在這樣環境中所處的立場、位置,就與一般人不同。
由窮小子經過考試出來作官,就可以傲慢一點。
如果婁師德的弟弟有一絲傲慢,人家就會批評,說靠世家的勢力欺負人,所以婁師德對他弟弟的這個教訓才沒有錯,并不是說在亂世之中,拔刀而起的時候也要如此。
在這樣的時代,不要說口水吐到我們臉上,如有外國人不禮貌地瞪我們兩眼,我也要打他兩拳。
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對事情的處理态度就有所不同。
所以作學問不能斷章取義。
這裡有人問孔子&ldquo以德報怨,何如?&rdquo等于提到道家的思想。
孔子的答複,也沒有直接反對,隻是在邏輯上作一個論辯。
他說,别人對我不起,我對他好;那麼人家對我好,我又該怎樣報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張&ldquo以直報怨&rdquo,以直道而行。
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
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
存心自有天知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有一天感歎沒有人了解他。
子貢聽見就說:老師何必這樣悲觀!怎會沒人了解你?孔子說,我這一生,&ldquo不怨天、不尤人”從基層的學識,艱苦的人生經驗起步,但不為現實所困,能夠升華,走入形而上的境界,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
因為孔子出身窮苦,在艱難困苦環境下,體會到人生哲理,成就智慧的德業,升華上達,超越世俗,因此對人世間也不要求别人的了解,存心自有天知。
上面等于結束了自微生畝以後的一段話,下面又轉入另一波瀾。
公伯寮訴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與,命也。
道之将廢也與,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是魯國政治上、社會上有地位的人,當時魯國政權在季家三兄弟手中,公伯寮就暗地挑撥是非,在季孫面前,講孔子學生子路的壞話,這也是間接的攻讦了孔子。
當時有一個孔子的學生姓子服,名何,字伯,後來谥号景,當時是魯國大夫。
有一天來告訴孔子,公伯寮在搗亂,到處造謠和老師作對,并且在季孫家說子路的壞話,增加老師的麻煩,今天我在政府中的權力可以左右一切,可以放手去做,這種害群之馬,我有力量除掉他。
意思是向老師請示,要怎樣處置這樣一個壞人。
孔子說,不要那樣沖動,不可以這樣,我走的是為國家民族、為人類、為天地行正道,能夠走得通,是命。
倘使這個文化命脈真的要中斷了,也是民族、國家、時代的命運。
公伯寮這樣搗亂,影響不了什麼,又有什麼關系?這一段書,第一點是看出孔子思想、意志的堅定;第二點說明了孔子的人品道德。
在他學生裡有這樣有權力的人,而且不止一個,但是他始終不運用。
他認為這種現實力量,對于文運世風的興衰,沒有什麼影響,所以他否決了子服景伯用權力對付公伯寮的建議。
由此再引出下文的另一章。
入山未必心安 一些人說孔子思想與隐士相對,其實一點都不相反,甚至孔子也有避世隐遁的觀念。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這好像是孔子告訴了我們很多做事的權謀。
我們知道&ldquo不學無術&rdquo這句成語,反過來說,就是除了學問要好,把握住原則以外,還要懂得處世之方。
孔子所講的這些話都是術,也就是方法。
這裡的&ldquo辟&rdquo就是&ldquo避&rdquo的古寫。
&ldquo賢者辟世&rdquo,時代混亂的時候,不與現實發生關系,脫離這現實社會,和隐士一樣修道去。
再其次是&ldquo辟地&rdquo,一個地方太混濁,不同意這環境,就離開這個地方。
再其次&ldquo辟色&rdquo,處世的态度上要注意,在亂世動蕩的社會中,對人對事,言論思想要端正謹嚴,對任何人的态度都要和善,能夠包容别人,不要有傲慢、鄙薄的态度。
相對的說,看着風頭不對,他大概與我合不來了,那自己就早一點離開吧!再其次&ldquo辟言&rdquo,不發牢騷。
這是孔子告訴我們的四辟。
由此看來,孔子對于隐士思想,何嘗不贊成!他教弟子們的四辟,已經走上隐士的路子了。
根據這四辟,可以看到從前知識分子的處世方針。
不過讨論起來,涉及到個人思想的問題,有點類似于西方講的個人自一由主義。
例如&ldquo辟世、辟地、辟色、辟言&rdquo,這是中國過去知識分子處亂世,在&ldquo邦無道&rdquo這情形下,所采用的個人自一由主義,甯可退守自清,不願同流合污,隐士路線就是如此。
但是在撥亂反正,能夠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的時候,他所采用的原則是&ldquo成仁取義&rdquo的路線。
這兩個路線,不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問題,全世界的人都是這樣。
研究西方的政治思想、西方文化,包括了歐洲各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