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的經驗太多了。
我們讀書也是為了吸收這些作人做事的經驗。
我曾經看到過類似的事情,有兩個好朋友又是同學,其中一個當師長。
當他要一交一卸這個師長職位的時候,上級也決定由他的同學來接他的位置,可是他極力反對。
有人就問他為什麼這樣不幫同學好友的忙,他說我不願害自己的同學好友,如果他來接我的事,依他的個性,結果一定會弄到坐牢。
最後事實證明,果然如此。
朋友能夠一交一到這樣,談何容易!普通人隻看現實,所以介紹管仲等等的故事給諸位,我們要知道一交一友之難,待友之難,以及得一知己之難。
這裡子路提出來說管仲這個人的做法,恐怕不仁吧?孔子說,春秋時代開始的時候,齊桓公雖然是霸主,但是把周朝中央政權的威信重新整頓,九次召集了諸侯開聯合會議,安定了國家社會,從來沒有用武力威脅人,固然霸業是權術,可是他權術的最高原則還是道德,緻使周朝的曆史能夠再延續下去。
這些都是管仲的力量,這已經很好了,也就是仁義之道了。
何必求之太過呢! 死生亦大矣 讨論到這裡,子貢就起來辯論了。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也! 子貢拿個人的人格來看管仲,可以說他是不仁不義。
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本來追随公子糾的,照理也應該殉死,他卻不能以死盡忠,後來反而更進一步,投降齊桓公,居然貪富貴作宰相,就更不對了。
孔子說,政治道德、人生道德,很難評論得公平中肯。
管仲投降了齊桓公以後,幫助齊桓公在諸侯中稱霸,把當時那麼亂的社會輔正過來,對曆史的貢獻,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貢獻太大了。
到現在管仲已經死了,可是我們這些人都受了他的好處,今天社會能夠安定,各個諸侯的國家能夠安定,都是他們的功德所賜,假使當時沒有管仲,那我們即已變成野蠻民族了。
&ldquo被發左衽&rdquo就是野蠻民族。
中國古代男女的頭發都是梳起來的,我們現在都披發,是外國文化。
&ldquo左衽&rdquo,試看過去的西藏、蒙古等邊疆民族,都是左肩披着衣服,右肩臂露在外面,這是文化野蠻落後的象征。
可是現在我們的裝束,也都是被發左衽,向原始文化投降了,好在不止我們,整個世界都在被發左衽。
講到這一點,我想我們的民族文化,總有一天會站起來。
孔子告訴子貢,管仲對曆史的貢獻有如此的大,沒有管仲,我們的文化都可能滅絕了。
這種情形,又怎麼是普通男女,認為他怎麼不為公子糾而死的觀念可比呢?公子糾對管仲并不好,不聽管仲的意見,如聽管仲的意見,就不會有齊桓公,而是公子糾起來了。
公子糾不以管仲為國士,管仲也不必要為公子糾殉死。
這就不能拿普通一般人的情形來責備管仲了。
普通人一碰到失敗就自一殺,毫無價值,好像倒在污水溝裡,這樣一死了之,又有什麼意義?所以他不輕易為公子糾而死,以緻後來有這麼大的貢獻。
那麼這生死之間的價值取舍,就另是一番評估了。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
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公叔文子,就是剛才提到過的公孫拔或公孫枝,文子是他的谥号。
我們先要了解,春秋戰國時代,依照中國的封建制度,平民很難上來做官,但不是絕對不能。
在這種制度下,公叔文子的部下僎由公叔文子的提拔,從平民而提升保薦到與自己同等的地位。
孔子說,公叔文子真夠得上稱&ldquo文&rdquo。
中國古代谥法稱&ldquo文&rdquo是很難的,根據《谥法》解的記載,稱文的有下面幾種:一、經天緯地,二、道德博聞,三、勤學好問,四、慈惠愛民,五、愍民惠禮,六、賜民爵位等六種。
如明代的王文成,清代的曾文正,就是這個&ldquo文&rdquo。
人盡其才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
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
夫如是,奚其喪? 孔子在衛國很久,當時的衛靈公對孔子非常敬重,但卻沒有啟用孔子。
衛靈公好像是個活寶,他一寵一信的妃子就是有名的南子,政治不算好,也不見得太壞,可是衛國上下對孔子都很敬重。
但在一般輿論,對衛靈公頗多不滿。
季康子就說,衛國的這位領一導一人既然這麼壞,怎麼衛國不會亡國?孔子說,衛靈公盡管不好,但他會用人,他的部下了不起的人才很多。
這一點我們又要看曆史了,翻開古今中外的曆史,一個主管,是不是善于用人,非常重要。
就是在商業上,一個做老闆的,善于用職員,也是很重要的成功因素。
如果職員用得好,公司到了危急的時候,都不會垮台。
一個機構如此,一個國家的政治也是一樣。
人才要安排得好,而且人才處處都有,看你怎樣安排,有的人這方面不行,而另一方面有所長。
所以孔子談到衛國的時候,季康子問這樣一個領一導一人怎麼不亡國。
孔子就指出,衛靈公用了最好的外一交一家仲叔圉治賓客,就是辦外一交一。
在國際動蕩的時候,外一交一最重要,而他用到了好的外一交一家。
還有祝鮀治宗廟,在宗法社會宗廟也是政治的中心,以現在制度來說,包括了教育、文化、内政,都屬于宗廟的事,上論曾經提到,所謂&ldquo祝鮀之佞&rdquo是指這個人很會說話,是一個理論家、政論家,他還辦過一次成功的外一交一。
另外又有王孫賈主持國防、軍事。
一個國家外一交一、内政、文教、國防有這樣三個人才主持,衛國怎麼會亡?隻是衛靈公本人活寶一點,不過雖然活寶,他會用人。
在曆史上,漢、唐、宋、元、明、清各代,中期時有些職業皇帝都蠻活寶的,但是他會用大臣,幹部用得好,而且絕對可以信任,就行了。
縮小範圍,一個單位主管,一個家庭,對家人子女,也是一樣的道理。
但從後世認定屬于僞書的《莊子·雜篇》中,卻有推重衛靈公之所以稱靈的道理,并不如此簡單。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孔子說這話的意思,指有些人吹牛臉都不紅,這還不算,最怕是吹了牛不兌現。
真做到了,就不算是吹牛了。
所以我們做事、說話時要慎重考慮,大言不慚很容易,要看自己能不能做到。
講解《論語》到現在,已經十四篇了,每篇都有高一潮起伏,一點也不呆闆。
到這裡又轉了一個方向了。
為正義而言 陳成子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
不可。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這一段是孔子在魯國的時候,國際上發生大事,齊國的部下叛變,殺了皇帝&mdash&mdash皇帝是口語,正名應該是齊國的國君,這個叛變的人叫陳成子。
(下面殺了上面為&ldquo弑&rdquo,這是《春秋》筆法。
)孔子聽到這個消息,看得非常嚴重,像是參與國家大典一樣,洗了澡,穿了禮服去朝見魯哀公。
他說齊國的内政發生了叛變。
陳恒殺了他的國君,我們魯國要出兵去讨伐叛逆。
這就是中國文化,自古以來,都是世界大同的政治思想,所謂&ldquo興滅國,繼絕世&rdquo的主要精神,就是在國際間,碰到任何一個國家出了事,出兵幫忙,替别人消滅了禍亂,然後還是把政權一交一還給該國。
我們隻需要他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而事實上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是吃虧賠本的事。
譬如過去曆史的記載,海外的屬國進貢了一頭長頸鹿,或者外邦進貢了一頭老虎,我們還要招待他的使者好幾個月,皇帝還要給他賞賜。
我們絕對沒有土地侵略、經濟侵略的野心,中國人隻有愛别人,不會侵略别人,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軍事思想,有時出兵打仗,隻是為了正義,不是為了利益。
孔子請哀公出兵讨伐陳恒,就是為了正義。
而且孔子這個時候,他的大司寇位置已經下了台,可以不管國事,可能顧問的名義都沒有,隻是可以在皇帝面前講話而已。
他為了要實行中國文化的精神,就去報告,請求出兵。
但是當時魯哀公很可憐,所有的權力,都在季家三兄弟的手裡,哀公不能說孔子的主張不對,幫助鄰國平亂是應該的,可是沒有辦法,就要孔子去和季氏三家講。
孔子說,因為我總是從大夫之後,是國家有地位的人,職責所在,道義所在,不能不向你報告。
魯哀公聽完了還是要他去告訴季家,于是孔子退回來,告訴季家三兄弟。
可是季家三兄弟不同意,認為不要管這個閑事。
孔子說,因為我是魯國的人,所以我不能不說,将來不要說我沒有講過這個話,我已經告訴過你們,也向國君報告過,我的個人責任、國家責任、曆史責任都盡到了,做不做是你們的事。
這一段,很明顯的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精神,中國的政治哲學也在這裡。
我常和外國留華的同學們說笑,就以留學生來說,現在我們的留學生,在外國打工、端盤子洗碗。
但是由唐代開始曆史上可以看到,當時外國來華的留學生,達數萬餘人,我們的政府,在長安建築了幾千間房屋,招待吃、招待住,讓他們讀書,學習中國文化,夠漂亮!哪像現在你們駐華的領事館,辦起簽證來,還再三考慮,深恐會占了你們的工作機會。
話說回來,曆史時代的環境不同,當然不可一概而論。
隻是在這一段裡,對于中國的政治思想、軍事思想、文化思想、民族精神的重心,可以有個概要的認識。
風雲際會 子路問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這裡的&ldquo事&rdquo字是動詞,和服侍、侍候的侍同義。
子路問作一個國君的高級幹部,應該怎麼才對。
孔子說,既然作人家的幹部,就要絕對忠心,不可欺騙上司,不騙他就要說直話。
但說直話也很難,所謂&ldquo忠言逆耳&rdquo,可是要對領一導一人盡其忠,不妨冒犯他一下。
講到這方面,在我們中國曆史上,常看到大臣與皇帝政見沖突的事,旁注便有&ldquo拂其龍麟&rdquo的話,以前對皇帝以龍作為表征,據說龍的個性,能柔能剛,随便怎樣碰它的鱗甲,都不會生氣,隻有龍的颔下三寸處生的是逆鱗,倒的,那是緻命所在,絕對不能碰,否則龍就會發怒而毀人的。
這就說明為領一導一人的,度量要大,對有理取鬧的,能夠包容原諒。
但在最要緊的關鍵上,千萬不可以碰。
譬如我們對朋友也盡管說直話,但對于朋友某一要命的缺點,則不能随便說了。
以現代的行為道德講,适當的限度,保持别人的自尊心,是必要的。
所以曆史上有些大臣&ldquo犯顔谏诤&rdquo,就是說領一導一人已經很生氣了,可是忠心的部下為了他好,不管他怎樣生氣,應該說的話,還是要講。
我們讀《宋史》,趙普對宋太祖,就做到了&ldquo勿欺也,而犯之。
&rdquo 有一次,趙普推薦某人作官,宋太祖不答應。
第二天,趙普又上奏推薦這個人,宋太祖還是不答應。
第三天趙普又上奏推薦,宋太祖這一下可忍不住了,氣得大發雷霆,把奏摺撕碎了扔到地上。
趙普面不改色地跪着,把這些碎片拾起來,帶回去。
過些天,把這撕碎了的奏章補貼好,又帶上朝去推薦。
宋太祖這一次總算醒悟了,終于任用了這個人。
又有一次,有個大臣應該升官,但是宋太祖一向讨厭那個人,不準他升。
趙普極力奏請太祖批準,宋太祖又被趙普惹火了,氣呼呼地說:&ldquo我就是不讓他升,你又能怎麼樣?&rdquo趙普說:&ldquo刑賞,有天下刑賞的準則,陛下怎麼能以個人的喜怒來左右刑賞?&rdquo太祖氣得離座而起,回到内宮。
趙普就跟着站在宮門口,久久不肯離去。
宋太祖後來也就答應了。
我們從這兩個故事就可想見趙普處事的剛毅果斷,但是他也有缺點,心胸不寬,容易記恨。
他常會挑剔那些當他貧賤時,對他不好的人們。
每逢這種情況,宋太祖就說:&ldquo若塵埃中可識天子、宰相,則人皆物色之矣。
&rdquo勸趙普度量放大,不要計較這些小節。
更何況天子宰相之才,哪裡是社會一般人所能鑒識的。
後來,趙普就不敢再提這一類的事了。
這種類似的故事,在《貞觀政要》這部書裡,記載得很多。
唐太宗、魏征也是一對好搭檔。
不過話說回來,魏征這個夥計固然好,也要有唐太宗那樣的好老闆。
照《貞觀政要》的記載,長孫皇後也很好,所以還要老闆娘也好。
不然的話,就變成上論中所講的&ldquo事君數,斯辱矣!&rdquo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這兩句話,大家都知道,經常引用,已變成成語了。
自古以來,對于上達與下達的解釋各有各的觀點。
綜合一般的觀點來解釋,所謂&ldquo上達&rdquo,以現在思想的習慣而言,就是比較形而上的、升華的。
所謂&ldquo下達&rdquo,就是比較現實的、卑下的。
深入一點說,君子與小人,在春秋戰國時代,尤其在孔子言論中,經常提出來作為一個對比的名稱。
因為真正研究學問,真正搞思想是少數人的事。
有許多人盡管在讀書,但并不一定在研究學問,而隻是在求知識;盡管有人在搞思想,但并不一定在研究思想本身,不是研究哲學的問題。
研究思想怎麼來的,牽涉到形而上哲學的問題。
形而上可以說是上達;形而下、現實的、淺近的就是下達。
&ldquo達&rdquo就是通達,這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過去的習慣,問人讀書的情形,不問他讀了什麼書,有沒有文憑學位,隻問讀通達了沒。
再說,&ldquo上達&rdquo,也可以解釋為有高明的遠見。
&ldquo下達&rdquo,便是比較淺近,隻重于現實的低視。
為誰讀書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這兩句話我們有幾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點應注意到的,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發展史的看法。
第二點,研究這兩句話,怎樣為己,怎樣為人。
一般說為己就是自私;為人就是為大家,也可強調說是為公。
&ldquo古之學者為己&rdquo,古人為自己研究學問。
&ldquo今之學者為人&rdquo,現在人為别人研究學問。
這個問題就來了,從文字表面上看,可以說後世的人求學問,好像比古人更好,因為是不為自己而為人家,這是一種觀點。
剛好昨天有一位同學,讨論到這個問題。
他寫一篇博士論文,中間有一段,引用了這兩句話,作東西文化的比較,就是持這種觀點。
我告訴他,這一觀點可以成立,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中國人過去讀書,的确有大部分人還保持了傳統的作風。
這一傳統的作風,類似于現代大學中最新的教育,或者西方最新的小學教育,所謂注重&ldquo性向教育&rdquo,就是依照個性的趨向,就個人所愛好的,加以培養教育,不必勉強。
一個喜歡工程的人,硬要他去學文學,是做不到的。
有許多孩子,自小喜歡玩破表、拆玩具,作父母的一定責罰他不該破壞東西。
在教育家的眼光中,這孩子是有機械的天才,應該在這方面培養他。
我們中國人過去讀書,老實說不為别人求學問。
而現在一般人求學問,的确是為别人求學問。
一個普通現象,大專學生為了社會讀書,如果考不取,作父母的都好像感到失面子,對朋友也無法交代。
讀書往往為了父母的面子、社會的壓力,不是為自己。
目前在大學裡,有些重要的科系,男生人數還不到三分之一,幾乎滿堂都是女生。
譬如哲學系的課,學生有七八十人,他們真的喜歡哲學嗎?天知道!連什麼叫哲學都不懂,為什麼考到這一系?将來畢業了,出去教書都沒人要。
社會上聽到哲學系,認為不是算命看相的,就是神經。
可是為了什麼?憑良心說,隻是為了文憑。
有的女孩子,學了哲學幹什麼?當然也可以成哲學家,不過沒有家庭的好日子過,既不能作賢妻,又不能為良母,那就慘了。
可是現在的教育,任何一系,都少有為自己的意志而研究的。
曾經有一個學生告訴我,當年他在大二讀書的時候,有一天真被父母逼得氣了,就對父母說:&ldquo你們再這樣逼我,我不替你讀書了!&rdquo他說那時候心裡真覺得自己努力讀書,是為了父母在朋友面前顯示榮耀而讀的,在自己則并無興趣。
那麼今天的人讀書,從文字表面上看,&ldquo今之學者為人&rdquo,為别人讀書,至少是為社會讀書。
社會上需要,自己覺得前途有此必要而已。
說是自己對于某一項學問真是有了興趣,想深入研究追求,在今日的社會中,這種人不太多。
照目前的狀況,如果缺乏遠見,我敢說,二三十年後,我們國家民族,會感覺到問題非常嚴重。
因為文化思想越來越沒人理會,越來越低落了。
大家隻顧到現實,對後一代的教育,隻希望他們将來在社會有前途,能賺更多的錢,都向商業、工程、醫藥這個方向去擠。
如物理、化學等理論科學都走下坡了,學數學的人已經慘得很。
在美國,數學博士找不到飯吃,隻好到酒館裡去當酒保,替一人調酒,還可賺美金七八百元一個月。
放大點說,這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全世界文化都如此沒落。
二三十年後,文化衰落下去,那時就感到問題嚴重。
在座的青年朋友還來得及,努力一下,十年、二十年的功夫用下去,到你們白發蒼蒼的時候,再出來振興中國文化,絕對可以趕上時髦。
從過去的曆史經驗來看,時代到了沒落的時候,人類文明碰壁了,就要走回頭路。
所以今日講承先啟後,的确須要準備。
可是全世界的文化,目前還沒辦法回頭,叫不醒,打不醒的,非要等到人類吃了大虧才行。
沒有人文思想,人類成了機械,将來會痛苦的。
所以這兩句話,也可解釋為:&ldquo以前的人讀書是為了自私,現在的人讀書是為公&rdquo,不過這種解釋是錯誤的。
再另外一個觀點,我們中國文化裡,宋代大儒張載&mdash&mdash橫渠先生說的:&ldquo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rdquo這四句名言已成為宋代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目标。
學者為這目的而學,應該如此。
談到這位先生,是孔孟以後的儒家,宋明理學家中,影響力很大的一位。
他年輕時等于是一個&ldquo太保&rdquo,意氣非常盛,身體棒,思想開拓,喜歡鬧事。
後來範仲淹帶兵在陝西經營邊陲的時候,張橫渠才二十多歲,年紀很輕,奔往前線,要投軍參加作戰。
範仲淹見他一表人才,約他談話,勸他回去讀書,告訴他将來報效國家的機會很多,等到書讀好,慢慢再來,同時将一本《大學》一交一給他。
那時他應該已經讀過這本書了,可是範仲淹要他再讀,告訴他其中自有他的千秋事業,自有他的天地。
張橫渠聽了範仲淹的話,回去再讀《大學》,從此放下一切,專心求學問了,後來成為一代名儒。
宋代幾位大儒,事實上受範仲淹的影響都很大。
範仲淹在前方,出将入相,以文人當統帥,他難道不希望培養好的軍事人才?但他一看張載這個人才不是将才,是對後世思想有貢獻的人,不能這樣埋沒,就馬上用這個教育方法培養他。
果然後來影響了中國文化思想那麼大,尤其他所标榜的那四句話,非常深遠。
今天我們要談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可以拿他這四句話為主。
我們如果以這四句話來研究,學者又應該是為人;不止為自己求學,同時也為人求學。
這個&ldquo人&rdquo擴而充之,為國家、為社會、為整個人類文化。
稱職的使者 下面講到學問的外用: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
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使者出。
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是衛國有名的賢大夫,而衛國是孔子對它比較有感情的國家。
孔子到衛國時,就住在蘧伯玉的家裡,孔子和許多弟子的生活,都是蘧伯玉供一應的。
孔子回到魯國以後,蘧伯玉派了一個私人代表來看孔子。
孔子就陪這位遠道來客,坐在一起談話。
孔子問他,蘧先生在家裡做些什麼事?這位使者就說,我們蘧先生天天在家作修養的學問,希望自己做到每天少些錯誤。
(這就是儒家講究的每天都要自己反省,在《論語》第一篇就提到過&ldquo吾日三省吾身&rdquo。
每天對自己的思想、行為,加以檢點,能夠做到少錯寡過,就是了不起。
)但是他感覺還做不到,沒有達到這個标準。
看了這節對話,被人問到長官的事時,替自己主管應對得那麼謙虛,那麼得體,所以等到他離開以後,孔子就立刻告訴他一些學生,這個人夠得上當代表,夠得上當大使,他替派他出來的主管所答的話,謙虛而不失體,非常恰當。
換句話說,也看出這個使臣本身的修養學問。
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假使在自己國家以内,出去為朋友作代表,或被主管派出去辦一件事,要把立場先站好,這是很難的。
有的人把主管捧得太過分了;有的發主管牢騷,先罵起自己的主管來了,如果到國外當大使,更嚴重了,那就要看修養的風度了。
所以外一交一人才難得,尤其貧弱國家的外一交一,說話的立場,不易把握。
透過這段文字的記載,首先了解的,是蘧伯玉晚年退休以後的修養,确有大臣退居林下的風度,的确不同。
第二,表示了蘧伯玉用的幹部,代表他出使的人,應對才能之高明。
第三,可見主管與幹部之間,本身修養的配合。
第四,孔子藉此教育的機會,告訴學生們,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作使者、當代表。
說話得體,謙虛而包涵的意思很多。
假使孔子要責備蘧伯玉,或責備衛國的什麼缺點,當這位使者說出這句話時,已經把孔子封住了口,使孔子不好意思再說出責備的話來,所以孔子極力稱道他。
宿将還山不論兵 因此引出孔子平日的理論,說明這個道理: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這是很重要的,《泰伯第八》提到過,這裡又重複出現,一個幹部,對于臣道的修養,乃至學者自己本身的修養,都要守住這個原則。
這和政治思想也有關。
譬如站在政治學的立場,有人說國家的事,是大家共有的,所以人是政治的動物,都是政治的分子。
中國人說&ldquo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rdquo人人都應該關心。
但是,有個原則,&ldquo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rdquo他不在那個位置,不輕易談那個位置上的事。
在我來說,認為知識分子少談政治為妙。
因為我們所談,都是紙上談兵,我們看
我們讀書也是為了吸收這些作人做事的經驗。
我曾經看到過類似的事情,有兩個好朋友又是同學,其中一個當師長。
當他要一交一卸這個師長職位的時候,上級也決定由他的同學來接他的位置,可是他極力反對。
有人就問他為什麼這樣不幫同學好友的忙,他說我不願害自己的同學好友,如果他來接我的事,依他的個性,結果一定會弄到坐牢。
最後事實證明,果然如此。
朋友能夠一交一到這樣,談何容易!普通人隻看現實,所以介紹管仲等等的故事給諸位,我們要知道一交一友之難,待友之難,以及得一知己之難。
這裡子路提出來說管仲這個人的做法,恐怕不仁吧?孔子說,春秋時代開始的時候,齊桓公雖然是霸主,但是把周朝中央政權的威信重新整頓,九次召集了諸侯開聯合會議,安定了國家社會,從來沒有用武力威脅人,固然霸業是權術,可是他權術的最高原則還是道德,緻使周朝的曆史能夠再延續下去。
這些都是管仲的力量,這已經很好了,也就是仁義之道了。
何必求之太過呢! 死生亦大矣 讨論到這裡,子貢就起來辯論了。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也! 子貢拿個人的人格來看管仲,可以說他是不仁不義。
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本來追随公子糾的,照理也應該殉死,他卻不能以死盡忠,後來反而更進一步,投降齊桓公,居然貪富貴作宰相,就更不對了。
孔子說,政治道德、人生道德,很難評論得公平中肯。
管仲投降了齊桓公以後,幫助齊桓公在諸侯中稱霸,把當時那麼亂的社會輔正過來,對曆史的貢獻,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貢獻太大了。
到現在管仲已經死了,可是我們這些人都受了他的好處,今天社會能夠安定,各個諸侯的國家能夠安定,都是他們的功德所賜,假使當時沒有管仲,那我們即已變成野蠻民族了。
&ldquo被發左衽&rdquo就是野蠻民族。
中國古代男女的頭發都是梳起來的,我們現在都披發,是外國文化。
&ldquo左衽&rdquo,試看過去的西藏、蒙古等邊疆民族,都是左肩披着衣服,右肩臂露在外面,這是文化野蠻落後的象征。
可是現在我們的裝束,也都是被發左衽,向原始文化投降了,好在不止我們,整個世界都在被發左衽。
講到這一點,我想我們的民族文化,總有一天會站起來。
孔子告訴子貢,管仲對曆史的貢獻有如此的大,沒有管仲,我們的文化都可能滅絕了。
這種情形,又怎麼是普通男女,認為他怎麼不為公子糾而死的觀念可比呢?公子糾對管仲并不好,不聽管仲的意見,如聽管仲的意見,就不會有齊桓公,而是公子糾起來了。
公子糾不以管仲為國士,管仲也不必要為公子糾殉死。
這就不能拿普通一般人的情形來責備管仲了。
普通人一碰到失敗就自一殺,毫無價值,好像倒在污水溝裡,這樣一死了之,又有什麼意義?所以他不輕易為公子糾而死,以緻後來有這麼大的貢獻。
那麼這生死之間的價值取舍,就另是一番評估了。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
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公叔文子,就是剛才提到過的公孫拔或公孫枝,文子是他的谥号。
我們先要了解,春秋戰國時代,依照中國的封建制度,平民很難上來做官,但不是絕對不能。
在這種制度下,公叔文子的部下僎由公叔文子的提拔,從平民而提升保薦到與自己同等的地位。
孔子說,公叔文子真夠得上稱&ldquo文&rdquo。
中國古代谥法稱&ldquo文&rdquo是很難的,根據《谥法》解的記載,稱文的有下面幾種:一、經天緯地,二、道德博聞,三、勤學好問,四、慈惠愛民,五、愍民惠禮,六、賜民爵位等六種。
如明代的王文成,清代的曾文正,就是這個&ldquo文&rdquo。
人盡其才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
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
夫如是,奚其喪? 孔子在衛國很久,當時的衛靈公對孔子非常敬重,但卻沒有啟用孔子。
衛靈公好像是個活寶,他一寵一信的妃子就是有名的南子,政治不算好,也不見得太壞,可是衛國上下對孔子都很敬重。
但在一般輿論,對衛靈公頗多不滿。
季康子就說,衛國的這位領一導一人既然這麼壞,怎麼衛國不會亡國?孔子說,衛靈公盡管不好,但他會用人,他的部下了不起的人才很多。
這一點我們又要看曆史了,翻開古今中外的曆史,一個主管,是不是善于用人,非常重要。
就是在商業上,一個做老闆的,善于用職員,也是很重要的成功因素。
如果職員用得好,公司到了危急的時候,都不會垮台。
一個機構如此,一個國家的政治也是一樣。
人才要安排得好,而且人才處處都有,看你怎樣安排,有的人這方面不行,而另一方面有所長。
所以孔子談到衛國的時候,季康子問這樣一個領一導一人怎麼不亡國。
孔子就指出,衛靈公用了最好的外一交一家仲叔圉治賓客,就是辦外一交一。
在國際動蕩的時候,外一交一最重要,而他用到了好的外一交一家。
還有祝鮀治宗廟,在宗法社會宗廟也是政治的中心,以現在制度來說,包括了教育、文化、内政,都屬于宗廟的事,上論曾經提到,所謂&ldquo祝鮀之佞&rdquo是指這個人很會說話,是一個理論家、政論家,他還辦過一次成功的外一交一。
另外又有王孫賈主持國防、軍事。
一個國家外一交一、内政、文教、國防有這樣三個人才主持,衛國怎麼會亡?隻是衛靈公本人活寶一點,不過雖然活寶,他會用人。
在曆史上,漢、唐、宋、元、明、清各代,中期時有些職業皇帝都蠻活寶的,但是他會用大臣,幹部用得好,而且絕對可以信任,就行了。
縮小範圍,一個單位主管,一個家庭,對家人子女,也是一樣的道理。
但從後世認定屬于僞書的《莊子·雜篇》中,卻有推重衛靈公之所以稱靈的道理,并不如此簡單。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孔子說這話的意思,指有些人吹牛臉都不紅,這還不算,最怕是吹了牛不兌現。
真做到了,就不算是吹牛了。
所以我們做事、說話時要慎重考慮,大言不慚很容易,要看自己能不能做到。
講解《論語》到現在,已經十四篇了,每篇都有高一潮起伏,一點也不呆闆。
到這裡又轉了一個方向了。
為正義而言 陳成子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
不可。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這一段是孔子在魯國的時候,國際上發生大事,齊國的部下叛變,殺了皇帝&mdash&mdash皇帝是口語,正名應該是齊國的國君,這個叛變的人叫陳成子。
(下面殺了上面為&ldquo弑&rdquo,這是《春秋》筆法。
)孔子聽到這個消息,看得非常嚴重,像是參與國家大典一樣,洗了澡,穿了禮服去朝見魯哀公。
他說齊國的内政發生了叛變。
陳恒殺了他的國君,我們魯國要出兵去讨伐叛逆。
這就是中國文化,自古以來,都是世界大同的政治思想,所謂&ldquo興滅國,繼絕世&rdquo的主要精神,就是在國際間,碰到任何一個國家出了事,出兵幫忙,替别人消滅了禍亂,然後還是把政權一交一還給該國。
我們隻需要他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而事實上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是吃虧賠本的事。
譬如過去曆史的記載,海外的屬國進貢了一頭長頸鹿,或者外邦進貢了一頭老虎,我們還要招待他的使者好幾個月,皇帝還要給他賞賜。
我們絕對沒有土地侵略、經濟侵略的野心,中國人隻有愛别人,不會侵略别人,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軍事思想,有時出兵打仗,隻是為了正義,不是為了利益。
孔子請哀公出兵讨伐陳恒,就是為了正義。
而且孔子這個時候,他的大司寇位置已經下了台,可以不管國事,可能顧問的名義都沒有,隻是可以在皇帝面前講話而已。
他為了要實行中國文化的精神,就去報告,請求出兵。
但是當時魯哀公很可憐,所有的權力,都在季家三兄弟的手裡,哀公不能說孔子的主張不對,幫助鄰國平亂是應該的,可是沒有辦法,就要孔子去和季氏三家講。
孔子說,因為我總是從大夫之後,是國家有地位的人,職責所在,道義所在,不能不向你報告。
魯哀公聽完了還是要他去告訴季家,于是孔子退回來,告訴季家三兄弟。
可是季家三兄弟不同意,認為不要管這個閑事。
孔子說,因為我是魯國的人,所以我不能不說,将來不要說我沒有講過這個話,我已經告訴過你們,也向國君報告過,我的個人責任、國家責任、曆史責任都盡到了,做不做是你們的事。
這一段,很明顯的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精神,中國的政治哲學也在這裡。
我常和外國留華的同學們說笑,就以留學生來說,現在我們的留學生,在外國打工、端盤子洗碗。
但是由唐代開始曆史上可以看到,當時外國來華的留學生,達數萬餘人,我們的政府,在長安建築了幾千間房屋,招待吃、招待住,讓他們讀書,學習中國文化,夠漂亮!哪像現在你們駐華的領事館,辦起簽證來,還再三考慮,深恐會占了你們的工作機會。
話說回來,曆史時代的環境不同,當然不可一概而論。
隻是在這一段裡,對于中國的政治思想、軍事思想、文化思想、民族精神的重心,可以有個概要的認識。
風雲際會 子路問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這裡的&ldquo事&rdquo字是動詞,和服侍、侍候的侍同義。
子路問作一個國君的高級幹部,應該怎麼才對。
孔子說,既然作人家的幹部,就要絕對忠心,不可欺騙上司,不騙他就要說直話。
但說直話也很難,所謂&ldquo忠言逆耳&rdquo,可是要對領一導一人盡其忠,不妨冒犯他一下。
講到這方面,在我們中國曆史上,常看到大臣與皇帝政見沖突的事,旁注便有&ldquo拂其龍麟&rdquo的話,以前對皇帝以龍作為表征,據說龍的個性,能柔能剛,随便怎樣碰它的鱗甲,都不會生氣,隻有龍的颔下三寸處生的是逆鱗,倒的,那是緻命所在,絕對不能碰,否則龍就會發怒而毀人的。
這就說明為領一導一人的,度量要大,對有理取鬧的,能夠包容原諒。
但在最要緊的關鍵上,千萬不可以碰。
譬如我們對朋友也盡管說直話,但對于朋友某一要命的缺點,則不能随便說了。
以現代的行為道德講,适當的限度,保持别人的自尊心,是必要的。
所以曆史上有些大臣&ldquo犯顔谏诤&rdquo,就是說領一導一人已經很生氣了,可是忠心的部下為了他好,不管他怎樣生氣,應該說的話,還是要講。
我們讀《宋史》,趙普對宋太祖,就做到了&ldquo勿欺也,而犯之。
&rdquo 有一次,趙普推薦某人作官,宋太祖不答應。
第二天,趙普又上奏推薦這個人,宋太祖還是不答應。
第三天趙普又上奏推薦,宋太祖這一下可忍不住了,氣得大發雷霆,把奏摺撕碎了扔到地上。
趙普面不改色地跪着,把這些碎片拾起來,帶回去。
過些天,把這撕碎了的奏章補貼好,又帶上朝去推薦。
宋太祖這一次總算醒悟了,終于任用了這個人。
又有一次,有個大臣應該升官,但是宋太祖一向讨厭那個人,不準他升。
趙普極力奏請太祖批準,宋太祖又被趙普惹火了,氣呼呼地說:&ldquo我就是不讓他升,你又能怎麼樣?&rdquo趙普說:&ldquo刑賞,有天下刑賞的準則,陛下怎麼能以個人的喜怒來左右刑賞?&rdquo太祖氣得離座而起,回到内宮。
趙普就跟着站在宮門口,久久不肯離去。
宋太祖後來也就答應了。
我們從這兩個故事就可想見趙普處事的剛毅果斷,但是他也有缺點,心胸不寬,容易記恨。
他常會挑剔那些當他貧賤時,對他不好的人們。
每逢這種情況,宋太祖就說:&ldquo若塵埃中可識天子、宰相,則人皆物色之矣。
&rdquo勸趙普度量放大,不要計較這些小節。
更何況天子宰相之才,哪裡是社會一般人所能鑒識的。
後來,趙普就不敢再提這一類的事了。
這種類似的故事,在《貞觀政要》這部書裡,記載得很多。
唐太宗、魏征也是一對好搭檔。
不過話說回來,魏征這個夥計固然好,也要有唐太宗那樣的好老闆。
照《貞觀政要》的記載,長孫皇後也很好,所以還要老闆娘也好。
不然的話,就變成上論中所講的&ldquo事君數,斯辱矣!&rdquo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這兩句話,大家都知道,經常引用,已變成成語了。
自古以來,對于上達與下達的解釋各有各的觀點。
綜合一般的觀點來解釋,所謂&ldquo上達&rdquo,以現在思想的習慣而言,就是比較形而上的、升華的。
所謂&ldquo下達&rdquo,就是比較現實的、卑下的。
深入一點說,君子與小人,在春秋戰國時代,尤其在孔子言論中,經常提出來作為一個對比的名稱。
因為真正研究學問,真正搞思想是少數人的事。
有許多人盡管在讀書,但并不一定在研究學問,而隻是在求知識;盡管有人在搞思想,但并不一定在研究思想本身,不是研究哲學的問題。
研究思想怎麼來的,牽涉到形而上哲學的問題。
形而上可以說是上達;形而下、現實的、淺近的就是下達。
&ldquo達&rdquo就是通達,這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過去的習慣,問人讀書的情形,不問他讀了什麼書,有沒有文憑學位,隻問讀通達了沒。
再說,&ldquo上達&rdquo,也可以解釋為有高明的遠見。
&ldquo下達&rdquo,便是比較淺近,隻重于現實的低視。
為誰讀書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這兩句話我們有幾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點應注意到的,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發展史的看法。
第二點,研究這兩句話,怎樣為己,怎樣為人。
一般說為己就是自私;為人就是為大家,也可強調說是為公。
&ldquo古之學者為己&rdquo,古人為自己研究學問。
&ldquo今之學者為人&rdquo,現在人為别人研究學問。
這個問題就來了,從文字表面上看,可以說後世的人求學問,好像比古人更好,因為是不為自己而為人家,這是一種觀點。
剛好昨天有一位同學,讨論到這個問題。
他寫一篇博士論文,中間有一段,引用了這兩句話,作東西文化的比較,就是持這種觀點。
我告訴他,這一觀點可以成立,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中國人過去讀書,的确有大部分人還保持了傳統的作風。
這一傳統的作風,類似于現代大學中最新的教育,或者西方最新的小學教育,所謂注重&ldquo性向教育&rdquo,就是依照個性的趨向,就個人所愛好的,加以培養教育,不必勉強。
一個喜歡工程的人,硬要他去學文學,是做不到的。
有許多孩子,自小喜歡玩破表、拆玩具,作父母的一定責罰他不該破壞東西。
在教育家的眼光中,這孩子是有機械的天才,應該在這方面培養他。
我們中國人過去讀書,老實說不為别人求學問。
而現在一般人求學問,的确是為别人求學問。
一個普通現象,大專學生為了社會讀書,如果考不取,作父母的都好像感到失面子,對朋友也無法交代。
讀書往往為了父母的面子、社會的壓力,不是為自己。
目前在大學裡,有些重要的科系,男生人數還不到三分之一,幾乎滿堂都是女生。
譬如哲學系的課,學生有七八十人,他們真的喜歡哲學嗎?天知道!連什麼叫哲學都不懂,為什麼考到這一系?将來畢業了,出去教書都沒人要。
社會上聽到哲學系,認為不是算命看相的,就是神經。
可是為了什麼?憑良心說,隻是為了文憑。
有的女孩子,學了哲學幹什麼?當然也可以成哲學家,不過沒有家庭的好日子過,既不能作賢妻,又不能為良母,那就慘了。
可是現在的教育,任何一系,都少有為自己的意志而研究的。
曾經有一個學生告訴我,當年他在大二讀書的時候,有一天真被父母逼得氣了,就對父母說:&ldquo你們再這樣逼我,我不替你讀書了!&rdquo他說那時候心裡真覺得自己努力讀書,是為了父母在朋友面前顯示榮耀而讀的,在自己則并無興趣。
那麼今天的人讀書,從文字表面上看,&ldquo今之學者為人&rdquo,為别人讀書,至少是為社會讀書。
社會上需要,自己覺得前途有此必要而已。
說是自己對于某一項學問真是有了興趣,想深入研究追求,在今日的社會中,這種人不太多。
照目前的狀況,如果缺乏遠見,我敢說,二三十年後,我們國家民族,會感覺到問題非常嚴重。
因為文化思想越來越沒人理會,越來越低落了。
大家隻顧到現實,對後一代的教育,隻希望他們将來在社會有前途,能賺更多的錢,都向商業、工程、醫藥這個方向去擠。
如物理、化學等理論科學都走下坡了,學數學的人已經慘得很。
在美國,數學博士找不到飯吃,隻好到酒館裡去當酒保,替一人調酒,還可賺美金七八百元一個月。
放大點說,這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全世界文化都如此沒落。
二三十年後,文化衰落下去,那時就感到問題嚴重。
在座的青年朋友還來得及,努力一下,十年、二十年的功夫用下去,到你們白發蒼蒼的時候,再出來振興中國文化,絕對可以趕上時髦。
從過去的曆史經驗來看,時代到了沒落的時候,人類文明碰壁了,就要走回頭路。
所以今日講承先啟後,的确須要準備。
可是全世界的文化,目前還沒辦法回頭,叫不醒,打不醒的,非要等到人類吃了大虧才行。
沒有人文思想,人類成了機械,将來會痛苦的。
所以這兩句話,也可解釋為:&ldquo以前的人讀書是為了自私,現在的人讀書是為公&rdquo,不過這種解釋是錯誤的。
再另外一個觀點,我們中國文化裡,宋代大儒張載&mdash&mdash橫渠先生說的:&ldquo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rdquo這四句名言已成為宋代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目标。
學者為這目的而學,應該如此。
談到這位先生,是孔孟以後的儒家,宋明理學家中,影響力很大的一位。
他年輕時等于是一個&ldquo太保&rdquo,意氣非常盛,身體棒,思想開拓,喜歡鬧事。
後來範仲淹帶兵在陝西經營邊陲的時候,張橫渠才二十多歲,年紀很輕,奔往前線,要投軍參加作戰。
範仲淹見他一表人才,約他談話,勸他回去讀書,告訴他将來報效國家的機會很多,等到書讀好,慢慢再來,同時将一本《大學》一交一給他。
那時他應該已經讀過這本書了,可是範仲淹要他再讀,告訴他其中自有他的千秋事業,自有他的天地。
張橫渠聽了範仲淹的話,回去再讀《大學》,從此放下一切,專心求學問了,後來成為一代名儒。
宋代幾位大儒,事實上受範仲淹的影響都很大。
範仲淹在前方,出将入相,以文人當統帥,他難道不希望培養好的軍事人才?但他一看張載這個人才不是将才,是對後世思想有貢獻的人,不能這樣埋沒,就馬上用這個教育方法培養他。
果然後來影響了中國文化思想那麼大,尤其他所标榜的那四句話,非常深遠。
今天我們要談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可以拿他這四句話為主。
我們如果以這四句話來研究,學者又應該是為人;不止為自己求學,同時也為人求學。
這個&ldquo人&rdquo擴而充之,為國家、為社會、為整個人類文化。
稱職的使者 下面講到學問的外用: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
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使者出。
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是衛國有名的賢大夫,而衛國是孔子對它比較有感情的國家。
孔子到衛國時,就住在蘧伯玉的家裡,孔子和許多弟子的生活,都是蘧伯玉供一應的。
孔子回到魯國以後,蘧伯玉派了一個私人代表來看孔子。
孔子就陪這位遠道來客,坐在一起談話。
孔子問他,蘧先生在家裡做些什麼事?這位使者就說,我們蘧先生天天在家作修養的學問,希望自己做到每天少些錯誤。
(這就是儒家講究的每天都要自己反省,在《論語》第一篇就提到過&ldquo吾日三省吾身&rdquo。
每天對自己的思想、行為,加以檢點,能夠做到少錯寡過,就是了不起。
)但是他感覺還做不到,沒有達到這個标準。
看了這節對話,被人問到長官的事時,替自己主管應對得那麼謙虛,那麼得體,所以等到他離開以後,孔子就立刻告訴他一些學生,這個人夠得上當代表,夠得上當大使,他替派他出來的主管所答的話,謙虛而不失體,非常恰當。
換句話說,也看出這個使臣本身的修養學問。
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假使在自己國家以内,出去為朋友作代表,或被主管派出去辦一件事,要把立場先站好,這是很難的。
有的人把主管捧得太過分了;有的發主管牢騷,先罵起自己的主管來了,如果到國外當大使,更嚴重了,那就要看修養的風度了。
所以外一交一人才難得,尤其貧弱國家的外一交一,說話的立場,不易把握。
透過這段文字的記載,首先了解的,是蘧伯玉晚年退休以後的修養,确有大臣退居林下的風度,的确不同。
第二,表示了蘧伯玉用的幹部,代表他出使的人,應對才能之高明。
第三,可見主管與幹部之間,本身修養的配合。
第四,孔子藉此教育的機會,告訴學生們,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作使者、當代表。
說話得體,謙虛而包涵的意思很多。
假使孔子要責備蘧伯玉,或責備衛國的什麼缺點,當這位使者說出這句話時,已經把孔子封住了口,使孔子不好意思再說出責備的話來,所以孔子極力稱道他。
宿将還山不論兵 因此引出孔子平日的理論,說明這個道理: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這是很重要的,《泰伯第八》提到過,這裡又重複出現,一個幹部,對于臣道的修養,乃至學者自己本身的修養,都要守住這個原則。
這和政治思想也有關。
譬如站在政治學的立場,有人說國家的事,是大家共有的,所以人是政治的動物,都是政治的分子。
中國人說&ldquo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rdquo人人都應該關心。
但是,有個原則,&ldquo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rdquo他不在那個位置,不輕易談那個位置上的事。
在我來說,認為知識分子少談政治為妙。
因為我們所談,都是紙上談兵,我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