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俠隐中人&mdash&mdash原憲
現在講《憲問第十四》篇。
這一篇是上論《裡仁》篇的發揮與引申。
首先,在這個題目裡,就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原憲這個人,是孔子學生中,所謂&ldquo七十二賢&rdquo裡很有名的人物。
在上論中談到過,他曾替孔子管過總務方面的事情,用現代觀念随便來比,可能在孔子當司寇的時候,他擔任過總務長一類的職務,但究竟合于什麼官階,無法明确的定論。
孔子死了以後,他退隐于山澤布衣之間,走半隐俠的路線,等于在過去的社會中,領袖清流。
所以司馬遷著《史記》,在《遊俠列傳》中,曾提到他和季次。
司馬遷贊成遊俠,認為遊俠是很需要的;但是有人認為不需要,如法家的韓非子說:&ldquo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rdquo認為當時讀書的知識分子,對于法制的實行是有妨礙的,于是法家的思想,影響了後世,秦始皇時代的政策都與它有關。
韓非子的理由是儒者知識多,嘴會說,手會寫,有許多意見提出來,思想不同,使法令不能推行,難于執法。
而俠義道中人,是慷慨好義的,好用武力,又容易形成惡勢力,也是使法令不能推行的障礙。
所以韓非子反對這兩種人。
司馬遷寫《遊俠列傳》,一開始也提到韓非子這兩句話,不過他又認為世界上有許多事,用道德、政治、法律都解決不了,隻有&ldquo老子拳頭大&rdquo的辦法,一下就解決了,所以他認為遊俠有遊俠的好處。
而且他認為古代的遊俠,一諾千金,對朋友講義氣,幫助貧弱的人,這些都是最了不起的,其中提到古代俠義中的佼佼者,有季次、原憲。
原憲在孔子死了以後,再沒有出來做事,就退隐于草澤之中,現在來說就是退隐到下層社會中,和平民一起生活。
後來子貢非常想念他,有一天排場很大去探望他,大有所謂&ldquo結驷連騎&rdquo的派頭,好像現代帶了幾部汽車的随從侍衛。
原憲卻穿了一件破舊衣服,好像現代的穿件破衣服,衣冠不整,鈕扣不扣,便出來和子貢見面。
子貢見他這個樣子,就關心地問他是不是生病了?子貢的意思本來想接濟這位老同學一下,不料原憲說,無财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我沒有病,隻不過窮而已。
他這番道理,無形中也罵了子貢,等于說當年在老師那裡學習,老師教我們該如何做事作人,我們今天對這個時代、國家、天下沒有貢獻,有什麼資格擺你那樣的派頭?子貢被他罵了這一頓,一直放在心裡,始終很難過。
由原憲這個人,可知孔子的學生,什麼樣的人都有。
高行的如原憲一類,也可以說是逃名遁世的隐士,他知道所處的社會太亂,無法有所貢獻,因此遠走山林,韬光養晦。
名利濃于酒 現在我們先簡介了原憲,這裡記載的是: 憲問恥。
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ldquo谷&rdquo的意思是代表當時的俸祿。
原憲問什麼是可恥的事情,孔子說,國家社會上了軌道,像我們這一類的人,就用不着了,我們不必去占住那個職位,可以讓别人去做了。
如果仍舊戀棧,占住那個位置,光拿俸祿,無所建樹,就是可恥的。
其次,社會國家沒有上軌道,而站在位置上,對于社會國家沒有貢獻,也是可恥的。
結論下來就是說,一個知識分子,為了什麼讀書?不是為了自己吃飯,是為了對社會對國家能有所貢獻,假如沒有貢獻,無論安定的社會或動亂的社會,都是可恥的。
講到這裡,我們想起一些故事,可作為研究這兩句話的參考,像原憲的生活型态與思想,他問孔子及孔子所答的話研究一下,這個免于&ldquo恥&rdquo字的功夫可真難。
如大家所熟知的,漢光武劉秀和嚴光(子陵)是幼年時的同學好友,後來劉秀當了皇帝,下命令全國找嚴子陵,而嚴子陵不願出來作官躲了起來。
後來在浙一江一桐廬縣富春一江一上,發現有一個人反穿了皮襖釣魚,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怪人,桐廬縣的縣令把這件事報到京裡去。
漢光武一看報告,知道這人一定是老同學嚴光,這一次才把他接到京裡,但嚴光還是不願作官。
漢光武說,你不要以為我當了皇帝,如今見面還是同學,今夜還是像當年同學時一樣,睡在一起,好聊聊天,嚴子陵還是那樣壞睡相,腿壓在皇帝的肚子上,所以有太史公發現&ldquo客星犯帝座&rdquo的說法。
後世在嚴光釣魚的地方,建了一座嚴子陵的祠堂,因為曆代以來的讀書人,都很推崇嚴子陵,認為他是真正的隐士。
有一個讀書人去考功名,經過嚴子陵的祠堂,題了首詩在那裡:&ldquo君為名利隐,吾為名利來。
羞見先生面,夜半過釣台。
&rdquo這是推崇嚴子陵的。
相反的,清人卻有詩批評嚴子陵:&ldquo一襲羊裘便有心,虛名傳誦到如今,當時若着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rdquo這是說嚴子陵故意标榜高隐,實際上是沽名釣譽,想在曆史上留一個清高的美名。
這是反的一面的。
這裡隻是提一供幾個故事,作為研究孔子&ldquo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rdquo的參考。
這些都是人類社會的通常現象,正如古人說,&ldquo有人辭官歸故裡,有人漏夜趕科場。
&rdquo 此外,還有一段中國曆史上蠻有趣的事情。
滿清入關以後,有許多讀書人不投降。
但清帝康熙非常高明,他十六歲登基,就平定了這樣一個廣土衆民的天下,做了六十年的皇帝,把清朝的政治基礎奠定下來,可以說他是一個天才皇帝,不是職業皇帝了。
他看見漢人反清的太多,為了要先收羅那些不願投降的讀書人,在科舉中特别開了一個&ldquo博學鴻詞科&rdquo。
對于前明不願投降的遺老們,特别恩準,馬馬虎虎,隻要報個名,形式上考一下,就給予很好的官位,結果有很多人,在這種誘一惑下動搖了,而進了&ldquo博學鴻詞科&rdquo。
也還有很多人硬不投降,所以當時鬧了很多笑話。
其中一些是非常尖刻譏諷,當時曾留下幾首諷刺的名詩:&ldquo一隊夷齊下首陽,幾年觀望好凄涼。
早知薇蕨終難飽,悔煞無端谏武王。
&rdquo後來又開第二次&ldquo博學鴻詞科&rdquo,再收羅第一次未收羅到的人。
因為許多人看見第一批&ldquo博學鴻詞科&rdquo的人,都有很好的官位,自己就更忍不住了。
(從這裡看,中國人講究的節操,要守住真是難事,自己的中心思想,能終生不變,實在是最高的修養。
)第二次去的人更多,考場的位置都滿了,後去的被推到門外去,就有人更吟詩挖苦了:&ldquo失節夷齊下首陽,院門推出更凄涼。
從今決計還山去,薇蕨那堪已吃光。
&rdquo中國讀書人,非常重視節操,也就是中心思想、見解的堅定問題。
隐痛詩人&mdash&mdash吳梅村 又如明末清初的名詩人吳梅村,他的詩的确好。
他本來堅持不肯投降,清政府挾持其老母威脅他,逼得他最後隻好去向清政府報到。
因此吳梅村一生非常痛苦。
同時清政府對這些投降的人,雖然待遇很好,但後來寫曆史的時候,清帝還是下命令把這些人列入&ldquo二臣傳&rdquo。
這是中國文化精神,盡管再好,終究是投降過來的,骨頭不夠硬,這是很嚴重的,被人看不起的。
吳梅村後來被列入&ldquo二臣傳&rdquo,他當時去報到,内心非常痛苦,但是被清政府征召,非去不可。
所以他的詩有:&ldquo浮生所欠唯一死,人世無由識九還。
&rdquo吳梅村因為名氣太大,他在應召起程進京的時候,有好幾百人,号稱&ldquo千人會&rdquo為他餞行。
有一個青年,沒有參加這次集會,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這個宴會中去給吳梅村。
吳梅村坐在首席上打開來一看,臉色都變了。
旁邊的人覺得奇怪,看了這封信後,大家的臉色也都變了。
原來這封信上寫了這麼一首詩:&ldquo千人石上千人坐,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語婁東吳學士,兩朝天子一朝臣。
&rdquo所有在座的人全被罵了。
我們看了這些資料,對于原憲問恥,孔子說:&ldquo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rdquo這一點,對中國文化中的臣節與忠貞的精神,要特别注意。
前天中午和幾位同學吃飯,也談到這個問題。
有一位現在法國修哲學博士的同學,回來寫論文,因為她是學哲學的,聽了這個問題覺得奇怪,她說:&ldquo這有什麼不對?&rdquo還問曾國藩,算不算二臣,我告訴她當然不算二臣,她反而覺得&ldquo更怪&rdquo。
我說,假如有人說你是再嫁夫人,你氣不氣?她說:&ldquo我當然氣,我根本還沒有結婚。
&rdquo我說,對了,所謂二臣就等于一個女人結了婚,丈夫并沒有不對,而她又離開丈夫和另外一個丈夫在一起,當然别人要攻讦。
這就是西方文化的看法與中國文化的不同。
這個時代的道德、節操的觀念也與過去的不同。
所以今天的中國文化,在這個問題上,也正處于曆史文化觀念的矛盾與一交一替當中。
對于孔子這兩句話,我們用了這許多時間讨論,但是這裡并沒有下結論,隻是提一供一些故事和意見,大家自己去研究。
不過從孔子教原憲的這兩句話,可知作人之難。
社會、國家上了軌道,幹拿薪水,沒有什麼事可做,不必出力,這不可以;社會、國家沒有上軌道,拿了薪水而沒有貢獻,也不可以,都是可恥。
那麼到底怎樣做好?他的重心就是告訴我們,一個知識分子有知識分子的責任,對于社會、國家要有貢獻,不管在安定的時代,或變亂的時代,如果沒有貢獻,沒有盡到知識分子應盡的責任,就是可恥。
草澤中自有經綸 原憲還問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顯示出,原憲之所以為原憲。
後來退隐在草澤之中,并不簡單,他的修養相當高,從他的第二個問題,就看得出來。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
仁則吾不知也。
伐在古書裡經常代表自負、自高、自大、驕傲、自滿的意思。
原憲說,一個人自己的反省功夫,能夠克服了自滿,做到沒有驕傲,非常謙虛;也無怨恨,不怨天,不尤人;而且沒有大的欲一望,不作過分的希求,清心、寡欲,這是不是仁的境界呢?原憲這個問題并不是偶然提出的,而是他自己的體驗心得。
他後來退隐草澤之間,可以說這幾點都做到了。
現在問孔子,這種樣子,算不算是仁的境界?孔子還不承認這是仁的境界。
他說這是難得的,至于是不是仁的境界,那就不知道了。
由此可知孔子所稱的仁,中國文化所标榜的仁的道體,就像道家、佛家所謂&ldquo得道&rdquo那樣,不可知、不可測,是非常高,不可思議的一個境界。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懷居,等于所謂&ldquo問舍求田,原無大志&rdquo的問舍。
一個人每天問問房子的價錢;有了三十坪,又想擴充到一百坪;買了一層樓,又想變八層樓,這樣的人就沒有什麼大志。
所謂&ldquo掀天揭地,方是奇才。
&rdquo這是引用《幼學瓊林》上的四句話,我們老的這一代,從小就念這本書,接受了這種思想,到現在還背誦得出來,這種觀念依然故我,這是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東西。
孔子這句話是說一個人隻為個人的生活打算,還不夠成為一個士。
這句話放在《憲問》這一篇中,可以說原憲在孔子死後,不管功名富貴,而退隐于下層社會,絕不簡單,他一定替下層社會,替一人家解決了很多問題,做了很多大衆福利的事情。
而原憲之所以甘心放棄功名富貴,可以說受孔子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大,因此他硬是要責備子貢&ldquo學道而不能行之,病也!&rdquo等于對子貢的不滿意,指摘他沒有做到老師所教的學問道理,光是擺那麼大的排場而已。
又如漢高祖劉邦,在前方打仗的時候,後方僅靠蕭何一個人。
劉邦和項羽打了七十多回仗,都是打敗仗,可是兵源、後勤的補給,從來沒有缺少過,這就是因為蕭何在後方,政治、經濟都做得好,社會非常安定。
而劉邦在前方,每見到後方來的人,都要問蕭何在做些什麼。
蕭何覺得奇怪,就和賓客&mdash&mdash智囊一團一、幕僚們&mdash&mdash談起這件事。
其中有一個人告訴蕭何,老闆有所懷疑了。
因為劉邦在前方作戰,整個國家的政治權力,都在蕭何的手上,假如蕭何随便左右擺一下,就不得了的。
這位幕僚就建議蕭何做些問舍求田的事。
後來有人向漢高祖密告蕭何斂财侵占民田,霸占民房,漢高祖看到密告,才對蕭何放心,反而一笑了之。
這可從反面道理,了解正面人生。
狼虎叢中安身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這個&ldquo危&rdquo字就是正的意思。
&ldquo孫&rdquo字古代與&ldquo遜&rdquo字通用,遜者退也,就是謙退的意思。
孔子說,社會、國家上了軌道,要正言正行;遇到國家社會亂的時候,自己的行為要端正,說話要謙虛。
字面意思解釋了,我們再研究一下孔子。
這看來好像他很滑頭,教學生們幾種态度。
其實不是滑頭,在這裡是教人處世的臣道,做幹部的基本原則,也可以說是作人的基本原則。
天下太平,國家社會都上了軌道的時代,一個正人君子,行為要端正,說話正直,沒有關系,無所顧慮,也不會有鬥争。
但當處在動亂的社會中,第一個原則:行為要端正,如當公務員,不貪一污,不犯法,規規矩矩,方方正正。
可是在言語上,少發牢騷,不要得罪人。
因為亂世裡沒有章法,否則的話,往往出問題。
從曆史的記錄,生活的經驗,都可以看到。
前面曾經說過,大家說蓋棺論定,而在人生經驗中,有許多人,許多事,蓋棺不足以論定,有許多人硬是把冤枉帶到棺材裡去的。
看穿了這個道理,又何必怨天尤人? 第一個就說到嶽飛,他所處的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他要北伐,完全對,所以嶽飛的人品行為,是危言危行,正言正行,結果蒙冤死了。
他沒有做到《論語》這一段的&ldquo危行言孫&rdquo,怎麼說他言不遜?&ldquo直搗黃龍,迎回二聖。
&rdquo是他要北伐的口号。
二聖是宋高祖的父親和哥哥(過去帝王時代,稱皇帝為聖人,非常有趣。
)他當時的口号,就是非打不可,準備一定要打到東北去,把太上皇、皇兄兩個人請回來。
他這個話說得也對,是正言,但二聖回來,高宗怎麼辦?所以秦桧要殺嶽飛,不過是拍高宗的馬屁。
因為高宗自己的意思,認為嶽飛真可愛,可是打盡管打,迎回二聖來,教我這個現任皇帝怎麼辦呢?而這個話,高宗又無法告訴嶽飛,所以嶽飛的死,就在他自己不能做到&ldquo危行言孫&rdquo! 第二個說到馮道,這個人前面曾提過的。
在唐宋之間,五一胡一亂華幾十年間,換了好幾個皇帝,都是一胡一人來統治。
五個朝代,都請他出任要職,活了七十三歲死了,晚年号為長樂老人。
可以想象得到,此人第一是&ldquo危言危行&rdquo,生活非常嚴謹,本身一點漏洞、毛病都沒有,既不貪财,又不好色。
他家裡一口放生池,養了一些魚,他兒子抓了一條魚吃了,也被他責打了一頓。
可是曆史上批評他沒有氣節,有奶便是娘。
歐陽修論曆史,直罵他無一恥。
可是在馮道的詩中,發現他的思想,認為隻要立身端正,在狼虎叢中,都可以站得往。
他認為在當時那個時代中,都是豺狼當道,不須向誰盡忠。
隻是要保存中國文化的精神,中華民族的命脈,等待自己國家有真正的人才出來領導,用不着為一胡一人盡忠。
他等了好幾十年,直到他死後才出了一個趙匡胤。
這個故事說明馮道在當時那麼亂的時代,對&ldquo危行言孫&rdquo是做到了。
本身的行為非常端正純良,而态度上、言語上,絕對有分寸,不發牢騷。
與歐陽修相反的意見,有王安石、蘇東坡等人,他們卻認為馮道是菩薩位中的人。
由此可見是非之難定論。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這又是孔子對于人的才德分類。
他認為真正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一定有文字著作,或者有名言留給後世。
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人,都有德又有言。
但是有些著作的人,文章寫得很好,理論上講修養、講道德,也說得蠻像樣的,卻不一定有很好的修養德行。
一個仁者一定有大勇,這個勇并不是會打架的好勇鬥狠;而一個勇者,不一定有仁。
這裡要注意的是&ldquo不必&rdquo兩個字,這表示不一定。
當然,有言又有德,有勇又有仁更好。
度德不量力 下面講到有德有言,有仁有勇的具體事實。
南宮适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宮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宮适就是南容,前面上論和下論都提到過他。
我曾說過,孔子不會那麼簡單,僅僅是聽南容唱了白圭之歌,就把侄女嫁給他,現在在這裡,我們就可知道南容是怎樣一個人。
他請教孔子的問題,提到後羿。
古代的傳說,當時天下有十個太陽,被後羿用箭射下了九個,隻剩下現在的一個太陽。
他也會法術,有些丹藥,吃了能長生不死。
奔月的嫦娥就是他的太太,因為偷吃了他的丹藥,就飛到月宮去了。
這是中國古代的神話,要研究中國古代史,就要透過這些神話,中國的神話中有很多問題、很多道理,我們現在暫且不去管它,後羿憑他射箭技術和武勇,為有窮國君,想稱王而最後不得好死,被他的臣子寒浞殺掉了。
奡又是寒浞的兒子,力氣很大。
所謂蕩舟,就是可以把在一江一海裡航行的船,一手抓起來在陸上拖着走。
後來也不得好死,為少康所誅。
南容說這兩個人,一個射箭技術那麼好,一個力氣那麼大,而後來都不得好死。
他舉這兩個例子,說明靠自己的武力去侵略别人,而想有好結果,反而都不得好死。
另一面他舉出禹王、後稷的例子:後稷是唐堯的農師,對于我國農業社會的建立,他的功勞最大;他也就是周朝的祖先。
南容說禹和後稷,沒有羿、奡那麼大的雄心和本事,自己規規矩矩去種田,很平凡老實的人,最後都得到了天下。
禹是自己得天下,後稷是他的子孫得了周朝天下。
南容舉出兩種人,一種人不擇手段而成功,了不起。
(我們經常碰到一些年輕人感慨很多:某某人不擇手段的發了财,在社會上就很神氣、很吃得開。
我為什麼要講道德呢?現在這種思想,很迷惑人。
)但南容認為這些并沒有用,最終還是要倒下來。
另一種人則是殷殷實實地做他分内的工作。
這兩種人到底哪一種對?他隻提了這個問題。
孔子聽了以後,并沒有答複他,因為南容的見解非常高明,這個問題不須要答複。
所以他一退出去了,孔子就告訴其他同學,這個人思想這樣正确純正,真是了不起的君子,這才是最高的品德。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這都是連接上面一貫的。
孔子說,一個君子不仁,是有的;但是一個小人能仁,這種事是不會有的。
以現在的話來說,一個好人不仁慈,有這個道理,如果說一個壞人而能仁慈,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知道孔孟的思想,都是&ldquo春秋責備賢者&rdquo的作風,孔子所要求的對象,主要的是知識分子。
在古代教育不普及,知識分子少,一個君子當然要仁慈。
但是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有時不仁也是難免的事。
至于壞人當然沒有仁慈的心,壞人如果有了仁心,就不是壞人,有句俗語&ldquo強盜發善心&rdquo,這是不大可能的。
如真的強盜發了善心,他就不作強盜而改作好人了。
愛裡生害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這句話有關于教育,也有關于個人修養。
真愛一個人,如愛自己的孩子,不能溺愛,太一寵一愛了就害了他。
要使他&ldquo勞&rdquo,這個勞并不一定使他去勞動,要使他知道人生的困苦艱難。
前天一位富有的朋友,他有個孩子很好,很乖,他說預備将孩子送到南部一家工廠做工,我非常贊成。
在我們看來,像他這樣的家庭,無論怎樣好的教育,生活環境是太舒服了,弄不好會害了這孩子的一生。
教育和《孫子兵法》一樣,&ldquo置之死地而後生&rdquo,硬要想辦法使他受苦,使他知道困苦艱難。
以這種道理,就能理解&ldquo愛之,能勿勞乎?&rdquo這句話,也可以理解人生。
其次,不管部下或朋友,即使對自己很忠實,但不要僅僅喜歡他的忠實,還要教育他、培養他。
下面轉了一個氣勢,是孔子批評當時的一些人物及政治作風,以切磋為學的外用。
子曰:為命,裨谌草創之,世叔讨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裡子産潤色之。
這段話孤零零吊在這裡。
所說到的四個人,當時都是鄭國的大夫。
為什麼?我們知道上古王道講道德,後世霸道講事功。
春秋戰國時的五霸,第一個霸主,就是由鄭國開始,所以鄭國在春秋戰國初期,相當有力量。
可是到了孔子的時代等于現在的英國,沒落了。
雖然沒落了,但對國際政治的影響,還是蠻大,因為鄭國出了不少政治上的人才。
這裡所提的四個人,都是鄭國政治上的要人。
孔子這句話所說的&ldquo命&rdquo,就是古代非常重視的&ldquo诰命&rdquo。
诰是诰,命是命,兩種文件都是政府的公告。
比方現在一國的元首,到另一國家訪問過後,發表聯合公報。
這種公告,起稿的人非常費心,每一個字都要斟酌,這種文件不但影響當時的整個國際關系,将來曆史還要留下來的,對與不對,作為曆史批判是非善惡的依據。
我國五經中《尚書》的記載,就是中國上古政府的文獻資料。
透過這些資料,可以了解我們過去的曆史。
诰命就是這些文件。
我們現在一般人稱它為&ldquo大文章&rdquo,不止是這一代的,而是永遠留在曆史上的大文章。
孔子說,鄭國的诰命頒布出來,非常慎重,先由裨谌起草,然後由世叔來讨論、檢查、研究。
&ldquo行人&rdquo是外一交一官名,&ldquo子
這一篇是上論《裡仁》篇的發揮與引申。
首先,在這個題目裡,就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原憲這個人,是孔子學生中,所謂&ldquo七十二賢&rdquo裡很有名的人物。
在上論中談到過,他曾替孔子管過總務方面的事情,用現代觀念随便來比,可能在孔子當司寇的時候,他擔任過總務長一類的職務,但究竟合于什麼官階,無法明确的定論。
孔子死了以後,他退隐于山澤布衣之間,走半隐俠的路線,等于在過去的社會中,領袖清流。
所以司馬遷著《
司馬遷贊成遊俠,認為遊俠是很需要的;但是有人認為不需要,如法家的
&rdquo認為當時讀書的知識分子,對于法制的實行是有妨礙的,于是法家的思想,影響了後世,秦始皇時代的政策都與它有關。
韓非子的理由是儒者知識多,嘴會說,手會寫,有許多意見提出來,思想不同,使法令不能推行,難于執法。
而俠義道中人,是慷慨好義的,好用武力,又容易形成惡勢力,也是使法令不能推行的障礙。
所以韓非子反對這兩種人。
司馬遷寫《遊俠列傳》,一開始也提到韓非子這兩句話,不過他又認為世界上有許多事,用道德、政治、法律都解決不了,隻有&ldquo老子拳頭大&rdquo的辦法,一下就解決了,所以他認為遊俠有遊俠的好處。
而且他認為古代的遊俠,一諾千金,對朋友講義氣,幫助貧弱的人,這些都是最了不起的,其中提到古代俠義中的佼佼者,有季次、原憲。
原憲在孔子死了以後,再沒有出來做事,就退隐于草澤之中,現在來說就是退隐到下層社會中,和平民一起生活。
後來子貢非常想念他,有一天排場很大去探望他,大有所謂&ldquo結驷連騎&rdquo的派頭,好像現代帶了幾部汽車的随從侍衛。
原憲卻穿了一件破舊衣服,好像現代的穿件破衣服,衣冠不整,鈕扣不扣,便出來和子貢見面。
子貢見他這個樣子,就關心地問他是不是生病了?子貢的意思本來想接濟這位老同學一下,不料原憲說,無财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我沒有病,隻不過窮而已。
他這番道理,無形中也罵了子貢,等于說當年在老師那裡學習,老師教我們該如何做事作人,我們今天對這個時代、國家、天下沒有貢獻,有什麼資格擺你那樣的派頭?子貢被他罵了這一頓,一直放在心裡,始終很難過。
由原憲這個人,可知孔子的學生,什麼樣的人都有。
高行的如原憲一類,也可以說是逃名遁世的隐士,他知道所處的社會太亂,無法有所貢獻,因此遠走山林,韬光養晦。
名利濃于酒 現在我們先簡介了原憲,這裡記載的是: 憲問恥。
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ldquo谷&rdquo的意思是代表當時的俸祿。
原憲問什麼是可恥的事情,孔子說,國家社會上了軌道,像我們這一類的人,就用不着了,我們不必去占住那個職位,可以讓别人去做了。
如果仍舊戀棧,占住那個位置,光拿俸祿,無所建樹,就是可恥的。
其次,社會國家沒有上軌道,而站在位置上,對于社會國家沒有貢獻,也是可恥的。
結論下來就是說,一個知識分子,為了什麼讀書?不是為了自己吃飯,是為了對社會對國家能有所貢獻,假如沒有貢獻,無論安定的社會或動亂的社會,都是可恥的。
講到這裡,我們想起一些故事,可作為研究這兩句話的參考,像原憲的生活型态與思想,他問孔子及孔子所答的話研究一下,這個免于&ldquo恥&rdquo字的功夫可真難。
如大家所熟知的,漢光武劉秀和嚴光(子陵)是幼年時的同學好友,後來劉秀當了皇帝,下命令全國找嚴子陵,而嚴子陵不願出來作官躲了起來。
後來在浙一江一桐廬縣富春一江一上,發現有一個人反穿了皮襖釣魚,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怪人,桐廬縣的縣令把這件事報到京裡去。
漢光武一看報告,知道這人一定是老同學嚴光,這一次才把他接到京裡,但嚴光還是不願作官。
漢光武說,你不要以為我當了皇帝,如今見面還是同學,今夜還是像當年同學時一樣,睡在一起,好聊聊天,嚴子陵還是那樣壞睡相,腿壓在皇帝的肚子上,所以有太史公發現&ldquo客星犯帝座&rdquo的說法。
後世在嚴光釣魚的地方,建了一座嚴子陵的祠堂,因為曆代以來的讀書人,都很推崇嚴子陵,認為他是真正的隐士。
有一個讀書人去考功名,經過嚴子陵的祠堂,題了首詩在那裡:&ldquo君為名利隐,吾為名利來。
羞見先生面,夜半過釣台。
&rdquo這是推崇嚴子陵的。
相反的,清人卻有詩批評嚴子陵:&ldquo一襲羊裘便有心,虛名傳誦到如今,當時若着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rdquo這是說嚴子陵故意标榜高隐,實際上是沽名釣譽,想在曆史上留一個清高的美名。
這是反的一面的。
這裡隻是提一供幾個故事,作為研究孔子&ldquo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rdquo的參考。
這些都是人類社會的通常現象,正如古人說,&ldquo有人辭官歸故裡,有人漏夜趕科場。
&rdquo 此外,還有一段中國曆史上蠻有趣的事情。
滿清入關以後,有許多讀書人不投降。
但清帝康熙非常高明,他十六歲登基,就平定了這樣一個廣土衆民的天下,做了六十年的皇帝,把清朝的政治基礎奠定下來,可以說他是一個天才皇帝,不是職業皇帝了。
他看見漢人反清的太多,為了要先收羅那些不願投降的讀書人,在科舉中特别開了一個&ldquo博學鴻詞科&rdquo。
對于前明不願投降的遺老們,特别恩準,馬馬虎虎,隻要報個名,形式上考一下,就給予很好的官位,結果有很多人,在這種誘一惑下動搖了,而進了&ldquo博學鴻詞科&rdquo。
也還有很多人硬不投降,所以當時鬧了很多笑話。
其中一些是非常尖刻譏諷,當時曾留下幾首諷刺的名詩:&ldquo一隊夷齊下首陽,幾年觀望好凄涼。
早知薇蕨終難飽,悔煞無端谏武王。
&rdquo後來又開第二次&ldquo博學鴻詞科&rdquo,再收羅第一次未收羅到的人。
因為許多人看見第一批&ldquo博學鴻詞科&rdquo的人,都有很好的官位,自己就更忍不住了。
(從這裡看,中國人講究的節操,要守住真是難事,自己的中心思想,能終生不變,實在是最高的修養。
)第二次去的人更多,考場的位置都滿了,後去的被推到門外去,就有人更吟詩挖苦了:&ldquo失節夷齊下首陽,院門推出更凄涼。
從今決計還山去,薇蕨那堪已吃光。
&rdquo中國讀書人,非常重視節操,也就是中心思想、見解的堅定問題。
隐痛詩人&mdash&mdash吳梅村 又如明末清初的名詩人吳梅村,他的詩的确好。
他本來堅持不肯投降,清政府挾持其老母威脅他,逼得他最後隻好去向清政府報到。
因此吳梅村一生非常痛苦。
同時清政府對這些投降的人,雖然待遇很好,但後來寫曆史的時候,清帝還是下命令把這些人列入&ldquo二臣傳&rdquo。
這是中國文化精神,盡管再好,終究是投降過來的,骨頭不夠硬,這是很嚴重的,被人看不起的。
吳梅村後來被列入&ldquo二臣傳&rdquo,他當時去報到,内心非常痛苦,但是被清政府征召,非去不可。
所以他的詩有:&ldquo浮生所欠唯一死,人世無由識九還。
&rdquo吳梅村因為名氣太大,他在應召起程進京的時候,有好幾百人,号稱&ldquo千人會&rdquo為他餞行。
有一個青年,沒有參加這次集會,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這個宴會中去給吳梅村。
吳梅村坐在首席上打開來一看,臉色都變了。
旁邊的人覺得奇怪,看了這封信後,大家的臉色也都變了。
原來這封信上寫了這麼一首詩:&ldquo千人石上千人坐,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語婁東吳學士,兩朝天子一朝臣。
&rdquo所有在座的人全被罵了。
我們看了這些資料,對于原憲問恥,孔子說:&ldquo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rdquo這一點,對中國文化中的臣節與忠貞的精神,要特别注意。
前天中午和幾位同學吃飯,也談到這個問題。
有一位現在法國修哲學博士的同學,回來寫論文,因為她是學哲學的,聽了這個問題覺得奇怪,她說:&ldquo這有什麼不對?&rdquo還問曾國藩,算不算二臣,我告訴她當然不算二臣,她反而覺得&ldquo更怪&rdquo。
我說,假如有人說你是再嫁夫人,你氣不氣?她說:&ldquo我當然氣,我根本還沒有結婚。
&rdquo我說,對了,所謂二臣就等于一個女人結了婚,丈夫并沒有不對,而她又離開丈夫和另外一個丈夫在一起,當然别人要攻讦。
這就是西方文化的看法與中國文化的不同。
這個時代的道德、節操的觀念也與過去的不同。
所以今天的中國文化,在這個問題上,也正處于曆史文化觀念的矛盾與一交一替當中。
對于孔子這兩句話,我們用了這許多時間讨論,但是這裡并沒有下結論,隻是提一供一些故事和意見,大家自己去研究。
不過從孔子教原憲的這兩句話,可知作人之難。
社會、國家上了軌道,幹拿薪水,沒有什麼事可做,不必出力,這不可以;社會、國家沒有上軌道,拿了薪水而沒有貢獻,也不可以,都是可恥。
那麼到底怎樣做好?他的重心就是告訴我們,一個知識分子有知識分子的責任,對于社會、國家要有貢獻,不管在安定的時代,或變亂的時代,如果沒有貢獻,沒有盡到知識分子應盡的責任,就是可恥。
草澤中自有經綸 原憲還問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顯示出,原憲之所以為原憲。
後來退隐在草澤之中,并不簡單,他的修養相當高,從他的第二個問題,就看得出來。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
仁則吾不知也。
伐在古書裡經常代表自負、自高、自大、驕傲、自滿的意思。
原憲說,一個人自己的反省功夫,能夠克服了自滿,做到沒有驕傲,非常謙虛;也無怨恨,不怨天,不尤人;而且沒有大的欲一望,不作過分的希求,清心、寡欲,這是不是仁的境界呢?原憲這個問題并不是偶然提出的,而是他自己的體驗心得。
他後來退隐草澤之間,可以說這幾點都做到了。
現在問孔子,這種樣子,算不算是仁的境界?孔子還不承認這是仁的境界。
他說這是難得的,至于是不是仁的境界,那就不知道了。
由此可知孔子所稱的仁,中國文化所标榜的仁的道體,就像道家、佛家所謂&ldquo得道&rdquo那樣,不可知、不可測,是非常高,不可思議的一個境界。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懷居,等于所謂&ldquo問舍求田,原無大志&rdquo的問舍。
一個人每天問問房子的價錢;有了三十坪,又想擴充到一百坪;買了一層樓,又想變八層樓,這樣的人就沒有什麼大志。
所謂&ldquo掀天揭地,方是奇才。
&rdquo這是引用《幼學瓊林》上的四句話,我們老的這一代,從小就念這本書,接受了這種思想,到現在還背誦得出來,這種觀念依然故我,這是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東西。
孔子這句話是說一個人隻為個人的生活打算,還不夠成為一個士。
這句話放在《憲問》這一篇中,可以說原憲在孔子死後,不管功名富貴,而退隐于下層社會,絕不簡單,他一定替下層社會,替一人家解決了很多問題,做了很多大衆福利的事情。
而原憲之所以甘心放棄功名富貴,可以說受孔子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大,因此他硬是要責備子貢&ldquo學道而不能行之,病也!&rdquo等于對子貢的不滿意,指摘他沒有做到老師所教的學問道理,光是擺那麼大的排場而已。
又如漢高祖劉邦,在前方打仗的時候,後方僅靠蕭何一個人。
劉邦和項羽打了七十多回仗,都是打敗仗,可是兵源、後勤的補給,從來沒有缺少過,這就是因為蕭何在後方,政治、經濟都做得好,社會非常安定。
而劉邦在前方,每見到後方來的人,都要問蕭何在做些什麼。
蕭何覺得奇怪,就和賓客&mdash&mdash智囊一團一、幕僚們&mdash&mdash談起這件事。
其中有一個人告訴蕭何,老闆有所懷疑了。
因為劉邦在前方作戰,整個國家的政治權力,都在蕭何的手上,假如蕭何随便左右擺一下,就不得了的。
這位幕僚就建議蕭何做些問舍求田的事。
後來有人向漢高祖密告蕭何斂财侵占民田,霸占民房,漢高祖看到密告,才對蕭何放心,反而一笑了之。
這可從反面道理,了解正面人生。
狼虎叢中安身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這個&ldquo危&rdquo字就是正的意思。
&ldquo孫&rdquo字古代與&ldquo遜&rdquo字通用,遜者退也,就是謙退的意思。
孔子說,社會、國家上了軌道,要正言正行;遇到國家社會亂的時候,自己的行為要端正,說話要謙虛。
字面意思解釋了,我們再研究一下孔子。
這看來好像他很滑頭,教學生們幾種态度。
其實不是滑頭,在這裡是教人處世的臣道,做幹部的基本原則,也可以說是作人的基本原則。
天下太平,國家社會都上了軌道的時代,一個正人君子,行為要端正,說話正直,沒有關系,無所顧慮,也不會有鬥争。
但當處在動亂的社會中,第一個原則:行為要端正,如當公務員,不貪一污,不犯法,規規矩矩,方方正正。
可是在言語上,少發牢騷,不要得罪人。
因為亂世裡沒有章法,否則的話,往往出問題。
從曆史的記錄,生活的經驗,都可以看到。
前面曾經說過,大家說蓋棺論定,而在人生經驗中,有許多人,許多事,蓋棺不足以論定,有許多人硬是把冤枉帶到棺材裡去的。
看穿了這個道理,又何必怨天尤人? 第一個就說到嶽飛,他所處的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他要北伐,完全對,所以嶽飛的人品行為,是危言危行,正言正行,結果蒙冤死了。
他沒有做到《
&rdquo是他要北伐的口号。
二聖是宋高祖的父親和哥哥(過去帝王時代,稱皇帝為聖人,非常有趣。
)他當時的口号,就是非打不可,準備一定要打到東北去,把太上皇、皇兄兩個人請回來。
他這個話說得也對,是正言,但二聖回來,高宗怎麼辦?所以秦桧要殺嶽飛,不過是拍高宗的馬屁。
因為高宗自己的意思,認為嶽飛真可愛,可是打盡管打,迎回二聖來,教我這個現任皇帝怎麼辦呢?而這個話,高宗又無法告訴嶽飛,所以嶽飛的死,就在他自己不能做到&ldquo危行言孫&rdquo! 第二個說到馮道,這個人前面曾提過的。
在唐宋之間,五一胡一亂華幾十年間,換了好幾個皇帝,都是一胡一人來統治。
五個朝代,都請他出任要職,活了七十三歲死了,晚年号為長樂老人。
可以想象得到,此人第一是&ldquo危言危行&rdquo,生活非常嚴謹,本身一點漏洞、毛病都沒有,既不貪财,又不好色。
他家裡一口放生池,養了一些魚,他兒子抓了一條魚吃了,也被他責打了一頓。
可是曆史上批評他沒有氣節,有奶便是娘。
歐陽修論曆史,直罵他無一恥。
可是在馮道的詩中,發現他的思想,認為隻要立身端正,在狼虎叢中,都可以站得往。
他認為在當時那個時代中,都是豺狼當道,不須向誰盡忠。
隻是要保存中國文化的精神,中華民族的命脈,等待自己國家有真正的人才出來領導,用不着為一胡一人盡忠。
他等了好幾十年,直到他死後才出了一個趙匡胤。
這個故事說明馮道在當時那麼亂的時代,對&ldquo危行言孫&rdquo是做到了。
本身的行為非常端正純良,而态度上、言語上,絕對有分寸,不發牢騷。
與歐陽修相反的意見,有王安石、蘇東坡等人,他們卻認為馮道是菩薩位中的人。
由此可見是非之難定論。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這又是孔子對于人的才德分類。
他認為真正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一定有文字著作,或者有名言留給後世。
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人,都有德又有言。
但是有些著作的人,文章寫得很好,理論上講修養、講道德,也說得蠻像樣的,卻不一定有很好的修養德行。
一個仁者一定有大勇,這個勇并不是會打架的好勇鬥狠;而一個勇者,不一定有仁。
這裡要注意的是&ldquo不必&rdquo兩個字,這表示不一定。
當然,有言又有德,有勇又有仁更好。
度德不量力 下面講到有德有言,有仁有勇的具體事實。
南宮适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宮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宮适就是南容,前面上論和下論都提到過他。
我曾說過,孔子不會那麼簡單,僅僅是聽南容唱了白圭之歌,就把侄女嫁給他,現在在這裡,我們就可知道南容是怎樣一個人。
他請教孔子的問題,提到後羿。
古代的傳說,當時天下有十個太陽,被後羿用箭射下了九個,隻剩下現在的一個太陽。
他也會法術,有些丹藥,吃了能長生不死。
奔月的嫦娥就是他的太太,因為偷吃了他的丹藥,就飛到月宮去了。
這是中國古代的神話,要研究中國古代史,就要透過這些神話,中國的神話中有很多問題、很多道理,我們現在暫且不去管它,後羿憑他射箭技術和武勇,為有窮國君,想稱王而最後不得好死,被他的臣子寒浞殺掉了。
奡又是寒浞的兒子,力氣很大。
所謂蕩舟,就是可以把在一江一海裡航行的船,一手抓起來在陸上拖着走。
後來也不得好死,為少康所誅。
南容說這兩個人,一個射箭技術那麼好,一個力氣那麼大,而後來都不得好死。
他舉這兩個例子,說明靠自己的武力去侵略别人,而想有好結果,反而都不得好死。
另一面他舉出禹王、後稷的例子:後稷是唐堯的農師,對于我國農業社會的建立,他的功勞最大;他也就是周朝的祖先。
南容說禹和後稷,沒有羿、奡那麼大的雄心和本事,自己規規矩矩去種田,很平凡老實的人,最後都得到了天下。
禹是自己得天下,後稷是他的子孫得了周朝天下。
南容舉出兩種人,一種人不擇手段而成功,了不起。
(我們經常碰到一些年輕人感慨很多:某某人不擇手段的發了财,在社會上就很神氣、很吃得開。
我為什麼要講道德呢?現在這種思想,很迷惑人。
)但南容認為這些并沒有用,最終還是要倒下來。
另一種人則是殷殷實實地做他分内的工作。
這兩種人到底哪一種對?他隻提了這個問題。
孔子聽了以後,并沒有答複他,因為南容的見解非常高明,這個問題不須要答複。
所以他一退出去了,孔子就告訴其他同學,這個人思想這樣正确純正,真是了不起的君子,這才是最高的品德。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這都是連接上面一貫的。
孔子說,一個君子不仁,是有的;但是一個小人能仁,這種事是不會有的。
以現在的話來說,一個好人不仁慈,有這個道理,如果說一個壞人而能仁慈,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知道孔孟的思想,都是&ldquo春秋責備賢者&rdquo的作風,孔子所要求的對象,主要的是知識分子。
在古代教育不普及,知識分子少,一個君子當然要仁慈。
但是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有時不仁也是難免的事。
至于壞人當然沒有仁慈的心,壞人如果有了仁心,就不是壞人,有句俗語&ldquo強盜發善心&rdquo,這是不大可能的。
如真的強盜發了善心,他就不作強盜而改作好人了。
愛裡生害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這句話有關于教育,也有關于個人修養。
真愛一個人,如愛自己的孩子,不能溺愛,太一寵一愛了就害了他。
要使他&ldquo勞&rdquo,這個勞并不一定使他去勞動,要使他知道人生的困苦艱難。
前天一位富有的朋友,他有個孩子很好,很乖,他說預備将孩子送到南部一家工廠做工,我非常贊成。
在我們看來,像他這樣的家庭,無論怎樣好的教育,生活環境是太舒服了,弄不好會害了這孩子的一生。
教育和《
以這種道理,就能理解&ldquo愛之,能勿勞乎?&rdquo這句話,也可以理解人生。
其次,不管部下或朋友,即使對自己很忠實,但不要僅僅喜歡他的忠實,還要教育他、培養他。
下面轉了一個氣勢,是孔子批評當時的一些人物及政治作風,以切磋為學的外用。
子曰:為命,裨谌草創之,世叔讨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裡子産潤色之。
這段話孤零零吊在這裡。
所說到的四個人,當時都是鄭國的大夫。
為什麼?我們知道上古王道講道德,後世霸道講事功。
春秋戰國時的五霸,第一個霸主,就是由鄭國開始,所以鄭國在春秋戰國初期,相當有力量。
可是到了孔子的時代等于現在的英國,沒落了。
雖然沒落了,但對國際政治的影響,還是蠻大,因為鄭國出了不少政治上的人才。
這裡所提的四個人,都是鄭國政治上的要人。
孔子這句話所說的&ldquo命&rdquo,就是古代非常重視的&ldquo诰命&rdquo。
诰是诰,命是命,兩種文件都是政府的公告。
比方現在一國的元首,到另一國家訪問過後,發表聯合公報。
這種公告,起稿的人非常費心,每一個字都要斟酌,這種文件不但影響當時的整個國際關系,将來曆史還要留下來的,對與不對,作為曆史批判是非善惡的依據。
我國五經中《
透過這些資料,可以了解我們過去的曆史。
诰命就是這些文件。
我們現在一般人稱它為&ldquo大文章&rdquo,不止是這一代的,而是永遠留在曆史上的大文章。
孔子說,鄭國的诰命頒布出來,非常慎重,先由裨谌起草,然後由世叔來讨論、檢查、研究。
&ldquo行人&rdquo是外一交一官名,&ldquo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