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第十三

關燈
現在講《子路第十三》篇,以連貫的觀念來看,這篇文章是對上論《為政》篇以後所作的發揮。

    就是說一個人學問的内在修養與外用,當然包括了過去所謂作官的學養,乃至作人與做事的道理。

     先天下之憂而憂 子路問政。

    子曰:先之,勞之。

    請益。

    曰:無倦。

     這一節文字非常簡單。

    子路問從政的道理,孔子告訴他兩個觀念:一個是&ldquo先&rdquo,一個是&ldquo勞&rdquo。

    這兩個觀念,發揮起來蠻多。

     所謂&ldquo先&rdquo,就是在&ldquo為政&rdquo的原則上作領一導一人,一切要為人之先。

    關于先,大家都讀過宋儒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其中有句名言:&ldquo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rdquo這個&ldquo先&rdquo的觀念,即從《論語》這裡來的。

    中國政治哲學解釋&ldquo先&rdquo字,多半用老子的話&ldquo外其身而後身存&rdquo。

    為政作主管的,尤其是作戰帶兵的,都是這樣:自己站在前面,有艱難困苦與辛勞,我領先擔負了;利益方面也是先讓人家,自己不要,這是&ldquo外其身&rdquo,而實際上最後的成功還是自己,這是領導的&ldquo先之&rdquo的道理。

     &ldquo勞之&rdquo,也是處事領導的原則。

    左丘明的《國語》一書中,有一篇敬姜論勞逸,叙述魯大夫公父文伯的母親&mdash&mdash敬姜,對兒子的一番教訓,政治思想非常高。

    她說人必須要接受勞苦的磨練:&ldquo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一婬一,一婬一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rdquo一個人環境好,什麼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堕落。

    民族、國家也是這樣。

    所謂&ldquo憂患興邦&rdquo,艱難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來的。

    所以古代許多懂得為政的人,都善于運用&ldquo勞之&rdquo的原則,使得官吏、百姓沒有機會耽于逸樂。

    &ldquo勞&rdquo包括了勤勞、勞動、運動許多意義。

    所謂&ldquo君子勞心,小人勞力。

    &rdquo人在辛勞困苦的時候,對人生的體會較多,良善的心性容易發揮出來。

    不過這是好的一面的看法。

    另一方面,也有把這個原則反用了的,就是不使人太過安逸,盡量使他勞苦,永遠不能安逸下來,沒有機會思想,也不敢思想,這就是用反的一面。

    所以同樣一個學問,正反兩面如何去用,在乎個人的道德。

    這個&ldquo勞&rdquo同時也包括自己。

    在個人修養中,一個領一導一人甯可有困難時自己先來,有勞苦的事自己先做;絕不能自己坐着享受,有困難都讓别人去。

    這樣永遠帶不好人,尤其帶部隊,打起仗來,就看得更明顯。

     孔子說了這兩點,子路請益,要求老師多告訴他一點。

    孔子又說了一個&ldquo無倦&rdquo,這兩個字在文字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不疲勞,一切要更努力;用現代語來說,就是責任的觀念要加重,自己沒有&ldquo懶得做&rdquo的感覺;從曆史上嚴格體會,做一個政治上成功的領一導一人的确是很苦的。

    如果恪守這種原則,即使是看公文這件工作,也令人覺得很苦。

    因為真正負起責任來,往往就沒有私生活,難免有時會厭倦。

    在前面也說到過,曆史上像周公那樣忙碌辛勞,&ldquo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rdquo的故事。

    周朝的政權,存亡絕續之際,維持八百年之久,可歸功于周公一手所建立的典制。

    而且我國文化集中整理成一系統性,也是由周公開始的。

    當時周公的身份、地位,用&ldquo一人之下,萬人之上&rdquo還不夠形容。

    實際上,他與武王是親兄弟,是成王的叔叔。

    可是他對人如此的謙虛,如此的負責任,如此的勤勞而無倦,這種修養實在難得。

    一個人在自己負到那樣的重責,達到那樣的地位時去體會它,才更親切。

     上面是孔子告訴子路的三大原則。

    孔子為什麼對子路作這樣的答複?這須要我們用頭腦去思索一下了。

    假使子貢、子夏問從政的問題,孔子也許不是這樣答複。

    我們知道子路的個性很有俠氣,脾氣一來,動辄&ldquo算了!&rdquo或者&ldquo幹了!&rdquo這一類的個性,容易偾事。

    有些人是慢吞吞的個性,就容易誤事。

    所以孔子嚴格告訴他這三個原則。

    但是,我們每人自己反省,個性上有這種成分沒有?學問修養的道理,就可在這三個重點上去體會了。

     才難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仲弓出去做魯國權臣季家的管事,來問從政的原則。

    孔子告訴他在行政上領導政治的道理:&ldquo先有司&rdquo,有司是職務代稱,也就是管事的,讀古書時經常看到它。

    孔子是說,首先重視每個人的職權,要制度化,不要亂來。

    在古代專制政治的時代,尤其在春秋戰國的時期,一個領一導一人,一個帝王,本身就是法制。

    盡管中國過去也是講法治的精神,但在君主專治體制下,往往有&ldquo言出法随&rdquo的情形,他的話就是法律,他要怎樣做就是法令。

    所以孔子告訴他不可犯這毛病,先要把權責分清楚,制度建立起來。

     其次,領一導一人對人要&ldquo赦小過&rdquo。

    誰都難免有錯誤,尤其當領一導一人,要能原諒人。

    一個領一導一人,不單是主管,還要兼作老師,所謂&ldquo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

    &rdquo領一導一人同時是老師,同時是父兄,對部屬小小的錯誤,馬馬虎虎讓他過去,充其量喊到房間裡告誡他。

    在曆史上看到的名臣,遇到部下犯了錯誤,當衆不說,召到房間裡,關起門來責備一頓。

    出了房門當主管的自己背了過,宣稱是自己的錯,不關那個部屬的事。

    古代許多大臣都有這種器度,不是用手段,而是一種厚道的修養,這是愛人。

     第三,要能夠&ldquo舉賢才&rdquo,就是提拔有才能的人。

    這裡發生一個問題了,仲弓提出來問,他說有那麼多部下,怎麼知道哪一個是人才?人才的選拔不易,在曆史上經常看到有人&ldquo拔于稠人之中&rdquo。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很多人才,當他沒有機會表現的時候,永遠默默無聞而埋沒終生。

    譬如帶一師的部隊,這一師人當中,一定有人才,但卻沒有辦法發現。

    有了發現,就在稠人之中&mdash&mdash在很多人之中把他提拔起來,給他機會,随時培養出來。

    曆史上許多前輩提拔後輩,都是這樣。

     但賢才到底是難得,所以仲弓就說,無法知道誰是賢才,怎樣去分别呢?孔子說,你可以就你所看到的,所知道的去選。

    如果你并不知道,那就是他沒有表現的機會,隻好等待别人去發掘了。

    所謂:&ldquo博施濟衆,堯舜猶病諸!&rdquo 孔子要正什麼名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有一天,子路和孔子在讨論一個為政的問題。

    孔子周遊列國都很失意,比較好的是在衛國那些年,而且衛靈公對他也的确很重視。

    所以看孔子的傳記,當時許多地方使大家懷疑,有人以為孔子可能在衛國要當宰相;有的懷疑孔子想把衛國的政權整個拿過來。

    這段讨論的背景就可以反映出當時的情況。

    子路有一天問道,看衛靈公的樣子,非常重視老師,假使他希望你出來從政,有意把政權一交一給你,&ldquo子将奚先?&rdquo(我們要注意這個&ldquo将&rdquo字,表示當然不會成為事實,假設語氣。

    )老師你看為政之道,第一步是什麼?第一個重點先開始做什麼?孔子說,假定有這個事,第一件事是正名。

    子路說:&ldquo有是哉?&rdquo這是非常懷疑的口氣,意思是說,正名有這樣重要嗎?因為正名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所以子路不相信。

    并且說,老師,人家說你是個迂夫子,你真是迂啊!名正不正有什麼關系呢? 現在我們注意,先讨論這個&ldquo名&rdquo。

    中國文化中過去的名,包括了些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後世有一門學問叫&ldquo名學&rdquo,就是邏輯、思想的研究。

    嚴格講,正名就是指确定思想的觀念。

    以現代的語彙來說,&ldquo文化思想的中心&rdquo即為正名的重點。

    也可以說,在邏輯思想上分别得清清楚楚,就叫作正名。

     現在&ldquo正名&rdquo的意義懂了,再說本文。

    孔子說,如果要談為政,先要把思想領導清楚。

    把文化思想的路線作正确的領導,非常重要。

    子路一聽,認為文化思想是空洞的東西,這個何必管它呢?孔子就罵他說,你這個家夥,真是野蠻、一胡一扯。

    一個真有學問的君子,對一件事情不了解,不要亂下斷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不要勉強說懂,就告訴人家我不懂,這才是君子的風度與修養。

    &ldquo蓋阙如也&rdquo,甯可保留這個缺陷,對人說這一門我不懂,沒有研究。

    孔子教子路這一點作人的道理後,繼續告訴他&ldquo必也正名&rdquo的道理,一氣呵成的說明中心思想的重要。

     政治的重心,&ldquo名不正,則言不順。

    &rdquo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論。

    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會成功的。

    有時我們讀曆史,看政治的演變,都離不了&ldquo名正言順&rdquo的原則。

    &ldquo事不成則禮樂不興&rdquo,沒有文化的政權,就沒有文化的社會,那麼立法的制度就建立不好,法治沒有良好的基礎,一般老百姓就無所适從了。

    所以領導的重點,還是思想的領導、文化的領導。

    這在表面上看起來并不重要,其實影響非常深遠。

     說到這裡,我們若以思想問題來講,人類的全部曆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思想戰争史。

    一直到今天這個階段,站在哲學的立場來看,全世界人類文化的思想,正陷落在癱瘓狀态,空虛貧乏。

    講好聽點是物質文明在發達;講難聽點是物質的欲一望在擴張,蒙蔽了人類的智慧。

    也許目前感覺不到,再過十年、二十年就可以感到的。

    因此我們現在對于自己的文化複興,要作承先啟後融貫中西的工作,這是刻不容緩的重大使命。

    從事文化工作的人,要曉得自己這神聖而艱巨的責任。

    是誰給的責任?是自己要自己挑的,挑起繼往開來的重任,才能搞思想。

    如果以現實的環境來看,搞思想的人常是窮苦一生,默默無聞。

    但每個曆史的演變,都受這種潦倒一生的人思想的影響。

    在他本人死後,領導了世界人類。

    以個人的現實生活來講,搞思想、搞文化的窮苦一生,對他有什麼用?可是他精神生命的價值就有如此偉大和長遠!這就看個人的認識,自己選擇要走什麼路。

     現在引申孔子提到的&ldquo正名&rdquo問題與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如果到了&ldquo民無所措手足&rdquo的狀況,一般人無所适從,不曉得走哪條路好,那就問題大了。

    譬如我們這個世紀,這個時代的現象:以前曾經提到過,世界各國,首先傾向于偏激思想的是知識分子&mdash&mdash也可以說是沒有到家的知識分子。

    而另一奇怪的情形,外國許多資本家的作法,至少是走同情偏激思想的路線。

    至于窮小子們多半都是盲從,并不是真的在搞思想。

    這中間是一大問題。

    是這一代搞思想文化,搞真正學問的關鍵所在。

    我們不要忽略了這個問題。

    有些事看來毫不相幹,但影響的後果非常大,這就叫做文化思想了。

    文化思想看起來毫不相幹,但形成時代潮流,對國家命運的影響非常大。

    我們甚至可以說文化思想左右了曆史,所以在政治哲學的觀點上就更要注意了。

    一個政治領一導一人,對于許多看起來毫不相幹的事情,譬如路上丢一個香煙頭,是毫不相幹的,但你丢一個,他丢一個,人人都丢一個,就形成了都市污染,積微成漸,不相幹的事成了大問題。

    就是孔子講的,名不正,思想就不純正,&ldquo則民無所措手足&rdquo。

    這個時代,老百姓不知哪個思想是對的。

     所以孔子的結論:&ldquo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rdquo,這個&ldquo名&rdquo字包括了思想文化的内涵。

    同時由此可見,思想文化在政治哲學中的重要。

    而且我們真正的傳統思想,事無不可對人言。

    在理論上,邏輯上絕對站得住,不是空洞的理論,一定可以做得到的。

    所以再三提到,&ldquo物質不滅&rdquo的思想已經站不住了,自然地被科學推翻了。

    現在思想的風氣,都是講&ldquo應用&rdquo的思想,不是基本的哲學思想。

    因此人心愈亂,民風日下。

     孔子所以說為政的道理,首先是思想文化的問題。

    我們傳統文化中對于思想文化和言語行為的原則,就是講究實踐的,說得到一定做得到,而且很容易平實的做到。

    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