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是中國政治哲學最高的原則;不談虛無高深的理論,要平實可行。
總之,孔子告訴我們,思想是最重要的,這個思想就歸于&ldquo正名&rdquo的内涵,縮小範圍,就是名稱與觀念的重要。
所以我們平常作宣傳的人,用一句标語,一句小标題,也必須要經過仔細研究,搞錯了,也可說就是&ldquo正名&rdquo的偏差。
問舍求田 下面大體講作人的道理: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
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樊遲有一次向孔子請教農業的技術問題,稻子要怎樣種得好。
孔子說,那你不要問我,不如去問有種田經驗的老農。
樊遲又問如何種菜種花。
孔子說,這些事你問我,我不是不懂,但隻懂一點,不如去問老經驗的種菜、種花的人。
樊遲退出去了以後,孔子就對學生們幽默的說,樊遲這個小子,竟來問我這些農業技術問題。
其實,我隻教你們作人做事的大原則,并沒有教種菜的技術。
如果身居上位,作一個領一導一人,本身好禮、誠敬,下面就自然敬業樂群了。
這點我們應當要注意,在任何地方,領一導一人的意向,有一點偏向于某一方面,不久之後,整個風氣都會偏向某一方面。
不但是壞的偏向會出毛病,好的偏向如果不善加引導,也會出問題。
所以道家、儒家都講無為而治,由此知道領一導一人的學養,是要很注意的。
孔子現在是講好的偏向,他說上面的人如處處好禮,講究文化思想,下面的人就誠敬嚴肅,成為風氣了;上面的人如處處愛人,犧牲自己,幫助别人,那麼下面的人心,受上面的影響,當然人人都服從你。
尤其帶兵,所謂&ldquo先之,勞之&rdquo,在艱難困苦中,先替下面的人想辦法,隻有一餐飯可吃,讓大家先吃,有剩的自己再吃,不然自己餓肚子。
當然不能為了手段才如此做,要真誠的這樣做,那麼人民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ldquo上好信&rdquo的信,不但指有信用,講了的話兌現,還包括了信人、信己,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那麼下面對你沒有不付出真感情的。
人能做到這一點,人心歸向,賢才畢集,百姓感戴,攜家帶眷,前來依附,還怕沒有人來替你種田嗎? 但話說回來,後世儒家的知識分子,因此都不肯自力謀生,隻想作領一導一人&mdash&mdash作官的毒一素也種因于這種思想流弊了。
實因誤解孔子的教學生主旨所緻。
因此,下面便說到從政與個人修養: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說,學識的修養基本,要先讀詩。
并不是要政治家成為一個詩人,因為春秋戰國以上的文化思想,直到孔子删詩書、定禮樂時代的《詩經》,可以說是包括了一切知識的通才之學,所謂蟲魚鳥獸的名稱,以及人情風土的知識,由詩的内涵中都可以了解。
培養一個政治人才,必須先使他有充分學識,成為通才,樣樣都會。
在古代知識範圍,比現在簡單。
讀詩讀得好,學識淵博,不一定做事做得好。
所以讀詩以後,要授之以政,給予經驗了。
如果所學與行政配合不起來,不能得心應手,不能通情達理,那就要外放出去,使于四方,各處去多經驗、多曆練。
這就和後來司馬遷&ldquo讀萬卷書,行萬裡路&rdquo的道理一樣,經驗不夠,就使于四方,到處去增加人生的經曆,然後再回來考察他,如果處理事情還是不能專一精一、深入,那麼再培養、訓練也沒有用。
這種人才,隻能成為書呆子,從唐代以後,多半是打入翰林院。
明清兩代,進士出身進翰林院的很多,進了翰林院,就是進入研究院去研究研究,有很高的名望,很高的待遇,可是難得外放作官。
在過去有許多人一輩子都待在翰林院裡,如果經翰林院出身,而能再從事地方行政的,我們從清朝兩百多年的史實來看,多半成為雙料大員,縱不能成為國家了不起的能臣,至少也不太錯。
看看清朝翰林院的制度,是非常妙的,僅僅書讀得好的人,就隻好翰他一筆在此林中了。
所以孔子說,書讀好了的人,從政經驗不夠,就派他到外面多經曆人情世故。
回來還不能深入,就不是從政的大才,書讀得再多也沒有用。
由此可見人的才具與學識,不一定能夠完全配合得起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講到為政的道理,始終認為個人的修養非常重要,任何一種制度,到底還是人為的。
領一導一人本身端正,(正字包括的意義很多,思想的純正,行為的中正等。
)就是一個良好政治的開端,用不着嚴厲的法令,社會風氣自然會随着轉化而歸于端正。
如果本身不正,僅以下達命令來要求别人,結果是沒有用的。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這是孔子對當時曆史文化的一個批判。
他生長在魯國,也繼承了魯國的文化,魯國文化要保存周朝文化和周公流風遺政的精神。
後來孔子多半在衛國,在衛國住得比較久。
由衛國回來以後,才正式從事著作,删詩書,定禮樂。
他認為衛國的文化、政治,基本上還是不錯的,還能始終保存着周代封建當初的&ldquo兄弟之邦&rdquo的精神。
孔子這句話是感歎,也是贊美。
總之,言下之意,頗多感慨! 鬥屋升基之争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孔子在衛國看到一位世家公子,并不是近代語所謂的公子哥兒。
古代的公子是世襲的,大體上都由長子繼承。
除非這個家族犯了罪,否則是代代相傳下去的。
例如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等等,這些都是公子。
他在衛國看到一個世家公子名字叫荊,這個人對于生活的态度,包括他的思想觀念和修養,都很值得推重。
譬如在修繕房屋這件事上來說,剛剛開始有一點可住時,他便說,将就可以住了,不必要求過高吧!好比有一幢配給的房子,雖然小了點,人口多住不下來,将就在走廊前加一小間,馬馬虎虎夠了就好。
後來又擴大一點,修好一點,他就說,已經相當完備了,比以前好多了,不必再奢求了!等于原來配的房子隻有十二個榻榻米,現在改了第一期的國民住宅,好了一點。
他說好了,已經很受用了。
後來又擴充一點,他又說,夠了!夠了!太好了。
孔子講這件事,在我們初看起來,沒有什麼了不起。
豈但衛公子做得到,我們大家都做得到。
所以有時候讀《論語》,覺得把這些話都記載進去,好像聖人的經典,并沒有什麼了不起。
這就是讀書要與生活經驗,以及年齡的增長相互配合。
我們要知道,古代一個世家公子,可不那麼簡單。
據我所了解,有些朋友因家庭出身不同,吃的穿的硬是很講究。
有一位朋友,年紀相當大,名望地位也很高。
他托人買一件汗衫,因為是老牌子,找遍了香港、英國,後來在香港一個老店才買到,價錢非常貴。
代買的人也買了一件,穿起來的确舒服。
這位先生對日常生活,就是如此考究。
他也有他的理論:沒有錢甯可不買,要買就要買好的。
譬如皮鞋,一雙好的皮鞋,又舒适,又漂亮,又牢固,可以穿兩三年。
花兩百元買一雙普通皮鞋,幾個月換一雙,計算下來,花的錢一樣,既不舒服,又不好看。
皮鞋如此,其他也是一樣。
這就知道,世家公子的一習一氣,确是不同,由此也就了解到人生,所謂&ldquo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rdquo一個窮小子出身,漸漸環境好了,自然會奢侈起來,這種習慣容易養成;用慣了以後,一旦窮了,再要想儉省,就困難了。
所以孔子提出衛公子荊的這個觀念,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們的四書五經,教年輕人去讀,在他們是一件痛苦的事,實在難懂,像這些必須要配合人生的經驗去體會。
如果在學校裡教這些書,僅從文字上講解,學生聽了自然會反感的。
這實在難怪學生,隻好責怪&ldquo人生&rdquo了。
其次說到蓋房子,講幾個故事: 第一個講到郭子儀:唐明皇時候,安祿山作亂,唐室将垮的政權,等于他一個人打回來的。
在曆史上,唐代将軍能富貴壽考的,隻有郭子儀一個人。
他退休以後,皇帝賜他一個汾陽王府。
在興工建築的時候,他閑來無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上去監工。
吩咐一個正在砌牆的泥工說,牆基要築得堅固。
這名泥水匠對郭子儀說,請王一爺放心,我家祖孫三代在長安,都是作泥水匠的,不知蓋了多少府第,可是隻見過房屋換主人,還未見過哪棟房屋倒塌了的。
郭子儀聽了他這番話,拄着杖走了,再也不去監工。
這個泥水匠講的,是祖孫三代的實際經驗,而郭子儀聽了以後,就想透了人生的一個道理,不是消沉,而是更通達了。
第二個故事,唐末楊玢在尚書任内,快要告老退休的時候,他在故鄉的舊屋地産,有些被鄰居侵占了。
于是他的家人們要去告狀打官司,把拟好的起訴書送給他看。
楊玢看了,便在後面批說:&ldquo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
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
&rdquo他的家人看了就不去告狀了。
第三個故事,和楊玢的類似,據說(待考)出在清代康熙、雍正間的桐城人張廷玉。
他是清代入關後,父子入閣拜相的漢人。
據桐城朋友說,桐城有一條巷子名為&ldquo六尺巷&rdquo。
張廷玉當年在家鄉蓋相府時,鄰居與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縣衙裡,張家總管便立刻把這件事寫信到京裡報告相爺,希望寫封信給縣令關照一下。
張廷玉看後,在原信上批了一首詩寄回來,這首詩說:&ldquo千裡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rdquo張家的總管于是立即吩咐讓了三尺地出來,那個鄰居看到張家居然退讓了三尺,他也讓了三尺出來,于是留下了六尺空地,成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條巷道。
從這幾個故事,我們就可了解孔子之所以講到一個世家公子的生活,能夠修養到&ldquo知足常樂&rdquo,隻求一溫一飽,實在是很難得的。
像這樣修養的人,如果從政,就不會受外界環境的誘一惑了。
剛才提到郭子儀的起建汾陽王府,我們再看看唐一人的兩首詩: 門前不改舊山河,破虜曾輕馬伏波; 今日獨經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陽多。
&mdash&mdash趙嘏經汾陽舊宅詩 汾陽舊宅今為寺,猶有當年歌舞樓; 四十年來車馬散,古槐深巷暮蟬愁。
&mdash&mdash張籍法雄寺東樓詩 上面兩首詩的詞句都很簡單,但包涵的意味卻發人深省;比起&ldquo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rdquo,如何? 政治、經濟、文化 子适衛,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有一次孔子又到衛國去,他的學生冉有跟着去服務,到了衛國一看,政治很清明,社會進步了,繁榮起來了。
于是孔子說,好呀!好繁榮呀!冉有就問,像這樣繁榮了,再進一步該怎樣做?孔子說,使社會繁榮,是為政的原則。
繁榮了還不算,還要使國民經濟基礎穩固,人人富有。
冉有又問,社會繁榮了,國民收入也提高了,那麼再進一步又該做甚麼呢?孔子說,那就是文化與教育了。
僅是繁榮了,如不加上文化教育,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民族,會堕落、沉一淪的,這是很嚴重的。
繁榮、富有、文化教育,是政治發展的三階段。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這是孔子平常的感歎。
他感歎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行。
孔子在這裡說,假定真正有人相信我,&ldquo期月而已可也&rdquo,期月就差不多了。
如果照我的政治理想去做,三年的時間,這個國家就有大成果,可以變成一個富強康樂的國家。
子曰:&ldquo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rdquo誠哉是言也! 看這一節書,首先要了解,孔子是引用古人的話。
其中&ldquo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rdquo這兩句話,是孔子以前的古人說的,隻有下面一句&ldquo誠哉是言也!&rdquo是孔子自己的話,也就是孔子對于古人那兩句話的感想、評語。
以現在的話來解釋,孔子說,這兩句話的确說得不錯,真有道理! 這一節書是連接上面政治發展三個階段:繁榮、富強、文化教育的振興一直下來的。
講到繁榮與富強,我們想到現代的情況,像全世界都在談發展觀光,觀光就是社會繁榮的前奏。
現在這樣,過去曆史也是這樣。
所謂觀光,不免要連帶有許多對社會風氣不好的事,中國如此,世界各國也如此。
試舉一個例子:曾國藩打垮了太平天國,收複南京之初,當然,南京在兵亂之後,經濟非常衰落,老百姓非常困苦。
曾國藩第一步工作,就是恢複秦淮河的遊樂事業,歌台舞榭,什麼特種營業都有。
這些一恢複,經濟的複興就來了。
經濟的原理,有如美國人一句話,世界上最大的本事,就是把你口袋
總之,孔子告訴我們,思想是最重要的,這個思想就歸于&ldquo正名&rdquo的内涵,縮小範圍,就是名稱與觀念的重要。
所以我們平常作宣傳的人,用一句标語,一句小标題,也必須要經過仔細研究,搞錯了,也可說就是&ldquo正名&rdquo的偏差。
問舍求田 下面大體講作人的道理: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
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樊遲有一次向孔子請教農業的技術問題,稻子要怎樣種得好。
孔子說,那你不要問我,不如去問有種田經驗的老農。
樊遲又問如何種菜種花。
孔子說,這些事你問我,我不是不懂,但隻懂一點,不如去問老經驗的種菜、種花的人。
樊遲退出去了以後,孔子就對學生們幽默的說,樊遲這個小子,竟來問我這些農業技術問題。
其實,我隻教你們作人做事的大原則,并沒有教種菜的技術。
如果身居上位,作一個領一導一人,本身好禮、誠敬,下面就自然敬業樂群了。
這點我們應當要注意,在任何地方,領一導一人的意向,有一點偏向于某一方面,不久之後,整個風氣都會偏向某一方面。
不但是壞的偏向會出毛病,好的偏向如果不善加引導,也會出問題。
所以道家、儒家都講無為而治,由此知道領一導一人的學養,是要很注意的。
孔子現在是講好的偏向,他說上面的人如處處好禮,講究文化思想,下面的人就誠敬嚴肅,成為風氣了;上面的人如處處愛人,犧牲自己,幫助别人,那麼下面的人心,受上面的影響,當然人人都服從你。
尤其帶兵,所謂&ldquo先之,勞之&rdquo,在艱難困苦中,先替下面的人想辦法,隻有一餐飯可吃,讓大家先吃,有剩的自己再吃,不然自己餓肚子。
當然不能為了手段才如此做,要真誠的這樣做,那麼人民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ldquo上好信&rdquo的信,不但指有信用,講了的話兌現,還包括了信人、信己,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那麼下面對你沒有不付出真感情的。
人能做到這一點,人心歸向,賢才畢集,百姓感戴,攜家帶眷,前來依附,還怕沒有人來替你種田嗎? 但話說回來,後世儒家的知識分子,因此都不肯自力謀生,隻想作領一導一人&mdash&mdash作官的毒一素也種因于這種思想流弊了。
實因誤解孔子的教學生主旨所緻。
因此,下面便說到從政與個人修養: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說,學識的修養基本,要先讀詩。
并不是要政治家成為一個詩人,因為春秋戰國以上的文化思想,直到孔子删詩書、定禮樂時代的《詩經》,可以說是包括了一切知識的通才之學,所謂蟲魚鳥獸的名稱,以及人情風土的知識,由詩的内涵中都可以了解。
培養一個政治人才,必須先使他有充分學識,成為通才,樣樣都會。
在古代知識範圍,比現在簡單。
讀詩讀得好,學識淵博,不一定做事做得好。
所以讀詩以後,要授之以政,給予經驗了。
如果所學與行政配合不起來,不能得心應手,不能通情達理,那就要外放出去,使于四方,各處去多經驗、多曆練。
這就和後來司馬遷&ldquo讀萬卷書,行萬裡路&rdquo的道理一樣,經驗不夠,就使于四方,到處去增加人生的經曆,然後再回來考察他,如果處理事情還是不能專一精一、深入,那麼再培養、訓練也沒有用。
這種人才,隻能成為書呆子,從唐代以後,多半是打入翰林院。
明清兩代,進士出身進翰林院的很多,進了翰林院,就是進入研究院去研究研究,有很高的名望,很高的待遇,可是難得外放作官。
在過去有許多人一輩子都待在翰林院裡,如果經翰林院出身,而能再從事地方行政的,我們從清朝兩百多年的史實來看,多半成為雙料大員,縱不能成為國家了不起的能臣,至少也不太錯。
看看清朝翰林院的制度,是非常妙的,僅僅書讀得好的人,就隻好翰他一筆在此林中了。
所以孔子說,書讀好了的人,從政經驗不夠,就派他到外面多經曆人情世故。
回來還不能深入,就不是從政的大才,書讀得再多也沒有用。
由此可見人的才具與學識,不一定能夠完全配合得起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講到為政的道理,始終認為個人的修養非常重要,任何一種制度,到底還是人為的。
領一導一人本身端正,(正字包括的意義很多,思想的純正,行為的中正等。
)就是一個良好政治的開端,用不着嚴厲的法令,社會風氣自然會随着轉化而歸于端正。
如果本身不正,僅以下達命令來要求别人,結果是沒有用的。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這是孔子對當時曆史文化的一個批判。
他生長在魯國,也繼承了魯國的文化,魯國文化要保存周朝文化和周公流風遺政的精神。
後來孔子多半在衛國,在衛國住得比較久。
由衛國回來以後,才正式從事著作,删詩書,定禮樂。
他認為衛國的文化、政治,基本上還是不錯的,還能始終保存着周代封建當初的&ldquo兄弟之邦&rdquo的精神。
孔子這句話是感歎,也是贊美。
總之,言下之意,頗多感慨! 鬥屋升基之争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孔子在衛國看到一位世家公子,并不是近代語所謂的公子哥兒。
古代的公子是世襲的,大體上都由長子繼承。
除非這個家族犯了罪,否則是代代相傳下去的。
例如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等等,這些都是公子。
他在衛國看到一個世家公子名字叫荊,這個人對于生活的态度,包括他的思想觀念和修養,都很值得推重。
譬如在修繕房屋這件事上來說,剛剛開始有一點可住時,他便說,将就可以住了,不必要求過高吧!好比有一幢配給的房子,雖然小了點,人口多住不下來,将就在走廊前加一小間,馬馬虎虎夠了就好。
後來又擴大一點,修好一點,他就說,已經相當完備了,比以前好多了,不必再奢求了!等于原來配的房子隻有十二個榻榻米,現在改了第一期的國民住宅,好了一點。
他說好了,已經很受用了。
後來又擴充一點,他又說,夠了!夠了!太好了。
孔子講這件事,在我們初看起來,沒有什麼了不起。
豈但衛公子做得到,我們大家都做得到。
所以有時候讀《論語》,覺得把這些話都記載進去,好像聖人的經典,并沒有什麼了不起。
這就是讀書要與生活經驗,以及年齡的增長相互配合。
我們要知道,古代一個世家公子,可不那麼簡單。
據我所了解,有些朋友因家庭出身不同,吃的穿的硬是很講究。
有一位朋友,年紀相當大,名望地位也很高。
他托人買一件汗衫,因為是老牌子,找遍了香港、英國,後來在香港一個老店才買到,價錢非常貴。
代買的人也買了一件,穿起來的确舒服。
這位先生對日常生活,就是如此考究。
他也有他的理論:沒有錢甯可不買,要買就要買好的。
譬如皮鞋,一雙好的皮鞋,又舒适,又漂亮,又牢固,可以穿兩三年。
花兩百元買一雙普通皮鞋,幾個月換一雙,計算下來,花的錢一樣,既不舒服,又不好看。
皮鞋如此,其他也是一樣。
這就知道,世家公子的一習一氣,确是不同,由此也就了解到人生,所謂&ldquo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rdquo一個窮小子出身,漸漸環境好了,自然會奢侈起來,這種習慣容易養成;用慣了以後,一旦窮了,再要想儉省,就困難了。
所以孔子提出衛公子荊的這個觀念,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們的四書五經,教年輕人去讀,在他們是一件痛苦的事,實在難懂,像這些必須要配合人生的經驗去體會。
如果在學校裡教這些書,僅從文字上講解,學生聽了自然會反感的。
這實在難怪學生,隻好責怪&ldquo人生&rdquo了。
其次說到蓋房子,講幾個故事: 第一個講到郭子儀:唐明皇時候,安祿山作亂,唐室将垮的政權,等于他一個人打回來的。
在曆史上,唐代将軍能富貴壽考的,隻有郭子儀一個人。
他退休以後,皇帝賜他一個汾陽王府。
在興工建築的時候,他閑來無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上去監工。
吩咐一個正在砌牆的泥工說,牆基要築得堅固。
這名泥水匠對郭子儀說,請王一爺放心,我家祖孫三代在長安,都是作泥水匠的,不知蓋了多少府第,可是隻見過房屋換主人,還未見過哪棟房屋倒塌了的。
郭子儀聽了他這番話,拄着杖走了,再也不去監工。
這個泥水匠講的,是祖孫三代的實際經驗,而郭子儀聽了以後,就想透了人生的一個道理,不是消沉,而是更通達了。
第二個故事,唐末楊玢在
于是他的家人們要去告狀打官司,把拟好的起訴書送給他看。
楊玢看了,便在後面批說:&ldquo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
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
&rdquo他的家人看了就不去告狀了。
第三個故事,和楊玢的類似,據說(待考)出在清代康熙、雍正間的桐城人張廷玉。
他是清代入關後,父子入閣拜相的漢人。
據桐城朋友說,桐城有一條巷子名為&ldquo六尺巷&rdquo。
張廷玉當年在家鄉蓋相府時,鄰居與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縣衙裡,張家總管便立刻把這件事寫信到京裡報告相爺,希望寫封信給縣令關照一下。
張廷玉看後,在原信上批了一首詩寄回來,這首詩說:&ldquo千裡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rdquo張家的總管于是立即吩咐讓了三尺地出來,那個鄰居看到張家居然退讓了三尺,他也讓了三尺出來,于是留下了六尺空地,成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條巷道。
從這幾個故事,我們就可了解孔子之所以講到一個世家公子的生活,能夠修養到&ldquo知足常樂&rdquo,隻求一溫一飽,實在是很難得的。
像這樣修養的人,如果從政,就不會受外界環境的誘一惑了。
剛才提到郭子儀的起建汾陽王府,我們再看看唐一人的兩首詩: 門前不改舊山河,破虜曾輕馬伏波; 今日獨經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陽多。
&mdash&mdash趙嘏經汾陽舊宅詩 汾陽舊宅今為寺,猶有當年歌舞樓; 四十年來車馬散,古槐深巷暮蟬愁。
&mdash&mdash張籍法雄寺東樓詩 上面兩首詩的詞句都很簡單,但包涵的意味卻發人深省;比起&ldquo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rdquo,如何? 政治、經濟、文化 子适衛,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有一次孔子又到衛國去,他的學生冉有跟着去服務,到了衛國一看,政治很清明,社會進步了,繁榮起來了。
于是孔子說,好呀!好繁榮呀!冉有就問,像這樣繁榮了,再進一步該怎樣做?孔子說,使社會繁榮,是為政的原則。
繁榮了還不算,還要使國民經濟基礎穩固,人人富有。
冉有又問,社會繁榮了,國民收入也提高了,那麼再進一步又該做甚麼呢?孔子說,那就是文化與教育了。
僅是繁榮了,如不加上文化教育,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民族,會堕落、沉一淪的,這是很嚴重的。
繁榮、富有、文化教育,是政治發展的三階段。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這是孔子平常的感歎。
他感歎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行。
孔子在這裡說,假定真正有人相信我,&ldquo期月而已可也&rdquo,期月就差不多了。
如果照我的政治理想去做,三年的時間,這個國家就有大成果,可以變成一個富強康樂的國家。
子曰:&ldquo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rdquo誠哉是言也! 看這一節書,首先要了解,孔子是引用古人的話。
其中&ldquo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rdquo這兩句話,是孔子以前的古人說的,隻有下面一句&ldquo誠哉是言也!&rdquo是孔子自己的話,也就是孔子對于古人那兩句話的感想、評語。
以現在的話來解釋,孔子說,這兩句話的确說得不錯,真有道理! 這一節書是連接上面政治發展三個階段:繁榮、富強、文化教育的振興一直下來的。
講到繁榮與富強,我們想到現代的情況,像全世界都在談發展觀光,觀光就是社會繁榮的前奏。
現在這樣,過去曆史也是這樣。
所謂觀光,不免要連帶有許多對社會風氣不好的事,中國如此,世界各國也如此。
試舉一個例子:曾國藩打垮了
曾國藩第一步工作,就是恢複秦淮河的遊樂事業,歌台舞榭,什麼特種營業都有。
這些一恢複,經濟的複興就來了。
經濟的原理,有如美國人一句話,世界上最大的本事,就是把你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