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第十三

關燈
焉,鄉一黨一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上面曾經講過&ldquo士&rdquo的觀念,從一般的習慣,認為古代所講的&ldquo士&rdquo就是知識分子,這個話實際上很籠統。

    古代的士,必須内在的道德,外在的學識,兩方面都很好,才能稱作士。

    子貢這裡請教孔子,怎麼樣才叫士。

     孔子說,第一是&ldquo行己有恥&rdquo。

    &ldquo有恥&rdquo包括了很多意義,最基本的是自己的人格道德沒有污點,這是對于自己的要求。

    我們每人幾十年一交一來了許多朋友,其中的确有些人非常有恥,怕做錯了事,怕難為情,自己沒面子,不好意思。

     真正愛好面子這一點心思,培養起來,就是最高的道德。

     然後&ldquo使于四方&rdquo。

    &ldquo使于四方&rdquo,也可作社會關系來解釋。

    強調一點來說,這裡可以認為是偏重于外一交一。

    孔子有許多國民外一交一的工作,乃至代表政府的外一交一工作,都是子貢去做。

    所以狹義來說,做外一交一要&ldquo行己有恥&rdquo,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外一交一官以外的人,一樣用得到。

    如果&ldquo行己有恥&rdquo,當外一交一官到外國去,對于職責、任務都能勝任愉快,這就叫士。

    孔子為什麼作偏重外一交一的答複?我們要了解,孔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混亂,并不統一,各國諸侯,各自為政,處處用得到外一交一,和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一樣。

    我常說,讀《春秋左傳》,就可以了解現在這個時代,現在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放大。

     講到這一點,又涉及曆史哲學了,曾有人說曆史是重演的,也有人持反對的意見,認為曆史絕對不會重演的。

    這就成了曆史哲學上的争論。

    而事實上曆史會不會重演呢?我們可先讀唐代窦鞏的一首詩&ldquo傷心莫問前朝事,惟見一江一流去不回。

    日暮東風春草綠,鹧鸪飛上越王台。

    &rdquo這首詩全部都是哲學思想。

    東流的一江一水是一去不回的,但一江一水永遠在東流,曆史的原則是不會變,所以也可以說曆史是反複的。

    因此認為要了解今日的國際大勢,要讀曆史,尤其要讀《春秋左傳》,大原則不會錯的,不過要自己去領悟。

     因此我們讀了這段書,知道孔子在春秋戰國那個時代,認為&ldquo士&rdquo,有才能的人,在外一交一上能達成任務,辦得成功,是了不起的。

    子貢又問,這太高了,士也有各種各樣的,其次又該怎樣?孔子說,在宗族之間都稱他為孝子,在鄰裡之中,地方人士都說他友愛,這也可稱為士了。

     子貢又問,再次一點該如何才是士?孔子說,到處要講信用,要守信。

    我們研究儒家思想,這一點要搞清楚,中國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有些人要打倒它,實在不曉得活用。

    我們過去讀書,總是問這個孩子讀書讀通了沒有?不會問拿到文憑沒有;學問要讀&ldquo通&rdquo,要曉得活用的。

    孔子這裡說的,一個人&ldquo言必信&rdquo,講了的話一定要兌現。

    &ldquo行必果&rdquo,做事一定有結果,有始有終。

    這種人該不錯吧!可是孔子說&ldquo小人哉!&rdquo這樣是不錯,可以用在自己作人方面,但并不一定可以處理國家大事,這也可以叫作&ldquo士&rdquo。

    這是三種人才的分類。

     子貢于是再問,現在一般從政的人,老師以為他們怎樣?孔子說,那些都是為了領幾鬥米,拿點薪水的人,不必談了。

    &ldquo鬥筲之人&rdquo,這句話兩個觀念:一是隻為了找個工作吃飯的人,哪裡把國家天下事擺在心上,這種人算不了什麼。

    一是可以解釋為車載鬥量的普通人物,太多了,不必談。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上面講了人才的分類,人格的看法,下面就引用孔子的評語,中行的人,就是行中庸之道的人,自己有中心的思想,而能調和、中和矛盾的思想或感情。

    孔子認為這種人才還是太少,不易得到。

     其次孔子欣賞兩種人,就是狂、狷之士,這種人往往是中流砥柱的人。

    就對一交一朋友而言,平常無所謂,到了真有困難時,能來幫忙的朋友,不是狂之士,就是狷之士。

    如何是狂?如何是狷?以前解說過,不必再重複了。

     有恒為成功之本 子曰:南人有言曰:&ldquo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rdquo善夫!&ldquo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rdquo子曰:不占而已矣。

     這一路下來,都是讨論人的問題,以現代來說,包括了人才的分類、人格的類别、人性的研究,這些都與為政有關系,到這裡孔子引用南方人的話。

    春秋戰國時的南方,像楚國,在長一江一以南,道家的思想比較發達。

    事實上現在也是如此,如湖南、貴州、四川一直到西藏,現代所謂的神秘學都比較發達。

    印度也是這樣,在南方神秘學比較發達,任何國家都是南方神秘學比較發達。

    北方的人個性堅強,行動果斷;南方人比較優柔,也比較聰明。

    不但中國如此,外國也一樣。

    這是什麼道理?擴大問題來研究,是因地質影響人的個性,前面提過,顧祖禹著的《讀史方輿紀要》這本書,各地人的性格,都有其地方性的特點。

     古代把醫和巫放在一起的巫術,包括了符咒,這些都是神秘學,涉及精神力量的問題。

    說到這裡,問題又大了,如真懂了精神方面的科學,人類的知識領域更廣闊。

    這裡巫醫,是古代巫與醫并稱。

    古代的記載,巫為巫祝,後來醫學有一科名&ldquo祝由科&rdquo,可也真靈。

    這些證明了人的精神可以控制物質、轉變物質的,物質的根本在精神。

    如湖南辰洲派的符箓,怪事很多。

     古代認為巫事雖是很淺薄的事,可是沒有恒心,就學不會。

    孔子在這裡引用南方人這個觀念來說&ldquo善夫!&rdquo認為這話非常對,是真理。

    為什麼?任何人做事沒有決心,沒有恒心,都做不成。

    常聽人說中國功夫,什麼是功夫?我說,方法加上時間,加上實驗,就等于功夫。

    有方法沒有用時間練一習一,怎麼會有功夫?任何一種功夫都要有恒。

    下面孔子引用的兩句話,&ldquo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rdquo是《易經》上恒卦九三爻辭,蔔卦用的。

    意思是說做事情,修德行,如沒有恒心,做做停停,終歸沒有結果,很難為情。

    這雖然是蔔卦用的話,但真正懂了有恒的道理,用來處事,就不必去求神問蔔,隻有&ldquo自求多福&rdquo了。

    這和後來荀子解說的:&ldquo善于易者不蔔。

    &rdquo是同一意義。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兩句話用來解說前面所提到的&ldquo中行&rdquo的意義,是最恰當不過了。

     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夠調和左右矛盾的意見,而自己的中心思想還是獨立而不移。

    小人就不一樣了,容易受别人的影響,别人縱然影響了他,然而人各有志,到了利害關頭,意見沖突,相處就不會融洽,自然而然變成同而不和了。

     鄉願之見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貢問孔子,假如有人,鄉一黨一社會中的人都說他好,都歡喜他,像這樣的人,怎麼樣?孔子說,不可以絕對認可。

    子貢又說,假如大家都說他壞,又怎麼樣?孔子說,也不可以如此随便附和。

    不如鄉一黨一中的好人喜歡他,鄉一黨一中的壞人讨厭他,才能斷定他的好壞。

     孔子這個道理,說明了一件事,就是我們現代說的&ldquo群衆心理是盲目的&rdquo。

    所以一個人對于善惡之間,很難判斷。

    辦地方選舉或在司法上判案子,就要注意,有時候群衆認為不對的,不一定真的不對;群衆認為好的,也不一定是好的。

    由此可見為政之難。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

    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孔子說,君子之人,與他共事,容易得很。

    因為君子人多半愛人,多半平易近人,比任何人好相處;但是要想做些什麼事讨好他,就很難了。

    從曆史上看,許多好的大臣、好的領袖,都是這樣。

    向一個好的主管提一供一個意見,隻要差不多,他就會接納,準予酌情照辦;但要想使他真的心裡很高興,就很難做到了。

    至于說不以光明正當的途徑,而想讨好他,那更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君子人對于部下,信任、體諒、因才起用。

    因此,作為一個主管的,對部下的建議,認為可行就采納,不必問這人本身的學識夠與不夠。

    倘希望自己得到百分之百的滿意,對部下的品德、才能、知識各方面都要求第一流,則不易得。

    當主管的不必什麼事都要自己計劃,要量才而用,舍掉部下的缺點,用他的長處,下面一定能達成任務,這就是&ldquo使人也,器之。

    &rdquo 至于小人就很難共事。

    但是摸到他的心理,稍稍迎合一下,他就高興了;乃至騙他一下,他都高興。

    可是小人用人的時候,要求完備,樣樣要好,這做部下的就很難了。

     孔子這些話,都是從政的經驗,這就是聖人。

    把人情世故,透徹到極點。

    因此我們知道做領一導一人的,用人不要過分要求,世上沒有樣樣都好的人,愛打牌的勸他少打一點,愛喝酒的勸他少喝一點。

    辦好了事,讓他去,不要求備。

    希望每一個部下都是孔子,道德又好,才能又好,太不可能了。

    如果孔子來做自己的部下,自己又是一個什麼&ldquo子&rdquo,才能承當呢?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這又是君子與小人的對比。

    君子之人很舒泰,這個泰字,包括了很多意義:度量寬宏,胸襟開闊,光明爽朗,這就是泰。

    君子雖然很舒泰,态度絕不驕傲。

    小人既驕傲,又自卑,心裡像貓爪一樣,到處都是毛病,心境就不泰然了。

     子曰:剛顔木讷,近仁。

     這一句話,包括一個人的三種個性。

    剛,很剛強,換句話說有脾氣,而且是很明顯的有脾氣,不對就是不對,絕不願放在肚子裡不響,教他做不合理的事情,他絕不幹。

    毅,是果敢,有決斷。

    木讷,是看起來好像笨笨的,但很厚道、樸實。

    如這三個因素具備的人就太好了,再不然有其中的一點,也都是近于仁道的人物。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這裡也來問,怎樣才算一個士,孔子這裡和回答子貢的,有所不同了。

    孔子拿四個字來形容,他說一個人&ldquo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rdquo總是對人笑咪咪,不是假笑,是内心愉快,這就是士。

    對朋友切切偲偲,很親切,有感情,當然這個感情并不是每天請吃牛肉面,而是在朋友有困難時,伸出援手。

    在兄弟之間,非常愉快,不是冤家,真如骨肉,這樣就是士。

    這幾句話看起來好像教條,反省起來,我們每天對朋友、對同事、對兄弟都能愉快相處,和藹相親,就不易辦到,尤其對子路的個性正好下一針砭。

     國防第一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到這裡,這一篇快作結論了,這篇開頭說:&ldquo世而後仁&rdquo,又說&ldquo善人為邦百年&rdquo才可以建立一個國家文化的基礎。

    我們知道周公、孔子,都在身死百年之後才慢慢弘揚出他的文化思想,然後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至于軍備武功,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善人來領導,隻要七年之間,就可以保家衛國了。

    &ldquo即戎&rdquo,把軍事上的國防建設做好,可以用兵應敵。

    但要有上面的重點&mdash&mdash善人。

    善人并不隻是做做好事,拿點衣服去送送人,做做冬令救濟的善人。

    這個善的意義很大,是包括了道德、學問、才能。

    這樣的人領一導一人民七年,就可以富國強兵了。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這是本篇的最後一段。

    我們翻開這篇第一段,是子路問政。

    現在把孔子這句話放在《子路》這篇的最後作結論更妙。

    因為子路的個性比較沖動,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

    孔子罵過子路,&ldquo暴虎馮河&rdquo,隻曉得用武力、用軍事,偏向于武功,而不懂得為政之道。

    可是在這裡的結論,卻主張一個國家無論如何不能忘記國防,不能忘記軍事。

    如果不教人民軍事的知識和技能,不鞏固自己國防上的戰備,等于自己要把國家丢掉,是不可以的。

    孔子在許多地方,表面上看起來,不大贊成用武力解決問題,但對于國防的戰備,他認為非常重要。

    個人的修養也是如此,随時要準備戰鬥的精神,但不輕易用兵。

    中國武功的道理也是一樣,練拳、練刀、練劍的人,要練到最高的武功,可不是為了輕易殺害别人,而主要在于求得和平的自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