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第十三

關燈
魯定公本人就是領一導一人,所以他說假使一個人懂了&ldquo為君難,為臣不易&rdquo這句話,就可以興邦了,事業前途無量了。

    這段文字很簡單,如以曆史的事實來講,一言可以興邦的史實很多,試舉兩個例子: 一個例子是唐太宗時代的名論:&ldquo創業難,守成也不易。

    &rdquo就是這個道理,不但國家天下事如此,個人也是如此。

    一個人由貧窮而變成富有,是創業難,至于子孫的守成,又是一個大問題。

    究竟哪一個難?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上,素來認為兩皆不易。

    另一個例子,宋高宗曾說過,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

    其實這句話,春秋戰國時,衛國的蘧伯玉也這樣講過,人由于年齡的增加,經驗的累積,回過頭一看,才發現過去的錯誤。

    這些都是&ldquo一言興邦&rdquo的實例。

     引申到下面的&ldquo一言喪邦&rdquo,一句話而亡國的,又可以舉很多例子了。

    曆史上楚漢之争,劉邦的長處,是聽從别人的話,他的所以成功,是對于别人的好意見馬上接受。

    如果我們研究曆史上一些成功和失敗人物的性格,會發現很有趣的對比。

    有些人的性格,喜歡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見;不過,能立刻改變,馬上收回自己的意見,改用别人更好意見的人太少。

    劉邦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

    而項羽對于自己的主意就絕對不會改變,絕對不接受别人的意見。

    對于這一點,在個人修養上是要注意的,尤其作為一個單位主管,往往容易犯一種心理上的毛病,明明知道别人的意見更對,更高明,可是為了&ldquo面子&rdquo,為了&ldquo下不了台&rdquo而不接受。

    這種心理,大而言之是修養不夠,小而言之是個性問題,自己轉不過彎來。

    現在,我們看看項羽在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決定:當項羽打到鹹陽的時候,有人(據《楚漢春秋》的記載是蔡生,而《漢書》的記載是韓生。

    )對他說:&ldquo關中險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rdquo勸他定都鹹陽,天下就可大定。

     關于這一點,我們中國曆史上曾有很多研究,國都應該定在哪裡?曆代都有讨論。

    宋元以前,首都多半在陝西的長安,宋代因為國勢非常弱,定都汴梁。

    當時也曾有人認為洛陽是四戰之地,不宜為首都。

    往下元、明、清八百多年來,首都則在北京;民國成立以後,對于定都的争議,當時也有許多主張。

    一派主張定都北京;一派主張定都南京;還有人主張定都到鹹陽;又有人主張定都北京或南京都可以,但是應該在長安、武漢等地設四個陪都。

    這一派人看到了将來國家的大勢,要與國際的局勢相配合的。

    一個國家究竟定都在哪裡,政治、軍事、經濟、外一交一各方面的配合都很重要,這是一個大問題。

    我們現在為了配合将來時代,預為國家的大計研究,這些曆史,乃至于近代史、國際現勢,都要研究。

    這是題外閑話了。

     風頭主義的英雄 我們再回來講,項羽對這個定都的建議不采用。

    他有一句答話很有趣,也是他的名言:&ldquo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rdquo就憑了這句話,他和漢高祖兩人之間器度的差别,就完全表現出來了。

    項羽的胸襟,隻在富貴以後,給一江一東故鄉的人們看看他的威風,否則等于穿了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走路,給誰看?他這樣的思想,豈不完蛋!所以項羽注定了要失敗的。

    而同樣的事發生在劉邦的身上又是怎樣呢? 劉邦大定天下以後,他自己的意思要定都在洛陽。

    但齊人婁敬去看他,問他定都洛陽,是不是想和周朝媲美。

    漢高祖說是呀!婁敬說,洛陽是天下的中心,有德者,在這裡定都易于王;無德則易被攻擊。

    周朝自後稷封邰,到文王、武王,中間經過了十幾世積德累善,所以可在這裡定都。

    現在你的天下是用武力打出來的,戰後餘災,瘡夷滿目,情形完全兩樣,怎麼可與周朝相比?不如定都關中。

    當然有一番理由,張良也同意,劉邦立即收回自己的意見,采納婁敬的建議,并賞給五百斤黃金,封他的官,賜姓劉。

     以這一件強烈對比的史實,清代嘉道年間,有個與龔定庵齊名的文人王昙,寫了四首悼項羽的名詩,其中有一首還說道:&ldquo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頭顱贈馬童。

    天意何曾袒劉季,大王失計戀一江一東。

    早摧函谷稱西帝,何必鴻門殺沛公?徒縱鹹陽三月火,讓他婁敬說關中。

    &rdquo這是王昙悼項羽有名的四首詩之一。

    &ldquo秦人天下楚人弓&rdquo,典故出在春秋戰國時,楚王的一張寶弓遺失了的時候,人家向他報告,這位皇帝說:&ldquo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rdquo意思是說皇家保存與百姓拿到,都是一樣,不要太追究。

    王昙引用這個典故,說秦始皇死了以後,中國人的天下,凡是中國人都可以出來統治。

    &ldquo枉把頭顱贈馬童&rdquo,指項羽在垓下最後一仗,被漢軍将領四面圍困的時候,他回頭看見追殺他的,正是他一個投降了劉邦的老部下,名叫馬童。

    馬童見他回頭,側過臉去。

    項羽說,你不要怕,你不是我的故人馬童嗎?聽說劉邦下令,凡得我頭顱的可賞千金、封萬戶侯。

    你既是我的故人,就把這顆頭送給你。

    于是項羽自刎了,這也就是項羽的氣魄。

    &ldquo天意何曾袒劉季?&rdquo劉季是劉邦的名字,這是說項羽&ldquo非戰之罪,天亡項羽&rdquo那句話的錯誤,而項羽的錯在哪裡呢?&ldquo大王失計戀一江一東。

    早摧函谷稱西帝,何必鴻門殺沛公?徒縱鹹陽三月火,讓他婁敬說關中。

    &rdquo這就是項羽失敗的關鍵。

     這裡再插一段閑話。

    說到曆史很妙,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燒書,對中國文化來說,是一個大罪行。

    但是他的罪過,也隻能負責一半。

    因為秦始皇不準民間有書看,把全國的書籍集中起來了,放在鹹陽宮,後來項羽放一把火燒鹹陽宮,這把火連續不斷地燒了三個月,有多少書籍、多少國家的财富,由他這把火燒掉了。

    所以嚴格說來,中國文化根基的中斷,這位項老兄負有很大的責任。

    但後世卻把這一責任,全往前面秦始皇的身上推了。

    至于項羽的責任,由于對失敗英雄的同情,就少提了。

     我們由&ldquo一言而可以興邦&rdquo的思想見解,所以又牽引出許多閑話。

    現在我們的國家,東方的國家,全世界的國家,都受了美國一句話的害,也就是一個政策的害。

    美國的什麼政策?世界上史無前例的所謂&ldquo不準打勝利的仗,打有限度的仗。

    &rdquo我們這一代的曆史,大家對這句話,并沒有什麼很顯著的感覺,正是&ldquo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rdquo我們都在這個時代中,就沒有感覺到,假使我們退後一百年,或超前一百年來看這段曆史,看看美國人這一政策的結果,害死了多少人?破壞了多少國家?這個想作世界盟主的決策有多麼滑稽!多麼悲慘!&ldquo一言喪邦,一言興邦。

    &rdquo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由曆史上的故事,比類引申體會,必定更為親切。

    同時,我們身為現代人,再由現代史醜陋的一面去看看,更可了解這道理。

     下面也是一樣,魯定公問,有人說一句話就可以亡國,有沒有這種事?孔子說,這個也一樣的,不是如此随便解釋就可以的。

    接着下面孔子講的這句話就很妙了,他說有人說,我并不樂意作君主,隻是為了言出法随,誰都不能違背,可以完全依照我的意思,達到我的理想,這樣才過瘾。

    孔子為什麼對魯定公說這個話呢?其實這情形也不止是魯定公一人犯的錯誤,一般人都有他同樣的毛病。

    試想為什麼人總喜歡抓權呢?因為有權力的人才能夠随心所欲,才能夠控制别人聽自己的命令。

    所以歸納起來,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以這種心理來從政,那就錯了。

    下面的人不反對,并不見得你個人的意見就是對的。

    問題在思想的本身,在于領一導一人的意見本身對與不對。

    如果意見是對的,應該絕對信仰,不能違抗;如果領一導一人的思想不對,而要人們一定都服從他,這就要喪邦了。

     &ldquo一言興邦&rdquo與&ldquo一言喪邦&rdquo,連起來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大概地舉了過去的曆史,以及我們自己在這個時代的風暴中,所親身體會的經驗,希望大家對這一節能有更深的體會。

     畫龍點睛 下面另外提到一個人葉公,他也是春秋時代的一個諸侯,用我們的口頭語講起來是一個小皇帝。

    曆史上有名的故事&ldquo葉公好龍&rdquo,就是有關于他的典故。

    前面曾經提到過,此人在宮廷中牆上、梁上、柱上,到處畫的、雕的都是龍。

    因之感動了真龍來,他卻又吓死了。

    後人對于好講道德,而真要他行德時又不幹了;又如好一交一朋友,而朋友有困難時又不幫助了,這一類事故,便引用葉公的故事,說此人講道德、好一交一友,如&ldquo葉公之好龍&rdquo。

     葉公問政。

    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春秋時,人口少,土地遼闊,很需要老百姓,所以孔子說,能夠做到近者悅,遠者來,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在領一導一人來說,跟随的人,不願離開;在外面的人都想回來;别處的人都想來投效,這就成功了。

    相反的,在你身邊的人想離開,在外面的人沒有向心力,這就有問題。

    孔子這兩句話,後世更引申到外一交一上,能夠與鄰近的國家,相處得敦睦;而距離遠的國家,也願意來交往,這就做得很成功。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長,他來見孔子問政,孔子告訴他做地方官的為政大原則。

    這就是前面提到過,要有遠大的眼光,百年大計。

    做一個地方首長,行政、建設等一切制度,要顧全到後果,為百年的大計,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的就拿成果來表現。

    也不要為一些小利益花費太多心力,要顧全到整體大局。

     接着,&ldquo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rdquo兩句名言,大家都懂得,不須多說了。

     下面舉的一個例子,是法治思想與法理的重點,同時也與社會的道德觀念有關。

     葉公語孔子曰:吾一黨一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一黨一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 葉公告訴孔子說,我們這個社會裡,老百姓的思想、性格都很直爽,不狡詐。

    一個父親偷了别人的羊,他的兒子會挺身而出,作證人。

    我們這個社會風氣有多好!葉公這個話,我們要注意。

    無論是研究法律的,研究社會制度的,研究政治的,盡管隻看到這麼幾句話,要領會出,對于社會心理、政治心理、法律的最高法理、犯罪心理,都有關系。

     孔子聽了他這幾句話,答複說,我們那邊社會的情形,與你們這裡就不同了。

    如果兒子做錯事,當然父親為了親情,會為兒子隐瞞一點;父親做錯了事,兒子也當然替父親隐瞞一番,這是人情之常。

    也許你看來這樣不夠誠實,不夠直爽,可是所謂直的道理也就自然在其中了。

    這就是中國後世所謂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意思。

    假如講法治的道理,父親偷了東西,兒子告密,并沒有錯,在法律的觀點上看,是合理的行為。

    從人情上看,作心理研究,這一對父子之間,早就有問題存在了。

    人與人之間,不要說是父子,即使朋友之間,也不免有這一點感情。

    如果人沒有這點感情,而認為一定要這樣做才是對的,這個問題很大。

    所以這一段,作深入的研究,就有很多道理可以貫串了。

     接着轉了一個氣勢,上面是談為政有關的問題,下面則談學問修養方面。

     樊遲問仁。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講到這裡我們要注意:孔子的整體思想都在談仁,究竟對&ldquo仁&rdquo下的定義是什麼?千餘年來,對于孔子的仁,敢下一個定義的很少。

    《裡仁》全篇講仁,那都是講仁的用,仁的行為,《顔淵》這一篇,孔子講到仁,他下一個定義&ldquo克己複禮&rdquo為仁,這是仁的體。

    顔淵再問方法,孔子告訴他&ldquo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rdquo就是修養到仁的方法。

     現在《論語》已講了一半,如果明辨一下,孔子的&ldquo仁&rdquo究竟是什麼?我的感想,隻可引佛學上一句話:&ldquo衆盲摸象,各執一端。

    &rdquo從《論語》上所看到的孔子思想,都是講仁的用。

    如勉強抓住其中那一點,就認為是仁的全體,就等于&ldquo衆盲摸象,各執一端。

    &rdquo仁在孔子的思想中代表了很多,從形而上的本體,到形而下萬事萬物的用,都歸到仁。

     現在樊遲問仁,孔子講的是對個人修養的仁,他說自己平常的言行,恭敬而誠懇,做事盡心負責任,對長官、朋友、部下,對任何人無有不盡心的。

    恭、敬、忠,這三個要點具備了的人,即使到了毫無文化的野蠻地區,也是了不起的。

    這是仁的用,他希望學生們在内聖外王的修養,都能做到這個重點。

     是不是&mdash&mdash士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