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淵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季康子患盜&rdquo,這是說他那裡強盜土匪太多了。
這是一個大問題,和政治問題、經濟問題,都有連帶關系。
季康子問孔子,強盜土匪這樣多,該怎麼辦?孔子說很簡單,你所不要的,賞給他,他都不要。
在文字上就是這樣,很簡單明了,但在《易經》系傳上說:&ldquo謾藏誨盜,冶容誨一婬一。
&rdquo&ldquo誨&rdquo就是教的意思。
這句話是說,金銀财寶,不好好保藏起來,等于教人家來偷;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妖豔,就等于教人家來揩油。
有的女同學,晚上回來很生氣,說外面社會如何亂,男孩子如何不好。
因此還是少打扮的好。
所以孔子對季康子說:你所不要的,丢在路上,人家也不要,更不會偷,不會搶。
這個話很簡單,但引申出去,政治、經濟、社會什麼問題都在内。
我們先談一個哲學的笑話,佛家有個名詞&ldquo颠倒&rdquo。
在佛經上經常有&ldquo衆生颠倒&rdquo這句話,這&ldquo颠倒&rdquo兩字很有道理,人都在颠颠倒倒的。
剛才也提到,孔子說的&ldquo子帥以正&rdquo,正就是不颠倒。
但以哲學立場看,世界上哪一個事物是正的?下不了定義,就人的颠倒來說,随便舉例:人身最尊貴的是頭部,臉孔、眼視、耳聽、口言,多麼重要?雙手能為我們做許多事,可是卻和頭臉一樣,任它露在外面,風吹日曬。
而一雙腳,除了走路以外,很少再有什麼用途,卻要鞋、襪、褲,給它重重包裹,如此保護,豈不很颠倒!田裡的稻麥是人類不可少的糧食,何等重要?可是任它在田地上,誰都不去看管。
而鈔票不過一張紙而已,既不能當飯吃,又不能當衣穿,連作衛生紙用都不行,可是卻繩紮,紙包,放到鐵櫃,鐵櫃還要擺到嚴密的庫房,上了鎖,另外再由人執槍守住,這豈非颠倒?這類事可多了,仔細想想,人生真的很奇妙,究竟哪樣才是對?颠倒!對黃金鑽石也是如此,本來無用之物,可是大家競相以為寶物,因此形成了社會上搶購這些東西的風氣。
說盜竊心理,我們又想到莊子所謂&ldquo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rdquo的話。
莊子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一般人将黃金珠寶,隐藏妥當,隻能防止小偷小盜。
至于那些大盜,就怕你不把黃金珠寶等财物集中隐藏起來,你越是裝得牢,鎖得緊,大盜來了才拿得方便。
甚至明目張膽搶劫,還要失主自己代他搬去。
至于占領了人家的國土,那麼就變成了英雄、侯王。
所以莊子說&ldquo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rdquo這就是曆史哲學。
因此儒家思想,始終教人過儉樸的生活,走樸實無華的路子。
大家如此,社會就安定,盜竊也少了。
如上位的人偏好某一事物,則下面會跟着偏好得更厲害。
愛好而得不到,于是就行竊了。
這個&ldquo竊&rdquo,是廣義的竊,凡以損人利己的方法獲取即稱為竊,今日全世界經濟危機,就是受凱因斯&ldquo消費刺激生産&rdquo理論所害的,前面也提到過這點,大家不肯節儉,盡量消費所緻。
昨天還對一個美國學生談起,現在美國一般人幾乎永遠是窮的,因為什麼都是分期付款,而生活永遠也在分期付款中渡過。
這就想起孔子的話,&ldquo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rdquo現在全世界的&ldquo欲一望&rdquo,風氣都趨向這方面,所以大家就都想盡方法來占有,來獲取。
得不到了,隻好去竊,又如女人的打扮,過去仿效宮廷,現在仿電一影明星。
事實上是一樣的,過去看帝王的宮廷,現在看社會整個風氣。
所以要想不竊不盜,隻有改正風氣才是。
風吹草動 下面仍是季康子問政治方面的一個道理,當然這不是在一天之内問的,而是編書的把它連在一起: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又問孔子說,用以殺止殺的方法,把壞人殺掉,&ldquo以就有道&rdquo,歸到正道那裡去,怎麼樣?孔子說,為政之道,并不是靠殺人而能夠成功的。
我們知道,老子也說過:&ldquo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rdquo人并不是絕對怕死的,為政不用道德來感化,隻用殺戮來威脅,是絕對壓不住的。
所以孔子對季康子說,用殺人來做手段是不對的,應該以自己的道德來做領導。
你自己用善心來行事,下面的風氣自然跟着善化了。
所以他就說出一節名言:&ldquo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rdquo我們中國文字中的&ldquo風氣&rdquo二字,就是由于這個觀念而來的。
這兩句話中的&ldquo德&rdquo是一個總稱,它包括行為、心理、思想等等。
他說君子之德像風一樣,普通人的德像草一樣。
如果有一陣風吹過,草一定跟着風的方向倒。
風的力量越大,草傾向的力量也越大。
因此一個大政治家的領導,應該造成一種風氣。
這都是講政治的領導。
但我們不要把它看呆了,凡是學問書本都要活用。
假使做一單位主管,下面隻有三個人,同樣的,隻要主管品德超然,下面的風氣自然會好。
但在政治上要造成一個時代社會的風氣并不太容易,也等于在軍事上構成一個&ldquo氣勢&rdquo,是很不容易的事。
聞人與賢達 下面講到社會思想了: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曰:是聞也,非達也。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在這裡,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上古文化中&ldquo士&rdquo的觀念。
過去已經講過,用現代語來說,&ldquo士&rdquo就是代表知識分子。
子張問孔子,一個知識分子,要怎樣才能在社會上站起來,才夠得上稱為通達、豁達?孔子聽了子張的問題,先反問子張的觀念當中,所說的&ldquo達&rdquo,是個什麼樣子。
子張說,我所說的達的意思,是全國上下大家都知道他,名聞天下,在家鄉也是個個都知道。
像現代民選政治的社會,更要做到如此。
子張認為的&ldquo達&rdquo就是這樣。
子張的這個觀點很值得注意,許多人都有這種心理。
幾十年來看到有一些朋友就是如此,尤其一些比較活動的分子,人家一提到某某達官顯宦豪商巨賈,他總說認識,或攀上些關系。
記得抗戰時期,曾有一位四川朋友對這樣而求聞達的人開了一個很難堪的玩笑。
當某人正在大庭廣衆中自稱與某某要人有瓜葛時,他便故意問說:&ldquo喂,老兄!這兩天斯福兄有消息給你嗎?&rdquo這位先生一時不解,問:&ldquo哪位斯福?&rdquo那人便說:&ldquo羅斯福嘛!&rdquo這句話一出來,大家哈哈一笑,這位老兄卻為之默然無語。
社會上确有不少這一類型的人。
現在回轉來看孔子的觀念,我們要注意了,孔子聽子張對于&ldquo達&rdquo的觀念所下定義之後,便說,你對&ldquo達&rdquo的觀念搞錯了。
一個人到處知道他的名,那叫作有名氣。
這個名氣是不是好的,就成問題。
有名氣的人叫作&ldquo聞人&rdquo,不是&ldquo達人&rdquo。
孔子為&ldquo達人&rdquo下的定義是&ldquo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rdquo這樣的達人,在中國曆史上很多,不一定出來做官。
現在有一個名稱叫&ldquo社會賢達&rdquo,就是有道德、有學識,的确在社會上衆望所歸,可是隻想做事,不想做官。
當然,他也有條件:飯是吃得飽的,生活也不愁,有豐富的正義感,這種人就是達人。
依據孔子對達人的定義,第一是本質的正直,沒有歪曲的心思;作人做事,不用手段,不用權術。
第二是好義,這個義字的解釋,近乎墨子的義,所謂慷慨好義。
第三是&ldquo察言而觀色&rdquo。
這句話被後世誤解為很壞的意思,而本來的意思是有眼光,看得清楚,有先見之明;聽了一些理論,根據一些資料,加以智慧判斷,就可以看出态勢來。
例如對于國際大事,時代的趨勢,許多事情,都可以在事前看出來。
第四&ldquo慮以下人&rdquo,&ldquo慮&rdquo就是智慮,包括了思想與學問,&ldquo下人&rdquo是對人謙虛,絕不傲慢,自己并不以為自己了不起。
要具備這樣幾個條件,才能算是賢達的人。
孔子又告訴子張,他所說的隻是聞人&mdash&mdash出名的人,往往隻做些表面工作。
以前某名都有一位先生,非常非常有名,凡是各項募捐,一定請他去。
而他拿起筆在捐簿上第一個寫,每次一寫,就是一筆很大很大的數字,至少等于現在的幾十萬元,每次都如此大手筆。
可是真去向他收捐款,他說:&ldquo我寫這樣多,是為你作個倡導,别人看我寫了這樣多,自然都會多寫一點。
&rdquo此人也确是某名都當年的聞人之一,他這個做法就是&ldquo色取仁而行違&rdquo。
表面上做的都是善事,态度取的是仁,而真正的行為不是那麼回事。
而且&ldquo居之不疑&rdquo,他這樣搞久了,自己也覺得這樣沒有什麼不對。
猶如許多說謊話的人,說成了習慣,就不覺得自己在說謊,對自己這樣說,一點也不懷疑對或不對,甚至,認為是應該如此的。
像這一類人,雖然也會出大名,但到底不算是達人。
成為達人要有達人的條件,達人的道德。
修養上的三叉路口 下面是講個人修養的問題: 樊遲從遊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樊遲是孔子學生。
&ldquo舞雩&rdquo,猶如現代的一交一誼廳,有一次,他跟孔子在&ldquo舞雩之下&rdquo,向孔子請教三個問題。
一個是如何&ldquo崇德&rdquo,充實自己的修養。
這個&ldquo德&rdquo字不一定作道德講。
以現代觀念說,如何使自己的心理、精神、修養到高深的程度。
第二&ldquo修慝&rdquo,就是如何改進自己内心思想、情緒。
第三&ldquo辨惑&rdquo,怎樣才不緻于糊塗,怎樣才是真正的有眼光,有智慧,看得清楚。
這是人生哲學的大問題了,這三句話如果嚴格發揮起來,非常費事,現在我們先研究它的意義。
第一點崇德。
這個德,舊的觀念就是德業,以現在來說,怎樣養成很有教養的氣質。
說到氣質、風度這些名稱,在前面也多次說過,經常沒有辦法做确切的說明。
但有沒有&ldquo氣質&rdquo這個東西?它又的确是有,這是從内心發出來的。
有如何的教養,就形成如何的氣質。
也有人天生就具有特殊的本質,不過還要加以力學的培養。
所謂崇就是推崇。
崇德就是如何把内在的氣質培養到崇高的境界。
茲事體大,可不簡單。
舉一個唐一人筆記小說的事例來說:如唐初李靖、紅拂女、虬髯客等風塵三俠的戲劇故事。
那正是南北朝到隋唐之間,天下大亂的時代。
當時想起來革命,創功立業的人很多。
紅拂女不過是隋朝一位大臣楊素家中的一名家伎,而李靖這位唐代的開國大将,在這時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青年,還很倒楣,投奔到楊素那裡,希望當一個職員而已。
可是小說中描寫武功很好的俠女紅拂,一見到李靖氣宇非凡,就認為是了不起的人物,而與李靖私奔。
有一天,他們兩人住在旅途客棧中,紅拂女正在化妝梳頭,長發及于地,被虬髯客看到。
虬髯客也是想起來革命,而且财富多,武功高,不願作第二人想的人物。
他看見紅拂女的長發,認為是極貴之相,不禁在窗外瞪眼看。
被李靖發現了,正要拔劍相向,這時紅拂女也在鏡中發現了虬髯客,于是目止李靖的忿怒動作。
由李靖出來詢問,接談以後作了朋友。
李靖說明要去投太原公子李世民,後來虬髯客也到太原訪李世民,由李靖為兩人介紹。
筆記上記載當時李世民是&ldquo不衫不履&rdquo與虬髯客相見,一見面後,虬髯客見到李世民的氣度,心裡冷了,認為天下第一人該屬于他而不是自己,就不多談。
轉托李靖再約李世民,第二天在太原郊外一個名勝區涼亭中,和虬髯客的師兄一起見面。
李靖如約陪李世民前往,虬髯客正和一位道士在亭子裡專心下棋,李世民和李靖也不打擾,隻在旁邊看棋,那位道士就推開棋盤說:&ldquo師弟,這一着,我們輸了。
&rdquo起來就陪虬髯客走了。
後來虬髯客把自己的兵器、财富,全部送給李靖夫婦去幫助李世民統一天下,作開國功臣。
并且告訴李靖,十年後海外如有大事,就是自己成功的一天。
果然唐太宗統一天下,有一天接到扶餘國(有說是吉林)來的情報,扶餘的領土被一個虬髯的人征服了。
唐太宗、李靖,彼此都會心的一笑,那位朋友也成功了。
我們引用這個小說,便是用來說明崇德的意義。
一個人德業的成就,和一個人的風格、品行、風度、氣質都有關系。
有了這樣的成就,在外表上是可以一望而知的。
第二點修慝。
所謂慝,是一種心理作用,所以這個字從心。
以心理狀态來說,人的理智情感,沒有辦法壓制下去的。
有許多人講究靜坐,但第一步,内心亂七八糟,思想就沒有辦法平靜。
譬如遇到一件令人生氣的事情,表面雖強作無事,若能把那種忿怒的心放開,那就更好!更美!但是這種不平之氣,往往是壓不住的,這是内心修養很重要的一步。
如果這種内心的修養做不到,外在的崇德就不會真正完備。
所以修慝是内心真正的修養,在現代心理學上講,就是把自己矛盾的心理&mdash&mdash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求得平和與安詳。
第三點辨惑,就是做到有真正明辨的智慧,對于善惡、是非、情勢都了如指掌,沒有迷惑了。
樊遲問了這三點以後,孔子說你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也太大了。
這三點如果都做好了,就入于聖人的境界,在孔子學生中,樊遲并不是第一流學生,但是他非常勤奮。
所以孔子告訴樊遲的不是深遠的理論,而是平實可行的道理。
孔子說作人做事隻要先去做,不問自己的結果利益,以後自然會有好的成果,這便是&ldquo先事後得&rdquo的道理。
這四個字看來很容易,做到很難。
尤其現代社會的風氣,大家每做一件事,先要考慮有沒有價值。
所謂價值,就是問後果對自己的利益,這是通常的心理。
可是孔子告訴樊遲,作人做事先不要考慮自己個人的利益與價值,認為是善的就先做了再說,後來自然有成果的,這就是德業。
其次,專門反省自己的錯誤,不挑别人的毛病,這也是做起來很難的。
因為人都喜歡挑剔别人的毛病,很少反省自己的錯誤。
現在要反過來,專找自己的錯誤,不挑别人的毛病,就很難做到了。
而儒家、佛家、道家的修養,都嚴格的講究這一點,做到這一點就是&ldquo修慝&rdquo。
有些人為了一點小事,生起氣來,把自己身體生命都忘記了,要與人拼命。
犯了法弄出纰漏來,連帶父母、妻子、兒女都受了罪,這不是最笨、最糊塗的事嗎? 這三點孔子在這裡是這樣解釋。
我們要特别注意,下面一篇當中,還要提到這個問題。
這裡是孔子針對樊遲的程度,所作&ldquo崇德&rdquo、&ldquo修慝&rdquo、&ldquo辨惑&rdquo的解釋。
實際上這三點所包括的内容很多、很多。
不過這裡雖是引述孔子對樊遲說的道理,也就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
樊遲問&ldquo知&rdquo&ldquo仁&rdquo 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
問知。
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
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
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衆,舉臯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衆,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樊遲問什麼叫仁。
孔子說,能夠愛一切人就是仁。
樊遲再問什麼叫智慧。
孔子說,能夠了解任何人就是智。
但是這是針對樊遲的程度而言。
結果,樊遲對于孔子的答複,還沒有通達,未曾徹底了解。
孔子便更引申地說,你還不大了解,我再告訴你,假如做一個領一導一人,把正直的人提拔起來,而對邪曲的人先擱置起來,這樣直道而行,就可使原來邪曲的人,也變成為直道之人了,壞人也會變成好人了。
可是樊遲還是沒有懂,退出之後,便來看子夏。
子夏在孔子的學生中,也是較為突出的一個,孔子死後他在河西講學。
戰國後期中很多人物,都是子夏的學生,所以樊遲不懂,又去向這位孔門的高材生讨教。
&ldquo鄉也&rdquo的鄉,後來寫作&ldquo向&rdquo,是&ldquo剛才&rdquo,&ldquo前些時&rdquo的意思。
樊遲說,我剛才問老師什麼是知,老師說&ldquo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rdquo這是什麼意思?子夏一聽樊遲的話,就說,老師所講的這兩句話,内容太豐富了,包涵的意義太大了。
子夏為了使這位同學有更具體的了解,就舉曆史的故事來講給他聽。
他說舜當了皇帝的時候,在許多人中間,選拔了臯陶做助手,管理行政、司法。
臯陶一做了他的助手以後,天下便沒有冤枉的事,壞人都遠離了,變好了,大家都心存厚道了。
說到這裡,想起一個與臯陶有關的著名故事,宋朝蘇東坡當年考功名時的論文,便是《刑賞忠厚之至論》。
主考官是梅聖俞,他和歐陽修都是了不起的大學問家。
歐陽修有一副名聯說:&ldquo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rdquo他一生作人,胸襟坦然,所以說&ldquo事無不可對人言&rdquo,一生沒有什麼缺德的事,任何話都可以對人開誠布公。
而上聯看起來謙虛,實際上牛皮吹得很大。
他說天下那麼多書,也有我沒有讀過的。
換言之:他讀的書真是夠多的了。
這次考題梅聖俞出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依當時制度,政治司法都論在一起的。
蘇東坡知道這位考官學問很好,那時他還年輕,又很調皮,存心要把考官考住,讓考官不懂,于是在文章中有一段引用:&ldquo當堯之時,臯陶為士,将殺人。
臯陶曰:殺之!三。
堯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臯陶執法之嚴,而樂堯用刑之寬。
&rdquo藉以說明古代判人罪刑,存心如此忠厚。
梅聖俞看了蘇東坡這篇文章,非常激賞,認為很好,于是錄取。
隻是這幾句話所說的典故,沒有看過,不知道出自哪一本書。
放榜以後召見了蘇東坡,便問東坡,文章中這個典故出自哪裡?東坡答道:&ldquo想當然耳。
&rdquo梅聖俞才知上了當,這是蘇東坡的調皮故事。
也有人說,上當的是歐陽修。
回到本文,子夏舉的第二個曆史例子是說,到了商湯的時候,舉用伊尹。
我們都知道伊尹是古代的名宰相,與後來周朝的姜尚齊名。
伊尹被商湯提拔時,還正在當廚師。
因為有伊尹,所以有商湯的天下。
在上古曆史中,第一流的大臣,并不是靠學曆年資慢慢升上來,然後到六十多歲退休。
隻要是人才,一下子就上去了。
當然後世法治社會又是另外一回事,與創業時用人的原則是要有所不同的。
從古今中外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出,做事業是要人才去做的,而人才并不是學曆資曆可以限制的。
所以商湯舉伊尹出來,則&ldquo不仁者遠矣&rdquo。
他舉這些例子,就是告訴樊遲什麼叫作&ldquo舉直錯諸枉&rdquo。
換句話說,是子夏引申孔子這兩句話,告訴樊遲,無論如何,作人處事要用正人,用品格、才能、道德好的人,提拔這樣的人,自然就行了。
一交一友的藝術 子貢問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有一天,子貢問孔子一交一友之道,應該如何?我們知道,有時候一交一朋友也是一件很難的事。
上論《裡仁》篇中子遊曾說:&ldquo事君數,斯辱矣。
朋友數,斯疏矣。
&rdquo對上位者如有不對的地方,做幹部的,為了盡忠心,有勸告的責任。
但勸告多次以後,他都不聽,再勉強去說,自己就招來侮辱了。
對朋友也是這樣,過分的要求或勸告,次數多了,一交一情就疏遠了。
這裡,孔子告訴子貢,一交一朋友之道,在&ldquo忠告而善道之&rdquo。
盡我們的忠心,勸勉他,好好誘導他,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ldquo不可則止&rdquo,就不再勉強。
假如過分了,那就不行;&ldquo毋自辱焉&rdquo,朋友的一交一情就沒有了,變成冤家了。
從表面上看起來,孔子教學生的一交一朋友之道,好像蠻滑頭的樣子,适可而止,不要過分。
實際上,加上我們自己的經驗,就知道孔子的話并不滑頭。
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ldquo規過勸善&rdquo,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
尤其是共事業的朋友,更要注意。
我們在曆史上看到很多,知道實不可為,隻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後,還保持朋友的感情。
我們舉一件近代的故事來說,曾國藩下面一位幕友王湘绮(壬秋),當時他是湖南的才子,也是近代以來有名的大儒。
他著有《湘軍志》,對曾國藩有褒貶之處。
曾國藩所領的湘軍,在前方和洪秀全作戰,開始露敗象的時候,王湘绮就要請假回家。
曾國藩知道他讀書人膽小,如果這仗敗下來就不得了。
所以也想讓他回去。
不過事情很忙,沒有立即批這件公文。
有一天晚上,曾國藩因為有事去找他。
看見他正坐在房裡專心看書,就站在後面不打擾他。
差不多半個時辰,王湘绮還不知道,曾國藩又悄悄地退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曾國藩就送了很多錢,誠懇地安慰一番,讓王湘绮立刻回家。
有人問曾國藩,為什麼突然決定讓王湘绮回去?曾國藩說,王先生去志已堅,無法挽留了,朋友之道,不能勉強。
尤其打仗的時候,勝敗自己都沒有把握,如何能保住别人?再問曾國藩何以知道王湘绮去志已堅?曾國藩說,那天晚上去王湘绮那裡,他正在看書,并不知道曾國藩就站在他身後。
而且有半個時辰,王湘绮沒有翻過書。
可見他不在看書,在想心事,也就是想回去,所以還是讓他回去的好。
這個故事就說明長官對部下或者朋友相處,都要恰到好處。
如果過分,那麼朋友都變成冤家了。
人生一交一一個朋友是很難的,所以孔子告訴子貢,一交一朋友适可而止,不是滑頭。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這一篇最後以曾子的話來作結論,也是講朋友之道;朋友的積極意義在什麼地方。
&ldquo君子以文會友&rdquo,這個&ldquo文&rdquo包括了文化思想。
結一交一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哪裡?在于彼此輔助,達到行仁的境界。
這篇書一開始,顔淵問的是仁。
到這裡最後的結論,提到曾子講的朋友之道,同時再度表明作人也就是仁的用。
所謂仁就是愛人;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自處的高度修養;也可以說是作人的藝術。
這是一個大問題,和政治問題、經濟問題,都有連帶關系。
季康子問孔子,強盜土匪這樣多,該怎麼辦?孔子說很簡單,你所不要的,賞給他,他都不要。
在文字上就是這樣,很簡單明了,但在《易經》系傳上說:&ldquo謾藏誨盜,冶容誨一婬一。
&rdquo&ldquo誨&rdquo就是教的意思。
這句話是說,金銀财寶,不好好保藏起來,等于教人家來偷;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妖豔,就等于教人家來揩油。
有的女同學,晚上回來很生氣,說外面社會如何亂,男孩子如何不好。
因此還是少打扮的好。
所以孔子對季康子說:你所不要的,丢在路上,人家也不要,更不會偷,不會搶。
這個話很簡單,但引申出去,政治、經濟、社會什麼問題都在内。
我們先談一個哲學的笑話,佛家有個名詞&ldquo颠倒&rdquo。
在佛經上經常有&ldquo衆生颠倒&rdquo這句話,這&ldquo颠倒&rdquo兩字很有道理,人都在颠颠倒倒的。
剛才也提到,孔子說的&ldquo子帥以正&rdquo,正就是不颠倒。
但以哲學立場看,世界上哪一個事物是正的?下不了定義,就人的颠倒來說,随便舉例:人身最尊貴的是頭部,臉孔、眼視、耳聽、口言,多麼重要?雙手能為我們做許多事,可是卻和頭臉一樣,任它露在外面,風吹日曬。
而一雙腳,除了走路以外,很少再有什麼用途,卻要鞋、襪、褲,給它重重包裹,如此保護,豈不很颠倒!田裡的稻麥是人類不可少的糧食,何等重要?可是任它在田地上,誰都不去看管。
而鈔票不過一張紙而已,既不能當飯吃,又不能當衣穿,連作衛生紙用都不行,可是卻繩紮,紙包,放到鐵櫃,鐵櫃還要擺到嚴密的庫房,上了鎖,另外再由人執槍守住,這豈非颠倒?這類事可多了,仔細想想,人生真的很奇妙,究竟哪樣才是對?颠倒!對黃金鑽石也是如此,本來無用之物,可是大家競相以為寶物,因此形成了社會上搶購這些東西的風氣。
說盜竊心理,我們又想到莊子所謂&ldquo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rdquo的話。
莊子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一般人将黃金珠寶,隐藏妥當,隻能防止小偷小盜。
至于那些大盜,就怕你不把黃金珠寶等财物集中隐藏起來,你越是裝得牢,鎖得緊,大盜來了才拿得方便。
甚至明目張膽搶劫,還要失主自己代他搬去。
至于占領了人家的國土,那麼就變成了英雄、侯王。
所以莊子說&ldquo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rdquo這就是曆史哲學。
因此儒家思想,始終教人過儉樸的生活,走樸實無華的路子。
大家如此,社會就安定,盜竊也少了。
如上位的人偏好某一事物,則下面會跟着偏好得更厲害。
愛好而得不到,于是就行竊了。
這個&ldquo竊&rdquo,是廣義的竊,凡以損人利己的方法獲取即稱為竊,今日全世界經濟危機,就是受凱因斯&ldquo消費刺激生産&rdquo理論所害的,前面也提到過這點,大家不肯節儉,盡量消費所緻。
昨天還對一個美國學生談起,現在美國一般人幾乎永遠是窮的,因為什麼都是分期付款,而生活永遠也在分期付款中渡過。
這就想起孔子的話,&ldquo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rdquo現在全世界的&ldquo欲一望&rdquo,風氣都趨向這方面,所以大家就都想盡方法來占有,來獲取。
得不到了,隻好去竊,又如女人的打扮,過去仿效宮廷,現在仿電一影明星。
事實上是一樣的,過去看帝王的宮廷,現在看社會整個風氣。
所以要想不竊不盜,隻有改正風氣才是。
風吹草動 下面仍是季康子問政治方面的一個道理,當然這不是在一天之内問的,而是編書的把它連在一起: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又問孔子說,用以殺止殺的方法,把壞人殺掉,&ldquo以就有道&rdquo,歸到正道那裡去,怎麼樣?孔子說,為政之道,并不是靠殺人而能夠成功的。
我們知道,老子也說過:&ldquo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rdquo人并不是絕對怕死的,為政不用道德來感化,隻用殺戮來威脅,是絕對壓不住的。
所以孔子對季康子說,用殺人來做手段是不對的,應該以自己的道德來做領導。
你自己用善心來行事,下面的風氣自然跟着善化了。
所以他就說出一節名言:&ldquo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rdquo我們中國文字中的&ldquo風氣&rdquo二字,就是由于這個觀念而來的。
這兩句話中的&ldquo德&rdquo是一個總稱,它包括行為、心理、思想等等。
他說君子之德像風一樣,普通人的德像草一樣。
如果有一陣風吹過,草一定跟着風的方向倒。
風的力量越大,草傾向的力量也越大。
因此一個大政治家的領導,應該造成一種風氣。
這都是講政治的領導。
但我們不要把它看呆了,凡是學問書本都要活用。
假使做一單位主管,下面隻有三個人,同樣的,隻要主管品德超然,下面的風氣自然會好。
但在政治上要造成一個時代社會的風氣并不太容易,也等于在軍事上構成一個&ldquo氣勢&rdquo,是很不容易的事。
聞人與賢達 下面講到社會思想了: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曰:是聞也,非達也。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在這裡,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上古文化中&ldquo士&rdquo的觀念。
過去已經講過,用現代語來說,&ldquo士&rdquo就是代表知識分子。
子張問孔子,一個知識分子,要怎樣才能在社會上站起來,才夠得上稱為通達、豁達?孔子聽了子張的問題,先反問子張的觀念當中,所說的&ldquo達&rdquo,是個什麼樣子。
子張說,我所說的達的意思,是全國上下大家都知道他,名聞天下,在家鄉也是個個都知道。
像現代民選政治的社會,更要做到如此。
子張認為的&ldquo達&rdquo就是這樣。
子張的這個觀點很值得注意,許多人都有這種心理。
幾十年來看到有一些朋友就是如此,尤其一些比較活動的分子,人家一提到某某達官顯宦豪商巨賈,他總說認識,或攀上些關系。
記得抗戰時期,曾有一位四川朋友對這樣而求聞達的人開了一個很難堪的玩笑。
當某人正在大庭廣衆中自稱與某某要人有瓜葛時,他便故意問說:&ldquo喂,老兄!這兩天斯福兄有消息給你嗎?&rdquo這位先生一時不解,問:&ldquo哪位斯福?&rdquo那人便說:&ldquo羅斯福嘛!&rdquo這句話一出來,大家哈哈一笑,這位老兄卻為之默然無語。
社會上确有不少這一類型的人。
現在回轉來看孔子的觀念,我們要注意了,孔子聽子張對于&ldquo達&rdquo的觀念所下定義之後,便說,你對&ldquo達&rdquo的觀念搞錯了。
一個人到處知道他的名,那叫作有名氣。
這個名氣是不是好的,就成問題。
有名氣的人叫作&ldquo聞人&rdquo,不是&ldquo達人&rdquo。
孔子為&ldquo達人&rdquo下的定義是&ldquo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rdquo這樣的達人,在中國曆史上很多,不一定出來做官。
現在有一個名稱叫&ldquo社會賢達&rdquo,就是有道德、有學識,的确在社會上衆望所歸,可是隻想做事,不想做官。
當然,他也有條件:飯是吃得飽的,生活也不愁,有豐富的正義感,這種人就是達人。
依據孔子對達人的定義,第一是本質的正直,沒有歪曲的心思;作人做事,不用手段,不用權術。
第二是好義,這個義字的解釋,近乎墨子的義,所謂慷慨好義。
第三是&ldquo察言而觀色&rdquo。
這句話被後世誤解為很壞的意思,而本來的意思是有眼光,看得清楚,有先見之明;聽了一些理論,根據一些資料,加以智慧判斷,就可以看出态勢來。
例如對于國際大事,時代的趨勢,許多事情,都可以在事前看出來。
第四&ldquo慮以下人&rdquo,&ldquo慮&rdquo就是智慮,包括了思想與學問,&ldquo下人&rdquo是對人謙虛,絕不傲慢,自己并不以為自己了不起。
要具備這樣幾個條件,才能算是賢達的人。
孔子又告訴子張,他所說的隻是聞人&mdash&mdash出名的人,往往隻做些表面工作。
以前某名都有一位先生,非常非常有名,凡是各項募捐,一定請他去。
而他拿起筆在捐簿上第一個寫,每次一寫,就是一筆很大很大的數字,至少等于現在的幾十萬元,每次都如此大手筆。
可是真去向他收捐款,他說:&ldquo我寫這樣多,是為你作個倡導,别人看我寫了這樣多,自然都會多寫一點。
&rdquo此人也确是某名都當年的聞人之一,他這個做法就是&ldquo色取仁而行違&rdquo。
表面上做的都是善事,态度取的是仁,而真正的行為不是那麼回事。
而且&ldquo居之不疑&rdquo,他這樣搞久了,自己也覺得這樣沒有什麼不對。
猶如許多說謊話的人,說成了習慣,就不覺得自己在說謊,對自己這樣說,一點也不懷疑對或不對,甚至,認為是應該如此的。
像這一類人,雖然也會出大名,但到底不算是達人。
成為達人要有達人的條件,達人的道德。
修養上的三叉路口 下面是講個人修養的問題: 樊遲從遊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樊遲是孔子學生。
&ldquo舞雩&rdquo,猶如現代的一交一誼廳,有一次,他跟孔子在&ldquo舞雩之下&rdquo,向孔子請教三個問題。
一個是如何&ldquo崇德&rdquo,充實自己的修養。
這個&ldquo德&rdquo字不一定作道德講。
以現代觀念說,如何使自己的心理、精神、修養到高深的程度。
第二&ldquo修慝&rdquo,就是如何改進自己内心思想、情緒。
第三&ldquo辨惑&rdquo,怎樣才不緻于糊塗,怎樣才是真正的有眼光,有智慧,看得清楚。
這是人生哲學的大問題了,這三句話如果嚴格發揮起來,非常費事,現在我們先研究它的意義。
第一點崇德。
這個德,舊的觀念就是德業,以現在來說,怎樣養成很有教養的氣質。
說到氣質、風度這些名稱,在前面也多次說過,經常沒有辦法做确切的說明。
但有沒有&ldquo氣質&rdquo這個東西?它又的确是有,這是從内心發出來的。
有如何的教養,就形成如何的氣質。
也有人天生就具有特殊的本質,不過還要加以力學的培養。
所謂崇就是推崇。
崇德就是如何把内在的氣質培養到崇高的境界。
茲事體大,可不簡單。
舉一個唐一人筆記小說的事例來說:如唐初李靖、紅拂女、虬髯客等風塵三俠的戲劇故事。
那正是南北朝到隋唐之間,天下大亂的時代。
當時想起來革命,創功立業的人很多。
紅拂女不過是隋朝一位大臣楊素家中的一名家伎,而李靖這位唐代的開國大将,在這時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青年,還很倒楣,投奔到楊素那裡,希望當一個職員而已。
可是小說中描寫武功很好的俠女紅拂,一見到李靖氣宇非凡,就認為是了不起的人物,而與李靖私奔。
有一天,他們兩人住在旅途客棧中,紅拂女正在化妝梳頭,長發及于地,被虬髯客看到。
虬髯客也是想起來革命,而且财富多,武功高,不願作第二人想的人物。
他看見紅拂女的長發,認為是極貴之相,不禁在窗外瞪眼看。
被李靖發現了,正要拔劍相向,這時紅拂女也在鏡中發現了虬髯客,于是目止李靖的忿怒動作。
由李靖出來詢問,接談以後作了朋友。
李靖說明要去投太原公子李世民,後來虬髯客也到太原訪李世民,由李靖為兩人介紹。
筆記上記載當時李世民是&ldquo不衫不履&rdquo與虬髯客相見,一見面後,虬髯客見到李世民的氣度,心裡冷了,認為天下第一人該屬于他而不是自己,就不多談。
轉托李靖再約李世民,第二天在太原郊外一個名勝區涼亭中,和虬髯客的師兄一起見面。
李靖如約陪李世民前往,虬髯客正和一位道士在亭子裡專心下棋,李世民和李靖也不打擾,隻在旁邊看棋,那位道士就推開棋盤說:&ldquo師弟,這一着,我們輸了。
&rdquo起來就陪虬髯客走了。
後來虬髯客把自己的兵器、财富,全部送給李靖夫婦去幫助李世民統一天下,作開國功臣。
并且告訴李靖,十年後海外如有大事,就是自己成功的一天。
果然唐太宗統一天下,有一天接到扶餘國(有說是吉林)來的情報,扶餘的領土被一個虬髯的人征服了。
唐太宗、李靖,彼此都會心的一笑,那位朋友也成功了。
我們引用這個小說,便是用來說明崇德的意義。
一個人德業的成就,和一個人的風格、品行、風度、氣質都有關系。
有了這樣的成就,在外表上是可以一望而知的。
第二點修慝。
所謂慝,是一種心理作用,所以這個字從心。
以心理狀态來說,人的理智情感,沒有辦法壓制下去的。
有許多人講究靜坐,但第一步,内心亂七八糟,思想就沒有辦法平靜。
譬如遇到一件令人生氣的事情,表面雖強作無事,若能把那種忿怒的心放開,那就更好!更美!但是這種不平之氣,往往是壓不住的,這是内心修養很重要的一步。
如果這種内心的修養做不到,外在的崇德就不會真正完備。
所以修慝是内心真正的修養,在現代心理學上講,就是把自己矛盾的心理&mdash&mdash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求得平和與安詳。
第三點辨惑,就是做到有真正明辨的智慧,對于善惡、是非、情勢都了如指掌,沒有迷惑了。
樊遲問了這三點以後,孔子說你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也太大了。
這三點如果都做好了,就入于聖人的境界,在孔子學生中,樊遲并不是第一流學生,但是他非常勤奮。
所以孔子告訴樊遲的不是深遠的理論,而是平實可行的道理。
孔子說作人做事隻要先去做,不問自己的結果利益,以後自然會有好的成果,這便是&ldquo先事後得&rdquo的道理。
這四個字看來很容易,做到很難。
尤其現代社會的風氣,大家每做一件事,先要考慮有沒有價值。
所謂價值,就是問後果對自己的利益,這是通常的心理。
可是孔子告訴樊遲,作人做事先不要考慮自己個人的利益與價值,認為是善的就先做了再說,後來自然有成果的,這就是德業。
其次,專門反省自己的錯誤,不挑别人的毛病,這也是做起來很難的。
因為人都喜歡挑剔别人的毛病,很少反省自己的錯誤。
現在要反過來,專找自己的錯誤,不挑别人的毛病,就很難做到了。
而儒家、佛家、道家的修養,都嚴格的講究這一點,做到這一點就是&ldquo修慝&rdquo。
有些人為了一點小事,生起氣來,把自己身體生命都忘記了,要與人拼命。
犯了法弄出纰漏來,連帶父母、妻子、兒女都受了罪,這不是最笨、最糊塗的事嗎? 這三點孔子在這裡是這樣解釋。
我們要特别注意,下面一篇當中,還要提到這個問題。
這裡是孔子針對樊遲的程度,所作&ldquo崇德&rdquo、&ldquo修慝&rdquo、&ldquo辨惑&rdquo的解釋。
實際上這三點所包括的内容很多、很多。
不過這裡雖是引述孔子對樊遲說的道理,也就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
樊遲問&ldquo知&rdquo&ldquo仁&rdquo 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
問知。
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
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
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衆,舉臯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衆,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樊遲問什麼叫仁。
孔子說,能夠愛一切人就是仁。
樊遲再問什麼叫智慧。
孔子說,能夠了解任何人就是智。
但是這是針對樊遲的程度而言。
結果,樊遲對于孔子的答複,還沒有通達,未曾徹底了解。
孔子便更引申地說,你還不大了解,我再告訴你,假如做一個領一導一人,把正直的人提拔起來,而對邪曲的人先擱置起來,這樣直道而行,就可使原來邪曲的人,也變成為直道之人了,壞人也會變成好人了。
可是樊遲還是沒有懂,退出之後,便來看子夏。
子夏在孔子的學生中,也是較為突出的一個,孔子死後他在河西講學。
戰國後期中很多人物,都是子夏的學生,所以樊遲不懂,又去向這位孔門的高材生讨教。
&ldquo鄉也&rdquo的鄉,後來寫作&ldquo向&rdquo,是&ldquo剛才&rdquo,&ldquo前些時&rdquo的意思。
樊遲說,我剛才問老師什麼是知,老師說&ldquo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rdquo這是什麼意思?子夏一聽樊遲的話,就說,老師所講的這兩句話,内容太豐富了,包涵的意義太大了。
子夏為了使這位同學有更具體的了解,就舉曆史的故事來講給他聽。
他說舜當了皇帝的時候,在許多人中間,選拔了臯陶做助手,管理行政、司法。
臯陶一做了他的助手以後,天下便沒有冤枉的事,壞人都遠離了,變好了,大家都心存厚道了。
說到這裡,想起一個與臯陶有關的著名故事,宋朝蘇東坡當年考功名時的論文,便是《刑賞忠厚之至論》。
主考官是梅聖俞,他和歐陽修都是了不起的大學問家。
歐陽修有一副名聯說:&ldquo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rdquo他一生作人,胸襟坦然,所以說&ldquo事無不可對人言&rdquo,一生沒有什麼缺德的事,任何話都可以對人開誠布公。
而上聯看起來謙虛,實際上牛皮吹得很大。
他說天下那麼多書,也有我沒有讀過的。
換言之:他讀的書真是夠多的了。
這次考題梅聖俞出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依當時制度,政治司法都論在一起的。
蘇東坡知道這位考官學問很好,那時他還年輕,又很調皮,存心要把考官考住,讓考官不懂,于是在文章中有一段引用:&ldquo當堯之時,臯陶為士,将殺人。
臯陶曰:殺之!三。
堯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臯陶執法之嚴,而樂堯用刑之寬。
&rdquo藉以說明古代判人罪刑,存心如此忠厚。
梅聖俞看了蘇東坡這篇文章,非常激賞,認為很好,于是錄取。
隻是這幾句話所說的典故,沒有看過,不知道出自哪一本書。
放榜以後召見了蘇東坡,便問東坡,文章中這個典故出自哪裡?東坡答道:&ldquo想當然耳。
&rdquo梅聖俞才知上了當,這是蘇東坡的調皮故事。
也有人說,上當的是歐陽修。
回到本文,子夏舉的第二個曆史例子是說,到了商湯的時候,舉用伊尹。
我們都知道伊尹是古代的名宰相,與後來周朝的姜尚齊名。
伊尹被商湯提拔時,還正在當廚師。
因為有伊尹,所以有商湯的天下。
在上古曆史中,第一流的大臣,并不是靠學曆年資慢慢升上來,然後到六十多歲退休。
隻要是人才,一下子就上去了。
當然後世法治社會又是另外一回事,與創業時用人的原則是要有所不同的。
從古今中外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出,做事業是要人才去做的,而人才并不是學曆資曆可以限制的。
所以商湯舉伊尹出來,則&ldquo不仁者遠矣&rdquo。
他舉這些例子,就是告訴樊遲什麼叫作&ldquo舉直錯諸枉&rdquo。
換句話說,是子夏引申孔子這兩句話,告訴樊遲,無論如何,作人處事要用正人,用品格、才能、道德好的人,提拔這樣的人,自然就行了。
一交一友的藝術 子貢問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有一天,子貢問孔子一交一友之道,應該如何?我們知道,有時候一交一朋友也是一件很難的事。
上論《裡仁》篇中子遊曾說:&ldquo事君數,斯辱矣。
朋友數,斯疏矣。
&rdquo對上位者如有不對的地方,做幹部的,為了盡忠心,有勸告的責任。
但勸告多次以後,他都不聽,再勉強去說,自己就招來侮辱了。
對朋友也是這樣,過分的要求或勸告,次數多了,一交一情就疏遠了。
這裡,孔子告訴子貢,一交一朋友之道,在&ldquo忠告而善道之&rdquo。
盡我們的忠心,勸勉他,好好誘導他,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ldquo不可則止&rdquo,就不再勉強。
假如過分了,那就不行;&ldquo毋自辱焉&rdquo,朋友的一交一情就沒有了,變成冤家了。
從表面上看起來,孔子教學生的一交一朋友之道,好像蠻滑頭的樣子,适可而止,不要過分。
實際上,加上我們自己的經驗,就知道孔子的話并不滑頭。
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ldquo規過勸善&rdquo,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
尤其是共事業的朋友,更要注意。
我們在曆史上看到很多,知道實不可為,隻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後,還保持朋友的感情。
我們舉一件近代的故事來說,曾國藩下面一位幕友王湘绮(壬秋),當時他是湖南的才子,也是近代以來有名的大儒。
他著有《湘軍志》,對曾國藩有褒貶之處。
曾國藩所領的湘軍,在前方和洪秀全作戰,開始露敗象的時候,王湘绮就要請假回家。
曾國藩知道他讀書人膽小,如果這仗敗下來就不得了。
所以也想讓他回去。
不過事情很忙,沒有立即批這件公文。
有一天晚上,曾國藩因為有事去找他。
看見他正坐在房裡專心看書,就站在後面不打擾他。
差不多半個時辰,王湘绮還不知道,曾國藩又悄悄地退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曾國藩就送了很多錢,誠懇地安慰一番,讓王湘绮立刻回家。
有人問曾國藩,為什麼突然決定讓王湘绮回去?曾國藩說,王先生去志已堅,無法挽留了,朋友之道,不能勉強。
尤其打仗的時候,勝敗自己都沒有把握,如何能保住别人?再問曾國藩何以知道王湘绮去志已堅?曾國藩說,那天晚上去王湘绮那裡,他正在看書,并不知道曾國藩就站在他身後。
而且有半個時辰,王湘绮沒有翻過書。
可見他不在看書,在想心事,也就是想回去,所以還是讓他回去的好。
這個故事就說明長官對部下或者朋友相處,都要恰到好處。
如果過分,那麼朋友都變成冤家了。
人生一交一一個朋友是很難的,所以孔子告訴子貢,一交一朋友适可而止,不是滑頭。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這一篇最後以曾子的話來作結論,也是講朋友之道;朋友的積極意義在什麼地方。
&ldquo君子以文會友&rdquo,這個&ldquo文&rdquo包括了文化思想。
結一交一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哪裡?在于彼此輔助,達到行仁的境界。
這篇書一開始,顔淵問的是仁。
到這裡最後的結論,提到曾子講的朋友之道,同時再度表明作人也就是仁的用。
所謂仁就是愛人;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自處的高度修養;也可以說是作人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