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淵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四海之内皆兄弟也&rdquo、&ldquo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rdquo是孔子說的,這又弄錯了。
近幾十年來,大家攻擊中國文化幾千年來受這兩句話的影響太大,說中國人喜歡講宿命論,受了這種思想的阻礙,所以沒有進步。
實際上這是中國文化,東方文化,人生哲學中最高的哲學。
&ldquo命&rdquo是什麼?&ldquo天&rdquo又是什麼?在中國哲學中是大問題。
後世的觀念,對于所謂&ldquo命&rdquo,以為就是算八字的那個&ldquo命&rdquo、看相的那個&ldquo命&rdquo、宿命論的那個&ldquo命&rdquo,這就弄錯了。
這不是儒家觀念的&ldquo命&rdquo,而儒家觀念中的&ldquo命&rdquo,是宇宙之間那個主宰的東西,宗教家稱之為上帝、為神、或為佛,哲學家稱之為&ldquo第一因&rdquo,而我們中國儒家強調之稱為&ldquo命&rdquo。
這樣說來,不就簡單了嗎?所以這&ldquo命&rdquo與&ldquo天&rdquo兩個東西,可以讨論一生的,也許一生還找不到它們的結論。
&ldquo命&rdquo是什麼東西? 在宇宙間生命有一個功能&mdash&mdash用現在科學的觀念稱它為功能。
人的生命的功能很怪,因此發展出&ldquo宿命論&rdquo。
我的醫生朋友很多,中醫也有,西醫也有。
我常對他們講,天下醫生都沒醫好過病,如醫藥真能醫好病,人就死不了。
藥隻是幫助人恢複生命的功能。
有一位醫生朋友,在德國學西醫,中醫也很懂。
我介紹一位貧血的同學去就醫,這個醫生朋友說什麼藥都不要用,要這病人多吃點肉,多吃點飯。
他說世界上哪裡有藥會補血的?除非直接注射血液進去,一百西西注射進去,吸收幾十西西就夠了,其餘變成渣滓浪費了。
西醫說打補血針是補血的,中醫說吃當歸是補血的。
補血的藥隻不過是刺激本身造血的功能,使它恢複作用。
與其打補血針,還不如多吃兩塊肉,吸收以後,就變成血了。
所以中國人有句老話:&ldquo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rdquo所以用藥醫好的病,能夠不死是命不該死。
有一個病始終醫不好的,這個病就是死病,這是什麼藥都沒有辦法的。
所以我和醫生朋友們說,小病請你看,生了大病不要來,你們真的醫不好。
這就是說生命真是有一個莫名其妙的功能,作戰時在戰場上就可以看到,有的人被子彈貫穿了胸腹,已經流血,但在他并不知道自己已受傷時,還可以沖鋒奔跑,等他一發覺了,就會立刻倒下去。
等于我們做事時,如果在緊張繁忙之中手被割破,并不會感覺到痛,但一發覺了,立即就感到痛,這種精神的、心理的作用很大。
胸腹貫穿了,在發覺以前,中間這段時間,還可維持一下,向前奔跑,這個維持住生命的東西,也是&ldquo命&rdquo,而命的安排就非常妙。
關于富貴,孔子也說過,大家都想發财,但發财很難。
我也一輩子想發财,我什麼都不怕,就是怕錢,可永遠發不了财,想盡辦法也沒有用。
所以幹脆不去想辦法,曉得&ldquo猴子摘包谷&rdquo摘不到的。
年幼時家鄉有個人,專門為出喪人家擡棺材,夜間就敲更,非常窮。
有一次幾個月沒見到他,後來又見到了,問他到哪裡去了。
他說意外地得了一筆錢,本想過一段舒服日子,不料生了病,把錢醫光,病也好了,還是和以前一樣窮。
當時聽了就讓它過去了,後來人生經驗漸漸增加,就想起這個人。
中國人的話&ldquo小富由勤,大富由命。
&rdquo不可強求。
這裡子夏勸司馬牛不必過分悲哀。
因為司馬牛有兩兄&mdash&mdash向魋、向巢,他們在宋國作亂,司馬牛想勸阻也沒有用,所以才有這樣的感歎。
于是子夏就勸他放開胸懷,冥冥中自有命運的安排,不要為兩個親兄弟擔心。
即使沒有兄弟,朋友就是兄弟,朋友同學們相處融洽,無異親的兄弟。
但一交一朋友要敬而無失;在上論中孔子也曾說的&ldquo久而敬之&rdquo這句話,就是一交一朋友的大原則。
朋友一交一得越久,越親近了,就要越誠敬。
相互間要保持一段恰當的距離,同時相處時要盡量避免過失,這樣一來,到處都是好朋友、親兄弟,哪怕沒有兄弟?不但個人關系如此,領導部下同事,也是同樣的道理。
自知者明 子張問明。
子曰:浸潤之谮,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浸潤之谮,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子張問什麼是&ldquo明&rdquo?孔子就答複他上面的兩句話,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尤其是年輕朋友們前途無量,更要注意&ldquo浸潤之谮,膚受之訴。
&rdquo這八個字。
将來領導别人,乃至朋友同事之間的相處,是很難避免的。
&ldquo浸潤&rdquo就是漸漸滲透而傷害别人的作法。
&ldquo谮&rdquo是講人家的壞話。
&ldquo膚受&rdquo就是皮膚表面上的一點點傷害。
&ldquo訴&rdquo是心理上的埋怨、攻擊。
&ldquo遠&rdquo,就遠離錯失了。
我們看曆史上和社會上許多現象,尤其當過主管的,更體會得到,許多人攻擊的手段非常高明。
一點一滴的來,有時講一句毫不相幹的話,而使人對被攻擊者的印象大大改變。
而身受攻擊的人,隻覺得好像皮膚上輕輕被抓了一下而已。
所以這八個字,特别要注意。
自己千萬不要這樣對人,同時自己也不要聽這些小話進來,尤其當長官的,對于這些小話不聽進來,是真正的明白人。
但作明白人很難,尤其作主管,容易受蒙蔽,受人的蒙蔽,要&ldquo浸潤之谮,膚受之訴。
&rdquo在你面前行不通,你才是明白人,這是孔子對于&ldquo明白人&rdquo的定義。
做到這一步,才會遠離錯失。
至于老子所講的&ldquo明白人&rdquo又進一步了,老子說:&ldquo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rdquo能夠知人,能夠了解任何一個人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夠認識自己的,才是明白人。
人都不大了解自己,對别人反而知道得清楚。
因此在老子的觀念中,&ldquo明白人&rdquo并不多。
上面都是講個人&ldquo仁&rdquo的修養,包括了内在的和外用的,下面又轉了一個氣勢。
衆志成城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是孔子的政治哲學,能不能絕對奉行得通,就要斟酌時代與環境的情勢。
儒家政治道德的理想非常高,是對的,但是懂了以後用起來,還是要知道權宜、變通,不能太迂腐。
子貢問領導政治的道理。
孔子的觀念有三個:&ldquo足食&rdquo,包括經濟、政治、社會的安定;大家有飯吃、有衣穿、生活好。
第二&ldquo足兵&rdquo,國防的建立。
能夠做到&ldquo足食足兵&rdquo,還要使人民對他信賴。
這幾件事做起來很難,以現在觀念看,牽涉的範圍太廣太廣。
子貢就說,假使時代的環境,到了沒有辦法完全做到的趨勢,要在這三件事之間少做一件的時候,應該先去掉哪一樣?孔子說,先去了軍事經費,縮減人事預算。
子貢說,萬一碰到這時代中,一個國家非常貧窮困苦,把軍事經費撤銷了,還不能維持,對于足食與立信這兩點,又應先去哪一項?孔子說,那甯可犧牲經濟建設,大家窮,乃至沒有飯吃都可以,唯有一個政治大原則中的&ldquo信&rdquo,必須堅守。
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堅定,然後才能産生力量。
内外兼修之謂美 下面一節,講到文質之辯。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棘子成是衛國的大夫,也是所謂當權派的人物。
他的理論,認為一個人隻要天性好,有才能,何必要受教育,求知識,學習文化思想呢?子貢反對這個意見。
他說,非常抱歉,可惜你這個見解不對,你對于&ldquo君子&rdquo所下的定義不對。
&ldquo驷不及舌&rdquo,&ldquo驷&rdquo就是四匹馬駕的車子,當時是最快的一交一通工具。
像這樣快的車子,還不及舌頭。
用現代觀念來講,就是文化宣傳和思想傳播的重要,它的影響力遠大而且快速。
所以不能随便講話,影響後果太大。
子貢又說,文化思想的修養與人的資質,本來就是一個東西。
(古人的解釋:&ldquo質者直也。
&rdquo猶如一條直線,很純潔樸素的,就是本質。
)文化思想的保留及傳達要靠&ldquo用&rdquo,既然有用,那就要靠&ldquo文&rdquo了,所以&ldquo文與質&rdquo同樣的重要。
&ldquo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rdquo剛從獸類身上剝下來,還沒有經過加工一精一制,帶有毛的皮叫作&ldquo鞟&rdquo。
他說,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在本質上都同樣是獸皮,沒有兩樣。
但表面上的花紋有好看與不好看的分别。
這裡是子貢強調文與質有同等的價值,也就是在上論中孔子所謂&ldquo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rdquo的發揮。
講到這裡,如繼續引申,可以從曆史文化與個人兩方面來看。
先從曆史文化方面來說,世界各國的曆史發展都有一個通例:凡是有高度文化的國家,它文與質雙方面都是并重的。
如果偏向于文,這一個國家一定要發生問題。
我們知道,過去世界各民族搞哲學思想,最有興趣,最有成就的,要算是印度和希臘。
印度人自上古以來哲學思想就很發達,因此形成了佛教思想。
印度的氣候不比中國,在南印度到中印度一帶,天氣很熱,生活簡單,一年四季都隻穿一件衣服就夠了。
我們過去講&ldquo天衣無縫&rdquo,這個&ldquo天&rdquo原來的意思就是&ldquo天竺&rdquo。
漢代翻譯的音與現在不同,唐以後翻成&ldquo印度&rdquo。
當時印度衣服的大概式樣,現在到泰國邊境還看得見,就是一塊布,身上一圍,就是&ldquo天衣&rdquo。
不需要像我們的一樣用針線縫起來,當然無縫。
更熱的地方甚至可以不穿。
肚子餓了,香蕉等野生水果,什麼都可以吃。
吃飽了以後躺下睡覺,醒來以後坐在那裡靜靜地尋思,想些神秘難解的問題。
所以印度哲學的發展,受地理因素的影響很大。
希臘的哲學思想,也很發達。
我們講到文化史時,心目中對希臘這個地方,充滿景仰之心。
如果到了那裡一看,沒有什麼了不起,隻是一個比較苦寒的地方。
這種苦寒的地方,人生的問題也多,譬如一個人遭遇了困難,會想到自己為什麼這樣命苦?再想命苦是什麼原因?這樣慢慢想下去,哲學問題就出來了。
這兩個地方,哲學思想那麼高,他們為什麼不能建立一個富強的大國?那就是文質不相稱的必然現象。
我們再看西方的文化,像羅馬,無論雕刻、建築等等都很高明,但是它的文化在文學境界、藝術境界到達了最高峰的時候,就開始衰落了。
這差不多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一個必然的道理。
隻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國家、民族、文化、政治、曆史是一體的、整體的。
全世界也隻有我們中國是如此。
這就要注意,文化曆史與國家民族的關系有如此深厚。
隻有中國不受這個影響。
曆代興衰的趨勢 回轉來看中國每一個朝代文與質的問題。
我們提過夏尚質,殷尚忠,周尚文,這三代各有不同。
夏禹時代開始建立一個大的農業國家,一切都是質直的、樸素的。
到了殷朝的時候,人還是很老實,但是宗教色彩比較濃厚。
我們文化整體的建立、完成在周代,因為周尚文。
但是周朝的文化,仍是根據夏商文化損益而成,是文化傳統的總彙。
後來曆史的演變,一代一代看得很清楚。
秦紀太短,等于是戰國時代的餘波,不去談它。
到了漢朝的建立,四百年劉家政權,早期也非常質樸,慢慢國家社會安定了,文風就開始興盛了。
到東漢時文風特别盛,曆史的趨勢也走下坡路了。
漢以後是魏晉南北朝,我們知道魏晉以曹操、司馬懿為宗祖。
如果說到文學的境界與質作比較:魏晉的文風,包括了哲學思想,實在是了不起。
第一個了不起的人就是曹操,他們父子三人在文學發展史上貢獻非常大,的确是第一流的文人,所以影響整個魏晉時代的文風都很盛,但缺乏尚忠的質樸。
一直到了南北朝,這幾百年都很亂,不是沒有文,而是沒有質樸的氣息。
後來唐代統一了天下,他們李家的血統中,有西北邊陲民族的血液,所以唐代開國之初,文風也好,政治風氣也好,社會風氣也好,非常樸實。
我們今天講中國文化的詩,都推崇唐詩為代表,别代的詩雖然都很好,為什麼不足以代表,而推崇到唐詩?說起來好像唐詩沒有什麼了不起,不外歌頌月亮好,花開得好,風吹得舒服,風花雪月而已。
可是唐代的詩,詠頌風花雪月,就是有那股質樸的美。
到了中唐和晚唐時期,文風越來越盛,而民族的質樸、粗野與宏偉的氣魄衰落了,沒有了。
經曆了五代,到了宋趙匡胤統一中國,一開始文風非常發達。
講文學、講學問,誰提倡的?就是趙匡胤他倆兄弟。
在馬上二十年,手不釋卷,一邊打仗,還愛讀書。
乃至于帶部隊去前方打仗的時候,後面幾十匹馬跟着馱的也是書。
我們讀曆史讀到這裡,問題就來了。
我們看到有宋立國的天子,是軍事家而兼文人,以緻宋代的統一,隻統一了一半,北方幽燕十六州根本就沒有統一過。
因為趙匡胤是軍人,上過戰場,打過仗,曉得戰争的可怕。
同時他又是愛好讀書的學者,不願意打仗。
再者,也覺得沒有把握。
所以宋代一開國,等于是半個中國。
而宋代的文風非常盛,開國的氣魄則始終不像漢、唐那樣壯觀。
再下來,元朝不必談了,八十年匆匆而過。
到了明朝三百多年來繼承宋朝的文學,學術的氣勢、格局就不大。
我們要注意,在元朝以前的西方人,哪裡知道有今天,那時他們根本還落後得很。
所以當時在中國做過官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回去寫了一篇遊記,報道中國的文化。
歐洲人看了根本還不相信,認為世界上哪裡有這樣美麗的天堂。
到了明朝中葉以後,西方文化才擡頭,所謂西方文藝複興,就是這個階段。
至于清朝,我們推開民族問題不談,在前一百五十年中,的确是文與質都很可觀的。
從這些曆史上看,我們了解了一個國家民族的建立,文質兩方面萬萬不能有所偏廢。
再回到現代,今日整個世界,危機很重。
而且還不是政治、軍事這些因素,乃是沒有文化了。
尤其我們目前所面對的整個世界,經濟失調,又導緻文化衰亂,這是很嚴重的。
目前世界各國,經濟上都有赤字,隻有德國例外。
研究結果,二十多年來,世界各國,受了凱因斯經濟學理論&mdash&mdash&ldquo消費刺激生産&rdquo的影響,大家吃虧很大,像英國人連糖都吃不起了。
一種思想,一種學說,對世界人類社會的影響,就有這樣嚴重。
美國這幾年來所以通貨如此膨脹,就是一直運用凱因斯經濟思想的結果。
現在曉得後果不佳,已經沒有辦法了,短時間之内無法糾正。
德國之所以能立于不敗,就是經濟恐慌後沒有死守凱因斯的經濟理論,而用古典的經濟思想,也就是中國人的&ldquo省吃儉用,量入為出&rdquo的思想。
很簡單,&ldquo生之者衆,用之者寡。
&rdquo自然經濟穩固。
證明用古老的思想對了,這就是時代的考驗,這都是學說文化,我們不要把它分割,認為這是經濟學,與孔孟之學有什麼相幹?總之,文化是整體的。
繼絕傳薪 由此引申出來,我們看到,國家民族的興衰,端賴于文質的均衡發展。
現在我們文化的危機當然很嚴重,多年以來那樣的挖根滅種的破壞,以後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下一代,如何在繼絕存亡之間,去挑起文化傳統的責任來。
現在的年輕學生,學位很容易拿到,學士、碩士、博士那麼多。
老實講,我是很擔心!很憂慮!學位盡管拿,是否确實能挑擔子,卻是個問題。
對于文化的存亡續絕,要青年們将這個火把點下去,火種留下去,最怕青年們沒有這個本事,目前就有這樣一個危機,這是講大的方面。
書畫琴棋詩酒花 講小的方面,個人文與質的關系。
有些人有天才,本質很好,可惜學識不夠,乃至于寫一封信也寫不好。
在前一輩的朋友當中,我發現很多人了不起。
民國建立以後,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各方面有許多人都了不起。
講才具也很大,對社會國家蠻有貢獻,文字雖然差點,可是也沒有關系,他有氣魄、有修養。
另一些人文章作得好,書讀得好,諸如文人、學者之流。
我朋友中學者、文人也很多,但我不大敢和他們多讨論,有時候覺得他們不通人情世故,令人啼笑皆非。
反不如有些人,學問并不高,文學也不懂,但是非常了不起,他們很聰明,一點就透,這是&ldquo質&rdquo。
再說學問好的文人,不一定本質是好的。
舉個前輩刻薄的例子,像舒位罵陳眉公的一首詩,一看就知道了,這首詩說:&ldquo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
功名捷徑無心走,處士虛聲盡力誇。
獺祭詩書稱著作,蠅營鐘鼎潤煙霞。
翩然一隻雲中鶴,飛去飛來宰相衙。
&rdquo陳眉公是明末清初的一個名士,也就是所謂才子、文人。
文章寫得好,社會上下,乃至朝廷宰相,各階層對他印象都很好。
可是有人寫詩專門罵他:&ldquo裝點山林大架子&rdquo,所謂裝點山林是裝成不想出來做官,政府大員請他出來做官,他不幹。
真正的原因是嫌官太小了不願做,擺大架子,口頭上是優遊山林,對功名富貴沒有興趣。
&ldquo附庸風雅小名家&rdquo,會寫字、會吟詩,文學方面樣樣會,附庸風雅的事,還有點小名氣。
&ldquo功名捷徑無心走&rdquo,朝廷請他出來做官都不要做,真的不要嗎?想得很!&ldquo處士虛聲盡力誇&rdquo,處士就是隐士,他自己在那裡拼命吹牛,要做隐士。
&ldquo獺祭詩書稱著作&rdquo,獺是一種專門吃魚的水陸兩栖動物,有點像貓的樣子。
它抓到魚不會馬上吃,先放在地上玩弄,而且一條一條擺得很整齊,它在魚旁邊走來走去玩弄,看起來好像是在對魚祭拜,所以稱作&ldquo獺祭&rdquo,它玩弄夠了再把魚吃下去。
這裡的借喻,是說一個人寫詩做文章,由這裡抄幾句,那裡抄幾句然後組合一下,整齊地編排在一起,就說是自己的著作了。
罵他抄襲别人的文章據為己有。
&ldquo蠅營鐘鼎潤煙霞&rdquo,這是說他愛好古董,希望人家送他,想辦法去搜羅。
&ldquo蠅營&rdquo,是像蒼蠅逐臭一樣去鑽營,人家家裡唐伯虎的畫,趙松雪的字等等,想辦法弄來,收藏據有。
&ldquo翩然一隻雲中鶴&rdquo,這是形容他的生活方式,看看多美!&ldquo翩然&rdquo,自一由自在的,功名富貴都不要,很清高,飛翔在高空中的白鶴一樣。
&ldquo飛去飛來宰相衙&rdquo,這完了!當時的宰相很喜歡他,既然是那麼清高的雲中鶴,又在宰相家飛來飛去,所為何事?可見所謂當處士,不想功名富貴等等都是假的。
所謂文章學問都是為了功名富貴,如此而已! 這一首詩,就表明了一個人對于文與質修養的重要。
人不能沒有學問,不能沒有知識,僅為了學問而鑽到牛角尖裡去,又有什麼用?像這樣的學問,我們不大贊成。
文才好是好,知識是了不起,但是請他出來做事沒有不亂的,這就是文好質不好的弊病。
一定要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就是這個道理。
吃飯大如天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這一段是有關于國家的财政思想,古時候,國家政府的支用,都靠老百姓納稅而來。
古代的賦稅有個名稱叫&ldquo徹&rdquo,大概是收十分之一的田賦。
(詳細的數字,要另外考證,這裡不去管它。
)所取的很合理。
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因為社會的不安,政治的動蕩,政府的财用不足,稅收就加了很多。
現在魯哀公問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年饑&mdash&mdash農業社會收成不好,社會經濟衰落不景氣,都可稱年饑&mdash&mdash國家财政,入不敷出,你看怎麼辦?有若就說要減稅。
他不但不主張加稅,還主張減稅。
魯哀公聽了說,你不要說減為十取一的稅,就是征兩成都還不夠,怎麼能減?減了以後國家的财政怎麼辦呢?接着,有若說了一個大原則,所謂财經一定要與政策配合,也就是講政治的大道理。
他說,你減稅以後,使國民的生活安定,社會增加了生産能力,老百姓富足了,還怕國家不富足?國家當然會富足。
假使加重稅收,老百姓越來越吃不消,經濟隻有越蕭條,那時離心離德,到哪裡去征稅? 以中國曆史來說,幾乎每一次到了變亂的時代,都發生這種問題。
外國也一樣,現在美國福特上台,恐怕最困難的也是這個問題。
每一個國家,财經都很重要,所以大家想對國家有所貢獻,财政經濟的書要多看看。
任何大小事情,财經的知識是不能缺少的。
乃至自己創個事業,開個公司,會計把帳拿來都不會看,就糟糕,被蒙蔽了都不知道。
何況每一變亂時代,都發生這類問題。
明朝末年最嚴重,當時這個稅,那個稅,曆史記載着弄到&ldquo民怨沸騰&rdquo。
我們讀曆史的時候,這四個字馬馬虎虎過去了,但仔細研究一下,老百姓對政府沒有感情了,怨恨的程度,像開水一樣翻翻滾滾,到了這種程度,實在難以收拾,明末就到了這個地步。
宋代一位文學家範石湖的詩:&ldquo種禾辛苦費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
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rdquo範石湖和陸放翁、蘇東坡這些人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在政治上也是了不起。
範石湖出使過金國,辦過政治上的大一交一涉,在政治上貢獻很大。
他的詩詞文章,被譽為宋朝四大家之一,堪稱為文質彬彬。
他這首詩講亂世的稅捐狀況,政治上的根本問題。
他描寫種田的人,辛辛苦苦用犁鋤來墾地,耗盡了心血。
墾到無地可墾了,&ldquo鬼質枯&rdquo,連墳場都挖掉改墾為田地,盡量從事生産。
可是收入還不夠繳納繁重的賦稅,這從下面兩句話可以看出來。
他說農民沒有錢去買田來耕作,隻好弄隻船,種種荷花,打點魚,在水上謀生活。
可是下面一句&ldquo近來湖面亦收租&rdquo,連種水也要繳稅了。
這是範石湖,是文學家也是政治家,對那個時事的感歎!這就成為有名的詩句,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心聲。
幾乎每個朝代末期,都出現這種代表老百姓的心聲的作品,這都是大問題。
回轉來看有若的答複,财經稅收,離不開政治哲學的大原則。
百姓富足,每個人生活安定,社會安定,政府自然富足。
如果老
&rdquo是孔子說的,這又弄錯了。
近幾十年來,大家攻擊中國文化幾千年來受這兩句話的影響太大,說中國人喜歡講宿命論,受了這種思想的阻礙,所以沒有進步。
實際上這是中國文化,東方文化,人生哲學中最高的哲學。
&ldquo命&rdquo是什麼?&ldquo天&rdquo又是什麼?在中國哲學中是大問題。
後世的觀念,對于所謂&ldquo命&rdquo,以為就是算八字的那個&ldquo命&rdquo、看相的那個&ldquo命&rdquo、宿命論的那個&ldquo命&rdquo,這就弄錯了。
這不是儒家觀念的&ldquo命&rdquo,而儒家觀念中的&ldquo命&rdquo,是宇宙之間那個主宰的東西,宗教家稱之為上帝、為神、或為佛,哲學家稱之為&ldquo第一因&rdquo,而我們中國儒家強調之稱為&ldquo命&rdquo。
這樣說來,不就簡單了嗎?所以這&ldquo命&rdquo與&ldquo天&rdquo兩個東西,可以讨論一生的,也許一生還找不到它們的結論。
&ldquo命&rdquo是什麼東西? 在宇宙間生命有一個功能&mdash&mdash用現在科學的觀念稱它為功能。
人的生命的功能很怪,因此發展出&ldquo宿命論&rdquo。
我的醫生朋友很多,中醫也有,西醫也有。
我常對他們講,天下醫生都沒醫好過病,如醫藥真能醫好病,人就死不了。
藥隻是幫助人恢複生命的功能。
有一位醫生朋友,在德國學西醫,中醫也很懂。
我介紹一位貧血的同學去就醫,這個醫生朋友說什麼藥都不要用,要這病人多吃點肉,多吃點飯。
他說世界上哪裡有藥會補血的?除非直接注射血液進去,一百西西注射進去,吸收幾十西西就夠了,其餘變成渣滓浪費了。
西醫說打補血針是補血的,中醫說吃當歸是補血的。
補血的藥隻不過是刺激本身造血的功能,使它恢複作用。
與其打補血針,還不如多吃兩塊肉,吸收以後,就變成血了。
所以中國人有句老話:&ldquo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rdquo所以用藥醫好的病,能夠不死是命不該死。
有一個病始終醫不好的,這個病就是死病,這是什麼藥都沒有辦法的。
所以我和醫生朋友們說,小病請你看,生了大病不要來,你們真的醫不好。
這就是說生命真是有一個莫名其妙的功能,作戰時在戰場上就可以看到,有的人被子彈貫穿了胸腹,已經流血,但在他并不知道自己已受傷時,還可以沖鋒奔跑,等他一發覺了,就會立刻倒下去。
等于我們做事時,如果在緊張繁忙之中手被割破,并不會感覺到痛,但一發覺了,立即就感到痛,這種精神的、心理的作用很大。
胸腹貫穿了,在發覺以前,中間這段時間,還可維持一下,向前奔跑,這個維持住生命的東西,也是&ldquo命&rdquo,而命的安排就非常妙。
關于富貴,孔子也說過,大家都想發财,但發财很難。
我也一輩子想發财,我什麼都不怕,就是怕錢,可永遠發不了财,想盡辦法也沒有用。
所以幹脆不去想辦法,曉得&ldquo猴子摘包谷&rdquo摘不到的。
年幼時家鄉有個人,專門為出喪人家擡棺材,夜間就敲更,非常窮。
有一次幾個月沒見到他,後來又見到了,問他到哪裡去了。
他說意外地得了一筆錢,本想過一段舒服日子,不料生了病,把錢醫光,病也好了,還是和以前一樣窮。
當時聽了就讓它過去了,後來人生經驗漸漸增加,就想起這個人。
中國人的話&ldquo小富由勤,大富由命。
&rdquo不可強求。
這裡子夏勸司馬牛不必過分悲哀。
因為司馬牛有兩兄&mdash&mdash向魋、向巢,他們在宋國作亂,司馬牛想勸阻也沒有用,所以才有這樣的感歎。
于是子夏就勸他放開胸懷,冥冥中自有命運的安排,不要為兩個親兄弟擔心。
即使沒有兄弟,朋友就是兄弟,朋友同學們相處融洽,無異親的兄弟。
但一交一朋友要敬而無失;在上論中孔子也曾說的&ldquo久而敬之&rdquo這句話,就是一交一朋友的大原則。
朋友一交一得越久,越親近了,就要越誠敬。
相互間要保持一段恰當的距離,同時相處時要盡量避免過失,這樣一來,到處都是好朋友、親兄弟,哪怕沒有兄弟?不但個人關系如此,領導部下同事,也是同樣的道理。
自知者明 子張問明。
子曰:浸潤之谮,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浸潤之谮,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子張問什麼是&ldquo明&rdquo?孔子就答複他上面的兩句話,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尤其是年輕朋友們前途無量,更要注意&ldquo浸潤之谮,膚受之訴。
&rdquo這八個字。
将來領導别人,乃至朋友同事之間的相處,是很難避免的。
&ldquo浸潤&rdquo就是漸漸滲透而傷害别人的作法。
&ldquo谮&rdquo是講人家的壞話。
&ldquo膚受&rdquo就是皮膚表面上的一點點傷害。
&ldquo訴&rdquo是心理上的埋怨、攻擊。
&ldquo遠&rdquo,就遠離錯失了。
我們看曆史上和社會上許多現象,尤其當過主管的,更體會得到,許多人攻擊的手段非常高明。
一點一滴的來,有時講一句毫不相幹的話,而使人對被攻擊者的印象大大改變。
而身受攻擊的人,隻覺得好像皮膚上輕輕被抓了一下而已。
所以這八個字,特别要注意。
自己千萬不要這樣對人,同時自己也不要聽這些小話進來,尤其當長官的,對于這些小話不聽進來,是真正的明白人。
但作明白人很難,尤其作主管,容易受蒙蔽,受人的蒙蔽,要&ldquo浸潤之谮,膚受之訴。
&rdquo在你面前行不通,你才是明白人,這是孔子對于&ldquo明白人&rdquo的定義。
做到這一步,才會遠離錯失。
至于老子所講的&ldquo明白人&rdquo又進一步了,老子說:&ldquo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rdquo能夠知人,能夠了解任何一個人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夠認識自己的,才是明白人。
人都不大了解自己,對别人反而知道得清楚。
因此在老子的觀念中,&ldquo明白人&rdquo并不多。
上面都是講個人&ldquo仁&rdquo的修養,包括了内在的和外用的,下面又轉了一個氣勢。
衆志成城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是孔子的政治哲學,能不能絕對奉行得通,就要斟酌時代與環境的情勢。
儒家政治道德的理想非常高,是對的,但是懂了以後用起來,還是要知道權宜、變通,不能太迂腐。
子貢問領導政治的道理。
孔子的觀念有三個:&ldquo足食&rdquo,包括經濟、政治、社會的安定;大家有飯吃、有衣穿、生活好。
第二&ldquo足兵&rdquo,國防的建立。
能夠做到&ldquo足食足兵&rdquo,還要使人民對他信賴。
這幾件事做起來很難,以現在觀念看,牽涉的範圍太廣太廣。
子貢就說,假使時代的環境,到了沒有辦法完全做到的趨勢,要在這三件事之間少做一件的時候,應該先去掉哪一樣?孔子說,先去了軍事經費,縮減人事預算。
子貢說,萬一碰到這時代中,一個國家非常貧窮困苦,把軍事經費撤銷了,還不能維持,對于足食與立信這兩點,又應先去哪一項?孔子說,那甯可犧牲經濟建設,大家窮,乃至沒有飯吃都可以,唯有一個政治大原則中的&ldquo信&rdquo,必須堅守。
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堅定,然後才能産生力量。
内外兼修之謂美 下面一節,講到文質之辯。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棘子成是衛國的大夫,也是所謂當權派的人物。
他的理論,認為一個人隻要天性好,有才能,何必要受教育,求知識,學習文化思想呢?子貢反對這個意見。
他說,非常抱歉,可惜你這個見解不對,你對于&ldquo君子&rdquo所下的定義不對。
&ldquo驷不及舌&rdquo,&ldquo驷&rdquo就是四匹馬駕的車子,當時是最快的一交一通工具。
像這樣快的車子,還不及舌頭。
用現代觀念來講,就是文化宣傳和思想傳播的重要,它的影響力遠大而且快速。
所以不能随便講話,影響後果太大。
子貢又說,文化思想的修養與人的資質,本來就是一個東西。
(古人的解釋:&ldquo質者直也。
&rdquo猶如一條直線,很純潔樸素的,就是本質。
)文化思想的保留及傳達要靠&ldquo用&rdquo,既然有用,那就要靠&ldquo文&rdquo了,所以&ldquo文與質&rdquo同樣的重要。
&ldquo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rdquo剛從獸類身上剝下來,還沒有經過加工一精一制,帶有毛的皮叫作&ldquo鞟&rdquo。
他說,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在本質上都同樣是獸皮,沒有兩樣。
但表面上的花紋有好看與不好看的分别。
這裡是子貢強調文與質有同等的價值,也就是在上論中孔子所謂&ldquo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rdquo的發揮。
講到這裡,如繼續引申,可以從曆史文化與個人兩方面來看。
先從曆史文化方面來說,世界各國的曆史發展都有一個通例:凡是有高度文化的國家,它文與質雙方面都是并重的。
如果偏向于文,這一個國家一定要發生問題。
我們知道,過去世界各民族搞哲學思想,最有興趣,最有成就的,要算是印度和希臘。
印度人自上古以來哲學思想就很發達,因此形成了佛教思想。
印度的氣候不比中國,在南印度到中印度一帶,天氣很熱,生活簡單,一年四季都隻穿一件衣服就夠了。
我們過去講&ldquo天衣無縫&rdquo,這個&ldquo天&rdquo原來的意思就是&ldquo天竺&rdquo。
漢代翻譯的音與現在不同,唐以後翻成&ldquo印度&rdquo。
當時印度衣服的大概式樣,現在到泰國邊境還看得見,就是一塊布,身上一圍,就是&ldquo天衣&rdquo。
不需要像我們的一樣用針線縫起來,當然無縫。
更熱的地方甚至可以不穿。
肚子餓了,香蕉等野生水果,什麼都可以吃。
吃飽了以後躺下睡覺,醒來以後坐在那裡靜靜地尋思,想些神秘難解的問題。
所以印度哲學的發展,受地理因素的影響很大。
希臘的哲學思想,也很發達。
我們講到文化史時,心目中對希臘這個地方,充滿景仰之心。
如果到了那裡一看,沒有什麼了不起,隻是一個比較苦寒的地方。
這種苦寒的地方,人生的問題也多,譬如一個人遭遇了困難,會想到自己為什麼這樣命苦?再想命苦是什麼原因?這樣慢慢想下去,哲學問題就出來了。
這兩個地方,哲學思想那麼高,他們為什麼不能建立一個富強的大國?那就是文質不相稱的必然現象。
我們再看西方的文化,像羅馬,無論雕刻、建築等等都很高明,但是它的文化在文學境界、藝術境界到達了最高峰的時候,就開始衰落了。
這差不多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一個必然的道理。
隻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國家、民族、文化、政治、曆史是一體的、整體的。
全世界也隻有我們中國是如此。
這就要注意,文化曆史與國家民族的關系有如此深厚。
隻有中國不受這個影響。
曆代興衰的趨勢 回轉來看中國每一個朝代文與質的問題。
我們提過夏尚質,殷尚忠,周尚文,這三代各有不同。
夏禹時代開始建立一個大的農業國家,一切都是質直的、樸素的。
到了殷朝的時候,人還是很老實,但是宗教色彩比較濃厚。
我們文化整體的建立、完成在周代,因為周尚文。
但是周朝的文化,仍是根據夏商文化損益而成,是文化傳統的總彙。
後來曆史的演變,一代一代看得很清楚。
秦紀太短,等于是戰國時代的餘波,不去談它。
到了漢朝的建立,四百年劉家政權,早期也非常質樸,慢慢國家社會安定了,文風就開始興盛了。
到東漢時文風特别盛,曆史的趨勢也走下坡路了。
漢以後是魏晉南北朝,我們知道魏晉以曹操、司馬懿為宗祖。
如果說到文學的境界與質作比較:魏晉的文風,包括了哲學思想,實在是了不起。
第一個了不起的人就是曹操,他們父子三人在文學發展史上貢獻非常大,的确是第一流的文人,所以影響整個魏晉時代的文風都很盛,但缺乏尚忠的質樸。
一直到了南北朝,這幾百年都很亂,不是沒有文,而是沒有質樸的氣息。
後來唐代統一了天下,他們李家的血統中,有西北邊陲民族的血液,所以唐代開國之初,文風也好,政治風氣也好,社會風氣也好,非常樸實。
我們今天講中國文化的詩,都推崇唐詩為代表,别代的詩雖然都很好,為什麼不足以代表,而推崇到唐詩?說起來好像唐詩沒有什麼了不起,不外歌頌月亮好,花開得好,風吹得舒服,風花雪月而已。
可是唐代的詩,詠頌風花雪月,就是有那股質樸的美。
到了中唐和晚唐時期,文風越來越盛,而民族的質樸、粗野與宏偉的氣魄衰落了,沒有了。
經曆了五代,到了宋趙匡胤統一中國,一開始文風非常發達。
講文學、講學問,誰提倡的?就是趙匡胤他倆兄弟。
在馬上二十年,手不釋卷,一邊打仗,還愛讀書。
乃至于帶部隊去前方打仗的時候,後面幾十匹馬跟着馱的也是書。
我們讀曆史讀到這裡,問題就來了。
我們看到有宋立國的天子,是軍事家而兼文人,以緻宋代的統一,隻統一了一半,北方幽燕十六州根本就沒有統一過。
因為趙匡胤是軍人,上過戰場,打過仗,曉得戰争的可怕。
同時他又是愛好讀書的學者,不願意打仗。
再者,也覺得沒有把握。
所以宋代一開國,等于是半個中國。
而宋代的文風非常盛,開國的氣魄則始終不像漢、唐那樣壯觀。
再下來,元朝不必談了,八十年匆匆而過。
到了明朝三百多年來繼承宋朝的文學,學術的氣勢、格局就不大。
我們要注意,在元朝以前的西方人,哪裡知道有今天,那時他們根本還落後得很。
所以當時在中國做過官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回去寫了一篇遊記,報道中國的文化。
歐洲人看了根本還不相信,認為世界上哪裡有這樣美麗的天堂。
到了明朝中葉以後,西方文化才擡頭,所謂西方文藝複興,就是這個階段。
至于清朝,我們推開民族問題不談,在前一百五十年中,的确是文與質都很可觀的。
從這些曆史上看,我們了解了一個國家民族的建立,文質兩方面萬萬不能有所偏廢。
再回到現代,今日整個世界,危機很重。
而且還不是政治、軍事這些因素,乃是沒有文化了。
尤其我們目前所面對的整個世界,經濟失調,又導緻文化衰亂,這是很嚴重的。
目前世界各國,經濟上都有赤字,隻有德國例外。
研究結果,二十多年來,世界各國,受了凱因斯經濟學理論&mdash&mdash&ldquo消費刺激生産&rdquo的影響,大家吃虧很大,像英國人連糖都吃不起了。
一種思想,一種學說,對世界人類社會的影響,就有這樣嚴重。
美國這幾年來所以通貨如此膨脹,就是一直運用凱因斯經濟思想的結果。
現在曉得後果不佳,已經沒有辦法了,短時間之内無法糾正。
德國之所以能立于不敗,就是經濟恐慌後沒有死守凱因斯的經濟理論,而用古典的經濟思想,也就是中國人的&ldquo省吃儉用,量入為出&rdquo的思想。
很簡單,&ldquo生之者衆,用之者寡。
&rdquo自然經濟穩固。
證明用古老的思想對了,這就是時代的考驗,這都是學說文化,我們不要把它分割,認為這是經濟學,與孔孟之學有什麼相幹?總之,文化是整體的。
繼絕傳薪 由此引申出來,我們看到,國家民族的興衰,端賴于文質的均衡發展。
現在我們文化的危機當然很嚴重,多年以來那樣的挖根滅種的破壞,以後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下一代,如何在繼絕存亡之間,去挑起文化傳統的責任來。
現在的年輕學生,學位很容易拿到,學士、碩士、博士那麼多。
老實講,我是很擔心!很憂慮!學位盡管拿,是否确實能挑擔子,卻是個問題。
對于文化的存亡續絕,要青年們将這個火把點下去,火種留下去,最怕青年們沒有這個本事,目前就有這樣一個危機,這是講大的方面。
書畫琴棋詩酒花 講小的方面,個人文與質的關系。
有些人有天才,本質很好,可惜學識不夠,乃至于寫一封信也寫不好。
在前一輩的朋友當中,我發現很多人了不起。
民國建立以後,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各方面有許多人都了不起。
講才具也很大,對社會國家蠻有貢獻,文字雖然差點,可是也沒有關系,他有氣魄、有修養。
另一些人文章作得好,書讀得好,諸如文人、學者之流。
我朋友中學者、文人也很多,但我不大敢和他們多讨論,有時候覺得他們不通人情世故,令人啼笑皆非。
反不如有些人,學問并不高,文學也不懂,但是非常了不起,他們很聰明,一點就透,這是&ldquo質&rdquo。
再說學問好的文人,不一定本質是好的。
舉個前輩刻薄的例子,像舒位罵陳眉公的一首詩,一看就知道了,這首詩說:&ldquo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
功名捷徑無心走,處士虛聲盡力誇。
獺祭詩書稱著作,蠅營鐘鼎潤煙霞。
翩然一隻雲中鶴,飛去飛來宰相衙。
&rdquo陳眉公是明末清初的一個名士,也就是所謂才子、文人。
文章寫得好,社會上下,乃至朝廷宰相,各階層對他印象都很好。
可是有人寫詩專門罵他:&ldquo裝點山林大架子&rdquo,所謂裝點山林是裝成不想出來做官,政府大員請他出來做官,他不幹。
真正的原因是嫌官太小了不願做,擺大架子,口頭上是優遊山林,對功名富貴沒有興趣。
&ldquo附庸風雅小名家&rdquo,會寫字、會吟詩,文學方面樣樣會,附庸風雅的事,還有點小名氣。
&ldquo功名捷徑無心走&rdquo,朝廷請他出來做官都不要做,真的不要嗎?想得很!&ldquo處士虛聲盡力誇&rdquo,處士就是隐士,他自己在那裡拼命吹牛,要做隐士。
&ldquo獺祭詩書稱著作&rdquo,獺是一種專門吃魚的水陸兩栖動物,有點像貓的樣子。
它抓到魚不會馬上吃,先放在地上玩弄,而且一條一條擺得很整齊,它在魚旁邊走來走去玩弄,看起來好像是在對魚祭拜,所以稱作&ldquo獺祭&rdquo,它玩弄夠了再把魚吃下去。
這裡的借喻,是說一個人寫詩做文章,由這裡抄幾句,那裡抄幾句然後組合一下,整齊地編排在一起,就說是自己的著作了。
罵他抄襲别人的文章據為己有。
&ldquo蠅營鐘鼎潤煙霞&rdquo,這是說他愛好古董,希望人家送他,想辦法去搜羅。
&ldquo蠅營&rdquo,是像蒼蠅逐臭一樣去鑽營,人家家裡唐伯虎的畫,趙松雪的字等等,想辦法弄來,收藏據有。
&ldquo翩然一隻雲中鶴&rdquo,這是形容他的生活方式,看看多美!&ldquo翩然&rdquo,自一由自在的,功名富貴都不要,很清高,飛翔在高空中的白鶴一樣。
&ldquo飛去飛來宰相衙&rdquo,這完了!當時的宰相很喜歡他,既然是那麼清高的雲中鶴,又在宰相家飛來飛去,所為何事?可見所謂當處士,不想功名富貴等等都是假的。
所謂文章學問都是為了功名富貴,如此而已! 這一首詩,就表明了一個人對于文與質修養的重要。
人不能沒有學問,不能沒有知識,僅為了學問而鑽到牛角尖裡去,又有什麼用?像這樣的學問,我們不大贊成。
文才好是好,知識是了不起,但是請他出來做事沒有不亂的,這就是文好質不好的弊病。
一定要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就是這個道理。
吃飯大如天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這一段是有關于國家的财政思想,古時候,國家政府的支用,都靠老百姓納稅而來。
古代的賦稅有個名稱叫&ldquo徹&rdquo,大概是收十分之一的田賦。
(詳細的數字,要另外考證,這裡不去管它。
)所取的很合理。
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因為社會的不安,政治的動蕩,政府的财用不足,稅收就加了很多。
現在魯哀公問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年饑&mdash&mdash農業社會收成不好,社會經濟衰落不景氣,都可稱年饑&mdash&mdash國家财政,入不敷出,你看怎麼辦?有若就說要減稅。
他不但不主張加稅,還主張減稅。
魯哀公聽了說,你不要說減為十取一的稅,就是征兩成都還不夠,怎麼能減?減了以後國家的财政怎麼辦呢?接着,有若說了一個大原則,所謂财經一定要與政策配合,也就是講政治的大道理。
他說,你減稅以後,使國民的生活安定,社會增加了生産能力,老百姓富足了,還怕國家不富足?國家當然會富足。
假使加重稅收,老百姓越來越吃不消,經濟隻有越蕭條,那時離心離德,到哪裡去征稅? 以中國曆史來說,幾乎每一次到了變亂的時代,都發生這種問題。
外國也一樣,現在美國福特上台,恐怕最困難的也是這個問題。
每一個國家,财經都很重要,所以大家想對國家有所貢獻,财政經濟的書要多看看。
任何大小事情,财經的知識是不能缺少的。
乃至自己創個事業,開個公司,會計把帳拿來都不會看,就糟糕,被蒙蔽了都不知道。
何況每一變亂時代,都發生這類問題。
明朝末年最嚴重,當時這個稅,那個稅,曆史記載着弄到&ldquo民怨沸騰&rdquo。
我們讀曆史的時候,這四個字馬馬虎虎過去了,但仔細研究一下,老百姓對政府沒有感情了,怨恨的程度,像開水一樣翻翻滾滾,到了這種程度,實在難以收拾,明末就到了這個地步。
宋代一位文學家範石湖的詩:&ldquo種禾辛苦費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
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rdquo範石湖和陸放翁、蘇東坡這些人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在政治上也是了不起。
範石湖出使過金國,辦過政治上的大一交一涉,在政治上貢獻很大。
他的詩詞文章,被譽為宋朝四大家之一,堪稱為文質彬彬。
他這首詩講亂世的稅捐狀況,政治上的根本問題。
他描寫種田的人,辛辛苦苦用犁鋤來墾地,耗盡了心血。
墾到無地可墾了,&ldquo鬼質枯&rdquo,連墳場都挖掉改墾為田地,盡量從事生産。
可是收入還不夠繳納繁重的賦稅,這從下面兩句話可以看出來。
他說農民沒有錢去買田來耕作,隻好弄隻船,種種荷花,打點魚,在水上謀生活。
可是下面一句&ldquo近來湖面亦收租&rdquo,連種水也要繳稅了。
這是範石湖,是文學家也是政治家,對那個時事的感歎!這就成為有名的詩句,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心聲。
幾乎每個朝代末期,都出現這種代表老百姓的心聲的作品,這都是大問題。
回轉來看有若的答複,财經稅收,離不開政治哲學的大原則。
百姓富足,每個人生活安定,社會安定,政府自然富足。
如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