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o?所以研究起來,大概是酒量很大,從來沒有喝醉過。
不過也不能說不會喝醉,&ldquo不為酒困&rdquo應該是不迷醉于酒,沒有酒瘾,而且始終保持清醒,不會在喝酒以後,有酒态醉意,更不裝瘋賣傻的。
孔子說除了這幾點以外,&ldquo何有于我哉!&rdquo意思說,我這個人非常平凡,出去作公務員就規規矩矩是個公務員,回到家裡就規規矩矩是家裡的一分子,朋友之間有困難,尤其是有喪事這類患難,則一定盡力幫忙,平常作人,不在迷醉中。
除了這幾點以外,一無長處,一點學問都沒有。
水流花謝兩無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在這裡講,為了體會得更親切一點,就借用碧潭這個地方吧!孔子去郊遊,他站在碧潭吊橋上,看到下面的流水說:&ldquo過去的就像這下面的流水一樣,白天晚上都在流。
&rdquo這兩句話的文學氣息非常重,全部《論語》中,最富于哲學意味的,也就是這兩句話。
從這裡,有幾個要點可以了解。
第一,道家思想方面,老子也和孔子這個觀念一樣,經常用水代表人生哲學。
老子教我們效法水,中國有一句老話&ldquo人往高處爬,水向低處流。
&rdquo老子教我們學下流&mdash&mdash不是普通所指不高尚的下流,是指水的下流&mdash&mdash大海。
天下的水都向下流彙歸成大海。
所謂下流,就是謙下,站在最下面,&ldquo人之所棄,我則取之。
&rdquo人要有容量,像大海一樣包羅萬象。
老子又教我們&ldquo上善若水&rdquo,最高的品德像水一樣。
道家形容水很妙,水是絕對幹淨的,髒的東西到水裡,都被水沖洗幹淨了。
讓我們的心境,以及人品的修養,效法水一樣,冰清玉潔,不受一點塵埃。
雖然容納了許多廢物、污垢,但仍然是水,水的性質沒有變,而且永遠自強不息。
第二,佛家也說過水,我們看到流水,永遠隻是一股流水而已。
照佛學的分析,人的心理就和流水一樣,如說&ldquo滾滾長一江一東逝水&rdquo,永遠在流,真的嗎?錯了。
等于看到電燈光,說它一直亮着,也錯了。
當我們看到一個浪頭的時候,事實上這個浪頭已經過去了,是接上來的另一個新浪頭,當在看到這新的第二個浪頭時,它又已經過去了。
燈光也是一樣,當我們剛一打開開關時,所發出的光波已經消失了。
我們的思想、感覺、年齡、身體,當一個鐘頭乃至一分鐘前坐在這裡的我,與此刻坐在這裡的我,已經不知道經過多少變化了。
所以&ldquo今我非故我&rdquo,現在的我已經不是前一分鐘的我了。
都過去了,像流水一樣,不斷的向前去。
所謂&ldquo一江一水東流去不回&rdquo,曆史永遠不會回頭,時間永遠不會回頭。
人生永遠像浪頭一樣,一波又一波地過去了,要想拉回來是做不到的。
這些都是另一面的說法,也可以說是消極的人生,許多宗教家、哲學家,都從這一面看,花落了再不會開了。
大家都看過的,《紅樓夢》中林黛玉葬花。
這位小姐病兮兮的,花落了還要去收回來,還要葬下去,情調非常美,文章也作得很好,葬花詞名句:&ldquo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rdquo此之為林黛玉!怎麼不生肺病?怎麼不那麼癡迷的死?你管他誰葬你,死了就死了。
說到這裡,龔定庵的詩就比林黛玉高明多了,他的詩說:&ldquo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rdquo剛才說過的某先生,他死後有人問我送什麼挽聯給他,我說我會另作一副。
但送給他的挽聯最好是這兩句詩,因為他的為人始終是忠心耿耿的,雖然人死了,而其耿耿的忠心仍令人感動,在文學境界上,就是龔定庵的這兩句詩。
以上這些都是從悲觀的角度來看&ldquo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rdquo 但孔子并沒有以悲觀的态度來說這句話,而很多的意義包括在内,極高明。
從另一面,用積極的觀點來看人生。
人生如流水一樣,不斷的向前湧進。
所以我們要了解,人生就像這股流水一樣。
孔子所以站在上流告訴學生們:&ldquo注意呀!你們看這水,過去的都像這樣,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晝夜不斷的向前去。
&rdquo他這話的意義,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句話:&ldquo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rdquo這是《易經》乾卦的卦辭。
乾代表了天,中國文化是用乾代表了天體,現在的名詞就是宇宙。
《周易》就是文王的思想,也就是孔子所效法的。
文王解釋宇宙,是永遠在轉,永遠在動,沒有一分一秒停止,假使一秒停止,不但地球完了,沒有人類了,整個宇宙也垮了,所以宇宙是動一态的。
這就是中國的哲學了。
我們有兩位現代的學者是在思想界很有影響力的,他們評論中國文化,屬于靜态的。
我對他們說,老兄,誰告訴你們中國文化是靜态的?講中國文化,第一部書就是《易經》,裡面就告訴了你&ldquo天行健&rdquo,宇宙沒有靜态,永遠是動的。
中國文化并不主張靜态的宇宙。
人生也是這樣,要不斷求進步。
靜是緩慢的動一态,沒有真正絕對的靜。
譬如人坐在椅上好像很靜,其實并不靜,身上的血液正在分秒不停地循環,各個器一官也都各司其職地工作着。
&ldquo天行健&rdquo是永遠強健地運行。
&ldquo君子以自強不息&rdquo是教我們效法宇宙一樣,即如孔子所說&ldquo逝者如斯&rdquo,要效法水不斷前進,也就是《大學》這部書中引用湯之盤銘說的&ldquo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rdquo的道理。
人生思想、觀念,都要不斷的進步。
滿足于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
所以孔子的&ldquo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rdquo這句話,包括各方面很多意義,可以說孔子的哲學,尤其人生哲學的一精一華,都集中在這兩句話中,它可以從消極的、積極的各方面看,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
我們自己多多去體驗它,應該了解很多的東西。
在這裡所提一供大家去研究的意見,還隻是其中的一點點。
實際上,根據這兩句話,可以寫很多很多的文章。
曆史是不能停留的,時代是向前邁進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女人未必皆禍水 這裡是另起一節。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這句話裡面說的色,包括了女色、物欲、嗜好三重意義。
但根據曆代的看法,隻是偏重在女色這一面,認為這是孔子對衛靈公的感歎。
孔子周遊列國時,對孔子比較重視的是衛國,但衛國的政權,當時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是大臣蘧伯玉,而左右衛君的是美麗妃子&mdash&mdash衛靈公嬖好的南子,所以有這句感歎,而成了一句名言。
事實上不止衛靈公,從人情世故上看,人都是好德不如好色。
如果一定要以最高的道德要求,世界上很少有合乎标準的人。
像我們看到很有名的唐明皇與楊貴妃這段曆史故事,唐明皇這個皇帝的确是不錯,少年時代非常好,晚年時因嬖好楊貴妃,緻使國家發生了變亂,成為知名的曆史故事。
在過去的曆史,很多人都把這個罪過,推到場貴妃身上去,這也是很難說的。
說一個女子對于政治會有如此大的影響,也有可能。
就是西方也有這種情形,所謂英雄征服了天下,女人征服了英雄。
不過要看哪種女人,真能征服英雄的女人,并不容易。
我們看到蜀亡國以後,蜀王妃子花蕊夫人被俘。
宋太祖趙匡胤就問她,你們國家有十幾萬大軍,為什麼今天你會到我身邊來。
這位妃子作了一道詩答複他,大意是說我本在深宮中養尊處優的女子,對國家大事不了解,但這首詩的結論卻罵盡了男人,她說:&ldquo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甯無一個是男兒。
&rdquo這也是曆史上,女人關系曆史命運的一個故事。
再其次,大家都說唐明皇是誤在楊貴妃手裡,尤其是詩人們都如此說&mdash&mdash中國的詩人多半對于曆史大事,有謹嚴的批評&mdash&mdash但也有另一面的看法,如袁枚的詩說:&ldquo空憶長生殿上盟,一江一山情重美人輕。
華清池水馬嵬土,洗玉埋香總一人。
&rdquo當安祿山造反,兵逼長安,唐明皇出走到長安南面馬嵬坡的時候,發生兵變,部隊不肯走了。
大家提出了一個條件,要求把楊貴妃殺死。
唐明皇沒有辦法,隻好讓楊貴妃自缢死。
所以後人評論曆史,認為唐明皇不一定是為了楊貴妃而誤國的,這首詩就是這個意思。
建一溫一泉池給楊貴妃洗澡的,讓楊貴妃自一殺的,都是唐明皇做的,不要把曆史的罪過,推到一個女人身上去。
同樣,清代的龔定庵也提了一個反調,他的一首詩說:&ldquo少年已自薄湯武,不薄秦皇與漢王。
設想英雄遲暮日,一溫一柔不住住何鄉?&rdquo他說一個英雄到了晚年沒事情做了,不讓他住在一溫一柔鄉裡,又要他幹什麼?龔定庵這個理論,和現代的心理學、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有點類似。
我們要特别注意,性心理學與馬克思的理論,嚴重的影響了近一百年思想。
今日除了馬克思的影響不小以外,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對近百年來曆史文化轉變的影響更大。
不過這一方面不像政治理論受重視&mdash&mdash如果依據性心理學的看法,有過分的一精一力,就有傑出的事業。
因此英雄、豪傑、才子,幾乎個個行為不檢,都是孔子所講的&ldquo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rdquo 然而孔子所要求的真正聖人的境界,這是非常難的事,一般心理狀況,凡是了不起的人,多半一精一力充沛,所以難免要走上女色這條路子。
這是我們就這一點,對曆史的看法。
擴而充之,&ldquo好色&rdquo不但是指男女之間的事,凡是物質方面的貪欲,都可以用&ldquo色&rdquo字來代表。
尤其是以佛學的立場看,那就更明顯了。
照儒家的思想,一個領一導一人,簡直任何嗜好都不應該有。
但是人很難做到完全沒有嗜好。
譬如有些人什麼嗜好都沒有,就是好讀書,這也變成一個嗜好,于是左右的人都是讀書人。
南朝梁元帝讀書讀呆了,敵兵臨境,還要文武諸臣戎服聽他講書。
最後終于亡了國。
他在投降時,放一把火,把收藏的十四萬卷圖書燒了,他說&ldquo文武之道,今夜盡矣。
&rdquo有人問他為什麼燒了書,他說:&ldquo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
&rdquo可見讀書也很害人,真成呆子。
從此我們了解,上面有一點偏好,下面就偏向了,這就是&ldquo物必聚于所好&rdquo的道理。
我們要看古董,就必須到好古董的人家才看得到。
有些人好石頭,有些人好怪木,有一些人就是好鈔票。
某公說,有一個老朋友,每天入睡以前,要一張張點過他鐵櫃裡的鈔票以後才能睡着。
所以孔子這句話,是一個最高的目标。
同時提高我們的警覺,凡是作一個領一導一人,不但是好色,任何一種嗜好,都會給人乘虛而入的機會,因而影響到事業的失敗。
所以接着下面引用孔子的話: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雖覆一篑,進,吾往也。
一切的進德修業,都是如此。
不但是學問的成功、道德的成功、事業的成功,原則都相同:不是進步,就要退步。
沒有進步,停留在原地,也是退步。
尤其對于自己道德的要求,更難!我曾說過,英雄征服了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人不想征服天下,而能夠征服自己。
事實上征服自己比征服天下更難。
所謂道德的修養,就是征服自己。
上面孔子的話,就是說這個道理。
他說譬如我們去挑泥土來堆成一座山,要挑一百擔泥土的,已經挑了九十九擔,最後&ldquo未成一篑&rdquo,少了一畚箕泥土。
&ldquo止&rdquo,停止了,因此便不能登峰造極到頂點。
是誰使你停止的?我們一件事沒有成功,往往推之于客觀的環境、社會的因素,但是孔子在這裡說那是不可能的,&ldquo吾止也&rdquo,還是自己心理的疲勞與退縮,不是客觀因素。
他又說,譬如填平一塊土地,倒一畚箕泥土上去,就看到更高一點,這個進步,也不是外來的因素,而是自己的成功,這裡他所強調的,是指一切的作為,其成功或失敗,都在于一個人自己,不要推之于外來的因素。
外來因素之所以形成,也是自己本身的關系。
到這裡為止,結束了孔子上面站在河川上所發的感歎。
下面是孔子的教育經驗,對于個人的評論。
學而有成之難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孔子說在他的學生中,能依照他的教導去做,而不懶惰的,隻有顔回這一個學生。
這句話好像很普通,但如果在教學上或在領導位置上工作久了,就可以體會到這并不是一句簡單的話。
我們現在常常發現有些年輕人,吩咐他們去做一件事,譬如去照顧一位老年人,他有這個心,但沒有這份熱情,他會覺得是老師叫他去做的,而沒有感覺到這件事情是他應該去做的,就隻差了這麼一點。
講理論時,他講得和大家一樣,知道應該愛人,應該盡心,但做起來是另外一回事。
我和年輕的同學們說,許多社會上已經做了的事情,如&ldquo張老師&rdquo、&ldquo生命線&rdquo這些,已經有人做了,不要再重複,你們應該去做一些需要做卻還沒有人做的事。
據我的資料,一些老年人很可憐,子女不在身邊。
可以發動年輕人對老年人服務,絕不接受招待,自己帶便當去。
青年們都說得頭頭是道,但我告訴他們,要經得起往後的困難。
有些老年人替他服務久了,他會覺得應該。
第一次有感謝之意,第二天他覺得差不多,第三次也許你遲到了,他會罵人,那麼年輕人還要準備行禮、道歉。
由此可知做一件好事,也有如此的困難。
所以理論與事實配合起來,要&ldquo語之而不惰&rdquo,講到了就做到,而且非常勤快,又持之以恒地去做,實在是非常難的事。
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論,一個人總有些熟人有事相托,如果做得到的事情就答應了,答應以後有時又覺得煩了,擺在那裡兩三天,就把事情&ldquo惰&rdquo下去了。
有時候提高警覺,趕快辦,辦了以後,有沒有結果不知道。
辦不到的也要早告訴人家。
否則等于醫生替一人看病,看不好的,給人家一點平安藥吃,好不了也死不了,就是拖,這就是罪過。
所以孔子講顔回的這句話,表面上看很普通,真正體會一下,這種修養實在是不容易的。
下面接着再贊歎顔回: 子謂顔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這并不是對顔回本人說的話,是他對學生們說顔回的。
顔回不是隻活了三十二歲就死了嗎?孔子說可惜得很,我隻看到他的進步,沒有看到他的成就。
有進步應該有很大的成就,可惜短命死了,所以成就沒有看出來。
因此孔子有下面對人的感慨: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所謂苗就是根苗。
有些植物,種籽種下去,發出的芽非常好,應該前途無量,但結果卻長不大,枝葉并不茂盛,這是&ldquo苗而不秀&rdquo。
也就是說有許多人,小時了了,大時糊塗。
尤其在教育界更看得到,有些年輕人非常好,眼看他慢慢變,變到最後不成器。
再更進一步是&ldquo秀而不實&rdquo,雖然花葉扶疏,但沒有結出果實來。
如果我們把這兩句話,回轉來看看自己的人生,大多可以說是&ldquo秀而不實&rdquo的。
在這個非常時代裡,年輕時,想如何如何。
結果到了現在,得了結論,曉得自己是&ldquo起不了&rdquo。
而這個重點,就是孔子上面所講的&ldquo止,吾止也。
進,吾往也。
&rdquo在乎自己,不關他人,尤其作學問更是如此。
我們常看到年輕人文章寫得好,有許多人寄以厚望,我說不見得,這就是&ldquo苗而不秀,秀而不實。
&rdquo真正文章寫得好,能稱得上是一個文學家的,以整個人類文化曆史看,古今中外不到兩三百人。
這僅就文章這一行而言,寫了許多書的人,能流傳的又有幾本?這都是&ldquo秀而不實&rdquo。
所以文學也好,學問也好,無論哪方面,能夠做到曆史上有成就的,很不容易。
這也就是孔子對人物的感歎。
有許多人,聰明而進取,有前途,但最後并沒有結論。
許多人的事業、道德、學問,都在這兩句話的範圍中。
勿輕後學 因此孔子又對學生們講到對年輕人的觀感: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這句&ldquo後生可畏&rdquo是孔子的名言,切不要輕視後一代的年輕人。
從古至今,對年輕的後一代都非常重視。
孔子說後來的年輕人可畏,并不是怕他,而是說值得用心培養,值得重視。
&ldquo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rdquo千萬不要輕視後一代,不要以為未來的不如現在的。
這一點我們不要冤枉孔子了,我們學術界經常都把孔子描寫成非常古闆、保守的。
實際上孔子的思想最前進,他不輕視後一代,更不輕視後來的曆史,認為未來的社會不比現在差。
所以他說你何以知道将來就不及我們?以人來說也是如此。
不過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還沒有成就的話,那也就算了,再沒有什麼可觀的了,這也是事實。
前面說過,我個人的看法,人類文化永遠是年輕的,到現在為止,永遠都在幼稚的階段,還沒有成熟,假使真正成熟,在文化的立場來看,此時人類的生活就永遠安定了。
這個理論是最麻煩的曆史哲學問題,在此我們不去多讨論它。
這一段也是孔子在鼓勵青年們努力,我們過去有一句格言:&ldquo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rdquo就是這個道理。
下面還是他對于學生們的鼓勵: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
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這固然是他對學生的鼓勵,也是我們一生作人做事值得效法的地方。
&ldquo法語&rdquo,就是我們現在普通說的&ldquo格言&rdquo。
古人的名言,古時也稱&ldquo法言&rdquo,有颠撲不破的哲理。
我經常告訴來學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不要走冤枉路,最直捷的方法是先去讀&ldquo三百千千&rdquo,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四本書,努力一點,三個月的時間,對中國文化基本上就懂了。
三字一句的《三字經》,把一部中國文化簡要地介紹完了。
曆史、政治、文學、作人、做事等等,都包括在内。
尤其是《千字文》,一千個字,認識了這一千個字以後,對中國文化就有基本的概念。
中國真正了不起的文人學者,認識了三千個中國字,就了不起了。
假如你考我,要我坐下來默寫三千個中國字來,我還要花好幾天的時間,慢慢地去想。
一般腦子裡記下來一千多個字的,已經了不起了。
有些還要翻翻字典,經常用的不過幾百個字。
所以《千字文》這本書,隻一千個字,把中國文化的哲學、政治、經濟等等,都說進去了,而且沒有一個字重複的。
這本書是梁武帝的時候,一個大臣名叫周興嗣,據說他犯了錯誤,梁武帝就處罰他,要他一夜之間寫一千個不同的字,而且要構成一篇文章,如果作不出來就問罪,作得出來就放了他。
結果他以一日一夜的時間寫成了《千字文》,頭發都白了。
即&ldquo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hellip&hellip&rdquo四個字一句的韻文,從宇宙天文,一直說下來,說到作人做事,所謂&ldquo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rdquo不要以為千字文簡單,現代人,能夠馬上把《千字文》講得很好的,恐怕不多。
至于格言,也有一本書《增廣昔時賢文》,是一種民間的格言。
過去讀舊書的時候,等于一種課外的讀本,個個都會念,包括作人做事的道理在内。
當然裡面也有一些要不得的話,如&ldquo閉門推出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張&rdquo的作風。
但有很多好的東西,都被收進去了。
到了台灣以後,發現市面上發行的《昔時賢文》,又把閩南語的一些民間格言也放進了。
講中國文化,除四書五經以外,不要輕視了這幾本小書,更不要輕視那些傳奇小說。
真說中國
不過也不能說不會喝醉,&ldquo不為酒困&rdquo應該是不迷醉于酒,沒有酒瘾,而且始終保持清醒,不會在喝酒以後,有酒态醉意,更不裝瘋賣傻的。
孔子說除了這幾點以外,&ldquo何有于我哉!&rdquo意思說,我這個人非常平凡,出去作公務員就規規矩矩是個公務員,回到家裡就規規矩矩是家裡的一分子,朋友之間有困難,尤其是有喪事這類患難,則一定盡力幫忙,平常作人,不在迷醉中。
除了這幾點以外,一無長處,一點學問都沒有。
水流花謝兩無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在這裡講,為了體會得更親切一點,就借用碧潭這個地方吧!孔子去郊遊,他站在碧潭吊橋上,看到下面的流水說:&ldquo過去的就像這下面的流水一樣,白天晚上都在流。
&rdquo這兩句話的文學氣息非常重,全部《論語》中,最富于哲學意味的,也就是這兩句話。
從這裡,有幾個要點可以了解。
第一,道家思想方面,老子也和孔子這個觀念一樣,經常用水代表人生哲學。
老子教我們效法水,中國有一句老話&ldquo人往高處爬,水向低處流。
&rdquo老子教我們學下流&mdash&mdash不是普通所指不高尚的下流,是指水的下流&mdash&mdash大海。
天下的水都向下流彙歸成大海。
所謂下流,就是謙下,站在最下面,&ldquo人之所棄,我則取之。
&rdquo人要有容量,像大海一樣包羅萬象。
老子又教我們&ldquo上善若水&rdquo,最高的品德像水一樣。
道家形容水很妙,水是絕對幹淨的,髒的東西到水裡,都被水沖洗幹淨了。
讓我們的心境,以及人品的修養,效法水一樣,冰清玉潔,不受一點塵埃。
雖然容納了許多廢物、污垢,但仍然是水,水的性質沒有變,而且永遠自強不息。
第二,佛家也說過水,我們看到流水,永遠隻是一股流水而已。
照佛學的分析,人的心理就和流水一樣,如說&ldquo滾滾長一江一東逝水&rdquo,永遠在流,真的嗎?錯了。
等于看到電燈光,說它一直亮着,也錯了。
當我們看到一個浪頭的時候,事實上這個浪頭已經過去了,是接上來的另一個新浪頭,當在看到這新的第二個浪頭時,它又已經過去了。
燈光也是一樣,當我們剛一打開開關時,所發出的光波已經消失了。
我們的思想、感覺、年齡、身體,當一個鐘頭乃至一分鐘前坐在這裡的我,與此刻坐在這裡的我,已經不知道經過多少變化了。
所以&ldquo今我非故我&rdquo,現在的我已經不是前一分鐘的我了。
都過去了,像流水一樣,不斷的向前去。
所謂&ldquo一江一水東流去不回&rdquo,曆史永遠不會回頭,時間永遠不會回頭。
人生永遠像浪頭一樣,一波又一波地過去了,要想拉回來是做不到的。
這些都是另一面的說法,也可以說是消極的人生,許多宗教家、哲學家,都從這一面看,花落了再不會開了。
大家都看過的,《
這位小姐病兮兮的,花落了還要去收回來,還要葬下去,情調非常美,文章也作得很好,葬花詞名句:&ldquo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rdquo此之為林黛玉!怎麼不生肺病?怎麼不那麼癡迷的死?你管他誰葬你,死了就死了。
說到這裡,龔定庵的詩就比林黛玉高明多了,他的詩說:&ldquo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rdquo剛才說過的某先生,他死後有人問我送什麼挽聯給他,我說我會另作一副。
但送給他的挽聯最好是這兩句詩,因為他的為人始終是忠心耿耿的,雖然人死了,而其耿耿的忠心仍令人感動,在文學境界上,就是龔定庵的這兩句詩。
以上這些都是從悲觀的角度來看&ldquo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rdquo 但孔子并沒有以悲觀的态度來說這句話,而很多的意義包括在内,極高明。
從另一面,用積極的觀點來看人生。
人生如流水一樣,不斷的向前湧進。
所以我們要了解,人生就像這股流水一樣。
孔子所以站在上流告訴學生們:&ldquo注意呀!你們看這水,過去的都像這樣,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晝夜不斷的向前去。
&rdquo他這話的意義,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句話:&ldquo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rdquo這是《易經》乾卦的卦辭。
乾代表了天,中國文化是用乾代表了天體,現在的名詞就是宇宙。
《周易》就是文王的思想,也就是孔子所效法的。
文王解釋宇宙,是永遠在轉,永遠在動,沒有一分一秒停止,假使一秒停止,不但地球完了,沒有人類了,整個宇宙也垮了,所以宇宙是動一态的。
這就是中國的哲學了。
我們有兩位現代的學者是在思想界很有影響力的,他們評論中國文化,屬于靜态的。
我對他們說,老兄,誰告訴你們中國文化是靜态的?講中國文化,第一部書就是《易經》,裡面就告訴了你&ldquo天行健&rdquo,宇宙沒有靜态,永遠是動的。
中國文化并不主張靜态的宇宙。
人生也是這樣,要不斷求進步。
靜是緩慢的動一态,沒有真正絕對的靜。
譬如人坐在椅上好像很靜,其實并不靜,身上的血液正在分秒不停地循環,各個器一官也都各司其職地工作着。
&ldquo天行健&rdquo是永遠強健地運行。
&ldquo君子以自強不息&rdquo是教我們效法宇宙一樣,即如孔子所說&ldquo逝者如斯&rdquo,要效法水不斷前進,也就是《大學》這部書中引用湯之盤銘說的&ldquo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rdquo的道理。
人生思想、觀念,都要不斷的進步。
滿足于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
所以孔子的&ldquo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rdquo這句話,包括各方面很多意義,可以說孔子的哲學,尤其人生哲學的一精一華,都集中在這兩句話中,它可以從消極的、積極的各方面看,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
我們自己多多去體驗它,應該了解很多的東西。
在這裡所提一供大家去研究的意見,還隻是其中的一點點。
實際上,根據這兩句話,可以寫很多很多的文章。
曆史是不能停留的,時代是向前邁進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女人未必皆禍水 這裡是另起一節。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這句話裡面說的色,包括了女色、物欲、嗜好三重意義。
但根據曆代的看法,隻是偏重在女色這一面,認為這是孔子對衛靈公的感歎。
孔子周遊列國時,對孔子比較重視的是衛國,但衛國的政權,當時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是大臣蘧伯玉,而左右衛君的是美麗妃子&mdash&mdash衛靈公嬖好的南子,所以有這句感歎,而成了一句名言。
事實上不止衛靈公,從人情世故上看,人都是好德不如好色。
如果一定要以最高的道德要求,世界上很少有合乎标準的人。
像我們看到很有名的唐明皇與楊貴妃這段曆史故事,唐明皇這個皇帝的确是不錯,少年時代非常好,晚年時因嬖好楊貴妃,緻使國家發生了變亂,成為知名的曆史故事。
在過去的曆史,很多人都把這個罪過,推到場貴妃身上去,這也是很難說的。
說一個女子對于政治會有如此大的影響,也有可能。
就是西方也有這種情形,所謂英雄征服了天下,女人征服了英雄。
不過要看哪種女人,真能征服英雄的女人,并不容易。
我們看到蜀亡國以後,蜀王妃子花蕊夫人被俘。
宋太祖趙匡胤就問她,你們國家有十幾萬大軍,為什麼今天你會到我身邊來。
這位妃子作了一道詩答複他,大意是說我本在深宮中養尊處優的女子,對國家大事不了解,但這首詩的結論卻罵盡了男人,她說:&ldquo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甯無一個是男兒。
&rdquo這也是曆史上,女人關系曆史命運的一個故事。
再其次,大家都說唐明皇是誤在楊貴妃手裡,尤其是詩人們都如此說&mdash&mdash中國的詩人多半對于曆史大事,有謹嚴的批評&mdash&mdash但也有另一面的看法,如袁枚的詩說:&ldquo空憶長生殿上盟,一江一山情重美人輕。
華清池水馬嵬土,洗玉埋香總一人。
&rdquo當安祿山造反,兵逼長安,唐明皇出走到長安南面馬嵬坡的時候,發生兵變,部隊不肯走了。
大家提出了一個條件,要求把楊貴妃殺死。
唐明皇沒有辦法,隻好讓楊貴妃自缢死。
所以後人評論曆史,認為唐明皇不一定是為了楊貴妃而誤國的,這首詩就是這個意思。
建一溫一泉池給楊貴妃洗澡的,讓楊貴妃自一殺的,都是唐明皇做的,不要把曆史的罪過,推到一個女人身上去。
同樣,清代的龔定庵也提了一個反調,他的一首詩說:&ldquo少年已自薄湯武,不薄秦皇與漢王。
設想英雄遲暮日,一溫一柔不住住何鄉?&rdquo他說一個英雄到了晚年沒事情做了,不讓他住在一溫一柔鄉裡,又要他幹什麼?龔定庵這個理論,和現代的心理學、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有點類似。
我們要特别注意,性心理學與馬克思的理論,嚴重的影響了近一百年思想。
今日除了馬克思的影響不小以外,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對近百年來曆史文化轉變的影響更大。
不過這一方面不像政治理論受重視&mdash&mdash如果依據性心理學的看法,有過分的一精一力,就有傑出的事業。
因此英雄、豪傑、才子,幾乎個個行為不檢,都是孔子所講的&ldquo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rdquo 然而孔子所要求的真正聖人的境界,這是非常難的事,一般心理狀況,凡是了不起的人,多半一精一力充沛,所以難免要走上女色這條路子。
這是我們就這一點,對曆史的看法。
擴而充之,&ldquo好色&rdquo不但是指男女之間的事,凡是物質方面的貪欲,都可以用&ldquo色&rdquo字來代表。
尤其是以佛學的立場看,那就更明顯了。
照儒家的思想,一個領一導一人,簡直任何嗜好都不應該有。
但是人很難做到完全沒有嗜好。
譬如有些人什麼嗜好都沒有,就是好讀書,這也變成一個嗜好,于是左右的人都是讀書人。
南朝梁元帝讀書讀呆了,敵兵臨境,還要文武諸臣戎服聽他講書。
最後終于亡了國。
他在投降時,放一把火,把收藏的十四萬卷圖書燒了,他說&ldquo文武之道,今夜盡矣。
&rdquo有人問他為什麼燒了書,他說:&ldquo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
&rdquo可見讀書也很害人,真成呆子。
從此我們了解,上面有一點偏好,下面就偏向了,這就是&ldquo物必聚于所好&rdquo的道理。
我們要看古董,就必須到好古董的人家才看得到。
有些人好石頭,有些人好怪木,有一些人就是好鈔票。
某公說,有一個老朋友,每天入睡以前,要一張張點過他鐵櫃裡的鈔票以後才能睡着。
所以孔子這句話,是一個最高的目标。
同時提高我們的警覺,凡是作一個領一導一人,不但是好色,任何一種嗜好,都會給人乘虛而入的機會,因而影響到事業的失敗。
所以接着下面引用孔子的話: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雖覆一篑,進,吾往也。
一切的進德修業,都是如此。
不但是學問的成功、道德的成功、事業的成功,原則都相同:不是進步,就要退步。
沒有進步,停留在原地,也是退步。
尤其對于自己道德的要求,更難!我曾說過,英雄征服了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人不想征服天下,而能夠征服自己。
事實上征服自己比征服天下更難。
所謂道德的修養,就是征服自己。
上面孔子的話,就是說這個道理。
他說譬如我們去挑泥土來堆成一座山,要挑一百擔泥土的,已經挑了九十九擔,最後&ldquo未成一篑&rdquo,少了一畚箕泥土。
&ldquo止&rdquo,停止了,因此便不能登峰造極到頂點。
是誰使你停止的?我們一件事沒有成功,往往推之于客觀的環境、社會的因素,但是孔子在這裡說那是不可能的,&ldquo吾止也&rdquo,還是自己心理的疲勞與退縮,不是客觀因素。
他又說,譬如填平一塊土地,倒一畚箕泥土上去,就看到更高一點,這個進步,也不是外來的因素,而是自己的成功,這裡他所強調的,是指一切的作為,其成功或失敗,都在于一個人自己,不要推之于外來的因素。
外來因素之所以形成,也是自己本身的關系。
到這裡為止,結束了孔子上面站在河川上所發的感歎。
下面是孔子的教育經驗,對于個人的評論。
學而有成之難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孔子說在他的學生中,能依照他的教導去做,而不懶惰的,隻有顔回這一個學生。
這句話好像很普通,但如果在教學上或在領導位置上工作久了,就可以體會到這并不是一句簡單的話。
我們現在常常發現有些年輕人,吩咐他們去做一件事,譬如去照顧一位老年人,他有這個心,但沒有這份熱情,他會覺得是老師叫他去做的,而沒有感覺到這件事情是他應該去做的,就隻差了這麼一點。
講理論時,他講得和大家一樣,知道應該愛人,應該盡心,但做起來是另外一回事。
我和年輕的同學們說,許多社會上已經做了的事情,如&ldquo張老師&rdquo、&ldquo生命線&rdquo這些,已經有人做了,不要再重複,你們應該去做一些需要做卻還沒有人做的事。
據我的資料,一些老年人很可憐,子女不在身邊。
可以發動年輕人對老年人服務,絕不接受招待,自己帶便當去。
青年們都說得頭頭是道,但我告訴他們,要經得起往後的困難。
有些老年人替他服務久了,他會覺得應該。
第一次有感謝之意,第二天他覺得差不多,第三次也許你遲到了,他會罵人,那麼年輕人還要準備行禮、道歉。
由此可知做一件好事,也有如此的困難。
所以理論與事實配合起來,要&ldquo語之而不惰&rdquo,講到了就做到,而且非常勤快,又持之以恒地去做,實在是非常難的事。
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論,一個人總有些熟人有事相托,如果做得到的事情就答應了,答應以後有時又覺得煩了,擺在那裡兩三天,就把事情&ldquo惰&rdquo下去了。
有時候提高警覺,趕快辦,辦了以後,有沒有結果不知道。
辦不到的也要早告訴人家。
否則等于醫生替一人看病,看不好的,給人家一點平安藥吃,好不了也死不了,就是拖,這就是罪過。
所以孔子講顔回的這句話,表面上看很普通,真正體會一下,這種修養實在是不容易的。
下面接着再贊歎顔回: 子謂顔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這并不是對顔回本人說的話,是他對學生們說顔回的。
顔回不是隻活了三十二歲就死了嗎?孔子說可惜得很,我隻看到他的進步,沒有看到他的成就。
有進步應該有很大的成就,可惜短命死了,所以成就沒有看出來。
因此孔子有下面對人的感慨: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所謂苗就是根苗。
有些植物,種籽種下去,發出的芽非常好,應該前途無量,但結果卻長不大,枝葉并不茂盛,這是&ldquo苗而不秀&rdquo。
也就是說有許多人,小時了了,大時糊塗。
尤其在教育界更看得到,有些年輕人非常好,眼看他慢慢變,變到最後不成器。
再更進一步是&ldquo秀而不實&rdquo,雖然花葉扶疏,但沒有結出果實來。
如果我們把這兩句話,回轉來看看自己的人生,大多可以說是&ldquo秀而不實&rdquo的。
在這個非常時代裡,年輕時,想如何如何。
結果到了現在,得了結論,曉得自己是&ldquo起不了&rdquo。
而這個重點,就是孔子上面所講的&ldquo止,吾止也。
進,吾往也。
&rdquo在乎自己,不關他人,尤其作學問更是如此。
我們常看到年輕人文章寫得好,有許多人寄以厚望,我說不見得,這就是&ldquo苗而不秀,秀而不實。
&rdquo真正文章寫得好,能稱得上是一個文學家的,以整個人類文化曆史看,古今中外不到兩三百人。
這僅就文章這一行而言,寫了許多書的人,能流傳的又有幾本?這都是&ldquo秀而不實&rdquo。
所以文學也好,學問也好,無論哪方面,能夠做到曆史上有成就的,很不容易。
這也就是孔子對人物的感歎。
有許多人,聰明而進取,有前途,但最後并沒有結論。
許多人的事業、道德、學問,都在這兩句話的範圍中。
勿輕後學 因此孔子又對學生們講到對年輕人的觀感: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這句&ldquo後生可畏&rdquo是孔子的名言,切不要輕視後一代的年輕人。
從古至今,對年輕的後一代都非常重視。
孔子說後來的年輕人可畏,并不是怕他,而是說值得用心培養,值得重視。
&ldquo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rdquo千萬不要輕視後一代,不要以為未來的不如現在的。
這一點我們不要冤枉孔子了,我們學術界經常都把孔子描寫成非常古闆、保守的。
實際上孔子的思想最前進,他不輕視後一代,更不輕視後來的曆史,認為未來的社會不比現在差。
所以他說你何以知道将來就不及我們?以人來說也是如此。
不過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還沒有成就的話,那也就算了,再沒有什麼可觀的了,這也是事實。
前面說過,我個人的看法,人類文化永遠是年輕的,到現在為止,永遠都在幼稚的階段,還沒有成熟,假使真正成熟,在文化的立場來看,此時人類的生活就永遠安定了。
這個理論是最麻煩的曆史哲學問題,在此我們不去多讨論它。
這一段也是孔子在鼓勵青年們努力,我們過去有一句格言:&ldquo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rdquo就是這個道理。
下面還是他對于學生們的鼓勵: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
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這固然是他對學生的鼓勵,也是我們一生作人做事值得效法的地方。
&ldquo法語&rdquo,就是我們現在普通說的&ldquo格言&rdquo。
古人的名言,古時也稱&ldquo
我經常告訴來學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不要走冤枉路,最直捷的方法是先去讀&ldquo三百千千&rdquo,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四本書,努力一點,三個月的時間,對中國文化基本上就懂了。
三字一句的《三字經》,把一部中國文化簡要地介紹完了。
曆史、政治、文學、作人、做事等等,都包括在内。
尤其是《千字文》,一千個字,認識了這一千個字以後,對中國文化就有基本的概念。
中國真正了不起的文人學者,認識了三千個中國字,就了不起了。
假如你考我,要我坐下來默寫三千個中國字來,我還要花好幾天的時間,慢慢地去想。
一般腦子裡記下來一千多個字的,已經了不起了。
有些還要翻翻字典,經常用的不過幾百個字。
所以《千字文》這本書,隻一千個字,把中國文化的哲學、政治、經濟等等,都說進去了,而且沒有一個字重複的。
這本書是梁武帝的時候,一個大臣名叫周興嗣,據說他犯了錯誤,梁武帝就處罰他,要他一夜之間寫一千個不同的字,而且要構成一篇文章,如果作不出來就問罪,作得出來就放了他。
結果他以一日一夜的時間寫成了《千字文》,頭發都白了。
即&ldquo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hellip&hellip&rdquo四個字一句的韻文,從宇宙天文,一直說下來,說到作人做事,所謂&ldquo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rdquo不要以為千字文簡單,現代人,能夠馬上把《千字文》講得很好的,恐怕不多。
至于格言,也有一本書《增廣昔時賢文》,是一種民間的格言。
過去讀舊書的時候,等于一種課外的讀本,個個都會念,包括作人做事的道理在内。
當然裡面也有一些要不得的話,如&ldquo閉門推出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張&rdquo的作風。
但有很多好的東西,都被收進去了。
到了台灣以後,發現市面上發行的《昔時賢文》,又把閩南語的一些民間格言也放進了。
講中國文化,除四書五經以外,不要輕視了這幾本小書,更不要輕視那些傳奇小說。
真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