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擋住人,把門打開給他看,誘導他進去。
但用什麼誘導他呢?用什麼&ldquo騙&rdquo他呢?&ldquo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rdquo所謂人文的學問,就是這兩句話。
什麼是&ldquo博我以文?&rdquo就是知識要淵博。
我時常感覺到,現在的教育,從五四運動白話文流行以後,有一大功勞,知識普及了,現在的青年知識淵博了,這就是&ldquo博我以文&rdquo。
尤其現在加上傳播事業發達,每個家庭有電視,在社會上有電一影、報紙、刊物、廣播,各種傳播知識的工具,以緻現在十幾歲的青年,對于常識,比我們當年二三十歲時還知道的更多。
當年我們書是讀得多,對于普通知識還是傻傻的。
鄉下出來,看到飛機、輪船,還叫&ldquo飛輪機&rdquo、&ldquo火輪船&rdquo。
現在七八歲的孩子都知道太空了。
可是知識越淵博,學問越沒有了,缺乏了下面&ldquo約我以禮&rdquo的涵養。
我們要了解,&ldquo博我以文&rdquo的&ldquo文&rdquo并不限于文字,而包括了一切知識。
知識要淵博。
但知識越淵博的人,思想越沒有中心。
所以中國政治,在過去領導上有一個秘密。
當然,這在曆史上不會寫出來,任何一個皇帝成功了,都不會傳給徒弟的。
這秘密是什麼呢?他盡管采用知識多的人,淵博的人,而真守成的幹部是找老實而學識不多的人,他穩得住。
凡是知識越淵博的人越靠不住,因為他沒有中心思想。
對于這種人,給予的官位、頭銜非常大,而真正行政的權力,并不一交一給他。
知識多了的人,好的可以說成壞的,壞的可以說成好的。
像現在的人好講邏輯,把西方的一種思想方法,也當哲學來講。
例如說到法理學的話,如果我們抓到小偷,送官署是對的。
但是打了他一下,他可以要求驗傷,告你傷害。
他說他做小偷是犯了法,但你打他是侵犯人權,至少在判決确定前,他還隻是一名嫌疑犯,你打他,侵犯了人權,人權第一,你犯了傷害罪。
講法律邏輯,這是對的。
但從另一面講,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壞人就該打,可以不跟他講這一套。
像我們現在講人權,而有些人卻把人權、自一由、平等當成了他的武器。
這就是說死守邏輯的壞處,也就是說僅僅是&ldquo博我以文&rdquo的流弊。
以下面這句&ldquo約我以禮&rdquo來救這個流弊就對了。
知識要淵博,思想要有原則,走一個專一精一的道路,作人做事要保持文化思想的中心精神。
這是顔回第二點說到孔子教育他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他的心得。
第三點他說自己受孔子教育,大有&ldquo欲罷不能&rdquo之感,他說有時候自己想想算了,不再研究了,可是卻像談戀愛一樣,藕斷絲連,總擺不下來。
&ldquo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rdquo顔回說他自己,盡所有的才能、力量跟他學,然後感覺到很不錯、很成功,好像自己建立了一個東西,自己覺得&ldquo卓爾&rdquo站起來了,可以不靠孔子,不依賴老師了,好像行了,結果冷靜下來一反省,還是不行。
&ldquo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rdquo雖然跟着他的道路走,跟着他的精神那麼做,但茫無頭緒,不曉得怎麼走,簡直一點苗頭都找不到。
這是顔回口中所描寫出來的孔子,就是這樣一個人,講他的作人,崇高、偉大、平實,而摸不透。
第二點講到孔子教育人家,是那麼善于誘導,而且那麼注重多方面的知識,知識淵博了以後,同時注意中心思想的建立。
第三點說明自己努力的結果,不論怎麼,老是跟不上孔子。
講到這裡,我們聯想到禅宗百丈大師的幾句話:&ldquo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
&rdquo說夠得上作一個禅宗大師的徒弟,要有一個條件&mdash&mdash比老師還高明。
他說如果學生的學問見解和老師一樣,已經是矮了半截了。
為什麼?因為老師已經走了幾十年了,這個學生還是在幾十年以前的程度,在後面跟着老師走。
教育的目的希望後一代比前一代好,要年輕一代的學問見解,超過了老師,才可以作徒弟。
所以我經常有個感想,我們年紀大一點的朋友們,領導青年們,所期望于後一輩青年的,就要效法這幾句話,希望後面的青年比我們行。
因為這幾十年中,國家民族的時代遭遇太悲慘了。
有一次演講,談到命運的問題,我說我們這一代,不包括現在的青年,不必算命,如果要算八字,我對大家&mdash&mdash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已經批斷好了八個字:&ldquo生于憂患,死于憂患。
&rdquo我們這一代是命中注定墊牆基的。
但是不要自認悲哀,這是神聖的,一個建築物基礎不穩固就不好。
所以我們這一代要認清楚,是未來一代的基礎,自己要建立得穩固,同時希望後一代,要勝過于我們,見解學識都超過我們,這是我們國家民族所最值得欣慶的事。
如果現在發現不及我們,這有什麼用?要現在超過了我們。
如孟子說的:&ldquo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rdquo這種&ldquo見過于師&rdquo的青年就是英才,但是這種人才,始終很難得。
大丈夫當如是乎? 下面繼續說孔子作人處世的态度: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
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甯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這是說孔子的修養。
由這一段話看出兩點,第一可見當時學生們,尤其子路、子貢這些人,對孔子的尊敬。
以另一個觀點來研究,我個人經常認為&mdash&mdash這裡特别提醒大家注意,我個人見解不一定對,隻是提一供大家作一個參考&mdash&mdash孔子了不起的地方,除了他的學問、道德、修養以外,我以前說過,他在當時的确可以推翻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權,取而代之,但他絕不這樣做。
說到取而代之,我們講一點題外話。
讀《史記》,劉邦和項羽兩個人,分别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那種威風與排場。
項羽看後,對朋友說&ldquo彼可取而代之。
&rdquo用白話說是&ldquo老子可以把他拿下來,我來幹!&rdquo劉邦看後則說&ldquo大丈夫當如是也。
&rdquo用白話來說:&ldquo一個大丈夫,應該做到這樣,才夠味道。
&rdquo根據行為心理,同樣一個觀念,但兩個人表達的氣度,就完全不同。
一個是非常粗犷的,好比你坐在椅子上,一個人走進來,把你拉下來:&ldquo你下來!我要坐。
&rdquo而另外一個人說:&ldquo這個位子,可讓我坐坐吧?&rdquo然後坐下來。
氣量就不同。
所以我們讀曆史,這些文字上的要點,應該特别注意。
我們回頭再說正題:孔子當時那麼多門弟子,而在那麼少人口對比下,等于現在一個非常大的一黨一組織。
尤其在孔子那個時期,春秋戰國的變亂已經那麼久了,他又有三千弟子,都是各國的優秀分子,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人才都有。
隻要稍微動一動,任何一國的政權,他都可以取而代之,但孔子始終不幹這種事情。
為什麼呢?他認為這樣,影響并不久,不是千秋萬代的事業,要影響得悠久而博大,不在于權力,而在于文化與教育。
在這節書裡可以看到,這些弟子們對他,簡直捧成一個大一黨一魁。
所以後來儒家稱譽孔子為&ldquo素王&rdquo,這是真正的王。
所謂&ldquo素王&rdquo,是沒有土地、沒有人民,隻要人類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權勢就永遠存在。
稱孔子為&ldquo素王&rdquo,等于佛教中稱釋迦牟尼為&ldquo空王&rdquo是同樣的道理。
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權力,而他的聲望、權威和宇宙并存。
第二點看到孔子本身,始終是一副救人救世的心腸,并沒有把富貴、權位當一件事情。
這裡說,孔子有一段時間生病,子路就把同學組織起來。
把孔子視同一個皇帝或社會組織的領袖,而叫同學們為臣,好像是層層節制的部屬。
這裡的&ldquo臣&rdquo是階級的觀念,俨然顯示出政府組織的味道。
後來孔子病好了一點,知道了這件事,就感歎:&ldquo久矣哉!&rdquo他說我病了這樣久,在這段期間&ldquo由之行詐也。
&rdquo他就罵子路,你怎麼光做些欺騙的事情,自己欺騙了良心,違背了道德。
&ldquo無臣而為有臣&rdquo,我本來是個平民老百姓,又不是帝王,為什麼把同學們組織成這樣?把我變成這樣?&ldquo吾誰欺?欺天乎?&rdquo你騙人,這個罪過可是我背了,我本來是老百姓,你硬把我變成這樣,這不是騙人嗎?騙自己?還是騙天呢? 看到這裡,我們有個感想,這感想要從經驗來。
我們發現,有時候當一個領一導一人,往往會被部下捧壞了。
根據過去的經驗,我們自己并不想這樣,下面的人會把我們捧成這樣。
尤其是年輕的朋友們要注意,假使将來有那樣的地位,要留心被别人捧,到了那樣地位,别人都說你的話說得對,都對你說&ldquo是的&rdquo。
這時你要考慮,不要給人捧壞了。
曆史上有很多人,到了某一階段會昏了頭,就是被下面捧壞的。
還有,當一個領一導一人,自己要想下台下不了,下面的人不讓你下來,像有位工商界的朋友,不想做。
我勸他說,你做做好事,你現在關門是舒服了,可是你要想到你下面一萬多員工,加上他們的家屬,有好幾萬人靠你吃飯,你不能說不幹。
我勸他不要以工商的觀點,而以社會事業的觀點繼續做,這樣就偉大,所以人到某個時候,自己想下台,有下不了台的痛苦。
解脫生死 回頭說到正題,孔子說&ldquo吾誰欺?欺天乎?&rdquo用土話來說,就是&ldquo你為什麼替我擺這個臭架子?反而替我丢了人!&rdquo的意思。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子路對他恭敬,而他責備子路,當然沒有像我們那樣用土話痛快地罵子路一頓,他反而是&ldquo引咎自責&rdquo的态度,覺得自己沒有把子路教育好,所以說&ldquo吾誰欺?欺天乎?&rdquo 下面又申述理由:&ldquo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甯死于二三子之手乎!&rdquo他說我與其以君臣的關系,死在臣子的手邊,還不如以師生的關系,死于你們學生的手邊更好些。
這個話假如沒有到那個位置去體會,是不知道的。
我們在曆史上看到過,有些帝王死了好可憐,曾有好幾個帝王死了以後,一屍一體發臭,生蟲沒人管,幾個兒子,去争着當皇帝,真還不如一個老百姓。
明朝的崇祯皇帝,最後亡國自盡的時候,拿起寶劍要殺公主,公主年紀小,跪下來問自己有什麼罪,皇帝說你沒有罪,錯在作了皇帝的女兒。
這便同南北朝時劉宋順帝所說:&ldquo願後身世世勿生帝王家。
&rdquo是一個道理。
所以一個人死得光明磊落、痛痛快快很難。
我有些朋友,其中學佛、學道,或打坐的來問我修道的工夫,我總是勸他們不要搞這一套,是有這種方法,但做不到,也不要想成佛成仙,一個人健康快樂的活着,死的時候幹脆利落,不牽累别人、不拖累自己,就是第一等人。
這個話也是經驗中得來的。
因為我的老朋友太多,而有許多老朋友真可憐,死得不幹脆利落,拖累了别人,也苦了自己。
所以不要拖累别人,不要拖累自己。
如何安排自己将來的死,最好找一個洞,先進去睡好,自己差不多了,搬塊石頭把洞門一堵,好了。
否則拖累别人很痛苦。
不過,這也不夠解脫,倒不如梁啟超說的:&ldquo求仁得仁又何怨,老死何妨死路旁。
&rdquo 說到這裡想起了兩位老朋友與殡儀館的故事。
一位是上将軍某公,有一次,他說真想在殡儀館附近,最好隔壁找一幢房子。
我問他什麼意思。
他說有兩點理由。
第一,老朋友一個個凋零,經常要跑殡儀館,方便些。
第二,有一天自己要去的時候,就走過去了,也方便。
第二個朋友也是一位将軍,十多年前一個春節,碰到我說,今年真倒楣。
我向他為什麼?他說剛過年,大正月坐三輪車去吊一個朋友的喪,到了門口付了車錢,那個三輪車夫問道:&ldquo先生你還回去不回去?&rdquo可真把他氣得不得了,大罵車夫:&ldquo你才不回去!&rdquo不料幾個月後,這位朋友真到那裡不再回去了。
就是這樣巧的事情。
這是兩個故事,也是兩種絕對不同的觀念。
由這一段,看到孔子思想的通達,他意思說,為什麼死還要擺這種排場。
第三點,他告訴子路,你怕我死後不得大葬&mdash&mdash就是國葬、公葬&mdash&mdash得不到你們認為死後的光彩。
我們經常看到&ldquo生榮死哀&rdquo四個字,生的時候享盡了榮華,死後的榮耀,就是大家都會哀痛。
可是我們現在到殡儀館吊喪,有許多人在那裡已經沒有哀痛之情了。
孔子這裡是說,我雖然不得大葬,沒有生榮死哀,&ldquo予死于道路乎?&rdquo我也沒有慘死,總是壽終正寝。
我們常常看到訃文上有&ldquo壽終正寝&rdquo這四個字,但現代往往與事實不符,因為現在的人都是死在醫院,有幾個壽終正寝的?古代說壽終正寝,是指死在自己的房間裡,斷氣以後,才擡到正門的大廳上,所以是壽終正寝。
現在都死在醫院,送到太平間,哪來的正寝?還有現在殡儀館中,有許多太太挽丈夫,兒子挽父母的挽聯,都不合理的。
因為照古禮,自己是當事人,沒有心情在文學境界上作詩作聯,所以親人是沒有挽聯的。
若是自己不會寫,由别人代寫,更是莫名其妙。
挽聯要與死者有感情才挽得出來,與之毫無感情,怎麼代寫?有感情的自己寫,很簡單。
白話的:&ldquo你死了,我也快來了!&rdquo或:&ldquo你先走一步,我會跟來的,你安心的去吧!&rdquo不很好嗎?所以講到中國文化,目前許多地方都是問題。
可是我們在這裡,看到孔子對于他自己的生死,卻看得非常平淡。
賣不出去的無價寶 下面這段文章,轉了一個氣勢。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第二個&ldquo賈&rdquo字在這裡念&ldquo姑五切,音古。
&rdquo行商坐賈,是古代商賈兩個字的分别意義。
流動作生意的稱為商;開店固定在一個地方做生意的稱為賈。
子貢有一天和老師幽默一番,他說有一塊美玉在這裡,老師!你說我是把它放到保險櫃裡藏起來好呢?或者找一個好價錢把它賣掉了好呢?孔子一聽就懂了,他說:決定賣!決定賣!我在這裡等人來買的,可是賣不出去,沒有人要!這是他師生之間的幽默。
也就是說孔子感覺到生不逢時,吾道不行,而借子貢的幽默表達出來。
所以接下來就叙述孔子的另一個想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這是孔子平居時的一段閑話。
九夷是東南方一帶蠻夷之地,當時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湖南、一江一西、浙一江一、福建等南方省份的邊區。
這些地方還沒開發,還是披發文身,非常落後的地區。
孔子當時想另外開辟一個天地,保留中國文化。
但有人說,那個地區太落後,沒有文化,野蠻得很,怎麼辦?孔子說地區不怕落後,隻要真有道德、真有學問的人,去任何地方,在任何時代,自己都有自處的辦法,那有什麼關系?讀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最後的一句話&ldquo孔子雲:何陋之有?&rdquo就是從這裡來的。
他引用時,說出了&ldquo孔子雲&rdquo,便不算千古文章一大抄,隻能算是借用的。
講到這裡就想到,書讀多了,便會覺得今古文章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所謂&ldquo千古文章一大抄&rdquo,于今為烈!有人到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或别的什麼地方,把幾十年前的報紙找出來,多抄幾篇報屁一股的文章,都變成了新的。
或者一瓶漿糊、一把剪刀,拼拼湊湊,就是一本書,新著作。
還有的人叫學生研究了半天,把資料拿來,拼湊一番,就是著作。
最近有一個學生,留學法國,暑假回來,找論文題目,他說法國老師要他作關于中國問題的某一個題目。
我說天下烏鴉一般黑,中國老師這樣,外國教授也這樣。
他根本不懂這個問題,所以指定你的博士論文作這個題目,他做指導老師,名義是他挂了,實際上是你替他研究,今日學術界,作學問都不老實,真是孔子講的&ldquo吾誰欺?欺天乎?&rdquo統統都是這樣幹。
自己不懂的問題,要學生作論文,去研究。
學生要想拿這個功名&mdash&mdash學位,隻好去找資料,苦死了。
找來了以後都一交一給他,學生的學位完成了,他的知識也得到了,又不要費力氣。
這是學術界的秘密,全世界一樣。
絕不像古人教學生是&ldquo傳道授業&rdquo的精神了。
人老了,對這些也看透了,實在也不想看了。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研究孔子的生平,這裡也是他重要的資料。
這是孔子周遊列國以後,到了晚年,他深感即使拿到了權力,也平定不了世界。
要想對社會、曆史有貢獻,隻有從事文化與教育。
因此決定回到魯國來,整理中國文化,由此産生了六經。
他說,我自從由衛國回到魯國整理文化以後,中國文化的中心,把它改正了。
所以我們說&ldquo文化複興&rdquo這個名詞,在孔子這個時候,是一個階段。
(在此以前大亂了一個時期後,經過孔子的整理,一直流傳了幾千年。
)文學的路子,與文化、文藝的路子配合,才走到正路上。
不落醉夢中 下面說孔子平常的生活: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說自己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在外面,參加政府會議的時候,(&ldquo出則事公卿&rdquo的事字是動詞。
)與這些高級的國家大臣一起,參加會議,正式從事于國家的政務。
回到家裡則&ldquo事父兄&rdquo,規規矩矩是一個家族裡的成員,也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沒有官架子。
在父親的立場就盡到父親的責任;在弟弟的立場,對兄長、對家裡的人就應該盡到作弟弟應盡的義務。
這兩句話,以現代的觀念來說,當一個公務員,上班的時候,規規矩矩從事公家的事,盡我的責任,守我的本分。
回到家裡,做家庭中一個很好的成員,當父親盡父親的責任,當丈夫盡丈夫的責任,當妻子盡妻子的責任。
&ldquo喪事不敢不勉&rdquo,對于生死大事,盡量的周到,朋友之中有人家裡出了大事,有人死亡,就盡量的幫忙。
對于朋友的紅白帖子,喜事可以禮到人不到;對于喪事,禮到人也到,這是最後一次了,不去殡儀館行個禮是講不過去的。
對于喪家,要安慰問訊他們,有沒有事需要自己幫忙,如果有,立刻就去。
這是孔子說的喪事不敢不勉,就是在患難時需要朋友,否則人類一交一朋友有什麼意義?光景好的時候才來往,那不是多餘!光景好到處都是朋友。
第四點孔子&ldquo不為酒困&rdquo,喝酒沒有喝醉過。
我是天生不會喝酒,也讨厭喝酒的人。
不過因為不會喝酒,我也自己試驗過,看看喝醉了什麼滋味。
我的結論是不相信人會喝醉,如果有人喝了酒亂說話,我照樣認為是裝瘋。
沒有人會喝醉的,試試看他絕不會吃大便,他絕不會罵他的媽媽,不會揍他最愛惜的人。
孔子說&ldquo不為酒困&rdquo不隻是喝不醉的意思。
實際上人都在醉夢中,如果以哲學看人生,幾乎沒有一個人清醒過。
愛情的醉,富貴功名的醉,沒有哪樣不醉。
道家的呂純陽有兩句詩說:&ldquo浮名浮利濃于酒,醉得人間死不醒。
&rdquo呂純陽以道家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大家都在醉中,臨死都沒有清醒過。
現在《論語》上記載孔子&ldquo不為酒困&rdquo,在我個人的看法,就有這種意味。
當然,孔子的酒量很大的,在《鄉一黨一》篇中說孔子&ldquo唯酒無量,不及亂。
&rdquo如果解釋為酒量很大,怎麼說&ldquo無量&rdquo呢?也許一點都不會喝。
但也不對,否則又怎麼說&ldquo不及亂&rdqu
但用什麼誘導他呢?用什麼&ldquo騙&rdquo他呢?&ldquo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rdquo所謂人文的學問,就是這兩句話。
什麼是&ldquo博我以文?&rdquo就是知識要淵博。
我時常感覺到,現在的教育,從五四運動白話文流行以後,有一大功勞,知識普及了,現在的青年知識淵博了,這就是&ldquo博我以文&rdquo。
尤其現在加上傳播事業發達,每個家庭有電視,在社會上有電一影、報紙、刊物、廣播,各種傳播知識的工具,以緻現在十幾歲的青年,對于常識,比我們當年二三十歲時還知道的更多。
當年我們書是讀得多,對于普通知識還是傻傻的。
鄉下出來,看到飛機、輪船,還叫&ldquo飛輪機&rdquo、&ldquo火輪船&rdquo。
現在七八歲的孩子都知道太空了。
可是知識越淵博,學問越沒有了,缺乏了下面&ldquo約我以禮&rdquo的涵養。
我們要了解,&ldquo博我以文&rdquo的&ldquo文&rdquo并不限于文字,而包括了一切知識。
知識要淵博。
但知識越淵博的人,思想越沒有中心。
所以中國政治,在過去領導上有一個秘密。
當然,這在曆史上不會寫出來,任何一個皇帝成功了,都不會傳給徒弟的。
這秘密是什麼呢?他盡管采用知識多的人,淵博的人,而真守成的幹部是找老實而學識不多的人,他穩得住。
凡是知識越淵博的人越靠不住,因為他沒有中心思想。
對于這種人,給予的官位、頭銜非常大,而真正行政的權力,并不一交一給他。
知識多了的人,好的可以說成壞的,壞的可以說成好的。
像現在的人好講邏輯,把西方的一種思想方法,也當哲學來講。
例如說到法理學的話,如果我們抓到小偷,送官署是對的。
但是打了他一下,他可以要求驗傷,告你傷害。
他說他做小偷是犯了法,但你打他是侵犯人權,至少在判決确定前,他還隻是一名嫌疑犯,你打他,侵犯了人權,人權第一,你犯了傷害罪。
講法律邏輯,這是對的。
但從另一面講,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壞人就該打,可以不跟他講這一套。
像我們現在講人權,而有些人卻把人權、自一由、平等當成了他的武器。
這就是說死守邏輯的壞處,也就是說僅僅是&ldquo博我以文&rdquo的流弊。
以下面這句&ldquo約我以禮&rdquo來救這個流弊就對了。
知識要淵博,思想要有原則,走一個專一精一的道路,作人做事要保持文化思想的中心精神。
這是顔回第二點說到孔子教育他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他的心得。
第三點他說自己受孔子教育,大有&ldquo欲罷不能&rdquo之感,他說有時候自己想想算了,不再研究了,可是卻像談戀愛一樣,藕斷絲連,總擺不下來。
&ldquo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rdquo顔回說他自己,盡所有的才能、力量跟他學,然後感覺到很不錯、很成功,好像自己建立了一個東西,自己覺得&ldquo卓爾&rdquo站起來了,可以不靠孔子,不依賴老師了,好像行了,結果冷靜下來一反省,還是不行。
&ldquo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rdquo雖然跟着他的道路走,跟着他的精神那麼做,但茫無頭緒,不曉得怎麼走,簡直一點苗頭都找不到。
這是顔回口中所描寫出來的孔子,就是這樣一個人,講他的作人,崇高、偉大、平實,而摸不透。
第二點講到孔子教育人家,是那麼善于誘導,而且那麼注重多方面的知識,知識淵博了以後,同時注意中心思想的建立。
第三點說明自己努力的結果,不論怎麼,老是跟不上孔子。
講到這裡,我們聯想到禅宗百丈大師的幾句話:&ldquo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
&rdquo說夠得上作一個禅宗大師的徒弟,要有一個條件&mdash&mdash比老師還高明。
他說如果學生的學問見解和老師一樣,已經是矮了半截了。
為什麼?因為老師已經走了幾十年了,這個學生還是在幾十年以前的程度,在後面跟着老師走。
教育的目的希望後一代比前一代好,要年輕一代的學問見解,超過了老師,才可以作徒弟。
所以我經常有個感想,我們年紀大一點的朋友們,領導青年們,所期望于後一輩青年的,就要效法這幾句話,希望後面的青年比我們行。
因為這幾十年中,國家民族的時代遭遇太悲慘了。
有一次演講,談到命運的問題,我說我們這一代,不包括現在的青年,不必算命,如果要算八字,我對大家&mdash&mdash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已經批斷好了八個字:&ldquo生于憂患,死于憂患。
&rdquo我們這一代是命中注定墊牆基的。
但是不要自認悲哀,這是神聖的,一個建築物基礎不穩固就不好。
所以我們這一代要認清楚,是未來一代的基礎,自己要建立得穩固,同時希望後一代,要勝過于我們,見解學識都超過我們,這是我們國家民族所最值得欣慶的事。
如果現在發現不及我們,這有什麼用?要現在超過了我們。
如孟子說的:&ldquo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rdquo這種&ldquo見過于師&rdquo的青年就是英才,但是這種人才,始終很難得。
大丈夫當如是乎? 下面繼續說孔子作人處世的态度: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
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甯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這是說孔子的修養。
由這一段話看出兩點,第一可見當時學生們,尤其子路、子貢這些人,對孔子的尊敬。
以另一個觀點來研究,我個人經常認為&mdash&mdash這裡特别提醒大家注意,我個人見解不一定對,隻是提一供大家作一個參考&mdash&mdash孔子了不起的地方,除了他的學問、道德、修養以外,我以前說過,他在當時的确可以推翻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權,取而代之,但他絕不這樣做。
說到取而代之,我們講一點題外話。
讀《
項羽看後,對朋友說&ldquo彼可取而代之。
&rdquo用白話說是&ldquo老子可以把他拿下來,我來幹!&rdquo劉邦看後則說&ldquo大丈夫當如是也。
&rdquo用白話來說:&ldquo一個大丈夫,應該做到這樣,才夠味道。
&rdquo根據行為心理,同樣一個觀念,但兩個人表達的氣度,就完全不同。
一個是非常粗犷的,好比你坐在椅子上,一個人走進來,把你拉下來:&ldquo你下來!我要坐。
&rdquo而另外一個人說:&ldquo這個位子,可讓我坐坐吧?&rdquo然後坐下來。
氣量就不同。
所以我們讀曆史,這些文字上的要點,應該特别注意。
我們回頭再說正題:孔子當時那麼多門弟子,而在那麼少人口對比下,等于現在一個非常大的一黨一組織。
尤其在孔子那個時期,春秋戰國的變亂已經那麼久了,他又有三千弟子,都是各國的優秀分子,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人才都有。
隻要稍微動一動,任何一國的政權,他都可以取而代之,但孔子始終不幹這種事情。
為什麼呢?他認為這樣,影響并不久,不是千秋萬代的事業,要影響得悠久而博大,不在于權力,而在于文化與教育。
在這節書裡可以看到,這些弟子們對他,簡直捧成一個大一黨一魁。
所以後來儒家稱譽孔子為&ldquo素王&rdquo,這是真正的王。
所謂&ldquo素王&rdquo,是沒有土地、沒有人民,隻要人類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權勢就永遠存在。
稱孔子為&ldquo素王&rdquo,等于佛教中稱釋迦牟尼為&ldquo空王&rdquo是同樣的道理。
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權力,而他的聲望、權威和宇宙并存。
第二點看到孔子本身,始終是一副救人救世的心腸,并沒有把富貴、權位當一件事情。
這裡說,孔子有一段時間生病,子路就把同學組織起來。
把孔子視同一個皇帝或社會組織的領袖,而叫同學們為臣,好像是層層節制的部屬。
這裡的&ldquo臣&rdquo是階級的觀念,俨然顯示出政府組織的味道。
後來孔子病好了一點,知道了這件事,就感歎:&ldquo久矣哉!&rdquo他說我病了這樣久,在這段期間&ldquo由之行詐也。
&rdquo他就罵子路,你怎麼光做些欺騙的事情,自己欺騙了良心,違背了道德。
&ldquo無臣而為有臣&rdquo,我本來是個平民老百姓,又不是帝王,為什麼把同學們組織成這樣?把我變成這樣?&ldquo吾誰欺?欺天乎?&rdquo你騙人,這個罪過可是我背了,我本來是老百姓,你硬把我變成這樣,這不是騙人嗎?騙自己?還是騙天呢? 看到這裡,我們有個感想,這感想要從經驗來。
我們發現,有時候當一個領一導一人,往往會被部下捧壞了。
根據過去的經驗,我們自己并不想這樣,下面的人會把我們捧成這樣。
尤其是年輕的朋友們要注意,假使将來有那樣的地位,要留心被别人捧,到了那樣地位,别人都說你的話說得對,都對你說&ldquo是的&rdquo。
這時你要考慮,不要給人捧壞了。
曆史上有很多人,到了某一階段會昏了頭,就是被下面捧壞的。
還有,當一個領一導一人,自己要想下台下不了,下面的人不讓你下來,像有位工商界的朋友,不想做。
我勸他說,你做做好事,你現在關門是舒服了,可是你要想到你下面一萬多員工,加上他們的家屬,有好幾萬人靠你吃飯,你不能說不幹。
我勸他不要以工商的觀點,而以社會事業的觀點繼續做,這樣就偉大,所以人到某個時候,自己想下台,有下不了台的痛苦。
解脫生死 回頭說到正題,孔子說&ldquo吾誰欺?欺天乎?&rdquo用土話來說,就是&ldquo你為什麼替我擺這個臭架子?反而替我丢了人!&rdquo的意思。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子路對他恭敬,而他責備子路,當然沒有像我們那樣用土話痛快地罵子路一頓,他反而是&ldquo引咎自責&rdquo的态度,覺得自己沒有把子路教育好,所以說&ldquo吾誰欺?欺天乎?&rdquo 下面又申述理由:&ldquo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甯死于二三子之手乎!&rdquo他說我與其以君臣的關系,死在臣子的手邊,還不如以師生的關系,死于你們學生的手邊更好些。
這個話假如沒有到那個位置去體會,是不知道的。
我們在曆史上看到過,有些帝王死了好可憐,曾有好幾個帝王死了以後,一屍一體發臭,生蟲沒人管,幾個兒子,去争着當皇帝,真還不如一個老百姓。
明朝的崇祯皇帝,最後亡國自盡的時候,拿起寶劍要殺公主,公主年紀小,跪下來問自己有什麼罪,皇帝說你沒有罪,錯在作了皇帝的女兒。
這便同南北朝時劉宋順帝所說:&ldquo願後身世世勿生帝王家。
&rdquo是一個道理。
所以一個人死得光明磊落、痛痛快快很難。
我有些朋友,其中學佛、學道,或打坐的來問我修道的工夫,我總是勸他們不要搞這一套,是有這種方法,但做不到,也不要想成佛成仙,一個人健康快樂的活着,死的時候幹脆利落,不牽累别人、不拖累自己,就是第一等人。
這個話也是經驗中得來的。
因為我的老朋友太多,而有許多老朋友真可憐,死得不幹脆利落,拖累了别人,也苦了自己。
所以不要拖累别人,不要拖累自己。
如何安排自己将來的死,最好找一個洞,先進去睡好,自己差不多了,搬塊石頭把洞門一堵,好了。
否則拖累别人很痛苦。
不過,這也不夠解脫,倒不如梁啟超說的:&ldquo求仁得仁又何怨,老死何妨死路旁。
&rdquo 說到這裡想起了兩位老朋友與殡儀館的故事。
一位是上将軍某公,有一次,他說真想在殡儀館附近,最好隔壁找一幢房子。
我問他什麼意思。
他說有兩點理由。
第一,老朋友一個個凋零,經常要跑殡儀館,方便些。
第二,有一天自己要去的時候,就走過去了,也方便。
第二個朋友也是一位将軍,十多年前一個春節,碰到我說,今年真倒楣。
我向他為什麼?他說剛過年,大正月坐三輪車去吊一個朋友的喪,到了門口付了車錢,那個三輪車夫問道:&ldquo先生你還回去不回去?&rdquo可真把他氣得不得了,大罵車夫:&ldquo你才不回去!&rdquo不料幾個月後,這位朋友真到那裡不再回去了。
就是這樣巧的事情。
這是兩個故事,也是兩種絕對不同的觀念。
由這一段,看到孔子思想的通達,他意思說,為什麼死還要擺這種排場。
第三點,他告訴子路,你怕我死後不得大葬&mdash&mdash就是國葬、公葬&mdash&mdash得不到你們認為死後的光彩。
我們經常看到&ldquo生榮死哀&rdquo四個字,生的時候享盡了榮華,死後的榮耀,就是大家都會哀痛。
可是我們現在到殡儀館吊喪,有許多人在那裡已經沒有哀痛之情了。
孔子這裡是說,我雖然不得大葬,沒有生榮死哀,&ldquo予死于道路乎?&rdquo我也沒有慘死,總是壽終正寝。
我們常常看到訃文上有&ldquo壽終正寝&rdquo這四個字,但現代往往與事實不符,因為現在的人都是死在醫院,有幾個壽終正寝的?古代說壽終正寝,是指死在自己的房間裡,斷氣以後,才擡到正門的大廳上,所以是壽終正寝。
現在都死在醫院,送到太平間,哪來的正寝?還有現在殡儀館中,有許多太太挽丈夫,兒子挽父母的挽聯,都不合理的。
因為照古禮,自己是當事人,沒有心情在文學境界上作詩作聯,所以親人是沒有挽聯的。
若是自己不會寫,由别人代寫,更是莫名其妙。
挽聯要與死者有感情才挽得出來,與之毫無感情,怎麼代寫?有感情的自己寫,很簡單。
白話的:&ldquo你死了,我也快來了!&rdquo或:&ldquo你先走一步,我會跟來的,你安心的去吧!&rdquo不很好嗎?所以講到中國文化,目前許多地方都是問題。
可是我們在這裡,看到孔子對于他自己的生死,卻看得非常平淡。
賣不出去的無價寶 下面這段文章,轉了一個氣勢。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第二個&ldquo賈&rdquo字在這裡念&ldquo姑五切,音古。
&rdquo行商坐賈,是古代商賈兩個字的分别意義。
流動作生意的稱為商;開店固定在一個地方做生意的稱為賈。
子貢有一天和老師幽默一番,他說有一塊美玉在這裡,老師!你說我是把它放到保險櫃裡藏起來好呢?或者找一個好價錢把它賣掉了好呢?孔子一聽就懂了,他說:決定賣!決定賣!我在這裡等人來買的,可是賣不出去,沒有人要!這是他師生之間的幽默。
也就是說孔子感覺到生不逢時,吾道不行,而借子貢的幽默表達出來。
所以接下來就叙述孔子的另一個想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這是孔子平居時的一段閑話。
九夷是東南方一帶蠻夷之地,當時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湖南、一江一西、浙一江一、福建等南方省份的邊區。
這些地方還沒開發,還是披發文身,非常落後的地區。
孔子當時想另外開辟一個天地,保留中國文化。
但有人說,那個地區太落後,沒有文化,野蠻得很,怎麼辦?孔子說地區不怕落後,隻要真有道德、真有學問的人,去任何地方,在任何時代,自己都有自處的辦法,那有什麼關系?讀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最後的一句話&ldquo孔子雲:何陋之有?&rdquo就是從這裡來的。
他引用時,說出了&ldquo孔子雲&rdquo,便不算千古文章一大抄,隻能算是借用的。
講到這裡就想到,書讀多了,便會覺得今古文章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所謂&ldquo千古文章一大抄&rdquo,于今為烈!有人到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或别的什麼地方,把幾十年前的報紙找出來,多抄幾篇報屁一股的文章,都變成了新的。
或者一瓶漿糊、一把剪刀,拼拼湊湊,就是一本書,新著作。
還有的人叫學生研究了半天,把資料拿來,拼湊一番,就是著作。
最近有一個學生,留學法國,暑假回來,找論文題目,他說法國老師要他作關于中國問題的某一個題目。
我說天下烏鴉一般黑,中國老師這樣,外國教授也這樣。
他根本不懂這個問題,所以指定你的博士論文作這個題目,他做指導老師,名義是他挂了,實際上是你替他研究,今日學術界,作學問都不老實,真是孔子講的&ldquo吾誰欺?欺天乎?&rdquo統統都是這樣幹。
自己不懂的問題,要學生作論文,去研究。
學生要想拿這個功名&mdash&mdash學位,隻好去找資料,苦死了。
找來了以後都一交一給他,學生的學位完成了,他的知識也得到了,又不要費力氣。
這是學術界的秘密,全世界一樣。
絕不像古人教學生是&ldquo傳道授業&rdquo的精神了。
人老了,對這些也看透了,實在也不想看了。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研究孔子的生平,這裡也是他重要的資料。
這是孔子周遊列國以後,到了晚年,他深感即使拿到了權力,也平定不了世界。
要想對社會、曆史有貢獻,隻有從事文化與教育。
因此決定回到魯國來,整理中國文化,由此産生了六經。
他說,我自從由衛國回到魯國整理文化以後,中國文化的中心,把它改正了。
所以我們說&ldquo文化複興&rdquo這個名詞,在孔子這個時候,是一個階段。
(在此以前大亂了一個時期後,經過孔子的整理,一直流傳了幾千年。
)文學的路子,與文化、文藝的路子配合,才走到正路上。
不落醉夢中 下面說孔子平常的生活: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說自己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在外面,參加政府會議的時候,(&ldquo出則事公卿&rdquo的事字是動詞。
)與這些高級的國家大臣一起,參加會議,正式從事于國家的政務。
回到家裡則&ldquo事父兄&rdquo,規規矩矩是一個家族裡的成員,也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沒有官架子。
在父親的立場就盡到父親的責任;在弟弟的立場,對兄長、對家裡的人就應該盡到作弟弟應盡的義務。
這兩句話,以現代的觀念來說,當一個公務員,上班的時候,規規矩矩從事公家的事,盡我的責任,守我的本分。
回到家裡,做家庭中一個很好的成員,當父親盡父親的責任,當丈夫盡丈夫的責任,當妻子盡妻子的責任。
&ldquo喪事不敢不勉&rdquo,對于生死大事,盡量的周到,朋友之中有人家裡出了大事,有人死亡,就盡量的幫忙。
對于朋友的紅白帖子,喜事可以禮到人不到;對于喪事,禮到人也到,這是最後一次了,不去殡儀館行個禮是講不過去的。
對于喪家,要安慰問訊他們,有沒有事需要自己幫忙,如果有,立刻就去。
這是孔子說的喪事不敢不勉,就是在患難時需要朋友,否則人類一交一朋友有什麼意義?光景好的時候才來往,那不是多餘!光景好到處都是朋友。
第四點孔子&ldquo不為酒困&rdquo,喝酒沒有喝醉過。
我是天生不會喝酒,也讨厭喝酒的人。
不過因為不會喝酒,我也自己試驗過,看看喝醉了什麼滋味。
我的結論是不相信人會喝醉,如果有人喝了酒亂說話,我照樣認為是裝瘋。
沒有人會喝醉的,試試看他絕不會吃大便,他絕不會罵他的媽媽,不會揍他最愛惜的人。
孔子說&ldquo不為酒困&rdquo不隻是喝不醉的意思。
實際上人都在醉夢中,如果以哲學看人生,幾乎沒有一個人清醒過。
愛情的醉,富貴功名的醉,沒有哪樣不醉。
道家的呂純陽有兩句詩說:&ldquo浮名浮利濃于酒,醉得人間死不醒。
&rdquo呂純陽以道家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大家都在醉中,臨死都沒有清醒過。
現在《論語》上記載孔子&ldquo不為酒困&rdquo,在我個人的看法,就有這種意味。
當然,孔子的酒量很大的,在《鄉一黨一》篇中說孔子&ldquo唯酒無量,不及亂。
&rdquo如果解釋為酒量很大,怎麼說&ldquo無量&rdquo呢?也許一點都不會喝。
但也不對,否則又怎麼說&ldquo不及亂&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