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

關燈
沒有。

    這個道理,宋太祖趙匡胤曾經運用過。

    當時一江一南還沒有平定下來,一江一南來的使臣是文學家,有名的才子,南唐的徐铉,奉命出使到宋朝來。

    趙匡胤就考慮,在宋朝有哪一個大臣的學問可以壓倒徐铉?經過一番讨論,決定不下來,結果宋太祖在自己衛隊中,選了一個相貌堂堂的衛士,穿了外一交一禮服,去對付徐铉。

    徐铉到了宋朝,一一表演,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哲學、科學、文學都搬出來。

    而這位冒充外一交一官的衛士,唯唯是應,什麼都不談。

    三天以後,徐铉就認為宋朝的确有人才,以這位負責接待的先生來說,深藏不露,不知道有多大的學問。

    所以&ldquo吾不試,故藝。

    &rdquo也可以從這第二個笑話去理解。

    還有第三個笑話,是拿童二樹的不考試來解釋。

    童二樹這個人,我似乎提過,是清代的畫家,梅花畫得很好,也是有名的理學家、學問家,但沒有參加過考試而沒有功名。

    古代考試都很麻煩,為了防止&ldquo夾帶&rdquo要搜身。

    童二樹在進考場時,門口的警衛要搜查他。

    他說國家開科取士,目的是要甄選天下的人才,現在我來應試,卻先把我當小偷看待,我的人格就首先喪失了,那我何必參加考試?他就這樣提着考籃走了。

    從此不參加考試,在家裡讀書作學問。

    作學問自己用得着,然後就成大名。

    這是第三點解釋。

    這些都是拿《論語》當笑話講的解釋。

     那麼我們來尋求這句話的真正涵義,上面孔子剛剛講過&ldquo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rdquo而下面由他的弟子琴牢說出,孔子說:&ldquo吾不試,故藝。

    &rdquo這樣連起來看,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的求學問,是為自己學問而學問,并不是為了要嘗試什麼,并不是拿學問來作工具求取功名。

    秦漢以後的儒家多用孔、孟思想做敲門磚,求取功名,這不是孔子的精神。

    孔子因為是為自己作學問,不以學問作功名富貴的嘗試工具,所以他的學問,到達最高的藝術境界。

    我們現在讀書,進學校是為了将來求職業,為了前途,所以書讀得沒有藝術境界,很痛苦。

    過去我們讀書,像我個人,喜歡研究佛學,喜歡研究禅。

    在當時來說,是開倒車,沒有人理的古董,但是我喜歡,有興趣,愛學什麼就學什麼。

    若是讓我學政治、銀行或經濟,恐怕打死我也學不好,說不定圈圈都會畫錯,一萬元多一個圈就是十萬元。

    誰知道當年所走的冷門,幾十年後的今天都變成這麼熱門,真是我想不到的。

    那當年為什麼求這個學問?為自己作,沒人要求,隻是自己興趣所在,非做不可。

    因為這樣,才沒有條件,沒有限制,也不考慮這一套東西學了能不能混飯吃。

    沒有飯吃喝稀飯,沒有稀飯還有西北風,誰管它那麼多!必須有這個精神,才能深入,才能稱為學問,所以&ldquo吾不試,故藝。

    &rdquo大概可由此看到一些名堂了。

     下面說到孔子真正學問的修養境界: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這是孔子的真正修養,尤其是反映前面所講的&ldquo毋意,毋必,毋固,毋我&rdquo的道理。

    孔子說,你們以為我真正有學問嗎?我老實告訴你們,我一點學問都沒有,我什麼都不懂。

    有不曾受教育的人來問我,我實在沒有東西,就他的程度所問的,我便就我所知的答複。

    如果他本身很鄙俗,來問我一個問題,我的确答不出。

    那我怎麼辦?因為沒有主觀,沒有成見,就&ldquo叩其兩端而竭焉&rdquo,反問他提出問題的動機,就他相對思想觀念的正反兩面研究透了,給他一個結論。

    所以我沒什麼學問,不是我給他答複,是他自己的意見提出來問我時,我替他整理作個結論而已。

    教育本來就是這樣,真正的學問修養也是這樣。

    知識最高處就是&ldquo無知&rdquo,就是始終甯靜,沒有主觀,先沒有一個東西存在,這是最高的學問境界。

    不但孔子如此,世界上很多大宗教家、教主、哲學家,都是如此。

    希臘第一位哲學家&mdash&mdash西方文化中的孔子&mdash&mdash蘇格拉底,也和孔子一樣,出身貧苦,什麼都懂,行為作人也很相似于孔子,他說:&ldquo你們把我看成有學問,真笑話!我什麼都不懂。

    &rdquo這是真話。

    釋迦牟尼也講過這樣的話。

    他十九歲放棄了王位而出家修道,到了三十二歲開始傳教,八十一歲才死。

    四十九年之間,他最後自己的結論說:&ldquo我這四十九年中,沒有講過一個字,沒有說過一句話。

    &rdquo真理是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的。

    我們可以退一步說,孔子所講的&ldquo無知&rdquo,是俗語說的&ldquo半罐水響叮當,滿罐水不響。

    &rdquo學問充實了以後,自己硬是覺得不懂,真的自己感覺到沒有東西嘛!空空洞洞的沒有什麼,這是有學問的真正境界。

    如果有個人表現出自己很有學問,不必考慮,這一定是&ldquo半罐水&rdquo。

    從學武的人就很容易看到,那些沒練到家的人,就喜歡比劃,他是筋骨發脹,并不是故意的。

    而練到了家的人,站在那裡好像風都會把他吹倒,打他兩個耳光,他會躲開,絕不動手。

    學問也是一樣,一個人顯得滿腹經綸的樣子,就是&ldquo有限公司&rdquo了。

    所以孔子這一點,就是學問修養成就的真正境界。

     下面是孔子晚年的感歎: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這是感歎時代,孔子認為自己一點希望都沒有。

    他的希望不是對他個人,而是對于時代,感歎時代的無法挽救。

    我們中國文化中,有幾樣東西很奇怪的,就是龍、鳳、麒麟。

    中國文化是龍的文化。

    黃帝的時候,就對龍的觀念非常重視,而且一直流傳到現在,中國文化的标志就是龍。

    講到這裡是一個大的問題了。

    西方人據《聖經》,認為龍是惡魔,所以有一派教會,不準家裡有龍的畫及模型。

    而且更認為第一次&ldquo黃禍&rdquo是元朝;還有第二次&ldquo黃禍&rdquo,就是東方這個&ldquo魔鬼&rdquo要來了。

    這是西方文化的秘密。

    過去英國人已經做了一百多年的試驗,促使中國的孤兒與外國的孤兒結婚,結果第一代生下來,眼睛變黑了;再生一代,頭發也變黑了;到了第三代皮膚也變黃了。

    随便怎樣配都是這樣。

    所以西方人看到中國人的東西,他們内心上都在防備。

    我們身為中國人,對這件事,不能不知道。

    所以西方政治方面的人物,知識分子,盡管對中國文化敬佩,但他們内心還是處處防着我們。

    西方人有了這種思想,所以認為&ldquo龍&rdquo是可怕的,國内某一教派的人也有這種錯誤的觀念。

     另外,西方文化有一派認為中國的龍就是恐龍,這也錯了。

    我常告訴西方朋友,不要把恐龍當作中國文化中的龍。

    但中國文化中的龍到底有沒有?連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

    在中國的曆史上,始終沒有一個人看到整個的一條龍,&ldquo神龍見首不見尾&rdquo看了龍頭,看不見尾,看到身子,看不到頭尾。

    所以把恐龍當作中國的龍,是一個大笑話。

    但究竟有沒有這個生物,不去管它,這隻是代表中國文化的精神。

    到底是代表什麼呢?八個字,就是《易經》的文化所表示的:&ldquo變化無常,隐現莫測。

    &rdquo所以我們對中國文化,要有&ldquo子畏于匡&rdquo的那種信心,永遠打不倒的,永遠站起來的。

    為什麼要用龍來代表?因為中國人所講的龍,是空中能飛,陸上能走,水裡能遊的動物,說大可以塞滿宇宙,說小可以細如發絲,這就是我們的龍。

    中國文化就像這個龍。

    至于鳳,同龍一樣,在畫上畫得和野雞相似。

    但始終沒人看到過,隻是傳說上,要世界真正太平,聖哲的皇帝出來了,鳳鳥才出來一下。

    所以孔子用鳳來感歎這個時代,所謂&ldquo鳳鳥不至&rdquo,這句話的涵義,等于現在的說法&mdash&mdash&ldquo這時代不是我們的了!&rdquo而&ldquo河不出圖&rdquo這句話的意思呢?中國古代文化的來源是《易經》八卦,而八卦的來源,據說是黃河中出現了一條龍,龍變成了一匹馬,這馬的背上背了一個圖案出來,這就是《河圖》。

    另有《洛書》,是大禹治水的時候,對于天文地理工程的計算沒有辦法,後來在洛水裡有一隻白色的烏龜背了一個圖案出來。

    大禹看了以後,發明了數學最高原理,因此而計算出工程的結構,治好了水患。

    于是《河圖》、《洛書》就成為了中國文化科學與哲學的先導。

     孔子的感歎就是說像&ldquo鳳鳥至&rdquo、&ldquo河出圖&rdquo這樣兩個了不起的時代,再不會出現了。

    換言之,他雖想挽救這個變亂的時代而達到太平,但自己想想年紀大,也辦不到了。

    這段表示孔子文化修養的高超,做事作人,挽救曆史時代是那麼熱忱,那麼有心,可是他覺得時間不屬于他,大有力不從心的感慨。

     行為心理學 下面再叙述孔子的行誼: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

    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這幾件事,從文學上看起來很平常,許多人都可以做到。

    孔子又有什麼特别之處呢?我們深入研究,就覺得不同。

    這節所記載的,是孔子作人态度的誠敬。

    尤其對這三種人,他是特别嚴肅的。

    &ldquo冕衣裳&rdquo,&ldquo冕&rdquo是頭上戴的帽子,古代代表執政的人,所謂貴人,掌政權的。

    古代中國的衣服是上下裝,&ldquo衣&rdquo是上裝,&ldquo裳&rdquo是下裝,像裙子一樣,男女都是穿裙子一樣的下裝,後世才演變為褲子。

    我們所看到的古代衣冠,如孔子的塑像,長袍隻到膝下,再下還有一截露出來的就是裳。

    &ldquo冕衣裳&rdquo就是官方的禮服,代表貴官執政的人。

    &ldquo瞽者&rdquo是瞎子。

    孔子看到這三種人,&ldquo雖少必作&rdquo。

    這個&ldquo少&rdquo字就是年輕。

    過去講儒家思想的人,說這個&ldquo少&rdquo是印錯了,應該是&ldquo坐&rdquo,孔子雖然坐在那裡,也必定要站起來。

    這在朱熹注的四書上也有這樣的解釋,說孔子如果看見這三種人,即使坐在那裡,也要很嚴肅地站起來。

    其實并不需要改這個字,少就是少,意思是說孔子看見這三種人,不問他年齡的大小,他必&ldquo作&rdquo。

    &ldquo作&rdquo就是變了臉色,也就是态度嚴肅起來。

    看&ldquo齊衰&rdquo的人,是一種同情;看到執政的人,等于我們現在看到國旗,必定要緻敬;對于瞎子,是憐憫。

    孔子對于這些人都是非常肅敬,不問他們多大年紀,&ldquo過之必趨&rdquo,如果要經過他們前面,一定很快的走過去。

     字面是這樣解釋的,深一層看他的意義,為什麼孔子看到這三種人神态都會變,而且還特别記載下來,指出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呢?仔細研究,與心理的觀念、個人的道德修養有關。

    現代有一門新的學問,所謂&ldquo行為科學&rdquo,或者叫做&ldquo行為心理學&rdquo,如果以這一種新的科學觀點,來分析一個人的個性,和他作人做事的思想才具都有關系。

    由此研究,就可以看出一個道理來了。

     平時我們在街上看到出殡的行列,不倫不類,沒有禮儀,亂七八糟,以緻一般人對喪儀都無誠敬之心,所以一般人對死者也沒有什麼同情之感,有時候還覺得很讨厭。

    這并不是對死者不憐憫,也不是對喪家遭遇的變故不同情,實際上是社會風氣把禮儀弄壞了。

    以前常看見人家門前貼了&ldquo當大事&rdquo、&ldquo制中&rdquo、&ldquo嚴制&rdquo、&ldquo慈制&rdquo等白紙條&mdash&mdash現在恐怕有許多人對這些字條都看不懂了。

    中國的禮儀,重視人生哲理,素來認為生死是一件大事,從出生到死亡,在人生過程中,實在是一件大事。

    所以家中有人死了,便稱&ldquo當大事&rdquo。

    &ldquo制中&rdquo就是表示在服行喪事當中。

    平日稱父為&ldquo嚴&rdquo,稱母為&ldquo慈&rdquo。

    &ldquo嚴制&rdquo就是服父親的喪制,&ldquo慈制&rdquo就是服母親的喪制。

    過去的教育裡,我們對這種家庭,非常誠敬,到了他們的門口,都不敢喧嘩。

    這個态度有兩種意義:一種是中國傳統文化,對這方面素來誠敬;其次是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這個家庭發生了變故。

    從前在大一陸的農村裡,如有人家辦喪事,鄰居親友都會自動去幫忙。

    因為孝子心情太悲痛了,所以由大家幫忙,不讓他管事。

    現在變成好玩的了。

     還有,過去我們讀書,就受過這樣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地位很高,官做得很大,回到家鄉,如果經過祖墳或祠堂的時候,在相距一百步以外的地方,騎馬的要下馬,坐轎的要下轎,然後走路步行經過,乘船的要在船上站起來。

    直到離開了一百步以外,才能再騎馬或上轎,絕不可以騎馬坐轎經過祖墳或祠堂的。

    否則要被人罵,被人看不起。

    我們從小在家裡,看見父母長輩從自己的面前經過,都一定要站起來,兩手還要拱一拱。

    我個人的經驗,幾十歲了,回到家鄉還是如此。

    就是現在想起父親,心裡還是一種敬畏之心。

    隻是幾十年來,學制改了,改成了所謂洋學堂,把這些禮儀都廢了。

    所以現在我們的國民禮儀,變得很可笑,中國禮儀沒有了,洋禮節也不懂。

     這裡就說到孔子對禮儀的重視。

    他看到有喪事的人,心裡發生一種同情心,态度也随之肅然。

    至于對第二點冕衣裳,穿制一服的人,執政的人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執政者的制一服代表了國家的體制,就等于我們現在看到國旗,自然肅敬。

    對于瞽者,就是對可憐的人,範圍擴大包括了殘廢的人,看到這種人,心裡自然肅然起來。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小動作,沒有什麼要緊,但是從這上面可以看出一個人學問的修養、作人的修養到達什麼程度。

    拿行為科學來說,一個人看見别人遭遇痛苦的事情,而毫無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燒死老鼠一樣,在旁拍手歡呼。

    試問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孔子看到不但肅然起立,且&ldquo過之必趨&rdquo,一定走快幾步,不敢多看,這就顯示他心理上的修養。

     不見頂相 下面引用了顔回對孔子的贊歎: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這是顔回對孔子崇敬的評論。

     &ldquo喟然歎曰&rdquo的&ldquo喟&rdquo字,是歎氣的意思。

    距今兩百多年前的一位才子金聖歎,許多人都知道他的。

    他對《三國演義》、《西廂記》等有特别見解的評論。

    他的名字就叫&ldquo金喟&rdquo,又名&ldquo聖歎&rdquo。

    據說他姓張,并不姓金。

    他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呢?因為金聖歎出生時,他的祖父焦急地在廳中等待,當時廳上挂了一幅孔子的像,突然聽見畫中的孔子喟然歎了一口氣,這時丫環從裡面出來報喜,說生了一個孫少爺。

    他祖父心裡很難過,孫子生出來,孔子在歎氣,覺得這個孫子将來會有問題,所以取名金喟,又名聖歎,這是一個傳說,在此當閑話一提。

     顔回贊歎孔子&ldquo仰之彌高&rdquo,就是擡頭一看,越看越高。

    後來印度傳過來的佛教文化,對釋迦牟尼也有類似的形容詞。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有三十二種特殊的相,與衆不同,其中有一種相名為&ldquo不見頂相&rdquo。

    佛教徒們研究佛經很好玩的,起初研究,有些人奇怪,為什麼看不見頭頂,後來多讀了書才明白。

    所以有人來問我,為什麼釋迦牟尼會看不見頭頂?我說如果看不見他的頭頂,那不是佛,是妖怪,應該打倒。

    實際上所謂&ldquo不見頂相&rdquo,就是&ldquo仰之彌高&rdquo的意思,太崇高了。

    有些佛教徒或研究佛學的人,把這句話當成真的了,說釋迦牟尼沒有天靈蓋,殊不知這是崇高偉大、沒有止境的意思。

    &ldquo鑽之彌堅&rdquo,是贊歎孔子人格與學問造就的深厚,越鑽研越厚實。

    &ldquo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rdquo如果這兩句話照字面講,孔子有隐身法了,以武俠小說來看,功夫很高,抓不住了。

    看見他在前面,追過去追不到,他突然又到了後面,好像太極拳、八卦拳,内功到了家似的。

    實際上四句話連起來,可用一句土話解釋,就是&ldquo這個人摸不透&rdquo。

    他的學問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多麼崇高,無法估計,所以用這四句話的文學境界來形容,益見孔子的偉大。

    這是顔回跟從孔子,對孔子所加贊歎的結論。

    對于一個哲學家,一個民族文化偉大的聖人,譬如西方人尊重耶稣,以後都變成宗教性的&ldquo神格化&rdquo,替他穿上宗教的外衣,而犯了&ldquo高推聖境&rdquo的毛病,把聖人的境界推崇得太高了,好像摸不到頂,事實上是否這樣呢?這點我們要注意。

    事實上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平凡。

    我們反過來,随便找一個鄉下很土的種田人,一個老實人,對他研究研究看,就可發現一個平凡的人,也就是一個偉人。

    所以說學問真正好的人,最後是最平凡。

    如感覺到不凡,那是犯了&ldquo自命不凡&rdquo的毛病,有了這種心理,就可見這個人有限。

    真正了不起的人,看起來是最平凡的,所以在哲學的觀點上,就有&ldquo大智若愚&rdquo的說法。

    如果真有學問的人,學問到了家,自己又變成很平凡、很普通,不&ldquo自命不凡&rdquo,那就是顔回所講孔子這四句話的境界。

     見與師齊 減師半德 下面跟着說孔子教育人的态度:&ldquo夫子循循然善誘人&rdquo。

    注意&ldquo循循&rdquo這兩個字,&ldquo循&rdquo是跟着走。

    不但是教育如此,作人處世也是如此,講理論容易,做起來很難。

    在學校裡教學生,就常會感到非常讨厭,有時候心裡會想:&ldquo你還沒有懂?真蠢!&rdquo當我們有了這個心理的時候,馬上感覺自己到底不是孔子。

    顔回這裡說孔子,對學生不會發這種脾氣。

    &ldquo循循然善誘人&rdquo,教育是誘導的,東方和西方都是一樣。

    什麼是誘導?這是好聽的名詞,說穿了隻是&ldquo騙人&rdquo而已,善意的&ldquo騙&rdquo。

    好像小孩子玩火柴,這是多危險的事,你如說不準玩,他非玩不可,就要趕快拿另外一件玩具騙他,要誘導他,使他覺得别的玩具更好玩,把火柴丢了,來拿其他的玩具。

    這就是&ldquo循循善誘&rdquo,就是這樣&ldquo騙&rdquo人。

     教育如此,推而廣之,諸位出去做領導的人,從事政治,都要做到&ldquo循循然善誘人&rdquo。

    &ldquo循循然&rdquo就是循他的意志,循他的個性,循他的道理,把他帶一個圈子,還是把他帶上正路。

    人性就必須這樣處理。

    所以從孔門思想的推演,到了孟子講到人性,就主張堵不得的。

    你說:&ldquo不可以!不行!&rdquo他就非做不可。

    尤其是對一個小孩的教育,你說不準,他非反抗不可,至少在心理上反抗,表面上你是父母、是老師,聽你的,但心裡非常反感,從心理學來看,就隻這一點反感,慢慢積累起來,到最後他對一切事物都有了反抗性的習慣了。

    越是受壓制的孩子,反抗越大,所以要想辦法,循循然善誘。

    當然有時候有例外,像軍人帶兵,老實說沒有那麼多理由,命令就是命令,教你如何就如何,沒有理由,因為戰場上必須這樣,也就是孔子說的&ldquo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rdquo平常的教育則還是要&ldquo循循然善誘人。

    &rdquo像對年輕人有一件事就感覺得到,有些書越禁止,他越偷偷的看。

    所以循循善誘是一個原則。

    方法怎樣運用,則和用兵一樣,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孔子的教育是依受教者的思想、品格而施教,不勉強人,不壓制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