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利害一交一關的生命意義
第九篇《子罕》,可以說是第五篇《公冶長》、第六篇《雍也》兩篇内容的引申。
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曆史思想觀念的闡揚。
第一句話是: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這一句話,我們要特别注意。
由這一篇的記載,就知道孔子平常很少講&ldquo利&rdquo。
所謂&ldquo利&rdquo,現代的觀念每每就隻對錢财而言,而在這裡的内容,同時也具有&ldquo利害關系&rdquo的意思,我們聽了這句話好像有點不大服氣,因為我們平常也似乎不大談利害的關系。
其實不然,仔細研究起來,尤其研究曆史,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是随時随地,打利害關系的主意。
尤其春秋戰國期間,人與人之間的來往,國與國之外一交一,随時随地都在利害的觀點上。
我們知道中國的法家,荀子、韓非子,尤其韓非子有一篇《說難》,就談到說話之難。
在春秋戰國時候還沒有考試,人要取得功名富貴、事業地位,多半要靠遊說。
所謂遊說之士,并不是亂吹就行,必須要學問淵博,同時具備豐富的現代知識。
去見各國的領一導一人,拿出個人的特别見解,指出當時的利害關系,所謂動之以利害,取得人主的信任,就可榮獲功名地位。
所以這句話中&ldquo利&rdquo字的涵義,我們先要了解。
對人&ldquo說之以利害&rdquo,幾乎沒有人不動心的,人生能做到對一切名利無動于衷,就是真正最高的學問。
由這一篇書看,孔子講不講利害?&ldquo罕言利&rdquo,并不是絕對不講,而是很少講。
如果我們想象到一個聖人,絕對不講利害關系,那也是過分地&ldquo高推聖境&rdquo,是絕不可能的事。
其次,孔子講不講命?後世以算命看相的&ldquo命&rdquo為命,但是這裡的命是廣義的,包涵生命來源的意義而言。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在說生命的來源,尤其說生命是神所創造的,幾乎每個宗教都有類似的說法。
但由宗教發展到哲學、科學,一直到現在,究竟生命的來源怎樣?還沒有搞清楚。
從這一點,可見人類文化,不論東方、西方,都還幼稚可笑,對人類本身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
宗教家解決不了而演變成哲學,哲學家解決不了而發展成科學,科學家分門别類去追究,向太空、向物理、向醫學追究,都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但是中國人不大追究生命來源這個問題,尤其孔子思想,在下論中就提到&ldquo未知生,焉知死?&rdquo不要問,所以對于&ldquo命&rdquo,孔子很少講。
因此,學校裡念哲學的人、教哲學的人,并非真通哲學,隻能說是替哲學家傳播哲學知識。
真正哲學家,都不是學哲學出身的。
曾有一個在日本學醫的學生說,學了醫以後,感到痛苦,反而對人生問題、社會問題發生許多懷疑,所以需要學哲學,否則腦子要崩潰。
他這個意見很對,但從書本上學哲學很糟糕,結果隻成為一個哲學書呆子,而不是哲學家。
真正的哲學家大多不是學哲學出身的,像現在流行的存在主義,也是一個醫生搞出來的。
很多人懂得哲學而不是哲學家,譬如鄉下沒有讀過書的人,往往就是大哲學家。
去問一位鄉下老太太,這樣大熱天為什麼還工作得那樣辛苦?她說:&ldquo命不好啊!&rdquo這是大哲學家,她辛苦了還是心安理得,沒有煩惱痛苦。
真有哲學知識的人,沒有她痛快。
所以有許多學哲學的,最後學瘋了,究竟人生為了什麼?越搞越不清楚,後來覺得人生沒有道理,為了解決自己,弄到隻好自一殺,這就是不懂命。
孔子在教育方面,知道哲學上生命來源的道理,很難講得清楚,所以很少講。
第三,孔子很少說&ldquo仁&rdquo,這是一個大問題了。
我們講中國文化,動辄講孔子,而且動辄講孔子思想中心的仁道。
現在我們根據《論語》,至少它的内容是孔子學生們直接的記載,這不能不承認的。
而這裡說孔子很少說&ldquo仁&rdquo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但這裡又說孔子很少講仁;再說《論語》第四篇就是《裡仁》,全篇都是有關仁的記載,這不是矛盾嗎?所以我們講《裡仁》篇的時候,有一個重點,那裡所講的隻是仁的作用、仁的性質,對于&ldquo仁&rdquo本身究竟是什麼,《裡仁》篇中并沒有下定義。
所以這裡說孔子很少講&ldquo利&rdquo,很少講&ldquo命&rdquo,很少講&ldquo仁&rdquo。
這三種中心問題都很難講。
現在講到這裡,我們暫時保留,因為下論講到時,大家可以從《論語》全書中,自己找出答案。
曆史文化先驅 下面繼續叙述孔子。
達巷一黨一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達巷是一個地名。
一黨一人的一黨一不是現代觀念的一黨一,古代所謂一黨一,就是地方社會的觀念。
在達巷這地方有人說,偉大的孔子,有這樣淵博的學問,他什麼都懂,而不是僅僅某一樣的專家。
這裡&ldquo無所成名&rdquo的成名是指專學之名,就是不固定為某一項學問的名家。
在古代的書上常有&ldquo名家&rdquo這個名詞,如對三民一主義的教授,可稱為&ldquo某某先生是擅講一黨一義名家&rdquo。
他自成為一家了,就是他的成名表達了他的專長。
在這裡所說&ldquo博學而無所成名&rdquo,就是說孔子樣樣懂,不止是哪一種學問的專家。
孔子聽到了人家的這種評論,就很風趣地對他的弟子們說,這叫我抓住哪一點?作哪一種專家好呢?我去當騎馬駕車的專家好?還是當軍事射箭的專家好?我還是學駕駛吧!從字面上看,這段文章,就這樣解釋完了。
所以這些書,我們小時候讀起來,一點味道都沒有,頭大得很。
這有什麼意思呢?老師還要我們背誦,一邊背誦一邊在搖頭晃腦,就是表示抗議。
老師要我們背誦隻好背誦,不過就是靠這個辦法,背誦以後經過幾十年時間,如今一張口就念出來了。
後來仔細想一想,大有道理,他這個&ldquo執禦&rdquo的駕駛人,意思是要領導文化,作一個曆史時代的先驅者。
所以弟子們把他這句話記下來,是有深意的,并不是對不要緊的話都死記不忘。
禮的變一态 下面是講孔子的思想: 子曰:麻冕,禮也。
今也純,儉,吾從衆。
拜下,禮也。
今拜乎上,泰也。
雖違衆,吾從下。
這是孔子的思想,他看到當時的時代感到悲哀。
上古時候,長輩死了,喪帽是麻做的,很考究。
孔子說這雖然是古禮,但現在的人,越來越簡化了,用純麻披孝就夠了,比較節儉。
孔子對喪禮也取節喪的意義,他也同意節儉、簡化。
中國本是禮義之邦,古代與人相見,跪下來拜,孔子說這是禮貌,&ldquo拜下,禮也。
&rdquo但現在的人,沒有行禮的誠懇,&ldquo拜乎上&rdquo,拱拱手就算了,很讨厭跪拜行禮的事,隻求自己舒服一點而偷懶,就是不誠懇。
對于這一點,孔子認為敬禮的精神,須要絕對的誠懇,這是不能改變的。
所以即使是違背了時代,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做法,但還是要保持我們古禮為上,因為它内涵傳統文化的精神,并非徒重外表而已。
孔子當時所處時代的情勢,可以說和我們今日所處的環境是相同的。
人與人之間的禮貌,都流于形式,隻重外表不重精神。
甚至外表的形态上也成問題,譬如現在的敬禮,變成純粹的招呼,就是打個招呼而已。
不但内心沒有誠意,連外面的形态姿勢都是花樣百出,像希特勒式的舉一舉手、傲慢式翹翹下巴,歐美式的哈啰、嗨,統統出籠,洋洋大觀。
這個時代問題,你我都有責任,尤其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略。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這句話很容易解釋,很容易懂。
可是這不止是文字的問題,要在這一生中行為修養上做到,實在很難。
這裡說孔子對于這四點,是絕對做到了。
第一是&ldquo毋意&rdquo,(這個&ldquo毋&rdquo與有無的&ldquo無&rdquo字通用,不過在《論語》上以及古書的否定詞,多半用這個&ldquo毋&rdquo。
)這是說孔子作人處世,沒有自己主觀的意見,本來想這樣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見,他就接受了,并不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
第二&ldquo毋必&rdquo,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樣的結果。
這一點也是人生哲學的修養,天下事沒有一個&ldquo必然&rdquo的,所謂我希望要做到怎樣怎樣,而事實往往未必。
假使講文學與哲學合流的境界,中國人有兩句名言說:&ldquo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rdquo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
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還無法向人訴苦,對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都無法講,這都是人生體驗來的。
又有兩句說:&ldquo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
&rdquo這也代表個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個人當中,還找不到一個是真正的知己。
這就說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實上&ldquo毋必&rdquo,說想必然要做到怎樣,世界上幾乎沒有這種事,所以中國文化的第一部書&mdash&mdash《易經》,提出了八卦,闡發變易的道理。
天下事随時随地,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在變,宇宙物理在變、萬物在變、人也在變;自己的思想在變、感情在變、身心都在變,沒有不變的事物。
我們想求一個不變、固定的,不可能。
孔子深通這個道理,所以他&ldquo毋必&rdquo,就是能适變、能應變。
第三是&ldquo毋固&rdquo,不固執自己的成見。
&ldquo毋我&rdquo,專替一人着想,專為事着想。
這就是孔子學問修養的偉大處。
這裡發揮起來,便要與别家的思想作一比較。
如一般人認為高深莫測,甚至有恐懼感的佛家思想中有名的《金剛經》。
(所謂&ldquo經&rdquo,也便是&ldquo四書五經&rdquo的&ldquo經&rdquo的意思。
)這部書中也有四個類似上面所說的觀念,所謂:&ldquo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rdquo在佛學中所謂&ldquo相&rdquo,就是形象或現象。
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感覺到很痛苦、煩惱,總是被現象困住了。
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無法做到&ldquo無我&rdquo。
有我就有你,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煩惱。
結果忘記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樣的。
&ldquo大家一樣&rdquo就是佛學所說的&ldquo平等相&rdquo。
而孔子的四絕觀念,也就是平等相。
關于這一點,我曾在一次某大學社一團一舉辦的哲學讨論會中,講過一個&ldquo我與無我&rdquo的專題。
我們常在哲學上看到作人做事要做到無我的境界。
可能嗎?先就事實來說,不可能。
譬如有人說:&ldquo我告訴你,我絕對客觀。
&rdquo這句話對不對?不對。
這已經非常主觀,因為&ldquo我很客觀了。
&rdquo這就是&ldquo我&rdquo的主觀。
哪裡是客觀?等于說&ldquo中&rdquo,天下有沒有一個&ldquo中&rdquo?因為&ldquo中&rdquo是對兩邊而言,才構成了&ldquo中&rdquo這個觀念。
其實對比出的這個&ldquo中&rdquo,對另一點來說又是偏了,沒有絕對的中。
又用方位來說,你站在一個房間,說自己是在中,前後左右是東南西北,可是站在北方看你是站在南方,在南方看你是站在北方,沒有中間的。
所以說絕對&ldquo無我&rdquo,在觀念上有這個名稱,真要做到無我,幾乎沒有這樣的人。
但不是絕對沒有,一旦真的做到無我的話,就會非常快樂。
我們所有的痛苦,都因為自己&ldquo有我&rdquo而來的。
如果我們手裡拿了一件東西,别人需要時,一定舍不得給人,因為别人需要它時,也正是自己需要它的時候。
假如能在這個時候,放棄了而給别人,就是最快樂的境界。
有一位學佛的朋友來問,什麼叫&ldquo菩薩&rdquo?我說這是印度梵文的名稱&ldquo菩提薩埵&rdquo,音譯成中文,簡稱&ldquo菩薩&rdquo,所含的意義就是&ldquo覺悟有情&rdquo。
自己對于人生哲理覺悟了,可是對于這世界,對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而盡量施以助力。
所以中國人說&ldquo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rdquo這就是菩薩的境界,等于中國人說的聖賢,名稱不同,發音不同而已。
他們又問學佛的人是否都成菩薩?我說沒有,至少我沒有看到過菩薩。
不過我朋友曾經看到一個人,可以說得上是菩薩。
那是二十年前,有一艘駛往澎湖的船,途中遇難了。
船上有一個認識的人,他本有肺病,因事乘了這船到澎湖去。
在海難來時,有船員看見他有病,丢了一個救生圈給他,要他先離船逃生。
他接到救生圈後,仍然很從容,并沒有立即套上。
後來看見一個婦人抱了一個孩子逃上甲闆,他就把那個救生圈轉送給了這對母子。
他說他是有肺病的人,早死晚死一樣的。
原來丢救生圈的船員,忙了一陣子回來,見他還逗留在船上,救生圈也沒有了,問他怎麼還不逃命?救生圈哪裡去了?他隻笑笑,(這種狀況下,他還能安詳地微笑,可見是什麼樣的胸襟了。
)也不講話。
這位船員東找西找,又找了一個救生圈給他,他又送給了另外一個人逃生。
結果船沉了,他也沉了,非常從容。
這是&ldquo無我&rdquo。
他這樣做不是被強迫的,完全是自動的,這就叫做&ldquo無我&rdquo、愛人。
我們心裡覺得這件事情很悲慘,但在他的心境卻很安然。
他不是自一殺,他覺得别人更值得同情、憐憫。
但在事實上,平常一般作人做事,沒有辦法真無我。
每個人同樣畫畫,畫出來各有不同。
你寫文章如在文章裡&ldquo無我&rdquo,就沒有你的意境了,就不要寫了。
同樣一件事情做起來就有&ldquo我&rdquo的精神。
要将全副的我,擺到無我的境界裡,才可以達到真的&ldquo無我相&rdquo。
孔子的這四點,大概用佛家的這觀念來相互襯托一下。
實際上這四點是全部孔門學問的中堅,所以孔子教我們學問修養,就要效法他做到這四點,&ldquo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rdquo 接下來以一個事實,來講孔子為什麼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
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這是孔子一生中遭遇幾件大事之一。
匡是一個地名,在宋國。
當時有一個壞人叫陽貨,據說陽貨貌如孔子,他的相貌長得和孔子一樣,宋人都要殺掉他。
孔子帶了一大堆學生,經過那裡,大家以為他就是陽貨,把他包圍起來,要殺他。
這是有名的&ldquo子畏于匡&rdquo事件。
古代的文字簡單,隻用一個&ldquo畏&rdquo字。
實際上這個字代表很嚴重、很可怕、很危險的一件事故。
當然孔子的學生們感到很嚴重,也可以說吓死了。
可是孔子說,沒有事,你們放心好了。
他非常相信命,不過這個命不是普通算命的命。
他說自文王死後,五百年來,中國文化衰落到現在,難道中國文化的命運真要斷了?不要流傳嗎?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基斷絕,那麼就應該是我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文化,可是事實上我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
假如說上天并無意斷絕中國文化的根本,而要讓他流傳下去,那麼今日就還要留着一點。
如果這樣,老實說,我今天對于中國文化,是全心全力貢獻在這件事上;也隻有我對于中國文化,能夠接受、能夠發揮。
像這樣,那麼你們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會把我殺死。
我們看到孔子在一個這樣危險的情況下,他始終不以宗教精神,來個禱告,求神保佑。
再說,這個時候,他如果談軍事精神,把學生馬上一組織,變成戰鬥的力量,也很容易。
但是他不來這一套,所以他始終是&ldquo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rdquo他始終建立一個人文之道,處一切人、事,要自己增加自信。
這一段說明他作人處世,處困難當中的精神。
他這一次困難,如果不是身曆其境的人,不容易體會。
等于現在和年輕人講抗戰時期的情形,講死了他們也體會不出那種味道。
沒有跑過警報,沒有躲過炸彈,沒有逃過難,那種味道年輕人始終不知道的。
孔子當時的處境是萬分危險,但他始終不動聲色,不在乎。
他反而慰勉學生,放心!死不了的。
中國文化的責任落在我們的肩膀上,上天有意斷絕中國文化,那是我們該死。
假使上天無意斷絕中國文化,那我們不會死的。
這是孔子處患難中的精神。
良冶之門多鈍鐵 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将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ldquo大&rdquo讀&ldquo太&rdquo,大宰是春秋時代的職官名稱。
有位大宰問子貢說,孔夫子這位老師,真是聖人,他為什麼這樣淵博,樣樣都會?子貢當然捧自己的老師,他說,那當然!天生的聖人,(等于現代說&ldquo他是當聖人的天才&rdquo。
)而且學問又淵博。
後來有人把他們的這段談話報告孔子,孔子聽了這個話就說,你們以為大宰真的了解我嗎?不然,因為我是孤兒出身,從小從艱難困苦中站起來的,貧賤中什麼事情都做過,人世間一切人情世故都通達了,所以對于人世間乃至下等的事都懂。
君子對自己要求很高,始終怕自己人生經驗不充足,誰夠得上稱學問淵博呢?這種都是恭維的話,不能聽信的,天下的知識是求不完的。
《莊子》也有一段話說:&ldquo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矣。
&rdquo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求無限的知識,太危險了。
這個道理是很對,但對年輕的學生,這下半截話,我們就打住不講了。
否則,他們正好引《莊子》這句話為不讀書的理由。
孔子這裡講的&ldquo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rdquo這一點要特别注意,由此我們回過來看東西兩方面的文化,人類的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都是從艱苦中站起來的。
而自艱苦中站出來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
所以對一個人的成就來說,有時候年輕多吃一點苦頭,多受一點屈折艱難,是件好事。
我經常感覺這二十多年在台灣長大的這些青年們,大學畢業了,乃至研究所也畢業了,這二十多年中,從幼稚園一直到研究所,連一步路都不要走。
在這麼好的環境中長大,學位是拿到了,但因為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書,又能夠做些什麼呢?人情世故不懂。
真正要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
老實說,我們這老一代,比他們都行。
為什麼?我們所經曆過這一時代的大亂,今日的年輕人看都沒有看到過。
逃難、餓飯、國破家亡的痛苦,更沒有經曆過;也許說在電一影上看過,但那是坐在冷氣裡的沙發上看的。
學問是要體驗來的。
所以孔子的這句話,要特别注意。
古之學者為己 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牢是孔子的學生琴子開。
他說,孔子說&ldquo吾不試,故藝。
&rdquo這句話很妙了,如以現代觀念來說笑話,孔子沒有參加聯考&mdash&mdash考試,所以學問淵博了。
好像反過來說,一參加考試,就完了。
有沒有這個道理?當然沒有。
也有人解釋說,孔子是說,因為我不輕于嘗試,所以就多才多藝了。
這是怎麼說法呢?他們說,在大庭廣衆之中,或在宴會裡就看得到,凡是喜歡說話的人,總容易被人家看穿;而坐在那裡,一問三不知,不表示意見的人,誰也不知他的學問多高深,實際上也許一點學問都
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曆史思想觀念的闡揚。
第一句話是: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這一句話,我們要特别注意。
由這一篇的記載,就知道孔子平常很少講&ldquo利&rdquo。
所謂&ldquo利&rdquo,現代的觀念每每就隻對錢财而言,而在這裡的内容,同時也具有&ldquo利害關系&rdquo的意思,我們聽了這句話好像有點不大服氣,因為我們平常也似乎不大談利害的關系。
其實不然,仔細研究起來,尤其研究曆史,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是随時随地,打利害關系的主意。
尤其春秋戰國期間,人與人之間的來往,國與國之外一交一,随時随地都在利害的觀點上。
我們知道中國的法家,
在春秋戰國時候還沒有考試,人要取得功名富貴、事業地位,多半要靠遊說。
所謂遊說之士,并不是亂吹就行,必須要學問淵博,同時具備豐富的現代知識。
去見各國的領一導一人,拿出個人的特别見解,指出當時的利害關系,所謂動之以利害,取得人主的信任,就可榮獲功名地位。
所以這句話中&ldquo利&rdquo字的涵義,我們先要了解。
對人&ldquo說之以利害&rdquo,幾乎沒有人不動心的,人生能做到對一切名利無動于衷,就是真正最高的學問。
由這一篇書看,孔子講不講利害?&ldquo罕言利&rdquo,并不是絕對不講,而是很少講。
如果我們想象到一個聖人,絕對不講利害關系,那也是過分地&ldquo高推聖境&rdquo,是絕不可能的事。
其次,孔子講不講命?後世以算命看相的&ldquo命&rdquo為命,但是這裡的命是廣義的,包涵生命來源的意義而言。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在說生命的來源,尤其說生命是神所創造的,幾乎每個宗教都有類似的說法。
但由宗教發展到哲學、科學,一直到現在,究竟生命的來源怎樣?還沒有搞清楚。
從這一點,可見人類文化,不論東方、西方,都還幼稚可笑,對人類本身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
宗教家解決不了而演變成哲學,哲學家解決不了而發展成科學,科學家分門别類去追究,向太空、向物理、向醫學追究,都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但是中國人不大追究生命來源這個問題,尤其孔子思想,在下論中就提到&ldquo未知生,焉知死?&rdquo不要問,所以對于&ldquo命&rdquo,孔子很少講。
因此,學校裡念哲學的人、教哲學的人,并非真通哲學,隻能說是替哲學家傳播哲學知識。
真正哲學家,都不是學哲學出身的。
曾有一個在日本學醫的學生說,學了醫以後,感到痛苦,反而對人生問題、社會問題發生許多懷疑,所以需要學哲學,否則腦子要崩潰。
他這個意見很對,但從書本上學哲學很糟糕,結果隻成為一個哲學書呆子,而不是哲學家。
真正的哲學家大多不是學哲學出身的,像現在流行的存在主義,也是一個醫生搞出來的。
很多人懂得哲學而不是哲學家,譬如鄉下沒有讀過書的人,往往就是大哲學家。
去問一位鄉下老太太,這樣大熱天為什麼還工作得那樣辛苦?她說:&ldquo命不好啊!&rdquo這是大哲學家,她辛苦了還是心安理得,沒有煩惱痛苦。
真有哲學知識的人,沒有她痛快。
所以有許多學哲學的,最後學瘋了,究竟人生為了什麼?越搞越不清楚,後來覺得人生沒有道理,為了解決自己,弄到隻好自一殺,這就是不懂命。
孔子在教育方面,知道哲學上生命來源的道理,很難講得清楚,所以很少講。
第三,孔子很少說&ldquo仁&rdquo,這是一個大問題了。
我們講中國文化,動辄講孔子,而且動辄講孔子思想中心的仁道。
現在我們根據《
而這裡說孔子很少說&ldquo仁&rdquo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但這裡又說孔子很少講仁;再說《論語》第四篇就是《裡仁》,全篇都是有關仁的記載,這不是矛盾嗎?所以我們講《裡仁》篇的時候,有一個重點,那裡所講的隻是仁的作用、仁的性質,對于&ldquo仁&rdquo本身究竟是什麼,《裡仁》篇中并沒有下定義。
所以這裡說孔子很少講&ldquo利&rdquo,很少講&ldquo命&rdquo,很少講&ldquo仁&rdquo。
這三種中心問題都很難講。
現在講到這裡,我們暫時保留,因為下論講到時,大家可以從《論語》全書中,自己找出答案。
曆史文化先驅 下面繼續叙述孔子。
達巷一黨一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達巷是一個地名。
一黨一人的一黨一不是現代觀念的一黨一,古代所謂一黨一,就是地方社會的觀念。
在達巷這地方有人說,偉大的孔子,有這樣淵博的學問,他什麼都懂,而不是僅僅某一樣的專家。
這裡&ldquo無所成名&rdquo的成名是指專學之名,就是不固定為某一項學問的名家。
在古代的書上常有&ldquo名家&rdquo這個名詞,如對三民一主義的教授,可稱為&ldquo某某先生是擅講一黨一義名家&rdquo。
他自成為一家了,就是他的成名表達了他的專長。
在這裡所說&ldquo博學而無所成名&rdquo,就是說孔子樣樣懂,不止是哪一種學問的專家。
孔子聽到了人家的這種評論,就很風趣地對他的弟子們說,這叫我抓住哪一點?作哪一種專家好呢?我去當騎馬駕車的專家好?還是當軍事射箭的專家好?我還是學駕駛吧!從字面上看,這段文章,就這樣解釋完了。
所以這些書,我們小時候讀起來,一點味道都沒有,頭大得很。
這有什麼意思呢?老師還要我們背誦,一邊背誦一邊在搖頭晃腦,就是表示抗議。
老師要我們背誦隻好背誦,不過就是靠這個辦法,背誦以後經過幾十年時間,如今一張口就念出來了。
後來仔細想一想,大有道理,他這個&ldquo執禦&rdquo的駕駛人,意思是要領導文化,作一個曆史時代的先驅者。
所以弟子們把他這句話記下來,是有深意的,并不是對不要緊的話都死記不忘。
禮的變一态 下面是講孔子的思想: 子曰:麻冕,禮也。
今也純,儉,吾從衆。
拜下,禮也。
今拜乎上,泰也。
雖違衆,吾從下。
這是孔子的思想,他看到當時的時代感到悲哀。
上古時候,長輩死了,喪帽是麻做的,很考究。
孔子說這雖然是古禮,但現在的人,越來越簡化了,用純麻披孝就夠了,比較節儉。
孔子對喪禮也取節喪的意義,他也同意節儉、簡化。
中國本是禮義之邦,古代與人相見,跪下來拜,孔子說這是禮貌,&ldquo拜下,禮也。
&rdquo但現在的人,沒有行禮的誠懇,&ldquo拜乎上&rdquo,拱拱手就算了,很讨厭跪拜行禮的事,隻求自己舒服一點而偷懶,就是不誠懇。
對于這一點,孔子認為敬禮的精神,須要絕對的誠懇,這是不能改變的。
所以即使是違背了時代,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做法,但還是要保持我們古禮為上,因為它内涵傳統文化的精神,并非徒重外表而已。
孔子當時所處時代的情勢,可以說和我們今日所處的環境是相同的。
人與人之間的禮貌,都流于形式,隻重外表不重精神。
甚至外表的形态上也成問題,譬如現在的敬禮,變成純粹的招呼,就是打個招呼而已。
不但内心沒有誠意,連外面的形态姿勢都是花樣百出,像希特勒式的舉一舉手、傲慢式翹翹下巴,歐美式的哈啰、嗨,統統出籠,洋洋大觀。
這個時代問題,你我都有責任,尤其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略。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這句話很容易解釋,很容易懂。
可是這不止是文字的問題,要在這一生中行為修養上做到,實在很難。
這裡說孔子對于這四點,是絕對做到了。
第一是&ldquo毋意&rdquo,(這個&ldquo毋&rdquo與有無的&ldquo無&rdquo字通用,不過在《論語》上以及古書的否定詞,多半用這個&ldquo毋&rdquo。
)這是說孔子作人處世,沒有自己主觀的意見,本來想這樣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見,他就接受了,并不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
第二&ldquo毋必&rdquo,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樣的結果。
這一點也是人生哲學的修養,天下事沒有一個&ldquo必然&rdquo的,所謂我希望要做到怎樣怎樣,而事實往往未必。
假使講文學與哲學合流的境界,中國人有兩句名言說:&ldquo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rdquo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
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還無法向人訴苦,對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都無法講,這都是人生體驗來的。
又有兩句說:&ldquo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
&rdquo這也代表個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個人當中,還找不到一個是真正的知己。
這就說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實上&ldquo毋必&rdquo,說想必然要做到怎樣,世界上幾乎沒有這種事,所以中國文化的第一部書&mdash&mdash《易經》,提出了八卦,闡發變易的道理。
天下事随時随地,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在變,宇宙物理在變、萬物在變、人也在變;自己的思想在變、感情在變、身心都在變,沒有不變的事物。
我們想求一個不變、固定的,不可能。
孔子深通這個道理,所以他&ldquo毋必&rdquo,就是能适變、能應變。
第三是&ldquo毋固&rdquo,不固執自己的成見。
&ldquo毋我&rdquo,專替一人着想,專為事着想。
這就是孔子學問修養的偉大處。
這裡發揮起來,便要與别家的思想作一比較。
如一般人認為高深莫測,甚至有恐懼感的佛家思想中有名的《
(所謂&ldquo經&rdquo,也便是&ldquo四書五經&rdquo的&ldquo經&rdquo的意思。
)這部書中也有四個類似上面所說的觀念,所謂:&ldquo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rdquo在佛學中所謂&ldquo相&rdquo,就是形象或現象。
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感覺到很痛苦、煩惱,總是被現象困住了。
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無法做到&ldquo無我&rdquo。
有我就有你,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煩惱。
結果忘記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樣的。
&ldquo大家一樣&rdquo就是佛學所說的&ldquo平等相&rdquo。
而孔子的四絕觀念,也就是平等相。
關于這一點,我曾在一次某大學社一團一舉辦的哲學讨論會中,講過一個&ldquo我與無我&rdquo的專題。
我們常在哲學上看到作人做事要做到無我的境界。
可能嗎?先就事實來說,不可能。
譬如有人說:&ldquo我告訴你,我絕對客觀。
&rdquo這句話對不對?不對。
這已經非常主觀,因為&ldquo我很客觀了。
&rdquo這就是&ldquo我&rdquo的主觀。
哪裡是客觀?等于說&ldquo中&rdquo,天下有沒有一個&ldquo中&rdquo?因為&ldquo中&rdquo是對兩邊而言,才構成了&ldquo中&rdquo這個觀念。
其實對比出的這個&ldquo中&rdquo,對另一點來說又是偏了,沒有絕對的中。
又用方位來說,你站在一個房間,說自己是在中,前後左右是東南西北,可是站在北方看你是站在南方,在南方看你是站在北方,沒有中間的。
所以說絕對&ldquo無我&rdquo,在觀念上有這個名稱,真要做到無我,幾乎沒有這樣的人。
但不是絕對沒有,一旦真的做到無我的話,就會非常快樂。
我們所有的痛苦,都因為自己&ldquo有我&rdquo而來的。
如果我們手裡拿了一件東西,别人需要時,一定舍不得給人,因為别人需要它時,也正是自己需要它的時候。
假如能在這個時候,放棄了而給别人,就是最快樂的境界。
有一位學佛的朋友來問,什麼叫&ldquo菩薩&rdquo?我說這是印度梵文的名稱&ldquo菩提薩埵&rdquo,音譯成中文,簡稱&ldquo菩薩&rdquo,所含的意義就是&ldquo覺悟有情&rdquo。
自己對于人生哲理覺悟了,可是對于這世界,對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而盡量施以助力。
所以中國人說&ldquo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rdquo這就是菩薩的境界,等于中國人說的聖賢,名稱不同,發音不同而已。
他們又問學佛的人是否都成菩薩?我說沒有,至少我沒有看到過菩薩。
不過我朋友曾經看到一個人,可以說得上是菩薩。
那是二十年前,有一艘駛往澎湖的船,途中遇難了。
船上有一個認識的人,他本有肺病,因事乘了這船到澎湖去。
在海難來時,有船員看見他有病,丢了一個救生圈給他,要他先離船逃生。
他接到救生圈後,仍然很從容,并沒有立即套上。
後來看見一個婦人抱了一個孩子逃上甲闆,他就把那個救生圈轉送給了這對母子。
他說他是有肺病的人,早死晚死一樣的。
原來丢救生圈的船員,忙了一陣子回來,見他還逗留在船上,救生圈也沒有了,問他怎麼還不逃命?救生圈哪裡去了?他隻笑笑,(這種狀況下,他還能安詳地微笑,可見是什麼樣的胸襟了。
)也不講話。
這位船員東找西找,又找了一個救生圈給他,他又送給了另外一個人逃生。
結果船沉了,他也沉了,非常從容。
這是&ldquo無我&rdquo。
他這樣做不是被強迫的,完全是自動的,這就叫做&ldquo無我&rdquo、愛人。
我們心裡覺得這件事情很悲慘,但在他的心境卻很安然。
他不是自一殺,他覺得别人更值得同情、憐憫。
但在事實上,平常一般作人做事,沒有辦法真無我。
每個人同樣畫畫,畫出來各有不同。
你寫文章如在文章裡&ldquo無我&rdquo,就沒有你的意境了,就不要寫了。
同樣一件事情做起來就有&ldquo我&rdquo的精神。
要将全副的我,擺到無我的境界裡,才可以達到真的&ldquo無我相&rdquo。
孔子的這四點,大概用佛家的這觀念來相互襯托一下。
實際上這四點是全部孔門學問的中堅,所以孔子教我們學問修養,就要效法他做到這四點,&ldquo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rdquo 接下來以一個事實,來講孔子為什麼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
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這是孔子一生中遭遇幾件大事之一。
匡是一個地名,在宋國。
當時有一個壞人叫陽貨,據說陽貨貌如孔子,他的相貌長得和孔子一樣,宋人都要殺掉他。
孔子帶了一大堆學生,經過那裡,大家以為他就是陽貨,把他包圍起來,要殺他。
這是有名的&ldquo子畏于匡&rdquo事件。
古代的文字簡單,隻用一個&ldquo畏&rdquo字。
實際上這個字代表很嚴重、很可怕、很危險的一件事故。
當然孔子的學生們感到很嚴重,也可以說吓死了。
可是孔子說,沒有事,你們放心好了。
他非常相信命,不過這個命不是普通算命的命。
他說自文王死後,五百年來,中國文化衰落到現在,難道中國文化的命運真要斷了?不要流傳嗎?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基斷絕,那麼就應該是我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文化,可是事實上我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
假如說上天并無意斷絕中國文化的根本,而要讓他流傳下去,那麼今日就還要留着一點。
如果這樣,老實說,我今天對于中國文化,是全心全力貢獻在這件事上;也隻有我對于中國文化,能夠接受、能夠發揮。
像這樣,那麼你們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會把我殺死。
我們看到孔子在一個這樣危險的情況下,他始終不以宗教精神,來個禱告,求神保佑。
再說,這個時候,他如果談軍事精神,把學生馬上一組織,變成戰鬥的力量,也很容易。
但是他不來這一套,所以他始終是&ldquo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rdquo他始終建立一個人文之道,處一切人、事,要自己增加自信。
這一段說明他作人處世,處困難當中的精神。
他這一次困難,如果不是身曆其境的人,不容易體會。
等于現在和年輕人講抗戰時期的情形,講死了他們也體會不出那種味道。
沒有跑過警報,沒有躲過炸彈,沒有逃過難,那種味道年輕人始終不知道的。
孔子當時的處境是萬分危險,但他始終不動聲色,不在乎。
他反而慰勉學生,放心!死不了的。
中國文化的責任落在我們的肩膀上,上天有意斷絕中國文化,那是我們該死。
假使上天無意斷絕中國文化,那我們不會死的。
這是孔子處患難中的精神。
良冶之門多鈍鐵 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将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ldquo大&rdquo讀&ldquo太&rdquo,大宰是春秋時代的職官名稱。
有位大宰問子貢說,孔夫子這位老師,真是聖人,他為什麼這樣淵博,樣樣都會?子貢當然捧自己的老師,他說,那當然!天生的聖人,(等于現代說&ldquo他是當聖人的天才&rdquo。
)而且學問又淵博。
後來有人把他們的這段談話報告孔子,孔子聽了這個話就說,你們以為大宰真的了解我嗎?不然,因為我是孤兒出身,從小從艱難困苦中站起來的,貧賤中什麼事情都做過,人世間一切人情世故都通達了,所以對于人世間乃至下等的事都懂。
君子對自己要求很高,始終怕自己人生經驗不充足,誰夠得上稱學問淵博呢?這種都是恭維的話,不能聽信的,天下的知識是求不完的。
《
&rdquo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求無限的知識,太危險了。
這個道理是很對,但對年輕的學生,這下半截話,我們就打住不講了。
否則,他們正好引《莊子》這句話為不讀書的理由。
孔子這裡講的&ldquo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rdquo這一點要特别注意,由此我們回過來看東西兩方面的文化,人類的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都是從艱苦中站起來的。
而自艱苦中站出來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
所以對一個人的成就來說,有時候年輕多吃一點苦頭,多受一點屈折艱難,是件好事。
我經常感覺這二十多年在台灣長大的這些青年們,大學畢業了,乃至研究所也畢業了,這二十多年中,從幼稚園一直到研究所,連一步路都不要走。
在這麼好的環境中長大,學位是拿到了,但因為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書,又能夠做些什麼呢?人情世故不懂。
真正要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
老實說,我們這老一代,比他們都行。
為什麼?我們所經曆過這一時代的大亂,今日的年輕人看都沒有看到過。
逃難、餓飯、國破家亡的痛苦,更沒有經曆過;也許說在電一影上看過,但那是坐在冷氣裡的沙發上看的。
學問是要體驗來的。
所以孔子的這句話,要特别注意。
古之學者為己 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牢是孔子的學生琴子開。
他說,孔子說&ldquo吾不試,故藝。
&rdquo這句話很妙了,如以現代觀念來說笑話,孔子沒有參加聯考&mdash&mdash考試,所以學問淵博了。
好像反過來說,一參加考試,就完了。
有沒有這個道理?當然沒有。
也有人解釋說,孔子是說,因為我不輕于嘗試,所以就多才多藝了。
這是怎麼說法呢?他們說,在大庭廣衆之中,或在宴會裡就看得到,凡是喜歡說話的人,總容易被人家看穿;而坐在那裡,一問三不知,不表示意見的人,誰也不知他的學問多高深,實際上也許一點學問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