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第八

關燈
薄帝王而不為 《泰伯》第八這一篇,等于是第二篇《為政》的個人學問修養的引申注解。

    第八篇的題目《泰伯》,也就是這一篇裡所記載的,孔子經常标榜的聖人&mdash&mdash吳泰伯。

     泰伯是什麼人呢?我們現在說中國文化,如果嚴格地說應該是周代文化。

    是周公把過去的中國文化,集其大成;而孔子是将周公集其大成的中國文化加以整理。

    所以中國文化,也就是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所傳承的文化總稱。

     講到中國的文化曆史,就聯想起一本有關中國曆史哲學的書,在清代是禁書,但是我們還是把它保存了下來,也許大家沒有看過&mdash&mdash賈應一寵一(字凫西,是明崇祯末年人)寫的《木皮散客鼓詞》,是用歌謠的體裁,以彈唱的方式來叙述我國曆史。

    這本書是明末清初時期的作品,其中充滿了反清複明的民族意識,也包含着高深的曆史哲學意味及文學境界。

    講中國的曆史哲學,以朝代來計算,春秋、戰國這兩個時代,還是屬于周朝的。

    周朝統治天下約八百年,漢朝約四百年,唐代約三百年,元朝八十多年。

    明朝約三百多年,清朝統治也兩百多年。

    說亂世,魏晉南北朝亂了兩百多年。

    其中曆史最長的朝代,源遠流長的是周朝有八百年。

     民間的小說上說,姜太公八十歲遇文王。

    要知道周武王比姜太公隻不過小幾歲,當年跟周武王統一中國的都八、九十歲了。

    當時的文化,老成謀國,越老成經驗越豐富、越穩重,和今天情形大有出入。

    不過這個出入不必去擔心,時代在變,曆史也在輪轉返複,将來會恢複敬老尊賢也不一定。

    因為年輕人有沖勁,卻沒有高度智慧與經驗,而老年人沖勁又太小。

    兩個一配合就完整了,不能偏向的。

    小說上說姜太公八十遇文王,老先生還擺架子,不肯出來。

    結果由文王推車,推了八百步推不動了,姜太公就說保佑他的子孫八百年天下。

    這是小說寫的,但代表了一種思想。

    把神話的、小說的外衣剝了以後,真的思想就出來了。

    這是小說家和民間文學的一種手法。

     周朝能統治天下長達八百年,真不簡單,曆史上寫他祖德深厚&mdash&mdash所謂祖德,不是迷信,而是說他祖先開始,曆代培養曆史的根基。

    要培養曆史的根基,是不容易的。

    我們再看秦始皇統一天下,他也是祖宗好幾代培養下來的。

    不過秦國走的路子,比不上周朝。

    周代一開始就走道德的路子;秦國的祖先一開始就以法治為基礎。

    周以道德為基礎,就是德治、禮治。

    在教育文化這一方面,秦的法治也培養了好幾代,兩三百年以後,才有秦始皇這個結果。

    周代的祖先,到周文王不是結果,到周武王統一天下才是結果。

    泰伯是個什麼人呢?是周文王的大伯父,周武王的大伯公。

    周文王的祖父為大王。

    大王有三個兒子,大兒子為泰伯,次子名虞仲,第三子名季曆。

    季曆的長子就是周文王,名姬昌。

    大王當時看到殷商已經快完了,政治太糟糕了,有意革命。

    照中國古代的規矩,大王一定是傳位給長子泰伯。

    大王就告訴泰伯好好努力,将來可以把殷商腐敗的政治推翻。

    但是泰伯依照傳統的觀念,認為殷商的政治盡管敗壞,而周終歸是殷商的諸侯,不應該去推翻它。

    對于他父親大王這個思想,在家族中為孝道,不能不聽父親的話;為天下的公道,則礙難聽父親的話;處于兩難之間。

    泰伯于思想、見解、學問、道德,沒有不好的地方,卻難于接受大王的想法。

     大王看到第三個兒子季曆的長子&mdash&mdash就是周文王,認為他将來會有辦法,将來可以統一中國。

    所以大王認為,泰伯既然這樣清高&mdash&mdash他當然不能說大兒子不對,泰伯是對的,他也欣賞大兒子&mdash&mdash隻好将位子傳給三子季曆。

    古代宗法社會,有長兄在,傳位給小兒子是不可以的。

    泰伯處在這種左右為難的狀況中,知道了父親的意思以後,于是自己逃掉了,不願當帝王。

    所以後來大王傳位給季曆,季曆死了傳給周文王。

    一代一代都是道德的政治。

    後來周文王受冤枉坐牢,他并沒有起來革命。

    到了武王的時候,才和姜太公起來革命,推翻殷商。

    這樣幾代下來,數百年間,周朝的德政已深入人心。

    我們古代就講立德立功,後來佛教引用,稱為功德,是功與德聯合起來用。

    一個道德行為,使全國的人都受到恩惠&mdash&mdash政治上的恩惠、公的恩惠、私的恩惠,加上對社會的功勞,合起來為功德。

    周朝就做到了這一步。

     但是泰伯歸隐了,逃到南方,就是後來的一江一蘇。

    在古代,這些地方都是蠻荒之地,沒有開發、沒有文化。

    所以他一逃就逃到這最野蠻的地方。

    後來他的子孫落籍了,就是在南方的吳國。

    春秋戰國時的吳國,就是他的後代。

    最初是武王統一天下以後,才把泰伯這一支宗族清理出來,封為吳國。

    在周武王沒有封他以前,泰伯連王侯都不當。

    以現代的話來說,為了正義,為了信仰,帝王可以不當,人格不能有損,真理的思想不能動搖,因此走掉。

    我們有時說&ldquo連皇帝都不想當!&rdquo那是吹牛,沒有機會而已。

    給你當也當不好,除非在電一影上、電視上,演戲當當還可以,真給你上去,不把你吓昏了,就被你弄壞了,那不行的。

    泰伯是真的有帝王可做而不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孔子思想中最推崇這種人,并不把功名富貴放在第一位;把真理、道德放在第一位。

    窮死餓死,那是另外的問題,并不在乎。

    所以孔子最尊重的人是泰伯、伯夷、叔齊等人。

    這一篇開頭就講泰伯。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這是引用孔子平常講的話,當作這一篇的第一節。

    孔子說,如果講人生的道德&mdash&mdash公德,政治的道德;私德,個人的道德&mdash&mdash像泰伯這個人,随便公私兩方面的道德、修養都到了最高點。

    他三次推讓天下,最後還是逃掉。

    後世的老百姓,不曉得曆史上這件事。

    這事後來流傳下來,完全靠《左傳》詳細的記載。

    而他自己帝王都不要作,當然更不會要一個虛名,讓老百姓去稱道他了。

    所以孔子特别尊重他。

    這也就是中國後來所講的道家思想(我們前面曾提過,在當時是儒道不分的)。

     一個人道德修養,真要做到&ldquo君子坦蕩蕩&rdquo,必須修養到什麼程度呢?要做到&ldquo棄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為。

    &rdquo把皇帝的位置丢掉像丢掉破鞋子一樣:為了道德,為了自己終身的信仰,人格的建立,皇帝可以不當,出将入相富貴功名可以不要。

    孔子所标榜的人格的修養,到了這地步,那自然會真正&ldquo坦蕩蕩&rdquo。

    也是前面提到過的,人有所求則不剛。

    曾子也說:&ldquo求于人者畏于人。

    &rdquo對人有所要求,就會怕人。

    如向人借錢,總是畏畏縮縮的。

    求是很痛苦的。

    所謂&ldquo人到無求品自高&rdquo。

    所以要做到&ldquo君子坦蕩蕩&rdquo,養成&ldquo棄天下如敝屣&rdquo,然後可以擔當天下大任了。

    因為擔當這個職務的時候,并不以個人當帝王将相為榮耀,硬是視為一個重任到了身上來,不能不盡心力。

    但隋炀帝另有一種狂妄的說法,他說:&ldquo我本無心求富貴,誰知富貴迫人來。

    &rdquo能說這種狂妄的話,自有他的氣魄。

    這是反派的。

    到他自己曉得快要失敗了,被困一江一都的時刻,對着鏡子,拍拍自己的後腦:&ldquo好頭顱,誰能砍之?&rdquo後來果然被老百姓殺掉了。

    這是反面的,不是道德的思想。

    但是我們引用他的話,當&ldquo誰知富貴迫人來&rdquo的時候,能不被富貴所迷惑的就是泰伯。

     貴為天子而友布衣 下面是孔子說明人生修養的境界。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笃于親,則民興于仁。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這一節我們要深入研究,意義包括很多。

    大而言之,就是政治領導哲學;小而言之,是個人的人生修養道理。

     恭就是恭敬。

    有的人天生就是态度拘謹,對人對事很恭敬;有的人生來就昂頭翹首,蠻不服氣的樣子。

    有的長官對這種人的印象很壞,其實大可不必,這種态度,是他的秉賦,他内心并不一定這樣。

    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不要随便被外在的态度左右,盡量要客觀。

    孔子所說的恭而無禮,這個禮不是指禮貌,是指禮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内涵。

    所以不要認為态度上恭敬就是道德,如果有恭敬态度而沒有禮的内涵則&ldquo勞&rdquo。

    換句話說,外型禮貌固然重要,如果内在沒有禮的精神,碰到人一味的禮貌,則很辛苦、很不安詳。

    &ldquo慎而無禮則葸&rdquo,有些人做事很謹慎,非常小心。

    小心固然好,過分的小心就變成無能、窩囊,什麼都不敢動手了。

    我們土話說&ldquo樹葉掉下來怕打破頭&rdquo,确有這種人。

    &ldquo勇而無禮則亂&rdquo,有些人有勇氣、有沖勁,容易下決心,有事情就幹了,這就是勇。

    如果内在沒有好的修養,就容易出亂子,把事情搞壞。

    &ldquo直而無禮則絞&rdquo,有些人個性直率、坦白,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

    當長官的或當長輩的,有時候遇到這種人,實在難受,常叫你下不了台。

    老實說這種陽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誠。

    但是學問上要經過磨練、修養,否則就絞,絞得太過分了就斷,誤了事情。

    這四點: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種個性。

    但必須要經過文化教育來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為偏激了,這四點也成了大毛病,并不一定對。

    太恭敬了,變成勞。

    我們中國人說:&ldquo禮多必詐&rdquo,像王莽就很多禮。

    太謹慎了變成窩囊。

    太勇敢了,容易決斷,成為沖動,有時誤了事情。

    太直了,有時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偾事。

    項羽的個性就是太勇太直這兩個反面的缺點。

    清代詩人王昙說他&ldquo誤讀兵書負項梁&rdquo,很有道理。

    所以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曉得中和。

    懂得了這四點,就是每一個人反省自己個性的标準。

     孔子接着說:&ldquo君子笃于親,則民興于仁。

    &rdquo我們中國人講孝道,如果對于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沒有感情,親情不笃,而要他愛天下,愛國家、愛社會,那是空洞的口号,是不可能的。

    說他真的有愛心,他連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沒有愛過,怎會愛天下、國家、社會?或者說私事不愛而愛公衆,事實上沒有這回事。

    愛天下國家,就是愛父母兄弟的發揮。

    所以說笃于親者,不怕人自私愛自己的父母兄弟。

    儒家講愛是由近處逐漸向外擴充的,所以先笃于親,然後民興于仁。

    從親親之義出發,整個風氣就是仁愛,人人都會相愛。

     下面&ldquo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rdquo故舊有兩個意義。

    過去的解釋是老朋友、老前輩。

    像古人說的&ldquo念舊&rdquo,老朋友的一交一情,始終惦念他,即所謂&ldquo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rdquo如韓信一飯難忘的故事,他倒楣的時候,餓得不得了,在溪邊吃了一個洗衣服老太婆的飯,匆匆忙忙,沒有問清姓名就走了。

    後來他封了王,想找這個老太婆報答,找不到,隻好将千金放在水裡。

    古人就有這個精神。

    漢光武當了皇帝以後,找老同學嚴光來叙舊;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要找年輕時和他一起種田的老朋友田興出來,找不到就下令全國找這個人。

    田興卻硬不肯出來做官,隻是到處在做好事。

    後來有人報告,一個縣裡,有五隻老虎出來吃人,厲害得很,而有一個人把那五隻老虎都打死了。

    朱元璋接到這封公文,知道一定是他的老朋友田興做的好事。

    于是找來翰林院的進士們,都是文學修養非常高的,以現在來說,都是研究院中的博士。

    朱元璋要他們趕快寫信去把田興找來。

    于是翰林先生們之乎者也矣焉哉、孔子曰、孟子曰的,咬文嚼字。

    朱元璋看了半天,皺皺眉、搖搖頭,還是自己動手寫。

    他寫的是白話,内容大要說: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

    你不要以為我做了皇帝就不要老朋友。

    你不來,就沒有種。

    我們兩兄弟還是好兄弟,我今天不是以皇帝身份找你來。

    我們兩兄弟見面,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有種的你過河來吧!和當年兩個人放牛時,打架對罵的口吻一樣。

    田興看了這封信來了,來了但還是不做官,玩了一陣子走了。

    這就是說曆史上的念舊。

    可是今天的社會,這種事就很少了。

    有的人環境好了,看到老朋友,要問貴姓了。

    古人說富貴不可驕人,隻有貧賤可以驕人。

    窮人氣大,我反正窮,不看你就不看你。

    這是故舊的第一個觀念。

     故舊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傳統,故舊不遺就是傳統觀念不要放棄。

    如果你要推翻傳統,最好先推翻你自己,因為你是父母生的,祖宗傳統而來的。

    沒有父母這個傳統,就傳不下來你這個統,萬事總有個來源。

    所以孔子說&ldquo故舊不遺&rdquo,一個偉大的人物,一定有真感情,可以做英雄,可以做烈士,有真感情才肯犧牲,才付得出來,有這種血氣,&ldquo則民不偷。

    &rdquo偷是偷巧。

    不偷巧,社會風氣就穩了。

     孔子這一段為什麼放在《泰伯》下面?就是講政治哲學的風氣問題,儒家主張的道德政治,個人修養首在道德的精神。

    道德的精神要堅定的思想和真實的感情,才能夠發揮出來。

     上面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第二篇《為政》的發揮。

    接下去看這書上的文字,可見是孔子的門人所記載的。

    前面曾提過,在中國古代的習慣,直接的學生稱弟子,再隔一代以後的學生稱門人。

    到後來才慢慢混合稱用,凡是學生輩,都稱弟子,也可以稱為門人。

     無愧平生事大難 這篇下面差不多都是門人的記載。

    下一節是講曾子。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詩雲:&ldquo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rdquo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這一節最後的&ldquo小子&rdquo,現在是罵人的&mdash&mdash你這個小子&mdash&mdash過去的意思就是&ldquo年輕人&rdquo。

    等于現在說的,&ldquo你們這些年輕人&rdquo,這是他對學生的稱呼。

     這一節話,為什麼加在《泰伯》篇裡?這是顔回死後,傳承孔子道統的曾子,對學問修養的經驗談。

    我們在第一篇裡就讀過曾子所提出的,每天以三件事反省自己的學養&mdash&mdash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一交一而不信乎?傳不一習一乎?現在他有病快要死的時候,&ldquo召門弟子&rdquo,這裡門人與弟子連起來用,就是曾子把學生乃至他的徒孫們,叫到前面來,吩咐後事。

    他說:&ldquo啟予足,啟予手。

    &rdquo根據這六個字,就知道曾子已經病得手腳都麻痹了。

     說到這裡,我們要曉得,通常一個人生機的消逝,往往從腳部開始。

    試看嬰兒,躺在小床上玩,最早期是用兩腳蹬着玩,手不大動,這時候生命力在腳部,腳就是根。

    到了幼兒時期,小孩子是坐不住的,兩隻腳總要跑,因為他生命的活力,在不斷的生長。

    到中年以上,漸漸腳不想動,而動手、動腦筋。

    年紀再大一點,一坐下,&ldquo二郎腿&rdquo翹起來了。

    再到晚年,&ldquo二郎腿&rdquo都不翹,最好是身子一仰,靠在椅背上,兩隻腳架到寫字台上去了,因為腳上沒有力氣了。

    所以中國以前看相的說,老年人到冬天而腳心還發熱的,是長壽之相,其實是生理上兩腳還有生命的活力。

    且看老人,腳活動不靈活,走路吃力,腳已近死亡。

    越老下面越僵化,生命力沒有了,最後手也懶得動,隻用腦筋。

    到了臨死的時候,除了少數的例外,一般正常的情形,是腳先失去知覺。

    現在西方正在研究&ldquo死亡的科學&rdquo,死亡成為了一種專門學問。

    這也是受了東方古老文化的影響之一。

     所以曾子說&ldquo啟予足,啟予手。

    &rdquo因為他的病嚴重到快要死了。

    連自己的手腳在哪裡,都不知道,自己不能指揮了。

    隻有叫學生們,替他把手腳擺擺好。

    他這時快要斷氣了,隻有用頭腦。

    等學生們替他把手腳放端正了,然後他引用《詩經·小雅·小旻篇》的句子:&ldquo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rdquo意思是作人作一輩子,常常提心吊膽,尤其是注重道德修養的人更難。

    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ldquo蓋棺論定&rdquo,一個人好與壞,要在棺材蓋下去的時候才可以作結論。

    不過我經常告訴朋友,據我的經驗,世界上有許多事情,蓋棺并不能論定。

    我就發現許多人,帶着冤枉進到棺材裡走了。

    絕對的好人,行善一生,到進棺材作結論的時候,人們對他的評論并不見得好。

    或者做某一件事,在蓋棺的時候覺得他錯了,将來也許又發現他并沒有錯,但已經太晚了。

    所以在我的看法,&ldquo蓋棺論定&rdquo這句話有時候也值得懷疑,有時蓋棺還不能論定。

     馮道的故事 我們舉出一個人來做例子,這是講到這裡,順便讨論曆史。

    在此要特别聲明,馮道這個人,是不能随便效法的。

    現在隻是就學理上,作客觀的研究而已。

    唐末五代時,中國亂了八十多年當中,這個當皇帝、那個當皇帝,換來換去,非常的亂。

    而且都是邊疆民族。

    我們現在所稱的邊疆民族,在古代都稱為一胡一人。

    當時,是由外國人來統治中國。

    這時有一個人名叫馮道,他活了七十三歲才死。

    在五代那樣亂的時候,每一個朝代變動,都要請他去輔政,他成了不倒翁。

    後來到了宋朝,歐陽修寫曆史罵他,說中國讀書人的氣節都被他喪盡了。

    他曾事四姓、相六帝,所謂&ldquo有奶便是娘&rdquo,沒有氣節!看曆史都知道馮道是這樣一個人,也可以說馮道是讀書人中非常混蛋的。

     我讀了曆史以後,由人生的經驗,再加以體會,我覺得這個人太奇怪。

    如果說太平時代,這個人能夠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搖,倒還不足為奇。

    但是,在那麼一個大變亂的八十餘年中,他能始終不倒,這确實不是個簡單的人物。

    第一點,可以想見此人,至少做到不貪一污,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為方面,也一定是爐火純青,以緻無懈可擊。

     古今中外的政治總是非常現實的,政治圈中的是非紛争也總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當時沒有一個人攻擊他。

    如從這一個角度來看他,可太不簡單。

    而且最後活到那麼大年紀,自稱&ldquo長樂老人&rdquo,牛真吹大了。

    曆史上隻有兩個人敢這麼吹牛,其中一個是當皇帝的&mdash&mdash清朝的乾隆皇帝&mdash&mdash自稱&ldquo十全老人&rdquo,做了六十幾年皇帝,活到八十幾歲死,樣樣都好,所以自稱人生已經十全了。

    做人臣的隻有馮道,自稱&ldquo長樂老人&rdquo,這個老人真不簡單。

    後來儒家罵他喪盡氣節,站在這個角度看,的确是軟骨頭。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曆史上、社會上,凡是被人攻擊的,歸納起來,不外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