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關燈
論語·述而》第七,等于是《學而》這一篇的注解,并且連帶發揮前面六篇的内涵,引申了學問之道。

    述,即是叙述、記述的意義。

     一肩挑盡古今愁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我們研究孔子思想,知道孔子自己很謙虛,他說我述而不作。

    什麼叫述?就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保留傳統的文化,就所知道的,把他繼續起來,流傳下來,好比現在說的,散播種籽,沒自己的創作,不加意見。

     孔子的删詩書、定禮樂、系易辭、著春秋等六經文化的整理,隻是承續前人,并沒有加以創作。

    但是他有個态度,信而好古,不是迷信,是真信,加以考證過的真信。

    譬如我們中國第一部曆史文獻的《書經》,也叫做《尚書》,第一篇是從《堯典》開始,難道堯以前沒有曆史了?當然有,我們自己都曉得,講祖宗文化從黃帝開始,黃帝到堯這個階段,曆史還有一千多年。

    中國文化五千年,是從黃帝開始數起,黃帝以前再推上去,如果照我們舊的說法,認為中國曆史是有十二萬年之久。

    以前曆史是十二萬年,哪知道後來年紀大了一些,進了洋學堂,就變了,變作五千年文化,再後來又變成隻有三千年了,我看将來,說不定會變成隻有一千多年了,我們中國人的曆史文化越來越短了! 孔子當時删詩書,為什麼《尚書》将堯以前的删除呢?因為堯以前的文獻不夠,他不敢輕易斷言,所以曆史資料的文獻,自堯這個階段開始。

    他在這裡說自己&ldquo信而好古&rdquo,就是說明他作學問的态度,實在非常相信而喜歡傳統的文化,把它保留下來。

    我們看了他自述的這八個字,再看現代的學者作學問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們現在是作而不述,專門創作,而且寫文章,是千古文章一大抄,在于抄得好抄不好。

    過去寫文章,如加&ldquo子曰&rdquo就表示這句話是引用孔子的。

    現在叫保留他的著作權,古人不是權不權的問題,如作詩,作到與前人同一個句子了,就在下面寫明&ldquo借句&rdquo或&ldquo借××人句&rdquo。

     寫文章如果引用古人的話,或孔子的話,或蘇東坡的話,任何人的話而沒有寫明,一定被老師或家長責備:&ldquo你這個孩子,怎麼搞的,不道德!&rdquo現在的著作,會偷人家的,非但不說明引用人家的,甚至于有很多的是全盤盜印。

    這種事,我親自經曆過的,我一本書已經被盜印三次,我還鼓勵那個出版商,說非常歡迎他盜印我的書,因為我在後面加了一行字:&ldquo為了修正起見,暫時保留版權。

    &rdquo我不想我的兒女将來靠我的著作吃飯,如那樣沒有道理了,著作的目的,要使世人懂得,我何必保留他。

     還有一次,有一個人申請獎學金,作了一篇論文要審查,傳到我手裡,我打開一看蠻好,沒有看完,先一交一給學生替我看看,并要他提點意見給我,他看了以後笑了,他說:&ldquo老師,全篇是你的。

    &rdquo核對一下,果然,一字不差,就是這個樣子&ldquo作而不述&rdquo。

     還有呢?專門疑古,對古代的文化不相信,于是好犯上作亂,尤其抗戰以前有些學人,現在講起來,真是該死,後來我們的思想一度受到他們的影響,他們跟着日本人說,堯舜不是人,是中國人自己編的,堯是香爐,古代的香爐,舜是燭台,禹也不是人,是爬蟲,這是日本人故意侮辱我們的,我們的學者也都跟着這樣說。

    所以我們的文化到了今日這個地步,不是偶然的,是幾十年來大家疑古,随便抛棄了傳統,抛棄了前人的經驗,輕視前人的學問,結果變成這個樣子,所以信而好古,是保持曆史人生的經驗,孔子對此,持以非常慎重的态度,實在了不起。

     可是他還謙虛地說&ldquo竊比于我老彭&rdquo。

    老彭是兩個人。

    老,是老子;彭,是彭祖,名彭篯,在古代的史料上,一般人說他活了八百年,是否有這個人,姑且不問,反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長命老人叫彭篯。

    孔子下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想向老子、彭篯看齊。

    這兩個人都是講傳統文化,而且是持&ldquo述而不作,信而好古&rdquo的态度。

    總而言之,他等于是自我幽默說:&ldquo我沒有什麼了不起,隻是一個老古董而已。

    &rdquo 接着又說他作學問的态度和教學的精神,就是說明他自己人生的志趣。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ldquo默而識之&rdquo,學問要靠知識來的,這裡的&ldquo識&rdquo在古代文字中是與&ldquo誌、記、志&rdquo字通用,所以&ldquo默而識之&rdquo這句話就是說:作學問要甯靜,不可心存外務,更不可力求表現,要默默然領會在心,這是最要緊的。

     &ldquo學而不厭&rdquo,他自己說作學問的志趣永遠不厭倦,這在文章上讀起來很容易了解,乍看起來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深深體會一下,孔子的學問就在這裡。

    雖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偉大的就是平凡,能安于平凡是很難的,這也是&ldquo人不知而不愠&rdquo的引申。

    以自己的經驗來證明,假如發狠學一樣東西,肯下工夫去學習,最多努力一段時期,就不能繼續不倦的去搞了。

    所以一生能夠學而不厭,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像寫毛筆字、打太極拳,開始很有興趣,再繼續下去,到快有進步的時候,對自己的毛筆字,越看越讨厭,簡直不想看;打拳也打得自己不想打了,認為學不好。

    這正是一個關鍵,是個進步的開始,可是大多數都在這種情況下厭倦的放棄了。

    因此,就覺得孔子這句話,的确了不起。

     另一點便是&ldquo誨人不倦&rdquo的教學态度。

    也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孟子說&ldquo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

    &rdquo但是如果&ldquo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rdquo教育的事有時真使人厭倦不堪。

    尤其是現在青年的教育,從小底子打得太差了,幾乎必須要重新打基礎。

    所以一個真正的教育家,必須要有宗教家的精神,愛人愛世,須要有舍身飼虎、入海救人的犧牲精神才行,又像是親自施用換心術硬要把自己的東西,裝到他的腦子裡去的這種心情。

    但有許多學者有了學問,卻當成千古不傳之秘,不肯教給别人。

     孔子這三句話,表面上看是很容易的,做起來就非常難。

    後世為人師表者,可以将這幾句話作成格言,在碰到厭倦的時候,提起孔子這幾句話,在肚子裡臉紅一下,馬上自己改正過來。

    孔子在接着這三句話之後便說:&ldquo何有于我哉?&rdquo翻成白話,便是說,我沒有什麼學問,隻不過到處留意,默默地學習中,我把它強記下來;求學問不厭倦;教人也不厭倦;但是除了這三點以外,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沒有。

    就是這個意思。

    可是這三點都是真學問,我們大家都很難做到,所以我認為這篇是第一篇《學而》的引申注解。

     夢中的憂樂 接着是講為學與為政的道理。

    孔子對于時代風氣的衰變非常憂慮,所謂憂國憂民,他憂的是什麼?這裡說: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就此四項的内涵,已足以陳述孔子當時憂天下、憂國家、憂民族、憂文化衰頹變亂的心情。

    這種心情,到了現在,又壓在我們的心頭。

    孔子說,那個時代不得了,一般人不講修養自己的品德;隻講現實,不講求真正的學問。

    正像這個時代,教育盡管普及,可是人們都不喜歡讀書,甚至連買書都不願意。

    現在出的書都是小本,褲袋裡可以放的,不是讀書,是坐在公共汽車上摩擦,搞破就算了。

    不像我們以前讀書,要反複背誦的慎思明辨。

    現在的背書,并不是以所背誦的書成為自己的學問,而是作臨時應付考試之用,偶然也啟發了許多似是而非的思想,知道了很多的知識,過去是讀書,現在是看書,看過就行了,其實不深入。

    知識不一定就能成為學問。

     最可怕的是,聽到了義之所在,自己也知道這道理是對的,隻是自己的劣根性改變不了,明明知道自己走的路線不對,又不肯改。

    為什麼不能改?時代環境的風氣,外在的壓力,自己又下不了決心,所以隻好因循下去。

     孔子說了他擔憂的四點:&ldquo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rdquo也是每一個人和任何一個曆史時代的通病,尤其碰到衰亂的世局,任何一個國家社會,都可能有這四種現象出現,由此可見他的心情,所以說孔子是淑世&mdash&mdash救世主義者。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怕亡國,因為亡國可以複國。

    隻要有決心,有勇氣,就能把國家光複回來,沒有什麼可怕。

    尤其我們這個民族與衆不同,曆史上已經有好多次複國的經驗,就是因為我們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國雖亡而文化猶存。

    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斷了,就會陷于萬劫不複。

     這裡所記孔子的感慨,也就是擔憂人文文化迷失了的後果。

    我們再看古今中外的曆史,一旦國家文化亡了,即使形态存在,但已動搖了根本,難以翻身,這是一定的。

    猶太人雖然亡了國,他立國的文化精神,始終建立在每一代猶太子民的心目中。

    文化看起來是空洞的,但它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曆史命脈,孔子在這裡不談國家政治而談人文文化,實際上這正是民族曆史的重點。

    國家天下,盡在其中。

     接連前面兩節,說明孔子自處處人與作學問的要點,下面就加上學生對孔子的描寫。

    根據上面的話,我們看到孔子一天到晚憂世憂民,活得好苦。

    古人有說:&ldquo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rdquo一個人即使活到一百歲,不是憂愁就是病痛,這個人生未免太慘了,通常人的壽命是六七十歲,但計算一下:十五歲以前不懂事,不能算;最後的十五年,老朽不堪,眼看不見,耳聽不見,也不能算;中間三四十年,一半在睡覺,又不能算。

    餘下來的日子不過十五年左右,這十五年中,三餐吃飯,大小便又花去許多時間,真正不過活了幾年而已。

     這幾年如果真正快樂還好,倘使&ldquo不在愁中即病中&rdquo,那麼在人生哲學上,這筆帳算下來,人活着等于零,夠悲慘的!如果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簡直活不下去。

    尤其像孔子,看得見的,憂國、憂家、憂天下;看不見的,還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他既要憂,還要管,如果這樣算起來,孔子這一生痛苦得很,實在受不了。

    果真如此,所謂聖人者,隻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而已。

    慢着!我們且看下面說到他如何面對這種憂患一生的平日生活情況。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這裡燕居的&ldquo燕&rdquo與&ldquo晏&rdquo相通,在文學上也叫&ldquo平居&rdquo,就是在家的日常生活,這裡說孔子平常在家的生活&ldquo申申如也&rdquo,很舒展,不是皺起眉頭一天到晚在憂愁。

    他修養好得很,非常爽朗、舒展,&ldquo夭夭如也&rdquo,而且活潑愉快。

    所以盡管憂國憂民,他還是能保持爽朗的胸襟,活潑的心情,能夠自己挺拔于塵俗之中,是多麼的可愛。

    但是他樂的是人生的平淡,知足無憂,愁的不是為己,為天下蒼生。

    因此下面又引出孔子的一種心憂。

     子曰: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大家都知道,在孔子以前,凡提到中國文化,必提到周公,因為自周朝建國以來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而付諸實行。

    等于我們後世,一提到中國文化,便提到孔孟。

    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可以借用這句話,改說:&ldquo唉!我老了,很久沒有夢見孔子了!&rdquo孔子這句話,就是這種意思的感歎。

    如果解釋為他晚上睡不安穩,經常作夢,那是精神有問題,就不會&ldquo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rdquo而是&ldquo苦苦如也!&rdquo精神好,身體健康當然不作夢,孔子的身體是健康的,所以這句話是形容和感歎之詞,意思是說現在的時代,亂成這個樣子,實在無法再挑起這副擔子。

     當然這隻是孔子的感慨而已,結果擔子還是挑下來了。

    夢不見周公沒關系,他到底很清醒的擔負起中國文化承先啟後的擔子。

    所以我們要注意孔子思想中究竟藏有些什麼精神,在第四篇《裡仁》中講到他的全副精神,這裡更清晰地提出來了。

     道德仁藝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假如有人問,孔子的學術思想真正要講的是什麼?可以大膽地引用這四句話作答,這就是他的中心。

    也可以說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這四點。

    關于這四點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後面《泰伯》篇中孔子說的&ldquo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rdquo第一項所說的&ldquo志于道&rdquo,又學個什麼道呢?一般人說孔子說的是人道,不講天道,因為天道渺遠,屬于形而上的範圍。

    究竟有沒有神的存在?生命是怎樣開始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這些都是屬天道。

     &ldquo天道遠&rdquo并不是說與我們的空間距離遠。

    如照現代觀念來說,更不合理了,目前到月球隻不過幾天的事,怎麼說遠?這個遠字實際上是高遠的意思,指距離人類的知識程度太遠。

    &ldquo人道迩&rdquo,人道比較淺近易懂。

    所以過于高遠的暫時不要講它,先把人們自己切身的問題解決了,再講宇宙的問題,一般人說孔子隻講人道,這是後代的人為孔子下的定義,事實上孔子并沒有這樣說,當時,隻有他的學生子貢說:&ldquo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rdquo&mdash&mdash見《公冶長》篇。

    根據子貢這裡的話,再看孔子在《易經》中所講的學問,他絕對懂天道&mdash&mdash宇宙的來源。

    所以子貢便說,他講人道,我們聽得懂,他講宇宙的奧妙,因為我們的學問還不夠,實在聽不懂。

     因此孔子在這裡所講&ldquo志于道&rdquo的&ldquo道&rdquo,我們不能硬性替它下一個範圍,說他隻講人道,不講天道。

    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必須研究《易經》的《系傳》,他許多的重要思想,都表現在《系傳》中,有關形而上的學問,也在《系傳》裡。

     那麼孔子在這裡所說的道是什麼?我們可以很老實的作答:&ldquo孔子自己沒有下定義,所以我們很難替他下定義。

    &rdquo至于他在這裡講的&ldquo志于道&rdquo可以列舉很多,證明他是懂得形而上道。

    由人生的普通行為&mdash&mdash形而下開始,一直到最高的天地萬物的玄妙之道,他全懂。

    不過一般學生們程度不夠,他沒有偏向這方面講,如果專講這方面,孔子就變成一個宗教的教主了。

    盡管後人稱他為儒教教主,他自己在當時非常平實,不走教主的路線。

     根據原文&ldquo志于道&rdquo,可以解釋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遠,要希望達到的境界。

    這個&ldquo道&rdquo就包括了天道與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

    這是教我們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

    正如大家年輕時剛出社會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貴。

    就以賺錢為目的來說,起碼也希望賺到幾千萬元。

    但立志盡管立志,事實上如今一個月隻賺幾千塊。

    如果因立志幾千萬,隻拿幾千元,&ldquo不為也!&rdquo不願幹,回去好了!這說明立的志能不能實現,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孔子說,作學問要把目标放得高遠,這是第一個&ldquo志于道&rdquo的意思。

     &ldquo據于德&rdquo,立志雖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

    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從道德的行為開始。

    換句話來說,&ldquo志于道&rdquo是搞哲學思想,&ldquo據于德&rdquo是為人處世的行為,古人解說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顯的,孔子告訴我們,思想是志于道,行為是依據德行。

    如果根據這裡的四點來分析《論語》中所講的道理,有許多都是&ldquo據于德&rdquo的說明。

     &ldquo依于仁&rdquo,已經說過,仁有體有用。

    仁的體是内心的修養,所謂性命之學、心性之學,這是内在的。

    表現于外用的則是愛人愛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愛,西方文化的博愛。

    &ldquo依于仁&rdquo,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在于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

    有了這個愛心,愛人、愛物、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擴而充之愛全天下。

    這是仁的發揮。

     &ldquo依于仁&rdquo然後才能&ldquo遊于藝&rdquo。

    遊是遊泳的遊,不是遊戲的遊,在這裡我們要特加注意,遊戲的遊是&ldquo辵&rdquo旁,這裡是水旁的遊泳的遊,&ldquo遊于藝&rdquo的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

     孔子當年的教育以六藝為主。

    其中的&ldquo禮&rdquo,以現代而言,包括了哲學的、政治的、教育的、社會的所有文化。

    至于現代藝術的舞蹈、影劇、音樂、美術等等則屬于樂。

    &ldquo射&rdquo,軍事、武功方面。

    過去是說拉弓射箭,等于現代的射擊、擊技、體育等等。

    &ldquo禦&rdquo,駕車,以現代來說,當然也包括駕飛機、太空船。

    &ldquo書&rdquo,文學方面及曆史方面。

    &ldquo數&rdquo則指科學方面的。

    凡是人才的培養,生活的充實,都要依六藝修養,藝絕不是狹義的藝術。

    原來繪畫是文藝,現在美術卻與文藝分開,越分越細,但也越分越窄。

    有人說科學分得如此細,走向一種病态了。

    舉例來說:有人鼻子不通去看醫生,鼻科醫生說也許受牙齒的影響,先到牙科檢查,然後放射科、神經科、心電圖各種查完,再回到原來的鼻科。

    這時鼻科醫生對病人說,你找錯醫生了,我是專門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邊的醫生。

    這是用醫病來諷刺科學分類的過分。

     中國古代不這樣細分,凡屬六藝範圍的都是藝。

    人生對于道、德、仁、藝這四種文化思想上修養的要點都要懂。

    這四個重點的前一半&ldquo志于道,據于德&rdquo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ldquo依于仁,遊于藝&rdquo作為生活處世的準繩,是他全部的原則,同時告訴每個人,具備這些要點,才叫學問。

     如無高遠思想就未免太俗氣,太現實的人生隻有令自己厭煩。

    沒有相當的德行為根據,人生是無根的,最後不能成熟。

    如果沒有仁的内在修養,在心理上就沒得安頓的地方。

    沒有&ldquo遊于藝&rdquo,知識學問不淵博,人生就枯燥了。

    所以這四點統統要,後人對這四個重點都有所偏重,其實講孔子思想,要從這裡均衡發展。

    下面一個問題來了: 孔子的學費問題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從漢朝開始,對&ldquo束修&rdquo的解釋都是學費,好像孔子也在開補一習一班。

    他說,凡是在這裡繳了學費的,我沒有不教。

    當然繳了學費要教!教育和買賣一樣,尤其當前教育完全是商業行為。

    有一次在大學教書下了課,和一位著名的老經濟學家在等一交一通車,天快下雨了,我叫計程車邀他一起坐回家。

    閑談起現在的學校,對教書的人這樣待遇,簡直是商業行為。

    這位經濟學家說我外行,他說商業行為是主顧至上,學生是主顧,我們也是主顧,學校根本沒有把我們主顧照拂好,才不是商業行為呢!我問他那又是什麼?他說是官僚作風。

    這是講到現代的教育制度,完全西化了,的确是商業行為。

    以前中國的教育制度,師生之間,如父子兄弟,負一輩子的責任。

    現在這個責任沒有了,知識成了貨品,與我們原來的教育制度、教育精神不同。

    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檢讨的。

     現在再來說束修這個字。

    古代不說學費說束修,但束修又是什麼呢?束就是用繩子捆攏來為一束,修同脩,就是臘肉。

    古代到老師那裡求教,學生當然要贽敬。

    古代的贽從貝,貝即貝殼。

    我們的老祖宗漢民族,居住在中原地帶,貝類很少,物以稀為貴,所以用貝當作貨币流通。

    因此在古代凡是與财物有關的字,如寶,如财,都從&ldquo貝&rdquo。

    有人說,古代朋友的&ldquo朋&rdquo字,就是兩串貝殼的象形,就含了&ldquo有酒有肉皆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rdquo的幽默了。

     以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