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關燈
,拿了貝殼去見長輩,表示敬意,稱為贽敬,這是一種禮貌。

    但古人把這一節解釋為:&ldquo孔子說,凡是付了束修的,我沒有不教。

    &rdquo這種說法,我始終懷疑,我認為&ldquo自行束修以上&rdquo這句話的重點要放在&ldquo自行&rdquo兩個字上。

    如果真的是向孔子繳一捆臘肉,何必說自行,不說自行,就說自繳也可以。

    我想古人的解釋有點問題,也許是我把孔子說得比較好一點。

    我的朋友和我說笑話,說我把孔子說得那麼美,孔子不會想夢見周公,有一天我如夢見孔子,他一定會向我道謝。

    這真是笑話。

     依我的看法,問題在自行兩個字,自行束修是自行檢點的意思,如果說束修是臘肉,孔子三千弟子,哪裡吃得了這許多臘肉,放也沒有這樣大的地方來放,還有孔子的學生中如顔回,連一個好一點的便當都沒有,哪裡來的臘肉送給老師?而孔子不但教他,并且以他為最得意的學生。

     我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思想是說,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檢束自己而又肯上進向學的人,我從來沒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

    這是我和古人看法所不同的地方,所謂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檢點約束的意思。

     刺激和誘導的教育法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

    所謂&ldquo憤&rdquo,就是激憤的心情。

    對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

    如有一件事,對學生說,你不行,而他聽了這句話,就非行不可,這是刺激他,把他激憤起來。

    &ldquo啟&rdquo就是發,在啟發之前,先使他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啟發他。

     這種教育方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清代名将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子弟,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

    後來沒有人敢去應聘教他,最後有一個老師是隐士&mdash&mdash有說是顧亭林的兄弟,顧亭林雖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從事反清的地下活動,但為了同胞的福祉,還是叫别人出來做些事&mdash&mdash自願任教。

    年羹堯的父親說明自己兒子的頑劣,老先生說沒關系,唯一的條件是一個較大的花園,不要設門,而且圍牆要加高。

    就這樣開始教了,年羹堯最初想将這位老師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着,卻什麼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運用他高強的輕功,一躍出了圍牆,在外逍遙半天,又飄然跳了回來,年羹堯對這位老師一點辦法都沒有。

    老先生有時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養氣的,年羹堯聽了要求學吹,于是利用吹笛來使他養氣,這才開始慢慢教他。

    後來老先生因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離開,臨走時說,很可惜,這孩子的氣質還沒有完全變過來。

    雖然如此,年羹堯已經夠得上是文武雙全了,所以後來成了平藏的名将。

    而他以後對自己孩子的老師,非常尊敬,同時選擇老師也很嚴格,有一副對聯:&ldquo不敬師尊,天誅地滅;誤人子弟,男盜女娼。

    &rdquo就是他寫了貼在家裡的。

    這個故事,可說明孔子所說教學的原則,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發憤,非要有堅強的求知心,才能啟發出他本有的智慧來。

     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懷疑,&ldquo悱&rdquo就是内心有懷疑、不同意。

    譬如說古人這樣講,就告訴他這值得考慮。

    孔子所謂&ldquo當仁不讓于師&rdquo,韓昌黎所謂:&ldquo師不必賢于弟子&rdquo。

    老師不一定完全是對的,不是光靠服從接受便行,如果呆闆的接受,學問會越來越差的。

    多懷疑就自然會去研究,&ldquo發&rdquo就是研究。

     &ldquo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rdquo而且要多方面看。

    一桌四角,講了一角,其餘三角都會了解,那麼他可以回來,&ldquo複也&rdquo就是回來。

    回到哪裡?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

    所以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激發他憤、悱的求知欲。

    我們看兒童的教育,有的孩子,對什麼事情都不服氣,而做家長的,總是希望孩子服氣,尤其老一輩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經驗看得非常重要,希望孩子接受。

    實際上要使孩子服氣,接受上一代的經驗,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他能憤、能悱才行。

    再引一個不倫不類的故事來說明: 清乾隆時代,有一位世代書香的大員,有個兒子,文學很好,但不成器,行為不檢點。

    一年,給這孩子五百兩銀子上京考功名,結果他到了京裡,把五百兩銀子在妓一院中花光了,被老鸨趕出來,剩下一身病,骨瘦如柴。

    回到家裡,老太爺知道了,氣得要把他打死,但一檢閱他的行李,發現有他寫的兩句詩,老太爺一看,笑了。

    想想五百兩銀子值得,這個孩子在文學上很有心得。

    以文學的觀點來看,這兩句詩的确很好!原句是:&ldquo近來一病輕如燕,扶上雕鞍馬不知。

    &rdquo這是古人對文學的推崇。

    如果是現在,科學搞不好,光作兩句詩,不把父母氣死才怪。

    我們舉這個例子,也可說明&ldquo憤&rdquo與&ldquo悱&rdquo的一隅道理。

    下面是講一個人的領悟力,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有些人讀書學習很用功,但是領悟力不夠,充其量,隻能成為一個書呆子。

    譬如拿研究曆史來說,最低限度,也是為了&ldquo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rdquo了解前代的事情,和現在的事情原則差不多,道理是一樣,隻是發生的時代不同,地區不同,現象兩樣而已。

    所以多讀曆史,能夠舉一反三,就可前知過去,後知未來。

    否則,白讀死書,&ldquo則不複也&rdquo。

    學識又有什麼意義呢? 千古艱難唯一死 講了孔子教育方法的原則原理,就講到: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這是講孔子對于養生送死的禮非常重視。

    他去了喪家,吃飯從來沒有吃飽過;在這一天哭過了,心裡頭難過,絕對不唱歌的。

    這很簡單,不但孔子,我們也一樣。

    這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這兩句話放在這裡呢?這句話看來很平常,但其意義是說明孔子對生死的大問題很重視。

    古今中外,宗教、哲學、科學都在追究這個問題:生命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了?死了以後還有沒有?是否如過去所講有再生之說,死了以後還會投胎?後來又加上來自印度、埃及的學說,認為人死了再投胎不一定做人,做什麼決定于前生的道德善惡。

    所謂輪回、三世因果,這是佛家的思想。

    西方也是一樣,基督教也有這樣的思想,人死了以後,等到世界末日來臨時,靈魂還會複一活,接受上帝的審判。

    複一活豈不是再生?這是一樣的道理,不過不如東方說得詳盡而已。

    這是古今中外一個大問題。

    所以孔子對于生死的事情,非常重視。

    這兩句話,沒有放在專門講孔子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現實的《鄉一黨一》篇中,而放在這裡,是為了連接引出下面的道理。

     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唯我與爾有是夫! 孔子有一天對顔回說,時代、國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來為國家、天下做事;如時代、國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來。

    藏在哪裡呢?譬如蘇東坡的詩說:&ldquo萬人如海一身藏&rdquo,非常好,尤其适合現在這個時代,古人是要隐藏到山林中去,現在用不着,隻要住在公寓房子裡,把門一鎖,死了都沒人知道。

    孔子還說,這樣的情形,隻有我和你顔回兩人可以做到。

    因為顔回在孔門是道德修養最好的學生,至于其他的三千弟子,相形之下,就遜色多了。

    實際上也真的是很難,我們再體驗一下,用之不一定能夠行。

    假如說目前這個環境,把基辛格一流的人都拿下去,要你出來,行不行是個問題。

    時代不需要你的時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無聞的活下去,這也做不到。

    一個人總有自己的牢騷,尤其知識分子們總認為:&ldquo當今天下,舍我其誰?&rdquo假使讓我出來,比諸葛亮還更高明。

    所以沒有完全認識自己,隐退是很難的,因此孔子對自己得意的弟子顔回說:&ldquo隻有你我兩人才做得到。

    &rdquo 把全篇首尾連貫起來,排成一個師生講論的場面,由上面一節的說話,第一個不服氣的又是子路,他忍不住開腔了: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講&ldquo用之則行,舍之則藏&rdquo這一套修養,自己是不行,所以他說:&ldquo老師!假使你打仗,你帶哪一個?你總不能帶顔回吧!他營養不良,體力都不夠,你總得帶我吧!&rdquo&mdash&mdash文章中的三軍,不是現代的海陸空軍,當時還是車戰,中軍、左軍、右軍稱為三軍。

    &mdash&mdash孔子聽了子路的話笑了,他罵子路,像你這種脾氣,要打仗絕不帶你,像一隻發了瘋的暴虎一樣,站在河邊就想跳過去,跳不過也想跳,這樣有勇無謀怎麼行?而且一鼓作氣,看起來蠻英勇,死了都不後悔,這種作法是冤枉去送死。

    子路這樣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學問中,智、仁、勇三個字是相連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開的。

    孔子說,一個統帥的修養,一定要做到&ldquo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rdquo所謂臨事而懼,并不是怕事,而是說任何一件事到手上,開始時就是怕會失敗,所以要考慮周詳,不自作聰明;到事情終于來了,則&ldquo好謀而成&rdquo,不怕了,必須用智慧,各方面都設想周到,促其成功,這才是統禦人才的基本修養。

     男兒到此是英雄 因此而引出孔子自己的表白,說明他對立身處世的态度: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這是孔子有名的話。

    在《論語》上是&ldquo富而可求也&rdquo,但在《史記·伯夷列傳》上,司馬遷引用孔子的話是&ldquo富貴如可求也&rdquo,還多一個&ldquo貴&rdquo字。

    這也是一個問題,古書上這些小問題,讀書時也要注意到。

    我認為《論語》的記載比較對,應該沒有&ldquo貴&rdquo字,因為《尚書·洪範篇》上講五福:壽、富、康甯、攸好德、考終命,便沒有&ldquo貴&rdquo字。

    我們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富貴兩字往往連起講,富了自然就貴,不富就不貴,富更重要,所以在這裡富字應該已經包括了&ldquo貴&rdquo字而說的。

    孔子認為富是不可以去亂求的,是求不到的,假使真的求得來,就是替一人拿馬鞭,跟在後頭跑,所謂拍馬屁,乃至教我幹什麼都幹。

    假使求不到,那麼對不住,什麼都不來。

    &ldquo從吾所好&rdquo。

    孔子好的是什麼?就是下面說的道德仁義。

    真的富貴不可求嗎?孔子這話有問題。

    中國人的老話:&ldquo小富由勤,大富由命。

    &rdquo發小财、能節省、勤勞、肯去做,沒有不富的;既懶惰,又不節省,永遠富不了。

    大富大到什麼程度很難說,但大富的确由命。

    我們從生活中體會,發财有時候也很容易;但當沒錢時一塊錢都難,所以中國人說一錢逼死英雄漢,古人的詩說:&ldquo美人賣笑千金易,壯士窮途一飯難。

    &rdquo在窮的時候,真的一碗飯的問題都難解決。

    但到了飽得吃不下去的時候,每餐飯都有好幾處應酬,那又太容易。

    也就是說,小富由勤,大富由命,但命又是什麼東西?這又談到形而上去了,暫時把它擺着。

     現在孔子所謂的求,不是&ldquo努力去做&rdquo的意思,而是&ldquo想辦法&rdquo,如果是違反原則去求來的,是不可以的。

    所以他的話中便有&ldquo可求&rdquo和&ldquo不可求&rdquo兩個正反的道理,&ldquo可&rdquo與&ldquo不可&rdquo是指人生道德價值而言。

    如富可以不擇手段去求得來,這個富就很難看,很沒有道理,所以孔子說這樣的富假使可以去求的話,我早去求了。

    但是天下事有可為,也有不可為,有的應該做,也有的不應該做,這中間大有問題。

    如&ldquo不可求&rdquo,我認為不可以做的,則富不富沒有關系。

    因為富貴隻是生活的形态,不是人生的目的,我還是從我所好,走我自己的路。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孔子平常非常小心注意的事:齊、戰、疾三件事情。

    古代齊齋同義,清心寡欲謂之齋,古人在舉行國家大典或祭天地祖宗的時候,便要齋戒。

    所謂齋戒沐浴就是清心寡欲,并不像現在的人,稱吃素為吃齋,這個錯誤在習慣上已用了一千多年,不必改它了。

    古代的齋是内心的修養,要着重氣質的變化,在《禮記》中變化氣質第一步功夫,就是要&ldquo齋心&rdquo,&ldquo毋不敬,俨若思。

    &rdquo現代的語彙,就是心理的淨化,所以孔子對&ldquo齋&rdquo是最謹慎,最小心的。

     其次是對戰争,我們講軍事哲學思想史,經常也引用到孔子的話。

    他不是不懂軍事,而是對軍事哲學的理論很高明,隻是平常不輕談戰争。

     第三疾:是指衛生、保健的事,這是養生之道,他非常注意自己身體健康。

    所以齋、戰、疾是他特别小心的事。

     孔子生活習慣的事,為什麼記載在這裡?前面說過,這一篇等于是第一篇《學而》的解釋、發揮,下面便講到: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韶是古代一種音樂的名稱,是三代以上的舜樂。

    孔子聽了這個音樂,三月不知肉味。

    有人解釋&ldquo三月不知肉味&rdquo說孔子在這一段時間吃素。

    當年五四運動,人們根據這句話,說孔子窮得連肉都吃不起。

    實際不是這個意思,真正的意思是孔子聽了韶樂以後,心境之甯靜,思想之專一,吃飯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吃飯,欣賞韶樂到了忘我的境界。

    這也是描寫古代的音樂好到如此程度。

    所以孔子感歎,上古時代音樂的境界,有我們所意想不到的高明。

     南面王不易也 講了孔子内心的修養,和教育弟子以及他自己生活的情況,給我們一個榜樣以後,下面就提出問題了。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将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孔子周遊列國時,各國都排斥孔子,生怕他有意奪取政權,唯有在衛國的時候,衛靈公、南子、一般大臣,都對孔子很好,尊敬他,照顧他。

    所以當時大家都懷疑他,甚至孔子自己的弟子,聽了太多的謠言,也起懷疑,像冉有,有一天就說,我們老師真想做衛國的國君嗎?當然,他不是不贊成,老師真幹了,他也會上來幫忙的。

    子貢聽了便說,好!我去問他。

    這時孔子受的謠言大概很大,所以子貢也不先下斷語,隻說&ldquo将&rdquo要去問老師。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談話,是一門很高的藝術,子貢問話的高明該學一學。

    他絕沒有一進去就:&ldquo報告!老師,你要不要當國君?&rdquo他受過憤啟悱發的教育,真是一個大外一交一官,說話非常漂亮,絕不問正題。

    他問孔子,老師,你看伯夷叔齊是什麼樣子的人?孔子說,那是了不起的,古代的賢人啊!子貢說,老師!他們兩人,為了信守仁道的節操,不肯當國君,在首陽山飯都不吃,餓死了,你看他們到最後,會不會埋怨?後悔不後悔?孔子說他不會埋怨的。

    立定了志向,為達到最高道德的目标,甯願餓死,求仁得仁,有什麼可埋怨的?子貢聽到這裡,不需要再問老師想不想當國君,馬上就出來了。

    對冉有說,老弟你放心,我們的老師不會做這種閑事。

    子貢問了當皇帝的話沒有?他沒有問。

    但問到了正題沒有?絕對問到了。

    這就是值得效法的談話藝術。

     講到這裡,下面就剛好把孔子自己的一段感歎接上去,作為解釋,恰到好處。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這是孔子最有名的話,而且在文學境界上,寫得最美。

    孔子說,隻要有粗菜淡飯可以充饑,喝喝白開水,彎起膀子來當枕頭,靠在上面酣睡一覺,人生的快樂無窮!舒服得很!就是說一個人要修養到家,先能夠不受外界物質環境的誘一惑,進一步擺脫了虛榮的惑亂,乃至于皇帝送上來給你當,先得看清楚應不應該當。

    有了這個修養,才可以看到孔子學問修養的境界。

    人生的大樂,自己有自己的樂趣,并不需要靠物質,不需要虛僞的榮耀。

    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擇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貴是非常可恥的事。

    孔子說,這種富貴,對他來說等于浮雲一樣。

    孔子把這種富與貴比作浮雲,比得妙極了。

    并不是如後世認為像天上的雲,看都不要看一下。

    唐詩宋詞,作流水浮雲的作品太多了。

    在孔子當時,很少用到。

    我們要注意到,天上的浮雲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連影子都沒有。

    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隻在得意時看到功名富貴如雲一樣集在一起,可是沒有想到接着就會散去。

    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雲,聚散不定,看通了這點,自然不受物質環境、虛榮的惑亂,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在這裡,又插進孔子的一段話。

    孔子這裡幾段話,在什麼年齡說的,無法考證,不過弟子們編這部書,把他的觀念連貫起來,編得非常妙,成一整體,所以下面就是說,孔子的目的在于學問。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根據這個話看起來,孔子總是在四十多歲,至多四十九歲說的。

    他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五十歲以後學《易經》&mdash&mdash《易經》是古代的文化&mdash&mdash把《易經》搞通了,人生就沒有大過了。

    &ldquo大過&rdquo也是《易經》六十四卦中一個卦名。

    從這個觀點來看,人生自己曉得真要求學問,大概都在這個階段,根據現代醫學,人類智慧發展得最成熟的時候,是五十歲開始,到六十歲這個階段,因此也證明蘧伯玉&ldquo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rdquo的話了。

    人多活一年,反省就多一年。

    人能知道過去的錯處就是了不起,所以孔子說這幾句話,應該是在這個時候。

    在這階段中,頭腦最成熟,真有資格求學問。

     下面就講孔子的學問,除了《易經》以外,就是雅言,這是說孔子平常不亂說話的,他講話都是很高雅的,有所根據的。

    難道孔子土話都不講嗎?吃飯一定說:&ldquo飲食哉!飲食哉!&rdquo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孔子講的話,都有學問的根據,根據什麼呢?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中國傳統的文化,《詩經》、《書經》、《禮記》等等都是雅言,是上古文化的中心。

    也就是說他的思想言行,都是有根據的,足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

     記載了孔子這些事情,歸納起來,下面就另起一段: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ldquo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

    雲爾!&rdquo &ldquo葉公好龍&rdquo是曆史上有名的故事,他喜歡龍,在宮廷裡到處畫的雕的都是龍,結果感動了真龍來現身,卻因此把他吓死了。

    所以當時子張就曾經說過,他不是愛真龍,而是愛像龍一樣的東西。

    而後人把這個故事,當作浮華不實的比喻。

    葉公有一天問子路,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子路沒有答複他。

    子路的不答複,非常高明,因為站在子路的立場,他實在不便說什麼。

    同時孔子這樣偉大的人,真的教人不知從何說起,就是說了,葉公也未必能了解孔子。

    但是,葉公走了以後,子貢就進去報告老師,孔子說你何不告訴他,我是一個為了發憤求學問,常常窮得沒飯吃,連自己肚子餓了,都無所感覺,而忘了人是必須吃飯的那種人;當學問上有所獲益,就快樂得忘記了憂愁,根本忽略了衰老的威脅。

     孔子這種為學的精神,也是我們要效法的地方。

    孔子的人生修養,是永遠年輕的,所以他的學問道德,能&ldquo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rdquo永遠是進步的,随時有新的境界。

     進步和退步 下面接着引用孔子的話。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這個文字很簡單,我們一看就懂了。

    如果以現在的觀念來說,就是孔子告訴學生或朋友們,我并不是生來的天才,是愛好傳統,靠勤敏而求得的學問。

    生來便能自知的天才真有嗎?那是一個問題。

    我們古史記載,如黃帝,如堯,都有生知的天才,不過後人并不相信。

    有一種天才是生而知之的。

    如唐代的白居易,生下來還是嬰兒,抱在奶媽懷裡,還不會說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