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就認識&ldquo無&rdquo字,屢次試驗他,拿一本書叫他一指,都是指到&ldquo無&rdquo字。
這種生而知之的事,照中國古代的看法,有很多人都很相信。
因此蘇東坡說:&ldquo書到今生讀已遲&rdquo。
這意思就是說,人的天分、智慧,大多是由前生帶來的。
這就牽涉到現代科學正在研究的天才問題。
所謂天才兒童,究竟是由血統遺傳來的?或者由另外一個未知的因素來的?或者是後天發展而來的?天才們往往特别愛好某些什麼。
如果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就不大會了解,如果去注意,就會發現很多資料。
有人天生下來,就懂某一種東西,這是非常奇怪的。
至于報紙上常報道的,某個孩子數學方面有驚人的表現,或某一方面有非凡的天賦,這還不算是真正的天才。
另外确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如古書中說黃帝生而神靈。
依現在的觀念而言,都說是曆史上捧人的假話。
如果站在教育或心靈學的立場研究起來,的确有天才,世界上充滿了這些人,不過現代一般人不大注意這種事。
孔子在這裡講的,是走平實的路子。
他說,我不是生來的天才。
&ldquo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rdquo這個敏字就是敏捷,包括了聰明與努力。
好古是喜歡追求傳統的東西。
講到好古,在這裡可以注意一下,中國人在近幾十年以前的幾千年當中,觀念上都認為今不如古。
在曆史上許多地方,都引證古人的事例,充滿了對古人的贊美。
而近世紀的觀念,引進了西方文化。
從十六七世紀以後,西方文化有一大轉變,認為古不如今,越到後來,越推翻了前代,今天很可能是錯的,明天會更好,這就涉及到哲學上的一個問題了。
究竟人類文化是進步,還是退步呢?照中國的,東方的看法是今不如古,人類曆史文化是退化,沒有進步。
照目前西方文化的看法,是古不如今,古代永遠是落伍的,新的永遠是進步的。
這兩種相反的看法,便在哲學思想上形成了一個問題。
我們對此應先有一基本的認識。
究竟什麼叫進步?什麼叫退步?須要先下一個定義。
如果把中外古今的文化研究下來,就會得到一個結論。
譬如說,現在整個時代,是科學文明的時代。
十六世紀以後,西方科學文明刺激了工商業的發達、社會經濟的繁榮。
而工商業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又回過來刺激了科學文明的進步,形成一種循環性的刺激與發展。
到今天為止,科學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并沒有給人類帶來幸福,相反的給人類精神上帶來更多的痛苦與煩惱。
這樣,将中西文化聯合起來加以研究,站在物質文明進步的立場,或者自然科學的觀點來講,明天實在比今天好;站在精神文化的立場來說,今天是比昨天差。
其次,站在政治哲學的立場來講,不談現實,隻談理論。
因為一切學問的最後,都須要哲學來做總結論的。
譬如說,帝王政治、民一主政治、獨一裁政治、自一由政治,所有各種政治思想和作法,在曆史上,都曾經出現過,但是誰能夠下一個結論說究竟哪一種政治體制是最好的?我相信這是無法下結論的。
曆史上都有過,都看過,都經驗過這些政治制度,可是沒有人能夠肯定何者是絕對的好,何者是絕對的不好。
藥物也是一樣,中藥有中藥的用法,西藥有西藥的用法。
某種病用幾種不同的藥,相對的都可以治好,這也和政治哲學的道理一樣。
所以究竟是古代的好或現代的好,也很難講。
前兩天在大專聯考,有一個清寒學生,替一人家補一習一,每月可賺六七千元。
這兩天忙得滿頭大汗,天天提一個包包出去,看他家教學生的考試成績。
後來告訴我,他教的學生都考上了。
他是教得好,可是他說,他們×大社會系,發的中國史講義都是英文寫的,都用外國人的觀念看中國曆史。
而且說中國在秦始皇以前,亂七八糟,是酋長制,到秦開始才算有中國。
這個同學感慨說:&ldquo我看再過幾年,恐怕要說成漢代以後才有中國了。
&rdquo聽了他的話,我不禁歎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教法?這就是所謂最高學府嗎?他又告訴我,他問一個參加大專聯考的學生什麼是&ldquo四書&rdquo?這學生說不知道,老師沒教過。
他說現在電腦考試題再辦下去,中國文化就完了。
二十幾歲的大三青年,都感到中國文化快完了,這個問題可真嚴重。
和他談到這裡,我就告訴他,中國文化的流傳問題,如何把這種一子留下,要靠年輕的一代。
二十年後,我們這一代死了,整個文化重任就落在你們身上,如何留下這文化的種一子?現代講時髦的人,是不會要的。
因此中國文化勢必衰落下去,直到衰落得沒有了,再回來找,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
因為講到孔子的好古,我們今天就更警覺到問題的嚴重。
孔子說自己不是天生就知道的,隻是他有一副好古的精神。
我們今天講複興中華文化也好,保存中華文化也好,為後代着想也好,怎樣好古呢?就是承受傳統文化後,運用智慧,敏捷而勤奮地反省研究。
再&ldquo敏以求之&rdquo,這才是認真的工作。
孔子在這裡這樣說,表示他的成就,都從力學而來。
這是他謙虛的話,也是他老實的話。
任何天才,不加上力學是沒有用的,有很多人很聰明,但聰明的人往往不大肯力學,作學問不踏實,不能&ldquo敏以求之&rdquo,因此學問都是虛的。
所以孔子這句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作學問、作人、做事的基本原則,要&ldquo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rdquo不求就不行。
這裡就是說孔子智慧的成就、學問的成就、作人的成就,都很平實,不是天才,再說他平實到什麼程度呢? 聰明人的玩具 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四樣東西,是孔子所不喜歡多講,很少讨論的事。
因此在我們的觀念裡,孔子是很平淡的,很老實的作一個普通人。
乾隆時代有名的才子袁枚,著了一本《子不語》的筆記小說,專門講神鬼等等奇怪的事。
因為孔子不講而他要講,所以書名《子不語》。
其他如紀曉岚的《閱微草堂筆記》;康熙時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再加上王漁洋的《池北偶談》,都是清初幾個大名士、大才子的作品,充滿怪、力、亂、神的故事。
就如現在,大家喜歡講鬼故事是一樣的。
前幾天有一個英國專門研究靈魂學的博士來找我。
現在研究靈魂學,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這門科學絕不能輕視。
假定有一天,科學證明了死後靈魂的去向,許多宗教将成問題,站不住腳了。
其次,唯物思想将被完全打垮,連影子都沒有。
世界文化也将有一個大的變化。
就是基于唯物思想,因而從事科學發明的,許多科學理論,乃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其他許多哲學上的觀點,都成了問題。
另一個觀念:今天全世界是科學的時代,但我們站在政治哲學或人類哲學的立場,看這個時代的文化,則是充滿了怪、力、亂、神。
一個時代到了衰落的時候,社會上就會充滿了這四種氣氛。
什麼是怪呢?多得很,如美國人的裸奔,中學生一二十人圍起來站着吸大麻煙等,全世界奇奇怪怪的事很多。
報紙上刊登的許多奇聞,等于在提倡怪事。
每登一次,就會引起效法者。
像毀容案,以前幾乎沒有人知道這種殘酷的手段,自從報紙登了一次以後,接連就發生了許多同樣的案子。
這是社會上&ldquo怪&rdquo的現象,遍地都是。
&ldquo力&rdquo,西門町的太保打架,動不動刺一刀,電一影上、電視上柔道、摔一交一、相撲的比賽,肌肉打得越響越好。
在我們中國學武術,講武德的人看來,覺得好笑。
&ldquo亂&rdquo,思想的紛亂,社會的變亂。
&ldquo神&rdquo,加上神怪的事情。
民間迷信的組織,新興宗教各個派系的興起,除了已被取締的鴨蛋教,以及正受注意的統一教之外,還有很多。
現在新興的宗教性組織有四五十種,問題都很嚴重,有時令人懷疑那後面會有什麼作用,這是社會工作者要注意的事。
一個社會充滿了怪、力、亂、神,是項很嚴重的問題。
我們自己反省,很難保證我們腦子裡絕對沒有怪、力、亂、神的思想。
當我們遭受極大困難的時候,它就會出現的,至少會想到命運。
我常說世界上最迷信的是知識分子,假如故意對一個知識分子說他氣色不好,他就馬上請你替他看相了。
就憑這樣一點心理,于是發展出了怪、力、亂、神。
他說他是科學家,但科學家更迷信。
我說現代有一個大迷信,就是許多人迷信&ldquo科學萬能&rdquo。
這也是同樣的嚴重問題。
如果人的智慧到達了哲學的最高境界,怪、力、亂、神摸不進來了,才真是平實的人。
孔子講仁道,也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不能輕易放過怪、力、亂、神這四樣東西。
以這四個要點,來研究中國社會,可以看到充滿了怪、力、亂、神的事迹。
每一時代、每一皇帝、每一政治措施,都靠這四個字作背景。
尤其中國曆史上說及某某名人,後面都有一樣神怪附會。
譬如說曾國藩是蟒蛇變的;袁世凱是癞哈蟆變的;清代末年,好好壞壞的幾個大人物,被稱為西山十怪,前生後世,都有一套說法。
盡管當時文字上沒有寫出來,但口語相傳,煞有介事。
所以學問修養很難做到平實,不受怪、力、亂、神的影響。
但在大學裡哲學系上課,有七八十個學生,真是奇怪。
從前真正學哲學的不過三五人,而且出路很壞。
一般人眼中,哲學家和神經病并聯在一起的。
畢業後去找工作,總是被拒于門外。
同時一提到哲學,又和算命看相聯想到一起。
因為路邊測字攤的招牌,都是&ldquo哲學看相&rdquo、&ldquo哲學算命&rdquo,倒不如在哲學研究中,教了他們看相的學識,将來在招牌上寫道:&ldquo某某哲學系畢業看相專家&rdquo,豈不有趣?中國人有句哲學上的名言:&ldquo心思不定,看相算命。
&rdquo凡是來看相的,你都批斷他要破小财,保險百分之百靈驗,準沒錯。
可不是嗎?他看相白花了幾十塊錢,這不就破了小财?這就是怪、力、亂、神可以興風作浪的基本原因。
真正的科學家,真正的哲學家懂得了真理,才能泯除怪、力、亂、神,而歸于真實的平淡。
我常說,怪、力、亂、神四者,是愚蠢人的作品,聰明人的玩具。
對吧? 下面是連接上面,描寫孔子和他作人、處世的道理。
謙虛和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前面我們批駁了古人對《學而》篇中&ldquo無友不如己者&rdquo的錯誤解釋,到這裡看得更清楚了。
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其實孔子這句話,還是打了折扣,應該說各個都是自己的老師。
比我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師,不如自己的也是我的老師。
因為看到他笨、他壞,自己就會反省:不要這樣笨,不要這樣壞。
所以他們都是我的老師,足以借鏡反省。
孔子這句話同時說明了研究學問,不光是在死的書本上下功夫,還要在社會上觀察:别人對的要學習,不對的要反省。
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都懂得這個道理很對,應該這樣做。
可是照我們的經驗,人都不肯這樣做,包括我在内,人們多半有一種傲慢的心理。
照孔子的态度,對比自己好的人要尊敬,向他看齊。
可是發現一個比自己好的人時,由于這種傲慢心的作用,自己心裡很難受。
再過兩秒鐘,覺得自己還是比他好,于是越想自己越好,有如當年在大一陸時鄉下人說的:&ldquo天大,地大,我大。
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偉大。
&rdquo人類就天生有這種劣根性。
所以孔子這幾句話看起來很平淡,沒有什麼難處,仔細研究起來,若說在人群社會中,真發現了别人的長處,而自己能從内心、從根性裡發出改善、學習的意念,是很不容易作到的。
人就永遠如此平實嗎?有時帶點像傲慢的自信,也是應該的。
下文來了: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魋是宋國的大夫,曾經想要謀殺孔子。
學生們得到消息,告訴孔子怎樣逃避,可是孔子滿不在乎。
事實上在那種政治社會環境中,也無法逃避。
孔子就有一種自信,像宗教家一樣堅定。
他對學生們說,上天生下了我,把曆史、文化的責任放在我身上,桓魋怎敢,又怎能傷害于我?結果當然證明了桓魋無法把孔子怎樣。
這是不是傲慢?不是的,是自信。
我們要由這裡了解,有時候對某些事要有絕對的信心。
假如沒有這種自信心就不行。
學過中國武功的人就知道,學軍事的更知道,如果喪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會被打垮的。
看《荊轲列傳》,他的劍術并不高,有一次他去看一位劍術高手。
荊轲舉起劍來,那個人不動,隻兩眼盯着荊轲,結果荊轲還劍入鞘,回頭就走。
如果以現在的武俠小說來說,那個人的眼睛已經煉就了一種特有的剛毅之氣。
事實上是甯靜、自信的精神把對方克服了,這是以武術來說明自信心的重要,尤其個子矮小的人與體格魁梧的人打鬥,如先自失去了信心,一定失敗。
自信在很多地方,對很多事情,都是很重要的。
剛才講了這一大段孔子作人、處世、作學問的修養,下面便再轉到他在教學方面的教育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這等于說:諸位,你們以為我講學問,還會保留秘密,不傳給你們?我絕對沒有絲毫隐瞞,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你們作學問,為什麼都不懂呢?作學問容易犯一個毛病,都怕老師會留一手。
尤其中國古代學武功的人,老師很可能會留一手。
留一手,以防徒弟打老師。
可是這一留,留到最後就都沒了。
孔子說,我并沒有保留,我的學問很簡單,本身就是教材,表現在平時作人、處世、言行間。
學問就在這裡面,告訴了你們,千萬不要隻在書本上死念書。
換句話說,這一節書,顯示了孔子的教育法是在日常生活行為上,處處表達無遺,不要有神秘感,不要有好奇心,他随時随地都在教學,學問就從生活經驗得來。
書本上是求知識,求前人的經驗,和前人的見解與心得。
但是要把這些知識、見解與心得用到自己身上,就要加以體驗了。
所以他說&ldquo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rdquo,沒有哪一次、哪一個地方不表現學問的道理。
你們要在這方面去了解、去學習。
跟着下面又提出來孔子的教育宗旨: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現在有些研究孔孟學說的人,跟着新時代走,他們說孔子是非常科學的,在當時孔子就有分科教育了。
他對學生們分有文、行、忠、信四門類别,好像現在分科分系的教育法。
這是說笑話了。
孔子教育的宗旨是這四項。
第一&ldquo文&rdquo:包括了知識、文章&mdash&mdash廣義的文章。
文章的文采、字句和條理,章是連起來的一大篇文理。
狹義的是指文字作品叫文章,這是後世觀念。
在春秋戰國時候,文應該是廣義的文章,包括了一切知識及文學。
第二&ldquo行&rdquo:文章好,知識好,充其量變成文人。
學者們要注意,古人早就有&ldquo文人多無行&rdquo的說法。
所謂文人多半無行,就是說,知識多了,正理、歪理,條條有理,因此凡事滿不在乎,便成了&ldquo名士風一流大不拘&rdquo。
還有,往往文章寫得好的人,并沒有什麼實際的功業。
看中國三千年來文學史,文學造詣高、詩辭歌賦都行的人,在事業上并沒有什麼了不起之處。
以詩人來說,杜甫、李白等在其他方面,沒什麼大成就。
在功業上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文學是好的。
不過像唐代幾個皇帝,文章詩詞都非常好,尤其唐太宗詩作得非常好,不過他不肯作,書法也好。
所以唐代文學好,是帝王們提倡的。
宋朝的儒家,理學講得好,推其原因,也是受宋太祖的影響,趙匡胤本身就内行。
所以說轉移社會風氣在于一、二人者,但不是你我一、二人。
這從曆史上可以得到很多證明。
但有功業的人,他的豐功偉業又往往蓋住了文學上的才氣。
所以孔子四教中的&ldquo行&rdquo,也不是單指普通的操行,而是指一生事業的成果。
然後講到第三的&ldquo忠&rdquo:不是唐宋以後所講的忠于某一個人的意思。
孔子講的&ldquo忠&rdquo,是對國家、社會、父母、朋友,任何一人、一事,答應了的話,就貫徹到底,永遠不渝的誠心;對一事一物無不盡心者謂之&ldquo忠&rdquo。
第四&ldquo信&rdquo:就是有信義。
這是孔子教育的四個重點,不能夠分開的。
如果說他是分科了,那就是笑話。
談到這裡,我們對于中國現代教育,感慨很多。
尤其每年聯考之前,常談起這個問題,照過去的猜題方式,今年(一九七四年)的作文題,一定是向十項建設這個方面猜。
而今年的作文題爆出冷門,出對了,是來自《荀子》上的:&ldquo荀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rdquo不料有一家大報的社論批評說,現在已經到了科學時代,還出這樣古老的題目,不合時宜。
我看了這樣的社論,連歎一口氣都覺得浪費。
報章是領導文化的先鋒,居然有這樣的觀點,天下事可知矣! 今日的教育,實在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對于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的前途,更是個大問題。
我經常覺得,中國這幾十年來的問題,根本發生在教育上,而且很嚴重。
西方偏激思想之侵入,就是當年教育出了問題。
試看全世界每一地區、每一個國家,開始轉變,開始傾向偏激思想的,都是知識分子,等到大家覺悟已經遲了。
其次偏激的是資本家,這實在是大問題。
對這些問題,就要有學問、有眼光去研究它的道理。
至于窮人翻身的問題,那是上了野心家的當,結果翻了身,還是一窮二白。
為什麼這樣呢?這與教育問題有絕對關聯。
甚至三千年來的曆代興衰,都與教育問題有關。
過去我們雖沒有明文規定的教育宗旨,但讀書人根本上要把品德修好,這是公認的目的。
可是近幾年來,跟着西方文化轉,尤其是現在美國标榜&ldquo教育就是生活&rdquo的教育方針,大家體會到的生活就是現實,不外物質。
教育的目标也因而移轉,完全忽略了心性的修養。
弄到現在怎麼樣呢? 有一個學生,是前幾年師大畢業的,已得到碩士學位。
一天來看我,我問他認為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他說:&ldquo老師!我們的教育目的是考試啊!&rdquo這句話講得很沉痛,我們隻好相對苦笑。
是嘛!小學畢業以後考中學,考進了中學,小學所學的沒用了,丢了;中學畢業考高中,考進了高中,初中學的沒用了,又丢了;高中畢業考大學,高中所學的又沒有用了,當然也丢了;等考取留學又丢了大學的;留學回來,參加公務員考試;當了公務員,還有升等考試。
三年一大考,兩年一小考。
是嘛!我們的教育就成了考試。
其實,考過了又不算數。
清代有人對考試的評語是:&ldquo銷磨一代英雄氣,官樣文章殿體書。
&rdquo現代科學八股的考試方法更可怕,将來很可能要變成&ldquo銷磨一代精神氣,電腦規程機械書。
&rdquo(我們一邊聽,一邊搖頭歎息。
) 前天,一位有名的建中資深的國文老師來看我,也歎說今年換了電腦教育、電腦考試,越來越不對了。
現在高中三年級的教育,談不到教學問。
隻是告訴學生,用什麼方法應付這種電腦考試。
像國文方面,一個名詞除了教他們正确的解釋之外,還要告訴他們四五種不正确的答法。
再加上一些課本在編的時候本身就有問題,中學老師接到這種課本,發現有問題,早已向教育部提出來,但沒有人理會。
現在臨陣了,報上才登出來說有問題。
而這些地方在上課時,隻有告訴學生,這是有問題的,隻要注意将來如何應付考試就好了。
這就是教育!怎麼辦呢? 現在我們講到孔子教育的宗旨,就是文、行、忠、信。
過去向德行的路上走,對于學生知識、學問的成就,還是第二步的要求。
既然受過教育,至少第一步要打好品德的基礎。
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的道德為什麼如此敦厚呢?就是德行教育的結果。
所以文、行、忠、信并不是四科,以現代觀念勉強來解釋,應該是他的教育中心。
文包括了文學,乃至一切學問的完成。
行,狹義的是行為、品德;廣義的是事業的成果。
忠、信,是内心的修養,是人格的造就。
時衰鬼弄人 說到這裡,引出孔子的話,對于當時風氣的變動,大發感歎!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我們讀了這幾句話,感想也非常多。
處身現代的世風,也有
這種生而知之的事,照中國古代的看法,有很多人都很相信。
因此蘇東坡說:&ldquo書到今生讀已遲&rdquo。
這意思就是說,人的天分、智慧,大多是由前生帶來的。
這就牽涉到現代科學正在研究的天才問題。
所謂天才兒童,究竟是由血統遺傳來的?或者由另外一個未知的因素來的?或者是後天發展而來的?天才們往往特别愛好某些什麼。
如果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就不大會了解,如果去注意,就會發現很多資料。
有人天生下來,就懂某一種東西,這是非常奇怪的。
至于報紙上常報道的,某個孩子數學方面有驚人的表現,或某一方面有非凡的天賦,這還不算是真正的天才。
另外确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如古書中說黃帝生而神靈。
依現在的觀念而言,都說是曆史上捧人的假話。
如果站在教育或心靈學的立場研究起來,的确有天才,世界上充滿了這些人,不過現代一般人不大注意這種事。
孔子在這裡講的,是走平實的路子。
他說,我不是生來的天才。
&ldquo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rdquo這個敏字就是敏捷,包括了聰明與努力。
好古是喜歡追求傳統的東西。
講到好古,在這裡可以注意一下,中國人在近幾十年以前的幾千年當中,觀念上都認為今不如古。
在曆史上許多地方,都引證古人的事例,充滿了對古人的贊美。
而近世紀的觀念,引進了西方文化。
從十六七世紀以後,西方文化有一大轉變,認為古不如今,越到後來,越推翻了前代,今天很可能是錯的,明天會更好,這就涉及到哲學上的一個問題了。
究竟人類文化是進步,還是退步呢?照中國的,東方的看法是今不如古,人類曆史文化是退化,沒有進步。
照目前西方文化的看法,是古不如今,古代永遠是落伍的,新的永遠是進步的。
這兩種相反的看法,便在哲學思想上形成了一個問題。
我們對此應先有一基本的認識。
究竟什麼叫進步?什麼叫退步?須要先下一個定義。
如果把中外古今的文化研究下來,就會得到一個結論。
譬如說,現在整個時代,是科學文明的時代。
十六世紀以後,西方科學文明刺激了工商業的發達、社會經濟的繁榮。
而工商業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又回過來刺激了科學文明的進步,形成一種循環性的刺激與發展。
到今天為止,科學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并沒有給人類帶來幸福,相反的給人類精神上帶來更多的痛苦與煩惱。
這樣,将中西文化聯合起來加以研究,站在物質文明進步的立場,或者自然科學的觀點來講,明天實在比今天好;站在精神文化的立場來說,今天是比昨天差。
其次,站在政治哲學的立場來講,不談現實,隻談理論。
因為一切學問的最後,都須要哲學來做總結論的。
譬如說,帝王政治、民一主政治、獨一裁政治、自一由政治,所有各種政治思想和作法,在曆史上,都曾經出現過,但是誰能夠下一個結論說究竟哪一種政治體制是最好的?我相信這是無法下結論的。
曆史上都有過,都看過,都經驗過這些政治制度,可是沒有人能夠肯定何者是絕對的好,何者是絕對的不好。
藥物也是一樣,中藥有中藥的用法,西藥有西藥的用法。
某種病用幾種不同的藥,相對的都可以治好,這也和政治哲學的道理一樣。
所以究竟是古代的好或現代的好,也很難講。
前兩天在大專聯考,有一個清寒學生,替一人家補一習一,每月可賺六七千元。
這兩天忙得滿頭大汗,天天提一個包包出去,看他家教學生的考試成績。
後來告訴我,他教的學生都考上了。
他是教得好,可是他說,他們×大社會系,發的中國史講義都是英文寫的,都用外國人的觀念看中國曆史。
而且說中國在秦始皇以前,亂七八糟,是酋長制,到秦開始才算有中國。
這個同學感慨說:&ldquo我看再過幾年,恐怕要說成漢代以後才有中國了。
&rdquo聽了他的話,我不禁歎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教法?這就是所謂最高學府嗎?他又告訴我,他問一個參加大專聯考的學生什麼是&ldquo四書&rdquo?這學生說不知道,老師沒教過。
他說現在電腦考試題再辦下去,中國文化就完了。
二十幾歲的大三青年,都感到中國文化快完了,這個問題可真嚴重。
和他談到這裡,我就告訴他,中國文化的流傳問題,如何把這種一子留下,要靠年輕的一代。
二十年後,我們這一代死了,整個文化重任就落在你們身上,如何留下這文化的種一子?現代講時髦的人,是不會要的。
因此中國文化勢必衰落下去,直到衰落得沒有了,再回來找,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
因為講到孔子的好古,我們今天就更警覺到問題的嚴重。
孔子說自己不是天生就知道的,隻是他有一副好古的精神。
我們今天講複興中華文化也好,保存中華文化也好,為後代着想也好,怎樣好古呢?就是承受傳統文化後,運用智慧,敏捷而勤奮地反省研究。
再&ldquo敏以求之&rdquo,這才是認真的工作。
孔子在這裡這樣說,表示他的成就,都從力學而來。
這是他謙虛的話,也是他老實的話。
任何天才,不加上力學是沒有用的,有很多人很聰明,但聰明的人往往不大肯力學,作學問不踏實,不能&ldquo敏以求之&rdquo,因此學問都是虛的。
所以孔子這句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作學問、作人、做事的基本原則,要&ldquo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rdquo不求就不行。
這裡就是說孔子智慧的成就、學問的成就、作人的成就,都很平實,不是天才,再說他平實到什麼程度呢? 聰明人的玩具 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四樣東西,是孔子所不喜歡多講,很少讨論的事。
因此在我們的觀念裡,孔子是很平淡的,很老實的作一個普通人。
乾隆時代有名的才子袁枚,著了一本《子不語》的筆記小說,專門講神鬼等等奇怪的事。
因為孔子不講而他要講,所以書名《子不語》。
其他如紀曉岚的《
就如現在,大家喜歡講鬼故事是一樣的。
前幾天有一個英國專門研究靈魂學的博士來找我。
現在研究靈魂學,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這門科學絕不能輕視。
假定有一天,科學證明了死後靈魂的去向,許多宗教将成問題,站不住腳了。
其次,唯物思想将被完全打垮,連影子都沒有。
世界文化也将有一個大的變化。
就是基于唯物思想,因而從事科學發明的,許多科學理論,乃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其他許多哲學上的觀點,都成了問題。
另一個觀念:今天全世界是科學的時代,但我們站在政治哲學或人類哲學的立場,看這個時代的文化,則是充滿了怪、力、亂、神。
一個時代到了衰落的時候,社會上就會充滿了這四種氣氛。
什麼是怪呢?多得很,如美國人的裸奔,中學生一二十人圍起來站着吸大麻煙等,全世界奇奇怪怪的事很多。
報紙上刊登的許多奇聞,等于在提倡怪事。
每登一次,就會引起效法者。
像毀容案,以前幾乎沒有人知道這種殘酷的手段,自從報紙登了一次以後,接連就發生了許多同樣的案子。
這是社會上&ldquo怪&rdquo的現象,遍地都是。
&ldquo力&rdquo,西門町的太保打架,動不動刺一刀,電一影上、電視上柔道、摔一交一、相撲的比賽,肌肉打得越響越好。
在我們中國學武術,講武德的人看來,覺得好笑。
&ldquo亂&rdquo,思想的紛亂,社會的變亂。
&ldquo神&rdquo,加上神怪的事情。
民間迷信的組織,新興宗教各個派系的興起,除了已被取締的鴨蛋教,以及正受注意的統一教之外,還有很多。
現在新興的宗教性組織有四五十種,問題都很嚴重,有時令人懷疑那後面會有什麼作用,這是社會工作者要注意的事。
一個社會充滿了怪、力、亂、神,是項很嚴重的問題。
我們自己反省,很難保證我們腦子裡絕對沒有怪、力、亂、神的思想。
當我們遭受極大困難的時候,它就會出現的,至少會想到命運。
我常說世界上最迷信的是知識分子,假如故意對一個知識分子說他氣色不好,他就馬上請你替他看相了。
就憑這樣一點心理,于是發展出了怪、力、亂、神。
他說他是科學家,但科學家更迷信。
我說現代有一個大迷信,就是許多人迷信&ldquo科學萬能&rdquo。
這也是同樣的嚴重問題。
如果人的智慧到達了哲學的最高境界,怪、力、亂、神摸不進來了,才真是平實的人。
孔子講仁道,也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不能輕易放過怪、力、亂、神這四樣東西。
以這四個要點,來研究中國社會,可以看到充滿了怪、力、亂、神的事迹。
每一時代、每一皇帝、每一政治措施,都靠這四個字作背景。
尤其中國曆史上說及某某名人,後面都有一樣神怪附會。
譬如說曾國藩是蟒蛇變的;袁世凱是癞哈蟆變的;清代末年,好好壞壞的幾個大人物,被稱為西山十怪,前生後世,都有一套說法。
盡管當時文字上沒有寫出來,但口語相傳,煞有介事。
所以學問修養很難做到平實,不受怪、力、亂、神的影響。
但在大學裡哲學系上課,有七八十個學生,真是奇怪。
從前真正學哲學的不過三五人,而且出路很壞。
一般人眼中,哲學家和神經病并聯在一起的。
畢業後去找工作,總是被拒于門外。
同時一提到哲學,又和算命看相聯想到一起。
因為路邊測字攤的招牌,都是&ldquo哲學看相&rdquo、&ldquo哲學算命&rdquo,倒不如在哲學研究中,教了他們看相的學識,将來在招牌上寫道:&ldquo某某哲學系畢業看相專家&rdquo,豈不有趣?中國人有句哲學上的名言:&ldquo心思不定,看相算命。
&rdquo凡是來看相的,你都批斷他要破小财,保險百分之百靈驗,準沒錯。
可不是嗎?他看相白花了幾十塊錢,這不就破了小财?這就是怪、力、亂、神可以興風作浪的基本原因。
真正的科學家,真正的哲學家懂得了真理,才能泯除怪、力、亂、神,而歸于真實的平淡。
我常說,怪、力、亂、神四者,是愚蠢人的作品,聰明人的玩具。
對吧? 下面是連接上面,描寫孔子和他作人、處世的道理。
謙虛和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前面我們批駁了古人對《學而》篇中&ldquo無友不如己者&rdquo的錯誤解釋,到這裡看得更清楚了。
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其實孔子這句話,還是打了折扣,應該說各個都是自己的老師。
比我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師,不如自己的也是我的老師。
因為看到他笨、他壞,自己就會反省:不要這樣笨,不要這樣壞。
所以他們都是我的老師,足以借鏡反省。
孔子這句話同時說明了研究學問,不光是在死的書本上下功夫,還要在社會上觀察:别人對的要學習,不對的要反省。
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都懂得這個道理很對,應該這樣做。
可是照我們的經驗,人都不肯這樣做,包括我在内,人們多半有一種傲慢的心理。
照孔子的态度,對比自己好的人要尊敬,向他看齊。
可是發現一個比自己好的人時,由于這種傲慢心的作用,自己心裡很難受。
再過兩秒鐘,覺得自己還是比他好,于是越想自己越好,有如當年在大一陸時鄉下人說的:&ldquo天大,地大,我大。
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偉大。
&rdquo人類就天生有這種劣根性。
所以孔子這幾句話看起來很平淡,沒有什麼難處,仔細研究起來,若說在人群社會中,真發現了别人的長處,而自己能從内心、從根性裡發出改善、學習的意念,是很不容易作到的。
人就永遠如此平實嗎?有時帶點像傲慢的自信,也是應該的。
下文來了: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魋是宋國的大夫,曾經想要謀殺孔子。
學生們得到消息,告訴孔子怎樣逃避,可是孔子滿不在乎。
事實上在那種政治社會環境中,也無法逃避。
孔子就有一種自信,像宗教家一樣堅定。
他對學生們說,上天生下了我,把曆史、文化的責任放在我身上,桓魋怎敢,又怎能傷害于我?結果當然證明了桓魋無法把孔子怎樣。
這是不是傲慢?不是的,是自信。
我們要由這裡了解,有時候對某些事要有絕對的信心。
假如沒有這種自信心就不行。
學過中國武功的人就知道,學軍事的更知道,如果喪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會被打垮的。
看《荊轲列傳》,他的劍術并不高,有一次他去看一位劍術高手。
荊轲舉起劍來,那個人不動,隻兩眼盯着荊轲,結果荊轲還劍入鞘,回頭就走。
如果以現在的武俠小說來說,那個人的眼睛已經煉就了一種特有的剛毅之氣。
事實上是甯靜、自信的精神把對方克服了,這是以武術來說明自信心的重要,尤其個子矮小的人與體格魁梧的人打鬥,如先自失去了信心,一定失敗。
自信在很多地方,對很多事情,都是很重要的。
剛才講了這一大段孔子作人、處世、作學問的修養,下面便再轉到他在教學方面的教育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這等于說:諸位,你們以為我講學問,還會保留秘密,不傳給你們?我絕對沒有絲毫隐瞞,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你們作學問,為什麼都不懂呢?作學問容易犯一個毛病,都怕老師會留一手。
尤其中國古代學武功的人,老師很可能會留一手。
留一手,以防徒弟打老師。
可是這一留,留到最後就都沒了。
孔子說,我并沒有保留,我的學問很簡單,本身就是教材,表現在平時作人、處世、言行間。
學問就在這裡面,告訴了你們,千萬不要隻在書本上死念書。
換句話說,這一節書,顯示了孔子的教育法是在日常生活行為上,處處表達無遺,不要有神秘感,不要有好奇心,他随時随地都在教學,學問就從生活經驗得來。
書本上是求知識,求前人的經驗,和前人的見解與心得。
但是要把這些知識、見解與心得用到自己身上,就要加以體驗了。
所以他說&ldquo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rdquo,沒有哪一次、哪一個地方不表現學問的道理。
你們要在這方面去了解、去學習。
跟着下面又提出來孔子的教育宗旨: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現在有些研究孔孟學說的人,跟着新時代走,他們說孔子是非常科學的,在當時孔子就有分科教育了。
他對學生們分有文、行、忠、信四門類别,好像現在分科分系的教育法。
這是說笑話了。
孔子教育的宗旨是這四項。
第一&ldquo文&rdquo:包括了知識、文章&mdash&mdash廣義的文章。
文章的文采、字句和條理,章是連起來的一大篇文理。
狹義的是指文字作品叫文章,這是後世觀念。
在春秋戰國時候,文應該是廣義的文章,包括了一切知識及文學。
第二&ldquo行&rdquo:文章好,知識好,充其量變成文人。
學者們要注意,古人早就有&ldquo文人多無行&rdquo的說法。
所謂文人多半無行,就是說,知識多了,正理、歪理,條條有理,因此凡事滿不在乎,便成了&ldquo名士風一流大不拘&rdquo。
還有,往往文章寫得好的人,并沒有什麼實際的功業。
看中國三千年來文學史,文學造詣高、詩辭歌賦都行的人,在事業上并沒有什麼了不起之處。
以詩人來說,杜甫、李白等在其他方面,沒什麼大成就。
在功業上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文學是好的。
不過像唐代幾個皇帝,文章詩詞都非常好,尤其唐太宗詩作得非常好,不過他不肯作,書法也好。
所以唐代文學好,是帝王們提倡的。
宋朝的儒家,理學講得好,推其原因,也是受宋太祖的影響,趙匡胤本身就内行。
所以說轉移社會風氣在于一、二人者,但不是你我一、二人。
這從曆史上可以得到很多證明。
但有功業的人,他的豐功偉業又往往蓋住了文學上的才氣。
所以孔子四教中的&ldquo行&rdquo,也不是單指普通的操行,而是指一生事業的成果。
然後講到第三的&ldquo忠&rdquo:不是唐宋以後所講的忠于某一個人的意思。
孔子講的&ldquo忠&rdquo,是對國家、社會、父母、朋友,任何一人、一事,答應了的話,就貫徹到底,永遠不渝的誠心;對一事一物無不盡心者謂之&ldquo忠&rdquo。
第四&ldquo信&rdquo:就是有信義。
這是孔子教育的四個重點,不能夠分開的。
如果說他是分科了,那就是笑話。
談到這裡,我們對于中國現代教育,感慨很多。
尤其每年聯考之前,常談起這個問題,照過去的猜題方式,今年(一九七四年)的作文題,一定是向十項建設這個方面猜。
而今年的作文題爆出冷門,出對了,是來自《
&rdquo不料有一家大報的社論批評說,現在已經到了科學時代,還出這樣古老的題目,不合時宜。
我看了這樣的社論,連歎一口氣都覺得浪費。
報章是領導文化的先鋒,居然有這樣的觀點,天下事可知矣! 今日的教育,實在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對于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的前途,更是個大問題。
我經常覺得,中國這幾十年來的問題,根本發生在教育上,而且很嚴重。
西方偏激思想之侵入,就是當年教育出了問題。
試看全世界每一地區、每一個國家,開始轉變,開始傾向偏激思想的,都是知識分子,等到大家覺悟已經遲了。
其次偏激的是資本家,這實在是大問題。
對這些問題,就要有學問、有眼光去研究它的道理。
至于窮人翻身的問題,那是上了野心家的當,結果翻了身,還是一窮二白。
為什麼這樣呢?這與教育問題有絕對關聯。
甚至三千年來的曆代興衰,都與教育問題有關。
過去我們雖沒有明文規定的教育宗旨,但讀書人根本上要把品德修好,這是公認的目的。
可是近幾年來,跟着西方文化轉,尤其是現在美國标榜&ldquo教育就是生活&rdquo的教育方針,大家體會到的生活就是現實,不外物質。
教育的目标也因而移轉,完全忽略了心性的修養。
弄到現在怎麼樣呢? 有一個學生,是前幾年師大畢業的,已得到碩士學位。
一天來看我,我問他認為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他說:&ldquo老師!我們的教育目的是考試啊!&rdquo這句話講得很沉痛,我們隻好相對苦笑。
是嘛!小學畢業以後考中學,考進了中學,小學所學的沒用了,丢了;中學畢業考高中,考進了高中,初中學的沒用了,又丢了;高中畢業考大學,高中所學的又沒有用了,當然也丢了;等考取留學又丢了大學的;留學回來,參加公務員考試;當了公務員,還有升等考試。
三年一大考,兩年一小考。
是嘛!我們的教育就成了考試。
其實,考過了又不算數。
清代有人對考試的評語是:&ldquo銷磨一代英雄氣,官樣文章殿體書。
&rdquo現代科學八股的考試方法更可怕,将來很可能要變成&ldquo銷磨一代精神氣,電腦規程機械書。
&rdquo(我們一邊聽,一邊搖頭歎息。
) 前天,一位有名的建中資深的國文老師來看我,也歎說今年換了電腦教育、電腦考試,越來越不對了。
現在高中三年級的教育,談不到教學問。
隻是告訴學生,用什麼方法應付這種電腦考試。
像國文方面,一個名詞除了教他們正确的解釋之外,還要告訴他們四五種不正确的答法。
再加上一些課本在編的時候本身就有問題,中學老師接到這種課本,發現有問題,早已向教育部提出來,但沒有人理會。
現在臨陣了,報上才登出來說有問題。
而這些地方在上課時,隻有告訴學生,這是有問題的,隻要注意将來如何應付考試就好了。
這就是教育!怎麼辦呢? 現在我們講到孔子教育的宗旨,就是文、行、忠、信。
過去向德行的路上走,對于學生知識、學問的成就,還是第二步的要求。
既然受過教育,至少第一步要打好品德的基礎。
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的道德為什麼如此敦厚呢?就是德行教育的結果。
所以文、行、忠、信并不是四科,以現代觀念勉強來解釋,應該是他的教育中心。
文包括了文學,乃至一切學問的完成。
行,狹義的是行為、品德;廣義的是事業的成果。
忠、信,是内心的修養,是人格的造就。
時衰鬼弄人 說到這裡,引出孔子的話,對于當時風氣的變動,大發感歎!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我們讀了這幾句話,感想也非常多。
處身現代的世風,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