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第八

關燈
、色兩類,馮道這個人一大概這兩種毛病都沒有。

    他的文字著作非常少,幾乎可以說沒有什麼東西留下來,他的文學好不好不知道。

    後來慢慢找,在别的地方找到他幾首詩,其中有幾首很好的,像: 天道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歎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偶作 莫為危時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嶽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北使還京作 去年今日奉皇華,隻為朝廷不為家。

    殿上一杯天子泣,門前雙節國人嗟。

     龍荒冬往時時雪,兔苑春歸處處花。

    上下一行如骨肉,幾人身死掩風沙。

     像他&ldquo偶作&rdquo中的最後兩句,就是說自己隻要心地好,站得正,思想行為光明磊落,那麼&ldquo狼虎叢中也立身&rdquo,就是在一群野獸當中,也可以屹然而立,不怕被野獸吃掉。

    我看到這裡,覺得馮道這個人,的确有常人不及之處。

    盡管許多人如歐陽修等,批評他誰當皇帝來找他,他都出來。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個人有他的了不起處。

    在五代這八十年大亂中,他對于保存文化、保留國家的元氣,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為了顧全大局,背上千秋不忠的罪名。

    由他的著作上看起來,他當時的觀念是:向誰去盡忠?這些家夥都是外國人,打到中國來,個個當會兒皇帝,要向他們去盡忠?那才不幹哩!我是中國人啊!所以他說&ldquo狼虎叢中也立身&rdquo,他并沒有把五代時的那些皇帝當皇帝,他對那些皇帝們視如虎狼。

    再看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清廉、嚴肅、淳厚,度量當然也很寬宏,能夠包涵仇人,能夠感化了仇人。

    所以後來我同少數幾個朋友,談到曆史哲學的時候,我說這個人的立身修養,值得注意。

    從另外一面看他政治上的态度,作人的态度,并不算壞。

    幾十年後文化之所以保存,在我認為他有相當的功勞。

    不過在曆史上,他受到沒有氣節的千古罵名。

    所以講這一件事,可見人有許多隐情,蓋棺不能論定。

    說到這裡,我們要注意,今天我們是關起門來讨論學問,可絕不能學馮道。

    老實說,後世的人要學馮道也學不到,因為沒有他的學養,也沒有他的氣節。

    且看他能包容敵人、感化敵人,可見他幾乎沒有發過脾氣。

    有些笨人,一生也沒有脾氣,但那不是修養,是他不敢發脾氣。

    馮道能夠在如此大風大浪中站得住,實在是值得研究的。

     這是講曆史上比較大的事。

    我們看社會上許多小人物,一旦死了,他這一生到底是好人,或者是壞人,我們到殡儀館中去仔細推詳看,也很難斷定。

     所以曾子特别提出來,一輩子作人都&ldquo戰戰兢兢&rdquo。

    &ldquo戰戰&rdquo是發抖的樣子,&ldquo兢兢&rdquo就是腳都不敢踩實的樣子。

    &ldquo如臨深淵&rdquo,好像站在懸崖邊緣,腳下是萬丈深潭,偶然一不小心,就是&rdquo一失足成千古恨&rdquo了。

    &ldquo如履薄冰&rdquo,初冬剛結薄冰,或早春要解凍時,走在河面上,要有功夫、有本事,一個疏忽,掉下去就沒命。

    作人一輩子,要想修養到死都沒有遺憾,如孟子所說&ldquo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rdquo,實在是偉大功夫。

    人騙人是常事,最妙的是人還都喜歡騙自己。

    可是到了自己要死的時候,仍騙不過自己。

    要想做到對人内心沒有虧欠,就&ldquo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rdquo了。

     這三句話是曾子病到手腳都不能動了,然後告訴學生,人生是如此之困難,尤其是利害關頭,能不能為忠臣,能不能為孝子,就在這麼一念。

    如果怕自己吃虧,就掉下去了。

    &ldquo而今而後,吾知免夫。

    &rdquo他說我現在告訴你們,我手腳都失去知覺了,已經死了一半了,到這個地步,我才敢說大話,我不會再犯錯了。

    這就證明,學問并不在文章寫得好或知識淵博,而在作人處世的修養,孔門是最注意這一點的。

     這裡前後三節是緊密相連的。

    也就是曾子有病,快要死的時候,魯國的一個大夫孟敬子來問他。

    問什麼問題,書上沒有說明。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

    曾子言曰:鳥之将死,其鳴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

    正顔色,斯近信矣。

    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笾豆之事,則有司存。

     這個話怎麼講呢?曾子答複他說,我告訴你,鳥将死的時候,它叫的聲音一定很悲哀,(這是自然界的現象,不但是鳥,所有的動物,将死的時候,叫的聲音都很凄涼。

    )人類将死的時候,所講的話,多半是好話。

    (要注意,不是完全。

    像以前有些土匪,被拉去槍斃,臨死的時候,還要講狠話,&ldquo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rdquo并不是好話。

    )一個普通人,在快要死的時候,對人生的看法,往往比較冷靜,吩咐的話也多半是善言。

     為什麼曾子要把這兩句話說在前面呢?這就可見曾子的教育态度。

    換言之就是他說,我快要死了,你平常不大聽話,我現在最後的話是很誠懇的、很嚴肅的對你說,希望你要注意。

    所以曾子把這兩句話說在前面,以加重語氣。

    于是曾子告訴他&ldquo君子所貴乎道者三&rdquo,這個&ldquo道&rdquo是儒家的、孔門的人生之道。

    就是說人之學道&mdash&mdash作學問、受教育有三個重點。

    曾子在這裡所講的三個重點,我們的确要注意。

     第一點&ldquo動容貌,斯遠暴慢矣。

    &rdquo就是人的儀态、風度,要從學問修養來慢慢改變自己,并不一定是天生的。

    前面說過的&ldquo色難&rdquo就是這個道理。

    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人,人的這兩種毛病,差不多是天生的。

    尤其是慢,人都有自我崇高的心理,講好聽一點就是自尊心,但過分了就是傲慢。

    傲慢的結果就會覺得什麼都是自己對。

    這些都是很難改過來的。

    經過學問修養的熏陶,粗暴傲慢的氣息,自然化為謙和、安詳的氣質。

     第二點&ldquo正顔色,斯近信矣。

    &rdquo顔色就是神情。

    前面所說的儀态,包括了一舉手、一投足等站姿、坐姿,一切動作所表現的氣質;&ldquo正顔色&rdquo則是對人的态度。

    例如同樣答複别人一句話,态度上要誠懇,至少面帶笑容,不要擺出一副冷面孔。

    &ldquo正顔色,斯近信矣。

    &rdquo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

    社會上幾乎都是讨債的面孔。

    要想做到一一團一和氣,就必須内心修養得好,慢慢改變過來。

     第三點&ldquo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rdquo所謂&ldquo出辭氣&rdquo就是談吐,善于言談。

    &ldquo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rdquo這是學問修養的自然流露,做到這一步,當然就&ldquo遠鄙倍&rdquo了。

     這是記載孟敬子問曾子,他問的什麼問題不知道,可是曾子答複的話我們看到了。

    再從下文連起來看,可知孟敬子所問的,并不是前面曾子所講的這三個問題。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猜想得到,孟敬子這位魯國的大夫,一定問他,對于處理國家大事,還有什麼秘訣?而曾子不管那些,把問題撇開了,隻教他作人做事的道理。

    因此下面一句話說&ldquo笾豆之事,則有司存。

    &rdquo所謂&ldquo笾豆&rdquo是古代的祭器,用竹制成。

    在這句話裡代表了&ldquo執政&rdquo之事。

    古代政治上的朝圭、朝服都有不同的标記,尤其如執法施政的文物,對此更注重。

    像以前憲兵的臂章圖案,有人以為是獅子,其實不是獅子,是狴,古代執法的标志。

    相傳古代有這種野獸,非常靈敏,能辨别好人壞人,遇見壞人一定用角去刺,對好人不刺。

    這些都是古代的标志。

    曾子在這裡是告訴孟敬子,我隻能貢獻你作人處事的修養。

    至于你所問的政治司法上的事,不必來問我,自然有管理這些事的人在那裡,你可以去問他們。

    後來漢文帝問丞相陳平天下錢谷出入方面的某些問題,陳平對以&ldquo有主者”以及漢宣帝時的&ldquo丙吉問牛&rdquo都是同一道理。

    由此可知孟敬子所問的是笾豆一類的事,而曾子所答複他的,還是在教育他,要他注重作人,從内心基本的道德修養去做。

    學問好、德行高以後,不論從政或者做别的事,都能得心應手。

    這是一個基本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有關技術問題可以去問那些專家。

     學問深時意氣平 下一節是門人們記載曾子平常所教誨的。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這是曾子提出他同學顔回的美德:&ldquo以能問于不能&rdquo。

    凡是所謂天才、聰明有才具的人,容易犯一個錯誤&mdash&mdash慢,就是很自滿,不肯向人請教。

    而顔回雖然高人一等,卻唯恐自己懂得不多,唯恐自己沒有看清楚,還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一番。

    這也是諸葛亮之所以成功的條件,他的名言&ldquo集思廣益&rdquo,就是善于集中人家的學問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識見解。

    對自己非常有利益。

    這也就是以能問于不能的道理。

     但是有才具的人,往往不肯向人請教,尤其是不肯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儒家标榜虞舜&ldquo好察迩言&rdquo,所以能為聖人。

    雖然淺近的話,但往往能給我們深遠的啟發。

    &ldquo以多問于寡&rdquo的多指知識淵博。

    顔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知識非常淵博。

    &ldquo問于寡&rdquo,就是問于知識不如自己淵博的人。

    這是一種解釋。

     另一種解釋是說從政的人,多半是通才,什麼都懂;而&ldquo寡&rdquo可以說是專家,他專門研究一點,而這一點并不是學問淵博的人所能夠知道的。

    淵博的人知其大概,不能深入;專家則對某一點有深入研究。

    所以淵博的人,一定要向專家請教。

    &ldquo有若無&rdquo,他學問非常淵博,而在待人處世上表現得很平常,好像什麼都不懂似的。

    &ldquo實若虛&rdquo,内涵深厚,表面上看起來卻很空洞,普普通通。

    &ldquo犯而不校&rdquo,不如他的人對不起他&mdash&mdash下面的人對上面的人不敬為&ldquo犯&rdquo&mdash&mdash從來不計較、不記恨。

    這五點看起來很容易,但是如果以自己待人處世的經驗來體會,幾乎每一句話我們都沒有做到。

    曾子說,我的朋友顔回,對這五點都做到了。

    孔子所贊歎的顔回,他學問的火候優點,在此可見一斑了。

     臨大節而不可奪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人的學問修養做到在朋友之間,&ldquo可以托六尺之孤&rdquo,托妻寄子的,非常非常難,簡直沒有。

    曆史上講義氣的人很多,而托孤的人很少。

    政治上有名的托孤,是劉備白帝城托孤給諸葛亮。

    劉備的兒子劉禅,誰都知道的阿鬥。

    以前罵笨頭笨腦沒有出息的年輕人,就罵&ldquo阿鬥&rdquo。

    劉備在臨死前托孤給諸葛亮說:&ldquo君才十倍曹丕,嗣子可輔則輔之,不可輔則取而代之。

    &rdquo這就是劉備。

    諸葛亮是很亮,五十支光,劉備大概一百支光,比他更亮。

    他這句話可把諸葛亮吓住了,立即跪下來:&ldquo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rdquo就是說,你放心吧!我把這條命賣給你了,不管你兒子可扶不可扶,我一定幫忙到底。

    于是&ldquo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dquo這八個字,等于他自己為自己算了命,就定案了,後來也就真的做到了。

    這是從曆史上說大的托孤。

    個人的托孤,尤其現在這個社會,假使朋友死了,還能照顧朋友的家庭,尤其照顧朋友孩子的,别人會說&ldquo瘋子人與?瘋子人也。

    &rdquo絕不會說&ldquo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rdquo現在的社會風氣就這樣的。

    但是照中國文化的大義,可以托六尺之孤的人,就&ldquo可以寄百裡之命&rdquo。

    &ldquo百裡&rdquo擴而充之也代表了天下。

    過去,唐以後所謂百裡侯是稱縣長;春秋戰國時代的百裡,在政治制度上相當于現在的一個省。

    古代稱縣長為父母官,就是說對于百姓而言,有如父母般的關懷、照顧。

    &ldquo可以寄百裡之命&rdquo,就是可以真正成為一個好的地方首長,将地方老百姓的生命财産安全,都一交一給這種人負責保障了。

    這兩點都很困難。

     &ldquo臨大節而不可奪也&rdquo,小事糊塗沒關系,面臨大節當頭時,怎麼都變動不了才行。

    曆史上許多忠臣義士,臨大節而不可奪,最有名的如文天祥、陸秀夫,可以說是儒家的光榮人物。

    但是研究文天祥的生平,上半生風一流放誕,花花公子,他做太守的時候,歌姬如林,一天到晚喝酒聽歌。

    可是當國家大難來臨的時候,連與太太兒女們告别的時間都沒有。

    尤其難得的是從容就義。

    所謂&ldquo慷慨捐軀易,從容就義難。

    &rdquo而且他從容到什麼程度呢?元朝的忽必烈,對他十分尊崇、十分重視,硬是空着宰相的位置等了他三年,隻要他一點頭,就可以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忽必烈和他談過好幾次,口口聲聲尊稱他文先生,推崇他,要請他出來,他就是不答應。

    這樣坐了幾年牢,最後一次和忽必烈談話時,他對忽必烈說,你這樣對我,推崇我,我非常感謝你,也可以說你是我一個知己,既然是知己,那你就要成全我。

    忽必烈見他在牢裡三年,始終如此,知道實在沒有辦法了,于是答應他說,好吧!那就明天吧!文天祥聽了這句話,馬上就跪下來說,謝了!謝了! 在他三年坐牢的時候,他的一個學生,恐怕他受不了而變節,備辦了三牲祭品,并寫了一篇祭文去生祭他。

    文天祥照樣吃了祭品,看了那篇祭文,然後讓人轉告他的學生,要他們放心,他絕不會做對不起宋朝的事情。

    他的上半生,吃、喝、玩、樂,什麼都來,可是&ldquo臨大節而不可奪&rdquo。

    所以我們平時看到一些人好像吊兒郎當的,但是不要因此而輕視他們。

    我們就曾看到,平時好像很随便,私生活不太檢點的人,臨危時,卻絕對不馬虎。

    所以看人要看大節。

    曾子說,這樣的人是君子吧?的确是真正的君子了。

     由此我們更可以看出孔孟思想所謂的學問,并不是讀死書,不是之乎者也矣焉哉的文言文,同時也不是的呢嗎呀吧的白話文。

    儒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這一節書上所提的這種人,這也就是真正儒家的學問所在。

     怎樣才算知識分子 這幾節都是記載曾子所講的孔門學問的一精一華,下面等于是兩個小結論。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我國上古文化,兩三千年前的士,有點類似現在的兵役制度,這是上古的政治制度,也是社會制度:每十個青年中,推選一人出來為公家服務的,就是士。

    所以士是十字下面加一橫。

    被選為士的人,要受政治教育,學習法令規章。

    士出來做官,執行任務做公務員,就叫出仕。

    所以古代的士,并不是普普通通一個讀書的青年就可以叫士。

    士的教育都是政府主辦,一個士要想知道法律政治,須向官方學習。

    平民教育是由孔子開始的,不過當時沒有這個名稱。

     曾子這裡所講的士,已經不是上古時代的士,而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的通稱。

    所以他是說一個讀書人有讀書人的風格。

    &ldquo不可以不弘毅&rdquo,&ldquo弘&rdquo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

    &ldquo毅&rdquo就是剛毅,有決斷,要看得準、拿得穩,對事情處理有見解。

    有些人有見解,但請他當主管,卻搞得一塌糊塗,因為他下不了決斷;有人很容易下決心,但眼光不遠,見解有限。

    所以把眼光、見解、果斷、決心加起來的&ldquo弘毅&rdquo,而且中間還要有正氣,立場公正。

    他說一個知識分子,要養成弘與毅是基本的條件。

    為什麼要養成這兩個基本條件呢?因為一個知識分子,為國家、為社會挑起了很重的責任。

    &ldquo任重而道遠&rdquo,這個道是領導,也是指道路。

    責任擔得重,前面人生的道路、曆史的道路是遙遠的、漫長的。

    社會國家許多事,要去挑起來,走這曆史無窮的路。

    所以中國過去教育目的,在養成一人的弘毅,挑起國家社會的責任。

    我們現在的教育,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于是&ldquo生活就是教育&rdquo,由此一變而成&ldquo現實就是教育&rdquo了。

    換言之,&ldquo知識就是鈔票&rdquo,學一樣東西,先問學了以後能賺多少錢。

    所以我國文化中古代的教育精神,和現在是兩回事,兩者處于矛盾狀況。

    當然,這隻是一個過渡時期。

    在我看來,是要變的,要回轉過來的。

    不過在變、在回轉過程夾縫中的我們這一代,幾十年來實在很可憐。

    但是我們對未來的還是要認識清楚,将來還是要走上這條路,這是教育的基本目的。

     下面的話是引申,一個知識分子,為什麼要對國家社會挑那麼重的責任?為什麼要為曆史、為人生走那麼遠的路?因為一個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ldquo仁&rdquo就是他的責任。

    什麼是仁?愛人、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愛天下。

    儒家的道統精神所在,親親、仁民、愛物,由個人的愛發展到愛别人、愛世界、乃至愛物、愛一切東西。

    西方文化的愛,往往流于狹義;仁則是廣義的愛。

    所以知識分子,以救世救人作為自己的責任,這擔子是挑得非常重的。

    那麼,這個責任,在人生的路途上,曆史的道路上,要挑到什麼時候?有沒有得退休呢?這是沒有退休的時候,一直到死為止。

    所以這個路途是非常遙遠的。

    當然,要挑起這樣重的擔子,走這樣遠的路,就必須要養成偉大的胸襟、恢宏的氣魄和真正的決心、果敢的決斷、深遠的眼光,以及正确的見解等形成的&ldquo弘&rdquo、&ldquo毅&rdquo兩個條件。

     上面幾節連起來,是用曾子所講的學問修養,來說明孔門所傳學問的道理、方法與目的。

    下面又是文章的另一波瀾起伏。

     文章自己的好 說到寫文章,我曾和年輕的同學們談到,為什麼寫不好文章:一開頭面對稿紙,已經害怕了一半,手裡拿起筆又害怕了一半。

    筆和稿紙齊全了,卻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原因是在自己心裡老想&ldquo我現在寫文章了&rdquo,那就寫不好。

    其實寫文章沒有什麼道理,拿到紙筆先不要當作自己寫文章,當自己放屁好了,愛放什麼盡管放,想到就寫。

    完稿以後,放下筆,自己再看,對與不對再作修正。

    就像房屋中的家具一樣,椅子放得不對,把它搬一搬,桌子的位置不好,搬一搬,幾次一搬就對頭了。

    各個都會寫文章,大家都說怕寫文章,或說你的文章好,我的文章不好。

    寫不好文章,都是自己把自己吓壞的,沒有自信,也就是不弘毅,這也要有點傲氣,你的文章有你的味道,我的文章有我的味道,我不好有不好的味道,也是文章,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