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第八

關燈
說不是文章。

    一定要養成自己這種弘毅的氣派,多寫幾回就成了,有什麼難處?尤其現在寫白話文章,更好寫了。

    至于說要成為一個文學家,那是另外一回事。

    平心而論這要有天才,和藝術家一樣。

    不會畫畫的,哭也哭不出一張畫來。

    叫我畫人物,鼻子會像大蒜,眼睛會成鳳梨。

    但是畫家随便一塗,就對。

    這是天才。

     現在我們看到這篇文章,孔門弟子的編排,要來個波瀾起伏了。

    上面講了一大篇高一潮,用曾子的話來說明孔門學問。

    接着下面是一段平路了。

    老是高一潮上去,像演戲,也演不下去的。

    下面是引用孔子的話。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這是孔門教育,作學問的内容。

    第一個是興于詩,強調詩的教育之重要。

    興于詩的興念去聲,讀如興趣的興。

    所興的是人的情感,人都有情感,如果壓抑在内心,要變成病态心理,所以一定要發揮。

    情感最好的發揮,是透過藝術與文學,詩即其一。

    古代所謂的詩,就包括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等。

    古代詩與音樂是不可分的,而且詩也就是文學的藝術。

    所以孔子說人的基本修養,要會詩。

    關于這一點我常想到,從事嚴肅工作的,如政治的、經濟的,乃至于作醫生的人要注意。

    我常常勸一些醫生朋友學畫,一個真正的名醫,生活好可憐。

    我認為醫生的太太都很偉大,醫生幾乎沒有私生活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忙到晚,一天與上百病人接觸,每個人都愁眉苦臉的,一直下去,自己都要病了,尤其精神科的醫生為然。

    我對一位精神科的醫生開玩笑說:&ldquo你也差不多了。

    &rdquo有一位榮民總醫院的精神科醫生說:&ldquo你這話是對的。

    我當年做學生學這科時,那位教我們的老師,看起來就像精神病的樣子。

    精神科醫生病人看多了,自然就變成精神病似的。

    &rdquo有人說官僚氣,我說這沒有什麼希奇,官做久了就自然是那個樣子,習慣了;醫生就是醫生氣,見到朋友說人血壓高了;商人一定市儈氣。

    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這都是現代心理學上所說的職業病。

    某一行幹久了,看人看事的觀點,都慣于從這一角度出發。

    所以凡從事嚴肅工作的人都要注意,過去這種生活上的調劑就靠詩,以藝術的修養作調劑。

    所以過去的官做得大,文集也留得多,詩也作得多,這絕不是他故意這麼做,而是閑下來,有許多感情無法發揮,隻好寄托在這上面。

    所以孔子說&ldquo興于詩&rdquo。

    例如王安石的詩與政治生活,幾乎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

     但學藝術、學文學久了的人,有一毛病,就是所謂&ldquo文人無行&rdquo。

    一般說來,認為真正純粹的文人,品行都不大好,吊兒郎當,恃才傲物,看不起人。

    還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千古以來,文人相輕,文章都是自己的好,看人家的文章看不上。

    以前有一個笑話,說有人作詩一首吹道:&ldquo天下文章在三一江一,三一江一文章唯我鄉,我鄉文章數舍弟,舍弟跟我學文章。

    &rdquo說來說去,轉了一個大彎,最後還是自己文章好。

    所以中和藝術的修養,就要&ldquo立于禮&rdquo。

    我們一般人将學者文人連起來,事實上學者是學者,學術專家是學者;文人是文章寫得好,不一定是學者。

    有些人文章寫得好,如果和他讨論某一學問思想,如談經濟學、心理學等等,他就不懂了。

    曾經有一次,各種專家學者和某大文豪在一起閑談,那位大文豪聽得不大耐煩,就問科學家說:&ldquo你說電腦好,電腦會不會作詩?&rdquo使在坐無人答話。

    當然那位科學家也不好怎麼答,我出來代他答了,我說電腦也可以作詩,不過作得好不好是另一問題。

    &ldquo一二三四五,東西南北中&rdquo,也未必不是詩。

    抗戰期間的汽車常抛錨,就有人改了古人一首詩加以描寫道:&ldquo一去二三裡,抛錨四五回,前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

    &rdquo那也是詩,一個文人,光是文章好,沒有哲學修養,不懂科學,毛病就大了。

    所以光&ldquo興于詩&rdquo還不行,要&ldquo立于禮&rdquo,立腳點要站在&ldquo禮&rdquo上,這個&ldquo禮&rdquo就是《禮記》的精神,包括了哲學的思想與科學的精神。

    &ldquo成于樂&rdquo,最後的完成在樂。

    古代孔子修訂的《樂經》,沒有傳下來,失傳了。

    《樂經》大緻是發揮康樂的精神,也就是整個民生育樂的境界。

     愚民政策 講了孔子教育的方法、目标與内容以後,下面所說的一節,是另一個問題了。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ldquo五四運動&rdquo的時候,他們打倒孔家店,這句話也是孔子的&ldquo罪狀&rdquo之一;現在一些人批孔,可能這個&ldquo罪狀&rdquo也很大,他們認為這是孔子的專制思想,不民一主。

    照字面上講,&ldquo民&rdquo就是一般人,老百姓。

    &ldquo可使由之&rdquo,叫他做就是了。

    等于軍隊下命令,目标正前方,距離若幹,限幾分鐘到達。

    隻下命令叫他去。

    &ldquo不可使知之&rdquo,不可以叫他知道理由,絕對的服從。

    到了民國以來,&ldquo五四運動&rdquo前後,有好幾個人改這兩句話。

    康有為、梁啟超他們說,孔子絕對民一主,古人對這兩句書,圈點句讀錯了,應該是&ldquo民可使,由之。

    &rdquo老百姓各個知識都高了,可以公開選擇投票,給他們政治自一由。

    &ldquo不可使,知之。

    &rdquo老百姓還沒有到達水準,&ldquo知之&rdquo,教育他,訓練他,先使他知。

    改得好像是非常好。

     但又有人不同意,說康、梁的句讀也錯了,應該是&ldquo民可,使由之。

    &rdquo看看這個社會、老百姓可以民一主了,給他民一主。

    &ldquo不可,使知之。

    &rdquo看看老百姓還不可以民一主的時候,&ldquo使知之&rdquo,要教育他。

    但不管他們怎樣圈點,反正都是好心幫我們孔夫子的忙,都是主張孔子是絕對民一主,不要打倒孔家店,不必要亂批評。

    但在我個人,早年也認為他們這樣圈來圈去有道理。

    現在老了,有時腦子很頑固,認為不必要另外圈點,就是原來那個樣子。

    事實上對于一般人,有時候隻可以要他去做,無法教他知道所以這麼做的原因,這是我根據幾十年的經驗來的。

    到今天為止,我是這樣的看法,也許明天更聰明一點,再改變也說不定。

    不過到今天為止,據我所了解,有些人如果要他去做事,先把一切計劃理由告訴他,他去做起來一定很糟糕。

    好像帶部隊,下命令,三百公尺,限五十秒跑到,跑得到有獎,跑不到處罰。

    結果跑到了,獎賞他就是了,他一定非常高興。

    假如先告訴他理由,什麼政治學、什麼心理學、什麼學什麼學的,結果他跑到半路上研究起心理學、政治學來了,目标達不到了。

    據此回轉來一想,孔子的話絕對的對,并不是一般人所說的愚民政策。

    事實上有些人的頭腦、程度、才具,隻能夠聽命于人,當然有些人是天生的領一導一人才。

    曾有兩位同盟會的老先生告訴我,國父孫總理很會說笑話,有一次在上海,大家坐下來談天,他問大家能夠做些什麼?大家說了後,回過來問他。

    總理說,我想了半天,除了當領導以外,一無所能。

    這個話聽來蠻妙的,實際上是老實話。

    大家仔細一想,總理這句話絕對是對的,他就是天生的領袖人才,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

    相反的,有些人就是天生聽命于人的,能成為非常好的幹部。

    這種人如果去做領一導一人,下命令,一定做不好。

    碰到這樣的人隻有&ldquo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rdquo另外,我還有一個體會,天下的事業,都是渾小子闖出來的。

    到年紀大懂得多了,經驗豐富,别說去創業,趕公共汽車都怕被汽車碾了。

    懂是懂得多,可什麼都做不成。

    所以&ldquo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rdquo這也是一句名言,不必去另外圈點了。

     社會動亂之源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孔子說&ldquo好勇&rdquo,動不動愛打架,沖動。

    以國家而言,如過去有許多軍閥好戰,那是好勇。

    &ldquo疾貧&rdquo,讨厭貧窮,受不了貧窮的苦。

    這兩點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

    也可以連起來說,一個社會到了貧窮的時候,人就不要命,好勇了,是亂源。

    以社會的觀點來看曆史,一個時代好動亂,一定是在社會貧窮、經濟衰落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ldquo饑寒起盜心&rdquo。

    &ldquo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rdquo社會教育沒落,道德衰微,所有的人,心中沒有愛人的心,大家自私,對失敗、失足的人沒有同情心,不能包容,這是社會的大病态,時積日久,時代就亂了。

    如果研究社會、政治演變的曆史,都逃不出孔子這兩句話的範圍。

    一個普通人,要叫他隻顧精神的修養,不受物質上貧困的影響,發揮出堅強崇高的人格,這是做不到的。

    可以如此要求少數人,不能要求一般的人。

    所以一到了整個社會貧窮,再加上教育的堤防崩潰,動辄好勇,這樣的社會,非變亂不可。

    到了&ldquo人而不仁&rdquo,以殺人、以消滅别人為樂,這就是社會很深的病态了。

    有時以政治、宗教、社會、哲學的觀點來看,好殺人的人,是一種心理變一态。

    如研究軍事思想史時,同時也要研究許多人性。

    如在現代史料中,有許多人研究希特勒,他就有性心理變一态,這些都是亂源。

     知人于微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上面講了許多孔門教育的大原則。

    這裡提出來,孔子對于個人教育的觀點。

    也是銜接上文之&ldquo疾之已甚&rdquo的注解。

     已好幾次提過才、德、學三者都周全具備的人并不多。

    以前政治上有個大秘密,曆史上聰明的帝王,喜歡用貪而能者。

    即使明知其品德不大好而才高的,派出來做官,有時還睜隻眼閉隻眼,上面不大管,但這種人真能替國家社會做好事。

    有的人非常廉潔,品格非常好,學問也好,可是笨得要死,不能做事。

    那就派到翰林院去,地位高高的,可是搞了半天,在那裡喝西北風。

    再舉一個例子: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天下,當了皇帝以後,有一個年輕時的同學趙普,他自己說沒有讀過多少書,後來當了宰相,自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

    他抽屜裡放的也是《論語》,有政治問題解決不了,就翻翻《論語》,好像現在信宗教的人查經一樣。

     宋太祖喜歡晚上穿了便衣到大臣的家中走走,因為以前與趙普的家人都認識,所以尤其喜歡到他家中。

    有一個冬天下大雪的晚上,趙普夫妻倆以為這樣冷的天氣,大概皇帝不會來,不料後來有人敲門,皇帝還是來了。

    這一下可把趙普夫婦吓壞了,因為當時南方還沒有平定,當天下午進貢送來一批東西,他還沒有向上報,趕快跪下來接駕,奏明原因。

    宋太祖安慰他說沒有關系,公事明天早上再說。

    他仍在客廳轉來轉去。

    突然看見貢品中有一個大瓶子,上面寫好送趙普的,宋太祖大感希奇,打開來看看,連趙普在内誰也沒料到裡面都是瓜子金。

    趙普夫婦吓死了,立刻又跪下來奏明實在還沒有仔細看過,并不知道是黃金。

    宋太祖說:&ldquo你身為一個宰相,别人不知道,以為天下事決定在你書生之手。

    外邦既要送你這麼一點東西,算得了什麼?你收了,照收不誤!&rdquo不論宋太祖的動機是什麼,都是了不起的。

    但另外一個人曹彬,原來與趙匡胤是同僚,也是好朋友,他是五代時周朝的外戚。

    趙匡胤常常約他去喝酒,他卻堅持不肯,始終中立不倚,守住崗位。

    後來趙匡胤當了皇帝,認為他人品好,和趙普一樣重用。

    有人在趙匡胤面前打這人的小報告都打不進去,這就是趙匡胤識人于微的地方。

     這些故事,就是說才德俱全的人,就是國家的大臣,是社會上了不起的人物。

    現在孔子也是說到才與德不能相配合的問題。

    中國文化經過周公整理集中起來,孔子不過繼承他的道統。

    周公從事政治,做國家的首相,有名的&ldquo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

    &rdquo就是他的典故。

    洗一次頭,三次握起頭發來;吃一餐飯,三次把飯吐出來,去接見客人,處理公事。

    一國的首相,内政、外一交一都要他辦,所有來見他的人,又從不拒絕,是如此的忙。

    不隻是忙,他對于下面的人,所有的事務,如此盡心,如此好的态度,這就是周公的才能與美德。

    如果真具有周公的才能與美德,但驕傲看不起人,悭吝得連同情包容都不肯付出,又舍不得花錢,舍不得幫忙别人,勉勵别人,舍不得給人家一紙獎狀的話,那也免談了,他做出來的成績,一定沒有什麼可看的了。

    這也就是說,一個人有了才能而且很努力,還要修養弘毅的胸襟,深厚的美德,要不驕不吝。

    不驕傲就是謙虛,不悭吝就是同情、包容和氣魄。

     求學的目的為什麼 下面開始是第二篇的呼應,也就是為政之道的發揮,與學問修養達到外用的一個重點。

     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這是當時孔子的感歎。

    一般人跟他求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本身學問,而是為了職業。

    跟着他求學三年,所為的隻是&ldquo谷&rdquo,也就是&ldquo俸祿&rdquo。

    俸和祿是兩回事,前面&ldquo子張學幹祿&rdquo中也曾講過,&ldquo俸&rdquo是薪俸,就是現在的薪水,以官位的高低,發給相當的代價;&ldquo祿&rdquo,則等于現在的實物配給,不過制度不同。

    如前清,一個學生&ldquo十年寒窗無人問&rdquo,為什麼要苦苦急于考取功名?中秀才是第一步最起碼的功名,考中了就有祿,得到實物配給,可以維持生活。

    這是功名的方面,不問官位。

    假使有功名再去做官,&ldquo俸&rdquo與&ldquo祿&rdquo加起來,數字就相當可觀了。

    孔子當時這個&ldquo谷&rdquo字就代表了功名和利祿。

    他說來我這裡求學的學生,目的都在找職業,假使求學三年而目的不在找職業,為學問而學問的人,實在是太難得了。

    孔子距現在兩千多年,可見古今中外,求學的目的,都為了待遇,講好聽一點,為了前程。

     提到教育問題,感慨很多,很多人說現在的教育成了問題。

    我說中國的教育,三千年來都是問題,也可以說世界上人類的教育問題,本來就存在。

    為什麼呢?三千年來的觀念都是重男輕女,為什麼重男輕女?男孩将來長大可以光耀門楣,光宗耀祖,因此就望子成龍。

    而古代望子成龍最好的出路是讀書,古人于是說:&ldquo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rdquo這是我們幾千年來的傳統。

    當然現在不同了,這副對聯要改作:&ldquo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低。

    &rdquo這是我個人觀察現代化社會的感受。

    過去&ldquo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rdquo因為所有職業,以做官這個職業最好。

    &ldquo十年窗下無人問,一旦成名天下知。

    &rdquo讀書可以做官,做官可以發财,一連串來的,幾千年都是這個觀念。

    包括我們大家在内,當年在家開始讀書,有沒有這種觀念作祟?在我個人反省,不能說沒有。

    如果嚴格講學問的道理,有了這種觀念的成分,就很不純潔了。

    到現在,因為西方文化一來,教育制度變了,教育的精神、方法都在變,變了以後如何?看了幾十年的情形,據我了解,與以前并沒有兩樣,不過換了一個名稱。

    &ldquo生活即教育&rdquo,教育就是為了生活,這和我們所講過去的觀念,沒有兩樣。

     所以現在大專聯考選科系,最好考上醫科,将來當醫生,不求人。

    因此教育的目的一直是為了生活,由生活的觀念一變,就是為了賺錢。

    除此以外,說是自己真正為了學問而學問,為了求真理而求學問的,實在很少。

    并不是每個時代絕對沒有這種人,而是太少,這種人往往能影響整個時代的,東西方都是如此。

    試看每個時代的動亂,他真正的原動力是思想。

    而改變時代思想的人,往往當時默默無聞,乃至窮死、餓死,可是後來他的思想卻影響了整個時代。

    例如因滿清入關而引發的民族觀念,是受顧亭林、黃梨洲、王船山、李二曲幾個人的思想所影響。

    一直發展下來,也就形成了現代的民族思想。

    在西方文化中,影響本世紀最大的馬克思,還不是窮死餓死的。

    當時他也沒想到自己的思想,竟會擾亂了整個世界。

    我們現在就可以看出思想問題的嚴重性了。

    像孔子也是一個例子,在生時那麼可憐,死後影響千秋萬代,沒有空間的範圍,也沒有時間的界限,這就是真正的學問。

    可是一個讀書人開始念書時,說是立志為這種學問而學問的,那就太少了。

    孔子當年已有這個感歎,更何況現在?我們要了解思想的道理,就要從這個角度去體會、去研究。

     入山唯恐不深的隐士 下一節孔子接着講學問的道理與個人的修養。

     子曰:笃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這個觀念要配合《禮記》的《學記》和《儒行》兩篇書來研究。

    《學記》就是講學問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中國文化傳統精神。

    《儒行》是說一個知識分子應該怎樣訓練自己,成為自己的人格。

    人有很多種型态,形成各種不同的&ldquo人格&rdquo,并不要求各個一律。

    可是哪一種個性,适合哪一種學問,要怎樣培養自己,都有一個标準。

     現在孔子所講的這一節,也等于《禮記》中《學記》和《儒行》兩篇所講的個人問題。

    &ldquo笃信好學,守死善道。

    &rdquo就是一個思想、一個信仰的問題。

    服從真理,要絕對笃信,還要好學。

    真理是不變的,不受時代環境的影響,不受區域環境的影響,也不受物質環境的影響。

    所謂&ldquo守死善道&rdquo就是守住這個信仰、這個主義,&ldquo善道&rdquo就是最好的道路,最好的思想原則。

    下面說到個人有了守死善道的抱負,就&ldquo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rdquo這并不是滑頭,而是保持文化的精神。

    危亂的時候,要有出世的修養,危險的地方不要去,因為這個地方的思想一定有問題,最好不去。

    動亂中的社會,不可以停留。

    &ldquo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

    &rdquo這兩句話是中國人的隐士思想。

    說到這裡,有個值得讨論的大問題。

     中國的曆史文化,素來認為儒家、道家是分途的,絕對不能合流。

    道家多半趨向于當隐士。

    說到隐士,問題就大得很。

    假使研究中國曆史文化,就會感覺到一件事很古怪:學問越高,道德越高的人,多半是退隐了,不願出名,乃至于最後隐姓埋名,連自己的真姓名都不要了。

    我們都知道張良的老師是黃石公,而黃石公隻是一個代号,究竟是誰?沒有人知道。

    因為他連姓名都不要了,對名利更看得毫無道理。

    可是這一類隐士思想,在中國古代,自上古以來,一直存在。

    這是道家走的路子。

    孔孟以後的儒家,則絕對反對隐士思想,而講究用世之道,所謂學以緻用。

    學問那麼好,對社會國家要有貢獻,認為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