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文化的流傳與影響,這幾本小書和一些小說發生的力量很大。
四書五經,除了為考功名以外,平常研究起來又麻煩,就很少人去研究。
而這幾部書,淺近明白,把中國文化的一精一華都表達出來了。
這是說到&ldquo法語&rdquo而引出來格言的道理。
孔子說曆代的格言,構成了&ldquo法語之言&rdquo,&ldquo能無從乎?&rdquo能夠說不信從它嗎?譬如我們看到了很好的名言,一定因欣賞而背誦下來,默記在心。
&ldquo改之為貴&rdquo,僅僅欣賞也沒有用,要把它當成一面鏡子一樣,照照自己,反省反省,發現自己的毛病,然後徹底改正,這樣讀書,才是學以緻用。
&ldquo巽與之言&rdquo就是順從的話,順着你的意思的話。
有人編了一則笑話,說有一位僑領之流,年紀也大了,人家請他在一家豪華飯店吃飯,坐在首席。
這位老先生經常放屁,聯珠直響以後,他道歉說:&ldquo對不住!&rdquo旁邊有人說:&ldquo沒關系,不臭。
&rdquo這位放屁的老先生說:&ldquo真的嗎?那就糟了,聽人家說老年人放屁不臭,命就不長了。
&rdquo此話一出,那位說&ldquo不臭&rdquo的朋友愣住了,其他的人也很尴尬,過了不到一分鐘,又有人用鼻子嗅嗅說:&ldquo唔,現在有一點點味道。
&rdquo這也就是巽言的刻薄形容。
還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出國前找到一幅祝枝山的畫送給一位朋友,這位僑商展開畫,看了祝枝山的名字後說:&ldquo啊!他畫的,我認識他的,他為什麼不寫我的名字?&rdquo這位朋友聽了,不好意思說穿是明代古書,隻好說&ldquo巽與之言&rdquo:&ldquo那恐怕他忘記了,我回去要他替你加上好了。
&rdquo 高帽壓人低 這位朋友說的笑話,雖然非常刻薄,但他的經驗閱曆非常多,對事情看得非常透。
人的經驗閱曆多了,也容易變成尖酸刻薄。
我現在老了,有資格對年輕學生們說,他們罵我們老年人老奸巨滑,我絕對承認,而且認為是恭維的話。
老奸不是巨滑,因為年齡越增加,經驗越多,講話就隻好保留一點,這也是一種修養的工夫。
如果年齡增加,人情經過多了,把人事看透了,而轉來對自己的朋友,非常厚道,甯可你不對,我不挖苦你,不刻薄你,仍誠懇對你,這是道德,這是學問。
各位要注意,假使作領一導一人,自然有好聽的話要來的。
孔子說,順耳的話,聽了難道會不高興嗎?捧兩句總比罵兩句聽來舒服,明知道那兩句捧的話是假的,可是總舒服點。
清代才子袁枚有名的故事,他二三十歲就名滿天下,出來作縣長,赴任之前,去向老師&mdash&mdash乾隆時的名臣尹文端辭行請訓,老師問他年紀輕輕去做縣長,有些什麼準備?他說什麼都沒有,就是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
老師說年輕人怎麼搞這一套?袁枚說社會上人人都喜歡戴,有幾人像老師這樣不要戴的。
老師聽了也覺得他說的有理。
當袁枚出來,同學們問他與老師談得如何?他說已送出了一頂。
這就是孔子說的&ldquo巽與之言,能無說乎?&rdquo好聽的話誰不願聽? 所以我們要注意&ldquo繹之為貴&rdquo,繹就是演繹,要反省、研究、推敲、分析一下。
&ldquo說而不繹&rdquo,光喜歡好聽的話,自己不加反省、推敲。
&ldquo從而不改&rdquo,對于好的格言,隻是欣賞,而不依格言去改自己的毛病。
&ldquo吾末如之何也已矣&rdquo,孔子說對于這種人,我也實在拿他沒有辦法了。
這也是說知識分子講理論,告訴人家如何如何很容易,要做到就很難,如果做不到,也沒有辦法。
孔子的學問是講實際行誼的,能夠做到,才是真的學問。
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句話是重複的,前面說過,不再講了。
重心在&ldquo無友不如己者&rdquo,千萬不要依古人的解釋,認為一交一朋友一定選比自己好的,那就錯了。
要尊敬每個人,認為所有的朋友,不可能不如自己的。
意氣淩雲 下面是講學問之道,除了知識以外,要注意氣節的培養。
氣節是人格的中心。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這是說一個人中心思想的養成。
這個問題,也是我們讨論過的,佛家、儒家都主張作人要作到無我,這無我是對個人道德修養而言。
處理事情則要有我,要有正确的意志思想,用現代話說,便是主義的中心思想。
&ldquo三軍可奪帥也&rdquo,古代作戰,如果把對方主帥抓住了,三軍失去了領一導一人,就整個崩潰了。
對人而言,&ldquo匹夫不可奪志也&rdquo,任何一個人真有氣節,立定了志向,怎麼樣也不會動搖。
我們看到抗日戰争,多少年來,許多朋友,為國家、為主義犧牲,很多人值得欽佩的,他們可歌可泣、有氣節的事太多了,像許多敵後工作人員,無論受到怎樣的折磨,始終志向不屈,氣節不變,就是說個人的思想與意志,是很難征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西方人對于思想、文化侵略的嚴重,還不大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每一個國家對于這一點都懂了,在戰略上先侵奪對方的意志,先把敵人的思想意志變更。
在人類文化的戰争史上來說,到這幾十年來,他們才真正懂得運用這個道理。
拿中國曆史來說,我們中國自南北朝以迄滿清,經過好幾次的亡國,為什麼中華民族始終站得住,外來的民族結果都被我們的文化所同化,就因為文化力量的偉大。
有個哈佛大學的教授來問我,全世界的國家亡了就亡了,永遠站不起來,唯有中國經過好幾次的大亡國,但永遠打不垮,永遠站得起來,理由在什麼地方?我答複他說,關鍵在一個很簡單的名詞&ldquo統一&rdquo,文化的統一,思想、文字的統一。
現代的歐洲,和我們春秋戰國的時候一樣,一交一通不統一,經濟不統一,言語也不統一。
我們中國言語,到現在也還沒有統一過,廣東話、福建話,各省各地都有他的方言。
但秦漢文化統一以後,不但是整個中國,即使整個亞洲,包括日本、東南亞各國,都是中國文字。
最近東南亞曾經先後想改,不用中國字,結果沒有辦法,改不了。
越南在變,變到現在還是沒有辦法;馬來西亞也在變,有從那裡回來的學生告訴我,他們把&ldquo窓&rdquo字變成&ldquo &rdquo,去掉中間的兩點,但學生還是寫&ldquo窓&rdquo字,老師就說那是以前的窓,現在新來的 不必要中間的兩點,新式的 不用那兩個螺絲釘了,可是學生說字典上窓還是有螺絲釘。
據說這一類的趣事很多,所以統一的文化非常重要。
因此文化不能亡,不能挖根。
我們有些國人,自己去做文化挖根的工作,這是自取滅亡的事情。
因此孔子講到個人&ldquo匹夫不可奪志也&rdquo的志節,表現于日常生活上的情形: 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ldquo不忮不求,何用不臧?&rdquo子路終身誦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這是孔子描畫出的子路。
如果現在遇見子路這樣的人,是很有味道的;有俠氣,講話直,有點像《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水浒傳》中的李逵,沒什麼心機,宋一江一想打一個鬼主意,就往往被李逵叫開了。
孔子弟子中,子路就是這樣一個可愛的人。
當然,子路有學問,他并不像張飛、李逵的粗魯,但個性豪邁,慷慨尚義。
孔子說他,穿着破舊的袍子,與富貴中人穿了皮袍的&mdash&mdash大一陸北方冬季嚴寒,非穿皮袍不可,至少穿羊皮,高級的穿狐皮、貂皮、灰鼠,相當貴的&mdash&mdash站在一起。
&ldquo而不恥者&rdquo,他沒有自卑感,絲毫不覺得不如别人,這種氣魄不容易養成。
通常穿一件蹩腳的衣服,到一個豪華的場所,心理上立即會覺得自己扁了。
這就要有真正學問的氣度,即使穿一件破香港衫,到一個華麗的地方,和那些西裝筆挺的人站在一起,内心中能真正的滿不在乎,不覺得人家富貴自己窮,實在要有真正的修養。
孔子說這種氣度,這種修養,隻有子路做到。
如孟子所說&ldquo說大人則藐之&rdquo,見到了不起的人,也看得很平凡,很普通。
下面孔子引用《詩經·邶風·雄雉章》中兩句詩稱贊子路&ldquo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rdquo也告訴我們為什麼子路能夠做到,憑四個字&ldquo不忮不求&rdquo。
&ldquo不求&rdquo,大家都知道,你官大,我不想作官;你錢多,我并不以為錢是了不起的東西,我并沒有覺得窮是悲哀,對你無所求嘛!什麼是&ldquo不忮&rdquo?以現代觀念解釋,就是心中很正常、坦蕩,你地位高,有錢,但你是人,我也是人,并沒有把功名富貴與貧賤之間分等,都一樣看得很平淡。
對人不企求、不寄希望,自己心裡非常恬淡、平靜。
如此作人做事,&ldquo何用不臧&rdquo?哪裡還行不通?有此心理,自然就氣度高華。
所以說培養氣質,不是衣服裝飾可以培養得出來的,要在内心上具有這種修養,風度、氣質自然就出來了。
子路聽了老師用《詩經》這兩句獎勵他,就&ldquo終身誦之&rdquo。
孔子又說他,我說你好,你就得意起來了。
我講你對,這不過是學問的過程,而學問永無止境,以此到處炫耀,你就已經不行了。
因此孔子的結論: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天氣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隻有松樹與柏樹永遠是碧綠的&mdash&mdash台灣的氣候看不出來,大一陸上四季分明,就看得很清楚&mdash&mdash這是孔子的感歎。
人生要在最後看結論,人要在艱難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看不出來。
如文天祥就是一個例子,國家無事時,他是一個風一流才子,誰看得出他後來竟是一個如此堅貞而正氣浩然的人。
所以古人說&ldquo疾風知勁草,闆蕩識忠臣。
&rdquo大風來了,所有的草都倒下去,隻有山頂上有一種草,可以作藥用的,台灣也可看到,名叫&ldquo獨活&rdquo,在海拔很高的地方,所有草都不生長,隻有這種草生長,所以叫&ldquo獨活&rdquo,就是勁草,大風都吹不倒。
時代的大風浪來臨時,人格還是挺然不動搖,不受物質環境影響,不因社會時代不同而變動。
國家一亂,就看到了忠臣,也就是孔子說的&ldquo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rdquo 三達德的重心 下面孔子說到人格修養的三個重點。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有三點,缺一不可。
智慧,我們要注意,&ldquo知&rdquo在東方文化裡并不是知識。
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
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
研究佛學,就看出來了。
照梵文的音譯,&ldquo般若&rdquo這兩個字,中文來解釋,相當于智慧。
當時我們翻譯佛學經典中的《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其中的&ldquo波羅密多&rdquo、&ldquo般若&rdquo都是梵文譯音。
&ldquo般若&rdquo的解釋是智慧,為什麼不譯成《金剛智慧波羅密多經》呢?因為中國過去翻譯有&ldquo五不翻&rdquo,外文有此意義而中文無此意義的不翻,為&ldquo五不翻&rdquo中的一種。
現在對外國學生上課,就常有這種情形。
譬如&ldquo境界&rdquo一詞,外文裡就沒有這個字,勉強翻成&ldquo現象&rdquo,但并不完全是境界的意義。
&ldquo現象&rdquo是科學上的名詞,&ldquo境界&rdquo是文學上的名詞。
譬如說有人常引宋代辛稼軒有名的詞句:&ldquo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rdquo那就是境界,若隐若現。
再說詩的境界,如&ldquo月落烏啼霜滿天,一江一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rdquo好境界!如改作&ldquo飛機轟轟對愁眠&rdquo那是噪音不是詩了。
李後主詞的名句&ldquo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rdquo若是&ldquo月如一團一,紅燒鴨子一大盤。
&rdquo那就沒有境界了。
這是講文學的境界。
如把境界翻成現象,就隻有&ldquo月如一團一,紅燒鴨子一大盤&rdquo,才是現象。
又如中國文字的&ldquo氣&rdquo如何翻譯?西方文字不同,氧氣、氫氣、瓦斯氣,究竟用哪一種氣來代表?中國字就不同了,一個&ldquo電&rdquo字,就有許多的妙用。
在外文就不得了,現在外文有十幾萬字,真正常用的幾千字而已。
外文系的學生可不得了,新字一年年增加,我看照這種情形下去,七八十年以後,誰知道要增加到多少字,将來非毀棄不可。
而中國隻要一個&ldquo電&rdquo字就夠了,發亮的是電燈,播音的是電唱機,可以燒飯的是電鍋、電爐,還有電一影、電視、電熨鬥,隻要兩個一拼就成了,誰都懂。
外文可不行,電燈是電燈的單字,電話是電話的單字,所以他們的物質越進步,文字越增加,增加到最後,人的腦子要爆炸的。
所以現在中文翻外文,就是采音譯的方法,然後加注解。
我們過去的翻譯,不像現在,尤其南北朝佛學進來的時候,政府組織幾千個第一流的學者,在一起讨論,一個句子原文念過以後,然後負責中文的人,翻譯出來,經過幾千人讨論,往往為了一個字,幾個月還不能解決。
古人對翻譯就是那麼慎重,所以佛法能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現在的人學了三年英文,就中翻英、英翻中,誰知道他翻的什麼東西?所以翻來覆去,我們的文化,就是這樣給他們搞翻了。
當時&ldquo般若&rdquo為什麼不翻成&ldquo智&rdquo?因為中國人解釋&ldquo智&rdquo往往與&ldquo聰明&rdquo混在一起,所謂&ldquo聰明&rdquo是頭腦好,耳聰目明,反應得快就是聰明,是後天的;而智慧是先天的,不靠後天的反應,天分中本自具有的靈明,這就叫智慧。
他們考慮梵文中這個字有五種意義,智慧不能完全代表出來,所以幹脆不翻,音譯過來成&ldquo般若&rdquo。
這裡孔子說的&ldquo知者不惑&rdquo的&ldquo知&rdquo,也等于佛學中智慧的&ldquo智&rdquo,而不是聰明。
真正有智慧的人,什麼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會迷惑。
&ldquo仁者不憂&rdquo,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境動搖,沒有憂煩。
&ldquo勇者不懼&rdquo,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麼可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與大智慧并存的。
聖人之道與才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适道。
可與适道,未可與立。
可與立,未可與權。
這是作人做事最要注意的事。
講到這種人生的經驗,孔子真是聖者,實在了不起。
他說有些人可以同學,年輕做朋友蠻好,但沒有辦法和他同走一條道路,不一定能共事業。
假如有一個事業,認為是好朋友,拉在一起做,往往後來朋友變成冤家,真不劃算,如不共事業,還是好朋友,多圓滿!朋友是難得,結果變成冤家,等于離婚一樣,該多痛苦?所以漢光武找嚴子陵,而嚴子陵始終不幹,始終和皇帝是好朋友,多舒服!如果他作了漢光武的官,最後曆史的記載,兩人有沒有這光榮史迹,就不知道了。
&ldquo可與适道,未可與立。
&rdquo有些人可以共赴事業,但是沒有辦法共同建立一個東西,無法創業。
我們經曆了幾十年的人生,再回過來看這節書,真感到孔子的了不起。
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尊孔子,反對孟子,把聖廟裡孟子的牌位丢掉,說孟子沒什麼了不起。
後來觀念轉變,翻開《孟子》一看,讀到孟子說&ldquo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rdquo那一段,他又立即認為孟子真是聖人,恢複了孟子在聖廟的牌位。
這就是說明要人生的經驗多了,才體會得出聖賢之言的可貴。
&ldquo可與立,未可與權。
&rdquo有些人可以共同創業,但不能給他權力,無法和他共同權變。
這在曆史上很多故事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學問、道德都不錯,作别人的高級幹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錯,但權力一集中到他手裡,他自己會害了自己,就壞了。
譬如現代史中的袁世凱,和曹操差不多,是亂世奸雄,治世未必能。
如果一個人一大權在手,又有道德學問的修養,把權力看成非常平淡,那就高明了。
贊元禅師與王安石 再說,由&ldquo可與共學&rdquo到&ldquo未可與權&rdquo這三句話,我們可以借用宋代蔣山贊元禅師對王安石說的話,作為更進一層的了解。
王安石與贊元禅師一交一情猶如兄弟,一個出家當了和尚,一個作了宰相,王安石每個月都要寫信給贊元,而贊元始終不打開來看。
有一天王安石問他能不能學道,贊元禅師說:&ldquo你隻有一個條件可以學道。
但有三個障礙永遠去不了,隻好再等一世,來生再說學道的事吧!&rdquo王安石聽了很不痛快,要他說明。
他便說,你&ldquo秉氣剛大,世緣深。
&rdquo你的氣大,又熱心于人世的功名事業,成功與失敗,沒有絕對的把握,你心裡永遠不會平靜,哪裡能夠學道呢?并且你脾氣大,又容易發怒。
作學問,重理解,對學道來說,是&ldquo所知障&rdquo,你有這三個大毛病,怎麼可以學道?不過,不大重視名利,而且生活習慣很淡泊,很像一個苦行僧,隻有這一點比較近道而已。
所以說你可以先研究修道的理論,等來生再說吧! 我們看了這一段對話,再研究一下王安石的一生與宋神宗時代曆史上的成敗得失,便可以了解孔子所說的這三句話的份量了。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孔子所引用這四句古詩,用得很妙。
&ldquo唐棣&rdquo是一種植物,像栗子一樣,台灣也有栗子,五月間開白色的花。
這詩上說到看見唐棣開的花朵,好像是反偏在一面的情形,因此引起一時的感想,了解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正反兩面。
有些事所以一時看不清楚,都是因為它太親近,反而使自己受到蒙蔽,其實,道理就在你的面前,就像在你家裡一樣,隻要多多一精一思,就可以知道是自家本有的。
所謂&ldquo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rdquo,便是此意。
唐棣之花的四句詩,它包含有兩個意思。
第一是說前面有一朵花,真是好看,可惜偏向了一點。
第二是映射偏差的過失,是由自己不注意去深思所緻。
作事業或作人,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就是不太注意最淺近之處和偏信最親近的人。
由人生的經驗以及曆史上的教訓,我們便可知道,一個人的失敗,整垮你的不是敵人,往往是你左右最親信的人。
也不是左右的人有意整垮你,而是他無意犯一個錯誤或太多的錯誤,結果卻幫忙你拆垮了台。
所以人最不容易看清楚的,是自己同室的人和最親近的事。
好像我們戴眼鏡,可以看見外面的事,往往忘記了自己的眼鏡,把鏡片撞破了,也把眼睛傷害了。
四句話連起來就是說,我們有愛好,就有偏私,有了偏私,往往就看事情不清楚,越親近的事物越看不清楚。
這要特别注意。
&ldquo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rdquo這是孔子的結論,他說實際上都是自己不肯用心去深思,才看不清楚。
其實,最高遠的道理,就是最平凡、最淺近的。
我們往往把擺在面前的事情看得漫不經心,不屑去考慮,才種下失敗的種一子。
一般把《論語》二十篇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面十篇為上論。
《論語》上半部的最後一篇,也就是上論第十篇《鄉一黨一》,因為這一篇多半是記錄孔子日常作人處世的态度,比較枯燥一點。
事實上以現在的觀點來說,也就是孔子日常生活的素描。
本篇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和為人處世的一方面,等于研究孔子的一個結論,我們暫時把它保留。
上論到此就告一段落。
四書五經,除了為考功名以外,平常研究起來又麻煩,就很少人去研究。
而這幾部書,淺近明白,把中國文化的一精一華都表達出來了。
這是說到&ldquo法語&rdquo而引出來格言的道理。
孔子說曆代的格言,構成了&ldquo法語之言&rdquo,&ldquo能無從乎?&rdquo能夠說不信從它嗎?譬如我們看到了很好的名言,一定因欣賞而背誦下來,默記在心。
&ldquo改之為貴&rdquo,僅僅欣賞也沒有用,要把它當成一面鏡子一樣,照照自己,反省反省,發現自己的毛病,然後徹底改正,這樣讀書,才是學以緻用。
&ldquo巽與之言&rdquo就是順從的話,順着你的意思的話。
有人編了一則笑話,說有一位僑領之流,年紀也大了,人家請他在一家豪華飯店吃飯,坐在首席。
這位老先生經常放屁,聯珠直響以後,他道歉說:&ldquo對不住!&rdquo旁邊有人說:&ldquo沒關系,不臭。
&rdquo這位放屁的老先生說:&ldquo真的嗎?那就糟了,聽人家說老年人放屁不臭,命就不長了。
&rdquo此話一出,那位說&ldquo不臭&rdquo的朋友愣住了,其他的人也很尴尬,過了不到一分鐘,又有人用鼻子嗅嗅說:&ldquo唔,現在有一點點味道。
&rdquo這也就是巽言的刻薄形容。
還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出國前找到一幅祝枝山的畫送給一位朋友,這位僑商展開畫,看了祝枝山的名字後說:&ldquo啊!他畫的,我認識他的,他為什麼不寫我的名字?&rdquo這位朋友聽了,不好意思說穿是明代古書,隻好說&ldquo巽與之言&rdquo:&ldquo那恐怕他忘記了,我回去要他替你加上好了。
&rdquo 高帽壓人低 這位朋友說的笑話,雖然非常刻薄,但他的經驗閱曆非常多,對事情看得非常透。
人的經驗閱曆多了,也容易變成尖酸刻薄。
我現在老了,有資格對年輕學生們說,他們罵我們老年人老奸巨滑,我絕對承認,而且認為是恭維的話。
老奸不是巨滑,因為年齡越增加,經驗越多,講話就隻好保留一點,這也是一種修養的工夫。
如果年齡增加,人情經過多了,把人事看透了,而轉來對自己的朋友,非常厚道,甯可你不對,我不挖苦你,不刻薄你,仍誠懇對你,這是道德,這是學問。
各位要注意,假使作領一導一人,自然有好聽的話要來的。
孔子說,順耳的話,聽了難道會不高興嗎?捧兩句總比罵兩句聽來舒服,明知道那兩句捧的話是假的,可是總舒服點。
清代才子袁枚有名的故事,他二三十歲就名滿天下,出來作縣長,赴任之前,去向老師&mdash&mdash乾隆時的名臣尹文端辭行請訓,老師問他年紀輕輕去做縣長,有些什麼準備?他說什麼都沒有,就是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
老師說年輕人怎麼搞這一套?袁枚說社會上人人都喜歡戴,有幾人像老師這樣不要戴的。
老師聽了也覺得他說的有理。
當袁枚出來,同學們問他與老師談得如何?他說已送出了一頂。
這就是孔子說的&ldquo巽與之言,能無說乎?&rdquo好聽的話誰不願聽? 所以我們要注意&ldquo繹之為貴&rdquo,繹就是演繹,要反省、研究、推敲、分析一下。
&ldquo說而不繹&rdquo,光喜歡好聽的話,自己不加反省、推敲。
&ldquo從而不改&rdquo,對于好的格言,隻是欣賞,而不依格言去改自己的毛病。
&ldquo吾末如之何也已矣&rdquo,孔子說對于這種人,我也實在拿他沒有辦法了。
這也是說知識分子講理論,告訴人家如何如何很容易,要做到就很難,如果做不到,也沒有辦法。
孔子的學問是講實際行誼的,能夠做到,才是真的學問。
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句話是重複的,前面說過,不再講了。
重心在&ldquo無友不如己者&rdquo,千萬不要依古人的解釋,認為一交一朋友一定選比自己好的,那就錯了。
要尊敬每個人,認為所有的朋友,不可能不如自己的。
意氣淩雲 下面是講學問之道,除了知識以外,要注意氣節的培養。
氣節是人格的中心。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這是說一個人中心思想的養成。
這個問題,也是我們讨論過的,佛家、儒家都主張作人要作到無我,這無我是對個人道德修養而言。
處理事情則要有我,要有正确的意志思想,用現代話說,便是主義的中心思想。
&ldquo三軍可奪帥也&rdquo,古代作戰,如果把對方主帥抓住了,三軍失去了領一導一人,就整個崩潰了。
對人而言,&ldquo匹夫不可奪志也&rdquo,任何一個人真有氣節,立定了志向,怎麼樣也不會動搖。
我們看到抗日戰争,多少年來,許多朋友,為國家、為主義犧牲,很多人值得欽佩的,他們可歌可泣、有氣節的事太多了,像許多敵後工作人員,無論受到怎樣的折磨,始終志向不屈,氣節不變,就是說個人的思想與意志,是很難征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西方人對于思想、文化侵略的嚴重,還不大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每一個國家對于這一點都懂了,在戰略上先侵奪對方的意志,先把敵人的思想意志變更。
在人類文化的戰争史上來說,到這幾十年來,他們才真正懂得運用這個道理。
拿中國曆史來說,我們中國自南北朝以迄滿清,經過好幾次的亡國,為什麼中華民族始終站得住,外來的民族結果都被我們的文化所同化,就因為文化力量的偉大。
有個哈佛大學的教授來問我,全世界的國家亡了就亡了,永遠站不起來,唯有中國經過好幾次的大亡國,但永遠打不垮,永遠站得起來,理由在什麼地方?我答複他說,關鍵在一個很簡單的名詞&ldquo統一&rdquo,文化的統一,思想、文字的統一。
現代的歐洲,和我們春秋戰國的時候一樣,一交一通不統一,經濟不統一,言語也不統一。
我們中國言語,到現在也還沒有統一過,廣東話、福建話,各省各地都有他的方言。
但秦漢文化統一以後,不但是整個中國,即使整個亞洲,包括日本、東南亞各國,都是中國文字。
最近東南亞曾經先後想改,不用中國字,結果沒有辦法,改不了。
越南在變,變到現在還是沒有辦法;馬來西亞也在變,有從那裡回來的學生告訴我,他們把&ldquo窓&rdquo字變成&ldquo &rdquo,去掉中間的兩點,但學生還是寫&ldquo窓&rdquo字,老師就說那是以前的窓,現在新來的 不必要中間的兩點,新式的 不用那兩個螺絲釘了,可是學生說字典上窓還是有螺絲釘。
據說這一類的趣事很多,所以統一的文化非常重要。
因此文化不能亡,不能挖根。
我們有些國人,自己去做文化挖根的工作,這是自取滅亡的事情。
因此孔子講到個人&ldquo匹夫不可奪志也&rdquo的志節,表現于日常生活上的情形: 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ldquo不忮不求,何用不臧?&rdquo子路終身誦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這是孔子描畫出的子路。
如果現在遇見子路這樣的人,是很有味道的;有俠氣,講話直,有點像《三國演義》中的張飛、《
孔子弟子中,子路就是這樣一個可愛的人。
當然,子路有學問,他并不像張飛、李逵的粗魯,但個性豪邁,慷慨尚義。
孔子說他,穿着破舊的袍子,與富貴中人穿了皮袍的&mdash&mdash大一陸北方冬季嚴寒,非穿皮袍不可,至少穿羊皮,高級的穿狐皮、貂皮、灰鼠,相當貴的&mdash&mdash站在一起。
&ldquo而不恥者&rdquo,他沒有自卑感,絲毫不覺得不如别人,這種氣魄不容易養成。
通常穿一件蹩腳的衣服,到一個豪華的場所,心理上立即會覺得自己扁了。
這就要有真正學問的氣度,即使穿一件破香港衫,到一個華麗的地方,和那些西裝筆挺的人站在一起,内心中能真正的滿不在乎,不覺得人家富貴自己窮,實在要有真正的修養。
孔子說這種氣度,這種修養,隻有子路做到。
如孟子所說&ldquo說大人則藐之&rdquo,見到了不起的人,也看得很平凡,很普通。
下面孔子引用《詩經·邶風·雄雉章》中兩句詩稱贊子路&ldquo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rdquo也告訴我們為什麼子路能夠做到,憑四個字&ldquo不忮不求&rdquo。
&ldquo不求&rdquo,大家都知道,你官大,我不想作官;你錢多,我并不以為錢是了不起的東西,我并沒有覺得窮是悲哀,對你無所求嘛!什麼是&ldquo不忮&rdquo?以現代觀念解釋,就是心中很正常、坦蕩,你地位高,有錢,但你是人,我也是人,并沒有把功名富貴與貧賤之間分等,都一樣看得很平淡。
對人不企求、不寄希望,自己心裡非常恬淡、平靜。
如此作人做事,&ldquo何用不臧&rdquo?哪裡還行不通?有此心理,自然就氣度高華。
所以說培養氣質,不是衣服裝飾可以培養得出來的,要在内心上具有這種修養,風度、氣質自然就出來了。
子路聽了老師用《詩經》這兩句獎勵他,就&ldquo終身誦之&rdquo。
孔子又說他,我說你好,你就得意起來了。
我講你對,這不過是學問的過程,而學問永無止境,以此到處炫耀,你就已經不行了。
因此孔子的結論: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天氣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隻有松樹與柏樹永遠是碧綠的&mdash&mdash台灣的氣候看不出來,大一陸上四季分明,就看得很清楚&mdash&mdash這是孔子的感歎。
人生要在最後看結論,人要在艱難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看不出來。
如文天祥就是一個例子,國家無事時,他是一個風一流才子,誰看得出他後來竟是一個如此堅貞而正氣浩然的人。
所以古人說&ldquo疾風知勁草,闆蕩識忠臣。
&rdquo大風來了,所有的草都倒下去,隻有山頂上有一種草,可以作藥用的,台灣也可看到,名叫&ldquo獨活&rdquo,在海拔很高的地方,所有草都不生長,隻有這種草生長,所以叫&ldquo獨活&rdquo,就是勁草,大風都吹不倒。
時代的大風浪來臨時,人格還是挺然不動搖,不受物質環境影響,不因社會時代不同而變動。
國家一亂,就看到了忠臣,也就是孔子說的&ldquo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rdquo 三達德的重心 下面孔子說到人格修養的三個重點。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有三點,缺一不可。
智慧,我們要注意,&ldquo知&rdquo在東方文化裡并不是知識。
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
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
研究佛學,就看出來了。
照梵文的音譯,&ldquo般若&rdquo這兩個字,中文來解釋,相當于智慧。
當時我們翻譯佛學經典中的《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其中的&ldquo波羅密多&rdquo、&ldquo般若&rdquo都是梵文譯音。
&ldquo般若&rdquo的解釋是智慧,為什麼不譯成《金剛智慧波羅密多經》呢?因為中國過去翻譯有&ldquo五不翻&rdquo,外文有此意義而中文無此意義的不翻,為&ldquo五不翻&rdquo中的一種。
現在對外國學生上課,就常有這種情形。
譬如&ldquo境界&rdquo一詞,外文裡就沒有這個字,勉強翻成&ldquo現象&rdquo,但并不完全是境界的意義。
&ldquo現象&rdquo是科學上的名詞,&ldquo境界&rdquo是文學上的名詞。
譬如說有人常引宋代辛稼軒有名的詞句:&ldquo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rdquo那就是境界,若隐若現。
再說詩的境界,如&ldquo月落烏啼霜滿天,一江一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rdquo好境界!如改作&ldquo飛機轟轟對愁眠&rdquo那是噪音不是詩了。
李後主詞的名句&ldquo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rdquo若是&ldquo月如一團一,紅燒鴨子一大盤。
&rdquo那就沒有境界了。
這是講文學的境界。
如把境界翻成現象,就隻有&ldquo月如一團一,紅燒鴨子一大盤&rdquo,才是現象。
又如中國文字的&ldquo氣&rdquo如何翻譯?西方文字不同,氧氣、氫氣、瓦斯氣,究竟用哪一種氣來代表?中國字就不同了,一個&ldquo電&rdquo字,就有許多的妙用。
在外文就不得了,現在外文有十幾萬字,真正常用的幾千字而已。
外文系的學生可不得了,新字一年年增加,我看照這種情形下去,七八十年以後,誰知道要增加到多少字,将來非毀棄不可。
而中國隻要一個&ldquo電&rdquo字就夠了,發亮的是電燈,播音的是電唱機,可以燒飯的是電鍋、電爐,還有電一影、電視、電熨鬥,隻要兩個一拼就成了,誰都懂。
外文可不行,電燈是電燈的單字,電話是電話的單字,所以他們的物質越進步,文字越增加,增加到最後,人的腦子要爆炸的。
所以現在中文翻外文,就是采音譯的方法,然後加注解。
我們過去的翻譯,不像現在,尤其南北朝佛學進來的時候,政府組織幾千個第一流的學者,在一起讨論,一個句子原文念過以後,然後負責中文的人,翻譯出來,經過幾千人讨論,往往為了一個字,幾個月還不能解決。
古人對翻譯就是那麼慎重,所以佛法能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現在的人學了三年英文,就中翻英、英翻中,誰知道他翻的什麼東西?所以翻來覆去,我們的文化,就是這樣給他們搞翻了。
當時&ldquo般若&rdquo為什麼不翻成&ldquo智&rdquo?因為中國人解釋&ldquo智&rdquo往往與&ldquo聰明&rdquo混在一起,所謂&ldquo聰明&rdquo是頭腦好,耳聰目明,反應得快就是聰明,是後天的;而智慧是先天的,不靠後天的反應,天分中本自具有的靈明,這就叫智慧。
他們考慮梵文中這個字有五種意義,智慧不能完全代表出來,所以幹脆不翻,音譯過來成&ldquo般若&rdquo。
這裡孔子說的&ldquo知者不惑&rdquo的&ldquo知&rdquo,也等于佛學中智慧的&ldquo智&rdquo,而不是聰明。
真正有智慧的人,什麼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會迷惑。
&ldquo仁者不憂&rdquo,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境動搖,沒有憂煩。
&ldquo勇者不懼&rdquo,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麼可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與大智慧并存的。
聖人之道與才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适道。
可與适道,未可與立。
可與立,未可與權。
這是作人做事最要注意的事。
講到這種人生的經驗,孔子真是聖者,實在了不起。
他說有些人可以同學,年輕做朋友蠻好,但沒有辦法和他同走一條道路,不一定能共事業。
假如有一個事業,認為是好朋友,拉在一起做,往往後來朋友變成冤家,真不劃算,如不共事業,還是好朋友,多圓滿!朋友是難得,結果變成冤家,等于離婚一樣,該多痛苦?所以漢光武找嚴子陵,而嚴子陵始終不幹,始終和皇帝是好朋友,多舒服!如果他作了漢光武的官,最後曆史的記載,兩人有沒有這光榮史迹,就不知道了。
&ldquo可與适道,未可與立。
&rdquo有些人可以共赴事業,但是沒有辦法共同建立一個東西,無法創業。
我們經曆了幾十年的人生,再回過來看這節書,真感到孔子的了不起。
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尊孔子,反對孟子,把聖廟裡孟子的牌位丢掉,說孟子沒什麼了不起。
後來觀念轉變,翻開《孟子》一看,讀到孟子說&ldquo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rdquo那一段,他又立即認為孟子真是聖人,恢複了孟子在聖廟的牌位。
這就是說明要人生的經驗多了,才體會得出聖賢之言的可貴。
&ldquo可與立,未可與權。
&rdquo有些人可以共同創業,但不能給他權力,無法和他共同權變。
這在曆史上很多故事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學問、道德都不錯,作别人的高級幹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錯,但權力一集中到他手裡,他自己會害了自己,就壞了。
譬如現代史中的袁世凱,和曹操差不多,是亂世奸雄,治世未必能。
如果一個人一大權在手,又有道德學問的修養,把權力看成非常平淡,那就高明了。
贊元禅師與王安石 再說,由&ldquo可與共學&rdquo到&ldquo未可與權&rdquo這三句話,我們可以借用宋代蔣山贊元禅師對王安石說的話,作為更進一層的了解。
王安石與贊元禅師一交一情猶如兄弟,一個出家當了和尚,一個作了宰相,王安石每個月都要寫信給贊元,而贊元始終不打開來看。
有一天王安石問他能不能學道,贊元禅師說:&ldquo你隻有一個條件可以學道。
但有三個障礙永遠去不了,隻好再等一世,來生再說學道的事吧!&rdquo王安石聽了很不痛快,要他說明。
他便說,你&ldquo秉氣剛大,世緣深。
&rdquo你的氣大,又熱心于人世的功名事業,成功與失敗,沒有絕對的把握,你心裡永遠不會平靜,哪裡能夠學道呢?并且你脾氣大,又容易發怒。
作學問,重理解,對學道來說,是&ldquo所知障&rdquo,你有這三個大毛病,怎麼可以學道?不過,不大重視名利,而且生活習慣很淡泊,很像一個苦行僧,隻有這一點比較近道而已。
所以說你可以先研究修道的理論,等來生再說吧! 我們看了這一段對話,再研究一下王安石的一生與宋神宗時代曆史上的成敗得失,便可以了解孔子所說的這三句話的份量了。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孔子所引用這四句古詩,用得很妙。
&ldquo唐棣&rdquo是一種植物,像栗子一樣,台灣也有栗子,五月間開白色的花。
這詩上說到看見唐棣開的花朵,好像是反偏在一面的情形,因此引起一時的感想,了解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正反兩面。
有些事所以一時看不清楚,都是因為它太親近,反而使自己受到蒙蔽,其實,道理就在你的面前,就像在你家裡一樣,隻要多多一精一思,就可以知道是自家本有的。
所謂&ldquo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rdquo,便是此意。
唐棣之花的四句詩,它包含有兩個意思。
第一是說前面有一朵花,真是好看,可惜偏向了一點。
第二是映射偏差的過失,是由自己不注意去深思所緻。
作事業或作人,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就是不太注意最淺近之處和偏信最親近的人。
由人生的經驗以及曆史上的教訓,我們便可知道,一個人的失敗,整垮你的不是敵人,往往是你左右最親信的人。
也不是左右的人有意整垮你,而是他無意犯一個錯誤或太多的錯誤,結果卻幫忙你拆垮了台。
所以人最不容易看清楚的,是自己同室的人和最親近的事。
好像我們戴眼鏡,可以看見外面的事,往往忘記了自己的眼鏡,把鏡片撞破了,也把眼睛傷害了。
四句話連起來就是說,我們有愛好,就有偏私,有了偏私,往往就看事情不清楚,越親近的事物越看不清楚。
這要特别注意。
&ldquo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rdquo這是孔子的結論,他說實際上都是自己不肯用心去深思,才看不清楚。
其實,最高遠的道理,就是最平凡、最淺近的。
我們往往把擺在面前的事情看得漫不經心,不屑去考慮,才種下失敗的種一子。
一般把《論語》二十篇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面十篇為上論。
《論語》上半部的最後一篇,也就是上論第十篇《鄉一黨一》,因為這一篇多半是記錄孔子日常作人處世的态度,比較枯燥一點。
事實上以現在的觀點來說,也就是孔子日常生活的素描。
本篇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和為人處世的一方面,等于研究孔子的一個結論,我們暫時把它保留。
上論到此就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