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關燈
晚年的人,聲樂和吹奏的樂器就不合用了,隻有用手來演奏的樂器,像彈琴、鼓瑟才适合。

    因此,後來在中國演變而成的詩詞,它有音樂的意境,而又不需要引吭高歌,可以低聲吟漫哦,浸沉于音樂的意境,陶醉于文學的天地。

    最近發現許多年紀大的朋友退休了,兒子也長大飛出去了,自己沒事做,一天到晚無所适從,打牌又湊不齊人。

    所以我常勸人還是走中國文化的舊路子,從事于文學與藝術的修養,會有安頓處。

     幾千年來,垂暮的讀書人,一天到晚忙不完,因為學養是永無止境的。

    像寫毛筆字,這個毛筆字寫下來,一輩子都畢不了業,一定要說誰寫好了很難評斷。

    而且有些人寫好了,不一定能成為書法家,隻能說他會寫字,寫得好,但對書法&mdash&mdash寫字的方法不一定懂。

    有些人的字寫得并不好,可是拿起他的字一看,就知道學過書法的。

    詩詞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幾千年來的老人,寫寫毛筆字、作作詩、填填詞,好像一輩子都忙不完。

    而且在他們的心理上,還有一個希望在支持他們這樣做,他們還希望自己寫的字、作的詩詞永遠流傳下來。

    一個人盡管活到八十九十歲,但年齡終歸有極限的,他們覺得自己寫的字,作的詩詞能流傳下來,因而使自己的名聲流傳後世,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是永久性的。

    因此他們的人生,活得非常快樂,始終滿懷着希望進取之心。

    以我自己來說,也差不多進到晚年的境界,可是我發現中年以上,四、五十歲的朋友們,有許多心情都很落寞,原因就是精神修養上有所缺乏。

     孔子深懂這個道理,因此非常注重詩與樂的教化,但他不是一個音樂家,也不善于唱歌,他訂了《樂經》,但失傳了。

    現在這一節書是描寫孔子聽到别人歌唱得好,他一定要求對方再唱一次。

    當他學會了,&ldquo而後和之&rdquo,和之就是照他的歌,依他的音樂曲調,另外再作一首,這便是和。

     說到和,我們常常會在詩題上看到:&ldquo和某某先生詩&rdquo或&ldquo步某某先生韻&rdquo,這類題目,&ldquo步&rdquo與&ldquo和&rdquo的差别:&ldquo和&rdquo就是照原來的曲調和内容再作一篇。

    (我們聽今天的歌,調子都還可以,但内容卻不行。

    由此就看到了我們文化衰落的一面,那就是文學的修養太差,沒有深度;現在報上的文章,也是如此,不像古文壽命長。

    過去的文章,讀過後,文章的句子還留在腦子裡,還不喜歡把句子中的字輕易更動。

    因為古文中的句子多方面都可以通,可以作多方面的看法,值得玩味、咀嚼。

    現在的白話文就沒有這種境界,所以現在的詩歌内容,也和白話文的情形一樣。

    )而&ldquo步&rdquo又不同了,意思是前面有人在走,我們一步一步都跟前面的腳步走。

    就是隻照他的聲調,而内容并不一定要跟着原歌的内容意思,這就叫步韻。

     以上是說孔子對樂教的重視,接下去是說他的自我評論。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

    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這是孔子的謙虛話,也是老實話。

    由這一句話,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結論來:第一是孔子在文學以及各方面的成就,真是達到了巅峰,但他自己始終沒有認為自己了不起。

    不但是學問方面,古今中外,任何一方面真有成就的人,站在巅峰的人,總覺得自己很平凡。

    這是必然的現象,并不是有意裝成的。

    硬是真的到了巅峰的時候,自然就覺得很平凡。

    而且還特别小心,覺得自己懂得太有限,不敢以此為足。

    從這節書可以看出來,孔子那麼平實、謙下,而且不是故意裝樣的。

     第二點可以看出儒家所謂的學問,就是指作人做事的道理。

    并不是頭腦聰明,文學好或知識淵博,這些隻是學問的枝葉,不能算是學問的本身。

    學問的表達在于文學,文學是學問的花朵。

    這裡孔子就講到學問的花葉和根本:&ldquo文,莫吾猶人也。

    &rdquo他說如果談文學的修養,&ldquo莫&hellip&hellip&rdquo這裡的&ldquo莫&rdquo字不是肯定詞,翻譯成現代白話,近乎&ldquo也許&rdquo的意思。

    就是說,如果談文學,也許我和一般知識分子差不多。

    至于講我自己身體力行做到了君子這個标準沒有,那麼我自己反省,實在還沒有很大的心得。

    我們從此看到孔子的謙和,這種作學問的态度,非常平實,沒有絲毫矯揉造作的迹象。

     凡聖之分 下面再引用孔子自己的話,說明作學問的道理: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中國文化,在三代以後,便建立了一個作人的最高标準,就是聖。

    和印度的佛、中國的仙、西方文化的神,差不多同一個觀念。

    聖之次為賢,賢者也就是君子。

    再下來是仁者。

    過去老一輩的人寫信給朋友,尊敬對方的人品時,往往稱呼&ldquo某某吾兄仁者:&rdquo或&ldquo某某仁者:&rdquo對平輩、晚輩、長輩都可以用,這是很尊敬的稱呼。

     所以孔子說,聖者的境界與仁者的境界,這種修養我怎麼敢當?實在沒有達到,那高得很,我還差得遠。

    不過雖不是聖人,不是仁者,我一輩子朝這條路上走,總是努力去作,而沒有厭倦過。

    至于學問方面,我永遠前進努力,沒有滿足或厭煩的時候;我教人家,同樣沒有感覺到厭倦的時候,隻要人肯來學,我總是教他的。

    隻有這兩點,我可以說是做到了。

    他的學生公西華聽了說,老師!這正是我們做學生的,一輩子也無法學到的地方。

     這節話在文字上是如此寫,如果以邏輯的方法推論,孔子這樣,就正是聖人與仁者在行為上的境界。

    &ldquo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rdquo實在不容易做到。

    就是說自己求學,永遠沒有滿足,沒有厭倦,隻求進步;不管今天,隻有明天,今天成就不自以為是,再向前走;任何事業,都如此&ldquo為之不厭&rdquo。

    教人家,有人來請教,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會說同一個問題有人問了三次,第四次還來問就覺得讨厭;不會有厭惡此人,甚至不願再教而放棄他的心理。

    否則就不算有仁慈之心。

    不但是學問如此,就是做事、做領一導一人,都應該如此&ldquo為之不厭,誨人不倦&rdquo。

    就是這兩點,的确我們一輩子都做不到。

     老實講,我們有時候作人作得自己都讨厭起來。

    例如古人所說:&ldquo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

    &rdquo昨天和年輕學生一起吃飯的時候,看他吃面都好像很厭倦的樣子,但又不是有什麼心事。

    問他對活着有什麼想法?他說覺得活着無所謂,死了也差不多。

    我說他心情太落寞。

    這和體能也有關系,因為他體能是太弱了一點。

     但在我個人與人接觸的經驗,常常發現有些人,他的心理覺得活着與不活着是一樣。

    有些人甚至厭倦于活着,尤其到了&ldquo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rdquo的地步。

    一個人窮了,覺得自己都是多餘。

    因為一天忙到晚,隻不過養活自己身上幾十斤肉而已,結果覺得這幾十斤肉都很麻煩,懶得去養活它。

    因此&ldquo為之不厭,誨人不倦&rdquo這兩點表面看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尤其當年紀大的時候更不易做到。

    而孔子講這兩句話的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當時的人都已經稱他聖人、仁者。

    但孔子一直到死的時候,始終還在救世救人的目标上努力去做,這就是聖人的表征。

     孔子曾提到過好多種聖人,在這裡我們看孔子,乃是聖之時者。

    所謂時者,不是說孔子時髦,時髦是後世才出現的名詞。

    這個&ldquo時&rdquo是說孔子随時跟着時代走,不落伍,随時在進步,随時曉得變,所以說他是聖之時者。

    他一生的努力,都朝這個方向,因之他這個做法,叫做&ldquo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rdquo。

    在當時他知道這個時代是挽救不了的,可是他并不因此放棄他應該盡的責任。

    這就是我們無論對自己的人生目标,或對自己的事業,必須反省的地方。

    普通人都把一時的成就看成事業。

    但了不起的人,進入了聖賢境界的人,所努力的則是千秋、永恒的事業。

    孔子所努力的就是千秋事業。

     下面便是這一篇結論的開始。

     祈禱是求救的信号 子疾病,子路請禱。

    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

    诔曰&ldquo禱爾于上下神祇。

    &rdquo子曰:丘之禱久矣! 有一次孔子生病,大概病得很嚴重,以現代情況來說,大概醫生都束手無策了。

    于是學生們急了,尤其是性情急躁的子路更慌了,主張請一個畫符的、念咒的來拜拜;或者請一個神父、牧師來祈禱;找一個和尚來念經。

    這就牽涉到宗教,向神祇去求救。

    &ldquo子曰:有諸?&rdquo一個問号。

    孔子說,子路!有這回事嗎?有可能嗎?意思是說,人病重了,在菩薩面前,或上帝面前一跪,說菩薩啊!上帝啊!你給我長命吧!再活兩年吧!我還有些帳沒讨,再過兩年就可以讨好帳,再慢慢去。

    這樣可以嗎? 小說上寫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師老無功,知道自己快死了,拜北鬥星。

    (這是小說上寫的,曆史上實際沒有這回事,如果真有這回事,諸葛亮就不叫諸葛亮,要改名諸葛暗了。

    但道家有此說法:北鬥,統稱北極星。

    北極星和南極星,掌管人的生死。

    後來民間傳說的南極仙翁,他的形像成為慶賀長壽的象征。

    而道家的說法,南極仙翁是管壽的、管生的;北鬥星君,是管死的;所以欲求不死,要用道家的方法拜北鬥。

    是另有一套的,包括畫符、念咒、點燈等等。

    )結果還是死了。

    這是小說寫的,不去管它。

    但這一節《論語》告訴了我們,孔子對于鬼神之事,形而上的東西,并不是反對。

    前面說過&ldquo子不語:怪、力、亂、神。

    &rdquo鬼神有沒有存在,他沒有讨論。

    因為&ldquo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rdquo談到超現實世界,有沒有另一世界存在,這是東西文化五千年來,到現在為止,哲學、宗教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我們不能說這些不科學,科學并不是萬能,現在科學正要找這個問題的答案而還沒有找到。

    不要以為科學解決了問題,事實上問題還沒有解決。

    像愛因斯坦這樣一位偉大的人,可惜死得太快了一點。

    他想把生命升華,變成為四度空間(FourDimensionalSpace或稱四次空間,或四個因次空間)。

    那時人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而可以有神通,可以不靠機器而在空中飛行。

    他有這個理想,沒完成就死了。

    他到快要死的時候,感覺宇宙間的生命後面還有一個東西。

    什麼東西呢?當然不是唯物思想的。

    他是搞物理的,科學家都是朝唯物方面的路子去探讨。

    結果他認為不是屬于唯物方面的,而是另外的東西,可是不知道是什麼。

    所以他沒辦法,隻好去信上帝。

    因為這一個力量他沒有研究出來,是個東西但不可知,還不如信上帝,精神先得到保障,先得到安慰。

    形而上是不是有個東西?生命是否在一個軀體裡死了以後可以再生、再來?這都是人類沒有解決的大問題。

    所以人類文化不要自吹了,站在哲學立場看人類文化是非常幼稚的,連自己的問題都沒有解決。

     人從兒童到少年,幻想最多。

    對一個茶杯可以看上幾個小時;對一堆泥土、一塊破瓦片會覺得很好玩,大感興趣;堆城築池,可以玩一整天。

    後來加上知識的教育,到了二十歲前後,又進入另一個階段,作學問、作事業的理想基礎,就在這個時候打的。

    看曆史上的大政治家、英雄、文學家等等,一切成功的人,基礎都在這時候奠定的。

    如果在這個時候還沒有打好基礎而後來能夠成功的,不是絕對沒有,但例子太少。

    三十歲到四十歲,并沒有什麼創見,隻是将十幾到二十幾歲之間的理想付諸實施,化成事實。

    曆史上成功的人物,幾乎三十幾歲就成功了,尤其是領導或統治方面的人物,更少例外。

    漢高祖年紀是大一點,但也隻四十幾歲,沒有超過五十歲就成功了。

    他統一天下隻用了五、六年的時間。

    其他的人作學問也都是如此。

    當然年老才成功的,不是沒有,但少得很。

    到了五十、六十不過空留回憶。

    所以遇到老年人,要準備一番心情去光聽他講過去:&ldquo我當年如何如何&rdquo,今天講了,明天見到還是這樣講,可以講幾千百次。

    但告訴他現在的事情,他會馬上忘記。

    所以人的學問,一切的見解,都不超離年輕時的模型,尤其以科學為然。

    現在的科學家,超過三十五歲以後,就很少有科學上新的發現了。

    有新發現的都是年輕人。

    而學問思想到五、六十歲成熟的時候,人就凋謝了。

    我前面也說過,人類古今中外的文化,都是二十幾歲的文化。

    就是繼往開來,永遠是年輕的,永遠是沒有成熟的。

     所以中西文化,宗教也好、哲學也好、科學也好,對最後的結論,都未曾獲得。

    生命究竟從哪裡來?生命的價值究竟在哪裡?都沒有結論。

     像前天和年輕同學談到,我最近看了丁中一江一先生的北洋軍閥史,把近代幾十年來的事故,引用第一手資料記述。

    我對每一文獻都沒放過,但看了以後就有一個感想:&ldquo人究竟為了什麼?&rdquo這又是還沒有答案的哲學老問題。

    當然我們可以假定很多答案,但這些答案隻是人為的、主觀的,并不是哲學的正确答案。

    所以有無鬼神,我們不知道,這個問題暫時保留。

     但是我們看孔子的态度,他對這個問題是明白的。

    當他病了,藥物無效的時候,子路說,求神吧!去禱告一下吧!孔子聽了問子路,真有這回事嗎?孔子這話說得很妙。

    他當然懂得,不過他是問子路&ldquo有這回事嗎?&rdquo而不是說&ldquo你相信嗎?&rdquo子路經孔子一問,表示學問很有根據,于是搬出考古學,他說,有啊!诔曰:&ldquo禱爾于上下神祇。

    &rdquo這&ldquo诔&rdquo是中國文化中的祭文,曆代帝王的诔文就是。

    子路說,古代的诔文說了,人應該去禱告天地、上下各種神祇。

    孔子說,如果是這樣,那我天天都在禱告,而且禱告了很久,還照樣生病。

    這節文字,作進一步研究,就可以看出來,孔子的意思,所謂禱告是一種誠敬的心情,所謂天人合一,出于誠與敬的精神,作學問修養,随時随地都應該誠敬。

    《大學》所說&ldquo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rdquo誠敬修養要做到我們中國文化所說的&ldquo不虧暗室&rdquo。

    孔子就是說自己天天做到這樣,等于與鬼神相通,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第一點。

     第二,普通的人,到了急難的時候,就去求神、拜佛、向上帝禱告。

    所謂:&ldquo垂老投僧,臨時抱佛。

    &rdquo就是說人平日自以為很偉大,但一遇到大困難,或極度危險,就感覺到自己非常渺小無助,完全喪失自信心&mdash&mdash&ldquo天呀!神呀!你要救我呀!&rdquo倘使這時仍能保持一分自信心,就需要高度的修養。

     這裡我們說到曆史上一個人,大家都知道的朱舜水,明亡以後,他流亡到日本去,本想向日本求救兵企圖複國的。

    船航行太平洋中,遇到大台風,全船的人都喊救命,朱舜水端坐船中不動。

    據說當時船上的人都看到海上有兩盞紅燈,對着船來。

    古代的迷信,說這是海神來接的訊号,全船的人都将會死亡,所有的船員都跪下了。

    朱舜水就問:&ldquo真有這回事嗎?有沒有其他挽救的辦法?&rdquo船員說除非是有道的人跪下來求,或者還有希望。

    朱舜水說,他們拿紙筆來,我燒一張符下去,大概就可以退掉。

    朱舜水是道地的儒家,哪裡會畫符搞道家的東西,這不奇怪嗎?結果他在紙上寫了一個&ldquo敬&rdquo字。

    燒了以後,台風停了,船也穩了,風平浪靜就到了日本。

    你說朱舜水這一套有本事吧!簡直比諸葛亮更厲害,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豈不應該帶兵打仗,将明朝複國了?這件事絕對有,但若深入研究,那就成為另外一門學問了。

    現在的科學叫做精神學,又叫靈魂學。

    精神與靈魂的解析,人的精神力量與宇宙是否相通,這是另一個問題。

     第三,中國民間的諺語:&ldquo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rdquo一般人都是這樣,像許多人一交一朋友,平時不去探訪,有患難,或要借錢的時候才去,所以孔子對子路說,算了吧!老弟,如果這樣,我天天都在禱告中。

    換言之,鬼神的事,和生命的道理,都不是這樣簡單的。

     要愁哪得工夫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甯固。

     孔子說,人生的修養,&ldquo奢則不孫&rdquo。

    這個奢侈不止是說穿得好,打扮漂亮,家庭布置好,物質享受的奢侈。

    是廣義的奢侈,如喜歡吹牛,做事愛出風頭,都屬于奢侈。

    奢侈慣了,開放慣了的人,最容易犯不孫的毛病,一點都不守規矩,就是桀傲不馴。

    &ldquo儉則固&rdquo。

    這個儉也是廣義的。

    不止是用錢的儉省,什麼都比較保守、慎重、不馬虎,腳步站得穩,根基比較穩定。

    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腳跟踏實一點。

    他說&ldquo與其不孫也,甯固。

    &rdquo作人與其開放得過分了,還不如保守一點好。

    保守一點雖然成功機會不多,但絕不會大失敗;而開放的人成功機會多,失敗機會也同樣多。

    以人生的境界來說,還是主張儉而固的好。

    同時以個人而言奢與儉,還是傳統的兩句話:&ldquo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rdquo就像現在夏天,氣候炎熱,當年在重慶的時候,大家用蒲扇,一個客廳中,許多人在一起,用橫布做一個大風扇,有一個人在一邊拉,搧起風來,大家坐在下面還說很舒服。

    現在的人說沒有冷氣就活不了。

    我說放心,一定死不了。

    所以物質文明發達了,有些人到落後地方要受不了,這就是&ldquo從奢入儉難&rdquo。

     曾國藩用人注重鄉氣。

    曆史上許多人,像呂蒙正,當了宰相,生活仍然很清苦。

    如電視上轟動的包青天,他一生的生活,也是清儉到極點,他本身沒有缺點被人攻擊。

    那麼多年,身為大臣,龍圖閣直學士兼開封府尹,等于中央秘書長,兼台北市長。

    做了這麼大的官,可是一生清儉。

    民間傳說,更把他當做神,講儒家文化,包公成了一個标竿。

    如宋朝的趙清獻,當時人稱他鐵面禦史,對誰都不賣帳,做官清正,政簡刑清,監牢裡無犯人,也和包公一樣。

    曆史上有許多名臣都是儉,乃至許多大臣,有的臨到死了,連棺材都買不起。

    不但一生沒有貪一污一文錢,連自己薪水積蓄都沒有,後代子孫都無力為他買棺材,要由老朋友來湊錢,這就是儉的風範。

     光風霁月 接下來是: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學而》篇中說&ldquo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dquo一個人一生沒有人了解,雖有學問而沒有發展的機會,還是不怨天、不尤人,這種修養是很難。

    所以君子要做到&ldquo坦蕩蕩&rdquo,胸襟永遠是光風霁月;像春風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揮灑,皎潔光華。

    内心要保持這樣的境界,無論得意的時候或艱困的時候,都是很樂觀的。

    但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自然的胸襟開朗,對人也沒有仇怨。

    像包公、趙清獻都做到這樣的境界,這是&ldquo君子坦蕩蕩&rdquo。

    至于小人呢?&ldquo小人長戚戚&rdquo,小人心裡是永遠有事情的,慢慢就變成狹心症了&mdash&mdash這是笑話,借用生理的病名,來形容心理上的病态。

    小人永遠是憋住的,不是覺得某人對自己不起,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

    我們都犯了這個毛病,有時候:&ldquo唉!這個社會沒得搞的。

    &rdquo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這個社會是混蛋。

    這也是&ldquo長戚戚&rdquo的一種心理病。

    心裡憂愁、煩悶、痛苦。

    所以這兩句,可以作座右銘,貼在桌旁,随時注意自勵,養成坦蕩蕩的胸襟。

     跟着就說孔子個人的君子風範: 子一溫一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這是弟子們記載孔子的學問修養,表達在外面的神态。

    第一是一溫一和的。

    對任何人都親切一溫一和,但也很嚴肅,在一溫一和中又使人不敢随便。

    第二是威而不猛。

    說到威,一般人的印象是擺起那種兇狠的架子,這樣并不是威。

    真正的威是内心道德的修養,坦蕩蕩的修養到達了,就自然有威。

    盡管是煦和如春風,而在别人眼中,仍然是不可随便侵犯的。

    不猛是不兇暴。

    如舞台上的山大王,在鑼鼓聲中一下竄出來,一副兇暴的樣子,那就是猛。

    第三是恭而安。

    孔子對任何事,任何人非常恭敬,也很安詳;也就是既恭敬而又活潑不呆闆。

    這三點也等于第一篇《學而》的注解。

    學問好的人,内心的修養表達在外面的,就是這樣的情形,而以孔子來作為榜樣,用白話翻譯過來就是有莊嚴的一溫一和,有自然的威儀而并不兇狠,永遠是那樣安詳而恭敬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