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關燈
孔子當時同樣的感歎。

    在孔子那個時候,是一個變亂的時代,在變亂的時代,各種怪現象都會出來。

    所以孔子的憂愁,就是深恐國家民族的文化命脈斷絕。

     他說,古代的聖人過去了,我見不到了,但是學聖人之道的總有吧!如果能看到照聖人所教的道去學,雖然沒有學完全,但已經夠得上稱君子的,我就已經滿足了。

    這是他無限感歎的話,可見那個時候,真正夠得上稱君子的人都已看不見了。

     緊接着,他又說,真正的善人,過去曆史上有,現在沒有了,至少我還沒有見過。

    隻要看到一個有恒心的人,做到&ldquo守死善道”思想的中心确立了,随便社會怎樣變更,甚至天塌下來都不管,一定走自己這個路子的,這樣有恒心、有毅力的人,能夠見到,也就好了。

    這是說能一生為曆史文化犧牲下去的人,也沒有了。

     下面相反的說當時社會的現象:&ldquo亡而為有&rdquo,亡就是無的意思。

    他說現代社會上的人,充殼子的多,根本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架勢可擺得大,亂充蠻有學問的樣子。

    社會到了變亂時,這種現象有的是,有人有了錢,就附庸風雅,像是蠻有學問的樣子。

    當然那些人碰不得的,他一開口就完了。

    &ldquo虛而為盈&rdquo,社會變亂中,有的人内在本來空虛得很,可是還引為自滿,自認為對。

    我們從社會上可以看到,凡是過分傲慢的人,他的下意識中,一定有很重的自卑感。

    要原諒他的傲慢。

     &ldquo約而為泰&rdquo,約是儉約。

    在變亂的時候,有很多人本應節約的,但很少這樣,都是要充面子,講排場。

    沒有米下鍋了也不管,排場先擺出來再說。

     有了這三種情形當中任何一類型的人,一定不會有恒心向學問道德努力的。

    因為他的心理上就已經不健全了。

    這是社會的病态,也是個人的病态。

    不但孔子那個時候是這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也是這樣。

    翻開古今中外的曆史來看,凡是變亂的時代,都是這個樣子。

    所以處在這樣變亂的時代中,我們就要特别注意,加強自己的修養了。

     這些是說孔子的教育與方法,同時說到他對于時代的憂心。

    下面又說到他對生活的态度。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或許說,這兩句話應該放在專門記載孔子個人生活的第十篇《鄉一黨一》中。

    為什麼卻編在這裡呢?自有它的道理。

    這兩句話是說明孔子作人做事的态度。

    他釣魚就是釣魚,不用機械性的方法,不用大網去網。

    (綱即是網。

    )以現代的生産觀念來說,這種态度又是落伍的了!如果說光是用釣竿去釣魚,連漁業公司都不要設立。

    這簡直與經濟政策完全相違背。

    但這個話不是讨論生産問題,是個人作人的原則。

    就是說他釣魚也好,做什麼也好,不喜歡用機心來整人。

     &ldquo弋不射宿&rdquo,打獵的時候,拉弓射箭,不射宿鳥,就是對還巢的鳥,栖息在那裡的鳥,他是不射的。

    這一點也代表中國過去文化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現在當然也還保留。

    我們從舊體小說就可看到了。

    中國人打鬥很不喜歡用暗器,常用的暗器是所謂&ldquo镖&rdquo。

    萬不得已要用镖時,必定同時大喝一聲:&ldquo看镖!&rdquo表示先打了招呼,通知了。

    這雖然是一個小動作,也就是民族性的特征,是我們民族的傳統道德。

     現在說起這些中國文化,從另一方面看,都是落伍的思想了。

    但以最新的觀念來說,又不落伍了。

    現代的生物學家,盡量提倡愛,愛動物,全世界都組織保護動物會,保護野生動物會,提倡禁獵。

    我們過去認為,愛護動物是應有的道德,如相傳的&ldquo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rdquo中國人都曉得,過去小孩讀書,老師都教的,成為生活教育。

    春天,鳥剛孵出小鳥的時期,不要去打,否則母鳥被打死了,小鳥将在巢中餓死,非常悲慘。

    這種教育,看起來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擴而充之,就是仁愛心。

    所以将孔子的這兩點,放在這裡,就是說愛心的擴充,是仁。

     虛字文章實事知 接着又發揮孔子做學問的要點: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ldquo蓋&rdquo字是虛文,古文中如&ldquo夫&rdquo,如《尚書》上的&ldquo曰若&rdquo等等都是。

    推行白話文之後,有些人說這些字讨厭,是毫不相幹的字。

    其實很有關系。

    我們平日講話,也經常會發出:&ldquo唉&hellip&hellip&rdquo,&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ldquo呣&hellip&hellip&rdquo等等的語頭。

    要作文學研究,這些字對于行文的氣勢,是很有作用的。

    如果用得好,更能充分表達語意。

     虛字在文學中的地位,有一個很好的近代例子:國民革命成功以後,清朝的皇帝退位,當時隆裕皇太後&mdash&mdash宣統皇帝的媽媽&mdash&mdash的退位文章,也是曆史上一篇重要文獻。

    據說是當時南通張狀元&mdash&mdash張謇&mdash&mdash的手筆。

    文章中間本來沒有&ldquo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rdquo這句話。

    而是袁世凱唆使左右的人,設法加進去的。

     這篇文章,是清代三百多年的皇朝,最後下台一鞠躬的時候,對全國人說的話。

    如何說法呢?尤其這最後一篇文章中的最後一句話,該怎麼個講法呢?就是最後怎樣下台,這篇文章怎樣結束?這可真難。

    而它最後那句話是&ldquo豈不懿欤!&rdquo四個字,是毫不相幹的,完全是虛語,但在文章的氣勢上,意識形态上,非常重要。

    據說是某太史加了這四個字作結尾的。

    葉遐庵記載的辛亥宣布共和前,北京的幾段轶聞中有一段說:&ldquo遜位之诏,張金坡(錫銮)早令人拟一稿,同人嫌其冗長,一交一與餘修正。

    餘以為時尚早,密藏衣袋中(時重要文件不敢置家中,多放在衣袋。

    有一次夜間收到解款數十萬彙單,餘亦置衣袋中,不敢告一人也。

    )至十二月二十日前後,方拟動筆,而南方已拟好一稿,電知北京,(此稿聞系張季直、趙竹君二公所拟。

    )遂由某君修改定稿。

    此稿末句&lsquo豈不懿欤&rsquo四字,聞系某太史手筆,餘甚佩之。

    蓋舍此四字,無可收煞也。

    &rdquo這是參與其事者的記載,是可靠的。

    也正如他所說,這四個無實質、不相幹的虛字,在結束文章氣勢上,可是很有作用的,很重要的。

    為了使大家更能體會到這個虛字在文章中的作用,而且這也是曆史上的重要文獻之一,現在附錄下來,供大家去欣賞,領會。

     &ldquo朕欽奉隆裕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

    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讨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兩月以來,尚無确當辦法。

    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國體一旦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諸将亦主張于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

    用是外觀大勢,内審輿情,特率皇帝将統治權公之全國,立為共和立憲國體。

    近慰海内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宣布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與軍民協商統一辦法。

    總期人民安措,海宇乂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

    豈不懿欤!欽此。

    &rdquo 由此可知,對文字有時候也要注意,尤其在外一交一上的文字,乃至寫一封信,與正式外一交一有關,每個字都要留意。

    雖然文字是&ldquo雕蟲小技&rdquo,但如同雕圖章,雕了一輩子,不一定有幾個能成為藝術品,文字也有如此之難。

    這是說到&ldquo蓋&rdquo字而引申出來的話。

    這個&ldquo蓋&rdquo字有時可作&ldquo因為&rdquo講,一件事先叙結果,再說原因時都先加一&ldquo蓋&rdquo字。

     這節話,孔子是說,有些人自己無知,一切不懂,卻冒充内行去做了,他說他絕對不做這樣的事。

    所以大家要學孔子,出去做事做領導者,不懂就是不懂。

    中國講領導學,真正的領導者便是善于用人,而不一定自己懂得多。

    如漢高祖,他又懂哪一樣?他的長處就是能夠坦率承認自己什麼都不懂。

    最怕的是自己認為什麼都懂,這是最嚴重的錯誤。

    作為一個領導者,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即使懂了,甯可說不懂。

    諸葛亮本來什麼事都懂的,他為了&ldquo集思廣益&rdquo,仍然請教别人。

    以能問于不能,這是最聰明的辦法。

    可是人有一個毛病,懂了以後一定喜歡表現出來。

    這種态度,做學者可以,真去做事,就不可以,是大忌諱,至少自己會很辛苦。

    上面太能幹了,下面就無人才可用。

    下面有才幹也發揮不出來,因為對部下罵了兩次笨,第三次部下有了好的意見也不敢說出來,都唯唯諾諾,領一導一人就得自己辛苦了。

    這還算好,最讨厭的是&ldquo不知而作&rdquo,自己不知道,又硬充内行,那就更嚴重,千萬不可犯這個錯誤。

     不但如此,孔子還告訴我們:&ldquo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rdquo這個&ldquo聞&rdquo字,包括了多讀書、多聽、多問。

    所謂學問,一邊學要一邊問,多請教人家,聽人家的意見。

    聽來的不一定對,還要有所選擇。

    對好的見解,就要采納。

    僅聽還不夠,要加上經驗,所以要多見,還要親眼看見。

    讀曆史的人,如果沒有經過相當事實的體驗,讀曆史也沒有用,最多不過是個書呆子。

    譬如說,講如何作領一導一人的理論很容易,但一定要在一個單位,甚至小單位做過當權領一導一人,才能體會得到。

    所以要多見,多親自經驗體會,而且還要用心記下來,&ldquo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rdquo這樣才有用。

     這兩句話合起來:&ldquo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rdquo這是求知識學問的第二等人才。

    第一等人就有天才,反應靈敏,如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張良為什麼幫助漢高祖?他最初自己要出來反抗秦始皇,行刺不成,最後遇到劉邦。

    有人問張良,為什麼願意幫助劉邦?張良說,我所有的意見,别人都不懂,隻有劉邦懂,所以願意幫助他。

    劉邦也的确有領導的天才,像韓信有一次不出兵,派一個人來見劉邦,要求封韓信為假王&mdash&mdash三齊王。

    劉邦一聽氣了,桌子一拍,正要大罵。

    張良、陳平在桌子下踢了他一腳。

    劉邦本已罵出口了:&ldquo他媽的&hellip&hellip&rdquo可是被他輕輕一踢,立即改口風:&ldquo他媽的!要封就封真王,還封什麼假王?&rdquo于是封韓信為三齊王。

    從這件事看,張良不用說話,輕輕踢他一腳就懂了。

    可是像我們,别說輕輕一踢,就是把屁一股打爛了,還是不懂。

    曆史上這類事多得很,有些人的确是聰明。

     所以孔子說第一等人是天才,既然不是天才,就要學問來彌補。

    自己不是天才,又不肯求學問,就是&ldquo不知而作&rdquo的,那就完了。

    不是天才,學問怎麼來呢?多聽人家的,多看、多經驗、多跟人家學,這就是&ldquo知之次也&rdquo。

     說到這裡,下面又轉到孔子教育态度,也是叙述他作人的行誼。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互鄉是一個地名。

    這個小地方在哪裡,後世就很難考據了,隻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

    就是說這個地方的人很難講話,沒有辦法和他們講話。

    &ldquo難與言&rdquo,這個文字用得非常妙。

    是說這個地方的人地域觀念太強嗎?或者說統統都是渾蛋嗎?很難說是什麼意思。

    總之,在當時這個地方的人,名聲是不太好的。

    可是這個地方有個年輕的人來看孔子,孔子跟他談話了。

    孔子的弟子們奇怪了,老師為什麼會和這個地方的人談話?大家莫名其妙。

     孔子的行誼 說到這裡大家要注意,尤其大家将來出去,在政治上領導的機會多。

    講到中國的民族性,有一部書,是顧亭林的名著《天下郡國利病書》。

    前面曾說過,明亡以後,顧亭林是始終不投降的。

    不過他高明,不投降當然清朝要嫉妒,可是他有本事,自己不投降,教學生到清朝作官,這樣也可以由學生保護他不投降,可是他自己在地下做策反的工作。

    他也很有錢,到一個地方娶一個太太,生了孩子又走了。

    他娶許多太太生許多孩子,他有他的道理,因為反清複明是要滅族的,他這樣做是為了要留一個根。

    他走遍天下,就寫了這部書。

    每個地方他都去看了,尤其是各省的軍事要地,都去看了。

    所以後來成為研究中國地理、研究中國地方政治思想必讀的書。

    第二部書是顧祖禹寫的《讀史方輿紀要》,也是研究政治地理、軍事地理最重要的書,現在讀來還有價值。

    這兩部書合起來稱為《二顧全書》。

    當年凡是留意國家天下事的,尤其是研究軍事的人,都要讀的。

    在這部書當中,對于每一省先有一個總評,而且對地方性、民族性寫得很清楚,所以不妨找來研究。

    将來如果有機會當一個地區的主管,對這些學問能先有了解,處理事情就更方便。

     說到這裡,就感到我們中國的确每個地方的民性各有不同之處。

    所以古代将領帶兵,對于何處的兵适于沖鋒,何處的兵适于後勤,何處的兵适于陸戰,何處的兵适于水戰,都大緻要有個了解。

    所以清中興的湘軍、淮軍各有不同優點。

    政治也是如此。

    但是要注意一點,盡管地方民俗各地不同,但萬一有外力入侵的時候,一定一團一結一緻,先把外來的侵略驅逐了再說。

     地方性有如藥材,某種藥産在某一地方,别地産的就不行。

    像當歸這種藥,台灣也在培植生産,可是它的藥效就差。

    當歸最好的是甘陝出産的秦歸,其次是四川出産的,差一點點。

    現在研究阿裡山氣候土質和甘陝一樣,但種植出來的當歸,藥效始終還是有問題。

    所以由于地理的關系,各地出的植物不同,出的人物個性也不同。

    因之古代出去當地方首長的,對于這一縣的縣志,這一省的省志這類資料,都應該先知道,當然能夠讀一下《讀史方輿紀要》更好,可以多一層了解。

     地方性的觀念,常深植人心。

    人往往因為地域觀念的偏見,而影響了對個人的評價。

    經常會聽到:&ldquo嗳呀!他是某地方人!&rdquo好像某一地方的人統統都是罪大惡極似的,連孔子的學生都是這樣。

    孔子接見了互鄉一個年輕人,&ldquo門人惑&rdquo,這三個字多嚴重?學生們都奇怪,懷疑老師怎麼和這個地方的人講話。

    到底孔子與衆不同,他告訴學生們說,肯求上進的人,我們一定要幫助他,不要使人沒有進步的機會,不能使人退步。

    &ldquo唯何甚&rdquo,孔子對學生說,你們太過分了,怎麼這樣一種狹隘的胸襟和态度?孔子在罵學生,我們自己也要反省:有時我們覺得某人不好,當他真的做了好事,我們仍不願認為他好,人的心理往往會有這種毛病。

     &ldquo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rdquo孔子說,即使是一個壞人,他能夠自己反省過來,等于洗了一個澡一樣,把自己弄得很幹淨,來求進步。

    隻要能夠這樣,不就好了嗎?如果說昨天有一點錯誤,今天即使有了好的表現,卻仍不以為然,那世界上就沒有一個人可以做朋友,也沒有一個人才可用了。

    所以這一段是說教育的态度,也是說自己度量的培養。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這等于解說《裡仁》的話,談仁的用。

    仁義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遠的。

    隻要在觀念上引發仁慈心,去愛别人,有一點愛心存在,就是仁愛的道理,就可達于仁道,不要去向外馳求。

     下面講到孔子作學問、作人的一個事實: 同姓不婚的優生學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

    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一黨一,君子亦一黨一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

    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陳是陳國,司敗是官名,就是司寇。

    作一不倫不類的比方,就好像現在的司法行政部長。

    實際上比司法行政部長權力大,可以執行法律的。

    他問的問題是問到魯昭公。

    這是外一交一上的事,我們要注意。

    很多到外國去的人,與外國的知識分子談話,慢慢就談到我們的政治問題。

    有許多問題是很不好答複的,孔子也遭遇了這種情形。

     魯國是講文化的禮義之邦。

    陳國的司敗,就問到魯昭公知禮不知禮。

    孔子站在國家的立場隻有說:&ldquo那當然知禮。

    &rdquo孔子講了這話就走了。

    陳司敗就對孔子的學生巫馬期&mdash&mdash姓巫馬,名施,号子期,少孔子三十歲&mdash&mdash作揖行禮,在外一交一禮貌上,進一步靠近巫馬期身邊,低聲說,據我所了解,真正了不起的君子,是沒有偏私的,不對自己存私心的。

    你老師孔子,是一代聖人,了不起的君子,可是他也免不了私心。

    我剛才問他魯昭公娶了吳國的一個女子作太太,取名吳孟子&mdash&mdash古代是同姓不結婚的。

    吳國與魯國是周公之後,依禮是不能通婚。

    魯昭公這樣做,是不是知禮?你老師說他知禮,假如魯昭公是知禮,個個都知禮了,還有哪一個不知禮?你們老師還是有私心啊! 說到這裡,我們研究,為什麼中華民族發展得這麼好,成為世界上優秀民族?這和我們古禮同姓不結婚的制度很有關系。

    以現代優生學的觀點來看,這是古代了不起的好制度。

    同姓結婚,隻要三代以後,人種就完了。

    往往有表兄妹結婚,生下來的孩子,腦子非常笨,乃至變成白癡,這是血統問題。

    講禮制問題,更不可以。

    所以我們現代的風氣,通常同姓結婚,要出了五服以外。

     巫馬期聽了陳司敗這樣批評老師,回來就向孔子報告了。

    孔子說,我實在非常幸福,我隻要有一點錯誤,别人就會指出來。

    這段話使我們有兩個認識。

     第一,一個人地位高了,很不幸,就是自己有了錯誤,也沒有人會告訴你。

    這要自己居過高位,才會親身體驗出來。

    就拿我個人來說,教書這樣久了,學生中五六代都有。

    見了面,他們太老師的亂喊一氣,聽到的都是恭維。

    有時候到外面去,有些機構還派上車子,參謀、副官跟在後面照應,對這種情形,我甯願一個人溜開,要自一由活動。

    人生到了這個時候最危險,&ldquo活埋人&rdquo嘛!我經常說中國的哲學了不起,皇帝為什麼稱&ldquo孤家&rdquo、&ldquo寡人&rdquo?當了皇帝真成了寡人,想輕松一下,都沒有人敢一起來說笑,真沒意思。

    因此,我們研究曆史心理,就知道地位越高心裡越空虛,空虛到想發一個牢騷,想講一句感歎話的對象都沒有,相當可憐!不要以為功名富貴好,到了高位就是&ldquo寡人&rdquo,就是&ldquo孤家&rdquo。

    不但如此,年紀大了,個個遇到你都尊稱老太太、老先生的時候,也完了,是&ldquo孤家寡人&rdquo了。

     說到此,我就想到當年四川一位同盟會員,這位老先生,做過很多事情,我是跟他年齡差了一大截的忘年一交一。

    他告訴我許多當年革命的經過,并且還告訴我他的兩句詩:&ldquo回回坐上席,漸漸變墳堆。

    &rdquo這就說明年位一高,自己有過錯,沒人指示,這個上席也很不好坐啊!所以孔子說自己很幸福,有了過錯,便有人指出來了。

     第二個認識是什麼?孔子對于知禮不知禮,心裡明白得很。

    但别人問到自己國家的國君時,他絕不會批評自己國君的不對。

    所以當然要說魯昭公知禮,絕不能說不知禮。

    你們外國人講他不對是你們的自一由。

    而且既然你們外國人懂了,何必再問我?你問我,我當然這樣答的。

    所以這也是孔子的高明,同時也是外一交一上的禮貌。

     跟着又說到孔子生活的情趣,也就是&ldquo遊于藝&rdquo涵義的發揮: 生活的藝術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孔子是很喜歡音樂的。

    音樂和詩歌,用現代話來說,即是藝術與文學的糅合。

    過去的知識分子,對藝術與文學這方面的修養非常重視。

    自漢唐以後,路線漸狹,由樂府而變成了詩詞。

    人生如果沒有一點文學修養的境界,是很痛苦的。

    尤其是從事社會工作、政治工作的人,精神上相當寂寞。

    後世的人,沒有這種修養,多半走上宗教的路子。

    但純粹的宗教,那種拘束也令人不好受的。

    所以隻有文學、藝術與音樂的境界比較适合。

    但音樂的領域,對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