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第五

關燈
那種愚笨的表演,就難以學到了。

     人們到了社會曆史發生變動的時候,尤其是古代帝王政權變亂時,在前一個君王手上,充分表現了政治才能的人,本來是很容易遭忌的。

    這是政治上千古以來不移的定例。

    何以如此?有點莫名其妙的,也許是人類心理的通病,能幹了會有人妒忌的。

    為什麼妒忌?隻能說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我們必須以學問、道德來消磨它。

    這種妒忌心理,到了事業或利害相對的時候,就忌刻别人。

    所以學問之道,就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把這些罪惡的心理,消磨了、轉化了,那才是真正&ldquo仁道&rdquo之&ldquo仁&rdquo。

    所以孔子說到甯武子,當初他的才能表現得那麼高,應該遭人家的妒忌;但是到了變亂的時候,他表現很碌碌無能,沒人打擊他,也沒有人仇恨他,這一點修養是别人做不到的。

    人在得意時,聰明才智很容易露鋒芒;&ldquo其知可及也&rdquo,這點大家還可以做得到。

    但是樸實無華、老實平淡、笨笨無能的樣子,&ldquo其愚不可及也&rdquo,這就很難做到了。

     這裡我們就想到清朝名士鄭闆橋,說過幾句很了不起的話:&ldquo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

    放一着,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rdquo絕頂聰明的人,不是故意裝糊塗,而是把自己聰明的鋒芒收斂起來,而轉進糊塗,這就更難了。

    下一句話說待人接物,遇事退一步,把利益權位都讓給人家,心裡很舒服,并不希望人家事後報答,隻要當時心裡舒服就好。

    這也是孔子說甯武子的&ldquo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rdquo的另一引申。

     不如歸去 下面講到: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一黨一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歸與的&ldquo與&rdquo字是驚歎詞。

    這一節等于孔子的一段傳記。

    這是孔子周遊列國,到晚年的時候,要想回來講學的自白。

    這裡談到學問之道。

    我們要特别了解的是,孔子在這段時間周遊列國,對于國家天下大事,了然于心。

    有很多很多拿到政權的機會,但是他不要,他認為國家天下所以安定,必須要以教育文化為基礎,于是他決心回到自己的國家講學去。

    此時他很感歎地說:回去吧!回去吧! &ldquo吾一黨一之小子狂簡&rdquo&mdash&mdash小子是年輕人。

    一黨一是指古代的鄉一黨一,也就是魯國這一些跟随他的學生們。

    &ldquo狂簡&rdquo是兩個典型。

    豪邁、慷慨,多半年輕人喜歡的個性和作風就是&ldquo狂&rdquo。

    輕易、草率,對國家天下事掉以輕心,就是&ldquo簡&rdquo。

    我們知道宋代的名詩人陸放翁,(在清末民初,有更多的文學家喜歡捧陸放翁,譽他為愛國詩人。

    )他的一首名詩:&ldquo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鬓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與伯仲間。

    &rdquo這是他當時的自述。

    他在少年時代,希望帶兵打仗,把金人趕出去,那種幻想中的氣魄,非常可愛可嘉;後面四句則說到年紀大了,頭發白了,一無所成的感慨。

    現在引用他的詩&ldquo早歲那知世事艱&rdquo,說明年輕人雖然富有沖勁,但容易犯輕狂的毛病,太過沖動,這就是&ldquo狂簡&rdquo的狂。

    第二種典型&ldquo簡&rdquo,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自己想到就好像做得到一樣,年輕人也容易犯這個毛病。

    &ldquo吾一黨一之小子狂簡&rdquo,是說跟自己的這班年輕人,蠻有豪氣,看天下事太容易了。

    雖然文采不錯,&ldquo斐然成章&rdquo地議論紛紛,畢竟還未成器。

    像現代許多年輕人搞的書刊著作,大談國家天下事,頭頭是道,但文章是文章,天下事是天下事,這完全兩回事。

    要做到事理合一,非有幾十年親身艱苦的經曆,是不會了解的。

    所以孔子認為,必須要回國教育後一代,決心把精神放在教育上,培養國家的根本。

    &ldquo不知所以裁之&rdquo這句話,是說年輕人有夠狂的豪氣,凡事看得太容易太簡單。

    文章見解固然有,卻不知道仲裁,不知道裁取。

    如何是該不該?怎樣是能不能?都不考慮。

    學問之道,最難的是如何中肯仲裁。

    像做衣服的技一師一樣,要把一塊布裁剪成一件合身而大方的衣服,這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

    所以他一心要回到魯國,獻身于文教的千秋事業。

     這一段,在時間上說,很可能是孔子晚年回國講學的情況。

    為了整篇《論語》的行文,特地安排在這一篇。

    也很可能是孔子在陳蔡之間,遭遇困難以後,決心要回國講學了,于是發出了這個&ldquo宣言&rdquo說明他回國講學,對一些人或事,所采取的态度。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孔子對于伯夷、叔齊、吳泰伯三個人是非常佩服的。

    關于吳泰伯,在下面還有專篇。

    中國曆史上這三個人,都是薄帝王而不為的人,他們本該當君主的,可是他們都謙讓了,自己不要。

    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

    老大讓位給老三,老三也不幹,結果兩人都逃掉了,隻好由老二勉強擔當政權。

    伯夷、叔齊這樣讓國,吳泰伯也是這樣的人。

    孔子到處提到他們,非常尊敬他們、崇拜他們。

    在這裡又提到伯夷、叔齊有不念舊惡的美德。

    過去有人對不起他的,過了就算了,不懷恨在心。

    這有什麼好處呢?有!&ldquo怨是用希&rdquo,能夠不懷恨别人,寬恕了别人,所以和别人之間的仇怨就沒有了,而壞人漸漸也會被他們所感化。

     為什麼《論語》編到這裡,把這句插進去呢?因為孔子在魯國做過一任司寇,至少也有現在電視上《包青天》節目中,包公的那種政風。

    上了台就把少正卯殺掉了,雷厲風行的作法,不免在政治上有些恩恩怨怨。

    不過他走的是正路,所以大家也拿他沒辦法。

    既然要回國講學,政治上的恩怨可以抛諸腦後了。

    過去有人對我不起的,不要放在心上,随他去。

    我們回去教學吧! 雖然如此,他又講了一件事。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是一個魯國人,人家說微生高這個人很直爽、坦率,但是孔子認為大家的話說過分了,他并沒有符合這種修養。

    &ldquo或乞醯焉&rdquo,有人向他要一杯醋漿。

    他沒有,自己便到别一家去要一杯醋來,再轉給這個要醋的朋友。

    孔子認為這樣的行為固然很好,很講義氣,但不算是直道。

    直道的人,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必轉這個彎。

    微生高轉了這個彎,就不能算是直。

     這一點值得我們研究了。

    我們要注意,孔子的思想&mdash&mdash在下面還會講到&mdash&mdash是&ldquo以直報怨&rdquo,這也就是後世儒家思想的争論點。

    什麼是&ldquo以直報怨&rdquo呢?你打我一記耳光,我不打你一拳,但吐你一口唾沫,不過分吧!總可以吧?因為你打我,我實在生氣。

    至少,你罵了我,我可以不恨你,但我不理你,這總可以吧?這就是&ldquo以直報怨&rdquo的道理。

    孔子一直是這個主張。

    &ldquo以德報怨&rdquo是老子的思想,後世也把它代表了道家的思想。

    就是說,你對我不起,我不恨你,不報複你,反而對你好,乃至把你感化了。

    孔子&ldquo以直報怨&rdquo的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和墨子思想以及俠義思想,有相同看法,都主張&ldquo直&rdquo。

    所以中國俠義的思想和墨子的思想,普遍流傳于民間,所謂&ldquo睚眦必報&rdquo,所謂&ldquo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rdquo就是由這種精神演變而來。

    那麼孔子這個思想對或不對呢?我們不管他聖人不聖人,&ldquo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rdquo先把聖人這頭銜供到上面去,問題則要讨論。

     拿中國傳統的俠義思想或道家的思想來說,對于一個有困難,有急用而來借錢的朋友,正好自己沒有錢,于是轉向他人借來,給這困難的朋友,這是義所當為的事。

    但孔子在這裡卻并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不是直道的行為。

     就我們現在研究的方法,《論語》是整篇連貫的,不能一節一節拆開來看。

    而且二十篇《論語》,也可說是全部連貫的一篇大文章。

    那麼在這一個基本觀點上,來看這一句話的含義。

    正如我剛才所講的,孔子晚年周遊列國後,要回國講學了。

    他發表&ldquo宣言&rdquo,首先提出來&ldquo不念舊惡&rdquo,過去的都過去了,所有恩恩怨怨,大家都不必去說他。

    現在應該回去,為自己國家、為天下人,打一點文化的基礎,來教育後代。

    第二點他也說明,雖然過去不問,但好的還是好,壞的還是壞。

    并不因為既往不咎,壞的就一下子變好了。

    這裡不過借用這個&ldquo直&rdquo字來作說明而已。

    如果一定要說這一點,是孔子解釋直道行為的要點,那麼,後世的儒家就發生問題了。

    漢、唐、宋、元、明、清以來,所有讀書稱儒家的人,都變成胸襟狹窄,結果就成為剛才所例舉過古人的詩說:&ldquo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rdquo了。

    難道說讀書人多半不管别人,不能具有這種俠義的精神?這是誤解了孔子這句話的意思。

    就我的觀點,連貫全篇的思想看起來,孔子是故意向當時魯國一些因政治上恩怨而怕他回國的人,透露了一個消息&mdash&mdash雖然對于你們,在我心裡并不同意,但是各走各的路,你們不要害怕,我要回來了。

     何以見得是這樣的呢?下面孔子還有一句話。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這個丘是孔子的名字。

    我們過去老式的念書,念到這裡不稱丘,不敢念,念了犯忌諱,要挨揍的。

    于是另外拿一個字來替代,而念成&ldquo某亦恥之&rdquo。

    現在時代的忌諱不同了,無所謂。

    這裡孔子又說,一個人講一些虛妄的、好聽的話;臉上表現出好看的、讨人喜歡的面孔;看起來對人很恭敬的樣子,但不是真心的。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左丘明就是寫《春秋左傳》的左丘明,古人認為左丘明是當時的聞人。

    古代所謂的聞人,就是名氣非常大,可并不是官,也不是一個固定型的人,所以稱聞人。

    後世對幫會領袖稱作聞人,這個觀念,古今是有出入的。

    )孔子這句話是說,左丘明讨厭這種說假話做假事的人,我也和左丘明一樣,讨厭這種人。

     &ldquo匿怨而友其人&rdquo,明明對人有仇怨,可是不把仇怨表示出來,暗暗放在心裡,還去和所怨恨的人故意周旋,像這樣的人,他的行徑就太不對,用心也太奸險了。

    左丘明作人的态度不屑于這樣,我也不屑于這樣。

     把孔子這兩句話,和對微生高的話連在一起,再把上面&ldquo歸與&hellip&hellip歸與&hellip&hellip&rdquo連貫起來,如我剛才所說的,是孔子歸國辦教育前的&ldquo宣言&rdquo。

    等于是對魯國政治上這班怨恨他、怕他回來的人說,我對你們是不同意的,但沒有仇恨,我要回來了。

    一連串貫通起來,便成了這個意思。

    但非定論,我隻是作如此說而已。

    對與不對,另俟高明。

     下面接着孔子回到魯國了,我們把它連起來,就像是孔子的一段傳記曆史。

    也可當一部小說,也可當一部電一影看。

     一樂也的對話 顔淵、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有一天,顔淵和子路站在孔子旁邊閑談,孔子就說:&ldquo盍各言爾志&rdquo。

    &ldquo盍&rdquo是一個虛字,中國古文裡經常有&ldquo盍&rdquo&ldquo夫&rdquo這類虛字,等于我們現在的&ldquo嗯&rdquo、&ldquo那麼&rdquo。

    他說,:你們年輕的一代,把你們的願望、志向講出來聽聽看。

    在這裡,我們等于在看話劇,台詞中表現了孔子學生的個性,也烘托出孔子的教育手法。

     子路曰:&ldquo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rdquo這完全代表了子路的個性。

    子路是很有俠氣的一個人,胸襟很開闊。

    他說,我要發大财,家裡有幾百部小轎車,冬天有好的皮袍、大衣穿,還有其他很多富貴豪華的享受。

    但不是為自己一個人,希望所有認識我的人,沒有錢,問我要;沒飯吃,我請客;沒房子,我給他住。

    氣魄大!唐代詩人杜甫也有兩句名詩說:&ldquo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

    &rdquo就是子路這個志願的翻版。

    他說修了千萬棟寬敞的國民住宅,所有天下的窮讀書人都來找我,這是杜甫文人的感歎。

    而子路的是俠義思想,氣魄很大,凡是我的朋友,衣、食、住、行都給予上等的供一應。

    &ldquo與朋友共&rdquo的道義思想,絕不是個人享受。

    &ldquo敝之而無憾&rdquo,用完了,拉倒! 顔淵卻是另一面的人物,他的道德修養非常高,與子路完全兩個典型。

    他說,我希望有最好的道德行為、最好的道德成就,對于社會雖有善行貢獻,卻不驕傲。

    &ldquo伐善&rdquo的伐,就是誇耀。

    &ldquo無伐善&rdquo,有了好的表現,可是并不宣傳。

    &ldquo無施勞&rdquo,自己認為勞苦的事情,不一交一給别人。

    &ldquo施勞&rdquo的意思,我主張這樣解釋。

    在上面也提到過,聖賢與英雄的分野: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克服自己;聖賢不想征服天下,隻想征服自己。

    所以聖賢比英雄還要難。

    換句話說,英雄可以施勞,把自己的理想,建築在别人的煩惱、痛苦上。

    聖賢則不想把自己的煩惱、痛苦放在别人的肩膀上,而想擔起天下人的煩惱與痛苦。

    所以顔淵講&ldquo無施勞&rdquo,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煩惱痛苦放在别人身上,這是顔淵的所謂&ldquo仁者之言&rdquo。

     一文一武這兩學生的理想志願完全不同,都報告完了。

    孔子聽了以後,還沒說話,我們這位子路同學,可忍不住,發問了,老師!你先問我們,你的呢?也說說看。

    孔子說了:&ldquo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rdquo這就是《禮運篇》中大同思想的實現,這是最難做到的了。

    這三點一看就與衆不同。

    孔子之所以為聖人,成為了不起的教育家、哲學家&hellip&hellip總之什麼家都被他&ldquo家&rdquo上了,了不起就是了不起。

    &ldquo老者安之&rdquo,社會上所有老年的人,無論在精神或物質方面,都有安頓。

    &ldquo朋友信之&rdquo,社會朋友之間,能夠互相信任,人與人之間,沒有仇恨,沒有懷疑。

    &ldquo少者懷之&rdquo,年輕人永遠有偉大的懷抱,使他的精神,永遠有美好的理想、美麗的盼望。

    也可以說永遠要愛護他們,永遠關愛年輕的一代。

    我們仔細研究,如果這三點都能做到,真是了不起的人。

    這樣的人,如果要為他加一個頭銜,就是聖人,或者神仙,或者如來。

    因為這三點,對上一代,自己這一代,以及下一代都有交代。

    此即所謂聖人境界,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

     講到這裡,這篇對于學問之道實際的讨論,引用孔子的話,作個結論。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内自訟者也。

     這就是學問之道的點題。

    主要的要與第一篇《學而》連起來。

    孔子這幾句話,用白話文翻譯過來是:算了吧!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個人,能随時檢讨自己的過錯,而且在檢讨到過錯以後,還能在内心自我審判。

    怎樣受審判呢?就是自己内在打天理與人欲之争的官司,就是如何善用理智平衡沖動的感情。

    這是學問的基本;也是中國文化儒家情操的中心;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随時會碰到,而無法避免的事。

    例如吸煙的人,戒煙非常難,看見了煙,理智告訴自己要戒,然而手下意識地會伸出去取煙。

    其實人生随時随地都是如此,每個人都有理智,都很清醒,有的事不願做,但欲一望一起,就壓不下去,理智始終克服不了情欲。

    所以孔門儒家的學問重點,在于内訟和自省,自己在肚子裡審察一番。

    孔子在這裡就講到,他從來沒有看過一個人,可以随時自己反省、随時檢讨自己、責備自己的。

    這是特别提出孔子講作學問的重點所在。

     在下面還補充一句。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根據孔子上面所說,以他活到六七十歲的年紀,周遊世界各國,竟然沒有看到過一個随時反省的人,頂多隻有一個,是他的學生顔回。

    似乎抹煞了天下人,但是孔子并沒有那麼偏激的思想。

    十室之邑&mdash&mdash等于我們說在三家村裡。

    (古代的&ldquo邑&rdquo,等于現代的鄰或裡。

    漢唐以後,&ldquo邑&rdquo的觀念又不同了,相當于現代的縣。

    如果把漢唐以後的&ldquo邑&rdquo的觀念,拿來看春秋戰國時的&ldquo邑&rdquo,那就錯了,這是研究學識上要小心的地方。

    )所以他接着補充說,就是在十戶人家的三家村裡,也一定有講學問道德的人。

    對事的忠、對人的信,都像我一樣,隻是不像我一樣肯努力去多方學習而已。

    孔子認為許多人有天才,但沒有加上學識的培養,因此不能成就。

    就道德心理而言,問題也是一樣。

    任何人都有道德的基本因素,隻是因為沒有學養,不知道把這種道德心理的基本因素培養出來。

    要使這種心理上善良的本質見之于行為,就必須加上學問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