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第五

關燈
并不是寫稿子的那種文章;古人的所謂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舉動、待人、處世等表之于外的都叫作文章;事理成了一個章法,蘊含藝術的氣氛,就叫文章。

    後來變成狹義的文章,寫成某些形式的文字才叫文章。

    子貢在此說,老師的學問文章,我們都常聽到;可是老師有關于人性的本源,與形而上生命的來源的本體論,以及宇宙最初是怎樣開始的?究竟誰造的?是唯物的或唯心的?這個天道&mdash&mdash哲學的問題,因我們的程度還不夠,老師也就沒有跟我們提。

    所以我們後世隻有研究《易經》,才看出孔子談形而上道的哲學和科學問題,四書中關于形而上道的闡述非常少。

    因此,後世研究孔子的學說,如果有人提出孔子對于形而上的觀念是如何如何的,多半是他的孔子如此認定,難為笃論。

    譬如我們寫了一篇文章,内容上說孔子認為如何,如何;多方引證一番,那隻能說是我們的孔子,并非孔子的我。

    這是什麼道理呢?根據子貢的話:&ldquo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rdquo可見他因這班弟子的程度還不夠,所以很少跟他們提到。

     本篇到此,話題一轉,這裡說子路的好處了。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路盡管那麼粗暴,那麼沖動,但子路的品德特别好,武功也好,孔子的确喜歡他。

    他是後來在衛國出大亂的時候戰死的。

    衛國發生變亂時,他剛從外面回來,原來他可以躲開這場禍亂的,但他沒有逃避,他聽到消息認為&ldquo見危授命&rdquo,更應該前去,不能逃避。

    他進去以後,正在戰亂,他參加作戰而死亡,臨死時一身都是創傷,但他認為儒者之死,應該整其衣冠。

    所以臨命終時,抱着重傷,戴上帽子,整理好衣服,端端正正,然後才斷氣。

    一個人一身創傷,還如此從容,知道大限已至,整理衣冠,扣好扣子,死得端正,這種精神修養,太不容易,他能如此,決非偶然。

    所以這裡說子路最怕聽見孔子講話,為什麼?因為他怕聽了做不到,有愧于為學。

    道理明白了,行為要配合得上,此即所謂&ldquo履踐&rdquo的工夫。

    他因為怕做不到事理合一之境,等于是自欺,所以他最怕老師的教誨。

     蓋棺成定論 本篇這一節之前,都是講學生的故事。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這節開始講到孔子對于當時及其前後時代人物的評論。

    這個人物的評論,包括了如何作學問與整體的文化精神。

     現在這裡先介紹一個人。

    他就是孔文子,姓孔名圉,是衛國的大夫。

    文子的&ldquo文&rdquo的來源,是中國古代的谥法,從周朝開始,一直流傳下來的,民國以來,因為幾十年都在戰亂之中,國家多故,我們文化中的這一點還沒有恢複。

     什麼是谥法?簡單一句話,就是一個人死後的定論。

    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隻有中國曆史文化才有的,連皇帝都逃不過谥法的褒貶。

    我們要曉得,這一點便是中國文化春秋大義的精神所在,同時更應該使下一代記取這具深義的特點。

    中國古代做皇帝、做官的最怕這個谥法,怕他死後留下萬世的罵名,甚至連累子孫擡不起頭。

    因此他們為國家做事情,要想争取的是萬世之名,不願死後替子孫留下臭名,更不願在曆史上留個罵名。

    這個就叫谥法&mdash&mdash也就是死後的一字之定評。

    皇帝死了就由大臣集議,或史官作評語,像漢朝的文帝、武帝,稱謂&ldquo文&rdquo、&ldquo武&rdquo,都是谥法給他們的&ldquo谥号&rdquo。

    &ldquo哀帝&rdquo就慘了,漢朝最後那個帝為&ldquo獻&rdquo帝,也含有奉獻給别人,送上去的悲哀。

    可見這個谥法很厲害。

    王陽明,是他本人的号,後來加谥為&ldquo文成&rdquo。

    曾國藩,後人稱他曾文正公,&ldquo文正&rdquo兩字是清朝給他的谥号。

    死後的評語夠得上稱為&ldquo文成&rdquo、&ldquo文正&rdquo的,上下五千年曆史,縱橫十萬裡國土,雖然有幾億的人口,其中卻數不出幾個人,最多一二十人而已。

    這是中國文化中谥法的謹嚴。

    所以中國人做官也好,做事也好,他的精神目标,是要對後代負責;不但對這一輩子要負責任,對後世仍舊要負責任。

    如宋代的名臣,也是理學家的趙拤,他一度放到四川作&ldquo省主席&rdquo&mdash&mdash比拟現代的官位來說。

    他自己騎一頭跛腳騾子,帶了一個老仆人、一琴、一鶴去上任,到了省城裡,全城的文武官員,出城來接新主席,卻看不到人,誰知道那個坐在茶館裡面,一琴、一鶴相随的糟老頭子就是新上任的主席。

    當然他不止是當主席,也當過谏議大夫,是很有名的名臣&mdash&mdash曆史上成為名臣不容易。

    有所謂大臣、名臣、具臣、忠臣、功臣、奸臣、佞臣等等。

    所謂忠臣、奸臣,看小說都知道,不必細說了。

    要夠得上成為一個名臣,很不容易,夠得上一個大臣,更難。

    大臣不一定在曆史上很出名,可是他一定有安定天下後世的功業。

    我們不希望看到奸臣,也不希望看到忠臣,這話怎麼說呢?我們曉得文天祥是忠臣,嶽飛也是忠臣,但是我們不希望國家遭遇到他們當時那樣的時代。

    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名臣、大臣,像趙拤就是名臣、大臣。

    他最後退下來,回到家裡,寫了一首詩:&ldquo腰佩黃金已退藏,個中消息也尋常,世人欲識高齋老,隻是柯村趙四郎。

    &rdquo不要看錯了,說他腰裡都是黃金美鈔所以退休了。

    這個黃金不是黃金美鈔,看京劇就知道,所謂&ldquo鬥大黃金印,年高白玉堂。

    &rdquo古代方面大員的印信,實際上是一顆銅的大印,叫作&ldquo黃金印&rdquo,有如現在中央部會的印,鑄印局用銅鑄的,也可叫黃金印。

    &ldquo腰佩黃金已退藏&rdquo,是說退還了那顆黃金印。

    &ldquo個中消息也尋常&rdquo,一生風雲人物,其實很平常。

    &ldquo世人欲識高齋老&rdquo,他下來以後所住的地方叫高齋,他說你們以為住在高齋的這個老頭子有什麼了不起,而想認識認識他是何等樣的人嗎?&ldquo隻是柯村趙四郎&rdquo,其實還是當年住在柯村的趙老四啊!他是那麼平淡,那麼平凡。

    所以一個最了不起的人,是最平凡的人。

    真做到平凡,才是真了不起。

    而趙拤最後的谥号是兩個字&ldquo清獻&rdquo,曆史上的趙清獻公,就是趙拤,他一生都奉獻給國家,而一生清正,到達這個程度是很難的。

    其他的名臣很多,在這裡一時也說不完。

     總之,中國過去的曆史文化,非常重視這個谥法,而我們現在呢!大有陸放翁詩的:&ldquo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rdquo管他的!死了就拉倒,老子死後,你要罵就罵吧!隻要我現在活得舒服就對了。

    我們不要忘記了,谥法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等到邦有道時,這些東西仍然要恢複起來才對。

    試看西方的文化,西方的精神,不管文人、英雄,死了就死了。

    像法國人,一提到就隻有拿破侖。

    拿破侖又有什麼了不起,崛起隻有二十來年,五十多歲就死了,而且是個失敗的英雄,比楚霸王還差勁,什麼拿破侖的!在中國曆史上這種英雄多得很,隻因為曆史上多是同情失敗的英雄,所以&ldquo徒使豎子成名耳&rdquo。

    現在的西方文化更搞不清楚,&ldquo死後是非誰管得,生前拼命自宣傳。

    &rdquo可是我們中國人要懂中國文化谥法的道理和精神。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像日本明治維新的幾個重要人物之一&mdash&mdash伊藤博文的名言:&ldquo計利應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

    &rdquo這是吸收中國文化的東西,日本人自稱東方文化,其實都是道地的中國文化。

    我們這一代青年,那種短見,那種義利之不分,實在&ldquo匪夷所思&rdquo。

    剛才我們幾個人談到現代青年對現代知識的貧乏,什麼都沒有,一談就是考什麼學校,為了待遇多少,為了求生活,這些是從前我們從來不考慮的。

    現在搞成這個樣子,真是文化精神的衰退,實在值得我們多加注意。

    這是談到谥法引出來的題外感想。

     現在回到原文。

    衛國的大夫孔圉,死後谥作文。

    子貢問孔子&ldquo何以謂之文也?&rdquo一個人一生作人做事,要怎麼樣才夠得上稱作&ldquo文&rdquo?&ldquo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rdquo一個人聰明&mdash&mdash聰明的人不大好學的,而且聰明的人往往以為自己的學問夠了,尤其我們現代人,容易犯這個毛病,好像自己什麼都懂;而且現代人犯一個更大的毛病,地位越高了,好像自己學問也随之而越高深了,這是很成問題的。

    要敏而好學,越聰明越好學,為自己,為事業都好,這才是了不起的人物。

    第二點更難了:&ldquo不恥下問&rdquo,什麼叫下問?比我不如的人,也要虛心向他請教求證。

    人要有自知之明,那樣行就是行,即使行了,也能問于不能,作為參考,這才叫能夠集思廣益。

    孔子說一個人能夠敏而好學,再加上不恥下問的謙德,才符合&ldquo文&rdquo這個字的内涵。

    曾國藩的了不起,就是幕府中的人才多,他的智囊一團一組織大,第一流的人才都參加,大家的智慧變成他的智慧。

    諸葛亮的了不起,也是幕府人才非常多。

    所以要&ldquo敏而好學,不恥下問&rdquo才叫做&ldquo文&rdquo。

     名臣的典範 孔子又批評一個人,是當時春秋時代,比孔子稍稍早一點,鄭國有名的首相,對鄭國有了不起的貢獻的,名叫子産。

     子謂子産,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産是曆史上有名的好宰相,好政治家,孔子非常佩服他,說他特别有四點君子之道,不是普通的常情、德業、修養等等可比。

    因此孔子對他四個長處,在曆史價值上加以評論。

    他說子産自己嚴肅得很,管理自己非常恭謹,不馬虎,這是很難得的。

    一個人對自己最易放松,往往認為錯處總是他人的,很少對自己的錯失反省,而子産做得到&ldquo行己也恭&rdquo,實在難得。

    同時又&ldquo事上也敬&rdquo,子産做首相,對于主上非常恭敬。

    恭是自己内心的肅誠,敬是對人對事态度上的嚴謹。

    換言之:對上接受命令時,不隻是服從,有好的意見時要提出力争。

    執行命令,要盡心,不隻是敷衍了事。

    最怕的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你要他提意見辦法,他表示沒有異議,你教他執行,他又呆在那裡。

    而子産對上對下都能敬于其事。

    &ldquo其養民也惠&rdquo,他能促使經濟繁榮,對于社會百姓,大家能得其所養,安定生活,對于社會有貢獻,有恩惠給人民,因此老百姓感恩于他,他有命令下達時,個個服從。

    但是&ldquo其使民也義&rdquo,他又非常合理、合時、合法,人家樂意聽他用,的确是大政治家的風範。

    所以鄭國有子産才能興起來,因為他有四點君子之道。

    這四點長處并不僅是政治家才應該具備,而我們不是政治家就用不着,沒有這種事。

    如果我們拿這四點來作人處世,就是成功的一半,所謂君子之道,大有可望了。

     孔子講到另外一個人,就是晏平仲。

    齊國人,曾任宰相,年紀比孔子大一點,但與孔子同時。

    孔子到齊國所以不得志,就是小矮子不讓他去,齊國本來想請孔子去,小矮子告訴齊王:&ldquo你能有這度量,可以請他來嗎?&rdquo這個話皇帝一聽,心裡有數了,就不敢請孔子去。

    但是孔子對于晏子很佩服。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一交一,久而敬之。

     他說這個人作朋友了不起,曆史上有他的專門著作&mdash&mdash《晏氏春秋》。

    晏子是大政治家,可說是孔子前輩,年齡雖然差不多,但比孔子出道早。

    《古文觀止》上有一篇,輯自《史記·管晏列傳》,提到晏子的車夫,一天回家時,太太要求離婚。

    車夫問什麼原因,他的太太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載晏子經過門口,晏子那麼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簡樸無華,自居人下的樣子。

    而你身高八尺,隻是他的仆役,卻顯得意氣揚揚、自足自滿的樣子。

    你竟是這樣沒有出息,不長進的人,所以我要離婚。

    晏子的車夫聽了這番話,就馬上改過,力學謙卑,第二天駕車都變了。

    晏子看見他突然一反常态,樣子變了,覺得奇怪,問明了原因,晏子就培養他,從此立志讀書,後來官拜大夫。

    從這個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這個人對于一交一朋友的态度。

    他不大容易與人一交一朋友,如果一交一了一個朋友,就全始全終。

    我們都有朋友,但全始全終的很少,所以古人說:&ldquo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rdquo到處點頭都是朋友,但不相幹。

    晏子對朋友能全始全終,&ldquo久而敬之&rdquo,一交一情越久,他對人越恭敬有禮,别人對他也越敬重;一交一朋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這四個字&mdash&mdash&ldquo久而敬之&rdquo。

    我們看到許多朋友之間會搞不好,都是因為久而不敬的關系;初一交一很客氣,三杯酒下肚,什麼都來了,最後成為冤家。

     講到這裡,我們想到中國人的夫婦之道&mdash&mdash&ldquo相敬如賓&rdquo&mdash&mdash賓是客人,對于客人無論如何帶幾分客氣,如果家人正在吵架,突然來了客人,一定暫行停戰,先招待客人,也許臉上的怒意沒有完全去掉,但對客人一定客氣有禮。

    夫婦之間,在最初談戀愛時,西門町電一影院門口等了兩小時,肚子裡冒火,對方來了,還是笑臉迎上去,并且表示再等兩小時也沒關系。

    如果結了婚,再這樣等兩小時,不罵一頓才怪!因為是夫婦了嘛!所以夫婦之間,永遠保持談戀愛時的态度&mdash&mdash相敬如賓,感情一定好。

    不但夫婦如此,朋友也如此。

    擴而大之,長官對于部下,部下對于長官,也是這個道理。

     這個&ldquo敬&rdquo的作用是什麼?好像公共汽車後面八個字的安全标記:&ldquo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rdquo少碰為妙。

     普通人一交一朋友,恰恰與晏平仲相反,時間久了,好朋友變成冤家,這對五倫中的友道,實在有虧。

    尤其是我們這一代青年,對任何人都不大相信,友道根本上已成了問題。

    必須急圖匡正。

    以便維系&ldquo久而敬之&rdquo的一交一友原則。

     玩物喪志 接下去,談到了臧文仲。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 我們首先要了解的,臧文仲是孔子父母一之邦&mdash&mdash魯國的大夫,為臧孫氏,名辰。

    &ldquo居&rdquo字在這裡,和&ldquo囤積居奇&rdquo這句成語中的那個&ldquo居&rdquo字的意義相同。

    &ldquo蔡&rdquo是大烏龜,就是在街上特産店中可買到的玳瑁。

    講到烏龜和狗,在中國上古的文化中,都是很受重視的東西。

    平常碰到廣東朋友,就往往會談到吃狗肉。

    為什麼廣東朋友喜歡吃狗肉?因為廣東、福建一帶,直到現在還保存了不少唐代以前的文化。

    同時在中文音讀方面,廣東、福建的語系,很多地方還保有唐代的中州音。

    我們研究詩詞、讀古文、講音韻平仄。

    假使用現在的國語發音,有時候會有很大的困惑;我們如用國語來朗誦古詩詞,就會常常讀錯音的。

    例如一個字的平、上、去、入四聲,現代改為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

    但第四聲(入)往往和平聲沒什麼分别,所以原來的四聲等于隻有三聲。

    原來的上、去、入等三聲都是仄聲,但現在聽見有人用國語朗誦詩詞,對入聲字就念成了平聲,這就是因為現在的國語,一、四兩聲不容易分而發生的毛病。

     我們中國字的念法,不但有平、上、去、入四聲,事實上以中原音為準,有宮、商、角、征(知矣切)、羽、變宮、變征等七音。

    (笛譜上有合、四、一、上、尺、工、凡等七個音階。

    )所謂中原是古南陽,現在的河南、鄂北一帶,為中原的中心地帶。

    京戲中皮黃的黃,就是指湖北黃陂、黃岡一帶而言,如&ldquo大王&rdquo這個名詞,在京戲裡念成&ldquo代王&rdquo的音,廣東話的&ldquo大佬&rdquo也念成&ldquo代佬&rdquo,這就是古音。

    所以現在要研究中國的文學、文化,都必須懂得廣東話,乃至福建話(包括台灣話)。

    因為廣東話、福建話有七個音,尤其閩南話到了八音,它的鼻音非常多,有些是國語沒有的音。

     為什麼我們說廣東人的吃狗肉,也是來自上古的文化?我國自古以狗作祭品。

    自三代以來,差不多到商周時代,祭品中才取消狗,改用牛、豬、羊等作祭祀的犧牲。

    老子《道德經》有:&ldquo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rdquo的話&mdash&mdash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

    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刍狗來玩弄。

    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

    老子&ldquo刍狗&rdquo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

    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

    後來由于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紮一隻狗形來代替。

    相當于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

    刍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丢到垃圾堆裡去了。

     儒家常說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