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說子路如在千乘之國&mdash&mdash在春秋戰國時候,是一個大國&mdash&mdash&ldquo可使治其賦也&rdquo,可以讓他當統帥。
&ldquo賦&rdquo在古代,包括了軍事和賦稅的征調,乃财、政、經,聯合為一的制度。
所以賦有時可以代表三軍統帥中,後勤補給的聯勤總務。
所謂千乘之國,上古是車戰時代,四匹馬拖一輛車叫一乘,車上是兵員、戰備、武器,千乘之國是最大的國家。
他說子路是大将之才,前後方都可由他統領。
至于學問修養是否已到仁的境界,這一點,在孔子的标準上來說,是很難通過的。
孟武伯又問冉求這個人怎樣?在《八佾》篇中曾提到過冉求,是在魯國的權門季孫家當家臣的,等于說他有行政的長才,所以孔子答複孟武伯說冉求是最好的行政首長。
以現在的官制來說,當一個相當于省主席的行政首長是沒有問題,而且足以勝任愉快。
&ldquo千室之邑&rdquo的千室,不能和現在比,像台北市有百多萬人口,但是古代的&ldquo千室之邑&rdquo已經了不起,是很大的地方。
&ldquo百乘之家&rdquo是古代宗法社會制度中的大家族,等于一個大的地方政治單位。
冉求可以當這樣的地方官,至于學問上也還沒有達到仁的境界。
孟武伯又問到一個人說:&ldquo赤也何如?&rdquo赤是孔子的學生,姓公西,字子華,少孔子四十二歲。
孔子說,你問到公西華,他穿起禮服,儀态非常好,學問也過得去,有外國的首長、大使來,他是最好的外一交一官。
&ldquo束帶立于朝&rdquo,我國古代衣服都捆腰帶,所謂錦袍玉帶,就是說衣冠楚楚、風度翩翩。
現在外國的禮服也捆了腰帶。
雖然在外一交一應對上是上乘之選,但是談到學問、修養,也還是沒有達到仁的境界。
我們從這一節,看到孔子對于&ldquo仁&rdquo的要求,嚴格到這個程度,幾乎沒有一個學生可以達到這個标準。
學問真正能夠達到&ldquo仁&rdquo的标準,隻有一個顔回,但是不幸短命死矣。
後來才傳道給曾參,前面講過:&ldquo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rdquo是晚年了。
曆史的記載,孔子三千弟子,優等的(賢人)有七十二人,但是見諸《論語》及《史記》所留下來的資料,出名的、有了不起成就的,一二十人而已。
而且,這一二十個人,還是靠孔子宣揚出來的,都是孔子介紹學生,著書立說的也是孔子。
我們怎麼知道顔回?顔回沒有寫過一篇文章,沒有作過一首詩,也沒有寫過一個字留下來,我們怎麼知道他的學問到了什麼程度?都是他的老師說他如何好、如何了不起。
武才方面,子路可以當元帥,但他沒有像後來的孫子,還寫了一部兵法。
子貢也是如此,這些學生們多半是孔子宣揚出來的。
由此可見人才之難,古今曆史上一個大問題,總有&ldquo才難&rdquo之感!真正的人才實在難得。
同時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有趣的問題:第一等人往往可以不寫文章,不講學;學問越好越不響。
試看曆史上有好幾個真正了不起的人都如此。
耶稣根本沒有念大學,但現在研究,耶稣講的話,拿幾百個博士學位也不止,但他沒有寫過一句話,都是他的門徒寫的;釋迦牟尼也沒有寫過一個字,所有的經典,都是弟子記載的;老子自己寫了五千字;孔子最可憐,都是自己寫,還是他反過來捧學生,學生無法捧他。
所以我們當學生,最好找個像孔子一樣的老師,不但有學問聽,自己又省力氣,他來捧捧我們蠻好的。
且看孔子這些學生,都是他捧出來的。
雖然這是笑話,但事實是從他嘴裡講出來,我們才知道。
所以從另一角度來看曆史,真正的人才的确是不易得的。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弟子裡各種人才都有。
軍事的子路、外一交一的公西華、行政的冉求,至于子貢這一類,器也!有如廟堂上的瑚琏,一精一緻高雅;乃至江湖上一諾千金,面孔難看的,各種各樣,無奇不有,無所不包,所以他真是叫做&ldquo有教無類&rdquo。
吾愛吾師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子貢、子路是孔子喜愛的兩個學生。
我們可以看到,子路有時拳頭一揮,是最沖的;子貢是什麼話都講的。
他們對老師特别一點,孔子對他們倆也特别一點。
所以有一天孔子就問子貢:&ldquo女與回也孰愈?&rdquo孔子最欣賞的是顔回,這次他對子貢說,你講老實話,你自己與顔回比比看,哪一個好?哪一個了不起?對曰:&ldquo賜也何敢望回?&rdquo子貢說,老師,謝了!我實在沒法跟他比。
&ldquo回也聞一知十&rdquo,顔回嘛,老師講出一分,他懂十分。
從子貢的答複,可見學問之難,所謂啟發式教育也真不容易,告訴了他這個角,另三個角都懂了;告訴他那邊有煙了,他便知道是起火了,如此才是英才。
有的則是反應遲鈍地還反問道:&ldquo那邊有煙嗎?&rdquo等到都燒光了,他還不知所以然呢!這就是智愚的差别了。
子貢回答說,老師告訴顔回一分,其他九分他都知道了,不需要老師再教了。
至于我&mdash&mdash&ldquo賜也聞一以知二&rdquo,老師講了一步,我頂多知道兩步,第三步就不知道了。
這是老實話,可見子貢很坦然,很誠懇。
再看孔子的态度:&ldquo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rdquo這多謙虛呀!他說:&ldquo是的,你不如他,不但你不如他,我和你一樣都不如他。
&rdquo孔子那麼欣賞顔回,這也不是過分,有一種人的頭腦,特别聰明,品德又好,才具又高。
後來的孟子認為天下有三件樂事,第一是父母具存,兄弟沒有什麼事故,盡到了孝道和友愛;第二是胸襟光明磊落,沒有對不起人,沒有對不起天地鬼神的事;第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這點孔子就得到了。
不過有時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實在是一大苦事也。
孔子對于顔回,他認為是得英才而教育之,是快樂的。
由孔子對子貢說的這段話,可見孔子的教育和他的為人,是如此地謙虛,能夠把握機會啟發人,一點都不呆闆。
手倦抛書午夢長 下面一個大問題來了: 宰予晝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于予與何誅! 宰予是孔子的學生,四科高弟之一。
孔子說的言語、文學、德性、政治這四種才學分類,宰予等于是孔門那個&ldquo學府&rdquo裡的後起&ldquo語文系&rdquo的系主任呢!言語嘛,宰予的長處就是&ldquo利口&rdquo。
&ldquo宰予晝寝&rdquo據古人的解釋是白天裡睡覺&mdash&mdash大概睡午覺,或睡懶覺。
被孔子看到了,就罵他:&ldquo朽木不可雕也&rdquo。
這個爛木頭無法雕鑿。
&ldquo糞土之牆不可杇也&rdquo,這個爛牆去粉刷也粉刷不好。
&ldquo于予與何誅!&rdquo該死!該死! 因此中國過去守老規矩的讀書人,不敢睡午覺,都是受這一段話的影響。
我們知道,曆史上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也是有名的理學家,他就不敢睡午覺,盡管忙成那個樣子,還是不敢睡午覺,怕孔子會發牢騷&ldquo&mdash&mdash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rdquo所以曾國藩改成睡晚覺。
早上起得早,公事又多又忙實在受不了,沒有辦法,隻有在吃晚飯以前,睡一下,然後夜裡精神又好。
這個晝寝的教訓,在古人是這麼嚴重的事。
後來到了民國初年,洋學堂是學的西方文化,新的規矩一定要睡午覺,尤其那個時候,德日式的訓練風氣來了,早起有朝氣,補充的休息時間便靠午睡,否則不合乎衛生。
那麼&ldquo宰予晝寝&rdquo的問題怎麼辦呢?有人便提出如康有為、梁啟超他們的意見,說這個不是&ldquo晝&rdquo寝,是&ldquo畫&rdquo寝的錯誤。
因為宰予沒有事,常常在寝室裡頭&ldquo畫&rdquo壁畫。
除非幼稚園的學生,可能偷偷地在牆上亂畫,宰予又不是小孩子,為什麼要在牆上亂塗。
讀書不多真難,後來才知道受了康有為他們的騙。
這個&ldquo畫寝&rdquo的問題,最先提出的是梁武帝,後來宋代也有個人照此講過,說宰予并不是白天睡覺被罵,而是他在寝室的牆上亂畫,所以孔子罵他。
康有為他們的說法,并非創見。
然而,據我們的了解,古人對孔子這兩句話,似乎都曲解了。
據我的研究,這兩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這根木頭的内部本來就已經腐壞了,你再去在他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沒有用的;&ldquo糞土之牆&rdquo,經螞蟻、土狗等爬松了的泥巴牆,它的本身便是不牢固的,會倒的,這種裡面不牢的牆,外表粉刷得漂亮也是沒有用的。
等于房子爛了,你把他整理起來,像用現代的三夾闆、甘蔗闆、壁紙一敷,走進去看看很漂亮,但架子松散,這是不對的、靠不住的。
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就懂得他是說宰予的身體不好。
隻好讓他多休息一會,你們對他不要有太過的要求。
這個道理,我是從學生中體會出來的。
因為我有幾個學生,能力好、智慧高,他的才能見解,老實說我都佩服他。
但要命的是,一交一給他一件事情,一個月都沒有消息。
罵他嗎?不忍心。
實際上他三天兩天就患感冒,一天到晚都必須與床為伍,沒有精神,隻好躺下來睡覺。
我才發現&ldquo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rdquo不是說他壞,而是他的底子太弱了。
但是人很奇怪,身體弱的人頭腦都好,試看《孟子·盡心章》裡:&ldquo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
&rdquo一個有病的人,因為經常在病苦中,身體沒有其他的活動,所以會多思想、會搞學問。
體力好的人,運動得錦标的,要他寫兩篇,他很吃力。
這兩件事,不可得兼;體能好,智慧又高,文武具全的人太少了。
學問、德業好的人多半體弱多病,這是事實。
所以孔子說:&ldquo于予與何誅?&rdquo對于宰予不必過分誅求了。
&ldquo誅&rdquo者求也,在此不可當殺人的&ldquo殺&rdquo字用。
&ldquo誅&rdquo也是要求的&ldquo求&rdquo,這裡&ldquo于予&rdquo的&ldquo予&rdquo就是宰予。
換句話說,你們對于宰予,何必要求太過呢?就讓他睡個覺吧! 接下來: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于予與改是。
孔子說,從前我聽了一個人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
現在我年紀大了、人生經驗多了,聽了一個人說的話,還要觀察觀察他的行為。
這個改變,是宰予給我的啟發。
古人根據這些話解釋說,孔子對宰予恨極了。
事實不是這樣的。
我們從生活和教學的經驗中體會,便可知孔子這樣的話,是說他從前看到一個人,有思想、有才具,便相信這個人将來一定有成就&mdash&mdash&ldquo聽其言而信其行&rdquo。
後來他發現并非如此,一個人即使有才具、有學問,但沒有良好的體能、沒有充沛一精一力,也免談事業。
一個人做事業,必須要強健的體力,飽滿的精神。
所以孔子說,我看了宰予,對人生看法有了改變,天下事實在并不簡單。
有人有思想、有能力、有才具,他卻一輩子做不好事業,因為他的一精一力不足、精神不夠。
所以曾國藩的相法便說:&ldquo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
&rdquo有道理!所以我認為這一節是這個意思,對與不對,還待大家再研究。
不過我個人至少到今天為止,認為是這樣的。
隻是古人把孔子描寫得太古闆、太迂腐了,其實孔子非常通人情。
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裡講到另外一個人了。
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剛? 孔子有一天在感歎,他說我始終沒有看見過一個夠得上剛強的人。
要注意這個&ldquo剛&rdquo字,脾氣大不算剛,那是脾氣大。
剛的人是方正,并不一定脾氣大,普通講這個人很蹩扭,高帽子戴不上,罵他也不改變,這差不多有點像剛,但還要看他的品德、智慧、修養。
前面我曾經提到有一個人講過,他說上等人有本領沒脾氣,中等人有本領有脾氣,下等人沒本領脾氣大。
孔子這裡的剛是指有本領沒脾氣的上等人而言。
孔子講了這句話,有一個人說,有嘛!申枨,他不是很剛嗎?&ldquo子曰:枨也欲。
焉得剛?&rdquo他說申枨這個人有欲一望,怎麼說是剛呢!一個人有欲一望是剛強不起來的,碰到你愛好的,就非投降不可。
人要到&ldquo無欲&rdquo則剛,譬如說,這個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點毛病,愛錢。
既然他愛錢,你拿錢給他,他的了不起就變成起不了。
你說這個人品德樣樣都好,就是有一個毛病愛讀書,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麼都不和他談,專談書,他就中計了。
曆史上有些人,&ldquo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
&rdquo請他出來做官,他不幹;任何權勢拉攏他,理都不理。
但是中國政治上有一個傳統的手法,隻要在人上者,肯&ldquo禮賢下士&rdquo,管你什麼人,都要吃癟、投降。
有人認為你是天下第一人,你不出來,奈天下蒼生何?這時候你想想,覺得還不錯,不妨出來試一試。
功名富貴什麼都可以不要,就怕&ldquo禮賢下士&rdquo。
隻要以禮下人,任何英雄都不免來入彀中。
不過要有道德作背景,如果沒有道德的基礎,僅是這樣亂用,禮也是一把刀,有時要把自己殺掉的,這要特别注意! 所以真正剛強的人是沒有欲一望的&mdash&mdash無欲則剛。
有一個學生要我寫一副對子,我送他八個字。
上聯是佛家的思想,下聯是儒家的思想:&ldquo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rdquo如果你說什麼都不求,隻想成聖人、成佛、成仙,也蠻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無求品自高,要到一切無欲才真能剛正,才可以作頂天立地的人。
孔子說申枨還有欲一望,怎能算得剛?因此,引出了另一個人的話。
推己及人難又難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這是子貢很得意地講自己學問修養的心得。
他說,我不喜歡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樣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
譬如有人罵我,我會覺得不高興,因此我也不罵任何人。
換句話說,别人給我的痛苦、煩惱,我不喜歡,因此我也不願加給任何一個人痛苦、煩惱。
你說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的修養,多了不起!他向孔子報告了自己這個做學問的可貴心得。
&ldquo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rdquo孔子聽了便說:子貢呀!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雖然沒有寫出來,但隐約中包涵有孔子自謙的意味,等于說,就算我為師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為什麼呢?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隻要是活着,一定煩惱了别人,這是必然的道理。
譬如我們大家在這裡研究《論語》,蠻輕松的,等會兒回家一看:&ldquo太太!你怎麼搞的?飯沒做好!&rdquo我們在這裡享受,那個煩惱是加在太太身上的。
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後自己得到一點所謂&ldquo享受&rdquo,所謂&ldquo幸福&rdquo。
所以子貢說了這些話以後,孔子說他做不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們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賴于人,甚至妨礙了别人。
不過,如能常生警覺,想到妨礙了别人時,盡量少妨礙一點,已經是最好的道德了。
所以說,絕對無私,絕對無欲,是做不到的。
老子也認為絕對無私是不可能的,做到&ldquo清心寡欲&rdquo、&ldquo少私寡欲&rdquo,已經很了不起。
少私就公了;絕對無私行不通;絕對無欲做不到;少欲就是了不起。
所以替自己想時也能替别人想,就是很了不起的公德。
當我想到需要拿扇子的時候,也問問他:&ldquo你要不要?&rdquo就了不起。
假如說當我拿扇子的時候,我買扇子送給天下所有需要扇子的人,是做不到的,不但沒有這個财力,而且也缺乏這種能力。
況且世界上有些人,你給他扇子,他拿了丢掉,為什麼?他有病還吹不得風呢!由此可知作人之難,道德修養之難。
有人說,我們後世的人景仰孔子,知道他了不起,那都是子貢的功勞。
為什麼?孔子晚年的生活,很可能都靠子貢維持的。
乃至揚名天下,子貢也大有功。
當時國際之間,不論外一交一策劃,工商界的聲望,戰略政略的顧問,子貢樣樣都行。
而且子貢對孔子的認識非常夠,孔子死後,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大多都服心喪三年&mdash&mdash就是對老師像對父母一樣,内心服孝三年。
隻有子貢廬墓三年&mdash&mdash守孔子的墳墓守了三年。
中國人講究看風水的&ldquo堪輿&rdquo學中,相傳孔子在曲阜的墳墓也是子貢勘定的。
起先孔子死後,同學們先看中了一個墳地,便是後來葬漢高祖的地方,但是子貢認為這個地方用來葬我們的夫子,是不夠的,因為那隻能算是一個帝王之地,我們夫子是千古聖人,這個地方是不夠格的。
因此子貢決定葬在曲阜,這是風水家的相傳,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孔門文武事功的二子 子貢如何的捧孔子,下面便是明證: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以子貢的學問與成就,終于說出孔子的偉大來。
他說,我們跟了夫子這麼多年,所曉得的,隻是他的文章。
說到&ldquo文章&rdquo一詞,我們要注意,在這裡
&ldquo賦&rdquo在古代,包括了軍事和賦稅的征調,乃财、政、經,聯合為一的制度。
所以賦有時可以代表三軍統帥中,後勤補給的聯勤總務。
所謂千乘之國,上古是車戰時代,四匹馬拖一輛車叫一乘,車上是兵員、戰備、武器,千乘之國是最大的國家。
他說子路是大将之才,前後方都可由他統領。
至于學問修養是否已到仁的境界,這一點,在孔子的标準上來說,是很難通過的。
孟武伯又問冉求這個人怎樣?在《八佾》篇中曾提到過冉求,是在魯國的權門季孫家當家臣的,等于說他有行政的長才,所以孔子答複孟武伯說冉求是最好的行政首長。
以現在的官制來說,當一個相當于省主席的行政首長是沒有問題,而且足以勝任愉快。
&ldquo千室之邑&rdquo的千室,不能和現在比,像台北市有百多萬人口,但是古代的&ldquo千室之邑&rdquo已經了不起,是很大的地方。
&ldquo百乘之家&rdquo是古代宗法社會制度中的大家族,等于一個大的地方政治單位。
冉求可以當這樣的地方官,至于學問上也還沒有達到仁的境界。
孟武伯又問到一個人說:&ldquo赤也何如?&rdquo赤是孔子的學生,姓公西,字子華,少孔子四十二歲。
孔子說,你問到公西華,他穿起禮服,儀态非常好,學問也過得去,有外國的首長、大使來,他是最好的外一交一官。
&ldquo束帶立于朝&rdquo,我國古代衣服都捆腰帶,所謂錦袍玉帶,就是說衣冠楚楚、風度翩翩。
現在外國的禮服也捆了腰帶。
雖然在外一交一應對上是上乘之選,但是談到學問、修養,也還是沒有達到仁的境界。
我們從這一節,看到孔子對于&ldquo仁&rdquo的要求,嚴格到這個程度,幾乎沒有一個學生可以達到這個标準。
學問真正能夠達到&ldquo仁&rdquo的标準,隻有一個顔回,但是不幸短命死矣。
後來才傳道給曾參,前面講過:&ldquo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rdquo是晚年了。
曆史的記載,孔子三千弟子,優等的(賢人)有七十二人,但是見諸《論語》及《史記》所留下來的資料,出名的、有了不起成就的,一二十人而已。
而且,這一二十個人,還是靠孔子宣揚出來的,都是孔子介紹學生,著書立說的也是孔子。
我們怎麼知道顔回?顔回沒有寫過一篇文章,沒有作過一首詩,也沒有寫過一個字留下來,我們怎麼知道他的學問到了什麼程度?都是他的老師說他如何好、如何了不起。
武才方面,子路可以當元帥,但他沒有像後來的孫子,還寫了一部兵法。
子貢也是如此,這些學生們多半是孔子宣揚出來的。
由此可見人才之難,古今曆史上一個大問題,總有&ldquo才難&rdquo之感!真正的人才實在難得。
同時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有趣的問題:第一等人往往可以不寫文章,不講學;學問越好越不響。
試看曆史上有好幾個真正了不起的人都如此。
耶稣根本沒有念大學,但現在研究,耶稣講的話,拿幾百個博士學位也不止,但他沒有寫過一句話,都是他的門徒寫的;釋迦牟尼也沒有寫過一個字,所有的經典,都是弟子記載的;老子自己寫了五千字;孔子最可憐,都是自己寫,還是他反過來捧學生,學生無法捧他。
所以我們當學生,最好找個像孔子一樣的老師,不但有學問聽,自己又省力氣,他來捧捧我們蠻好的。
且看孔子這些學生,都是他捧出來的。
雖然這是笑話,但事實是從他嘴裡講出來,我們才知道。
所以從另一角度來看曆史,真正的人才的确是不易得的。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弟子裡各種人才都有。
軍事的子路、外一交一的公西華、行政的冉求,至于子貢這一類,器也!有如廟堂上的瑚琏,一精一緻高雅;乃至江湖上一諾千金,面孔難看的,各種各樣,無奇不有,無所不包,所以他真是叫做&ldquo有教無類&rdquo。
吾愛吾師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子貢、子路是孔子喜愛的兩個學生。
我們可以看到,子路有時拳頭一揮,是最沖的;子貢是什麼話都講的。
他們對老師特别一點,孔子對他們倆也特别一點。
所以有一天孔子就問子貢:&ldquo女與回也孰愈?&rdquo孔子最欣賞的是顔回,這次他對子貢說,你講老實話,你自己與顔回比比看,哪一個好?哪一個了不起?對曰:&ldquo賜也何敢望回?&rdquo子貢說,老師,謝了!我實在沒法跟他比。
&ldquo回也聞一知十&rdquo,顔回嘛,老師講出一分,他懂十分。
從子貢的答複,可見學問之難,所謂啟發式教育也真不容易,告訴了他這個角,另三個角都懂了;告訴他那邊有煙了,他便知道是起火了,如此才是英才。
有的則是反應遲鈍地還反問道:&ldquo那邊有煙嗎?&rdquo等到都燒光了,他還不知所以然呢!這就是智愚的差别了。
子貢回答說,老師告訴顔回一分,其他九分他都知道了,不需要老師再教了。
至于我&mdash&mdash&ldquo賜也聞一以知二&rdquo,老師講了一步,我頂多知道兩步,第三步就不知道了。
這是老實話,可見子貢很坦然,很誠懇。
再看孔子的态度:&ldquo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rdquo這多謙虛呀!他說:&ldquo是的,你不如他,不但你不如他,我和你一樣都不如他。
&rdquo孔子那麼欣賞顔回,這也不是過分,有一種人的頭腦,特别聰明,品德又好,才具又高。
後來的
這點孔子就得到了。
不過有時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實在是一大苦事也。
孔子對于顔回,他認為是得英才而教育之,是快樂的。
由孔子對子貢說的這段話,可見孔子的教育和他的為人,是如此地謙虛,能夠把握機會啟發人,一點都不呆闆。
手倦抛書午夢長 下面一個大問題來了: 宰予晝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于予與何誅! 宰予是孔子的學生,四科高弟之一。
孔子說的言語、文學、德性、政治這四種才學分類,宰予等于是孔門那個&ldquo學府&rdquo裡的後起&ldquo語文系&rdquo的系主任呢!言語嘛,宰予的長處就是&ldquo利口&rdquo。
&ldquo宰予晝寝&rdquo據古人的解釋是白天裡睡覺&mdash&mdash大概睡午覺,或睡懶覺。
被孔子看到了,就罵他:&ldquo朽木不可雕也&rdquo。
這個爛木頭無法雕鑿。
&ldquo糞土之牆不可杇也&rdquo,這個爛牆去粉刷也粉刷不好。
&ldquo于予與何誅!&rdquo該死!該死! 因此中國過去守老規矩的讀書人,不敢睡午覺,都是受這一段話的影響。
我們知道,曆史上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也是有名的理學家,他就不敢睡午覺,盡管忙成那個樣子,還是不敢睡午覺,怕孔子會發牢騷&ldquo&mdash&mdash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rdquo所以曾國藩改成睡晚覺。
早上起得早,公事又多又忙實在受不了,沒有辦法,隻有在吃晚飯以前,睡一下,然後夜裡精神又好。
這個晝寝的教訓,在古人是這麼嚴重的事。
後來到了民國初年,洋學堂是學的西方文化,新的規矩一定要睡午覺,尤其那個時候,德日式的訓練風氣來了,早起有朝氣,補充的休息時間便靠午睡,否則不合乎衛生。
那麼&ldquo宰予晝寝&rdquo的問題怎麼辦呢?有人便提出如康有為、梁啟超他們的意見,說這個不是&ldquo晝&rdquo寝,是&ldquo畫&rdquo寝的錯誤。
因為宰予沒有事,常常在寝室裡頭&ldquo畫&rdquo壁畫。
除非幼稚園的學生,可能偷偷地在牆上亂畫,宰予又不是小孩子,為什麼要在牆上亂塗。
讀書不多真難,後來才知道受了康有為他們的騙。
這個&ldquo畫寝&rdquo的問題,最先提出的是梁武帝,後來宋代也有個人照此講過,說宰予并不是白天睡覺被罵,而是他在寝室的牆上亂畫,所以孔子罵他。
康有為他們的說法,并非創見。
然而,據我們的了解,古人對孔子這兩句話,似乎都曲解了。
據我的研究,這兩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這根木頭的内部本來就已經腐壞了,你再去在他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沒有用的;&ldquo糞土之牆&rdquo,經螞蟻、土狗等爬松了的泥巴牆,它的本身便是不牢固的,會倒的,這種裡面不牢的牆,外表粉刷得漂亮也是沒有用的。
等于房子爛了,你把他整理起來,像用現代的三夾闆、甘蔗闆、壁紙一敷,走進去看看很漂亮,但架子松散,這是不對的、靠不住的。
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就懂得他是說宰予的身體不好。
隻好讓他多休息一會,你們對他不要有太過的要求。
這個道理,我是從學生中體會出來的。
因為我有幾個學生,能力好、智慧高,他的才能見解,老實說我都佩服他。
但要命的是,一交一給他一件事情,一個月都沒有消息。
罵他嗎?不忍心。
實際上他三天兩天就患感冒,一天到晚都必須與床為伍,沒有精神,隻好躺下來睡覺。
我才發現&ldquo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rdquo不是說他壞,而是他的底子太弱了。
但是人很奇怪,身體弱的人頭腦都好,試看《孟子·盡心章》裡:&ldquo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
&rdquo一個有病的人,因為經常在病苦中,身體沒有其他的活動,所以會多思想、會搞學問。
體力好的人,運動得錦标的,要他寫兩篇,他很吃力。
這兩件事,不可得兼;體能好,智慧又高,文武具全的人太少了。
學問、德業好的人多半體弱多病,這是事實。
所以孔子說:&ldquo于予與何誅?&rdquo對于宰予不必過分誅求了。
&ldquo誅&rdquo者求也,在此不可當殺人的&ldquo殺&rdquo字用。
&ldquo誅&rdquo也是要求的&ldquo求&rdquo,這裡&ldquo于予&rdquo的&ldquo予&rdquo就是宰予。
換句話說,你們對于宰予,何必要求太過呢?就讓他睡個覺吧! 接下來: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于予與改是。
孔子說,從前我聽了一個人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
現在我年紀大了、人生經驗多了,聽了一個人說的話,還要觀察觀察他的行為。
這個改變,是宰予給我的啟發。
古人根據這些話解釋說,孔子對宰予恨極了。
事實不是這樣的。
我們從生活和教學的經驗中體會,便可知孔子這樣的話,是說他從前看到一個人,有思想、有才具,便相信這個人将來一定有成就&mdash&mdash&ldquo聽其言而信其行&rdquo。
後來他發現并非如此,一個人即使有才具、有學問,但沒有良好的體能、沒有充沛一精一力,也免談事業。
一個人做事業,必須要強健的體力,飽滿的精神。
所以孔子說,我看了宰予,對人生看法有了改變,天下事實在并不簡單。
有人有思想、有能力、有才具,他卻一輩子做不好事業,因為他的一精一力不足、精神不夠。
所以曾國藩的相法便說:&ldquo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
&rdquo有道理!所以我認為這一節是這個意思,對與不對,還待大家再研究。
不過我個人至少到今天為止,認為是這樣的。
隻是古人把孔子描寫得太古闆、太迂腐了,其實孔子非常通人情。
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裡講到另外一個人了。
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剛? 孔子有一天在感歎,他說我始終沒有看見過一個夠得上剛強的人。
要注意這個&ldquo剛&rdquo字,脾氣大不算剛,那是脾氣大。
剛的人是方正,并不一定脾氣大,普通講這個人很蹩扭,高帽子戴不上,罵他也不改變,這差不多有點像剛,但還要看他的品德、智慧、修養。
前面我曾經提到有一個人講過,他說上等人有本領沒脾氣,中等人有本領有脾氣,下等人沒本領脾氣大。
孔子這裡的剛是指有本領沒脾氣的上等人而言。
孔子講了這句話,有一個人說,有嘛!申枨,他不是很剛嗎?&ldquo子曰:枨也欲。
焉得剛?&rdquo他說申枨這個人有欲一望,怎麼說是剛呢!一個人有欲一望是剛強不起來的,碰到你愛好的,就非投降不可。
人要到&ldquo無欲&rdquo則剛,譬如說,這個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點毛病,愛錢。
既然他愛錢,你拿錢給他,他的了不起就變成起不了。
你說這個人品德樣樣都好,就是有一個毛病愛讀書,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麼都不和他談,專談書,他就中計了。
曆史上有些人,&ldquo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
&rdquo請他出來做官,他不幹;任何權勢拉攏他,理都不理。
但是中國政治上有一個傳統的手法,隻要在人上者,肯&ldquo禮賢下士&rdquo,管你什麼人,都要吃癟、投降。
有人認為你是天下第一人,你不出來,奈天下蒼生何?這時候你想想,覺得還不錯,不妨出來試一試。
功名富貴什麼都可以不要,就怕&ldquo禮賢下士&rdquo。
隻要以禮下人,任何英雄都不免來入彀中。
不過要有道德作背景,如果沒有道德的基礎,僅是這樣亂用,禮也是一把刀,有時要把自己殺掉的,這要特别注意! 所以真正剛強的人是沒有欲一望的&mdash&mdash無欲則剛。
有一個學生要我寫一副對子,我送他八個字。
上聯是佛家的思想,下聯是儒家的思想:&ldquo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rdquo如果你說什麼都不求,隻想成聖人、成佛、成仙,也蠻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無求品自高,要到一切無欲才真能剛正,才可以作頂天立地的人。
孔子說申枨還有欲一望,怎能算得剛?因此,引出了另一個人的話。
推己及人難又難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這是子貢很得意地講自己學問修養的心得。
他說,我不喜歡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樣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
譬如有人罵我,我會覺得不高興,因此我也不罵任何人。
換句話說,别人給我的痛苦、煩惱,我不喜歡,因此我也不願加給任何一個人痛苦、煩惱。
你說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的修養,多了不起!他向孔子報告了自己這個做學問的可貴心得。
&ldquo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rdquo孔子聽了便說:子貢呀!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雖然沒有寫出來,但隐約中包涵有孔子自謙的意味,等于說,就算我為師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為什麼呢?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隻要是活着,一定煩惱了别人,這是必然的道理。
譬如我們大家在這裡研究《論語》,蠻輕松的,等會兒回家一看:&ldquo太太!你怎麼搞的?飯沒做好!&rdquo我們在這裡享受,那個煩惱是加在太太身上的。
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後自己得到一點所謂&ldquo享受&rdquo,所謂&ldquo幸福&rdquo。
所以子貢說了這些話以後,孔子說他做不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們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賴于人,甚至妨礙了别人。
不過,如能常生警覺,想到妨礙了别人時,盡量少妨礙一點,已經是最好的道德了。
所以說,絕對無私,絕對無欲,是做不到的。
老子也認為絕對無私是不可能的,做到&ldquo清心寡欲&rdquo、&ldquo少私寡欲&rdquo,已經很了不起。
少私就公了;絕對無私行不通;絕對無欲做不到;少欲就是了不起。
所以替自己想時也能替别人想,就是很了不起的公德。
當我想到需要拿扇子的時候,也問問他:&ldquo你要不要?&rdquo就了不起。
假如說當我拿扇子的時候,我買扇子送給天下所有需要扇子的人,是做不到的,不但沒有這個财力,而且也缺乏這種能力。
況且世界上有些人,你給他扇子,他拿了丢掉,為什麼?他有病還吹不得風呢!由此可知作人之難,道德修養之難。
有人說,我們後世的人景仰孔子,知道他了不起,那都是子貢的功勞。
為什麼?孔子晚年的生活,很可能都靠子貢維持的。
乃至揚名天下,子貢也大有功。
當時國際之間,不論外一交一策劃,工商界的聲望,戰略政略的顧問,子貢樣樣都行。
而且子貢對孔子的認識非常夠,孔子死後,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大多都服心喪三年&mdash&mdash就是對老師像對父母一樣,内心服孝三年。
隻有子貢廬墓三年&mdash&mdash守孔子的墳墓守了三年。
中國人講究看風水的&ldquo堪輿&rdquo學中,相傳孔子在曲阜的墳墓也是子貢勘定的。
起先孔子死後,同學們先看中了一個墳地,便是後來葬漢高祖的地方,但是子貢認為這個地方用來葬我們的夫子,是不夠的,因為那隻能算是一個帝王之地,我們夫子是千古聖人,這個地方是不夠格的。
因此子貢決定葬在曲阜,這是風水家的相傳,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孔門文武事功的二子 子貢如何的捧孔子,下面便是明證: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以子貢的學問與成就,終于說出孔子的偉大來。
他說,我們跟了夫子這麼多年,所曉得的,隻是他的文章。
說到&ldquo文章&rdquo一詞,我們要注意,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