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仁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quo的心性之心。
什麼叫&ldquo喻&rdquo?這個字要注意。
現代人喜歡講邏輯,邏輯是西方文化,十六世紀以後邏輯之道大行,它是根據希臘的原始邏輯發展而來的。
邏輯是一種思考的方法。
我們曾經介紹哲學,哲學要問宇宙是怎樣開始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或者先有女?對此哲學家有兩派見解:一種是唯物思想,他說宇宙開始先有水,由水變成火,而後冷卻逐漸形成現在的大千世界。
印度也有一派講地、水、火、風的四大是天地開始的根源。
相當于中國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道理。
這些理論慢慢演變成後世的唯物思想。
另一派是講唯心的,認為宇宙有一個超越物質的精神主宰,物質是由他所創造産生的。
這牽涉到哲學問題,解說很多。
到了後世,提出了問題,問及哲學家怎麼知道宇宙從何而來的?哲學家說是靠學問思想來的,那麼先行研究你哲學家那個思想(工具)的判斷準确不準确。
因此産生了邏輯學&mdash&mdash對思路法則的研究。
這種思路的法則學,在印度的佛學中,早在希臘之先就有了。
對于這問題,世界學者也有兩派說法:一派是西方人的立場,認為印度的思考方法是從希臘來的;一派是東方人&mdash&mdash包括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認為希臘的邏輯,是從印度方法來的。
印度這套方法,我們翻譯過來叫&ldquo因明學&rdquo,比西方的邏輯還要完備,還要嚴密。
西方文化中婦孺皆知的黑格爾辯證法&mdash&mdash&ldquo正、反、合&rdquo是舉世聞名的。
所以有許多人談到《易經》時,說我們的《易經》真了不起,和黑格爾的辯證法&ldquo正、反、合&rdquo完全一樣。
這是中國人的悲哀!我說,老兄!我們《易經》是五千年以前的産物,黑格爾幾時才發明辯證法?為什麼把我們老祖宗的東西,拿來與西洋人比,還說同他一樣?這等于在街上看到祖父拉着孫子走,說祖父長得像孫子,而不說孫子長得像祖父。
怎麼說因明的方法比邏輯高明?因明有幾個步驟,簡單的講:&ldquo宗、因、喻、合&rdquo。
&ldquo宗&rdquo就是前提,說話必有宗,引申&ldquo宗&rdquo的理由為&ldquo因&rdquo。
有時候有宗有因還講不清楚的事情,隻有用比喻來說明,這就是&ldquo喻&rdquo,在《莊子》中叫做&ldquo寓言&rdquo。
每個宗教裡的寓言都很多,像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聖經》,就有很多寓言,每個大教主都很會講譬喻,其中還包括了隐語和幽默話。
宗、因都講通了,那麼就是結論的&ldquo合&rdquo了。
因為講到《論語》中的喻,所以引出這些閑話來。
&ldquo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rdquo的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隻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隻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
如果拿孔子這個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于利,處處要把利欲擺在前面才行得通。
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
那麼,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上面曾經講到過,真正&ldquo仁&rdquo道的人,一定能愛人,不會讨厭人。
即使讨厭,也是要把讨厭的人改變過來,使他同樣地能達到&ldquo仁&rdquo的境界。
在這裡又補充這個道理說,我們看見一個道德、學問有修養的賢者,就想達到他那個境界,跟他在造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賢的人、壞的人,最好當作自己的借鏡,藉以自我反省。
上面一句話就是說明上文仁者愛人不能惡人的道理;下面一句話,就是解釋上文&ldquo人之過也,各于其一黨一&rdquo的道理。
孝子仁人不二門 子曰:事父母幾谏,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現在又講到孝道中仁的範圍,他說對于父母的過錯必須&ldquo幾谏&rdquo。
什麼叫&ldquo幾谏&rdquo呢?我們好幾次提到孔家店被打倒,都由孔家店的店員搞錯了觀念而出的毛病。
宋儒以後論道學,便有:&ldquo天下無不是之父母&rdquo的名訓出現。
因此&ldquo五四運動&rdquo要打倒孔家店時,這些也成為罪狀的重點。
其實孔子思想并不是這樣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對,作為一個孝子,對于父母不對的地方,就要盡力的勸阻。
&ldquo見志不從&rdquo就是說父母不聽勸導的話,那麼就&ldquo又敬不違,勞而不怨&rdquo,隻好跟在後面大叫、大哭、大鬧,因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沒有辦法,但是我要告訴你,這是不對的。
你是我的父母,我明知道跟去了這條命可能送掉,因為我是你的兒子,隻好為你送命,不過我還是要告訴你,這樣是不對的。
這種孝道的精神,也并不是說父母一定會不對,隻是說如有不對的地方,要一溫一和地勸導,即使反抗也要有個限度。
總之,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應該把道理明白地告訴他,可是自己是父母所生的,所養育的,必要時隻好為父母犧牲,就是這個原則。
因此: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古人講父母老了,怕沒人照應,而不遠遊,即使要遠遊,也一定要有個方向。
這種解釋,我不大同意。
有哪一個人出門會沒有一定方向亂走的呢?到月球去也還是個方向。
我認為&ldquo遊必有方&rdquo的方是指方法的方,父母老了沒人照應,子女遠遊時必須有個安頓的方法,這是孝子之道。
&ldquo方&rdquo者應是方法,不是方向。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個問題已經讨論過,但本篇到這裡,為什麼又單獨的提出來呢?這是接到上面一句&ldquo遊必有方&rdquo所引起。
離開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對父母的愛心、孝心深系于懷,這就是孝子。
同時,對于古人在上面解釋這句話的錯誤,也有了明證,而可以糾正過來了。
子曰:父母一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我們做子女的人,對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
為什麼呢?兩種心理,一種因為知道父母的年齡多了一歲,壽又添了一歲而高興;但同時又害怕,因為父母年歲越高,距離人生的終站越近,為兒女與父母相處行孝的時間也越短,所以就有這兩種矛盾的心理了。
以上是由仁講到孝,現在要由孝重返于仁的道理。
仁者之言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這是講到用仁之重要。
孔子說古代的人不肯亂講話,更不說空話,為什麼不随便說話呢?因為怕自己的行為做不到。
所以行仁的人,有信義的人,往往不輕易答應,不輕易發言。
我們曆史上有句話&mdash&mdash&ldquo重然諾&rdquo,這就是說不肯輕易的答應一句話,答應了一定要做得到。
我們又在曆史上看到&ldquo輕諾則寡信&rdquo的相反詞,這是說随便答應一件事的人,往往不能兌現守信,所以孔子指出了這個道理。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因此個人的修養也好,處理大事也好,小事也好,最好注意&ldquo以約失之者,鮮矣!&rdquo 約就是約束、檢束、小心、謹慎,意思是要常常約束自己。
謹慎的人,過失比較少;放蕩的人,容易犯錯;講話随便的人就容易失信。
所以個人行為道德能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失敗的事情就少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最後又講到仁的言行之重要。
&ldquo讷&rdquo,是嘴巴好像笨笨的;利嘴除了教書、吹牛、唱歌以外,沒什麼用。
真正的仁者,不大會說空話,做起事情,行為上卻很敏捷。
換句話說,先做後說,不要光吹而不做。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依我對《論語》的研究,認為每篇裡面的章句是連貫而不能拆開的,二十篇前後次序也是連貫不能拆開的,現在這裡又可以證明。
這篇《裡仁》,并不是教你去找一個仁愛路去住。
古人的解釋,即是選一個住處要找一個仁裡,世界上哪來這許多仁裡?到哪裡去找?孔子自己的家鄉,當年也不一定是仁裡。
哪裡是仁裡?假如我們的故鄉是不仁統治的世界,我們就不管他了嗎?我們正要把他恢複回來,把罪惡打垮。
這才是人性的仁道呀!其實那個&ldquo裡&rdquo字,就是&ldquo自處其中&rdquo的意思,腳跟站得穩的地方就叫&ldquo裡&rdquo。
&ldquo裡仁&rdquo,是我們作人的立足點處于仁道。
所以&ldquo德不孤,必有鄰。
&rdquo自己有道德的涵養,能體用兼備,自然會影響近身的人。
《大學》裡的修、齊、治、平也是這個道理。
一般人往往以現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為無用之修養。
講到這裡,我最近讀了一本清人的筆記,提到有一個人很清廉,告老回鄉,一天在門前看到鄉下人賣一條新鮮的魚,問價以後,摸摸口袋中沒有錢,沒有買成。
回家和太太提起,太太說你何不寫一張條子給他呢!他問寫什麼條子可以買到魚?太太說你寫上&ldquo清官&rdquo兩字,他就把魚給你了。
太太幽他一默,這個老頭子被逗得笑了。
這說明什麼?就是說明為道德而活着,有時候你會感到寂寞、冷清。
所以我認為如果寂寞能當成一種享受,那就可以講道德了。
如果你視寂寞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難講真學問真道德了。
但是在此,孔子告訴我們,如果真為道德而活,絕對不會孤苦伶仃,一定有與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講到這裡是一個結論了,上面全篇幾乎都是孔子的話,最後這兩句則用子遊的話: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
朋友數,斯疏矣。
我們看《論語》,好像《莊子》一樣,最後往往吊兩句,好像毫不相幹的話。
這裡最妙的不用孔子的,而用他學生子遊的話。
子遊這話的意思是說,要講仁愛之&ldquo行&rdquo,也要懂得方法,不能亂幹。
對君王盡忠,也不容易。
君王有了不對,每次見了勸他,次數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有時命都丢了。
對朋友也是一樣,朋友不對,你勸他勸多了以後,他不聽你的,就會變成冤家了。
子遊的話為什麼放在這裡?這是人性的另一面。
雖然行仁之道,義所當然,但是要講究方法。
譬如大家喜歡看《貞觀政要》這本書。
魏征的忠貞和他的道德學問,使唐太宗很敬畏,而且信任他。
唐太宗喜歡一隻小鹞子,一天正在玩鳥,魏征來了,唐太宗怕他講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裡,魏征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和他談國家大事,唐太宗心裡雖為鳥着急,也拿他沒辦法。
等魏征走了,唐太宗拿出懷裡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魂歸奈何天了。
于是傷心的回到後宮,大發雷霆說:&ldquo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鄉巴佬,指魏征)不可!&rdquo長孫皇後問明了原委,立刻穿了大禮服向唐太宗行禮道賀,唐太宗說有什麼可賀的?皇後說,唐朝有魏征這樣的好臣子,又有你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國家的興盛是可期的,這還不可賀嗎?于是唐太宗息怒不談了。
以唐太宗這樣器量寬宏的人,對魏征的意見,樣樣接受,到最後唐太宗還氣得要殺他,若不是唐太宗的皇後暗中救魏征一把,這個老頭兒的頭也是要保不住的啊!後來魏征死了,唐太宗終于信了讒言,還是把他的墓碑給推倒了。
一直到唐太宗征高麗失敗後,才又想起魏征若在,必不會有此失。
因此又樹立起他的墓碑。
這裡把子遊這幾句話,放在講仁道這一篇的最後,是含有深意的感慨。
但是如果随時随地把這兩句話記牢,做人家的部下也好、朋友也好,就變成滑頭,不負責任了,那又不是仁道。
所以我們研究了孔孟學說,懂得了人生,才知道作人真不容易,的确須要多體會曆史、多體會人生。
然後才能做到&ldquo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rdquo随時随地裡居于仁道之境了。
什麼叫&ldquo喻&rdquo?這個字要注意。
現代人喜歡講邏輯,邏輯是西方文化,十六世紀以後邏輯之道大行,它是根據希臘的原始邏輯發展而來的。
邏輯是一種思考的方法。
我們曾經介紹哲學,哲學要問宇宙是怎樣開始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或者先有女?對此哲學家有兩派見解:一種是唯物思想,他說宇宙開始先有水,由水變成火,而後冷卻逐漸形成現在的大千世界。
印度也有一派講地、水、火、風的四大是天地開始的根源。
相當于中國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道理。
這些理論慢慢演變成後世的唯物思想。
另一派是講唯心的,認為宇宙有一個超越物質的精神主宰,物質是由他所創造産生的。
這牽涉到哲學問題,解說很多。
到了後世,提出了問題,問及哲學家怎麼知道宇宙從何而來的?哲學家說是靠學問思想來的,那麼先行研究你哲學家那個思想(工具)的判斷準确不準确。
因此産生了邏輯學&mdash&mdash對思路法則的研究。
這種思路的法則學,在印度的佛學中,早在希臘之先就有了。
對于這問題,世界學者也有兩派說法:一派是西方人的立場,認為印度的思考方法是從希臘來的;一派是東方人&mdash&mdash包括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認為希臘的邏輯,是從印度方法來的。
印度這套方法,我們翻譯過來叫&ldquo因明學&rdquo,比西方的邏輯還要完備,還要嚴密。
西方文化中婦孺皆知的黑格爾辯證法&mdash&mdash&ldquo正、反、合&rdquo是舉世聞名的。
所以有許多人談到《易經》時,說我們的《易經》真了不起,和黑格爾的辯證法&ldquo正、反、合&rdquo完全一樣。
這是中國人的悲哀!我說,老兄!我們《易經》是五千年以前的産物,黑格爾幾時才發明辯證法?為什麼把我們老祖宗的東西,拿來與西洋人比,還說同他一樣?這等于在街上看到祖父拉着孫子走,說祖父長得像孫子,而不說孫子長得像祖父。
怎麼說因明的方法比邏輯高明?因明有幾個步驟,簡單的講:&ldquo宗、因、喻、合&rdquo。
&ldquo宗&rdquo就是前提,說話必有宗,引申&ldquo宗&rdquo的理由為&ldquo因&rdquo。
有時候有宗有因還講不清楚的事情,隻有用比喻來說明,這就是&ldquo喻&rdquo,在《
每個宗教裡的寓言都很多,像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聖經》,就有很多寓言,每個大教主都很會講譬喻,其中還包括了隐語和幽默話。
宗、因都講通了,那麼就是結論的&ldquo合&rdquo了。
因為講到《論語》中的喻,所以引出這些閑話來。
&ldquo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rdquo的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隻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隻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
如果拿孔子這個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于利,處處要把利欲擺在前面才行得通。
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
那麼,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上面曾經講到過,真正&ldquo仁&rdquo道的人,一定能愛人,不會讨厭人。
即使讨厭,也是要把讨厭的人改變過來,使他同樣地能達到&ldquo仁&rdquo的境界。
在這裡又補充這個道理說,我們看見一個道德、學問有修養的賢者,就想達到他那個境界,跟他在造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賢的人、壞的人,最好當作自己的借鏡,藉以自我反省。
上面一句話就是說明上文仁者愛人不能惡人的道理;下面一句話,就是解釋上文&ldquo人之過也,各于其一黨一&rdquo的道理。
孝子仁人不二門 子曰:事父母幾谏,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現在又講到孝道中仁的範圍,他說對于父母的過錯必須&ldquo幾谏&rdquo。
什麼叫&ldquo幾谏&rdquo呢?我們好幾次提到孔家店被打倒,都由孔家店的店員搞錯了觀念而出的毛病。
宋儒以後論道學,便有:&ldquo天下無不是之父母&rdquo的名訓出現。
因此&ldquo五四運動&rdquo要打倒孔家店時,這些也成為罪狀的重點。
其實孔子思想并不是這樣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對,作為一個孝子,對于父母不對的地方,就要盡力的勸阻。
&ldquo見志不從&rdquo就是說父母不聽勸導的話,那麼就&ldquo又敬不違,勞而不怨&rdquo,隻好跟在後面大叫、大哭、大鬧,因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沒有辦法,但是我要告訴你,這是不對的。
你是我的父母,我明知道跟去了這條命可能送掉,因為我是你的兒子,隻好為你送命,不過我還是要告訴你,這樣是不對的。
這種孝道的精神,也并不是說父母一定會不對,隻是說如有不對的地方,要一溫一和地勸導,即使反抗也要有個限度。
總之,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應該把道理明白地告訴他,可是自己是父母所生的,所養育的,必要時隻好為父母犧牲,就是這個原則。
因此: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古人講父母老了,怕沒人照應,而不遠遊,即使要遠遊,也一定要有個方向。
這種解釋,我不大同意。
有哪一個人出門會沒有一定方向亂走的呢?到月球去也還是個方向。
我認為&ldquo遊必有方&rdquo的方是指方法的方,父母老了沒人照應,子女遠遊時必須有個安頓的方法,這是孝子之道。
&ldquo方&rdquo者應是方法,不是方向。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個問題已經讨論過,但本篇到這裡,為什麼又單獨的提出來呢?這是接到上面一句&ldquo遊必有方&rdquo所引起。
離開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對父母的愛心、孝心深系于懷,這就是孝子。
同時,對于古人在上面解釋這句話的錯誤,也有了明證,而可以糾正過來了。
子曰:父母一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我們做子女的人,對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
為什麼呢?兩種心理,一種因為知道父母的年齡多了一歲,壽又添了一歲而高興;但同時又害怕,因為父母年歲越高,距離人生的終站越近,為兒女與父母相處行孝的時間也越短,所以就有這兩種矛盾的心理了。
以上是由仁講到孝,現在要由孝重返于仁的道理。
仁者之言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這是講到用仁之重要。
孔子說古代的人不肯亂講話,更不說空話,為什麼不随便說話呢?因為怕自己的行為做不到。
所以行仁的人,有信義的人,往往不輕易答應,不輕易發言。
我們曆史上有句話&mdash&mdash&ldquo重然諾&rdquo,這就是說不肯輕易的答應一句話,答應了一定要做得到。
我們又在曆史上看到&ldquo輕諾則寡信&rdquo的相反詞,這是說随便答應一件事的人,往往不能兌現守信,所以孔子指出了這個道理。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因此個人的修養也好,處理大事也好,小事也好,最好注意&ldquo以約失之者,鮮矣!&rdquo 約就是約束、檢束、小心、謹慎,意思是要常常約束自己。
謹慎的人,過失比較少;放蕩的人,容易犯錯;講話随便的人就容易失信。
所以個人行為道德能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失敗的事情就少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最後又講到仁的言行之重要。
&ldquo讷&rdquo,是嘴巴好像笨笨的;利嘴除了教書、吹牛、唱歌以外,沒什麼用。
真正的仁者,不大會說空話,做起事情,行為上卻很敏捷。
換句話說,先做後說,不要光吹而不做。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依我對《論語》的研究,認為每篇裡面的章句是連貫而不能拆開的,二十篇前後次序也是連貫不能拆開的,現在這裡又可以證明。
這篇《裡仁》,并不是教你去找一個仁愛路去住。
古人的解釋,即是選一個住處要找一個仁裡,世界上哪來這許多仁裡?到哪裡去找?孔子自己的家鄉,當年也不一定是仁裡。
哪裡是仁裡?假如我們的故鄉是不仁統治的世界,我們就不管他了嗎?我們正要把他恢複回來,把罪惡打垮。
這才是人性的仁道呀!其實那個&ldquo裡&rdquo字,就是&ldquo自處其中&rdquo的意思,腳跟站得穩的地方就叫&ldquo裡&rdquo。
&ldquo裡仁&rdquo,是我們作人的立足點處于仁道。
所以&ldquo德不孤,必有鄰。
&rdquo自己有道德的涵養,能體用兼備,自然會影響近身的人。
《大學》裡的修、齊、治、平也是這個道理。
一般人往往以現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為無用之修養。
講到這裡,我最近讀了一本清人的筆記,提到有一個人很清廉,告老回鄉,一天在門前看到鄉下人賣一條新鮮的魚,問價以後,摸摸口袋中沒有錢,沒有買成。
回家和太太提起,太太說你何不寫一張條子給他呢!他問寫什麼條子可以買到魚?太太說你寫上&ldquo清官&rdquo兩字,他就把魚給你了。
太太幽他一默,這個老頭子被逗得笑了。
這說明什麼?就是說明為道德而活着,有時候你會感到寂寞、冷清。
所以我認為如果寂寞能當成一種享受,那就可以講道德了。
如果你視寂寞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難講真學問真道德了。
但是在此,孔子告訴我們,如果真為道德而活,絕對不會孤苦伶仃,一定有與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講到這裡是一個結論了,上面全篇幾乎都是孔子的話,最後這兩句則用子遊的話: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
朋友數,斯疏矣。
我們看《論語》,好像《莊子》一樣,最後往往吊兩句,好像毫不相幹的話。
這裡最妙的不用孔子的,而用他學生子遊的話。
子遊這話的意思是說,要講仁愛之&ldquo行&rdquo,也要懂得方法,不能亂幹。
對君王盡忠,也不容易。
君王有了不對,每次見了勸他,次數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有時命都丢了。
對朋友也是一樣,朋友不對,你勸他勸多了以後,他不聽你的,就會變成冤家了。
子遊的話為什麼放在這裡?這是人性的另一面。
雖然行仁之道,義所當然,但是要講究方法。
譬如大家喜歡看《貞觀政要》這本書。
魏征的忠貞和他的道德學問,使唐太宗很敬畏,而且信任他。
唐太宗喜歡一隻小鹞子,一天正在玩鳥,魏征來了,唐太宗怕他講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裡,魏征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和他談國家大事,唐太宗心裡雖為鳥着急,也拿他沒辦法。
等魏征走了,唐太宗拿出懷裡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魂歸奈何天了。
于是傷心的回到後宮,大發雷霆說:&ldquo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鄉巴佬,指魏征)不可!&rdquo長孫皇後問明了原委,立刻穿了大禮服向唐太宗行禮道賀,唐太宗說有什麼可賀的?皇後說,唐朝有魏征這樣的好臣子,又有你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國家的興盛是可期的,這還不可賀嗎?于是唐太宗息怒不談了。
以唐太宗這樣器量寬宏的人,對魏征的意見,樣樣接受,到最後唐太宗還氣得要殺他,若不是唐太宗的皇後暗中救魏征一把,這個老頭兒的頭也是要保不住的啊!後來魏征死了,唐太宗終于信了讒言,還是把他的墓碑給推倒了。
一直到唐太宗征高麗失敗後,才又想起魏征若在,必不會有此失。
因此又樹立起他的墓碑。
這裡把子遊這幾句話,放在講仁道這一篇的最後,是含有深意的感慨。
但是如果随時随地把這兩句話記牢,做人家的部下也好、朋友也好,就變成滑頭,不負責任了,那又不是仁道。
所以我們研究了孔孟學說,懂得了人生,才知道作人真不容易,的确須要多體會曆史、多體會人生。
然後才能做到&ldquo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rdquo随時随地裡居于仁道之境了。